相比于电影《鬼乡》而言,韩国电影《东柱》受到的关注简直少得可怜。
同期上映的这两部电影,《鬼乡》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眼球和排片,而《东柱》几乎仅仅只是每天的一场,就好像中国的《百鸟朝凤》一类的电影在国内所受的遭遇一样,不知韩国人有没有人会跳出来为期鸣不平。
同样,在国际上的影响,《鬼乡》以其沉重的历史背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还有其漫长的拍摄时间和大量的真实人物,都让所有看这部电影的人被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好电影。
在我看来,或许拍出《鬼乡》这种题材的电影,其行为本身是一件值得高度评价的事;但是就电影本身而言,电影《鬼乡》实在差强人意,跳大神的风格、美化的场景、满是漏洞的剧情以及韩国最拿手的恶意煽情,这一切都让我对这部电影没有好感。
电影《东柱》则是切切实实地说了一个故事,情节平铺直叙,用主人公东柱最后的审判和回忆讲述了两个朝鲜青年在面临国破家亡之际走向不同的道路,配乐是简单的吉他或是钢琴,黑白而有质感的画面,丝毫没有煽情,就连爱情、友情以及家国仇恨都是点到为止,克制隐忍,却让人为之动容。
电影的导演李濬益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大概就是那部让无数人流过泪的《素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有着其现实的悲伤意义。
但是电影《东柱》更像他的另一部作品《思悼》,同样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
《思悼》讲述的十八世纪朝鲜李氏王朝的一段往事,而《东柱》讲述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韩国著名诗人东柱的故事。
或许对于韩国国民来说,这两个历史事件可能都是世人皆知的故事,正如我们的大唐盛世或者鲁迅一般。
所以导演都没有以正叙的方式来讲故事,而是通过不断的闪回和倒叙,这可能会给不了解这两个故事的观众带来一些理解上的障碍,但整体而言让电影变得张弛有度,观赏性更强。
正如上文所说,诗人东柱对于韩国国民而言,或许可以相当于我们国家的鲁迅先生。
但是诗人东柱的身份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因为生于中华民国吉林的朝鲜族人。
但按照当时的法律而言,他的国籍应该是日本;诗人本人认为他自己是亡国的朝鲜人;中国也曾说他应该是中国朝鲜族人。
诗人身份的模糊不清正是电影中诗人一步步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影中除了诗人东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人公梦奎。
他们是表兄弟,也是一同长大的发小。
两个人都热爱阅读、喜欢学习,但是对整个世界却又不同的看法。
梦奎是一个天生具有革命家气质的人,年纪轻轻的他便敢在全体村民面前发表演讲,鼓动人民;而东柱则是一个天生的诗人,内心敏感腼腆,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天生的向往。
正如电影中的一句话所说:东柱爱的是诗的世界,而梦奎爱的是现实的世界。
虽然后来他们走向不同的道路,却最终殊途同归,都走向对国家的爱。
电影中提及当时日本政府在朝鲜半岛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比如不允许用朝鲜语授课,只能用日语授课。
这让坚持革命向往独立的梦奎无法接受,所以他离开学校开始跟随光复政府和一些独立活动家参加革命活动。
而此时的东柱只是在坚持以朝鲜语写诗。
日本政府还在朝鲜半岛推广创世改名政策,要求所有韩国人将其姓氏改为日本姓氏。
所以尹东柱被迫改为平沼东柱,这让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他久久不敢应答。
此时活动失败被短暂拘留的梦奎再次回到家乡,希望东柱能够跟他一起去日本学习。
最终,梦奎如愿考上了京都帝国大学,东柱去了东京立教大学学习英语文学。
但是他们却是怀揣着不同的想法前往日本的。
梦奎希望在日本对朝鲜学生的征兵计划中谋划一场叛变;而此时的东柱依旧希望能够写诗,甚至计划出版诗集。
因为两个追求的东西不同,两个人虽然互相理解对方的理想和追求,但也常常会为之吵架。
梦奎常常会说写诗只是细枝末节,文学只能给人以感性的思维和力量,而像这种力量无法被凝聚以改变世界;而东柱则认为每个人心底对美好的向往才是改变世界的最后力量。
虽然道不同,但两个人终究互相影响。
所以,在东柱遭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士兵不公的对待和侮辱之后,从东京逃亡京都准备和梦奎一起参加策划革命。
但此时的梦奎却对东柱说:枪由我来举,你还是写诗吧。
或许是他意识到活动必将到来的失败,而不忍心让东柱也随之陷入危险之中。
果然,因为聚会地点被泄露,所有参与活动的人都被抓捕,而东柱也同样因为更梦奎关系过深而被一同抓捕审讯。
这场审讯是电影的开头也是电影的结局,串联出整部电影。
电影的最后,日本军官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罪行,并签字认罪:聚集在日朝鲜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暗中流通朝鲜语文学和书籍,利用征兵令组织朝鲜人叛军。
梦奎一一承认,并且咬牙切齿地表示没有成功完成这些任务他非常遗憾;但是最终的东柱并不承认,不承认并不是因为他为自己狡辩,而是觉得自己一直都在写诗,而没有真正像梦奎一样投身革命 ,这让他羞于承认这些伟大的事业也有他的一份贡献。
东柱对着日本军官说:出生在这样的世界上,希望能写诗,希望能成为诗人,觉得很羞愧。
没能在前面领路,只是像影子一样跟随,因为羞愧,所以无能签字。
最终东柱和梦奎都死于监狱中,根据电影的暗示以及一些历史研究资料表示,他们很有可能死于人体试验。
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此时距日军投降只剩六个月。
举枪或是写诗,梦奎一直在举枪革命的道路上坚定不移;东柱走到生命的尽头才悲痛地说出羞于写诗、理应举枪的言论。
这句话中的愤懑和仇恨显而易见,他对诗歌的热爱自始至终未曾消散,只是时局所迫,这个世界不允许他写诗。
至于学医则是他们的父亲的期望。
在父亲们看来,文学虽然有用,但不如医学实实在在救活几个人来得利人利己。
当然,文学与医学的选择,鲁迅先生早就为我们做好了。
医学只能给国民以强健的体魄,而文学给人以理智的精神。
所以,梦奎和东柱都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文学,但是梦奎以文学举枪,东柱以文学造梦。
不同的道路,但在当时的世界,最终走向一样的结局。
附东柱诗一首(因为没找到中文译本,根据不同版本的字幕译文,加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整理而成。
将就读读,切莫深究)信手拈来的诗窗外的夜雨正在窃窃私语六叠房也是异国他乡明知悲伤是诗人的天命却仍想写下一行生活着实不易诗却能如此信手拈来真叫人惭愧六叠房也是异国他乡窗外的夜雨正在窃窃私语点亮灯火,稍稍赶走黑暗垂死的我期待黎明降临,如同新时代一般我向自己伸出双手带着泪水和歉意,完成最初的握手
《东柱》用一个词形容该片就是“曲高和寡”。
比较特别的地方:1,黑白电影,2,李浚溢导演,3,真实事件改编,4,所有工作人员无薪酬参与拍摄。
恕我鄙陋,我是实在看不出亮点在哪,评价那么高我也有点懵了,沉闷,乏味,冗长,给个及格分都勉强…最近这是怎么了,老是剑走偏锋,是我的专业眼光出问题了?
改天换个心情再看一遍吧。
[困]
韩国电影《东柱》讲述了韩国著名诗人尹东柱的短暂而充满激情的一生。
这部电影由李濬益执导,姜河那和朴政珉主演,影片以黑白画面呈现,突显了那个年代的压抑与苦难。
影片开始于尹东柱在日本监狱中被关押的情景,这一幕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沉重基调。
通过回忆的方式,观众得以一窥尹东柱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在求学和创作中的心路历程。
尹东柱的诗歌在电影中被多次引用,成为串联整个故事的情感线索。
电影的叙事方式十分独特,李濬益导演选择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尹东柱的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观众不仅能了解尹东柱的个人经历,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韩国,民族压迫和个人挣扎在影片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姜河那饰演的尹东柱,是影片的灵魂所在。
他将尹东柱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腻而深刻。
无论是尹东柱在求学路上的坚定与彷徨,还是他在创作过程中的灵感与挣扎,姜河那都通过细腻的表演传达给了观众。
特别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尹东柱被捕入狱后,姜河那通过眼神和微妙的表情变化,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诗人在绝境中的坚韧与不屈。
与姜河那相比,朴政珉饰演的宋梦圭也同样出彩。
宋梦圭是尹东柱的表兄弟,也是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
他的性格与尹东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沉静内敛的诗人,另一个是充满行动力的革命者。
两人的互动不仅丰富了影片的人物层次,也通过他们的友谊和分歧,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矛盾与困境。
电影的视觉风格也是一大亮点。
黑白画面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历史感,还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通过光影的对比,导演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压抑而又诗意的氛围。
特别是在表现尹东柱创作诗歌的场景时,黑白画面更突显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澄澈。
此外,电影的配乐也值得一提。
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既没有喧宾夺主,又在恰当的时候烘托了情感氛围。
简洁而富有张力的配乐,使观众更容易融入到尹东柱的世界中,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虽然《东柱》是一部传记片,但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尹东柱个人生平的描述。
通过尹东柱的故事,影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韩国,知识分子们在压迫与反抗之间的挣扎,以及他们对民族命运的思考,都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总的来说,《东柱》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力量的电影。
它通过尹东柱的生平,展现了一个诗人在黑暗中的光明与希望。
影片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也在情感上打动了观众。
无论是对尹东柱其人其诗的了解,还是对那个动荡年代的反思,这部电影都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对于喜欢历史题材和传记电影的观众来说,《东柱》无疑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不仅能领略到尹东柱的诗歌魅力,还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心跳。
李濬益导演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精湛的导演技巧,将尹东柱的故事讲述得动人心弦,使这部电影成为一部既有历史厚度又有艺术深度的经典之作。
文/几何乡
1945年2月,朝鲜诗人尹东柱在日本福冈的牢狱里被折磨致死,年仅27岁。
半年之后,日本战败,持续35年的朝鲜日治时期结束了。
黎明之前的黑暗最是晦暗无光,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近两年因《素媛》、《思悼》两部高分影片而备受好评的韩国导演李濬益,在新作中延续其对于历史、现实题材的偏好,将民族诗人尹东柱的生平搬上了大银幕。
黑白影像,极其隐忍克制的叙事,导演用一种极简风格来处理这个传记故事。
在那个风云争斗、暗涌四起的时代,他没有刻意去放大历史激荡在尹东柱生命中的戏剧性,而尽力地去维系一种平静,犹如东柱本人那样,将所有内心的涌动,思想的争斗,青春的迷惘,只通过纸和笔凝聚成诗句,书写于无声之处。
尹东柱因参与反日民族独立运动而被捕,然而影片并没有在爱国诗人这个身份上大做文章,浓墨重彩地去表现他的革命热血与激情。
影片攫取了东柱人生最重要亦是最后的时光,从少年过渡到青年,求学、写诗、被捕、去世。
导演对于东柱这个人物的揣摩和塑造,来源于他的诗歌所流露出的迷茫、困惑、伤感,以及对纯粹之诗的追求,也来源于和发小亦是革命伙伴宋梦奎的对照。
全片用平行蒙太奇的结构,将东柱被捕后被审的场景与他和宋梦奎的成长历程剪辑在一起,两人如日月相伴,后者刚烈热情,弃笔执枪,号召光复运动,而东柱沉静寡言,如影子般追随宋梦奎,用诗句言说黑夜中的幽暗星光。
全片最激荡人心的高潮之处,导演将东柱与宋梦奎二人签罪名书的情景并置交错,梦奎在愤慨中书写,而东柱在羞愧中撕毁罪名书。
如果说梦奎是世俗意义中真正的革命义士,而因懦弱而愧疚的东柱面对生死存亡亦是勇敢的,他对于革命的追寻超越了俗世的定义,他说,“出生在这样的世界上,希望能写诗,想成为诗人”,这点卑微的心愿直指纯粹的自由,也反衬出日本帝国主义野心的病态。
在被捕前的一刹那,东柱用母语说出诗集的名字——天空、风、星辰和诗,镜头定格,全片结束,这一刻我们才发现前面的所有皆是回忆。
这本诗集成为尹东柱遗存的最重要的作品,作为韩国人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句被后世一代代年轻人所传颂。
黑暗的时代已经远去,唯有超越时空的诗歌,隽永悠长,与天地同在。
原文发表于《环球银幕》。
于我而言,尹东柱是个太过陌生的诗人,但他的经历,可以勾起太多关于那些我们熟知的作家和诗人的记忆。
他生长的年代,是中国新诗喷涌而出的发展高峰,是中华民族经受着惨痛的战争与殖民的年代,是一个黑暗、残酷、屈辱的年代。
看《东柱》时,我一直被一种巧妙的代入感所牵引,大抵因为,那些课本里反复提及的,被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史册的作家和诗人,许多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坦白来讲,在看这部电影前,我从未真正读过东柱的诗。
就影片中出现的几首而言,意象可算浓密而悠远,即使大多数主题压抑而绝望,读来仍有几番诗人的浪漫。
渐浓的黄昏,疏密的星斗,溪水和草地,密集的雨,东柱一生之所写,付诸图画,本可以是数幅辽远空寂的画卷。
然而导演却用黑白色调,穿插叙事,缓慢克制地讲述着关于诗人的悲伤的一生。
不为尊者讳,不刻意举爱国主义的大旗,《东柱》里,处处是导演极简的追求。
在韩国,尹东柱是深受喜爱的“爱国诗人”。
“爱国”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某种政治立场的“正确性”。
但对于东柱而言,这个正确的政治立场的确立,却并非如革命叙事那样恳切和坚定。
东柱只是一个木讷的文学青年,一个梦想写诗的“写作人”而已。
这是我最喜爱这部电影的一点:从始至终,东柱都彰显着他的诗人本色。
电影的另一主人公梦奎,是东柱最好的映照。
如若从革命叙事或战争叙事的角度来审视这样的人设,独立运动家梦奎显然是会充当东柱的启蒙者,抑或人生导师的角色。
梦奎是有革命家的气质的人,影片一开头,在村民面前演讲时,其政治运动家之本色就已凸显。
若是沿着这个叙事模式进行下去,东柱受其影响而投身革命浪潮,奋笔疾书,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鼓舞全体民族反抗侵略,后被迫害蹂躏至死,若是足够煽情,大概也可以成为邻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巅峰之作。
但梦奎和东柱的关系却并非如此。
与张扬,激烈,满腹理想的梦奎对照,东柱一开始,像是他身边的影子。
梦奎的作品在报纸上刊登而诗人东柱却未受垂青,梦奎提议创办杂志而东柱只是其中的写作人和追随者,梦奎提议去京都大学读书而最终梦奎考上了京都大学东柱却落榜。
正如串联起所有故事的日本警察的审问,梦奎独立运动的政治家生涯几乎不断的与东柱发生交集,仿佛整个事件的参与者,但东柱本人,却只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落魄诗人。
作为诗人,文字使用权被剥夺虽已足够让他对民族的耻辱有痛彻的体验,但却并未直接引领他走上反抗之路。
他仍然只是一个诗人。
他读诗,写诗,对于政治涉猎未深,对于学生运动更是一窍不通,在满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备受战争伤害的民族中,文学,是最不受尊重的一件事。
——父亲说:“你要是学医科,用医术能救活多少人啊?
这事是不是比写几个文章更好?
文章写得再好,最多只是个记者” ——梦奎说:“如果不能改变世界,文学有什么用?
写作是种权利吗?
”……“谁都能写诗” 后来他被剃发,无处可逃,孤身去寻找梦奎,声称要加入行动,成为其中一份子时,面对梦奎“你还是继续写诗吧”的劝告,反问道:“你不是说我是写诗用文学在逃避吗?
”一个问句,足够看穿东柱的心魔。
他写诗,爱写诗,但面对民族所经历的屈辱现状,这个诗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他对“文学有用”的判断一直模棱两可,在这样一个注定民族大义凌驾于诗歌文学之上的年代,一个单纯的“诗人”,对于他的写作,如此挣扎。
于是他也在自己的诗作中忏悔,也在绝望的文字中,记录这个压抑而悲伤的时代。
他终于决定要抛下用以逃避的躯壳,走向战斗前线,却为了自己的诗集,在梦奎行动失败,让其一同逃亡家乡避难之时,留在了已不太平的京都。
政治家能屈能伸,诗人却割舍不去对其文字的脉络。
对于东柱而言,诗歌,这片土地,都是他割舍不去的命脉。
一如剃发时的倔强,他的被捕,他的悲伤天命,是诗人之必然。
韩国人眼中,尹东柱是一个爱国诗人。
但这部电影,却展现出了,比“爱国”两字更多的,一个属于“诗人”的负责的精神世界。
在这样一个文学或被实用主义者摒弃,或被政治家功利化运用的时代里,尹东柱在这个所谓的“逃避”的空间里,记录了民族的苦难,自我的思考与反抗。
直至最终审问时,当他面对日本警察所谓的亚洲解放发出质问,对于履行“合法”程序的审判颤抖说出: ——“因为感到羞愧,所以不能签;出生在这样的国家,希望能写诗,想成为诗人,觉得很羞愧;没能在前面领路,只是像影子一样跟随。
因为感到羞愧,所以无能签名” 这是全片最使我感动的地方。
对于一个为民族所纪念的爱国诗人,文字也并不是特殊时代的解放。
他守住了文学的纯洁与力量,也在写作和对自我的挖掘中,寻找到了,作为被侵略民族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心。
他坦诚的面对了所有“不成熟”的过去,与梦奎成为了同样的民族志士,殊途同归。
然而,“诗人”与“爱国”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后代被简单并列使用加之于其身的定义,对当时的他来说,却是天平的两端,取其一而舍其一,永恒的无解。
东柱只是个诗人。
一个明知是悲伤天命,仍写下一句诗的诗人。
只是这一句,已足够书写,他短暂而不凡的一生。
附:尹东柱《序诗》但愿仰天也全然无愧于心, 直到生命尽头!
我对叶子上起的风 也感到苦恼。
我要以歌颂星星的寸心, 去参爱将死的一切。
而后,我要走上那条 付与我的路。
今夜也有风拂过星辰。
(文/鬼脚七)2014年,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上映,影片以萧红的一生来展现破败时代中的黄金岁月,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影片很难说完美地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是许鞍华的风格尝试仍然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而今年,韩国导演李濬益的新作《东柱》让人很容易联想起那部两年前折戟的同类型影片,同样的以一个写作者的跌宕一生作为影片主线,同样的与飘摇时代惨烈地对抗,同样的高傲而寂寥的结局。
然而不同的是,萧红尚且可以有能自己决定“怎么爱、怎么活”的自由的“黄金时代”,到了《东柱》当中却成了连选择都变得奢侈的遗憾和荒谬。
对于诗人尹东柱来说,生命当中从来没有过“黄金时代”,而只有难以言说的“耻辱”。
影片的主人公尹东柱是一个诗人,这是我们能给与他的最纯粹的定义;然而现实往往无法容忍纯粹——他是一个朝鲜诗人,但他是一个生活在日治时代的朝鲜诗人。
身为诗人的“小我”与身为民族一员的“大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贯穿了尹东柱的一生。
28年的岁月,是一场在异国、异族、异文化中的漫长征途。
历史上的尹东柱,无论在中国还是在韩国,都被贴上了“爱国诗人”的标签,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的一生,却始终都是在逃离和回避残酷的现实,始终都在朝着“救国”的道路愈行愈远,从“满洲”到朝鲜,从朝鲜到日本,他违抗父命不学医而学文、背离朋友放弃“运动”而沉浸于文字、不青睐革命而醉心于爱情,甚至,为了更好地追逐梦想,宁可屈辱地按照日本的政策“创氏改名”,以“平沼东柱”的身份去往东京,这一切,都离我们想象中振臂高呼、启发民智的“爱国诗人”相去甚远。
正是这样一个对于政治并不感冒的尹东柱,却因为政治罪名被捕、被虐待而死在狱中,继而被冠以“爱国诗人”之名加以纪念,历史的诡谲和无稽往往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尹东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影片并没有急于就做出结论,而是将这种生活流离的若干片段穿插在尹东柱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回忆当中。
如果说,《黄金时代》是通过当年人物的“出镜讲述”来重新拼凑了一个第三者眼中的萧红,那么《东柱》同样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展现的却是一个从没被人看到过,甚至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在时代风云中的尹东柱。
影片随着在尹东柱被捕之后在狱中接受日本军官的拷问开始,每一个对于他罪名的指责都以他回忆中的真实状况相对比,是的,这些罪名颇有一些“欲加之罪”的影子:他所热爱的诗人因为身为左派,使他也被打上革命者的烙印;他出于友情而关心朋友,自然也被当做谋反的罪证——但是导演并不是在这里批评和暗讽日本殖民者的歹毒和凶恶,而是在这种反差当中,尹东柱的一脸惶然更为摄人心魄。
《东柱》通过这种反差,完成了《黄金时代》没有完成的任务,使得尹东柱的形象得到了重塑,他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爱国诗人”,而更多的是一个莫名其妙成为“爱国诗人”的无知青年。
影片在碎片化了尹东柱一生经历的同时,给尹东柱的给一段人生都打上了一个问号,在日本军官的责难与尹东柱自身回忆的罗生门里,他究竟做了什么,成为了影片所追寻的根本问题。
影片当中通过画外音独白所确立的诗人身份,通过回忆所展开的青年生活,以及在现实中的囚犯处境,形成了相互交缠、抵消、矛盾的不同方面,作为一部同样试图为影片中的主人公寻找定位的影片,《东柱》并不是以丰富和补足我们印象中的尹东柱为起点,而是选择以模糊和消解他的固有形象为切入的。
在这种略显混乱的模糊性中,我们关注得以和影片中的所有人一样,从完全陌生的角度去接近和了解尹东柱。
影片的这种立意也在形式上得到了某种恰到好处的应和。
《东柱》采用了双主角的结构(虽然片名叫做《东柱》,至少我们很难分清两人之间谁的戏份更多),这一点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导演的上一部影片《思悼》,少年时代的尹东柱和他的挚友,同时也是表兄宋梦奎一起出生在中国,这是一个远离了他们故土的地方,兄弟两人一个热爱诗歌,一个擅长散文,双双沉醉于文学的汪洋之中,成长后的二人回到朝鲜就读,进而考入东京的大学深造。
本来亲如手足的他们却因为观点的分歧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正如鲁迅和周作人的多年恩怨一样,尹东柱将诗歌看做纯粹的情感抒发,他既不理解政治,也不愿参与其中;而宋梦奎则顺应时代投入到学生运动的洪流,办杂志、创社团,像每一个爱国青年都曾热血沸腾过的那样,为了朝鲜的独立而四处奔走。
决然不同的两人在影片的叙事进程当中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尹东柱的不同可能:他究竟是一个不谙世事、单纯幼稚的天真诗人,或者是一个在宋梦奎的反衬当中超脱现实的遁世青年,他的边缘人处境,究竟是一种不屑的叛离,还是被时代放逐的无奈。
和《思悼》当中所描写的父子二人实际上共同构成了在特殊的无奈环境中的男性形象相似,《东柱》也显然将尹东柱和宋梦奎的并置变成了一种象征,他们成为了一整个时代青年的两面,一面是民族解放祖国光复的历史使命,另一面却是个人梦想爱恨情愁的自我尊严,特殊的时代肯定了前者,却否定了后者。
正如尹东柱自己所说,他成梦奎的“影子”,成了历史背后的鬼影憧憧。
或许我们会问,哪怕国难当头,难道就不允许一个敏感而细腻的青年只写下温柔的诗歌,而不追求热烈的辩论吗?
或许可以,然而他们却无法得到善待。
不参与政治的尹东柱也难以逃脱“被政治参与”的命运,在日本求学的他遭到日本军官的羞辱,被当众剃掉头发,在这一刻,极具象征意义的,我们看到这种两面性被暴力方式所整合,追求个体价值的文学青年被扼杀,而被强迫地“变成”追求民族大义的革命青年——尹东柱无路可逃,只能回头去找曾经的伙伴,而且表示自己愿意像他一样,参与革命,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这种转变如此突然,却也如此顺理成章,影片在前半段所一分为二的两条线索在这里重新纠结成为一股。
事实上,剃掉尹东柱头发的,与其说是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军官,不如说是在二战当中裹挟朝鲜的世界局势本身,正如前文所说,导演在《东柱》当中并不仅仅想要表达被侵略的民族如何在一个柔弱的诗人身上折射出力量和信念,而更重要的是,在尹东柱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被无法抗拒的时代所扭曲的诗人之魂如何怆然地消失。
影片并不着力地心系国族命运,而更关注个体生命的沉浮。
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东柱》最终将时代青年的两面糅合在一起,展现给我们的,是混合着尹东柱和宋梦奎各自特点的朝鲜青年,在祖国沦陷的岁月中欲求报国无门,欲求避世而不可的窘境。
在这里还很值得一提的是,尹东柱找到梦奎,表示想要加入革命,而此前一直批评东柱“过于感性”的梦奎这时却对东柱说:“枪由我来举,你还是写诗吧”。
这对看似水火不容的兄弟,表面上相互指责对方的生存方式,这些指责却事实上建立在无比深刻的相互理解之上,梦奎何曾不理解东柱的文学梦想,他甚至一眼就能看穿东柱的脆弱和痛苦,因此他才知道东柱更适合的是什么。
在这种拒绝背后,影片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完成了兄弟两人的和解,也最终呈现出这些青年们永恒的矛盾和悲哀——在民族解放的重任面前,个人的梦想不值一提,然而“不有行者,无以图未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梦奎选择了放弃自己的文学,而保护着东柱的文学。
在无法选择的命运中,这些文弱的青年们,只能用近乎惨烈的方式,来保护他们当中最美好和最纯粹的那份梦想。
这种带有强烈悲壮感的和解方式,与导演李濬益去年的《思悼》中的处理如出一辙,在《思悼》中的一对父子通过生死的诀别最终完成了对话和理解,而在这里,走上不同道路的兄弟最终通过相互的成全来完成了对他们所代表的群体的和解。
相似的不只是导演所采用的手法和方式,而同时也是我们随着影片节奏被调动起来的情感。
可以说,在经历了影片前面近乎冗长和碎片化的细枝末节之后,结尾部分的情感宣泄成为了我们最终理解尹东柱,以及与他感同身受的关键部分。
李濬益所采用的这种先抑后扬的叙事技巧,无论在《思悼》还是在《东柱》当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即便在《东柱》当中,黑白的画面和零散的故事线多少会在影片开始阶段让部分观众难以适应,但是这些缺憾都在影片结尾得到了圆满的补偿。
影片通过这样的取舍,来重新呈现了一个无法选择命运的亡国诗人的命运起落,它最终也没有划定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尹东柱,但是,却的确勾勒出那些被忽视和被放逐的时代青年们的悲哀身影,而这正是《东柱》借尹东柱的经历所折射和传达的无力喟叹。
影片结尾部分,宋梦奎和尹东柱被要求在供认书上签字,梦奎看着纸上罗列的种种罪行:煽动学生、传播违禁书籍、组织叛军、意图叛乱……他签字了,不是因为屈服,而是因为“如果这一切我都做了该多好,我没做到,我很抱歉”;而东柱却拒绝签字,也并不是因为对抗,而是“出生在这个世上,我却只想写诗,我很羞愧”。
如此荒唐,如此无奈。
一个投身于革命的青年因为自己不够“有罪”而痛哭,一个远离政治的诗人因为自己没有参与革命而羞耻。
选择不同道路的两人最终因为这尴尬的时代而殊途同归,走上了殉国的道路。
多年之后,尹东柱被称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他真的“爱国”吗?
是的,只不过他不是以一种热血的呐喊在爱国,不是以一种主义和口号在爱国,而他的的确确是在用每一个字、每一行诗来爱着他那个深受创痛的祖国的。
而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他的这份爱,却让他深感遗憾,却让他将自己的一生,定义为以写诗为羞的“耻辱时代”。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06月号
《东柱》是以真实人物尹东柱作为原型改编而成的作品,讲述日本统治时期两个表兄弟的人生故事。
许多观众被影片所感动,认为其就像把人拉到了过去,从一个爱国者的角度看当时无力却依然与努力抗争的人民群众,也让更多观众加深了对这位英年早逝爱国诗人的认识。
回顾李浚益导演的作品,虽然题材各有不同,但都一样能够吸引观众。
不过该片更像他执导的电影《素媛》,虽然让人看得咬牙切齿,出来的评价也很高,但却始终摆脱不了“小众”的标签。
挺喜欢结尾的,情理之中。
"天空、星辰和诗"1.诗歌无罪:就像前两天"书无罪"那条新闻一样2.文人的坚守: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协奏曲最开始是特地写出来用作鼓舞背水一战的前苏联战士的,当然前苏联的艺术家们被枪逼着干了很多互撕的事……好像天朝的郭沫若也在文革时期歌颂过四人帮……3.咳……也可能是间谍、双面间谍吧……
什么叫绝望,绝望就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怎么逃避,你怎么反抗,你依然难逃一死,依然看不到希望。
在只有黑白两个色调的电影里,两位男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绝望,走向失败和死亡。
青春的艳丽从来不曾真正的进入这两个男孩的内心,他们或者抗争或者逃避,或者埋头写诗或者醉心运动,但是在时代的巨大阴影下,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他们无法解救自己——而事实上直到接近死亡时,他们才明白他们真的无法亲自解救自己这个悲惨的事实。
在这个世界里,生命是脆弱的、无效的;死亡是冷酷的、肮脏的。
烈士的死亡并没有唤醒民众,活着的村民依然唯唯诺诺。
青春的力量被暴徒狠狠的砍成两截,一截被随意的抛进烂泥,一截还在努力向天空摸去,只可惜还是跌落深渊。
在这个世界里,努力是可笑的,才华是无用的。
你每往上爬一步不是对敌人的削弱,是目睹到更强大的敌人,上天对你每一次努力没有赐予救赎而是赐予折磨——通过一次次目睹敌我差距巨大的事实来折磨你。
这是一个不同于教科书的世界,世界是阴暗的,青春是短暂的,绝望才是永恒的。
天空、风、星星还有诗,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干净和自由。
但是在那个时空里,它们都是稀缺的,稀缺到一个人都无法拥有。
影片的最后一分钟里,终于出现了彩色的片段,在这个片段里东柱和梦奎还过着无忧无虑的青少年生活,在村子里他们欢笑,他们打闹,他们还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
可以说最后的色彩是对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也是对主题的一次升华——对于主人公及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美丽是短暂的,黑暗是永恒的。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朝鲜,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中国。
只不过我们国人从来耻于言及那种绝望,那种挫败,因此我们总是选择性的忽视了这种绝望,在我们的影片里青年都是热血的,都是阳光的,都是积极的,即使不幸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铡刀下,他们也用鲜血唤起了民众的觉醒,他们的死是有价值的,而不像东柱和梦奎——死得无声无息,死得毫无价值。
事实上,少有人死得重于泰山,恰是很多人死得轻于鸿毛——无论他是凡夫俗子还是才华横溢,都死在了污秽的烂泥里,不见光明。
今年六月,有“韩国金球奖”指称的百想艺术大赏将2016年度的大奖颁给了导演李濬益,以表彰他在此前拍摄的两部影片,《思悼》和《东柱》。
值得注意的是,《思悼》在去年代表韩国参加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选,而以艺术水准而言,《东柱》也无疑将在韩国今年的另外两个电影奖项,即青龙奖和大钟奖评选中有所斩获。
事实上,《东柱》讲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主旋律故事:诗人尹东柱和他的堂兄宋梦奎由故乡前往延世大学求学,随后创氏改名(日治时期朝鲜姓名被迫日本化)前往日本继续学习。
宋梦奎在这一过程之中逐渐开始计划反日革命,尹东柱则一直与他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对他的计划并不上心。
直到在课堂上受到日本军方侮辱后,尹东柱最终下定决心与宋梦奎共同发起革命,然而却又被日本当局逮捕,最终受尽折磨、死于狱中,成为活体实验的牺牲品。
“一颗星是回忆/一颗星是爱恋/一颗星是孤寂/一颗星是憧憬/一颗星是妈妈,妈妈”尹东柱在他的诗歌《数星星的夜》里这样写到,这首诗也刚好概括了《东柱》这部电影的内容和尹东柱本人短暂的一生。
影片用两次背井离乡(从满洲到汉城,从汉城到日本)、两段求学经历和两段未能等到结果的感情构筑了尹东柱的生活,审讯段落穿插其间,其结构与《末代皇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暗示了尹东柱一生走向和必然结局。
从2014年的《素媛》,到2015年的《思悼》再到今年的《东柱》,李濬益不仅用短短三年的时间把韩国数百年的历史拍了个遍,而且还都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一时间也足以挤入韩国一线导演的阵营。
这次《东柱》的成本虽然只有区区三百万人民币,但却用极少的布景和看似极简的黑白摄影很好地传达了晦暗的历史感,这点让人想起同时抗日题材却在表现形式上完全相反的中国电影《红高粱》——前者描述的是诗人平淡憋屈的一生,后者极高调地展现了西北大汉的壮烈牺牲。
前者色彩缺失,全靠光影来表现人物压抑的情感和历史的黯淡无光,后者则是色彩暴力,用大量的色块宣泄荷尔蒙并构建人物情感。
总之,黑白色调来展现诗人的生活,既考验技术,同时也很讨喜,既显得厚重,又文艺范儿十足。
从内容上看,导演对尹东柱这一历史人物的表现无疑是敏锐而大胆的。
尹东柱是著名朝鲜语诗人,在朝鲜族人群里,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无不知晓尹东柱;对于诗人作家来说,他更是被推崇的偶像。
然而在电影中,导演和编剧刻意撕下了“爱国诗人”的标签,对人物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和重塑:相比他那喜欢振臂一呼的革命家堂兄,尹东柱好像从来都太不起眼,以至宋梦奎走到哪儿他便跟到哪儿,成为了宋梦奎的“影子”;他的诗歌也并不被时人重视,堂兄的散文大作却罕见登上报纸,让尹东柱的父亲羡慕不已。
甚至,就算拿同时代的中国诗人作比较,也会觉得他既没有堪比鲁迅的沉郁,也没有类似闻一多的豪放,更不像徐志摩那样甜腻。
但可以说,恰恰是这种诗歌风格的非典型性和性格的边缘性构成了“尹东柱式”的悲剧:在导演李濬益和编剧申渊植看来,正是混乱的时局葬送了他的才华,颠沛流离的生活消磨了他的意志,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将这样一个与战争和“干大事”根本无缘的敏感纤细的诗人推向了历史的深渊,逼着他走上了革命这条不得已而为之的“绝路”。
从这个角度来看,《东柱》固然是一部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反日电影,但它却是扎根于个人的。
就像影片寓意深长的结尾所讲述的那样——尹东柱正在用韩语说出他诗集的名字“天空、风、星辰”,此时日本特务破门而入,他也平静地吐出了最后一个字“和诗”——全片就此定格。
没有一句激动人心的口号,没有一个烈火中永生的眼神,不必强调冗长的审讯,也不必展现死亡的壮烈,因为“诗”才是他的起点和归宿。
我应该没有办法全看完 很压抑的一部片 演员很精彩
淡淡的叙述,民族组织战士也不是那么英勇无畏,一往无前。
简单又有质感,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高级。不过分渲染,将诗人尹东柱和独立运动家宋梦奎的故事娓娓道来,穿插诗句独白,搭配黑白画面,恰到好处。姜河那和朴正民,两位的演技都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结尾审问时交替剪辑的对话片段让人忍不住落泪,试想我们要是生在那样的黑暗年代,会写诗、举枪还是从医么?
平平淡淡的,真真切切的!自己的人格有一部分是尹东柱构成的
不错
和《思悼》一样,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没有让人意外的那些悬疑和反转。也没有什么商业上的趣味性,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劲爆点,从头到尾的黑白画面,不刻意煽情的叙事,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在这个充斥着爆米花娱乐大片的浮躁时代,是太难能可贵的作品。
괜찮아
七月在延边参观了尹东柱故居,读了写在石头上的诗作,八月就赶上韩国文化院放映这部片。尹东柱和宋梦奎这对表兄弟,在性格和人生抉择上都形成了完美的对照关系,电影也紧紧抓住这一点,在克制的黑白影像下,把宋的坚定行动主义立场,和尹作为诗人的敏感与“愧疚”对照起来拍,在结尾审讯戏获得了相当动人的力量。
各种数码和速度充斥的世代,敢拍黑白电影本身值得尊敬。更加可贵的一点是,成功绕开了民族奋进的热血沸腾,只是淡淡地讲述一个有着文学梦的年轻人如何在一个疯狂的世代生活最终被死亡。这才是真实的写实。
看不下去
来时的路上有诗歌、有梦想、有青春,我们总忘记!他甚至不懂爱国却明人心,只想写诗却不得,政治和战争揉碎了青春和理想。但唯有诗永存。“最终动摇这个世界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变化所凝聚起来的力量”。
3.5 东柱和兹山鱼谱是李濬益的精华
应该叫《冬柱与梦奎》,过十几天就能去看他故居了
「生活着实不易, 诗却能信手拈来,真叫人惭愧」
如果能拍的不这么韩国··· 这片真好·
片子告诉我们知识和诗在本质上真的很难改变世界,因为世界往往是掌握在一帮唯利是图的自私小人手上,小人们对人民进行道德绑架,以到达自己的政治目的。怎样才能算作一个国家,国土、国民和主权。日寇消灭朝鲜文化,从语言到文字再到民俗习惯,不禁让我想起了近来的内蒙古。所谓的东亚共荣就是日寇的一次政治洗脑,那么我们的民族平等呢?
3.5
真没法打分
技术上,摄影是最弱的,全片的黑白画面似乎只经过了个去色处理,草率的可以。寡淡的吉他配乐也算合适。故事从头到尾都是散淡的,李濬益跟李沧东他们差的就是内在的强劲道。这个题材本身意思不大,不就是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么,一个在日本搞串联造反,一个只想安全的写写诗,结果全哭哭啼啼的挂了
蛮喜欢,故事讲得清清淡淡,但下面却暗流涌动。特别奇怪,从小到大都喜欢梦奎那种男孩子,今年突然发现喜欢的类型变成东柱型的了,可能是理想与内心的自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