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单元的布景和打斗太假了,强行煽情最为致命,好像是时间很赶,很仓促的感觉。
沈腾单元的两个主要的小演员用力过猛,真的很尬,后段也是强行煽情,不像是麻花一贯的风格啊。
章子怡初为导演拍的非常细腻,不像是一个新人导演,尤其那句“爸爸和以前的爸爸都死了”直接给我整破防了。
徐峥单元个人感觉最好,跟徐峥以往拍的风格感觉很不同,很轻松,没有前两个单元压抑,也没有最后一个那么尬煽。
四个导演单元排名:徐>章>沈>吴。
仅供参考,个人见解。
海报1……演员们
海报2……主演们
片尾最后的电影标题
片尾字幕1
片尾字幕2
片尾字幕3就个人观影体验来说,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这三部都很感人,在影院看,哭的一塌糊涂“父辈”这部,一共有四个故事,都是“父与子”的故事,亲情的力量,真的会让人哭,父亲母亲,都是有力量的人,都是有力量的称谓,有力量的责任战争的残酷、宇宙的梦想、先知的探索、科幻的畅想。
把《诗》篇中的小诗引用在此爸爸妈妈说:我的孩子如果可以我愿意告诉你世间一切奥秘山川大河日升月落光荣与梦想挫折和悲伤告诉你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而你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我和我的祖国 (2019)7.6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陈凯歌 张一白 管虎 薛晓路 徐峥 宁浩 文牧野 / 黄渤 张译喜欢葛优那段和黄渤那段,徐峥那段小演员很惊喜,韩昊霖上线
我和我的家乡 (2020)7.0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宁浩 徐峥 陈思诚 闫非 彭大魔 邓超 俞白眉 / 葛优 黄渤几段都好看!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个片段 章子怡导演的那一段真的惊艳到我——燃料燃烧自己,火箭抛弃自己,死亡验证生命,宇宙渺小死亡:立意已有哲义黄轩饰演的科学家气质很儒雅:他是诗人,用最暴烈的火和最凝滞的烟雾,在孩子的天空中写一首无法言明的诗;他是爱人,在妻子的回忆中永远饱含真挚爱意;他是科研人,在那扇破碎的玻璃窗后带着从容慨然的微笑记录爆炸数据……之前没怎么在大银幕上看过章子怡,这次真的为她的清冷坚毅的气质美而感叹:把孩子从礼堂里带回家时那片荒野,一片黑暗中远处天际黎明初现,风把头发扯乱,昏暗天光下,她的眉眼既呈现一种看破一切的淡漠,又饱含那种痛苦被深埋之后的绝望和崩溃,两种情绪打架就产生了她身上的矛盾和倔强感,我能真切体会到她的痛苦、无奈、希望与失望,真的值得仔细咂摸。
小男孩的演技也很让我惊喜,我有许多眼泪是为他流下的,实实在在地为他难过。
在这里要夸倒叙的拍摄手法:先交代他和别的小孩打架,后交代他是为了爸爸打抱不平;先说大家的爸爸都不回家,再说是妈妈为了瞒着孩子而请其他同事帮忙;先写孩子在谈话后拿起孔明灯和解,再写他们的谈话内容…所有这些都很精妙,我会尝试着去猜测,并且在谜底揭晓时被其中蕴含着的巨大牺牲、理解和苦痛而深深震撼。
我最喜欢他带着妹妹去荒野上放孔明灯那一段,画面是美的,但情感的充沛让我无暇顾及景——哥哥捂住妹妹的耳朵,对着融进深深黑夜的孔明灯把愿望哭喊出来,要妈妈不死,要妈妈不去重蹈两位爸爸的命运。
我想,要是能听见,那被迫快速成长的稚嫩童音里如此深刻的悲恸和恐惧,神明也要落泪。
除了情节,镜头语言和色调也很美,一家人在一起时的暖黄灯光;暗色荒野中的一抹黎明或一盏孔明;雨夜中小女孩拿着的手电筒光因为恐惧而晃动,映着母亲和儿子同样震颤动乱的心;告诉儿子死讯后推他出门的那声惊雷;母亲隐忍的捂住大半张脸的抽泣;儿子在荒野上捂住妹妹耳朵,仰头对宇宙泪流不止地喊出心底的恐惧……一切都很打动我,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轻柔却直击灵魂的美和感动。
非常感谢。
惊讶地发现,这一次的《我和我的……》系列的导演都是演而优则导的演员,最让人感动和惊喜的是女性导演占了一席位。
不难发现,4个作品的风格和导演的风格高度吻合,《乘风》是战狼风;《诗》是文艺风;《鸭先知》是喜剧风;《少年行》是无厘头的开心麻花风。
用亲子关系做注脚,来诠释一代又一代的人文风貌和时代发展。
看《乘风》的时候就忍不住哭了,吴磊和张天爱那段“死亡与新生”的双线剪辑效果很好,可以说是打中心灵的,按照这样的节奏,我是不能看《长津湖》了。
很爱《诗》最后的那首诗歌——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鸭先知》的最后卖了一波情怀,那些年陪伴着我们长大的广告,重新看了一遍;《少年行》里的一句台词,是最打动我的,“我们都在努力让机器人自主学习,你却让你的孩子像个机器一样学习”。
最后,对比起《我的我的祖国》,这个系列可以说是质量逐年下降,但可以当“贺岁片”看看吧。
连续三年,《我和我的……》系列已经成为了国庆档保留节目。
今年《我和我的父辈》在继承前作风格的基础上,和前两部相比也有了两点变化:第一是四位导演均为演员出身,自导自演,其中吴京、徐峥此前已经有过导演作品,章子怡、沈腾则是首次执导筒;第二是影片的章节数进一步缩减为4个,片长依然是两个半小时,这意味着每个章节的时间更长,故事也更丰满了。
四个章节,四位导演,不同口味的观众必然会有各自的偏好。
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前两个故事,即吴京执导的《乘风》和章子怡执导的《诗》。
整体来看,影片依然按历史时间正序排列四个章节,从抗日战争到近未来,横贯近百年的时间。
影片风格也由沉重起步(抗日题材打头阵),逐渐变为轻松活泼(开心麻花压轴),让观众在假日里不会感到过于压抑。
吴京自导自演,吴磊、张天爱等人出演的《乘风》是影片第一个章节,讲的是冀中地区抗日武装的故事,这也是吴京第N次出演军人角色了。
质量自然没的说,热血爆棚,含京量十足,尤其是骑兵团绕后冲击日寇阵地的大场面,马匹撞人的力量感,收割人头的爽快感,准确表现了二战时期骑兵冲锋的威力。
父子情是《乘风》的主线,不过与以往的中国式父子不同,这一次做出牺牲的并不是父亲,但恰恰是父亲一角在两难选择中做出的取舍,更加令观众动容。
对于影迷来说,《乘风》中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小彩蛋,如骑兵冲锋复刻了吴京在《战狼2》的举旗名场面,演员江水与吴磊的最后牺牲复刻了《亮剑》的骑兵连名场面。
而更隐晦的一个彩蛋,可能只有熟悉吴京早期作品“单挑必死”、“兵刃长度必吃亏”的影迷才能get到。
即《杀破狼》《夺帅》等影片中,吴京与甄子丹、洪金宝的精彩对决最终都输在了兵刃过短上。
这一次吴京趁着自导自演的机会,终于过了一把“兵刃占便宜”的瘾,他饰演的战士在决斗前机智地换了一把比刀更长的刺刀步枪,成功将日寇刺落马下。
章子怡自导自演的《诗》一如片名所指,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个章节讲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就是“我国首颗原子弹是前辈们用算盘算出来的”,这个段子虽然夸张,但也生动地说明了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
(实际上我国首颗原子弹是用计算机+算盘来完成的,不全是用算盘)《诗》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就是说我国火箭的助推火药是用人工雕出来的,而且一些危险的测试无法用相机捕捉,工作人员就直接在现场用眼看。
试验现场危险频发,不少科研人员就这样献出了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雕刻火药并非过去才有的现象。
据悉,火药雕刻师的工作是雕刻固体燃料,工作性质极其危险,被称为是“炸药堆里的工作”。
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难题,这一工作暂时无法用机器代替。
目前国内仅有200多人从事这一职业,每一次火箭升空,都离不开这些人背后默默地付出。
平心而论,《诗》的前半部分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苦情戏,黄轩则再次饰演了一名被牺牲的好人。
但是当片尾“诗”的全文终于呈现给观众的时候,优美的文字与今昔对比的画面交相辉映,营造出了一种极度浪漫的意境,让影片的整体质量立即上升了一个层次。
影片前两个章节讲牺牲,讲物资匮乏的时代,后两个章节时间则来到了改开后,并由两位喜剧人自导自演,氛围轻松了不少。
徐峥的《鸭先知》聚焦改开初期,地点选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讲述了国内首支电视广告片诞生的故事,是典型的徐氏喜剧。
影片除了有一个张艺谋客串的大彩蛋,还有各种童年回忆级经典广告的混剪。
有意思的是,虽然现在广告被看做是一种很烦人的东西,但是在一些网友眼里,回顾经典广告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怀和乐趣,甚至能产生一种近距离接触历史的穿越感,《鸭先知》给观众带来的感觉也是如此。
沈腾的《少年行》将时间定位在当下和近未来的2050年,讲述了一个涉及时空穿越和父子亲情的软科幻喜剧,最大看点自然是沈腾与马丽的再度合作。
虽然同为喜剧,但徐峥和沈腾明显采取了两种不同风格。
徐峥的《鸭先知》将包袱设置在营造尴尬上,如父子俩在公交车厢尬演广告的情节,用时下的流行词形容就是“社交牛B症”(带火该词的网红“马牛B”有几个名场面就发生在公交车厢)。
而路人纷纷躲到车厢另一侧的反应,也复刻了《疯狂的石头》里道哥一行在地铁上诈骗被众人识破的情景。
沈腾及开心麻花团队在《少年行》抖包袱的手段主要是运用肢体语言,如沈腾降落时的用脸着地,马丽、沈腾等人在小区健身器材上的“花式健身”等等。
总的来说,两种戏剧表现形式各有千秋。
不过徐峥作为导演经验更为丰富的电影人,在节奏把控和整体完成度上明显更胜一筹。
沈腾的《少年行》则略有堆砌元素之嫌,立意放在父子亲情上,也与开篇的《乘风》有些撞车。
当然,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观众也会有自己的口味。
短片集的优势,就在于每个观众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盘菜。
补充:发现很多人抬杠“二战时期骑兵冲锋的威力”这句话。
贴一张美国人拍的阿富汗战争美国骑兵,《12勇士》的海报。
21世纪都有骑兵,抗日战争怎么就不能有了?
中日战场本来就没多少坦克,骑兵的作用依然很大。
山地丛林,没有平整路面的地区,骑兵的机动性比坦克强。
防失联,关注豆瓣/知乎/公众号:大海里的针
从过去,到未来,我们和我们的父辈一直在努力着。
革命年代,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了美好的新中国;建国以后,为了祖国的强大,他们从无到有搞科研,不顾个人安危;改革开放,他们走在时代前沿,为祖国的富强,他们勇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天乃至未来,我们身为祖国新一代接班人,科技兴国的重任落到了我们肩上。
乘风,马乘风,是那场战斗牺牲的先烈中唯一留下的名字,他于1942年牺牲于抗日战场上。
他不怕死,他愿意为祖国随时牺牲自己。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他和他的团长父亲一同出现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前线。
父亲亲手送他上战场,唯一的愿望是儿子可以当岳飞,不希望儿子当岳云。
可命运就是这般,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为了保全手无寸铁的百姓,马团长他别无选择。
无线电暴露位置,四人四骑围困于鬼子的大部队。
乘风冲上去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出场时恣意骑着马的少年郎,他是抗大培养的通讯兵,是团与大部队取得联系的纽带,他的人生不该这么早结束。
可是,真实的历史中,远比这残酷得多。
十几岁的少年儿郎,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早早从军御敌,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牺牲是否能换来胜利,他们不知道胜利在何时在何方,但他们愿意相信。
我始终对一句话感到动容:“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拥有现在”。
感谢先辈,我们才能生在盛世中国。
施儒宏,火箭专家,虽没有历史圆形,但他是那个年代科学家奉献精神的缩影。
看过《功勋》,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中一大半都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你我的脊梁,有一根是他们给的。
建国以来,不论是这里的火箭固体燃料的攻坚,还是原子弹核潜艇的突破,每一次都会被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奉献与忘我感动。
他们筑的是大国脊梁,他们造的是国之重器,他们都抱着随时牺牲自己的决心。
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鸭先知,总要有这样一些人,敢于迈出第一步。
他们的眼界与认知,超过同时代的人,看得到更远的未来,希望在何处,路在何处。
1978年,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祖国究竟要做什么才能强大才能富裕,没有人知道敢为人先的后果是什么。
但那个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人站出来,让大家看到,路在这里,勇敢向前走吧!
来自2050年的小小,给自己造了一个爸爸,穿越时空去陪伴小小的小小。
这是理工科的意义,某种程度来说是未来科技争锋的战场。
我自己理科学得一塌糊涂,很遗憾22岁的我没办法在科技兴国方面报效祖国,所以很佩服理科好的人。
愿我和我的同龄人们能接好先辈手中的这一棒,愿你我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愿你我都能像父辈那样,完成好自己这一代人的使命。
从《我和我的祖国》到《我和我的父辈》,一年一度的拼盘式国庆献礼片多少让观众陷入了一些审美疲劳。
于是在进入电影院之前,我便打算只是去看“一部电影”。
看完后,有惊喜,也有失望。
吴京的《乘风》单元,是主旋律痕迹最浓重的一部分。
故事在身为冀中骑兵团团长的父亲为了保护转移的群众,而选择将日军引向在远方等待发报的儿子乘风时,瞬间达到了戏剧张力的顶点和情绪表达的沸点。
直到后来父亲知道儿子牺牲后躲在田间失声痛哭,整个故事的节奏都还相对沉稳而流畅,情感处理也都相对克制而饱满,但后面骑兵团和日军正面刚的战争群戏,却画风突变,让叙事有了一种断裂感。
场面固然磅礴激昂,但这种对于“燃”的过分强调,却也使影片“含京量”飙升,陷入《战狼》式略显浮夸的英雄主义表达。
此外,主题是《我和我的父辈》,第一视角便应该是“我”而不是“父辈”,这里似乎发生了一点视角偏移。
徐峥的《鸭先知》单元,依旧风格化明显,也依旧讨喜。
借鉴了韦斯.安德森经典的对称式构图及怀旧又明丽的色调,整部短片的视觉呈现复古而浪漫。
故事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第一支广告的诞生为摹本,冬冬父亲的绰号“鸭先知”则表征了故事的精神内核:一种敢于成为时代弄潮儿的勇气和创新意识。
整个影片张弛有度,励志、温情又诙谐,令人捧腹的“梗”俯仰皆是,老上海弄堂的风情不时唤起“回忆杀”。
可以说,这一单元充盈着令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但细细品咂,又似乎缺席了什么,而无法催生抵达人心的感动。
至于沈腾的《少年行》单元,则多少有些一言难尽。
裹着科幻片的外壳,影片讲了一个“穿越”的故事:从未来穿越来的机器人“爸爸”和小小邂逅并发生了一些列趣事,“爸爸”穿越回未来,才发现自己的研发者原来正是小小的团队。
整个故事的节奏过于松弛,逻辑咬合不够严密,镜头语言也相对粗糙,虽然“笑果”明显,但也多依托于台词和人物行为等表层符码。
内在的情感支撑在前半部分相对匮乏,而到了结尾又骤然强行升华,虽不至尴尬到“脚趾抠地”,但也有降维至情景剧之嫌。
而一开始最不期待的章子怡单元,反而成为最惊艳的一部分。
影片的名字叫《诗》,影片本身也不啻为一首献给父辈的散文诗。
看的时候,我在黑暗的影院里泪流满面——短片如此安静地,便在人心中掀起一阵温热又柔软的涟漪,然后一点点地,汹涌开来。
一个谈不上精彩的,甚至有些“平淡”的故事,何以如此动人?
我想,是因为这个故事是以一种真正诗意的方式,被叙说出来的。
从外层看,贯穿《诗》的一个重要线索,便是写诗这个文学行为。
父亲告诉哥哥,自己是一个诗人,工作是在天上写诗,并决定为哥哥写一首诗。
而他在牺牲前留给爱人的最后的物件,亦是一张写有“诗”字的信纸。
父亲去世后,母亲则替代父亲为孩子写诗。
影片的最后,哥哥拿出了那首珍藏了几十年的诗:“孩子,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可以说,“诗”这个符号几乎被嵌入了影片外层的全部纹理中。
写诗是在山河日月间言说人与世界的关系,航天工作则是在星河灿烂中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把航天工作比喻成写诗,这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灵动的、浪漫主义的表达。
但这种诗意,依旧是相对表层的,在表层之下,《诗》的诗性,更是沁入内在肌理的。
陆机在《文赋》中讲:“诗缘情而绮靡”,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诗歌的第一要义是抒情,并进而激发读者的情志。
而《诗》之所以是诗性的,最重要的,就是它是情性的。
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影片多诉诸于宏大叙事,这部短片则诉诸于一种个体叙事。
导演视点不再全然落于科研工作者这一身份,而首先落于平凡的人这一身份。
他们不再只是装点苦难又壮丽的时代的明亮背景,不再只是谱写革命英雄主义赞歌的美丽音符,他们亦是他们自己,真切地存在过的人。
于是,影片并不试图塑造伟光正的典型形象,而是试图让他们身为人的最平凡的爱与怕被看见。
电影甚至几乎没有正面描写父亲夙兴夜寐工作的场景,而更多将视线投向了他生活中的一隅:比如以一种梦幻的方式向孩子解释自己的事业。
正是在这样微观的日常中,我与父辈的情感羁绊得以生成。
而母亲则是《诗》中最深沉的情感渊薮,她是一个科研人员,亦是大地上千千万万普通女性中的一个,于是在她身上,流淌着女性可能遭遇的所有情感细流。
雨夜的那次争吵,是全片矛盾冲突的高潮,更是母亲情绪爆发的高潮。
暴雨涌入家中所带来的张皇,丈夫离世后的悲拗,面对哥哥第二次失去父亲而情绪失控时的焦躁和崩坍,为了迎接第一颗卫星发射而要继续恪尽职守的佯装坚强……这种种最平凡又最深刻的情感,在窗外的雨声与孩子的哭声中,猝不及防地交织在一起,喷薄而出。
而这一次,也是母亲唯一一次“放纵”——她总是克制而坚忍,甚至在捧着父亲骨灰盒时的哭泣,也是无声的。
后来,母亲告诉哥哥自己可能也会死:“对不起孩子,爸爸妈妈都不一定有时间陪你们长大”,说这句话时,她平静又怆然,但这种平静中所涌出的盛大的疼痛,却将我瞬间淹没。
在那样一个年代,爱人永诀的伤痛还来不及抚平,就要藏起自己所有的柔弱和破碎,负重前行,这听起来很残酷,但又平常地真实发生着。
《诗》里的父辈没有大义凛然的壮举,甚至没有豪言壮语,他们只有安静的热爱,安静的伤怀,安静的恪守,安静的燃烧,但是这份安静却让人如此切肤地共情。
裹挟着悲伤的感动,就这么蔓延开来,那是我永远只能去仰止的情怀——为了共和国的期许,和守望中的那个新世界,他们便可以放弃城市里安适的生活,放弃和家人团聚的平常幸福,甚至放弃生命。
这样自静默与细微中荡开的感动,令我想起《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相遇》单元:在工作中遭遇严重核辐射而病入膏肓的小伙,偶遇了曾经的恋人却不敢相认,直到两人在街头被庆祝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人潮冲散。
最后一幕,小伙的双眼里漫溢着缱绻,哀伤,和淡淡的释然,那沉默又澎湃的眼神,让我泫然泪下。
显然,相对于传统主旋律电影以政治宣教抑或价值观传递为主导的“刚性”表达,《诗》里的情感化、细节化、氛围化的“柔性”表达则诗意很多。
此外,影片内部萦绕的诗意,还体现在它丰富的“留白”。
宫林在《中国电影美术史》中指出:“诗电影是指有别于戏剧电影复杂的戏剧矛盾冲突,淡化情节,在银幕上运用诗的语言、结构、节奏所进行的诗画意境的探索,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影片。
”《诗》的留白不仅体现在情节的淡化,更体现在情感呈现的含蓄化。
不同于叙事性强的影片有着错综复杂的情节线,《诗》则主要以人物的感情线索来架构整部影片。
在结构上,影片也相对疏松,没有采取线性、封闭式结构,而多采取场景与片段连缀式结构,这恰恰为观众提供了更大的涵泳空间,拓宽了其进入人物内在世界的通道。
同时,影片的抒情更是隽永而节制的,没有直抒胸臆的台词,亦几乎没有浓墨重彩的情感剖白。
即便是母亲对父亲思念和缅怀这样情感浓度饱和的场景,也只是通过母亲和父亲一次次并肩走在大漠中,直到最后,母亲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终于消失的片段闪回来完成。
导演还借用了《诗经》六艺中的“比兴”手法,藉由景致或他物来烘托意境,或寄寓情思。
母亲带着哥哥回家的那一夜,墨蓝的夜幕透着幽微的天光,映照在寥廓的荒漠上,延绵至远方,苍凉又美丽,与母亲清冽的脸庞相得益彰。
纵然台词寥寥,母亲的隐忍和坚毅,孤独和悲伤,以及深深浅浅的对未来的期望,还是溢出了镜头之外。
我爱极了电影里孔明灯这个意象。
不仅仅是因为孔明灯和卫星的发射原理近似,这个类比形象又有趣,更因为孔明灯作为民间的祈福器物,象征着美好的祝福。
哥哥带着妹妹放飞了孔明灯,是为母亲的平安祈福,亦是为父母愿意为之交付终身的那个梦想祈福。
这样对父辈的致敬,真是蕴藉又诗意至极。
而片尾,东方红一号卫星与神舟号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的场景的蒙太奇混剪,则是对于哥哥的那次祈福,最深沉的回应。
航天飞船里的妹妹,用“上天写诗”的方式,完成了对母亲的诗相隔几十年的续写:这里有日升月落,光荣与梦想,有新世界,和父辈不灭的情怀…… 还要表白一下导演漂亮的镜头语言,那几个长镜头,真是美得不可方物。
还有小演员的演技,充满张力又有层次。
对了,还有那首诗。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初心和使命。
不同时期的父辈们都在奋斗,为他们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而且代代传承。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父辈们为了保家卫国,抵抗帝国主义的入侵,奋勇杀敌,不怕牺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父辈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实现祖国军事领域的强大不懈奋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父辈们,敢于冒险敢于尝试,在强大政策的引领下为自己为家人创造出一片天;21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父辈们,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
影片前两个故事让人真的非常好哭,而后两个故事又让人真的非常好笑。
可以结束了,不要再拍了。
从《我和我的祖国》一直到这一部《我和我的父辈》把观众的情怀和耐心都快彻底的消耗光了。
我没有对这些电影工作者不敬的意思,相反我认为这些电影中的一些桥段还是拍得很精彩的,比如说这部《我和我的父辈》,4个段落当中至少有两个拍的是相当优秀的。
我想要说的,是一种重复过程中的疲劳。
不是说这种方式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就可以无限制的循环去套用,这样做会把一种原本比较好的形式做到破做到难,因为重复的最大缺点是会让观众失去耐心,尤其是主旋律电影,它的立意和主题本身就比较僵硬,想把这些僵硬的理想化的一些思维转变成艺术形式。
靠的当然是很厉害的功力和一种把画面和故事浓缩到精致的手腕,能够用20分钟的时间把一个故事讲清楚,都已经很不容易了。
更何况把4个毫不相干的故事串在一起,除了发生的时间上有一个大致的顺序外,其他的谁都不挨着谁。
从第1个桥段中出来,观众还没有来得及去消化,第2个故事扑面而来了。
看完了这部电影,再和其他相类似的几部电影的剧情串在一起,同样煽情的情节,同一个导演差不多的表现风格,最后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油然而出。
所以我觉得还是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认认真真的把一个故事讲透讲到位,才是重要的。
这部电影上座率挺高,我买的快9点的票,散场后11点多,本来以为这样的场次人少点,现实是最佳观影位置满满当当。
说回电影,章子怡的《诗》很催泪很动人,特别是从放孔明灯到结尾这部分,感动到不行。
我看过大国工匠,也稍微了解固体燃料这一段,毫不夸张的说,做这个的人就是准备好随时牺牲的。
所以,就像片尾说的那样,我们能有今天的成就,要特别感谢那些默默燃烧过的人。
徐峥的《鸭先知》是正常发挥,讲了我们第一支广告片的诞生,该搞笑的地方搞笑,该紧张的地方紧张氛围拉满,冲突转折都很到位。
吴京和沈腾的部分是同一个问题,煽情戏不到位,最不及格的就是吴京吴磊父子的谈心部分和沈腾落水后救人谈心的部分,看到这两个片段只想拿出手机刷手机。
不过这两个部分还是有高光时刻的。
吴京《乘风》中的为了转移群众发了信号弹,导致儿子乘风牺牲,真是赚人眼泪。
沈腾结尾回到2050,宣布实验成功后玻璃板落下,玻璃外人们举着红旗挥舞的场景让人想到了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的成就,瞬间自豪感满满。
综上,《诗》值得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