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露剧情再吐槽。
开篇:文明旅游,人人有责;(乱写乱画是要把牢底坐穿的)一:反腐倡廉,心系百姓干实事;二:抵制三俗,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文化并要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三:关爱老人,大声说出你的爱。
结束: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整个电影就是今年央视公益广告的大盘点,几个故事,一首歌四首诗,让你在受教育的同时也感受到别人的不易,冯导王编剧你们用心了,但是也稍微分点心思给**水**网**车吧,别把广告弄的让人这么反感好不好,好不好!
演员,没有刘蓓的灵气,没有何冰的市井,剧情没有最初那帮文化人的冲动,梦想不再荒诞,愿望不再离奇,始终就是钱权钱权,整个就是甲方乙方的大反转。
当初揣着梦想改变世界的文化人,现在却再写着拍着被世界改变的梦想。
只有一句话想说,造这种梦上银幕,何苦呢。
看了首映,两个场次的观众加起来接近三百人,可能冯小刚心里想:我失去的一定可以夺回来,而且基本不费吹灰之力,不就是喜剧吗,连什么《青春》都5亿多了,我闭着眼睛玩也得超过8亿吧,华谊的股票你就给我涨吧!
看的过程中,我笑了,心里;周围观众也笑了,大声。
直到回来写点什么,总感觉比《顽主》和《甲方乙方》少了些什么!
起初有点想不通,《甲方乙方》有的这里都有呀:故事框架,主题,主要演员,王朔的纯调侃语言!
《甲方乙方》没有的这里也有呀:年轻的演员、时下接地气的事件和嘲讽内容,场景调度和花大钱拍出来的画面,王硕纯调侃之外内敛心思的语言!
都没问题呀!
怎么还是少了什么呢!
现在基本懂了!
看1997的《甲方乙方》和1989的《顽主》的人,是我们,现年过了30岁的人。
当年看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依然相信真善美,如下事物在生活中不多见:全民傍大款但又不承认,全民仇富但只要富了就炫富,全民仇官但拼命考公务员,全民教育医疗房产三座大山但只要有钱就炒房,全民不互助而是互害。。。
所以,1997年《甲方乙方》里的大款想要受苦等等故事,绝对是电影银幕上的精彩故事,只因生活中并不多见。
于是,爆笑,有时间即重看,能背台词,是谈资。
可是,2013年,上面说的1997年生活中绝不是主流的那些个事物,已经遍及全民:年轻人生出来就变老了,中年男只奔钱女人只奔有钱男,老年人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
于是,《私人定制》里的每一件事情全都随处可见,看电影的人最多感觉这只是对全民老中青三代现有本能的一次电影夸张,而已,绝无触目惊心的笑,最多有点意思的笑,而已。
因此观众基本分为两类: 第一类,如我,在简单的时代看《甲方乙方》笑抽的人,待时代复杂如今日时,再看《甲方乙方》的更新版《私人定制》,只能会心一笑,绝无再抽的可能。
——我们记住的不是《甲方乙方》,而是看简单时代《甲方乙方》的我们自己!
第二类,年轻人,生在今日这个复杂时代的人们,没经历过《甲方乙方》那个简单时代的年轻人们,看《私人定制》,电影故事内容全是身边每一个人还有自己的真实写照,自己心里明白:都全民不助人为乐了,你即使看一个助人为乐的电影,散场出门看见有人摔倒你当然还是不会真的管了。
于是,年轻人看这部电影绝不会在乎内容,而是演员的表演形式,如我听到身边的观众一直在说:“这哥们长得像只狗,哈哈!
葛优那个样真逗,哈哈!
这句真逗,哈哈!
” ——————此处用朔爷的风格再总结一遍就是:人民都被骗但还蒙在鼓里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真话显得语出惊人;集体蹉跎了15年岁月之后,人民全知道被骗了但又集体装不知道的时候,面对说真话的人,人民不在乎丫说的是什么,只在乎丫的口音是不是好玩!!!
—————————— 同一部电影在两个年代放映,产生了如下不同效果: 银幕上放的不是自己,放的东西新鲜自己也没见过——15年前的《甲方乙方》。
银幕上放的就是自己,自己即使讨厌这样的自己散场之后还是会继续这样活下去——2013年的《私人定制》 有的好电影,内容超越所有时代,即使看电影的你变了,看的结果永不变,如:《霸王别姬》 有的好电影,内容具有时代感,那个时代的你爱的很,这个时代的你,无共鸣,你最多在这个时代把那个时代的你看的那个时代的电影翻出来,以回忆当年的自己为目的,再看一遍,依然,爱的很!
觉得朔爷和刚子有点玩不起不想玩了,所以没好好玩,因为群众里面有坏人,群众整体都太坏了。
以前他们两个想帮下面骂上面,现在发现下面上面都得骂,因为两人才琢磨明白:没有下面哪来的上面!!!
可是同时也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老哥儿俩到底是下面的还是上面的了!
所以一个在道边蹲着看车来车往,另一个要度假,最后他们都一定会移民!!!
但是移民之后也一定发现不回北京吃着卤煮神侃就不舒服,所以还得回来!!!
博客:blog.sina.com.cn/qudi微信:Kevin13119微博:曲笛QQ:1004001333豆瓣:Kevin
这事儿应该得从《渴望》说起。
1990年首播的这部电视剧风靡大江南北,可谓万人空巷。
全国人民争先恐后观看,为挨千刀的主人公刘慧芳女士流了不知多少眼泪,收视率达到空前的90.78%。
作为当年大众文化滥觞之一,《渴望》的热播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这部电视剧的主要创作者中,有几个人后来声名赫赫,其中之一是王朔,任策划;另外一个就是冯小刚,当时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工作,和郑晓龙、赵宝刚是同事。
《渴望》的热播,头次让王朔他们“领教了大众文化的可怕煽动性和对其他艺术审美能力的吞噬性”,当然也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的康庄大道。
更为恐怖的是,类似电视剧《渴望》这种所谓的“大众文化产品也叫通俗文艺作品”,其生产过程是流水线化的,完全不必讲究什么艺术抱负或者文化立场。
其编剧过程“像做数学题,求等式,有一个好人,就要设置一个不那么好的人;一个住胡同里的,一个住楼的;一个热烈的,一个默默的;这个人要是太好了,那一定要早天平另一头把所有倒霉事扣她头上,才能让她一直好下去”。
也就是说,“所有角色的性格特征都是预先分配好的,像一盘棋上的车马炮,你只能直行,你只能斜着走,她必须隔一个打一个,这样才能把一盘棋下好下完,我们叫类型化,各司其职。
”与之同时大众文化另外一个响当当、铁的规律是:永远不要同情有钱人!
但在当时王朔、冯小刚他们看来,大众文化就是俗。
“艺术不是为大众的,这个观念在我头脑中根深蒂固”,还是想当一位脱俗的艺术家,“我想写的还是能够自我满足的小说”,他们的骨子里,怎么说——其实就是雅。
即使在当时,王朔已经被定位为一名大众文化的干将,并且早成公论。
市场经济的浪潮铺天盖地而来,普罗大众对大众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那个时代流行“下海”捞钱。
无论是俗是雅,在钱面前一律平等。
更何况是聪明成了人精的冯小刚,义无反顾一头扎进大众文化的汪洋大海里,成了新时代的弄潮儿。
从《甲方乙方》开始,《手机》、《非诚勿扰》票房纪录一个接着一个,无论好坏,打上冯小刚、葛优的名字,电影就能卖钱。
说了这么多,回到《私人订制》。
明眼人都能看出,第二部分里那个拿奖无数、功成名就的国际大导,自嘲的就是冯小刚本人。
敢于在电影里拿自己这样开涮,联系到影片上画前“广告收入8000万已经盈利”的新闻和冯小刚说要用这部电影给华谊还钱的言论,冯小刚这一次是彻底撕下脸皮,赤裸裸打着鲜明的旗号地来捞钱。
间接说明,在群众面前,冯小刚本人还挺把自个儿当艺术家的。
之所以捞钱有这么个自信,除了冯小刚、葛优、王朔这三块金字招牌外,他自认为还算把住了大众文化的脉搏。
这个脉搏就是渴望里总结的那两条:类型化和绝不同情有钱人。
自认掐准了群众命根子的冯小刚,当然敢随便炒几下隔夜剩饭端出来卖,而且还信心满满地夸下海口能卖好。
别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卖得还真好。
从相当数量的豆瓣影评人看来,《私人订制》的粗糙程度简直令人难以忍受,恶评如潮理所应当。
三段式的故事令人难以忍受,笑话都是在隔靴搔痒。
镜头语言支离破碎,常常一个吊臂上去一个大景,情绪刚刚上来本以为会接着推进,但转眼就硬切过去。
连郭敬明都懂得用个稍显流畅的长镜头,冯小刚堂堂国际大导,竟然从头到尾都是正反打和硬接。
绝对负分滚粗,不如《小时代》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同十几年前的《甲方乙方》比,《私人订制》更是应该堕下十八层地狱之中。
但我为什么还给这部电影打五星呢?
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之中提出了一个审美学的概念:“坎普(camp)”。
作为一种现代的、复杂性的变体,坎普难以谈论,无法用语言清晰定义。
为此,苏珊•桑塔格不得不写下58则关于坎普的札记,以对坎普这个概念做一个清晰、明确的说明和形容。
类如:1、先就一般而论:坎普是唯美主义的某种形式。
它是把世界看作审美现象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即坎普的方式,不是就美感而言,而是就运用技巧、风格化的程度而言。
8、坎普是一种以风格表达出来的世界观——不过,这是一种特别的风格。
25、坎普的标志是那种铺张的精神。
坎普是一个身穿由三百万片羽毛织成的上装四处游荡的女人。
26、坎普是一种严肃规划自身的艺术,但它不能被全然严肃地对待,因为它“太过了”。
27、一件作品可以接近于坎普,但无意成为坎普,因为它已经达到了效果。
……电影审美上的坎普非常好辨认,例如加拿大天才少年泽维尔•多兰的戛纳获奖电影《双面劳伦斯》,以一种极致的、边缘的、野心勃勃的、史诗性的“多兰美学”,构建了一个变性人和他女友纷繁的世界。
这部电影达到了令人昏昏欲睡的168分钟的长度,充斥着各种花哨的关于浪漫和信仰的想象。
多兰对于他的美学的道路上发足狂奔,超越了王尔德,一头扎进了染坊。
《私人订制》属于坎普之列,但它是属于另外一种不那么容易辨认的坎普,喜剧审美上的坎普。
这大概就是坎普定义之人云亦云、仁者见仁之处。
作为一部喜剧片,它被制作出来是试图博得大众的喜爱,但是因为主要制作者(冯小刚、王朔)对于大众的轻蔑态度和长期在喜剧制作过程中积累的技巧,令本部电影在审美上产生了便宜。
它不再是一部喜剧电影,而是一部“坎普”的喜剧电影。
首先,制作者导演冯小刚也好,编剧王朔也好,甚至主演葛优,从主观上完全放弃了任何艺术抱负和文化立场。
尤其是写完《我的千岁寒》之后,在《非诚勿扰2》里大发人生感慨的王朔,几乎是随意拿出了这样一个东拼西凑的本子。
他不再夹杂私货,而是彻底放弃抵抗,将过时的笑话装进“顽主”这个类型化里的模式里搅了搅,就交了差。
冯小刚也同样放弃了任何视觉语言上的努力,只有葛优用习惯性精准的演技演得煞有介事。
其次,制作者拼命回到制作《渴望》的那种媚俗状态,连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对观众的讨好和笑脸。
不管是高大的“私人订制”户外广告的设计,还是每一段字幕上艳俗的字体及其蕾丝花边,以苗圃为首的夸张的咯胳肢窝式表演,对一千亿无穷尽不厌其烦的阐释、对富人和高官漫画般想象,都好像在把观众像姑奶奶老佛爷一样供着:求求你求求你快笑吧,一定要笑出来!
第三,就是对社会民众心态的准确把握,确保不惹恼任何一个利益相关方。
比起春晚小品,《私人订制》至少出现了讽刺这一技能,但每一讽刺都适可而止,以不生气为界。
如范伟演的像蛤蛤哥的官员,李诚儒那个国际大导,作践得都能让人接受。
关键时刻还抒发一下高尚情感,如同小学作文里作个思想升华。
尤其是宋丹丹那段儿响起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插入得及时到位估计许多观众都要掉眼泪,煽情手法比倪萍姐姐熟练多了。
尤其是最后“道歉”一段,用过时公益广告的方式向全党、全国人民和人民的后代一起献媚,给群众舔屁沟之认真,连上帝都要发笑。
群众里面有坏人,说得就是这群在豆瓣给《私人订制》打一星、在微博上编段子的影迷们。
面对这部难得的“坎普”喜剧电影,多数人入宝山而空回不说,反而极尽嘲笑之能事,殊不知你们就像葛优早就用电影最后那个老段子说的那样:捐自己东西的人是傻逼!
冯氏的喜剧里我记忆犹新的段子有两个,一个是《甲方乙方》里姚远使坏让李琦“打死我也不说”;一个是《没完没了》里傅彪喝醉了娇羞的抱着瓶子喊得“十三,路易的”。
后来冯小刚不怎么拍喜剧了,就出产了一票自以为能抗住贺岁档期的烂片,所有的片段加起来都不如曾经冯导一部电影的笑料好看。
但后来想想,其实冯导也回不去了,后来拍摄的不是《唐山大地震》、《1942》这样沉重的不得了的历史题材,就是《非诚勿扰》这种水的不得了的爱情故事,思想觉悟也许是上去了,嘴角却也耷拉了。
喜剧于是成为了冯导胸前的一抹护心毛,平时可以金刚护体,在近两年饱受质疑时还可以拿出来挡挡煞。
冯氏喜剧无可超越,有人说是因为王朔,有人说是因为时机好,我倒觉得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什么叫做市井幽默,拍出来的电影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集合,这逗贫玩好了叫艺术,调侃做到位也就是幽默。
但只有一个问题回避不了,就是市井幽默一定要扎根于市井,想要把这种幽默发挥到极致您就必须把桌子上那瓶红酒换成二锅头。
只是冯导后来火了,华谊兄弟估计也入股了,名人做久了喝惯了法国的葡萄味,估计是再也尝不来这56°的牛栏山了。
关于这差异我就举两个例子:一是色诱,《甲方乙方》里对李琦饰演的厨子使美人计,刘培小曲一唱青衣一扮那起的是范儿,魅惑不脱衣,利目三分笑,到了《私人订制》里李小璐上来那就是开的和高叉泳裤似的泳衣,又是摸背又是湿身,不但肤浅的露骨还色诱的毫无水平,尽显这高层社会的美色奢靡;还有帮富人圆梦,《甲方乙方》里姚远他们把一有钱人支边远山区受苦,人趴在山头足足等了他们几个月,上了车就不下来誓要与龙虾鲍鱼过一辈子,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私人订制》里帮最俗导演圆梦,先搞了个什么雅俗的分析,然后就开始胡编乱造,甚至炮制出换血、“雅中毒”等毫无笑点可言的桥段。
这叫搞笑吗?
如果是,这和低成本忽悠人的恶搞电影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所以《私人订制》尽管打着致意《甲方乙方》的头衔,尽管看上去好像是《甲方乙方》的升级版,但绝对难以望其项背。
值得肯定的是,冯导电影景色更美了,场景更宏大了,钱一定是没少花,不过生拉硬拽几个笑料,葛大爷牵头几个年轻人组起的草台班子也敢来提传承实在有些扯淡。
他们口号喊得震天响,效果还得靠票子堆起来。
冯导大概是忘了,钱是好东西,但也不是最好的东西,这世界上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比如观众的审美,比如口碑。
我不知道王朔是给了冯小刚一个完整的剧本还是只给了他几个搞笑的段子然后冯导就自己策马奔腾了,《私人订制》的故事性和连贯性都不足以成为一部合格的冯氏喜剧,它本身就是个悲剧。
至于冯导,我只能说,上面的风呼吸的太久,就不用和我们一起幻想着还能接地气了,咱还是相见不如怀念吧。
结尾有点不足,但教育意义也不错。
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满意,反正我看了的确高出同类其他电影非常多,这是实话,下次导儿的电影还买票。
从小到大唯一追随下来的导演便是他了,小时候在家里五六遍放大腕不见不散甲方乙方口味难改,尽管是看了不少高大上的电影吧,但是仍旧喜欢看这些冯氏喜剧,看葛大爷看他推的女主和新人。
曾经的自我怀疑在看了第二个故事的时候瞬间转换为彻底的自豪,这就叫电影拍的漂亮。
从过年那阵开始的确就开始期待这个他放话出来“笑抽了你们算”的贺岁片。
的确啊,我大冯导好几年没拍这个了,其实他容易么?
这个电影第二部分,理解他的人应该都觉得是非常精彩的。
当年人家搞天下无贼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那么多人都说冯导您还是喜剧去吧(当然我也承认一九四二他一拍我就觉得没【那么】沉重了,不过这个电影还被好多人说符号太浅显了呢真该把这些人拉过来补习私人订制),这回私人订制,真心的好片子,首映的转天凌晨就很多号称资深观影专家的,说【贺岁还是当年的贺岁冯氏已难以是当年的冯氏】【中间睡着了】等等。
对于这些人,难道你们不知道电影就在讽刺你们吗。
他这个心态真不错,真的。
当年看夜宴的时候还是上小学的小孩子,夜宴的不知所云我的确是和很多人一样的看法觉得这真是一大败笔,但那时候他一说【悲剧一点都不难比喜剧简单多了】的时候,那个时刻真是我第一次顿悟。
这个电影其实真是教会我挺多事的,也包括,对于自己内心的认识也多了很多。
冯导继续,葛优啊真不老,那演技叫一个登峰造极,开头那部分好像还黑了下国共剧吗?
下次冯导再拍历史题材,求让陈老师演常凯申。
昨晚赶着全国首映的22点场前去观看私人定制,一开场就出现卡顿黑屏的现象,影院工作人员步话机里都在说“此片有问题还在调整”,在播放3分钟左右中止,然后又从头播起……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仓促拷贝没做好,事后看微博上其他影院也有此播放事故。
第一个故事剧情一展开,立刻就有人吐槽这是《甲方乙方》的翻版,然后叹气声不断,多少会有些影响情绪。
下面就分享说下个人对此片的评分吧。
评分(满分10分)剧本:3分王朔编剧,台词充满其个人毒舌吐槽风格,能够在公开场合中各种影射社会时事,其实还是挺好的,但是,这放在前几年确实挺好的,如今有了微博,大家都可以肆意在公开场合表达心声了,而且言论传播不会像博客时代受博主名气限制,只要有人推有大V转,任何人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热点。
于是《私人定制》里那种想吐槽但又要考虑过审而产生的“妥协”式吐槽,就显得不够畅快有力,甚至不如节目主持人的一句话来的痛快(详见孟非、囧叔等人的节目),着实没必要拍成一部电影,也着实不需要花钱去电影院看吐槽。
再说下炒冷饭,这个从预告片里就能看出来,当然冯导解释为是炒剩饭(好吧),但是可惜的是,炒的真的不好吃,毫无创新激情可言,拐着弯讽刺官场、娱乐圈、房地产,但又在拼命打圆场,感觉狡猾不真诚,没有期待的直率。
而且几个以正能量作为每个小节休止符的故事,基本没什么笑料,甚至有点像说教。
四个主角在片中的“职业身份”没什么差别,不同的四个叫法基本无意义,既然没有明显分工,那就显得很多余。
3分不能再多。
演员:5几位演员表现一般,不知道是否因为是戏中戏的缘故,不过这种脱口秀倒是比较适合白百何和葛优、宋丹丹的表演风格。
至于演技,额,演员都没入戏的片怎么谈演技?
5分勉强及格。
摄像:2摄像烂到爆,镜头走位毫无讲究,就是固定机位倒来倒去,显得呆板无趣,特写镜头更是杂乱,构图也没有美感。
几个表现海南美景的镜头,就那么几个来回用到烂,审美疲劳知道么。
电影中那么多的植入广告镜头也是拍得非常直接,怕观众看不到logo是么,总之,对于这样名气的电影,此等水准的摄像真的只能给2分。
配乐:2听完没任何映像,配乐应该是给画面造势的,配合剧情调动起观众的情绪,此片的配乐跟剧情的配合显得支离破碎,尤其电影开场,画面是红红火火的贺岁风格字幕,配乐是沉重的钢琴曲,再加上因为播放事故看了两遍,MD心情都跌倒谷底了。
于是抹杀了欢快的气氛,又不足以渲染沉重的故事氛围,难道你们不知道观众看到葛优就想发笑的么?
总之很不痛快,2分不能再多。
后期:1后期已经无法再吐槽了,此片除了几个简单的特效外没其他特效了,但是最后那个在天桥上的摇臂,喂,要不要抖那么凶,抖那么凶为什么不后期稳定一下,是要有多赶时间才会让这种失误包含在影片中?
电影院大荧幕又不是电脑显示器,这种大的失误会成指数的放大啊。
再有剪辑,哎,怪不得有人说连《小时代》都不如,本来就支离破碎的故事,硬是被剪成更支离破碎的渣渣了,有的镜头为了植入广告硬剪进去;然后为了夹杂些“色情”镜头把演员身体特写剪进去却又因为什么原因不敢剪长了,你说李小璐出水那段给个0.5秒的身体特写有什么意义?
逗我们玩么?
再配合糟糕的摄影,简直不能再遭了,于是只能给1分。
服装:6片中几位主角都比较时尚,因为要不断变换身份,相应要变换服装。
片中服装的选择倒是中规中矩,反正本人作为土鳖也没看出其中哪些服饰是广告植入,于是看着还比较能入戏。
但也只能是还行,只是不够精致(并不是说高档,是设计上的不精致),6分。
关于上座率想说几句,一般说来晚上10点的场次,除非是首映,上座率一般不会很高。
此片是首映,加上跟多个网站合作电影票买一送一,使得此片上座率很高,我是在时光网买的43元两张票,应该有不少人都是买的此类优惠票。
说实话要不是价格这么优惠,我是不太可能去影院看此片的。
看了一半果断很失望,真心觉得对不起票价,用同事一句话就是“全程都是尿点”。
看完快12点了,真是耽误睡眠啊……总结:此片作为冯氏喜剧的代表作,个人风格鲜明,创意不足,制作质量不高,剧情支离破碎。
适合不玩微博并且笑点很低的人群观看。
如果你是微博控,或者是美剧爱好者,那么还是别去浪费时间了。
总体:3.2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部炒剩饭式的中国当下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贪腐、信仰缺失、贫富悬殊还有糟糕的环境配上老套的情节架构,故事情节突兀、头重尾轻不知所云,冯导这次真是的成全了自己,恶心了别人,之前的宣传铺天盖地,引来万众期待,没想到是一部十足的大烂片,看完把我气得不行、、、看完烂片后的心情是极度不爽的
人最怕眼高于顶,批评起别人来头头是道,自己上的时候就各种困难。
所以球星的粉丝爱说:你行你上啊!
你行你铁啊!
不过,把文艺批评家同文艺创作者的身份等同起来是幼稚的,虽然确实有时候有些人能兼顾这两种身份。
就比如说,已故的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拍过什么惊世神作?
但你能说他的影评没有价值嘛?
当然我不是要借这个说法谋取一些便利,比如说因为这点我就可以把冯导和这部电影骂的一钱不值同时又凭着观众的身份免受指责什么的。
事实上,在一个主要关注北美影市的吧里评价一部国产片,可能确实有越位嫌疑,如果进球了也会被裁判吹无效。
那么容我继续就着“眼高于顶”这个词来说下去,我们即将来到这样一个环节:所谓“眼高于顶”,在这里我所指向的意思是冯导和王编依旧走在时代的前列腺上,自以为抓住了时髦(没有哥……)的小辫子,能够用自己的作品站着把钱挣了,同时还能引起观众共鸣。
引起观众共鸣,说出观众心声,这种雅俗共赏的大善之举,想想就叫人激动。
可惜,观众走进影院的时候,可能不会带着那种急切地要批判社会的情绪。
他们想看一部正经搞笑的喜剧片。
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影片可谓用力颇猛,除开用作引子的那个黑白开场片段,范伟老师粉墨登场,一上来就开始粉刺我们国家的政治语言,什么“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啥的。
这一段,影片行走在丑陋的边缘,就是在很用力地讽刺官场,大揭其丑。
这种对民间情绪的讨好,可能意图太过明显了,屁民都不好意思笑了。
假如说我对影片其他章节的态度还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我对影片第二个关于“雅俗”的章节则是明确地不喜欢。
此章节开头还算有趣,有着很明显的自嘲成分,但发展下去就开始辩解了。
大体类似于这样的思路:我冯导就是俗怎么了,你们的雅算个屁。
算个屁。
这一段,冯导和王编向着观众和更加“艺术”的电影同时开炮。
可能会是两面不讨好吧,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
第三章是关于钱的,普通人的“有钱梦“,也许是中国梦的民间版本。
其实除去本司无论如何不能认同的第二段,影片其他章节都还是有点想法的。
我只是说,影片的批判来的有些想当然,未必能被认同。
最后,影片很时髦地谈到了环境问题,几乎是在尝试着全方位反应民众心声了,好像年终总结似的。
且不论这样与剧情完全脱节的安排是否妥当,是否符合电影创作法则,因为毕竟文无定式嘛,欧陆艺术电影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段落,比如主角突然出戏对着镜头大谈人生哲理什么的。
它这样的设计,我不想现在就决断是神来之笔还是胡闹。
关键是,这样全方位接地气、赶时髦的努力,是否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最后,作为本文的总结性呈言,我必须指出,影片在技法上非常差劲,毫无可取之处。
我想编剧和导演所有力气都花在寻找接地气的元素上了吧。
原本给了个三星,因为对中国电影向来要求低,底线在画皮画x那种不忍直视的电影面前才会给到一星二星。
另外也是对冯大爷的辉煌时代毫不知情,从我知道他就是拍夜宴吓死人不偿命的阶段了。
所以短评写的是,这不就是这位导演一贯的水准吗?
从夜宴、唐山、到1942、私人定制;这沦丧的“艺术观”已经令人目瞪口呆了。
当然,冯导自己肯定不乐意我这么说。
按他的说法,唐山和1942是情怀之作;私人定制和夜宴,一个挣钱一个争气。
看新闻说冯导困惑;用心拍的电影不挣钱,随便拍能卖钱的时候,我整个人真的就不好了。
只想说你的困惑完全因为你搞不明白俗雅雅俗啊。
烂电影不值得费心神去多说无益。
比方说就像一夜惊喜这样的电影,商业电影就是用于娱乐,博君一笑。
年纪再大都要公主梦,通俗网络小说况且滥觞于网络;通俗爆米花电影又何值得多费笔墨批评呢。
但是冯导太太太太让人目瞪口呆了。
因为他自己跳出来大骂影评人了。
关键是他骂的让人真,形容词已匮乏。
反正骂战不过就是语辞的几个小花招,从姿态到语言实在太叫人不快活了。
宋丹丹又跑出来说社会大众有责任保护他。
我真的仰天要骂脏话了。
冯导对自己拍的喜剧说法就是随随便便拍的,制作大约精良,但多少不上心。
多么矛盾的人。
他也自感自己拍的喜剧不够雅吧。
私人定制第二段大概讽刺自己呢。
就像第二段故事的拧巴劲儿,我看冯导也拧巴了。
冯氏贺岁笑过开开心心,好了。
我对他的喜剧并没有老人们的期待和爱。
但是冯氏的认真出品,比如唐山和1942,就真是看完撞墙跳楼的心都有。
每次发现这样的电影人俨然中国大导之列,就不得不脑补一根烟。
问题出在哪里?
就像我已提过,雅俗不分,情怀不是一切。
商业电影赚钱卖笑,看票房,更主要看导演诚意。
比如侮辱智商的电影,表达的是对导演不用功的批评。
大制作大手笔不一定就有诚意,请看画皮画x,烂到了一个让人手足无措的地步。
冯导想要转型拍严肃电影,拿专业的、艺术性的导演标准去评判他就更正常了。
但是往往那个时候,冯导就跳出来说,你们群众不懂我的情怀…… 你以为好电影你有情怀就够了?
你故事讲好了吗?
你演员调教好了吗?
你艺术形式表达好了吗?
你剪辑的好吗?
你有情怀怎么了啊?
哪个大导演没情怀啊???
所以说冯导误解了好导演的标准;以为拍严肃电影只要真诚就够了…殊不知,拍商业电影的底线才是真诚。
拍了一部片,自己只给五分;冯小刚你真是滑稽够了。
唉,自己的电影拍出来没有及格,冯大爷你还算是个导演吗?
不爱惜羽毛了,估计也就快覆灭了。
此片之俗之烂之乱之不知所谓的令人发指。
有些导演俗就是俗,不怕您俗,毕竟有这世间有艺术家的作品,也有衣食住行的凡事需求,但就怕他不承认真正有艺术的存在,冯导借葛优之口说电影起源于走马灯,本身就是娱乐大众的不存在高雅的电影,虽然!
是葛大爷说出来的,我还是特想扇他,电影被认为是第八艺术,本身他就集合了音乐、文学、摄影等各个艺术层面,像文学作品也有雅俗之分,你说文学就是娱乐大众的?那么多名著全扔你脸上,对比看,网络文学就是庸俗的。
音乐作品也有雅俗之分,古典交响等都是雅的,哪怕诞生于妓院的爵士乐以及源于民间的民谣、摇滚等都可以算到雅里,但口水的流行歌曲就是俗的、大众的,但即便如流行歌曲还是有好的音乐如陈奕迅的,烂的则有凤凰传奇。
同样,电影依托导演的意图和偏好以及更多的是能力,也有雅俗之分,你能说阿伦雷乃、戈达尔、安东尼奥尼 安哲罗普洛斯、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的片子是娱乐大众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能放到影院里去让大众观看吗,没有鉴赏能力的观众看其作品连看完的耐力都没有还谈何娱乐,但他们的片子在影迷眼里就是高雅的,前端时间我看了一部电影是陈木胜的<扫毒>,看完后我就想到一句话"平庸的导演永远拍不出好电影",现在还要再加上一句“平庸的导演如果离开了地气,那么出来的片子就惨不忍睹了”,冯导既然要娱乐大众,那么麻烦你能摘掉那些虚的外表接接地气,片子完全是<甲方乙方>的翻版,但主角们已经全都是有钱人了,看看他们的办公地以及各种道具及各种费用,你能理解第一个故事里一个司机能雇佣的起他们来造梦,第三个故事,如果你真想报答人家大妈,直接给些钱更实惠。
冯导其实蛮适合到春节晚会的,3个小品加上诗歌朗诵就像春晚里各式曲艺生硬的揉在一起,即需要小品讨好观众,时不时还要歌颂些感人的好人好事,说真的我被最后的公益广告恶心到了,就像一个暴发户不捐款给灾区人民还要声泪俱下的站在捐款的地方给每一个过来捐款的人说“同志们,去帮帮那些受苦的人民吧”,冯导就是一面说着自己看不上高雅,自己就是哄老百姓高兴的,一面还想望高雅里钻,而片子却越来越是哄领导高兴的。
-三段名字可以称为权力梦、名利梦、财富梦。
冯导在片子里加了大量的过期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尚且可以给人以温暖、可这变了味的心灵鸡汤就只能倒人胃口了,冯导告诉众百姓,我虽然现在有权有名也有钱,但你们千万别嫉妒我,更不要仇富,我们其实也过的很痛苦,我想对冯导说,如果权名财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让这些痛苦朝我来吧。
我想你可能太久处于这种权名财的痛苦中却忘记了真正草根百姓的生活了吧。
挺好的
就电影本身来说,想讲的东西太多,但每一段都是主角,特别是最后一段,强转的太过明显,其实可以做到更好的,有些失望。但对于演员和内容而言,值得一看,值得思考,尤其最后葛大爷那句:因为车真的是我的!
是我手贱... 串烧网络段子。
成全自己,恶心观众
不明白评分为什么这么低,看了前几名点赞的评论感觉莫名其妙,没有就本身的问题发表观点以对比居多,本片很多隐喻都朝向了现实,语言台词都有暗示和背景,对标甲方乙方,仍是好片。
《有钱》那段有点无聊。2013.12.21成都新城市电影城
一般
导演和编剧都老了……(老了不可怕,最怕八十了都还不服输,见着姑娘就哆嗦着说:「扶我起来试试」……)(既然是电影就甭掰扯那些有的没的,拍的烂就是拍的烂,这都看不出来或不承认还有啥可说的。原本是温和的3星,现在果断改1星!)
相见不如怀念
我看终生皆傻逼,料众生看我应如是。
老本子又一次翻新,三段毫无关联、浮光掠影的小品。一、三段一个权一个钱,以冯小刚的认知水平不值得抱期望,第二段雅俗之辩本来最有深挖的可能,结果一个宝强获大奖加弹棉花老哏就糊弄过去了,如果让弹棉花大导受到艺术圈更热烈地追捧好歹还能多点讽刺效果。更糟糕的则是三段放在一起后还不如小品,结尾强行升华主题演的都是啥,跟前面有毛的关系,晚会小品都不敢这么糊弄,如果不是最后用两头牛的老哏自我揶揄了一下,我连两星都不想给。
160225.。即使三年后再看 依然可以看 剧本没的说 老演员演的没得说 时代就是这么个烂时代 自然会赋予它属于烂时代的低分儿 但重复一遍 即使多年后再看 依然可以看 像 顽主 甲方乙方 一样:).。
葛大爷这部片不行啊,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
场面越来越大,景色越来越美,可是冯导的电影却越来越不好看,或者说不接地气了。他不可避免的走上高堂,可是也变得越发得恶俗不堪。相比于现在,我更喜欢那些十年前的冯导的片子。也恰恰说明了,好电影是可以跨越时间的,但是现在冯导还有这个能力么?很喜欢这个影评http://goo.gl/arfpZt。
我觉得挺给力的啊
讽刺社会,提倡环保,简单易懂
看来冯小刚确实很怀念1997,搞了个甲方乙方2。感觉这评分不止5字头,起码得是6往上。三个故事笑点还行,范伟那段梗非常密集。不过比《甲方乙方》差多了,少了很多人文关怀&amp;真情实感,《私人订制》老想着讽刺这个讽刺那个的,前者还给人蓬勃向上的温暖,后者感觉就是黄粱一梦的闹剧,人物都没好好塑造,《甲方乙方》照搬过来的东西有点多。最后的《道歉》单元有点突兀,非常煽情地念了几段旁白,结尾那个捐车笑话很有意思,单在这个单元里看是个有意思的收尾,有种讽刺前边的煽情旁白里说的东西是在讲空话的意思。但要给这电影结尾的话,我觉得在夜幕中宋丹丹走进街巷就好了。
今年看过最烂的电影,啊不这个不算电影,就是瞎逼闹,喝高了的小品都能强5条街,荧幕的底线真的好低。过期老段子和敷衍烂表演都能笑得出来,你们平时的生活是多乏味干瘪。最可怕的是最后那个道歉,不是不让你讲环保,但逻辑呢?我就想问,这和前面折腾的有一毛钱联系吗?
恭喜白百何总算摆脱那个恋爱小清新系列了╮( ╯ 3 ╰ )╭一上映就开始被吐糟,很好奇难看到什么地步。故事很平淡,不管是不是冷饭,内容还算对我胃口,还现实。宋丹丹那个有戳泪。诗朗诵是为了加时间?三星半。
有白百合加一颗星!我倒觉得三个故事中,宋丹丹的故事最好!浮华之后丹姐落寞的背影,这无比巨大的落差,浓缩了普通人的一辈子,太“伟大”的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