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观众要那么挑剔,又要台词,又要对白,又要剧情,我想说豆瓣现在的粉丝都变了吗,伪粉丝还是不少。
一部电影如一部文学作品,想表达太多是不可能的,能够表达某个点就行了。
所以,这部电影的确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看完这部电影,没有人生丰富的阅历经历,没有人生实践,肯定体会不到电影表达的内涵。
电影类型很多,这就是一个特定的类型,这类影片,也不是有多少人可以演得了的,所以观众带着什么眼光看,非常重要,有些大而全的模式的电影如漫威系列,根本就是脑残,引不起震撼和共勉,就如打一场炫酷游戏。
为这部影片点赞!
应朋友之邀看了《七十七天》的试映场,结果她半途看不下去,抱头鼠窜了,留我一个人数着日子坚持到最后,出来后又想大嚎大叫又想当街暴走……如果以一个词来形容这电影主创和故事原型,那就是“找死”,而观影者就是来“找虐”……被虐完再面对这花花世界,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的怯懦,所谓的无畏、勇敢、披荆斩棘,只是为了寻找安全、舒适和应有尽有。
而这世上真的有人要放弃这所有,骑个车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寻找自由……我在西藏走个路都呼哧带喘的,这些人拍了三年,主要景点还在无人区取景,大写的服[强] ps:感情线有点鸡肋 女主每每出现就秒变恐怖片 是否为了兼顾商业性 怕拍的文艺了太小众?
个人觉得直接拍成纪实片 让人与自然的冲突更猛烈些更抓眼球
无病呻吟,故作文艺姿态,唯一优点在于景色唯美。
江一燕的情节十分多余,有她的地方就想快进。
首先,要探险要自由的感情初衷和行为推动本源就没有刻画出来,只是空空的“自由梦想远方”,那二人的情感联系和共鸣也就微乎其微,反倒不如拍一个孤零零的人位于天地间独自和自己相处时所面临的各种各样问题来的真实震撼。
这种电影卖情怀卖的也太廉价了些。
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可以深入探讨,一个是独处的人,一个是人与自然。
独处的人是说,当一个人像影片中独自生活很久很久之后会有哪些变化,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当没有社会关系了,人是个什么。
人与自然是说,当把人还原回一个最为基本的动物,没有现代化工具,面对自然,面对其他动物,面对饥饿、渴等各种生理极限,会是什么样的,会有哪些人性与动物性。
我希望通过对探险家的致敬和叙述,不仅说一些荷尔蒙气息的“追求自由”、“去他妈的命运”这些幼稚话语,而是由探险家的冲动或是疯狂出发,去探索人性的更多角度。
就是因为在机场看到了一本《北方的空地》的书,让喜欢独自驾车旅行的电影导演赵汉唐和喜欢野外探险的作家杨柳松走在了一起,于是有了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作家杨柳松77天穿越羌塘无人区的真实冒险经历,两只狼的持续的追击,落单的野牦牛的攻击,断水断粮,龙卷风,沙尘暴,雪山融水等等的各种艰难险阻,最终走出了世界第三极——羌塘无人区。
影片讲述了很多内容:从杨柳松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这辈子想做的事情,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从蓝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乐观地面对生活,追求自由和梦想。
但是在坚强的背后,我们依然看到人性的脆弱,虽然蓝天用自己的故事感动着别人,甚至感动着自己,但是内心深处,她依然有很多的不甘心,为什么偏偏是自己?
为什么不是一场噩梦,醒来就没了?
看到蓝天哭的时候,我也禁不止留下了眼泪,我在想,我们这些健康人,有时候真的不能体会出残疾人的那种痛苦,我们无视自己拥有的幸福,甚至吹毛求疵。
我突然想到了早晨来看电影之前与孩爸的一次争吵,原因就是他在临出发的时候,偏偏去熬什么姜枣茶喝,我约了同事一起搭车,孩爸出发晚了,让人家等候。
我恨恨地说:“以后你再也不要说让我的同事搭车,我是个守时的人,这样让我很没有面子!
”我抱怨着:“本来看电影这么好的事情,你怎么偏偏惹我生气?
”(其实我忘了,别人怎么做事是别人的事情,生不生气是我的事情。
)直到孩子爸爸大吼一声:“我都道歉了,还要怎样!
”我才知道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了!
影片也呈现了美轮美奂的景色,也许是你只有在照片里才能看到的。
我是很偏爱旅游、探险这类题材的,纯欣赏电影的角度看此片只能打三颗星。
强行植入身残志坚的女性故事,是为了升华影片想传达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追求自由的精神,矫情的过于直白了,扣掉一星。
作为很早期就知道杨柳松事迹和看过第一版《北方空地》书的户外旅行爱好者,确实很佩服这些探险家,旅行家,我理解的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挑战的动力并不是文青式的矫情,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类极限的无限超越带来的动力吧。
无人区绝美的自然风景和残酷的自然环境,探险者如何克服自己在身体和心理的极限中所经历的所有细节都是值得好好刻画的。
电影团队全部在高海拔取景,从资金和人力,精力投入都值得点赞。
风景绝美,自然风貌很真实和震撼。
还有欠缺的就是探险者的精神状态的刻画太流于表面,设计上纯粹为了和轮椅女生呼应。
还不如作者书里面在穿越时记录的流水账日记来的动人。
这里又要扣一星。
想了想为了鼓励这类影片,至少拍摄态度还是兢兢业业的,能看到诚意,还是四星吧。
为了那些风景大片,我应该还会再去刷几遍,以后会截很多图保存。
还有那本书《北方的空地》推荐你们看看。
(以下摘自百度,安利一下我非常敬仰的作者和人物原型。
) 杨柳松,作家,旅行家,探险家,是首个完整探索世界第二大洞穴系统的中国人,还数次穿越艰险的大羌塘无人区,雨季穿越世界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杨柳松著有两本关于户外旅行的图书,一本雅鲁藏布大峡谷穿越纪实《结,起点亦是终点》成为大峡谷探险旅行的经典指南。
一本关于大羌塘无人区穿越的《北方的空地》,使中国的户外探险活动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其低调毫无功利的旅行态度以及面对未知的决绝意志感染了无数的当代中国人。
正如杨柳松所说,这是一个没有探险的时代,但不能没有探索,对自然,对自我。
这部电影,一直想去看,可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耽误。
直到今天才忙完了大部头的事情,拿起手机一搜,惊喜地发现居然还有几家影院在放映这部电影。
想也没想就买了票。
不管怎样,这部电影,我不能再错过了。
到了影院,距离开场还有半个小时,我一张张地看那些电影海报,都丝毫无法提起我的兴趣。
七十七天的海报早已下架,只剩大屏幕里的宣传片。
入场前,我买了一杯可乐,像某种仪式似的,仿佛带着一个人去看电影的落寞和悲壮。
小剧场,我以为只有三五个人会去看但是来的人比我想象中的多一点。
广阔的天地,雪山,湖海,沙漠,杨如同沧海一粟,或是站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或是推着自行车,走在戈壁盐滩中。
我不懂摄影的技巧,但以观众的视角,的确震撼。
一般来说,想要徒步旅行横穿羌塘的旅行者,要么是人生的loser,要么是想以一种壮烈的方式逃避命运的失意者。
而杨两者都不是。
他只是单纯地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有知己相伴,轮椅姑娘蓝天也是一个这样的人。
历时77天,海拔5000米以上,洪水、沙漠、缺水、野兽、龙卷风,甚至断粮,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还要经受这些考验,这需要怎样一种强大的意志力来支撑他迈开的下一步?
“给你一百块,下点雪吧。
”杨对老天这样说。
他搓着手,那双看向远方的眼睛里又恐惧又期待的神情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每一次倒下,都可以重新爬起来,即使他向荒芜一人的戈壁走去的背影那么孤独而倔强。
徒步的过程中,只有看到了想看的风景,才会有勇气对死亡毫不畏惧。
我终于明白为蓝天在看到珠穆朗玛峰时为什么会流下眼泪,“我就是想让自己觉得,我还活着。
”
谁说残废了就不能去飞翔?
“我敬你一杯。
” “为了自由。
”“为了梦想。
”“为了远方。
”“哈哈,去他妈的命运!
” 去他妈的命运。
有关梦想的东西描述出来总是难免矫情,但我喜欢这种矫情。
很现实,也很理想,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蓝天是否能重新站起来,杨是否能活着走出无人区,一切都像刚刚踏上旅途那样未知。
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成为想成为的人。
七十七天,勇敢出发。
如王小波所说,也许多看了些片,自己可能已经蜕变成一名狡猾的观众……果然不出我所料,电影《七十七天》拍得那叫……简直就是伪驴青伪文青矫情个半死的高山荒原秀——实在是白瞎了杨柳松的原帖了——幸亏杨柳松只是把版权给了赵汉唐,其他的一概不管,我不知他看完首映后内心是何感受;白瞎了江一燕这个人儿了(不管她私德如何,能坚持十来年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去极贫穷的地方支教,这在大义上绝对超过绝大多数人了,我服),片子里她的做派和台词看得听得我尴尬症都犯了(还好她的笑容灿烂依旧);本来是奔着片中摄影去的影院,但那绝美画面少得根本解不了我的渴…… 有兴趣的,还是去看杨柳松的原帖。
再说下,帖子叫《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看完对苦旅对探险对兴趣对人生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前几天,在一位朋友的提及后,看了《七十七天》这个片。
2017年的片,票房1个亿。
堪称文艺片里的成功作品。
老实说,看得有点膈应。
后在豆瓣的提示下,又找来看了《荒野生存》,2007年的美国片。
这个片我以前看过一次。
这次重看。
这才发现,《七十七天》从结构处理手法上,与《荒野生存》完全一致。
如果说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应该不冤枉。
但深度完全不一样。
观影体验也大不相同。
横穿西藏羌塘无人区,是《七十七天》的卖点。
我承认,有一个地方,美炸了。
就是水天相接的某处。
虽然片中江一燕饰演的残疾女人说:“不要给我喂鸡汤。
”但不幸,《七十七天》依然是一碗鸡汤,并且带着馊味,消费着中国大众的“西藏”情结。
江一燕的表演有点恶心到我了。
把一个花样作死的女人“美颜”成一个执著追求生活梦想的女子。
不知道原型的故事是怎样的,此片为什么不用原型人物直接上场演出,要用这么一个打文艺情怀牌的女星?
当然,我这样问也显出傻。
要不然怎么有好收成?
(至少按传统商业片思维来论。
其实,素人的真挚演出越来越成为电影的卖点,而不是千年不变的明星牌。
)尤其受不了的是江一燕角色在片中的自述,当自己为了拍照而从悬崖上跌落时,仰面下坠的瞬间她看到了“最美的星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原型人物的真实瞬间,还是为了煽情而添加的“动人细节”。
这个细节非常恶俗。
哪怕把情节调整为:在看到最美的星空时,入了迷,不慎跌落,也要好一些。
男主角也基本上没啥演技。
好在生活中他是一位资深的户外极限运动爱好者。
这也是他自任导演一手促成拍摄的片。
他手中积攒的大量素材也用上了。
据说有西藏情结的陈坤想演这个角色,结果还是自任导演的这哥们自己来演了。
可以想象得到,陈坤来演,票房会更高,可能会翻番,不过,终究也强不到哪里。
因为确实没啥真东西,就是消费了一把“题材”而已。
难道想搞明白怎么活着非得跑羌塘无人区去体验把生死穿越?
本片的表演如果说是弱项,最弱的,还是文本本身,弱爆了。
立意低下。
迎合流俗。
一碗臭鸡汤。
相比之下,看2007年《荒野生存》,不仅是更强烈的视听震撼——镜头、剪辑和音效均是一流,提供沉浸感,相比之下,《七十七天》的音效很弱,尤其江一燕说对白时,明明在开阔空间,声音却是闷闷的(就像在是厕所里拿着手机对着嘴巴录的)。
这个片还是台湾几位大佬操刀把握技术细节的——摄影李屏宾,音效杜笃之,剪辑廖庆松,都是台湾侯大师的御用班底、黄金团队。
却搞出这么个二三流的影音效果来。
确实有点尬。
《荒野生存》的技术没得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影片最后十几分钟,那位青年临死前的一系列镜头、剪辑、音效,从前面还有些过于平整的工业化运作痕迹,一下子升级为“幽灵影像”的感觉。
可谓炸裂。
(全片音乐也配得非常融入情境。
)而文本才是《荒野生存》可称作一部好电影的基础。
一个少年,叛逆于家庭,与整个僵死的社会格格不入,大学毕业之后选择了流浪生活,最终流浪于无人的荒野,乃至死在那里。
一方面,这个少年对家庭、对社会、对整个生存状态的不满,透着哲学反思的高度。
包括这个少年与人交流、表达内心想法时,动不动就引用哲学家的著作中的经典语句。
少年提出了问题,这问题是非常真实的。
而少年用自己的行动,乃至以生命代价,去回答这个问题,试图找到契合自己灵魂的生活方式。
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同的人,感受到许多种人生里的快慰与不幸,并亲身经历了自己想要的荒野生存体验,最终在孤独的生活里得出一个感悟:还是要与人分享生活,缺乏分享的生活没有幸福可言。
你可以将少年的临终前人生感悟理解为一句鸡汤。
这没问题。
或者他的某种妥协。
经历了人生种种处境的艰难后,开始不那么“尖锐”了,开始心态变得更平和了。
但无论如何,这位少年用自己的叛逆行为来对抗他所讨厌的生活与社会——在他获得新的平和、丧失尖锐之前。
而当他产生新的、与原先持有的尖锐观点相背离的感悟时,他已经无法回头了。
自然阻止了他向人类的回归。
或者说他运气不那么好。
想要回归人类时,遇到了雨季的障碍。
而继续孤身一人在荒野时,他不得不觅食求存,最终误食有毒的植物,终致命丧荒野。
无论是他的出走,还是他的回心转意,都是一场悲剧。
他出走之际,他所唾弃的家庭,是他悲剧的承受者,当他无力返回、命丧荒野时,则是他个人与家庭的双重悲剧。
家庭永远失去了他,而他,也失去了拥抱新生活的机会。
电影用两条或三条叙事线,展示了这位少年的冒险之旅与内心之旅。
他因何成为如今的他,这其中他个人的性格原因,家庭悲剧的因素,均交待清晰。
而家庭悲剧——往往又是社会悲剧、生活普遍悲剧的一个缩影。
所以,少年乍看是反对家庭,反对被资本主义牢牢把控的社会格局现状,实际上,他反对的是命运,是“他之所在”的所有因素,是他无法摆脱的牢笼。
而他抱着少年的血气方刚和理想主义倾向,聆听大哲对生命本质的阐述,并试图在自己的人生中身体力行,找到新的“光辉图景”。
最终,大自然没有给他带来这种光辉图景。
他在大自然中体验过短暂的自由感觉。
毕竟那里山青水秀,动物们自由奔跑,没有人设的牢笼限制他的感受。
但是,他虽然生活在大自然中,却也不得不用资本主义制造的枪去猎杀动物,以获得食物,栖身于一辆被抛弃于荒野的工业产物——旧汽车里,来躲避风雨和寒冷。
他缺乏足够的荒野生存经验,成功地杀死了一头壮实的鹿,却不懂如何贮存鹿肉乃至肉坏掉生蛆,他在饥饿之际草草地拿着一本植物图谱去按图索骥寻找可食用之物,结果还是误食了有毒的东西,最终送了命。
他逃离的不仅仅是家庭和社会,他逃离的还有自己。
一路之上,他遇到了各种人,对他想要去阿拉斯加的想法给予了形形色色的情感反应与意见反馈。
可以说,导演的心思也体现在这些反应里。
这是一个悲剧。
然而,它只是一个无知莽撞少年花样作死的悲剧吗?
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英雄。
一个敢于直面人生中的问题并勇于探寻答案的英雄。
他的死,也是死于命运的无情。
死于自然的残酷。
当然,也死于他的选择。
他的选择本身,就是冒险的。
但这样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导致的结果,被一部电影平摊到我们面前,带来我们的,是许多思考的素材,因此,不应该仅仅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他花样作死。
相比之下,《七十七天》远没有这样的厚重。
因为《七十七天》的影像所依托的文本,幼稚得可笑,只是肤浅地迎着“西藏热”“诗与远方”热。
好像勇敢地出走一回就能够找到或体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七十七天》里一大段情节是男主角与两匹跟随他的狼的周旋,貌似于杰克·伦敦描写荒野的小说。
但看这部电影,你绝对不会感觉到自己进入了杰克·伦敦那壮美而又残酷的世界。
你只感觉到导演为了所谓的看点和戏剧感,不断地把经念歪了。
任何一部成功的影像作品(无论是偏商业还是偏艺术表达),都需要有一个强大而严谨的内核 ,这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
当导演对此思考不深,就会矫情地加入一些看似戏剧性的桥段,或是多制造些美好的画面。
然而,灵魂缺失的苍白,是什么技术手段也掩饰不住的。
一些涂抹过度的行为,只会让作品看起来更恶心、更矫情。
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请到几位大师帮助把关技术,虽然也小火了一把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收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十七天》这种东西就是个速朽的垃圾,而《荒野生存》这样的影像,会在时光里,保持着它的闪光。
所以,男主是死了?
这段旅程是一个人想象出来的??
我来到影院的时候,座位几乎满了,大多是年青父母带着孩子。
和我一样,他们估计也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一部励志,通过克服艰难困苦从而在远无人迹的地方荡涤心灵的电影。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的鸡汤电影,谨慎的说鸡汤的部分很少,甚至对白也很少,最让我感到不可理解的事,有些桥段不知道是因为导演觉得多余还是拍摄难度大(预算超了?
),直接就一下跳过去了。
所以,观影的过程不但是一个看风景画的过程,还是一个脑补的过程。
我也算是各种类型片都有涉猎的一个电影爱好者,看电影的时候我会给自己一个预期,这电影大约会讲什么,偏什么风格,如果不好看,我应该在心理预期之外怎么说服自己不应为了浪费时间而悔恨。
奇葩的是,这部电影开篇就给了我一个认知的盲区。
一般电影,都会把观众当做第三者,有意无意的会让观众参与到剧情里,随着剧情得到感官的享受。
我把这理解为导演眼里的第三者,这是一定要照顾到的一个群体,毕竟有着供需关系。
而这部电影,我看了前二十分钟吧,我完全不知道它把观众定位在什么位置,当然,随后会有一些边边角角的线索答疑解惑,但刚开始的带入感确实不怎么样,不知道其他的观众怎么想。
我觉得我像是突然闯进了一个屋子,屋子里有正在发生的事,和站了一群有态度的陌生人。
每一台词,每一个场景,都像是自说自话,观众被晾到一边。
我不能说这是电影的缺点,也许这么安排是因为剧情要配合这个地方,这种情调,突出旅程的无常。
但确实怪怪的。
男主角就这么突兀的出现在了画面里,用着他理解的非鸡汤行为去进行一段苦行僧般的旅程,而女主角,不时以倒叙的方式出现,一个身残志坚,时而又面临崩溃的人。
男主因为探索生命的意义而去涉险,并且知道十死无生。
他也有自己的心理预期,不过就是侥幸,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另一个,女主因为追寻自由而变得不自由,一个觉得心里自由了就是人生大美好,其实发现能走路实在太美好,其他的都是王八蛋。
这是一对挺矛盾的结合体,其实有很多线索可以挖,哪怕是追忆也行。
起码可以丰满一下人物,给他们做个铺垫,人物奇葩也有奇葩的理由,人不是一出生就奇葩的。
可惜没有。
有的是男主带女主看星星,了却心愿。
这个心愿比较隐晦,它只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感情的小爆发。
女主有真正的心愿么,当然,最美的星星在最高的山上去看,那只不过是个狗屁,她希望的是时光倒流,希望一切都是梦,包括遇见男主。
是他的坚持勾引起她内心的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她其实有点恨以前的自己,那个自以为可以战天战地,无所不能的自己。
其实,最难的不是旅程,也不是困囹于轮椅,更不是心灵不自由,30岁死80岁埋。
通通都不是。
最困难的是生活。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男主失踪于昆仑山,恰巧对他来说是一个最好的结局,因为,即使十死一生走完了这段旅程,回归到生活,等待他的又是什么。
是以前万分唾弃的生活,是一直无法逃脱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没有结尾,或许是最好的结尾因为剧情少,我无法延伸下去给这部电影一个客观的评价,就像我上面说的,它其实不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内,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把电器使用手册当文学作品来看。。
咳咳,原谅我,实在是找不出啥好的比喻说点好的,本剧风景绝美,画幅很宽,营造出来的那种感觉就是空旷无垠,让人窒息。
电影半段的时候雪山融化,白茫茫天水一体,我激动的要跳起来。
这种美只有在梦里出现过,再次让人窒息。
如果团队去拍纪录片,绝对是优秀级别的文字是受人之托写出来的,万分抱歉,我粉饰不了它,平心而论,电影本身还是值得一看的,瑕不掩瑜,中游以上吧,起码不会让你看完跳脚,因为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而生气。
就酱。。
第一,我想说的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请不要尝试徒步穿越高危地区,尤其是像羌塘这样的地区,必死无疑。
第二,请不要迷信片中的数据,所谓骑行携带量只有50还是55公斤这样的数据是个P话,没有参考价值。
事实上,我见过携带100多公斤仍然能翻二郎山的,也见过带个背包在二郎山下就喊着要回康定的。
这都是根据你的个人素质来决定的。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野外夜宿有非常重要,且必须执行的一点,那就是点燃篝火。
大部分夜行野兽是不会靠近篝火范围。
即便是在羌塘这样的高海拔缺氧地区,你也必须点,还必须呆在篝火旁,坐着睡。
无人区不点篝火还睡帐篷,那是找死。
第四,所谓片中那种取雪水来饮用的情况,不是不行,但是必须携带大量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否则,短期可行。
77天,那就是找死。
随便一种病状就可以要你命。
还有,高浓度盐水可以经过蒸馏得到饮用水,方式很简单,不多说,百度一下能有上百种方法。
第5,拿口杯砸狼那种行为,请自重,我无力吐槽,如果在不点篝火,且无燃烧棒和防身武器如弩之类的情况下,遇到无人区的狼,你只有两种选择,跪下拜佛,然后被吃掉,或则,直接被吃掉。
第6,关于狼的设定我个人不想多说什么,我从没见过两只狼为一个捕猎群体,且超越范围的捕猎。
第7,片中用特别煽情的方式描述了主角喝尿的情形,这个是事实,在极度缺水情况下可以饮尿。
但是,请别扯淡,极度缺水,你不可能有尿。
第8,你如果能在无人区遇到一只幼狼,请联系我,我马上献上我的膝盖。
这个蛋已经扯上天际了好吗?
说这么多不是说这片子不好,事实上也算是难得的走心的国产剧。
但是,请不要错误的传达某些专业知识。
我本人是战斗部队退伍兵出身,野外生存经验算过得去。
且玩了十年的户外。
现在不敢想穿越羌塘这类的事情。
还是劝大家,不要冲动。
景色很美,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故事太无病呻吟,无法产生同理心。看完,只是感受到了对目标的坚持,却无法理解为什么出发,冒着生命危险又是在追逐什么。我们活在日常的琐碎里,活在真实的温暖里,不是为了所谓虚无缥缈的梦想啊自由啊而付出自己的一切。
摄影赞,故事弱,演员差
良心制作,景色太美
冲着西藏风景来看的。
分分钟想离场。情绪和价值都是没有铺垫直接喊口号。江不说话还可以,一说话就难受。江从坡上滑下来后直接逼退了一个观众。无人区感觉一点也不艰辛,强行靠廉价特效增加困难模式,龙卷风直接逼退两个观众。特搞笑的是明明有火,弄个蒸馏水很难吗?赵的旁白能力很差,还不如直接上字幕。
看到李屏宾就知道摄影不愁了,没想到最后也只剩摄影了。江一燕这个支线的交叉加入和糟糕的剪辑把剧情节奏和基调毁的稀巴烂,导演对狼的执着和强大的主角光环更是让人无言以对,这好运气不去探险都对不起老天了!倒是作为一个骑行过拉萨的,谈体验谈征服谈超越自己磨砺意志甚至谈自由谈梦想都没觉得尴尬
美得像幻灯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种文艺我大概不是很懂。
理解不了,怎麼穿越了羌塘就證明你有自由你有勇氣你有理想了呢?
今年从阿里大环线回来,在电影公映前买书看了原著,首映日看了这部电影。怀着期待心情看的。原作叙事平凡低调,电影拍的大气景美,很好的诠释了主人公为什么去无人区。这是一部喜欢看世界的远行者很值得看的电影,尽管还有不完美之处,但已令人欣赏。
走出荒芜,回去过好每一天
又是一部妄图炒作起来的伪文艺片,看着猫眼评分不错才去看,结果非常失望。没有岗仁波齐好,景也不是羌塘的景,无厘头,没有拍到真正的点上,看完没有向往的冲动。江一燕真是伪文青一枚。
……恕我不能理解导演奇葩的表现方式和莫名其妙的CG
西藏好美!江一燕的部分很奇怪。不太明白导演为什么一定要自导自演杨柳松的人生。看了杨柳松自己拍摄制作的三分钟的短片,感觉比电影还要棒!三星给羌塘的美景和拍摄此片辛苦的鼓励!
今年的国产片,题材丰富,制作精良。这部片子比美国的《荒野求生》更震撼,好看。以前我很少看国产片,现在国产片已经超过美国香港了,我还是很自豪的。
勇敢的男人,勇敢的旅程!
勇气!
让我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或者狼图腾,然而都不是。内心驱动力不令人信服吧。他从荒漠上走过的样子,同样显得庸庸碌碌。。不像探险,像逃生。
1.满足了汉族文青对西藏的终极幻想。2.有这么好的景,这么好的摄影团队,为什么还要在有限预算内加五毛钱特效?3.与其这样的剧情,不如把整个片子整成魔幻片。4.原来给1星,不含特效的摄影加1星,男主角的演出态度加1星。
第一请不要在把纪录片伪装成故事片了第二请不要再在电影里卖苦大仇深了第三请不要在消费骑行了。谢谢!
文艺青年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