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看《致命女人》第一季,那个时候看得很震惊,两年之后,又推出了新一季的《致命女人》,趁着周末,赶紧找出来看了,不能说大失所望,如果没有第一季,这毋庸置疑是一部制作得很不错的电视剧,无论是关系错综复杂的故事线,还是精良的制作,但珠玉在前,有了对比,总是让人有更高的期待的。
简而言之,形式上,这一季跟第一季最大的变化在于不再是三个时空的平行故事线,观感上,这一季的戏剧性色彩更浓。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影视剧作体现的戏剧性其实就是狗血,要跌宕,要意想不到,要反转和震惊,详情参照于正的众多电视剧。
只不过,这一季的《致命女人》有着成熟的影视制作流水线,从导演到剧本再到表演,它用一种工业上的成熟,把狗血处理得更加高级。
三个女主角,在人物角色的互文中对比出不同的色彩。
Alma是一个身材比较肥胖的家庭主妇,在这个故事中面临的社会标签是兽医的妻子。
她梦想加入花园俱乐部——一个闪闪发光的、贵妇人们喝下午茶的俱乐部。
从这样一个大众的、没有特点的女主角视角切入,出现了另外一个与她截然不同的女主角,花园俱乐部的主持者,Rita,一个上流社会的、时尚、美丽、在Alma眼中充满了女性魅力的女人,也是Alma梦想变成的那种女人。
Alma渴望成为Rita她们中的一份子,但是Rita瞧不起Alma这种“土包子”,显而易见。
在一个女性题材的电视剧中,这种对立的关系倒是很常见,按照戏剧的发展,我猜测,这对人物关系到最后会变成真正的好友,互相理解,然后互相帮助。
也就是,先破,后立。
除此之外,第三个女主角,Dee,Alma的女儿,一个胖胖的年轻姑娘,她和Rita形成了另一组对比的关系。
没错,Dee和Rita也有交集,交集在一个英俊的年轻男人,Scooter。
他是Rita的情夫,被她包养,而他同时又和Dee保持着性关系。
Dee是三个女人中最年轻的,也是三个女人中最清醒的。
她在Scooter身上没有年轻女孩的盲目爱情和信任,不相信Scooter的花言巧语,对人生有着比她母亲Alma更清醒的认识。
在三个女主角身上,可以看到普通与独特的关系、年轻与老去的关系、上流与平庸的关系……现在的影视剧越来越讲究一种“清醒感”,也许是过去的影视剧产生过太多的误会、误解和纠缠,观众已经没有耐心用十几集去看几个人物的纠缠与分解,更追求一种人物清醒的利落感。
简单来说,比起茫然的、依附式的小白花,现在更喜欢看到清醒的、不退缩、不犹豫的独立女性形象。
Lee的清醒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清醒感”。
为什么观众越来越追求人物的“清醒感”?
前些天在观看一部国产网剧《御赐小仵作》的时候,弹幕中有大量的夸赞就集中在“几个主角没有一个是蠢的”。
这里的蠢,指的不是智商上的欠缺,而是行事逻辑的低智。
生活中我们自然不可能这样清醒而独立,超越普通人的局限性,做到像影视人物Dee一样客观而超然。
而正是我们生活中欠缺这种上帝视角的清醒独立,因此希望在人物上看到,以代入感来获得这一刻的自我欣赏。
实际上,这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戏剧手法。
从前观众喜欢看到“被救赎”,于是让观众看到“被救赎”,现在观众喜欢看到“独立清醒”,于是就让观众看到“独立清醒”。
Dee成为Rita的情人的情人那一刻,就注定了这份“独立清醒”再如何超然,也免不了狗血的色彩——你看,私家侦探又来了,他受到Rita 的嘱托,来调查Scooter有没有其他情人,被私家侦探逮了个正着。
你以为要爆发撕逼大战了吗?
不,私家侦探放下了他的相机,因为他发现那个胖姑娘,竟然是他前不久认识、生出了好感的姑娘。
但这样的狗血需要遭到批判吗?
未必,现实的生活中,再狗血的事情都会发生。
狗血本身不值得批判,狗血是一把利刃,只要切中地方,就能切中你内心深处,切中你的人性弱点。
当你看到Rita得知她从楼梯上跌下去的丈夫没有死成那一刻狂砸电话筒的画面,你或许跟我一样,从这个疯女人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希望破灭,为你默哀”式的、看好戏的恶趣味;当你看到Alma发现她老公是个杀人犯,却没有跟他离婚,而是为了让自己跻身上流社会而隐瞒下这件事,甚至开始黑化,你或许跟我一样,感受到了一种“这他妈也可以,靠,人性啊”的震惊和错愕。
这也就证明了,狗血本身就有它的受众,再Drama的人物,只要导演、编剧和演员给你构建了一个说得过去的故事背景,总有受众为她买单。
而当把狗血演绎得再极致一点,能一针见血地扎在你的痒点上,未尝不是另一种戏剧的艺术。
By 川者(欢迎关注)
Why Women Kill? 因为女人醒了。
Why Women Kill? 因为女人疯了。
当第二季播出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女性个体,而是一群老白男借着最初《致命女人》的立意疯狂意淫。
这种在潜意识里模糊了女性个体,却仍向世界宣告你们的女性“崛起”了的方式不由让人恶心。
他们将女性醒了,潜移默化为:一群只不过是在发疯的女人。
(一)两个黑发女人 丽塔和阿尔玛皆代表着传统概念上的蛇蝎美人和家庭主妇,虽然两位主角在人物设置上实为天差地别的两极,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黑发。
黑发,再结合蛇蝎美人与家庭主妇的设定后,则成了非常经典的好莱坞电影与二战后新好莱坞电影中两种女性形象——前者“神秘、聪慧,可能带给男人爱情与生命的奇遇,却同时可能充满未知的威胁和邪恶”,后者“平实、善良、纯真且宜家宜室”。
可无论是丽塔还是阿尔玛,她们最后的结局无疑充满着悲剧性。
丽塔作为“作恶多端”的蛇蝎美人,最后得到惩戒与阿尔玛那“知足常乐、不贪图权力富贵”的女儿迪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照了《电影批评》中所提到的“以男人的爱与庇护作为对好女人的褒扬,以监禁、放逐作为对坏女人的惩戒。
当然其真意无外乎尝试小节男性文化的内在矛盾,给男性主题以想象性的满足和抚慰”。
阿尔玛,则更是充分满足如上所提到的“老白男的意淫”的代表。
书中以电影《晕眩》中男主人公跟踪、窥视的目光,向观众解释了美丽、优雅女人神秘面具下的罪恶,由此揭示了“在更为通俗的电影作品中,这一跟踪、窥视的过程,则呈现为将美好、纯真的女人与邪恶、病态的女人区分开来的过程”。
而《致命女人》第二季同样也是以上帝视角向观众揭示了阿尔玛在家庭主妇这一身份下所犯的种种罪恶,权力萌芽不断滋长后的邪恶。
表面上平实、善良、纯真且宜家宜室的家庭主妇阿尔玛,其伪善面具背后的无数黑暗,正是他们对女性的一种讽刺。
从故事里各个人物分辨不出好女孩与蛇蝎美人的男性噩梦到阿尔玛最后被绳之以法,其恶行逐一暴露在公众眼前,“将其近乎妖魔的行径索解为理性范畴内的犯罪,以解除男性的焦虑,内在地强化男权/父权结构”。
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女性追求自身利益而不得的悲剧,实际上却是对追求自身利益女性的调侃,阿尔玛的结局,也正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对所有这类女性的惩罚。
丽塔和阿尔玛这两类代表着新旧好莱坞中经典女性形象的角色与其最后走向的结局,无疑也是他们对女性的“美好愿景”。
(二)都是为了男人 除开对丽塔和阿尔玛“抹黑”式的形象塑造,剧中最令人不适的莫过于两点——对男性的依靠与对女性的迫害。
我们在分析每一位女性角色时则不难发现,无论是丽塔、阿尔玛、迪还是凯瑟琳,其出发点都是为了男人,或可称之为从男权出发。
本是仅作为故事辅助作用的男性,到了第二季却成了几乎全女性的出发点。
卡洛给予丽塔荣华富贵,丽塔也处处受制于卡洛。
女性,受制于男性的桎梏。
而到了最后哪怕丽塔终摆脱了卡洛,却也因这“摆脱”不仅令自己倾家荡产,还成为了被害者,名声尽毁。
而她真实的愿望是什么呢?
希望一个男人可以好好爱她。
为了男人,她想方设法伤害阿尔玛一家。
而最后哪怕是一无所有了,她所想的也仍不过是可以和斯库特远走高飞。
丽塔、凯瑟琳、迪,都在为同一个男人而痛苦,甚至相互迫害。
卡洛的阴影同样也笼罩在他的女儿凯瑟琳身上。
受他的影响,凯瑟琳成为了一个老处女,而她对卡洛则孝心不移,转而将自己饱受孤独与寂寞的痛苦转嫁到了同病相怜的丽塔身上。
阿尔玛,当中的最胜者,她看似是觉醒女性的代表,但她又为何觉醒?
因为他的丈夫太过受人喜欢,而自己却笼罩在丈夫/男权的阴影下默默无名。
一切的出发点还是为了男人。
而她是怎样为自己争夺权力的呢?
去迫害别的女性,哪怕是帮助过她的格蕾丝。
这种觉醒、这种奋起反抗,并没有去与她应反抗的力量作斗争,而是去伤害自己的群体,毫不损害男性的利益。
充其量《致命女人》第二季只是一群女性在不停内斗而已,而围绕着三个女人的男性斯库特反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女人是罪恶,男人仍大获全胜。
如若它单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而出现,它会是合格的。
可《致命女人》第二季最大的失败不仅在于它前作的优秀,更是因为它早已背离了《致命女人》创作本意和它所宣扬的主题。
这种与初立意南辕北辙的“背叛”远比“挂羊头卖狗肉”要恶劣的多。
刷着feeds忽然发现致命女人2出来了,去人人一看,广告硬植入,清晰度还不怎么样,就去找了别的版本,一集1.5G的那种,看完了满脑子问号………首先,从第一幕开始,家庭主妇为什么要羡慕贵妇的园艺会?
不是一个阶级为什么渴望跟她们做朋友?
为什么那么渴望融入这个集体?
渴望到矫揉做作的程度…其次,凭Rita的颜值,为什么要付费才能搞到摩托车(scooter)小哥?
而scooter的颜值……倒也不像是很贵的程度呢。
好吧,假如是这样,那么scooter是脑子坏掉了还是眼睛瞎掉了要找一个看起来200斤的女服务员当p友?
他这样的颜值有什么理由冒着丢饭碗的风险去跟一个这样的女人dating呢…最后,70岁的邻居老太太为什么要爬梯子偷听?
人的好奇心真的能强烈到这种程度吗?
下雨天梯子还很滑…邻居的家事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吗?
每个人的人物形象都很扁平和莫名其妙,也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交代,比如身为家庭主妇的女主和富婆Rita之前有什么联系。
上一季的致命女人三条线是独立的,而且每一条线都很丰满,就是全员渣男,所以women kill,而且有一套三个主人公都住过的房子把这三条线联系在一起。
而这一季,除了scooter和主妇女儿的偷情线(非常不合常理)和主妇拼命想融入贵妇圈的这条线(也十分牵强),我实在搞不懂这几个主角到底有何联系……于是面无表情看完两集的我来到了豆瓣,发现导演是《绝望的主妇》里的Gaby,所有的一切就有解释了:Rita就是S1里面Gaby的翻身,嫁了一个有钱老公但是自己仍然很空虚,然后嚯嚯年轻小伙子… 偷听的邻居老太太就是绝望主妇里的那个Mrs.Huber,最后也是意外死掉的那个。
我的天,要不要这么牵强?!
最后,虽然剧情上强行牵扯上了,但是剪辑手法完全比不上绝望主妇和第一季的致命女人啊,幕与幕之间的切换时间长到让我以为这集就要结束了,结果还有…
Call me old fashion,但我真太喜欢这种故事情节像火车一样,一旦启动拉都拉不回来的老旧故事片的调调了。
转场可能没有第一季这么fancy,故事情节可能也没有第一季这么顺理成章,还似乎处处令人费解。
但Alma那种从壁花到交际花的转变,一步一步看似不合理,实则恰如其分体现了她渴望得到关注的心理。
Alma本来就是这么一个狠角色,自私算计却长期被平庸的生活压抑。
一旦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性格里带有毁灭性的自我成全源源不断地涌出。
她善于学习成长极快,第一次威胁别人反被将军也没有打击她的自信,而是整合所有信息,抓住一切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一集Rita的出场和最后一集Alma的谢幕,同样是正红色礼服加上白色毛皮披肩的造型,前后呼应表现了Alma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家庭主妇到俱乐部主席的转变。
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关注,至于是星光熠熠的明星还是万人唾弃的连环杀人魔,又有什么要紧。
这才是爽剧不是么?
至于Why women kill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女人也有一千个发泄的理由谁就比谁更高尚合理了呢who knows?
🤷♀️看得爽就是好剧[鼓掌]补充一下,Alma不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催促她成长的动力自始至终都是她的欲望。
所以我不觉得她最后刺死Rita算什么降智行为,她满脑子想的,就是回到大厅,回到那个只属于自己的舞台,一尝所愿站在那里受到所有人的注目。
而Rita,虽然终于明白一切不幸拜Alma所赐,但她没有时间也没有钱更没有人脉来布置所谓的行动。
威胁Alma可能只是为了保障自己逃离小镇之后的生活,“最后捞一笔”。
但发现Alma杀了Isabel之后她愤怒了,只想要毁掉眼前这个女人,所以不顾一切想揭发真相。
如果说Alma是被一眼望到尽头的平庸生活压抑了心中欲望的魔鬼,那Rita就是在骄奢淫逸的奢靡下,仍藏着一颗仅对Isabel保有的初心再说说Dee,她算是一块璞玉吧,因为身材焦虑有自卑,小门小户的姑娘没见过大世面,被小白脸勾搭就陷入了自以为傲的恋情。
但她看穿小白脸只爱钱财的真面目后,又义无反顾爱上了正义的化身Vern。
她值得那一份幸福。
我愿意相信剧末她没有出现在母亲赴刑的路上,而且和Vern一起幸福的抱着新生宝宝,也是看清了母亲的自私,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而老姑娘Catherine,生而富贵却有一个专制的父亲,没有父爱,想必也没有母爱。
因为年龄的关系,和Dee一样,对爱情渴望又自卑。
所以她选择相信小白脸对自己是真爱,在付出真心却遭遇背叛之后,愤怒绝望之下举起了手枪。
剧中主要的四个女人,刨去Dee,再加上为了保护Rita而毅然决然杀人的Isabel,每一个都有自己截然不同的杀人理由,就这,还够不上一个Why women kill的title吗?
这部剧在我心中的评分真是起起伏伏,尽管这里面人性的转折确实有点跳脱,被包养的渣男居然深情起来,恶毒的原主席居然可以被洗白。
但是不知为何我最终觉得这部剧仅是凭着“想要被看见”的变态,这其中的悲凉感,可以撑起我心目中的五星,不知道算不算是盲目。
我不知道何为女性意识的觉醒,结合故事背景,我认为也许就是对于自己所处的位置的思索,故事一开始的女主过着现在很多人都很羡慕的生活,家庭环境也算是不错,社会地位也还好,算是一个so-so的家庭吧,可是她有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后来逐渐长大,变成一个吞噬她的执念,这个执念让她好美丽, 可是这个执念却也拆散了这个家庭。
但是我不禁想起了高更,他的执念也拆散了他的家庭。
当然对于当一个流芳百世的画家的召唤可能更值得人们去推崇。
可是,我只是觉得仅仅只看那纯粹的想要被看见,是多么的悲凉。
这悲凉膨胀,泯灭人性,让Alma自己成为了主宰别人生命的“上帝”。
3分。
是个能看个热闹的肥皂剧。
第一部有多成功,这一部就有多失败。
第一部的女性面对的都是难度颇高的大众无法抉择的问题,渐渐从解决的过程中展现女性独有的力量与美感。
这一部完全就是回到世俗视角中,让观众看一个女人为了迎合大众目光下的爱慕虚荣发疯的过程。
你可以说是因为故事背景设置的时代缘故,是女性不甘透明和玩物的意识觉醒。
但编剧为了承接上一部中可以肆意挥洒的讽刺与戏谑,非得把黑人(那时代黑人走到街上不被围观?
)、超重人群、下流行当、少数族裔、不堕胎等等这些元素加以戏谑地、以所谓地“平权”方式杂糅到里面,让看似有点小噱头的桥段显得那么不伦不类。
观众笑不出来,也没心思感动,只是盼着10集赶紧结束,好罢了自己开头就得追完的强迫症。
就像最后一集胖闺女说的“妈妈不会为了园艺会这样的事杀人。
”我也觉得这个开展,放到已被各种台面上相对精良的热剧洗礼的观众们来说,实在是没有厘头。
如果又来BB说是剧集中设置的时代的限制,那么可以这么说,现在这个观剧环境,已经不太适合用老旧的价值观来教育了。
(再说了,第一部中编剧已经将社会问题演绎得清新脱俗,剪辑手法炉火纯青,有了这么醇厚的基础,第二部何必焚琴煮鹤?
)
tacky 俗气的 发黏的 缺乏教养或风度的dermatologist 皮肤病学家wrap up 完成;结束(业务,协定,会议等)dwell on 详细讲述begonia 秋海棠doll up 打扮的漂漂亮亮 献媚trout 鲑鱼hullabaloo 嘈杂;喧闹;吵闹声certifiable adj.可证明患有精神病的;应被证明为精神病患者的;可接纳的;可推荐的floozy n.荡妇;妓女;伙夫;特殊职业人群codicil n.遗嘱附录;遗嘱更改no dice 不行;没门;没用potty adj. 发疯的;癫狂的;喜爱;对…痴迷n. (幼儿的)便盆 peckish adj. 有点饿的;小饿;急躁的spree v. 狂欢 n. (常指过分)玩乐;纵乐;一阵hunk n. (尤指食物切下或掰下的)大块;魁梧性感的男子;猛男get laid 上床;发生性关系;放倒tuba 大号flagrante un. 就在犯罪时刻fool around 闲荡;鬼混;吊儿郎当runner-up 备胎 亚军
人们往往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毫无疑问,这部有着喜剧标签的电视剧,最悲哀的就是那颗虚荣心引起的一系列的故事。
我从这部剧看到很多和现实的东西,尤其是对当下的环境来说。
比如娱乐圈,某些人和自己臭味相同的人在资本的催化下组成一个个圈子,他们打造人设,贴上标签,不断的吸引其他人,按照他们划分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加入圈子,然后不断收割利益。
有的人不择手段满足虚荣之心,毫无底线可言,如果撕开他们的外衣,他们可能就如同俱乐部里面的那些看起来像名媛,但实际上都有丑陋另一面的人一样。
女主的悲哀不仅仅源于他在结婚之后,家庭主妇的身份,更是长期以来无法得到他人认可,期望站在聚光灯下,得到他人的注视,即使周围人都在骂她,她依然可以当作是“荣耀”(参考结尾)。
这一幕就如同现在的炒作——黑红——流量变现——洗白。
看到女主羡慕他人名媛一样的生活,想方设法加入俱乐部,我想到了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等软件中一些人营造光鲜的一面,去影响到我国广大女性,不断给她们显示一些的光鲜亮丽生活,丝毫不告知其背后所隐藏真实的一面,从而引导错误的价值观,达到让女性消费从她们身上不断赚钱,甚至物化女性的目的。
导演和演员全部换了一波人马。
两集差别实在太大。
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人物扁平化,角色在行动转变时没有一点过度,就像提线木偶,转变地很尴尬很突然很勉强。
Alma思维简单一惊一乍,撑不起为了名誉而不择手段的帮凶。
她把邻居的车退下河时才想起细节的皮包还在里面,不知道编剧蠢,还是编剧认为角色蠢或者观众蠢。
Alma的老公,以慈悲为名义杀了一二十人,除了第一个自愿,估计其他大多数都是像那位歌女一样被谋杀,他一点没有愧疚之心,心理绝对有问题,病得很深。
在他老婆被发现以后,又哄又求原谅,似乎他只是做了多看其他女人几眼程度的事。
接着抱着似乎准备宰羊的略带悲伤的情感准备自杀。
这两个真是天生一对。
Rita和她的继女,心里什么预谋和想法全部和对方说,语气表情又狠又到位,行为做法傻气四溢。
Dee原本要塑造一个自卑善良不幸陷入单恋的角色。
这和她转瞬间和侦探说话时故作成熟的样子很不搭。
第二季在翘首以盼的压力和新冠疫情的环境下,极其勉强地尴尬上场。
费钱费力后失望了一大片观众。
《致命女人2》大结局放出!
5000字超强解析!
一套10集的迷你剧,紧凑而集中,全部就只围绕7位主角展开。
有趣的是《致命女人2》与《致命女人1》的故事没有任何一丁儿关系,完全可以单独看。
但其实这在美剧的写法中不是第一次出现。
每一季10集《冰血暴》也都是独立好看的犯罪故事。
《致命女人》系列大有致敬《冰血暴》的意思。
这套剧有两大看点。
第一是看服装设计。
要谈清楚《致命女人2》的服装线,就必须先了解一场诞生于1947年的时装革命。
一个如今全中国的女人都知道的品牌——Christian Dior,在那一年在巴黎推出了他的第一个高定系列,叫“NEW LOOK”,衣服的设计特点是非常非常鲜明的:要凸显出女子丰润的胸型,紧紧勒出腰部曲线,强调阔䙓的裙身,裙子的长度离地20厘米。
从而我们可以明确一点,《致命女人2》服装设计的总谱,是一次对于DIOR先生的致敬。
1947年Dior巴黎发布会为什么1947年DIOR的这个发布是一次革命呢,因为你要知道,当时二战才刚刚结束不久,整个战争期间,妇女们无心打扮,穿得也简朴,在那种物质短缺的生活环境下,服装的主流款式都简洁、实用而且有点僵硬。
而1947年,仅仅是战后的第二年,DIOR的这个系列还女人以最为女人的装扮。
可以想象当时DIOR把妇女们打扮成这样引来了多少保守派的闲话。
但这种极富魅力的女性化设计,却恰好满足了厌倦战争,渴望享受自我的女性心理。
这点正是本剧选定这个服装风格的关键。
好的剧,形式即内容,本剧的故事内容是写一个女人如何渴望被关注,如何在“求关注”的欲望深渊中愈陷愈深。
服装内涵必须呼应故事内涵,好的影视作品,小到服饰装扮,大到住所环境,都是人物内心的外化。
本剧的服饰自成一条线索,呼应着角色命运的变化,从而成为剧的一条暗线。
Alma的命运是从第一集开始,写她怎样费尽心思进入上流社交圈,最终黑化。
埋了邻居太太以后她策划了如何陷害Rita,处心积虑把她从名媛俱乐部除名,她利用自己的丈夫的“小怪癖”,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去给Rita中风的丈夫注射了一针,让他安乐死,又把针筒塞进Rita的包包嫁祸给她,在这步步升级的犯罪道路中,她的裙子,从面料、款式到颜色,每一集都在升级,从而构筑起一对反差,外表愈华美,内心愈堕落。
而与之相对应的Rita这个人物,自第一集开始趾高气昂,之后被Alma渐渐算计直至锒铛入狱,她的服装是一路在降级,但是她内心的良知却在苏醒,外在愈简朴,内心愈良善。
好的剧不能只有故事,本剧的主创用“美”来定义“丑”,这是这套剧的核心理念。
读出这层设计,才会明白为什么服装是看点。
导演还默默让她们互换了衣服,渐渐活成了对方。
红裙对应红裙太明显了,很多观众都看出来了。
但是还有黑白一套也是对应的,蓝色也有对应,紫色也出现对应。
Alma为了报复Rita对她的羞辱,为了自己膨胀的心魔,渐渐黑化成比Rita更心狠手辣的女人,活成自己讨厌的人。
本剧第二大看点是剧作手法选取了荒诞派戏剧的风格。
有没有细心观众发现,全片这个简单的片头,只出现了一个主创的名字。
Marc Cherry,是这部戏的编剧,整个片头只有编剧的名字喔,别的工种都不配,这很少的,一般,影视作品导演都享有第一署名权的。
自从Marc Cherry写了9季《绝望的主妇》之后,在好莱坞就封神了,在Marc Cherry面前,导演只是他的场面调度者。
片头无疑是在向我们宣告,这个项目的编剧中心制。
所以看这种戏,跟看奥运会似的,是看个人突破,他有没有战胜他自己。
我觉得这一次Marc Cherry是可以的,第一季《致命女人》是现实剧的写法,虽然美术超棒,但故事的走向观众完全猜得到,热度高其实更多是因为“手刃出轨渣男”这个点容易引发社会共鸣,但仔细想想其实是比较狗血的。
影视专业有影视专业自己的评判角度,不是以社会学的理论标准来评价作品的。
但是第二季,编剧是有突破的,这已经不是现实剧的写法了,而是一个荒诞派的风格,剧情的走向也比较迷离。
第二季的故事是上来很一般,但是越来越精彩。
荒诞派戏剧诞生于1950年,又是二战后,又是在法国。
前面说过本剧服装,采用1947年出现在巴黎的DIOR的设计。
你可以感觉到一部剧设计的总谱感吗?
设计总谱是决定调性的,你整个戏总体是个什么感觉,什么风格,这是我们国产剧最缺的东西。
1950年,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等待戈多》轰动全世界。
作品先出来了,之后出现理论总结,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正式命名它们为“荒诞派戏剧”,并总结了几项艺术特征:①写法上放弃了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②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致命女人2》有一点是不符合的,就是它的结构、语言和情节仍然是大众熟悉的写法,这个故事是人民群众人人能看得懂的,是完整的,有逻辑的,连贯的。
但是另外两项,是全部符合的,有象征有暗语,用喜剧表达严肃的悲剧。
所以,我不能说它就是荒诞派戏剧,而只能说它具有这种戏剧的风格。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影视作品,如何用一种视听语言来表现荒诞风格呢?
我们在这部作品中可以偷到别人的很多妙招。
比如,第一个,美术设计上,你会发现它是带有浓浓的漫画感的,主人公这一家人选了三个胖子,尤其是男主人,这个兽医,我感觉有一定的特效化妆在他身上,女主人公也被剧组证实本人并没有这么胖,化妆有刻意给她弄胖。
有人说因为美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胖子杀人犯,你当然可以这么理解人物的造型设计,但我觉得,这个处理,更大的原因是在调性上要显现出漫画感,再去看看他们家的房子,这个置景,后期又调色上大大用力,把这祯定格下来,简直是动画片。
那一场Alma逛女装店的戏他们的处理,更不是现实主义剧的手法了(塑料模特都冲她眨眼睛的)。
第二点是需要演员默契的配合,饰演Alma的女演员在《冰血暴1》里面演一个女警察,你可以去看一下她在现实剧中的表演技巧,再比较一下这部剧中她那种夸张的演法。
本剧努力做的荒诞感,跟喜感、漫画感、揉捏在一起,达到很好的黑色幽默的效果。
这个风格,纸上谈兵容易,在荧幕上呈现是很难的,它与剧作、服装,美术,音乐、表演和场面调度都紧密相关,需要各部门相辅相成。
实现这种风格,是需要在创作原初就想得很清楚,调动各工种的完美配合,才能把整部剧做成一则荒诞的寓言。
荒诞派戏剧的诞生根植于荒诞派文学,而荒诞派文学的思想基石是20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
二战之后,人类更强烈地陷入到对人生意义的怀疑中,认为人与人、人与世界根本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活着。
这种“虚无感”、“荒唐感”、“悲凉感”是20世纪中页西方普遍性的精神危机。
这个故事,就写了这个危机诞生原初的社会状况。
在这部剧中,这种精神危机具象成为Alma对于“名媛俱乐部”病态的追逐,以及Alma的老公对于给人实施“安乐死”病态的上瘾。
一部好剧,衣香鬓影、云锦霓裳一定是浮云,而骄奢淫逸必须是荒凉。
再反观国产剧,不谈政治正确,只谈创作观念,比如我上一个评论文骂的冯小刚的《北辙南辕》,你想想,服装,有设计理念吗?
骄奢淫逸的生活又想反映什么呢?
最后我想讲,为什么这套剧只是荒诞风格而不是荒诞戏剧,为什么作者还是选用大众能看懂的讲故事的方式来写呢?
因为,如今的西方世界,毕竟已经渡过了最危机的时期,我们生活的当代,是一个审美折衷的时代。
在流媒体平台上线的剧,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批判工具,而是一种消费品,你真的写成《等待戈多》,是会死得很难看的,还是要保留它的可看性。
但是,一个好的作者,如Marc Cherry,我相信他对自己是有要求的,他的学识、涵养、底蕴决定了作品的厚度,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是自觉地会在作品中,得到一种潜在的保留。
在娱乐性的深处,见出批判性。
这是国产剧彻底放弃的一条创作道路。
但是作为影评人与剧评人,我不想放弃指出来。
目前看完第二集,天,和绝望的主妇剧情好像... ...希望后期有改观,再回来评分。
这么烂到底是怎么看下去的
第二季看完了四集,拜拜吧弃了,已经不是第一季了。
好看,只是不是《致命女人》了……
看到后面有点烦了
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最后的报纸上写的依旧是“兽医的妻子”
真·全员恶人 小白脸是真的单纯又傻,好吃懒做演技不好的善良大男孩。侦探是真的正直。小伯是真的爱他老婆。
都是致命,第一季是因為女的醒了,第二季是因為女的瘋了!
疯逼女人 怎么会有如此无聊又牵强的故事
精彩,狗血,一口干了,是我喜欢看那种疯狂而不合理不存在于现实的故事。被人看低的主妇杀红了眼,趾高气扬的贵妇经受牢狱之灾获得灵魂洗涤,墙头草白眼狼渣男也有良心发现的闪光时刻。但觉得任何一个人的秉性风格不该变化如此大,不是简简单单的黑化就可以解释。不过,有被紧凑的剧情爽到。BTW,为什么这一季是女人难为女人?
把肥皂抓马误当作爽剧?三集弃
3集弃了。和第一季完全不能比。
欲望是怎么把人变成怪物的。做坏事早晚有报应,但是为什么小白脸结局还不错哈哈,傻人傻福?这个没多少智商文化的小白脸跟我那小青年小演员一个类型的,让人看不上的没文化,有钱中年妇女大概就好这一口吧,不用担心心机。
Just肥胖版《绝望主妇》,没什么好说的。And,万幸胖妹和小黑happy ending,别无所求。
这一集可以改名叫《Why Women Kill Women》
Why women kill? S1:因为父权制社会有点问题 S2:因为主角脑子有点问题
看了第二集来评价,这季的女主好不讨喜,看下来只有胖女儿Dee和侦探最有意思,女主和变态老公说话非得用喊的吗??怕别人不知道你杀人了??希望后面会有反转🙄️
第二季我觉得很好看啊!为什么好多弹幕都说没第一季好!第一季固然也好看,但第二季更深入描化了一个中年女人的人性是如何绝望地走向毁灭的过程,我觉得更逼真好看。世上无绝对的好,也无绝对的恶。
我是花了五集时间来看女人怎么斗女人的吗?🙄️
Alma 太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