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donnie场刊嘉宾:@阿巴斯-甜、@赵小毯、@Leo助理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donnie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3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 donnie,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侯孝贤导演的《咖啡时光》,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4星,整部影片都仿佛一辆电车,载着你晃晃悠悠,实在太过舒适,想一直看下去场刊嘉宾 Leo两星,一件事情发生了,然后一件事情结束了,只不过这次没有打动我,如此而已。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3星,影像温润而潺潺流动,声音作为环境载体贡献了一切真实的需求,使你仿佛端坐在东京的隧道列车之上,周遭景观看似沉静地别致,却在刚柔并济之间推动着人物的成长,侯孝贤用最简单的镜头折射出最真挚的敬意,那是独一无二的水乳交融,幽谧的特质被浇筑在灵魂里,以一种有趣而充实温暖的方式散发出来,你无法拒绝来自东方的凝视,正如你无法拒绝和咖啡有关的时光。
场刊嘉宾 赵小毯我给的3,影像温暖而又动人,呈现日常的光景,在剧情的推动上很少有直接地表达、更多是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主持人 donnie你觉得日本导演拍日本和侯孝贤拍日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或者说侯孝贤拍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日本?
场刊嘉宾 赵小毯侯孝贤像是在拍日本的电车、大部分场景都不是室内、而是电车,电车似乎成为日本人生活的标志,是情感地流动。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侯孝贤拍的室内戏还是很有小津的感觉的。
但侯孝贤拍了很多电车的镜头,无论是电车中的人还是跟着电车所变换的场景,有一种流动感。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没看过哪个日本导演拍出过这样一个女性,可以完全超然于家庭、婚育之外的。
而且她甚至就没有“挣扎”过,就不是个事的感觉。
场刊嘉宾 Leo其实我不明白为什么选择这个剧本放置在日本的环境里,那些独属于日本的景观在我看来收效甚微。
主持人 donnie《咖啡时光》是日本著名的松竹公司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百周年,特别邀请侯孝贤摄制。
影片入围手册年度十佳,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
主持人 donnie你觉得影片中的电车指代了什么?
因为她的噩梦具象成图画之后就是由电车环绕的,最后缘分的相遇也在电车上。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我觉得电车指代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有交错,有分离,就像片中人物关系一样。
场刊嘉宾 赵小毯电车像是日本人生活的标志,一种闲适与流动感,我更感觉像时间的推移。
场刊嘉宾 Leo充当一种载具吧,情感的流动以及人物的位移,所以这部片子是要理解成"拍日本"还是理解成"拍小津"呢?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拍小津的日本。
场刊嘉宾 赵小毯我个人感觉不到小津。
主持人 donnie我也感觉很不小津。
场刊嘉宾 Leo小津的片子里哪有这种女性啊,要是说拍日本也觉得好像没那么日本。
主持人 donnie影片中时不时出现一些黑暗神秘的情绪,比如梦境、磁带中的钢琴曲、和梦的画像,你觉得导演想传达什么?
场刊嘉宾 Leo没有什么头绪。
主持人 donnie那这个孩子指的是什么?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对生育的恐惧?
主持人 donnie大家也觉得女主并不太像一个个体的女性更像表达的载体,和台湾人的孩子,一个始终没出现的台湾人,梦境,以及与孩子相关的故事,好像都在隐隐表达着什么,大家觉得是什么呢?
场刊嘉宾 赵小毯我的感受是,是否和侯孝贤所想呈现的日本有关,侯孝贤对台湾有太浓厚的情感了吧。
这座城市如女性一样,温婉的一面。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所以即使在拍摄一个日本的故事,也要让故事的父亲变成台湾。
场刊嘉宾 Leo可能是我对这个片子实在是没太多感受,所以没看到太多隐喻,感觉就是讲了一个故事,然后讲完了一个故事。
主持人 donnie我觉得没那么简单。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难道还有政治指涉吗?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是不是对台湾和日本之间关系的指涉?
(就看着觉得很舒服,然后就看完了)主持人 donnie有一种现代都市资本跨过流动,女性成为受害者的感觉。
因为在那个画本中,孩子最后从冰化成了水,女性差点被强要。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确实,影片中的男性多少都处于逃避或缺失。
主持人 donnie影片的关键信息时常隐藏在日常的对话中,或者不直接表达需要你来猜测,对于这样一种叙述方式你有怎样的观影体验?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我觉得表达的方式还是很轻盈的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对于这样的方式个人其实挺喜欢的场刊嘉宾 赵小毯我很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正如电影的情感一样流动,与日本的生活一样契合,闲适场刊嘉宾 Leo是愉悦的。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说到前面提起的小津,我觉得对小津的致敬更多是静止,《咖啡时光》在致敬小津的静止中拍出了很好的流动感,侯孝贤标志的长镜头和静止镜头其实在日本语境中更贴合和奏效,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舒服,而且故事本身就很简单,不需要过多赘余的修饰,猜测本身也是一种导演的引导和观众的体验。
而且最关键的信息就是女主怀孕,被女主角云淡风轻的讲了出来,像是喝白开水一样平常,于无声处听惊雷罢了。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而且这个孩子串起了三个男人,孩子的父亲、阳子的父亲、书店老板。
场刊嘉宾 赵小毯侯孝贤的这部比日本电影更关注女性,孕育也是主题惹。
主持人 donnie那大家觉得这种描写女性的方式是更女性还是更不女性呢?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还是很女性的,很尊重女性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是对女性的称颂了,但我觉得不能算是女性或着不女性的表达。
视角还是男性视角,觉得勇敢独立的女性是好的。
场刊嘉宾 赵小毯很女性惹,我最大感受是恍如把整座城市当作女性去呈现、那些闲适、那些温婉,那些轻盈的感受、流动的电车,生育就像这座城市一样生育了这些人场刊嘉宾 Leo我觉得更像是非常规的男性视角,这种视角下跟完全的女性视角也不相同。
但是也是能看到对女性的关怀跟尊重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对,不是女性的方式但不是反女性的方式。
#FIFF23#DAY3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侯孝贤就像一杯淡茶,只适合慢品。
因为是纪念小津诞辰100周年,所以其中用了太多小津元素,固定机位、半高视角、人物进出镜、静止镜头,剧情亦是如此,像极了,本来侯就受了不少小津的影响。
这部片应该是目前为止我看过侯的最棒的片子了吧。
一青窕演得很好,浅野忠信演得更好,能够和自己喜爱的女人经常相见在电车就已经是很满足的事。
一青窕的爸爸就是我印象中日本父亲的形象。
成年的女儿婚外怀孕了,深爱女儿的父亲大概就是这样不知说什么默默喝酒的形象?!
影片结尾无比牛*,几条电车交叉往复,不同方向缓缓而去,人生也在不停地这么相遇,离别,循环往复吗?
片尾一青窕的片尾曲差不多成了全片最高潮,不,是唯一的高潮,它完成了对全片的解读,让我忍着一直看到演职员表结束。
歌曲:一思案 歌手:一青窈 作词: 一青窈 作曲:井上阳水 编曲:星胜饲养小狗只是幻想脱胎换骨女孩的小游戏大大的拖鞋,晒成胭脂颜色还有妈妈绣针无比艳丽的比基尼走惯了圆圆的阶梯只记得那时候6朵厚厚白云曾经幻想的女孩奈何桥上丢下难忘的初恋慢慢回首的红颜看啊没有果实的缕缕汗水终于终于,在心中停留绽放来到这世界,真好摇摆之间只有蓝蓝天空是谁让我们随风流动拥抱我的是欢乐和忧愁归途中每每一番品味父亲般保护我的往日随风一天天逝去那就是你面对脆弱的我,呵护已成自然但是但是,几时才能如愿以偿我,别无所求来了,也愿意接受
题记:这篇关于《咖啡时光》的文字是,一位未曾谋面的朋友发给我的邮件,我贴出来和大家分享,出于对原作者的尊重我未改动一字。
正好也回答了今天一位朋友对于我的一些质疑,她说:你还是会渴望名和利益吗?
我的回答是:我无名无利,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既然)我的博客成为一个理想主义的平台,我不希望(我的)言行不一玷污这个称谓我为什么写字,其实很简单,因为喜欢电影,因为喜欢分享快乐,而且,在文字的路上因为知会会有许多的朋友,这是人文火炬的传递,通过我们,通过千千万万像蓝迪这样的爱好者加入,无论是中国电影和艺术都会有阳光灿烂的一天。
――――卡夫卡·陆 kavkalu来自蓝迪的文字:《咖啡时光》[img]http://www.dvd288.com/upload/newsimg200506/20056282256391.jpg[/img]Kavkalu:天黑了,屋子里静静的。
我将《咖啡时光》又重新看了一遍。
影碟的封套上介绍,这是台湾导演候孝贤应日本松竹公司之邀,为纪念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而专门拍摄的。
此前,我一部小津的片子也没有看过,候孝贤的片子也是从这部《咖啡时光》开始。
如果这是一部向小津致敬的影片,那么,我想自己也要对着小津,深鞠一躬。
我看的是一张D版碟。
里面的日文翻译得非常差,差到已经影响了故事情节的清晰度。
尽管,这好像是一部没有什么情节可言的片子:)中文字幕有些不知所云,但是并没有影响我静静地看下去。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十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
那天上午阳光很足,足到我把窗帘拉上了也还是一室明媚。
我把这张D版碟放到电脑里,一边磕着瓜子一边漫不经心地等着开演,没怎么太放在心上似的,之前也没对这部片子有过什么耳闻和期待,正好弄到这样一张碟,那就放在电脑里看吧。
小津安二郎是谁?
我不知道。
候孝贤?
只知道是个台湾导演,好像是以拍闷片著称的。
然后,电影就在被窗帘布滤过的、麦黄色的、喜人的太阳光线下开始了。
画面很干净,也很安静,第一个镜头就是日本东京城里的有轨电车稳稳地开动着,轰轰,轰轰地响着。
这是一个亲切的镜头,电车的开动声是都市里每天都能听到的背景音。
它轰轰、轰轰地响着,却奇妙地带给电影一种沉静安然的感觉。
接着镜头就转到了东京城某一幢房子的某一个房间,注视着某一个女孩儿,这个女孩儿可能是刚刚旅行回来吧,她正背对着镜头把旅行袋里的衣服一件件地拿出来挂在阳台上,她站在挽着格子布窗帘的窗户前,脚下还有一个小小的电风扇呼呼地吹着。
她自然随意地挂着衣服,就像我们平时一样。
这样两个亲切安静的镜头,使我不自觉地合拢了双手贴在脸上,侧着头,被吸引到电影中去了。
多么奇怪,平淡无奇的简单画面,我都不晓得自己是被什么吸引了。
我静静地看下去。
女孩儿的朋友打来电话,她就一边侧脸夹着电话,一边挂着衣服,在电话里给朋友讲她做的一个奇怪的梦。
这个朋友就是后来出现在影片中的那个旧书店的老板,由浅野忠信扮演的、内敛温和的、很是好看的一个男人。
我说的好看不是指眉眼的好看,而是丰富的精神内在外溢到相貌中的一种气质沉淀。
其实,这真的是一部谈不上什么故事情节的影片,影片节奏缓慢、情节零散,大部分镜头都是女孩儿在街上的行走,电车中的望景,回父母的家中,父母来到女孩儿东京的住所等等,当然,还有咖啡馆里暖暖的光线、书店之类这些让人感到亲切熟悉和一点点寂寞味道的场景。
以及女孩儿和旧书店老板之间的清淡的友情。
是友情吧?
我能从这张D版碟中获取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背景的信息是受限制的,可是即便如此,影片也莫明其妙地让我的心在好几处受到牵动。
比如,女孩儿的父亲去车站接她回家,他站在那里,等着女儿出现。
他其实什么也没做,只是等着女儿而已,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场景,令我莫明感动。
这位父亲的扮演者在等女儿的时候没有任何煽情的表演,可我还是感受到一点什么,来自于这个老人身上或是心里的一点什么。
女孩儿回家了,父亲好像也没怎么和她交谈,可你知道这个父亲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妈妈在厨房里做饭,父亲在一旁看报纸吧,我记不清了(尽管我刚才刚看完一遍)。
而这个女孩子,她躺在家中的地板上睡着了。
吃饭的时间到了,父亲不忍心叫醒女儿,就由着她一直睡着了。
父亲的表情很有意思,他似乎喜滋滋的,可他也没特别说些什么,只是不言不语地喜滋滋的。
我想可能是因为女儿这次回家可以住上几天吧。
天黑了,女孩儿睡醒了,肚子饿了来厨房找吃的,这里忽然感动了我(感动这个词似乎用得太大了,可我一时找不到其他的什么词,就把我说的感动理解为我看这部慢节奏片子被吸引的地方吧),已经睡下了的妈妈这时听到动静就起来了,来到厨房坐在女孩儿身边陪她吃饭,妈妈其实也没做什么,她只是坐在一边看着女儿吃饭而已,可是就让人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放学回家了、下班回家了、偶尔回家住了,这些妈妈们也是这么坐在旁边看着你吃饭,那时你不会觉得怎么样,这时一看画面,就会想起她来——哦,我的妈妈也是这样。
然后女孩儿就对妈妈说自己怀孕了,要生下宝宝但不结婚云云,可能也说了会好好地养育宝宝之类的话吧,这该死的翻译。
我想,女孩儿妈妈的心里此时是有点手足无措的,尽管影片中她没有大惊小怪什么的,一付很平静没有丝毫责备的样子。
在妈妈的询问下,我们知道宝宝的爸爸应该是一个台湾人,是女孩儿在台北工作或是旅行时认识的吧。
反正是一个一直都没在电影中出场的人。
女孩儿打算生下这个宝宝,却没有结婚的打算,她说自己做不到像传统的妈妈那样,哪样呢,翻译得真的好差,我猜想可能就是日出月落地面对柴米油盐,每天循规蹈矩吧,她可能做不到像传统的父母那样把“自我”牺牲到市井的生活中吧。
至于那位台湾爸爸的想法,电影中一点也没提。
即使提到了,好像也是在影片后来和女孩子的电话留言中吧,具体两人互相说了些什么,由于翻译得不知所云,于是我就只好不明所以了。
而此时这一幕母女共餐的感动其实来自影片后面的情节,女孩儿在打电话时随意地提到了这个妈妈不是她亲生的妈妈,知道她是一个继母,让人突然间就很感动(这次我想说的就是感动),她就是一付亲生妈妈的样子(会在厨房里责怪一下女孩儿不良的吃饭习惯,而不是避嫌似的、很煸情的那种母爱),令我感动的不是她待女孩儿的那份自然的母爱,而是,她一定很爱很爱她的老公——女孩儿的父亲吧。
好吧,关于这对父母,就先说这么多。
下面说说女孩儿和旧书店老板吧:女孩儿在电话里对他讲自己做的奇怪的梦,他给女孩儿找来和梦中情节相似的书;女孩儿送他一块怀表,在去他书店交给他的路途中的电车上拿出怀表对着阳光看,一付心情愉悦的样子;他陪女孩子四处寻访一个已故的台湾音乐人;在相约去咖啡馆的路上,女孩儿由于孕期反应疲惫地蹲下身来,告诉他自己怀孕了;第二天他去女孩儿的家中看她时,她正在睡觉,开了门接着睡,他就在厨房里弄些简单的吃的给女孩儿,女孩儿醒后他给她看笔记本电脑中自己画的关于婴儿的画,算是为她画的吧,我想。
影片结尾处,两人在两辆电车中平行地错过,又在另一站里汇合,旧书店老板带着采音器上车后看到了在车箱中一角昏睡的女孩儿(怀孕的女人总是容易困的吧),他没有叫醒女孩儿,只是站在她面前眼含笑意地看着她。
影片的最最后,站台里,下了车的两个人,一个拿着采音器录着电车站里的声音,一个恬淡自在地站在这一个的身边。
我想,旧书店老板和女孩儿间既不是明确的爱情,也不是完全的友情吧,也许两种情绪看似都有那么一点,而这一点点似有还无的情绪又不足以发芽抽枝。
不发芽抽枝,反而更让人感觉到他们彼此间的珍惜,这让我想到了两个字“孤独”,也许吧,他们珍惜的就是这孤独的都市生活中难得的一点什么,这点什么使孤独变得不再可怕而显得从容淡定,这点什么是什么呢,我说不太好。
总之,在这样一个男女之间大多用身体沟通的时代,这种洁净恬淡的交往总是难得的、温暖的、让人珍惜的。
影片中那咖啡馆里的木桌木椅,拙朴、温馨的感觉,还有那一排排的书籍的镜头,都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一个人的生活其实很孤单,孤单,又不能声张,只好一部接一部地看电影或是泡在书店里,四周耸至天花板的成排成排的书和周围安静地翻着书的人,那种氛围会让毛糙糙的心慢慢地静下来。
很多易消化的小说就是站在书架前看完的,有时书太厚,看到一半记下页码第二天接着来看完,走的时候挑几本书买回家,心满意足。
竟然不小心地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你看着累不累,就此打住吧。
其实,关于这部《咖啡时光》我还有好多话想说,或者,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这部没什么情节起伏、慢吞吞的片子,出乎我意料的,竟有着自己一种特殊的节奏感与内在的质感,就像某个人静静地望向窗外的某种神情,恬淡、悠然。
似一杯淡茶,品后,余香满口。
女主角叫一青窈,听说,她在日本是唱歌的。
片尾的歌就是她唱的吧,我喜欢那段独白“长大成人之后回头一看,都是一些让人伤心的往事,终于,终于,青春的花开了,能生下来真好。
”我也非常满意影片中服装的设置,一青窈扮演的女孩子的家居服是我最满意的服装设置,是真正随意的家居服,而不是偶像剧里那些漂亮的过份的家居服:)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
能把这些话对着谁说出来,真好。
头一次这样喜欢一部电影。
只是,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好,是属于那种即使心中感想翻涌,也难流于笔端的那类人。
我很喜欢看你的影评,在你的影评里能读到自己观影时遗落或是没能读出来的符号,等于一部电影看了两遍,浅一遍、深一遍。
如果自己喜欢的片子都能看到你相关的影评就是太完美的观影过程了。
这封信真的是长得过份了,呵呵,必须打住了,谢谢你在Mail里听我说话。
祝快乐!
(全文完)作者:蓝迪【后记】很高兴看到年轻朋友文字,交流和分享是生命的快乐时光,在生命的舞台上因为感动和知心,我们彼此温暖。
感谢这个叫蓝迪的朋友,我不知道她(他)的网名是不是和李宗盛的《和时间赛跑的人》有关,然而我依旧想对所有看到此文的朋友说,听听那首歌吧,他有着一种力量。
注:转载请注明作者蓝迪 和出处
说侯孝贤的文字已然充栋,便是没有新作推出,隔些时日总有人发乎于情,蹈乎于笔,略带虔诚的供些辞气。
而侯孝贤的魔力就能像马尔克斯笔下那个吉卜赛人手里的磁石,“早就丢失的东西也从找过多次的地方兀然出现”(《百年孤独》)。
而侯孝贤帮我们找回的约莫就是某种过往或是当下的时光,而这部《咖啡时光》亦是如此,只是有了味觉的概念。
但凡好东西是要用等的,大抵这样的方式本身就已经是领受。
《咖啡时光》没有想象中的长远,也不显山露水,松竹映画把导筒交到侯孝贤手里,定是想为小津安二郎找一个肯态贴心的,为他的百年诞辰洒一杯清酒。
所以侯孝贤还是领会了的,虽有貌合神离,然总一五一十的在镜头上趔趄摆布开了,一百多分钟下来,侯孝贤还是侯孝贤,小津依然是小津。
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一部片子叫《Tokyo-Ga》,一般都将之迻译为《寻找小津》,似有一厢情愿。
文氏实际上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观察当时的东京,将影像问题连同现代城市的生活模式一并思考。
《Tokyo-Ga》向小津致敬不假,事实上却更重於揭示父辈代的电影观濒临消殆,藉影像的“失真”切入现代的影像危机。
而2005年的侯孝贤恰要表现此种危机,将之看成是跳脱小津的时机也未尝不可。
作为十个巴黎方可相抵的现代东京,一个今时日本社会的极景体,传统岌岌垮坠。
小津在《东京物语》获得《电影旬报》十大佳片第二名后说:“我试图通过孩子的变化,来描绘日本家庭制度的崩溃”。
《咖啡时光》里少女阳子,新一代的日本人,已然不再囿于半个世纪前尚且牢固的秩序之缚,向往更为年轻、更为自由、更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少女阳子的职业是自由撰稿,她一个人离开家庭在东京栖居,怀孕且不曾动念婚嫁,她选择将孩子诞下,做一个独立的未婚母亲,而她的父母在得知此事后更多也只能是抱以沉默……在阳子身上,侯孝贤为我们悄悄洇开了半个世纪以来日本社会与家庭、千头万绪的不变与改变。
现时代东京的生活状态,更多时候是电车里一场小睡,榻榻米上叉手叉脚的无心无思,半夜醒来厨房里的一顿宵夜或者林林总总的咖啡馆(食肆)里静静独坐的时光——芜杂、喧嚣、忙碌的表象下,静默依然,且多了一分孤独况味。
即便偶有街景和大范围的取景,画面依旧拥挤而局促。
人与人恭敬谦和,邻里间躬亲有加,在在重复着“你好、谢谢、对不起、打扰了、抱歉……”之类的客俗礼让。
此等细碎而井然的言语漂浮于促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中——而这两者的叠加,看来便是作为繁华大都市的东京,和我们所熟知的侯孝贤电影里的台湾乡村大相其异。
《咖啡时光》中的人物大都是有过故事的,带“故事”上的场。
侯孝贤却通通剪去。
这是他向小津学得来的匠气,可侯孝贤毕竟不能是小津,他没有宝相庄严,只是凌乱气韵。
他亦回不到《东京物语》或是《晚秋》的景幕当中,而侯孝贤找到了东京密网轇轕的城市列车图景,寻着了都市自由的落脚点——咖啡馆,亦是新一代崇尚自由的年轻人于审美扩张时代的寄生和团缩。
所以淡定的生活未为了然,“更大的破坏要来”(张爱玲语),咖啡毕竟是带味的,苦可以是美,像德语诗人保罗·策兰所写的:“使我变苦,把我数进扁桃。
”(《数数扁桃》)
有一位女孩想从新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夕阳的红光照在海边上,妈妈的身姿,看的令人眼绕,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和周围的一切一起,时光永远在停留。
少女之心想要深深在藏起。
谁也没有料到初恋会来的这么快,女儿,从大人的角度回过头来,看一看,总是很多让人不可以放心的事,到了最后,情感之花勇敢的绽开了,活着真好。
坦白說,我對這部片子原先不抱什麼希望——自從侯孝賢把精彩繁複千絲萬縷的《海上花》拍得瑰麗奪目但不知所云(大概只有讀過原作的人才知道那些言不及義的零碎片段背後有什麼故事),我對他就十分不滿——結果倒有些驚喜。
可愛的市內支線小電車、小車站,乃至老咖啡館、舊書店,當然都是經過刻意選擇呈現的風貌,但畢竟也都是如今日本確切仍存的懷舊景致。
我們看著個子瘦小穿著樸素像女學生的一青窈上車下車、到處走來走去,隨之慢慢進入那個世界。
尤其她由台返日、之後再回父母家(她自己另在東京租屋居住)那段,不知不覺深深滲進心裡令人回味再三:或許因為我也是獨居在外、偶爾回家耍賴耍懶的女兒,看見女主角陽子四仰八叉躺在家中地上,隨便逗貓,問晚飯吃什麼,等到開飯時卻已睡著而父母當然不忍吵醒,半夜自己餓醒東翻西翻,母親又跟著爬起來幫忙熱這熱那然後陪坐在一旁看她吃……多麼熟悉(不管細節多麼不同)的氛圍情境,空氣一般平凡無奇、看不見捉不住,卻也空氣一般環繞著你無所不在、真實又重要。
全片大量人物背對鏡頭的畫面,亦由此有了滋味和質感。
東一句西一句彷彿不著邊際的對話中,我們逐漸得知陽子未婚懷孕且打算獨力撫養小孩;互動如此自然親密的母親竟不是生母,生母在她四歲時便離家出走;陽子做的怪夢跟歐洲 changeling 的傳說有關……於是一條關於母親、母性、母職的線索淡淡浮出,是看似雲淡風清的、背對著鏡頭操持的家常歲月。
一部小津致敬作品是何其难拍, 我们可以看到侯孝贤导演的努力。
如果说小津已经将日常家庭生活还原到几乎看不到戏剧性,是那么的鲜活地,如空气般弥漫在你周围, 那么侯孝贤就走的更远, 这部作品, 你能说它有什么戏剧性吗?
不能。
你能说它不生活吗?
更不能。
说白了, 你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在演戏吗?
你看着别人的生活,就好像看着一面镜子, 就好像镜中的自己。
侯孝贤的咖啡、火车都是看得见、摸的着的, 一切实物, 一切镜头语言, 一切表演的情境, 都是小津式的(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小津是很痛恨演员的“激动”的,侯孝贤这次走了个极端,未婚的一青窈回来说“我怀孕了,我不想结婚”, 母亲不太惊讶,只是有点担心,父亲更担心, 但侯导一直让他沉默着,至终一言不发,这有点冷静的不太现实了是不是?
小津的父亲角色也不会这么去处理)。
我觉得很难抓到的却是影片中这种如同无意识般从我们身边流逝的时光, 每一天、每一小时, 这样的时光都在过去, 通往未知的远处。
我称之为“未知的时光”。
时间总在过去。
你还能记住什么?
你还能挽回什么?
一青窈,她的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日本人,2002年,她以《陪哭》一歌出道窜红。
侯孝贤应日本松竹公司之邀,拍摄小津安二郎百年诞辰的纪念之作,找到一青窈作主角,好像也是冥冥中的安排。
剧情里,阳子和台湾人恋爱,怀孕,并且不想结婚,想独自生下孩子。
现实里,一青窈就是台湾父亲和日本母亲的孩子。
《咖啡时光》节奏缓慢,片名的咖啡时光,可以让人想见一种悠闲,时光在指尖溜走,在咖啡香里一切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一杯咖啡喝完,看似一切都没有变化。
也或许,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咖啡时光里,一切还是都变了。
阳子怀孕了——回到家,她平静地跟后母提起;在咖啡店里,她同样看似随意地跟书店店员这个朋友讲起——没有什么惊愕,后母听了顿了顿,朋友也一样,甚至语调都没有高一点。
这就是变化。
还有一再沉默的父亲,对这个消息他不置一词,不知道该跟女儿说些什么。
阳子穿着素色衬衫,白或黑的T恤,戴一顶八角帽,穿着素雅,她的工作是自由撰稿,独自一人住在东京。
她的店员朋友,喜欢在业余时间搜录火车的声音。
看着阳子收衣服,扫墓,访问歌手遗孀,听她打电话,听她讲话,言语不多,语调急促坚决,表情素淡——原来素淡也是有魅力,看完后便满脑子都是那素淡,都市里那样一个女子也是很动人。
在看一本讲牛仔裤历史的书,当年的詹姆斯•迪恩,酷酷的不爱理人,居然和同时期的玛丽莲•梦露一样,成了一代人的偶像——他们都穿牛仔裤。
书里说,人们都羡慕迪恩,希望像他那样,和别人不一样,而梦露是不给任何压力的,他们诠释了牛仔裤的内涵,自由精神。
在都市里,像阳子那样的素淡女子一定很多,独立而且自由,决定自己未来的路。
看着她穿着素色柔软棉布衬衫,在街道上行走,在火车里昏睡,一个人,迷失在大都市的人海里,觉出自由的窃喜。
时光就在列车的咣当咣当的行进中行进,怎么会不令你想起自己,某个夏天的列车,从那时候起,时光就不肯停歇。
咣当,咣当,时光的节奏,在一杯咖啡的香气里,渐渐变得美妙。
这个下午我和侯孝贤一起的咖啡时光在略带着暗黄色调的镜头中侯孝贤的纪念作品就这样淡淡的开始了,亲近的好像那些琐碎的事情某天你看到过的那样,或者某天你也是这样的过着。
这种效果用侯孝贤的表述称之为“模拟的现实”,虽然这些情节是构建的,但是通过这些构建的场景来还原现实的生活。
这部电影就象中国画中墨汁的晕染,一层一层慢慢的侵入心扉。
父亲在车站等着女儿的回家的那一幕,话不多,演员的肢体语言表现的非常的丰富,父亲甚至穿戴的非常整齐的职业装来接非常休闲的女儿,两代人的代沟在瞬间就体现了。
阳回家之后躺在木地板上的那一幕是令人动容的,母亲在厨房的炒菜声,小猫在屋子里跳来跳去,每一个归家的游子都会在这一幕为之感动。
阳骑单车去寻觅逝去的高中时代,车站旁小店中的老板说“它已经老了”;妈妈陪着阳去送给邻居礼物并商借清酒和酒具;爸爸来到女儿的住处想和她沟通着怀孕一事,但还是一口口的喝着酒一句话都没有说;肇为阳的研究找来地图陪着阳在东京街头的寻觅,所有的一切看似平常,实际其中的滋味是最令人回味的。
我还注意到这部电影的镜头不像侯导其他的电影那样使用长镜头来叙事,而是深深带着小津的风格采用固定镜头的叙事,基本上大多数室内情节的描述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感觉上非常怀旧。
有些场景的描述甚至有小津默片时代的风采。
侯孝贤真是一个令人尊敬叹服的导演,非常的聪明。
用一个外籍的导演的身份来拍了这种题材的作品,又那么的成功,主要是切入点非常的准确,侯导从东京的地铁来开始切入寻常日本人的生活脉络,经由家庭生活反映日本社会的变革,尽可能的体现日本社会生存面的细微之处。
同时采用的手法又同小津非常的相似--“节制和隐藏”,虽然两人的时代不同了,社会生活形态也都变了,但是人还是一样,表达情感的方式还是相同的。
一青窈的表现真是好,一青窈的名字是否取自清·吴光《泊湘口二妃庙是萧湘二水会处》的“月华临夜空,青山窈多姿。
”句?
阳子和肇,咖啡店与旧书店,电车与车站,怀旧景物与乡土情怀,轻描淡写。
阳子刚从台湾回来,整理衣物的时候,肇来电话,她跟他讲一个怪梦。
她回家扫墓,途中去见了肇,送他一块怀表,他的生日近了。
肇开旧书店,逼仄的空间里,他很自在。
他喜欢录电车的声音,每一次都不同所以有意思。
他有一只狗,不时温顺地摆摆尾巴。
他帮阳子找了几张CD,她看了一下,想听其中一张。
江文也的音乐。
CD附的简介,她轻轻地说给他听,没有情绪的语调。
静默了一会儿,他提起她的梦,说那故事的原型可能是在欧洲。
她那班车抵达前,不知父亲翘首盼望已站了多久。
她来了,他上前帮她提行李,问她会在家停留几天。
妈妈在厨房里忙,她回到家,逗一下猫,东望西望,躺下休息,问妈妈吃什么。
她睡着了,父母不忍叫醒她。
天黑了她才醒,到厨房找食物。
妈妈帮忙加热饭菜,坐在餐桌旁看着她吃饭。
她说她有小孩了,一个台湾人的,她不会结婚,自己会养育好小孩。
第二天下小雨,一家人扫完墓,去吃拉面,回家。
阳子骑单车外出。
父亲沉默不语,妈妈念念叨叨,对阳子怀孕很担心。
阳子回东京,常常在咖啡厅工作。
她也常和肇见面。
她来他的店里,彼此不打招呼,他坐着,她站着,两人没有一点客套,如两片叶子在风中偶尔碰触。
只是,她跟他讲一个梦,第二次见面,他会提起,第三次,他就给一本相关的书。
平实的感情。
在电车里,阳子翻着肇给的童话。
回家,她细细阅读,小口喝牛奶,孩子气地吃手指饼。
她手指的动作有种稚气的美,翻书的时候,在电车车里玩怀表的时候,拍照的时候。
夜里,电闪雷鸣,她打电话给肇,跟他形容一个洞,边讲手边比划,他在对面似的。
她还讲了妈妈的事。
肇才知道,她现在的妈妈不是亲生妈妈。
挂了线,她稍稍有点落寞,也许想起妈妈,也许因为体内的生命与怪梦。
她去书店寻访江文也的线索,与肇约好面,途中身体不适。
肇紧张询问,她平淡地说,怀孕了所以身体不舒服。
疼痛过后她不放在心上,照常工作,在咖啡店里查地图,问路,和肇前往。
寻访过的地方,她会拿出相机,拍下。
怀孕之后,她戒咖啡,开始喝牛奶。
妈妈来电,说要来东京。
她要妈妈带东西给她吃。
她是受宠爱的小孩,会提出要求,有撒娇的语气。
却也工作认真,对未出生小孩的坦然。
肇来看她。
她正在睡觉,门铃和敲门声,她全然不觉。
肇相当有耐心,轮换按门铃与敲门,直至她来开门。
他进来后,她喝了水又睡下,他说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要吃点东西。
然后他下厨,端来食物。
她笑容难掩。
但没有道谢。
他们往来间礼节从来都省略。
他给她看一张画,重叠交错的浅绿电车中间有一个胎儿。
里面的小孩有些可怜。
她说。
有些危险。
他补充。
眼睛有点寂寞。
两人饶有兴味地谈着画。
苹果机里,画被放大,缩小。
阳子与江文也的家人见面,见到他的相册。
他摄影画画,也喜欢音乐。
回去的电车,与肇相遇,在另辆背道而驰的电车,但她没发现。
她去接父母。
妈妈带来她喜欢的食物,吃了一口,说真好吃,说得妈妈很高兴,和父亲一起吃,他把她喜欢吃的都夹到她碗里。
吃晚饭的时候,妈妈问了孩子及台湾男友的事,她也不隐瞒。
爸爸沉闷地喝酒。
心事重重的样子。
阳子坐电车里去某地,睡着了。
录电车声音的肇遇上她。
一抹浅笑他嘴边漫延。
他站在她前面,没有叫醒她,低着头看着她,一直微笑。
有一种爱,像早晨太阳升起,日光照在植物上。
不讨厌,但是完全看不出什么小津的意味,倒是蛮侯孝贤的,甚至能联想到是枝裕和喜欢的老侯是不是这个,铁轨快线、父母家、书店,虽然都是日本电影中常见的风景,但呈现出来会有不同的意境和氛围,尤其是节奏可以明显感觉到和小津的差别。剧情跟咖啡没太大关系,印象中两次出现咖啡:小书店的外卖很惊喜,简单的讲究看得出店家的态度;研究地图时进的咖啡馆(感觉是一家楼上的咖啡馆,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概念)只简单要了美式吧。后来女主在老家咖啡馆喝的都不是咖啡(奶之类)很喜欢片中绘本的故事,残酷而有趣。女主是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性格,用个上一辈的词儿大概是:油盐不进,但也很理解甚至欣赏她在这样一个大都市中保持着自己的一个小世界。细节有趣但大多用中景呈现,加上一些前因后果的语焉不详,所以会违逆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的会让人疲惫吧
我沒有看懂,或許它也不用被怎樣的看懂,但我喜歡陽子的生活和個性
很多人嫌这样的电影太闷,然而我却正是喜欢这份安静,感觉不像在看电影,而是在观察别人的生活,没有任何过度的演绎,平淡得没有任何戏剧效果,只有日常的生活。只是在这外人看似的平淡之中却是一个人人生中重要的一段时光,生活不就这样而已嘛?PS:日本的铁道迷电车迷还真是多啊!
纪念小津的一部命题作,插入了大量步行|乘电车|上楼这样呈现主角移动过程的镜头,似乎有意要和小津作区分,同时又补足了那些刻意隐匿了人的移动的小津世界。无论是小津的不动,还是侯孝贤的动,也许是两个人的视线,也许是山手线和其他电车的并行错位,两种电影都在无法和他人交汇的宿命面前无能无力。
仍然非常多的侯式生活化场景长镜……但因为换了日和的情境,不是太有共鸣。后面到了10+10里的压轴短片黄金之弘……又换搞是枝裕和了吗?
看不来,我实在太不文艺了。
不太适合快节奏当代
天哪!无聊炸了!纪录片吗?现在真的没心情看你们装逼。
开头小津标志性的列车让人一震。女主做的诡异的梦让我想到李耳?有很多传统的戏剧冲突点:暗恋,继母,未婚先孕,然而导演偏偏选了探寻女主那个奇怪的梦······小津电影里重要的父亲形象却在这里一个缺失,一个寡言少语。一切都淡淡的,不过这或许就是生活的本质。
20191019电影资料馆,胶片放映,遭遇停电。东京漫游,咖啡馆和电车,无故事,无主题探讨。声音元素丰富,一段无意义的私人时光。
影片唱起的片尾曲提醒了我这是一个不刻意的结局,意料的包容,出其的平静,以及惯有的隐忍和克制,是父母对于女儿怀孕的态度,亦是阳子对于她接下来人生的态度。一切都是生活的滋味。
观感像缓坡倒水,慢,流向不定,没有怂恿,撺掇,设局,只是记录了这段光影,非常新浪潮了。Café Lumière的名字不错。音效很赞。
要不是浅野忠信。。哪来的三星,我说侯孝贤你能别那么闷么。。
解梦大师+寻找江文+电车子宫,一些生活琐景,纪念小津,形象神不像,没啥深刻的记忆点
我最不喜欢的侯导的一部片,完全可以拍成微电影啊,浪费这一百分钟。
克制的表达中可以读出很多样的内涵。我看到的,是两种不同人生的对比,阳子作为作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想问便开口,想去便坐上列车,一种高度自我负责的独立人生。她的好朋友小肇也是一样,迷恋列车,笃定地做着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事情。而阳子的父母,阳子看不上的厂二代妈宝男友,则过着另一种人生,一种始终不开口,逃避自己做主的人生,多少代表着过去在时代背景下造成的被动语保守。也许这也是阳子对于六七十年前的江文也感兴趣的原因,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可以像江文也这样精彩勇敢地活出自我。
一知道台灣電影不能去除的小清新風格來自哪裡了吧,就來自大名鼎鼎的侯導,所以我堅持認為相比于這位侯導的貢獻,他對台灣電影的負面影響簡直更大,以至於直到今天台灣電影也擺脫不了這種小清新的文藝氣質,真是讓人作嘔。二對於這種醜陋並且矯情的女人真是深感無力,對於這種家庭關係也表示不予理解
各人有各人的笃定,不论是阳子还是肇。最后碟跳的厉害,所以我不知道结局,但是会觉得,如果就这样从此安静的互相陪伴生活在一起,就不是最初的笃定了。
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悠闲惬意,房屋下是宁静的气息,爸爸总是想说些什么又如鲠在喉,妈妈总是关怀宠爱般的盯着女儿却又无法阻止什么,朋友是生活中的胆小鬼无法走近她的小星球。任时光匆匆流逝或倒流,一个人和周围的一切默契维系着清晰的交流边界,他们的关系中没有唐突的干涉和强硬的自我,只有无条件的关怀与信任。想起我们和父母,不也常用这样缄默无言的方式,在意着最珍爱的彼此吗?手法是侯的从不直抒胸臆,将精妙的细腻拼组在一起,组出一种宏观的情愫,它为电影的“含蓄之美”,而此份含蓄,仿佛情感世界中的一种“留白”看似无物,却蕴含了难以尽叙的万物。
缓慢并且安静。向小津致敬的时候,我基本上还是个白痴。现在却还记得小书屋里,浅野扎着围裙与一青窈闲散的静默。又或者轨道的交界地。在厨房里寥寥的对话。典型的市井图景。却象哑了声,完全由暗涌的心声说话。意境远大于故事,这仿佛是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