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对我人生前二十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那时我还不到16岁,春节的时候大人在隔壁打牌,我抱着书坐在床上,听着春晚,看着安娜快要病死在产床上,安静地哭着。
我给当时的男友发短信,说在看书里一个女人生了孩子差点得病死了,他说你不会的。
然后自己傻兮兮地乐,以为自己好像对爱情有了那么点发言权。
等我开学后还掉这本书,我也就恢复了单身。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刺激,是在安娜快要病死的时候,沃伦斯基开枪自杀,但是却在两人终于远走高飞之后的三个月开始厌烦安娜,而后加以冷落,最终导致安娜的自杀。
我还跟我爸爸讨论过: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如果一个男人愿意为你放弃生命,他怎么会在拥有了你三个月之后就不感兴趣了呢?
当然,我爸爸的答案翻译过来就是:too simple!
sometime native!
我真是为你捉急啊!
好吧说回电影。
这部电影真是改编中的上乘之作!
形式感的叙事方式,恰当好处的情感张力,养眼又勤奋刻苦的演员以及对原著十分精准的解读(体现在关键场次台词的选取上)都让我看得非常享受。
剧透一下。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几句台词。
首先是安娜和渥伦斯基激情戏时安娜的几句话。
文艺片与A片在激情戏上的差别,除了具体暴露尺度之外,应该就体现在女人的话是说给谁听的吧。
安娜请求上帝宽恕,说渥伦斯基是刽子手,说这才是真的爱,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说给自己的心的。
我记得当年跟别人讨论《色戒》的时候就说到,其实女人才是用下半身思考的。
她会相信自己身体告诉自己爱的是谁,所以汤唯会为了“爱情”牺牲自己和王力宏们的性命,而安娜更是为了“爱情”才放弃了缩油的缩油。
其次是安娜开始神经质的挑情夫刺儿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为了拥有我你失掉了太多,所以你现在不爱我了。
尼玛我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如果说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主旨,那我绝对会用这句话!
这也是我爱情观的一部分,就算今天的我值得你放弃工作放弃家庭放弃社会交际放弃名誉,那么当你得到之后,早晚有一天,我就不值那么多了。
(当然其实,你什么也不要的话,他该把你踹了还是会把你踹了。
- -!
)这也是《成为简奥斯丁》里面,安妮海瑟薇最终的分手理由:你为了和我在一起而变得贫穷,早晚我们会因为贫穷而相互憎恨。
略微要吐槽的地方就是裘德洛的角色,电影开始之后我一直惊讶于他竟然演的是安娜的老公!
那尼玛在我心里就是一个秃顶肥胖口臭黄牙的死老头啊,直到真的渥伦斯基出现之前我还期盼说难道情夫也是裘德洛演?
可惜事与愿违,好吧其实真的渥伦斯基也挺帅的,可是裘德洛真的是我心目中的渥伦斯基啊!!!
难道是他为了自我突破跟导演要求一定要演老公吗?
可是谁天天和裘德洛睡一张床还要出轨啊!!!
花痴完后继续,看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很讨厌安娜的老公,因为那就是一个伪君子,无情,折磨、要挟安娜,假仁假义,可是在电影里,裘德洛真的让人恨不起来,只能说是情商低导致的社交障碍,看着倒比安娜更可怜些。
影片的后半段有点形式大于内容,原著中的大部分都是描写安娜离开老公之后的与情夫在乡间的生活,看着赖以为生的爱情一点点死去,那才是真正折磨人心的阶段,也许那才是托尔斯泰真正想要说的。
可是这用电影的手法太难表现了,所以二人的失和和安娜的死都交代的不够清楚,著名的“四个一切”也没有展现,感觉安娜就是吗啡吃多了得了妄想症然后就自杀了。
我一直不认为安娜是在出轨,当一个从没吃过糖的孩子发现糖的甜味之后,谁也没办法阻止她继续吃下去了,包括她自己(这也是人类为什么会换牙的原因吧?
)只有吃过之后发现糖虽然甜,但是会蛀牙会发胖会得病等等之后,她才知道要克制,而后如果继续坚持吃,那才是出轨,那才是不听话的坏孩子吧。
可惜她爱得太深没有机会改正了,难道这就是她必须死的理由么?
我真心为她惋惜。
故事的另一主线是吉提和那个黄毛男,托尔斯泰总会在小说中找一个自己的代言人,说一些作者想说的话。
这条线的主旨就是被高富帅玩剩下的女神还是可以和屌丝好好过日子的!
多么理想主义啊 我记得原著中有怀孕的吉提和烦躁至极的安娜见面聊天,气氛非常微妙,安娜有一种被女屌丝逆袭了的挫败感,这也是她自杀的间接推动原因吧。
黄毛男演得真好,嗯,对于吉提最终的选择是有说服力的,这也是作者推崇的恋爱观吧,不过我怀疑他们结婚九年后恐怕也会发生类似出轨的。
当然也许不会,吉提吃过帅哥的亏所以会有点的记性,可是话又说回来,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桥段每天都在上演,谁能说得准以后呢……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当爱情燃烧时……嗯……你就被烧死了。
我还想再看一遍啊!!!!
原谅我是个浅薄的人。
我一直对能顺利读完俄国小说的人心存敬佩。
俄国文学里那些如火车般冗长的名字,那些对沙皇制度及人性深刻的探讨审视都让我望而生畏。
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莫过于通篇弥漫的带有工业色彩的坚硬冷峻又沉闷苦难的氛围,简直能让人看出抑郁症来。
浅薄如我还是更喜欢简奥斯丁那样如下午茶般闲适的调调,英伦的风吹过来仿佛夹杂着花草的香气,而来自彼得堡的风则是裹着西伯利亚的冰霜让人无力招架。
这么说来《安娜卡列尼娜》算是很好看的俄国小说,身为巨著,它竟然并不难读。
而其中蕴藏的深厚能量则让人久久沉浸其中,难以抽离。
于是当最擅长拍英伦风的导演Joe Wright携Keira Knightley和Jude Law翩翩而来,改编这部伟大的作品,看闲适的英伦范儿如何驾驭硬朗的苏俄风,让人无法不期待。
《安娜卡列尼娜》已经被拍过很多次,看过Sophie Marceau的版本,那算是忠于原著的一次翻拍,只是实在太沉闷,看着那西伯利亚的漫天风雪和上流舞会里眼神交错我却几欲睡去,电影2个小时的长度很难表达出这部巨著深刻的内涵和精妙的细处,而那样中规中矩的翻拍哪怕是Sophie Marceau也难掩颓势。
用平庸的手法来讲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也许是翻拍经典最大的死穴。
于是,当我怀着会不会闷的揣测开始看Keira Knightley版《安娜卡列尼娜》时,发现主创用完全不同以往翻拍的全新视角开始讲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时,心里顿时升腾出细碎的好感。
电影开始五分钟,如舞台剧般的演绎和切换,华美又紧凑,仪式感十足,导演调度的能力让人叫绝。
只短短五分钟,便紧扣原著地交代了故事的脉络,让人不能不喜欢。
这也成为整个电影的调调,华丽又充满戏剧感。
也许我太爱这样的表现方式,演员们浑然的英伦腔调我竟然不觉得突兀,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在看的是莎士比亚。
很多人在说KK版的安娜不够玲珑有致不够美,但作为欢喜地看着她一路从Natalie Portman替身走来的我,还是觉得很美很惊艳。
KK充满雕塑感的脸还是存在感十足,而她几乎都是大黑大白的礼服同样让人无法忘怀。
第一次舞会的黑色出场甚至有种PUNK范儿,硬朗的性感让人想起她代言的CHANEL冷峻的芬芳。
19世纪的俄国在此时并不乏味,圣彼得堡漫无边际的深寒里弥漫着浓重的时尚感。
这让人想起Sofia Coppola那部同样遭人诟病,而我却觉得亮眼的《绝代艳后》。
电影的配乐也流光溢彩,宏大的铺开来,恰如其分的晕染了剧情。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穿过它,我毫不费力地体会着19世纪漫天风雪里的悲伤和欢喜。
的确,KK驾驭这样庞大的角色是有些力不从心,但这本不是要传世的电影,而每一帧画面却几乎都可以当作油画来看,我们还在奢求什么呢。
一百多年过去,我们在不同的时空里审视那个叫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女子,有的目光柔顺,有的尖锐刻薄。
导演则和我们分享着他对安娜的热爱,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和种种都处理的非常清新,他用很英国的表达阐述着安娜飞蛾扑火的极致美感,最后安娜自杀的片段,震撼到让我几乎战栗,那更像是一种对自由殉道式的探索,而非绝望的自陨。
这样的死去华丽又纯粹,扑面而来的能量让人窒息,原来燃烧才是最极致的盛放。
有人在唱:曾经的黑白,此刻灿烂。
KK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并不让人悲伤,它很绚烂,叫人难忘。
曾经因为《傲慢与偏见》的里的伊丽莎白还有导演怀特的那些逆光拍摄手法,开始大爱 凯拉奈特莉以及导演怀特。
然而这部 《安娜卡列妮娜》却有点让我有点吃不消,或者是欣赏不了。
开场就是一个舞台的戏剧院,场景的切换过场都是以这个舞台来演绎,当列文去凯蒂的家,到弗洛斯基在马上跌倒下来还有几处火车站的场景都是在舞台剧院中表达的。
在舞台上赛马,观众在舞台下观看,这种场景是在有点过于“创新”。
导演这点上的确做了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我个人觉得有点另类。
给人代入感太浅了。
《傲慢里偏见》里,两次“即使全世界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
“的伊丽莎白,一个坚毅直白的女性形象很好的展现出来了。
可同样在表示在《安娜卡列尼娜》的表达却有失稳妥的感觉。
因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激情活力,并且极具勇气的人物。
安娜是在社会的舆论,妇女地位的观念,以及被丈夫的威胁,弗洛斯基最后日益减少的爱,所逼迫死的。
虽然安娜追求真爱,感情真挚,勇敢,坚毅,但毕竟安娜是背着丈夫偷情的人物。
却被奈特莉表现出有些忠贞的感觉。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还是适合演绎 伊丽莎白那种 年轻的中产阶级的女性形象,这种贵妇人还是有点把握不好。
这个老头其实很简单,虽然动不动就写一部几百万字的大著作,但是其实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
而且这些著作也有是衔接在一起,并且跟这个老头自己的经历结合在一起的。
并且最终的结局是这个老头离家出走,并将生命结束于一个小车站。
我们与其解读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不如解读作者来的直接和简单。
我不喜欢他写作的调子,从来就不喜欢。
我喜欢犹太调子的,特别是犹太作家写的。
这个老头太想给出一个答案,并且太用心思给出一个答案,还太用时间给出一个答案。
他总是想实践他的思想,他的理解,他的设想。
即便他在作品中总是以一个观察者面目出现。
他太热情,太纯真,太理想化,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他太小资产阶级的疯狂了。
疯狂的作者于是塑造了(也许真的有这么一个人)一个角色,但是不是唯一的角色。
这个角色一定是够疯狂,够扭曲,也够真实。
只不过在各个作品中这个角色表现的充分程度有所不同。
而之所以要有这么一个形象,其实很简单,是要突出另外一个形象,也就是农村的村姑形象,或者是农民的劳动妇女形象。
一个单纯的,质朴的,吃跑的就睡,睡足了就劳动,高兴的唱歌,不高兴就撒泼的,单纯的农村丫头形象。
这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真实,一种直接表达自我的真实。
并且作者认为只有这种真实才能救当时的社会,并且私人财产等都会阻碍个人的这种真实。
当然我要说,作者作为文学家是很成功的。
因为就是今天写这么几部大著作都是个体力活,何况每一部写的水准都还不错。
但是我也要说,作者是个纯粹的2B,从青年就开始如此,到死也没变过。
当然西方那地方很多人都有这种基督情节,觉得自己应该去救社会,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要带领众人自我救赎,要复活。
当然你可以认为这种人格很伟大,但是我说最终不过是一个伟大的2B而已。
一般说来,富足感来自于意外所得。
我对此片没有什么期待,恰在下午看到今天首日上映,恰好赶上。
开篇熟悉的管弦乐团对音的声音让我愉悦得毛孔舒张。
无论电影如何,能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在影院看这样一出英国戏还是很兴奋的。
剧场布景很有错位感,场景切换非常惊艳,英国腔调充斥,感觉如同在莎士比亚剧院或者磕完头花园上映的配乐戏剧。
扎堆的英国熟脸在这样的戏剧节奏下,如同在明净的利兹卡尔顿,满满当当的三层点心盘堆放着娇艳的法式点心,洛可可的茶具沏着来自维多利亚女王的锡兰茶,而且是四人壶,对准你一个人,满心欢喜可是发现腻得无法收场。
是不是俄罗斯味道只能来自配乐,从一开始就是,很像柴四末乐章里面那个民歌旋律,也许本身就是民歌吧,小白桦?
不断的反复,不得不承认,戏剧感还是很强。
反正总好过某版里两人做爱时赤裸裸地用柴六那句子。
裘德洛虽然看起来像林肯,但是演得实在令人惊叹,那么丰富的一个卡列宁。
我的关注点似乎都在这里了。
不得不感慨凯拉还是在05P&P里令人无法满足的样子,不过那个忧郁的达西变得臃肿可笑。
还有,16年啊,对于一个女人太可怕了,从典雅的Jane Fairfax变成了沃伦斯基的娘。
后面部分有些令人生厌,我几乎看着表,心里念着,好姐姐,你好去卧轨了,我想去吃饭了……不过,当影院灯再次亮起,看着干净的cast又心生愉悦,而且当我走下台阶的最后,刚好看到作曲,果然是dario marianelli,心满意足离场。
安娜被毁了。
事实证明我是无法接受一个干瘪的女人去演少妇的。
古典剧王牌编剧Tom Stoppard 与青年才俊导演Joe Wright 把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 》改编成了一部华丽丽的舞台剧:那些绫罗锦缎的戏服,那些超现实主义的舞台设计,那些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那些朦胧的灯盏效果,那些流畅的场景切换,都如此浮华梦幻。
可是这些浮华的装点,别出心裁的改编,比起选择真正适合的角色,哪一个更重要?
导演似乎本末倒置了。
让Keria Knightley 来演安娜,这绝对是一个错误。
托尔斯泰笔下的那俘虏了Vronsky的安娜是这样的:Because in the expression of her charming face, as she passed close by him, there was something peculiarly caressing and soft.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Keria 招牌式的撅着嘴的傲慢与凌烈的冷漠。
这用在Elizabeth身上或许恰当,但安娜的柔软,妩媚,风情,被毁了。
苏菲1997年的版本虽然是一个平庸的改编,但我们至少能从苏菲的眼睛里看到柔顺,看到娇媚,看到婉约,看到带有轻微挑逗的含情脉脉。
Keira 的眼睛里也是有挑逗的,但那是一种令人畏惧的挑逗,一种冷冽的清高,一种高傲的姿态。
有时候她会让我想到章子怡,一样凶狠固执的表情。
她们这类的表情总让我感觉欠她们好多钱,要还。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美丽与迷人并存的,托儿斯泰用的词是charming, radiant, blushing,striking beautiful。
我不否认Keira 有一张striking beautiful绝美的脸,她穿着一身华丽的黑色丝绒裙子,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
谁都不能无视她的美丽。
但我拒绝认同她演的安娜是迷人的,我看不到blushing,radiant,charming,看不到一点少妇的光晕,一点少妇的丰润, 一点少妇的秋波微转,我们看到是那华丽黑丝绒下的一把瘦骨嶙嶙,可怜的安娜,舞台生风的裙子却衬不出她的娇媚,那条华丽紧致的黑裙在她的胸前显得松垮无力。
在这点上,苏菲的适合度再一次更加明显。
同样的striking beautiful, 不同的是苏菲同时拥有另人着迷的身体,那柔润的胸脯,婀娜的蛮腰与那修长的姿态。
而Keria 的身材:单薄消瘦的上身,粗壮的双腿,显得有些男孩子气。
这样的身材或许也有一种别致的性感,像她代言的Coco Mademoiselle, 但是那不是安娜。
Keira 作为一名青年有为的女演员,她的努力是不可置疑的。
但我觉得她若要有所自我突破,去尝试更多样性的角色,还需要刻苦的修炼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她有一张精美的脸庞,她的脸在静态的时候特别的美,那冰雕一样的美,最适合做没有表情的迷失装。
但是一旦转入动态的时候,她的脸部肌肉显得紧张,僵硬,机械。
失去了含情凝睇的生动,也没有嫣然一笑的妩媚,更谈何专递眸含秋水,眉目传情的神态。
她的脸部表情永远在0与1之间彷徨,0是愤世嫉俗的高傲,1是惊魂四射的悲痛,剩下的那些是机械的抽搐。
至于她的笑,总是如此勉强,如此不自然,如此没有感染力,仿佛她知道自己不笑才是最美的,所以克制着。
再有,她似乎特别中意悲剧,贵族也是她的特长,无法想象她去演农民,妓女或像Emma Stone 那样犀利自嘲的女孩或是Anna Hathaway 在 Devil wears Prada 里那样草根的角色。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各有所长嘛。
但问题在于这一系列雷同的悲剧角色加剧了她紧张的脸部肌肉,她哭起来更美了,笑起来也就更不自然了,那冷峻的双眼里似乎只有悲楚与挣扎,却无办法传递在爱里的感觉,在欢乐里的娇媚,在幸福中的柔情。
所以Keira演的安娜是一个渴望悲剧的女王。
她到那里都是最显眼的,最锋芒的,最得爱的,然而当一切繁华富贵渐渐远离她时,当甜蜜锦簇的爱情渐渐消失后,她开始怀疑这一切,怀疑自己的美丽,自恋的她无法容忍这种落差带来的耻辱,心甘情愿地走向悲剧,她死得时候,那血迹,在她的额头星星点点排列得整体,如印象主义的画一般,美,死都要这么美。
Guardian 的影评人说她演的是:she is the artless wife and mother, suggesting a new subtlety and maturity in her acting. 但观众们遭到了观众们的抨击的:Personally I can’t think of an actress less suitable for the role than Knightley. Apart from the fact that her range, thus far at least, consists of pouting and yet more pouting, she simply looks wrong. Yes, I know looks aren’t everything, but my idea of Anna is as a rather more mature woman. (“我个人认为没有再比Knightley 更不适合演安娜的演员了,她的表演除了噘着嘴,还是噘着嘴,她是一个错误。
我知道外形不是一切,但安娜至少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成熟的女人”)。
她的评论很快就有了555条10086 +1 。
看来我不是一个人在刻薄着。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并不是一个自恋者,她渴望爱情,渴望被爱也义无反顾得去爱别人,为了爱情而走向毁灭,同时她也渴望被救赎,被道德救赎,挣扎矛盾的她最后走向了绝路。
有点像是《魂断蓝桥》里的马拉,说到《魂断蓝桥》突然想起美丽的费雯丽,或许她是可以把安娜演活的。
如果说女主角是失败的选择,那么男配角绝对是一个笑话。
怎么想到让Kick-ass 里的男童,去演一个英俊风流的军人,托尔斯泰笔下的他是:squarely build, dark man, not very tall, with a good-humoured, handsome and exceedingly calm and resolute face.。
如果要找Aaron Taylor-Johnson 和Vronsky的共同点的话,那恐怕就是:Not very tall 了。
相比97年的Sean Bean, Aaron 只能说是一个更加不合情理的选择。
至少Sean Bean 还是有男人的英气的,Aaron 只是一个金毛乱发,青春痘印满面的少年。
选择他,无非是为了商业上的成功吧。
抱怨了一堆,休怪说我刻薄,我们谈得是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岂能任人不负责任的为了纯商业目的而搬上银幕。
另外我手头只能找到一本英文版的安娜,所以只能引用英文,还好些段落都是直白的描写,不应有太大歧义。
再说这片本来就是英国人拍,英国人演,说的是英语。
注:这是一篇差评,建议keira的影迷,特别是喜欢人身攻击的朋友们不如看好评吧。
至于谁才是真正的安娜,感谢下面淡茶同学的推荐,大家可以看看这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310426/
用一个西语的标题绝对不是因为中文无法达意,而是我实在不好意思在标题栏红果果地写一句“欲求不满的女人是一道无解的题”~从《Juana, lo loca》到《Como agua para chocolate》再到《Anna Karenina》,我已经慢慢爱上了这一类女人,一言以蔽之:caliente.在暴雨中绝望地呼喊着“Mi madre ha muerto, mi marido me engaña”的Juana; 像猎狗一样嗅着Felipe床单的Juana;扑到Felipe面前说“Estoy llena”的Juana……带给第一次看西语电影的我太多太多的震憾,只是当时还不能理解,直到读过那充满魔幻现实元素的《Como agua para chocolate》,再回头去看Juana,瞬间觉得可以理解Juana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
这样的女人,多情公子Felipe无法满足她们,性情中人Pedro无法满足她们,至于“圣人”卡列宁,自然更加无法满足她们。
而她们的结局只有一个——自我毁灭,一如Laura Esquivel对Tita与Pedro结局的处理——化为灰烬。
回到电影本身,原著还是小学时候看的,对许多情节已经记不清了,所以轻轻松松地接受了编剧塞给我们的新版本。
不得不说电影场景转换真乃神来之笔,华美的场景也绝对是一声视觉的饕餮。
真想给电影的前30分钟打6颗星,舞会的那一场看得我心脏都快跳出来了,甚至让人觉得在曲终之时,Anna和Kitty双双倒地而亡都没有什么不妥。
高潮来的太早,后面的情节略显拖沓了。
再说说女主,KK是我很喜欢的女演员,因为她让我这样的龅牙妹看到了一丝人生的希望=。
=在静止的时候KK还是很有贵族气场的嘛,在一旁的Lady Mary立马显得小家子气了许多。
不过,要演这么一个caliente的少妇,KK你是不是太柴火妞了一点~~最后的最后,赞一下配乐,贴一个试听地址:http://www.ttost.com/anna-karenina.html一边听配乐一边敲下这一小段话,觉得又回到了电影中如诗如画的场景。
卡列宁不应该是贵族阶层典型的自私虚伪阴险无情的丑恶嘴脸么,为毛,我看着掉毛的裘这么悲情呢!
卡列宁不应该是:你出轨我很丢脸,有失身份,毁了我的名誉,所以你不许背叛我。
可是阿裘演出来就好像:我太爱你,只是我不敢说,所以求你别离开我。
原著的设定不应该是,卡列宁觉得:我原谅你 ,显得我高贵。
可是阿裘演出来就是:我原谅你是因为我爱你。。。
安娜说,我是他的妻子,我怀孕了的时候,阿裘哀伤的眼神,落寞地走掉;安娜回来看儿子,阿裘望着她,难过地皱着眉。
安娜产后身体虚弱,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在安娜床边和解,之后卡列宁还安慰了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在卡列宁怀里痛哭啊。
尼玛这段我怎么看都是他俩要在一起的趋势啊!!!
某人掰弯直男的功力长久以来一直有目共睹啊!
特意去翻了原著,原著里床边和好确实是有的,但是后来哭的是卡列宁啊,或许导演是想强调沃伦斯基弱受的地位所以。。。
应该是之前的解读对卡列宁有偏见,就好像琼瑶奶奶的作品里讲男主出轨一定是家有悍妇,小三是圣母。
托老师这么伟大的鸿篇巨著,卡列宁肯定不可能是非常单薄的脸谱化的人物嘛!
所以我裘的版本其实才比较贴切对不对。
==================八卦分割线==========================开头给奥博朗斯基刮胡子的那个不是《南方与北方》里的男主么,但愿我没看错,有错请指正。
唐顿家来了两位,大小姐一共两场戏,居然衣服都没换。
另一位是第二季里领便当的男仆威廉,本片里演那个给安娜戏院票子的伯爵还是什么爵。
这一版本的沃伦斯基怎么看都是吃软饭的小白脸。
平胸版的安娜比我预期的稍微好一些,虽然她那张五方脸我依旧接受无能。
想对平胸版安娜说的是:就算你老公头毛掉光,腰上长膘,你找这么个没颜没气势的小白脸你说得过去么。
这种舞台剧式的改编真的挺好的,场景转换什么的都特别灵。
就是这么个俄国故事通篇标准英伦腔是不是有点奇怪啊。
这次英法合作翻拍的老托名著让我重燃了对经典的热情。
《安娜·卡列尼娜》一共被先后多次搬上荧幕,我看过四部。
按上映时间排列分别是:1.1935年由美国执导、葛丽泰·嘉宝主演的黑白安娜;2.1948年由英国执导、费雯·丽主演的黑白安娜;3.1968年由前苏联执导、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主演的彩色安娜;4.2012年由英法合拍、 凯拉·奈特莉主演的现代版安娜。
四部影片各有优劣,从道理上讲,应该是俄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作品领会演绎得更为深刻才是,但也许我只找到了国语配音版,况且是前苏联时期拍摄的,演员多少有点拿腔作调,而且也难以还原再现沙皇时代贵族阶层的奢华气象,我认为这个版本乏善可陈,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反倒是两部黑白影片更加博得我的好感,尤其是费雯·丽,将安娜表演得十分传神,而且此片在明线、暗线的布局上也和原著相吻合,足见导演与演员的用心。
2012年,由凯拉·奈特莉演绎的现代版的安娜故事,虽然在场景设计上独具匠心,但也只能说是仅得其形,未会其神,演员对角色的揣摩不够深入,台词拿捏也不到位。
仅仅是将舞台剧的诸多表现形式更多得尝试在电影上,虽然未见得成功,但不得不说是一次推陈出新的大胆尝试。
灵魂如若有声,应得猎猎回音。
上一次认真写东西,正好是一年前。
上一回为了一件事情而不顾一切,抛下事情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年月。
在北京午夜的瑟瑟秋风里走出电影院,看见这个古老都城向上残缺的星光,向下是灯火和霓虹。
这不是一篇认真的影评或是书评。
从《赎罪》到《傲慢与偏见》,乔怀特和凯拉奈特莉的默契已然毋庸置疑,而凯拉也毫无异议地美得无可辩驳。
然而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署名毕竟是托尔斯泰,宏大如《安娜·卡列宁娜》,英伦三岛的风情到底没有千里冰封的复原辽阔,乔怀特的构架展不开撑不起这部书,只能怯怯瑟缩为一个爱情故事。
但是也许本来就该如此。
在那些舞会华丽的衣裙旋转的花朵之后,在华尔兹一圈一圈的音乐之后,在乔怀特熟悉的风格——起伏的草野,漫天飞舞的雪花,轰然绽放的烟花,刻意制造的油画和幕景效果。
还有那些雕塑剧般的场景,定格不同的人,唯有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步伐和眼神,这个疯狂的压抑的世界里唯有他们是鲜活的,生动的。
那些油画的背景后面,众目睽睽。
我在你的故事里看见往昔岁月轰鸣的回响。
场景变换是舞台,是推开门后的另一个世界。
似真似幻。
其实这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全部。
相爱的疯狂的不计一切失去理智的男女,浪漫的情景,和一切世俗的障碍。
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托尔斯泰,我几乎会以为这就是我需要知道的所有,没有主题和中心。
这就是莫斯科,圣彼得堡,是沙俄,是雪国。
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或许会对这部电影仓促的线索感到迷惘。
用来反衬安娜的吉蒂在这里变成了天真得近乎无耻的幼稚少女,在安娜逼人的美艳中一退再退。
所有的贵妇人都是陪衬,中心的光芒永远在安娜身上。
线索太多又太庞杂,乔怀特把原作壮阔的双主线多线索压缩成安娜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个舞台上的聚光灯全在她脸上。
或许只有道丽说了最重要的一句话。
因为这就是爱。
你爱我吗?
你有多爱我?
你只爱我吗?
需要在耳鬓厮磨间一遍一遍求证问题的答案,究竟是或者不是。
在青翠漫漫的原野里阳光模糊的虚化,时隔已久,已经不记得原著里是否有这个情节,太过天真浪漫。
你爱我吗?
其实这并不是圣彼得堡莫斯科舞会上相遇的男女忧心忡忡的问题。
一直到安娜需要用吗啡维持睡眠,开始神经质地发脾气,怒吼和怀疑一切。
我都知道,这个纯粹的浪漫的女人。
她所代表的从来不是完全的人,只是完全的女人。
抱有女性一切美好的品质和一切愚蠢的缺陷。
她的爱与恨绝望与希望都异常纯粹,就像沃伦斯基的蓝眼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因为至少,它还原了我童年的一个梦境,同时也弥补了一个缺憾——故事的最后,我终于相信,沃伦斯基深爱过安娜。
这或许是电影和原著最大的不同。
又一部毫无节制的电影,从开头失控到结尾。人物情感苍白无力、人物关系杂乱无章、表演做作、整部电影浮于表面,2个小时不知道在说什么!服化道做得再好也不能弥补剧作和导演上的乏力,最后就只剩下华而不实的画面了!不及格的片子就值一星,多一星给美术。
大把心思在场景切换上,想用新的表现手法写意的表现,有形无魂。省预算吧,虽然没看过原著也觉凯拉不适合这个角色
乔·赖特又把长镜头场面调度玩出新花样了,融入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之后,镜头可以无视场景限制更流畅的运动,连很多时候的表演也是舞台式的。假景与真实场景之间的对立,大体对应两组角色。不过也是太注重形式,故事应该是这几版最让人打不起精神的一个。演员不是太理想。
服装设计太差了,没见过这么差的
一堆操着英音的伪俄国人 不过我喜欢这样的戏剧表现形式
安娜永远无与伦比
几段舞台戏剧化呈现的段落非常不错。
看转场和长镜头 情节实在提不起兴趣
舞台剧式的转场令人叹为观止,甚至连伏伦斯基赛马的那场戏都是在室内,可见乔·怀特的调度能力之高,除了演员的选择有待商榷外,整出戏都散发着美轮美奂的魅力。
服装布景美呆了,其余都糟透了.....群众演员太抢戏了。so 达西,你们老了是变兄妹了吗
感觉改编的挺好的,完全勾起了我童年看书后的回忆-安娜是个神经病⋯⋯
偷情没有好下场,理性的追求love~
><
融入戏剧形式感的手法给五分,对原著缺乏质感的还原给一分,主演都是大牌,但还是落败在角色定位的模糊上,再加一分给走过场的唐顿Marry姐。
奈特莉太不經看
看到女主吐了。。。还钱!!!!!!!!!!!!!!!!!!
爱得有多深就插得有多深那场戏真的雷到我了 两颗星里还有一颗是对Aaron Johnson的同情分
改编得蛮有新意的但是总有一种英国人的异域想像感。。。女演员和田园场景都太英国了。。。导演真是是keightley的粉么我老觉得是她的黑。。男主比女主长更白更好看。。。沃伦斯基把头埋在卡列宁胸口那里我都觉得他才是女主。。。同样是鞋拔脸大小姐都在同一场景里甩开女主N条街。。
出轨得适可而止哇,不然下场很悲惨滴
没看过原著,对于嘉宝那版的印象也只剩下黑白片。对于女性观众,这个版本的华服及珠宝配饰绝对是诱惑因素No.1。舞台剧式的场景切换给原本深沉的剧情带来了些诙谐元素。当看到曾经《傲慢与偏见》的男女猪脚在此片兄妹相见的片段,不禁感慨时间真快,当时的达西先生多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