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陪我妈看了两天央视的黄金档,心底一片凉,《岁岁》这种类型的剧经过编剧、导演、广电、电视台种种编审程序竟然能够最终呈现在晚八点的CCTV1,令人匪夷所思。
坦白讲,这部片子并非一无是处。
主演王茜华为代表的演员们都是在镜头前打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声笑一场哭都对于观众而言极富感染力,再加上剧本对人物的塑造在逻辑上立得住,人物性格也就丰满起来了,央视播出的剧集的厚重感是有目共睹的。
此外,凭着我多年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本能,我也大致能猜到编剧的意图:一个勇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农村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在苦难里独立顽强撑起一个家庭,最终获得人生的满足。
甚至再细一点,我能解读出农业生产合作社、知青下乡、恢复高考、乡村教师的坚守、农村普法、农民进城务工等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很多重要节点的知识点,可是尽管我尝试过去理解它,我还是要质疑《岁岁》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意义。
首先,作为一部意义厚重的年代剧,它在表辞达意上太不精致。
年代剧的意义在于让不断成长的新一代记住我们的来路,记得我们的根,它应该是在尽量贴近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范围的艺术加工,尽量还原给年轻人条真实的来路。
在我青少年时期读《百年孤独》《丰乳肥臀》《蛙》《白鹿原》《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时,它们厚重的历史感都曾给予了我强烈的震撼,几代人在历史的滚滚巨轮里的无力感及面对未知超凡的坚忍能够无意识地输送给你,继而你会在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去寻找更真实的历史印证,我以为这是这些书籍之所以有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
而在这一方面,《岁岁》做的太差。
迄今为止(大概20集左右)女主杨柿红的生活已经是周旋在4个男人之间了,如果换个画风,你完全可以把它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主要角色对应起来,杨柿红=白浅、牛旺=翼君、大翠=翼后、王长安=师父、郎中=夜华……(别问我为什么对号得这么认真,我怕我无法回答/微笑)很可笑不是吗?
一部堪称正剧的作品换个包装就是三流偶像剧的情节,编剧何堪?
如果说书籍的受众范围有限,我们也曾有过质感厚重的国剧佳作,《大宅门》《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白鹿原》都是豆瓣评分9分上下的作品,观众从来没有过无缘由的苛刻。
如果说是强调宣传意义,那么类似典型人物报道的专门类型剧也并不少,虽然这几年看电视少了,但也记得《焦点访谈》过后偶然瞥过一眼的《焦裕禄》、忘记名字的讲华西村发展的电视剧,它们“正”的有理有据,至少也能让中学生考试时多拿两分历史题。
可《岁岁》呢?
我只记得了农妇那被生活压塌的肩背、乡野丑陋不堪的风言、病入膏肓的封建旧俗。
其次,《岁岁》里女性的媒介形象是当前社会心理一种的投影,杨柿红式的人生在当今社会中不应处在被宣传的地位,尽管我能理解编剧想通过她表达的中国女性身上的坚韧意义。
大学里曾有一位老师谈起“最美儿媳”的形象选宣传,失去丈夫的年轻女人独自一人照料瘫痪的婆婆、失智的儿子,苦苦撑起一个家,这只反映出了人类生命的韧性却没让我感到丝毫的美感。
这事实上也是一种丧事当成喜事报的畸形状态,一个家庭的悲剧在当今社会不应该由一个女人抗,这背后是职能部门在关键位置的缺失。
医疗福利?
社会救济?
它们应当承担肩膀的角色,这也是现代人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安全感的重要体现。
再说回杨柿红,迄今为止推动情节发展的几乎所有关键节点都不是时代变革的错锋,而大多源于人祸。
父母辈传统观念下的爱情悲剧、乡野村妇间的流言、强加于女人身上的贞操观,只让人觉得贫穷杀不死人,口舌才是利剑,逼得人无路可逃。
央视同期还播出了另一部剧《初婚》,两部剧相叠造成了我现下的烦躁,这是另一部“杨柿红”的故事,更年轻貌美的“杨柿红”,同样的丧夫+众人觊觎+村野流言+独力扛起一个家的设定,同样的乡村大女主偶像剧。
央视作为国家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剧集题材的选择上需要有更严苛的自我要求。
一个大国,应当在铭记历史、反思当下的过程之后去思考更加宏大的课题,从个人情感、家庭纠纷走向更阔大的国家、世界、甚至是宇宙边际,总囿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男女情事及自我感动,未免也太小家子气。
最后讲个笑话大伙一乐吧,《神秘博士》快出第十一季了,《乡村爱情》也是。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背景下,粗制滥造的一部农村戏,主角高大全,台词补丁到处都是,细节经不起推敲。
举个栗子,柿红带家荣骨灰回家的时候,家韵一会儿在柿红旁边给她打伞,一会儿又在人群中围观,难道她也会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再比如,宜水村柿子滞销,电视台过来采访,家望在网上看的采访视频,视频上方明确写着岁岁年年柿柿红,而此时点题的村民喊的“岁岁年年柿柿红”的口号还没有出现,家望在戏里看戏?
2星给改开四十周年的历史定位。
看些什么?
两个年过半百的人演知青(开头),为了帮家里收柿子而留在农村不去上大学的女主女儿在火灾现场门口大喊“冲啊”后不幸遇难的消防员(女主儿子)(真的中二又奇葩 消防员这样在火灾现场浓烟滚滚的地方张口大喊真的不怕中毒呛死吗。。
)还有某条短评说的,“她们家一直是全村最穷的,但女主也一直是全村最胖的”结尾搞了个戏中戏不明所以,当然反正整部剧都很狗血 #陪爸妈看系列
看到快三十集了,我一九零后,偶然看了这个剧的前两集,觉得挺搞笑的,演的也过分真实,于是开始追剧。
自从青梅竹马被拆散各自嫁了人,剧情的紧凑和搞笑就下降了。
然后就开始惨兮兮,一惨再惨。
这个家在任何时代都摆脱不了最穷的头衔。
一度觉得他家为啥不信迷信给治一治。
一再等待女主的崛起,快三十集了,依旧没有,所以弃剧了……但不得不说,这部剧还是有亮点的。
一是很有年代感,农村的一点点在变化,从板车自行车摩托车再到小车,挣工分到家庭联产承包,务农到外出打工,真实的反应了农村的各种变化。
二是多少从里面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三是这个剧一直在不停的卖惨,或许这就是农村人的真实写照吧。
哪有那么多崛起,就正如我爸妈,我身边的农村人一样,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做着最苦最卖力的活儿,被压榨着挣那么一点血汗钱。
一直觉得最苦的就是农民。
他们没有文化,没有走出农村的能力和机会,一辈子就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干活。
到了现在,这个新时代,他们可以出去打工挣钱了,可年龄大了。
他们出去,能挣的比种地多,但因为年龄,却是做着工厂里最廉价的劳动力,拿着的依旧是血汗钱。
而他们却还知足的说,比种地好呀!
农民苦啊,所以他们才拼命的将小孩供出去读大学,再苦再累也要挣钱给孩子读大学。
因为他们明白当农民有多苦,明白只有读书才是唯一出路。
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用他们的肩挑背扛,用汗水换来了我的现在。
让我至少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
如今农民们都已经老了,快劳不动了。
但他们依旧打着零工,种着地。
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城里人,已经开始拿着退休金,而退休金甚至比正工作着的年轻人还要高!
老农民却没办法这样,他们依旧忍着身体常年积累的病痛,起早贪黑,只为了给自己挣养老钱,不给独生子女们增添压力。
我们这个国家,对农民太不公平了,国家欠他们的,这个时代的发展欠他们的。
只愿国家能有所见,能让这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们,老了,能有所依靠,能安度晚年。
有三个特别郁闷的片段。
一个是长安考上大学不去。
你付出那么多去考,为啥不去,不去你干嘛考,占用名额。
读完大学再做社会主义贡献也行啊,你家那么穷,也得为自己家里人考虑下吧。
圣父过头。
第二个是,长青他儿子不愿意叫突然冒出来的长青妈妈,柿红直接给人一巴掌。
我寻思你要是被人养了十八年,突然出现个陌生人要你叫她妈,是个人也不会叫啊。
你都十几年不管我不照顾我,出来就要人管她叫妈,正常人谁会叫啊。
柿红还给人一巴掌,简直智障。
考虑人家小孩心理了吗。
圣母第三个是,柿红女儿明明考上大学不去读书,把通知书藏了说自己没考上。
想在农村种地。
我天啦完全被编剧惊呆了。
读书和种地难道不能共存吗,她去读个农大出来也行啊,可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啊。
为什么一定要凸显她为了农村做贡献连书也不读了,是智障吗。
雷点太多。。
不想回忆
其实看这种电视剧的不是老人,就是对当代文学感兴趣,或者研究当代文学的人,甚至是党员。
老人们都经历过那个年代,对当代文学感兴趣的人更不必说,自然懂那个年代的很多事情。
我虽然只是个本科学历,但我对现当代文学非常感兴趣,我自己学的也是汉语言文学,我们现当代文学老师给我们个别考研的几个人讲过这些事情,我对这个感兴趣,我才会去看。
大部分影评者会夸大、较真这部剧的观念输出,有的人甚至直接说这部剧是麻醉剂,抹去了真实的历史。
但是其实吧,看这部剧人的年龄或者兴趣,就懂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吧。
那些不懂的人吧,他们压根就不会追这个剧,电视上看到也会直接跳过,网上视频更不会点开了。
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农村剧,都是极符合观众胃口,极贴近生活的,这样没有假大空的剧,看着才让人觉得真实,舒心。
这样的一个农村妇女,家庭和亲情就是她全部的世界,她可以为此付出一切,这也是她能够迎难而上挑战命运的精神支柱。
杨柿红生活如此困苦,却处处都给观众传递着“生”的希望,她不断的努力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无论什么样的天灾人祸都没有阻断她的追求和向往。
太可惜了!
全剧最可怜的就是王长安了!
一教书的,一肚子知识,饭都吃不饱还想着种花心情好,怪不得学生家长让自己孩子吹唢呐。
勤恳育人,收留一个为了追求爱情寻死觅活的女人。
闪婚闪育。
为了村里的孩子们,为了家庭,执意留在了贫穷的乡村。
留下更需要勇气,可惜这个温润如玉的男人却没有好结局…当时以为,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老师,意外去世怎么着也得十里村巷送长安吧?
结果,没了!!!
如果导演你真的要宣扬这种精神,何必一笔带过?
难道不应该让人们铭记这位老师吗?
结果就是,除了家人,村里受过他恩惠的人没有一个记得他!
那辆肇事车呢!
那个年代能买的起车的有几个!
就为了突出女主的坚韧不屈,就这么轻飘飘接受这个结局??
所以,一个大女主玛丽苏的戏,也可以罔顾现实。
所有的贫穷和委屈都可以理所应当地接受,任劳任怨。
我陪着我妈看这部电视,她大晚上跟郎中在坐着,大晚上去找牛旺,请问:流言蜚语是哪些老娘们自己嚼舌根吗?
你心里只有一个长安,你白天为何不能找人家?
非要大晚上去找?
不是明摆着误会?
全程就是那咋办呀咋办呀?
输出全部靠吼,真是醉了。
农村大女主戏要到啥时候,我妈看着剧中人物,指着这个是黄大妮的谁谁谁,那个是谁谁谁…还有,这个剧最令人恶心的一点是,老娘们智障一样的当这人家面嚼舌根,你们是眼瞎呀还是眼瞎呀还是眼瞎呀?
最后看到导演和王长安是同一个人,还是王茜华的现实中的丈夫。
算了,啥也不说了。
不得不说,片头曲歌词里的“日子好好过”“我们好好活”确实让我对这部剧有了一点点期待。
毕竟这也是人活世上最大的哲学,再加上《楼外楼》雷人剧情整得我惊魂未定,《太行赤子》平平淡淡,我莫名对这部剧有了一点点好感。
半小时后,好感崩塌;三天后,彻底失望;十天后,忍无可忍。
我现在听到主题曲的第一反应:好好活?!
我怎么会和这部剧持一种哲学?
一道看下来,剧组对“好好活”的定义似乎是这样的:智商欠费,情商欠费,外加坎坷历尽,只要蛮冲。
好好活,是一种智慧,有着多种多样的实现方式。
是林清玄笔下的知道用一元钱买到最好馒头果腹的穷人,是大珠慧海禅师口中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是黑柳彻子看到的在安哥拉难民营中跳着欢迎舞的难民——是放正心态,淡然生活,抛弃幻想,忠于当下。
单纯的洗吃睡不是好好活,若如此为之,洗时想吃,吃时想睡,杂念丛生,心乱如麻,何谈“好好”二字?
傻,与淡然达观没有丝毫关系,却是本剧疯狂体现之物,与“好好活”几乎背道而驰。
本剧主角智商设定,堪比《楼外楼》,而更可恶之处,在于之对生活智慧的玷污,还以之吸引观众,以求得收视,求得钱财。
我知道“君子爱财”,但其以“好好活”之名行不义之实,岂不小人。
小鲜肉天价片酬固然无德,但是有一些资历不浅的人,做出烂片,获利比小鲜肉高得多,道德则比之还要恶劣亿兆倍。
奈何,奈何!
既然这篇通过审核可以发出了,就多说两句。
标题“从真实到虚伪”,也就是从前几集的艰苦奋斗史到中后期的女主角变身村支书。
我很喜欢王茜华。
但是当她说出“为国家点赞,为我们的国家和未来点一个 大大的 赞!
”时,我还是决定暂时不再看她演的戏了。
剧里的乡村人家们都仿佛生活在异次元的桃花源。
当他们都空洞地喊着口号,从恢复高考到现代生活一路高歌猛进,都在异次元过着零污染的真善美生活。
作为观众的你我会颤栗的——任何一个有良心有记忆的观众都会颤栗的。
到底是,什么样的编剧要写出这样的剧本?
什么样的机构要出品这样一部电视剧?
实地拍摄的景色很美,王长安用单车带杨柿红那一段有蓝色生死恋的浪漫。
演员演技挺好的,喜欢长安。前面几集还不错,后面剧情越来越扯了。
央视拍的反应农村电视,农村人都看不下去
演乡村剧给老年人看可以,但演员那么多,能不能挑几个年轻的,新人也可以啊!
年轻时候的扮相太不年轻了,好出戏。后半部分演技和外貌就接上了。
这是我看过女主最让人讨厌的剧..(女主跑起来的样子被我爸称做功夫熊猫hhh)胖大妈扎俩辫子卖萌装嫩表情尴尬 花式作死惹事 各种三观不正 越来越不懂央视的审美了..
抛开剧情,女主的表演太程式化了,反正苦大仇深哭戏苦情戏完成就行,好像流水线上训练出来的,反倒显得没有诚意。还有这一家人破事也太多了吧!
陪爸妈看电视系列…虽然受众是中老年人,但是也不必要拍得这么洗脑吧 台词演技都贼尴尬 剧情感觉完完全全也是CCTV的套路 整个一社会主义洗脑片
被老妈拉着看,被这种极其单薄无脑的剧本吓到了。其中宣扬的三观,也让人不寒而栗。
柿红她妈真够闹心的,牛旺他爸脾气也够呛!不过呢挺真实的!有挺多那个年代因为彩礼闹掰了,最后拆散的!每个演员都演的好!
好尴尬,好惊悚。
智障➕文盲➕低级趣味的超低端残档国产电视剧
和姥姥看
天哪这种电视剧为什么不能安静点,一群人假哭假叫的有毛病啊。背景音乐用得像时时刻刻都在十里长街送总理。还“我们农民终于打得起官司”,醒醒吧(╯‵□′)╯︵┻━┻
为啥我觉得还挺好看的,女主年轻时候一定是个美人吧
迷惑剧情大赏
刚开始看知青那会还挺有意思,越往后看越不好看呢
算是国产良心剧,演员都很棒。虽然我一直都以为名字是年年岁岁西红柿。。。。
3星半。春节陪家人一起看的,青山绿水的乡村景色真美,剧情也还可以。。。
妈妈在看,have to 陪看,平均40+的演员们演适龄婚嫁的年轻人,可以,可妆容上就不能细致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