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一句诗,备战过高考的你一定背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对五柳先生笔下描绘的,归园田居生活,心生向往。
在“奔三”道路上的你我,是这样:
大家管自己叫“社畜”;管自己的上班日程叫做“996”,或是“007”;搜索微信聊天记录说的最多的关键词是“好的”,“明白”,“没问题”。
身边的人总是告诫你:“现实一点,不要总是想些没用的东西”但每当你拖着沉重的脚步,在晚上10点打卡下班,发现公交车站还有好多上班族跟你一样你打开随身听,看着城市里车流穿行,抬头是摩天大楼空气不错,月亮很美,但终究很难看到星星哪怕只有一秒钟一秒钟,你想不想想回到乡下?
逃出城市对“成功人生”定义的枷锁——那空虚浮躁的人生巅峰回到童年里的榕树下,奶奶的蒲扇轻摇,爷爷的儿歌不断。
年纪大了,看到风平浪静的闲暇,归园田居的惬意画面——都会在夜班车的座位上感到治愈。
当节奏变慢时,你终于可以感觉到,原来自己还活着城市里的时间,是按秒计算的;
而在乡下,时间便只是,一日三餐和昼夜交替。
当节奏慢下来,你会发现,生活是靠我们的双手去经营的。
不用再为自己贪婪的内心而奔波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喜欢吃什么就自己动手,我们有很多时间可以做饭;开店是为了营生而非赚钱;
房子是住人的,不是拿来投资的;车子是代步的,不是用以炫耀的;身边的人,真的可以是用感情的纽带连接起来的;
《用九柑仔店》中可爱的阿公们很多人的话即使没有留下证据,也是可以相信的;街坊邻居们,真的是可以为了你好而存在的家人。
涓涓的小溪终将奔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平静的鱼塘里也有别样的风味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情节终究是难以实现的涓涓细流终将流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但即使只有一秒钟一秒钟我也想幻想那种挣脱城市中无形枷锁而回到乡下的瞬间那个杂货铺永远有汽水卖的夏天。
台剧《用九柑仔店》剧照转载请联系豆瓣作者并标明出处。
友人推荐~看完强烈推荐,太久没看这么有感触的剧了!
永久柑仔店啦,温情而不放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深情,抵御住了残酷的现实,小人物细节的性格刻画得好好,幽默的态度让阿公他们一次次获得幸福的记忆,同时用九柑仔店也是一整个时代的缩影,几代人的精神寄托,倔强的纯真情怀,让一切都经得起时代的风浪,这大概就是人文情怀的魅力吧!
现实与理想的交织,残酷与温情的较量,困境一次次都拜在了用九柑仔店这个大家庭厚厚人情中,念念不忘的思念必有回复,虽然剧中过于理想化的剧情让人觉着不贴切,但是看完却会简单得令人动容、潸然,难有的真诚之作,这种题材的台剧好有韵味,看完会令人久久游走在那个“用九柑仔店”里面,真好~[Sun] 而且演员也演得好到位,拍摄手法跟画面构图细节也设计得很用心啦,倒叙的剧情顺应得也蛮有层次感的,哈哈,sui啦~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都值得去付出!
偶然被安利了一部台剧,说实话实在是太久没看过台剧了,结果从第一集哭到最后一集…… 阿公和银月的爱情太好哭了,虽然一开始觉就知道是个烂俗的故事,但是导演太会拍了,最后一集银月回到柑仔店,两个人坐在店前,时光倒流,阿公说“能再见到你真好”,银月说“很好”,足以。
爱不论时间,是真的就好
老来多相忘,唯不忘相思 我最喜欢的就是阿秀,虽然她出场次数少甚至后面的生活都没有提到,但是阿秀真的很勇敢,等了阿公好多年还好最后在一起了。
还有我最喜欢的就是两斤,真是个憨憨的可爱的人,看到他在便利店等凤玉我都要爆哭了
觉得这个场景超美 谁小时候没有过开小卖部的梦想呢,长大了才知道,小时候不是想开小卖部,而是想家里有个小卖部就可以请朋友随便吃,长大了才知道有个能陪你随时随地喝酒的朋友真好。
就觉得这个红色皮的花生好好吃 看到俊龙被工作压的透不过气,感觉好真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像柑仔店一样可以偶尔来转悠转悠喘口气的地方就好了。
希望这部剧能治愈我的,也能治愈你。
第一集感觉剧情平淡又动人第二集忘了第三集俊龙回家给好多人带来幸福哦,尤其是两个兄弟,两个长辈,还有喜欢他的妹子(们)第四集好老实的俊龙哈哈哈哈哈没想到两天就看完了十集第七集俊龙和维纳斯的感情线,好喜欢要看两遍为什么一定要140字才能发我就是写不到140字啊谁让剧这么好看我一下就全部看完了不记得还有什么要记录了
围绕用九柑仔店勾勒出海潮乡三代人的面貌,众人齐心合力“守护暖心的所在”。
这是对乡村乌托邦的讴歌,也是高歌猛进的城市化的反思与反抗。
人情味和烟火气,与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化相比,哪个对海潮乡人更重要?
《用九柑仔店》和《俗女养成记》同样使用多线叙事,同样展现时代更迭与时代中的小人物,不免被拿来比较。
《用九柑仔店》以杨俊龙的归乡选择带出杨进德开办柑仔店的前因后果和沿途人生、三代人的命运轨迹和海潮乡的面貌,《俗女养成记》则是双线并行讲述三十岁女性陈嘉玲的当下困惑与曾经童真。
前者是以点带面,着重于描摹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之下,乡村人的所思所感,颇有些反思的意味(尽管并不深入)。
后者则以女性成长为主线,围绕陈嘉玲的挣扎与困惑,凸显了鲜活、独立的女性形象。
从叙事上讲,《用九柑仔店》线索略显混乱,群像式的展现也使得部分人物模糊不清。
部分剧集节奏怪怪的,特别是前几集。
台词则时好时坏,有些台词和旁白说教意味特别浓,不够日常和顺畅。
看结尾的意思,应该是有续集。
还是太无脑剧化,缺少深刻的真实描写与探讨,只把归乡好的一面轻松的一面展示出来,迎合的是当代年轻人想逃离大城市的困境心理和对归属感的需求,但忽略了很多问题,比如是否所有的乡下都这么美丽,都有富饶的大片农田,车道也不拥挤,有发小,还有人美声甜身材棒性格好会做饭的女朋友,没有父母亲的生活摩擦而只有爷爷的疼爱?
有没有考虑过每天日复一日看着柑仔店,自己智识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会很难得到满足?
这种每天坐以待毙式的枯燥生活有没有给俊龙带来过烦恼、困惑与恐惧?
说点看片过程中的胡思乱想:时不时三天两头就进货,村就那么大客就那么多生意真有那么好吗…教父老爹的普通话随着年纪大了歪果仁口音都回来了?
…钱买不来人情味,但钱真的可以解决很多事,不然一屁股债怎么活下去————虽然这部片的意图可能仅是轻松搞笑偶像剧的设定来消解大家的空虚与压力,只是套上了一个当代许多人在考虑的问题却不去好好深挖它发掘它而只是利用它而不改一如既往的内容实质,我觉得有点失望和没意思。
從台北回到這裡,頂多花三個小時,但我通常要花三百六十五天,甚至更久。
這是充滿人情味的一部作品,從小就生活在鄉下的我,左右鄰居的互動都很頻繁,所以非常知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如此的近;相對的,如果都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們,或許就會無法體會人情味的樣貌。
若是讓我在鄉下與城市上選擇要居住在哪的話,我會選擇鄉下。
就如同劇中所說的人們為了求學、工作到異鄉打拼,每天拖著疲憊踏進家門時,面對的卻是冷冰冰的房子,而長大後的我們,除了工作,還記得什麼?
人真的很脆弱,說走就走,連再見都來不及說。
有說沒說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就不要留著遺憾離開。
每一集都會從不同角度切入每個角色的過去與現在,其實當我在觀看時,會覺得很多地方很無聊,甚至認為編劇可以刪減一些部分,但當我看到每一集的後面時,卻會被整個劇情感動到淚目,才會發現前面的鋪設是有意義的。
而且就算當你對劇情模式有防範時,還是會被這部作品所感動到,這也是部作品最大的魅力。
我們都吃同一鍋飯,一起吃飯的,一家人,有什麼事情我們都可以提出來商量。
好看的喜劇總能在笑淚中撫慰人心,過去回憶簡直太經典,足夠超越時代與地域,彷彿是你我曾經經歷過的故事。
劇中每個角色的互動也很可愛,時而誇大逗趣,時而蜻蜓點水,詼諧處理當下的壓抑與辛酸。
每間柑仔店,都收藏著一整個城鎮的故事,佩服編導的功力,流暢輕快的節奏和情節淡化了時代的沉重,讓不同年齡層的人看了都能會心一笑,非常喜歡這部作品。
用九從我回來到現在,一直不斷的在改變,但不知到什麼時候,它也改變了來到這裡的我們,就算旁邊的高樓再怎麼蓋,路再怎麼開,只要我們在這裡,心很清、很定,持續的為需要的人存在,用九的燈,就會一直亮下去。
片名对非闽南语地区的观众确实有些劝退……看过觉得这就是我熟悉的花甲男孩转大人+俗女养成记,还是一样的配方,尤其是第一集海边讲人生,俗到头大,完全无法说服我男主是为什么必须回到家乡。
但我要说,老年阿公这个演员真的选的太好了,台词不多也几乎没有什么表演的痕迹,但当最后一集和银月重逢,阿公小心翼翼地挥着手说“银月,再见”的时候,那个神情,那种小心翼翼,那种等待一生的回应,跟这位老人的面容十分融合,好像一下子明白了男主为什么愿意回到家乡,除了那份人情、温暖交织的牵绊,更重要的是男主身上有着和阿公一脉相承的温润纯善。
过去总让人回味怀念,可能是因为物资紧缺,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物欲,心中才会有空间去摆放那些感恩、牵挂,才会有那么多的多管闲事、将心比心。
我真是太烂了,被大梦想驯服了十几年,看这种“平凡”人设竟然会觉得闹心,柑仔店真的能支撑男主的生活吗,真的能在城市化里存活下去吗?
每次围在柑仔店里听男主的旁白都忍不住怀疑。。。
但这确实是一个好故事,台湾真的很会拍这种微小但写实且打动人心的故事,阿公那一代的每一个故事都超非常感动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暖心,台剧里传达的“真善美”都那么朴实,但很深刻,希望资本能帮助台剧越来越好,文化需要野蛮生长才能百花齐放。
唯一不足是爱情部分,所幸不多。
男女主金手指开太多了,男主就是个工具人,旁白念得尴尬,幸好长得帅。
女主人设太强,我看着她妈妈就真的很想给两巴掌,女主到底怎么忍住的,还有神仙前男友怎么任劳任怨的。。。
有的地方就是说:看爱情写实影视惨过我真去谈个恋爱(男主实在太木了)
刚看完前三集,有笑点,有泪点。
目前来讲,2020年最喜欢的剧,想见你,沉默的真相,再一个就是它了。
看到剧里的柑仔店,我想起了,老家也有的那样一个小卖部。
老家的那个小卖部叫四九,没有招牌,比用九更小更破,店里的小东西总觉得是蒙了一层灰的。
四九是老板的名字,他是个瘸子,眼睛也不太好,听说很早就死了老婆,从我记事起,他就一直都是自己在照顾着那个小店,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孩子。
那个店好像也是什么都卖,零食啊油盐酱醋,甚至鞭炮香纸什么的以前也能买到。
四九在我们那也能算得上一个“地标”,无论老人小孩,最喜欢跑的就是那里。
下雨下雪时,大人们喜欢聚在货架隔壁的房间里打牌,香烟饮料供应方便。
小孩们就会问大人们要几毛钱,买点零食或别的什么,在一旁玩耍,谁也不干扰谁。
这种经营模式,仿佛在全国都是有的。
店里什么都有,五毛钱一瓶的汽水,一毛钱一根的辣条,一毛钱的深水炸弹扔进水里跟五毛钱的汽水一个味道。
隔壁家的奶奶喜欢打牌,打牌经常让我跑腿,虽然不喜欢这个很喜欢叽歪的奶奶,但是特别喜欢去跑腿,买完东西剩的几毛钱通常都是我的跑路费,又可以去四九店里买辣条和泡泡糖了。
像剧中一样,一个村附近像亲戚,剧中邻里乡亲总是相互关照,相处和谐。
实际上老家的邻里的确都是亲戚关系,本该亲上加亲,实际相处却总是斤斤计较。
小时候经常听说地里的西瓜被偷了,地里的菜也不问就擅自采了,池塘里的鱼也是总会被捞走几条。
在鸡毛蒜皮的争吵中,越长大越讨厌那个地方。
来四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越来越破败,马上也要被拆掉了。
除了会留念小时候那段时光,也留念那间小店。
感觉台剧的成本很低,但是却能拍出很高质量,在于接地气,很生活,不花里胡哨,能引起很多人内心的情感共鸣,这就够了,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作品。
记忆最深刻的是阿公的坎坷和为人,以及昭君妈妈的爱与恨,以及勇伯庙公的友情,反而现代篇的拖沓和无聊掩盖住了过去的优点
“无论你等多久,只要你有心,你想等的人就会让你等到。”阿公其实在说他自己。
母女关系太窒息太扯淡,私奔太扯淡,姜恩沛的故事太戏剧性。有温情的地方,主要靠老戏骨在支撑。剧集质量参差不齐,第九集大赞。
有双线叙述,一条孙子线目前还没看出毛病,另一条真的很无语,穷小子富家女,还把人家搞大肚子私奔,这叫什么温情,看了一下播出时间也有2019年,不是封建王朝啊,怎么还有人编这种落体人剧情?另外人家私奔你个死老头还帮着,难不成觉得自己特开明?既然知道对方家长反对,那你倒去拼搏啊,去努力给她好条件啊,光会要求人自由落体,这种剧编出来教化谁的我不说了。不会有人觉得这浪漫吧?
用九用九,永永久久。十分太满,九分刚刚好。人情味好浓也很好哭的一部剧。台湾省在小清新逆城市化回到乡村找回纯真这点拍得确实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过去和未来,美中不足是我已经不再相信两金这种普普通通喜欢凤玉好多年的备胎一朝就突然被看到。最终话凤玉说你不要喜欢我,两金说被我喜欢这么悲惨喔,我可真是感同身受。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人对或错也不该有人有愧疚或悲伤。可爱情就是这么奇怪。昭君受了那么多的苦看到曾经要给她幸福的恩沛也会发现爱情跟糖果一样有保质期。好想抱着小昭君和大昭君说声你们辛苦了,以后一定会有人对你们很好很好要坚持住。俊龙学了吉他上台北去自弹自唱碰上大方音乐的垃圾车简直笑死。说了这么多,心底还是希望所有恶龙都能被公主看见,然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爷爷的爱情让我哭湿了几张纸巾,老一辈的故事好看多了
首集略显仓促,主角的人生转折过于生硬,赵先生“跳海”那段说教意味更是浓重。个人认为,首集先不要讲阿公年轻时的故事,多放些笔墨描绘主角的生活状况、内心需求和拆迁客赵先生的背景会更好,如此节奏会顺畅平缓些。
台湾影视界就剩莫允雯一个美女了,有颜的剧,拍得很用心
平平淡淡,俗套中有动人时刻,张轩睿是很萌没错,但是邱泽一出场,对不起,我的眼睛再看不到别人了,求求邱泽别再哭了,那双桃花眼本来就很湿润了
真的很喜欢骑着电动车在小路上,微风清凉真的好写实的台式农村晚上是只有零星几盏灯台风夜的耍酷男孩不说话很酷但是又很温柔的维纳斯have a good day
剧情套路化 演技尬尬的 爷爷那辈演技和故事好很多
前半部分非常好看,很好哭。但最后几集拍得太拖沓了,主要是好几个人物的故事线都崩了,全靠阿嬷阿公的回忆杀拔高……但整部剧质感挺好的
本来想说他们年轻的几个演员怎么闽南话怪怪的似乎很刻意,但想想似乎自己也半斤八两,可能是这代后生仔都是这样被普通话弄的方言都不太会说了。这部剧很《乡土中国》,真会拍,跟之前《花甲男孩》一样让人喜欢,逃离北上广这样大都市,回归乡村小城,很贴合现代人的心理。音乐品味赞啦,还有果然有龙邵华就是好。两金可能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很讨喜,也很悲情,有情有义好兄弟。第六集俊龙和昭君的爱情那段真是太喜欢了哈哈哈,笑抽了。不过结局是有下一季?
用九,刚刚好。
男女主颜值好高 构图清新 很喜欢日系色调。
期待有点高了 温馨有了 剧情俗了
就乡土偶像剧,日剧里一找一大把,但出了日本确实算是鲜招
劇情雖為老套,卻自然的呈現,在人生百味裡,思考什麼才是成功。
喜欢里面的闽南语对白,喜欢里面的每一位老演员,每次听到他们讲话,都像是回到小时候,回到暑假的外婆家,想起隔壁的柑仔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