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卓和幸运儿离开了,剩下“hog-蠢猪”的称呼证明他们路过这片垃圾场,途径戈戈和狄狄的等待,他们曾经对话过。
去时,波卓给幸运儿手把手攥紧行李和板凳;归时,幸运儿为波卓手把手攥紧鞭子和绳子。
波卓的表哪去了?
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波卓看见了夜色,幸运儿朗诵过思考的结果。
自以为出于高傲的同情心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窥伺别人的悲惨经历,作为自己无聊生活的调味剂,这是自大、无耻的。
戈戈不关心狄狄的精神需求,狄狄不关心戈戈梦见什么不在乎戈戈受伤。
戈戈想要胡萝卜,狄狄想要陪聊。
什么是无聊的,什么是有趣的。
戈戈——难得糊涂;狄狄——越是渴求精神富足,越是关注时间的消磨,越关注越渴求。
(狄狄的精神需求是出于身体-肾不好的缘故?
)狄狄希望看幸运儿思考,戈戈想看幸运儿跳舞;狄狄细致,关心树上的绿叶🍃,从消遣中获取经历,保有对生活新鲜的呼吸,看见的是远方的世界;戈戈实际,关心温饱,从新鲜事中攫取利益,看见的是眼前的世界。
特别的一天,特别的一秒,是人为赋予的意义使它特别。
正是你花费在玫瑰上的时间才使得你的玫瑰花无比珍贵。
或许最后报信的小孩是次次轮回忘记前世,戈戈与狄狄的时间与人世间不一致,波卓的表是不是失效了?
又去哪里了?
波卓幸运儿来时,第一个报信小孩见过他们;波卓幸运儿归时,第二个报信小孩没见过他们。
权力的放弃。
能量守恒。
廉价的同情。
坠入尘网。
千千万万被杀的?
——两片绿叶🍃,两个死去的生命?
为了明天未知的惩罚,选择今天无尽的等待。
或许戈多已经经过,或许戈多一直在那片垃圾场,或许戈戈+狄狄=戈多,“或许”的后面由每个人自己定义。
在虚无主义之中偶尔触摸存在主义。
权力的放弃。
能量守恒。
廉价的同情。
坠入尘网。
千千万万被杀的?
——两片绿叶🍃,两个死去的生命?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该剧情节非常简单:两个流浪汉苦苦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物,“戈多”迟迟不来。
《等待戈多》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传统的戏剧模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剧中的主要角色“戈多”始终没有出场,5个登台的人物,行为荒唐可笑,语言语无伦次,记忆模糊不清。
幕与幕之间在内容上重复,每天内容的重复也意味着“等待”,日复一日无聊的等待过程。
全剧开场怎样,收场还是怎样;开始是等待戈多,最后还是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部“静止的戏”,“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却又会让人期待会发生点什么的戏。
剧中两个主要人物:戈戈和狄狄,他们相互依靠却又并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
他们交谈得似乎很热烈,却是各说各的,没有交流。
生活原本就像戏剧里那样,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无休止的循环往复,让人疯狂,让人窒息。
戈戈性格活泼、积极,会为等待的过程寻找乐趣与话题,戈戈比较冷漠,更加消极,等待过程中只想吃东西,想睡觉。
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渴望着变化,无论是环境还是人,但却还是一动不动。
唯一有变化的就是男孩的出现、波卓和幸运儿的出现及某天枯树长了几片新叶。
波卓和幸运儿代表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紧紧捆在一起,漫无目的地四处走动,却照样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剧中,戈戈和狄狄对戈多的描绘是“可以说是个老相识”,又说:“哪儿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他的面也不认得他”。
两个流浪汉似乎见过他,但又认不准、说不清。
但他们认为只要戈多一来,他们便可“得救”。
那么戈多这个缺席的角色到底是谁呢?
在我看来可能指的是上帝吧,这部剧的背景发生在西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不安定,政府一时也没有稳定人心的好措施,人人自危,由此诞生了反映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文学,戈戈和狄狄在二站背景下等待着上帝的解救,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解救他们无聊而又没有意义的生活,寻找人生的意义。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枯树新长出的绿叶,它的出现在剧中好像也并未引起剧情的转折,但在我看来,在剧中黑暗的环境下,新叶就像寓意着黑暗生活的一点希望,能够给无聊人生增添一抹色彩。
记得剧中有一句话这样说得:我已经忘了我要等待什么,可是,有个等待感觉也不错。
《等到戈多》也就是对漫长期待过程做了一个了结,主人公却发现等待本身的意义胜过了等待对象的到来,如台词所说:只有等待,我们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你就是我们等待的戈多,那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贝克特的荒诞,就是让我们在这种看似乏味的等待场景中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
《等待戈多》里面有一句话这样说得:我已经忘了我要等待什么,可是,有个等待感觉也不错。
等待戈多也就是对漫长期待过程做了一个了结,主人公却发现等待本身的意义胜过了等待对象的到来,如台词所说:只有等待,我们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你就是我们等待的戈多,那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贝克特的荒诞,就是让我们在这种看似乏味的等待场景中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
剧中的主人公狄狄和戈戈,在一片荒凉中等待着“解救”他们的戈多,他们没见过戈多,也不知道戈多是谁,他们只知道一件事,就是等待戈多。
当有人询问“戈多代表什么”时,作者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
”对于戈多,人们有过很多种解释,每种解释都是行得通的,至少对于自己来说,过得去就行。
人们对现实越失望,就越想要寄托希望。
这种愿望是强烈的、迫切的,极有可能变得疯狂而不受控制。
二战前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崛起,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点,当时的欧洲受到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猛烈打击,经济破产,民众乞讨、流浪,这与剧中狄狄和戈戈的处境如出一辙,曾经辉煌,如今落寞。
戈多是乞丐的信仰,是他们的行为指导,是他们做一切决定的先决条件。
虽然自己已经沦为乞丐,但是依然坚守信仰,从穿着打扮就看得出来,连萝卜都吃不起了却还是不会放弃西装革履,礼帽皮鞋。
就算是等待过程中出现的卓波也无法动摇他们的看法,毕竟nothing to be done。
而卓波和幸运儿,一个看不穿一个道不明,所以变成了瞎子和哑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即使再好的戈多一直无休止的等待也难免会让人心烦意乱,所以一直等不到不如去上吊,然而结束生命也不容易,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生死两难,万事不易。
所以有时候与其等待不如离开,去寻找,去实践,去创造。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 ,他们是两个流浪汉,戏剧一开始,就三人琢磨不透,不明白两个主人公到底在干什么,甚至回觉得无聊,主人公爱斯特拉冈重复脱他那只靴子 ;弗拉季米尔不断地摘下帽子, 往里面看看, 摸一摸 ,又重新戴上 。
他们重复着无意义的话,两个人的交流靠语言已经毫无意义了。
同时由于长时间的等待,对时间这一概念也开始模糊不清,剧中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慢慢的已经开始分不清傍晚和黎明,并会因为这个开始争论。
他们的对话让人感到十分的荒诞,因为总能让人觉得感到前言不搭后语,对于他们来说, 等待就是在无限的、碎裂的时空中的一种无意义的重复 ,等待成为了他们每天最重要的事。
在这种漫长无望的等待中他们慢慢丧失了语言能力和对时间的感知能力 ,这个过程成为了他们生命在走向灭亡的过程,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了毫无意义而又漫长的等待了。
感到幸运而又可悲的是,这种等待是两个人的等待。
他们在无趣的等待过程的生活中相互依靠,苦度着他们荒谬的人生,他们与社会切断了联系,寂寞而又荒唐的等待着他们的“戈多”,孤独而空虚,而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状态正体现了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萎缩。
呈现出呈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无助、焦虑、孤独地生活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毫无希望地等待着死亡的状态。
我不希望现代人们陷入这种焦虑而又不安的等待中,因为这样人生将会变得毫无意义,生命也将失去意义,失去希望。
其实虚无主义就是吃饱了不知道如何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导致的。
你看那些皇宫贵族都通过赛马,弹钢琴来消耗过剩精力。
虚无主义在中国不可能成为主流思想,在儒家文化圈这种内卷严重的地方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精神状态。
有一个阶段可以,那就是工作之前,家长喂饭管饱,儿童时你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你对着日落,天上飘翔的鸟,远处的山,奔流不息的大河,安静的只有鸟叫和脚踩树叶声的树林,这些景象一开始令你惊奇,等你凝视久了这些会让你觉得有些恐惧,你饿起了肚子,想起了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你赶快跑回家,这是你初窥存在主义的片刻。
青春期的性冲动之后,你有了思维的觉醒,你在上课发呆时脑海里冒出了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有男人和女人,为什么圆周率算不尽,为什么世界是现在这样的而不是别样的,为什么会有人,河马,狮子,为什么生命千奇百怪却都叫生命,河水底下的石头有生命吗?
为什么要学习找工作吃饭睡觉然后工作吃饭睡觉每天重复甚至还要生孩子养孩子循环往复,然后你在某天就死了却好像什么都没做。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乐趣是什么?
是成为教科书上的爱因斯坦和牛顿吗?
但如果人类全灭亡了他们两个也不算什么了吧。
晚上回到宿舍,有人在被窝里研究白天没解出来的数学题,你有时候会被这些奇思怪想和这种深层次问题上的不透彻而焦虑困扰,这大概就是朴素感觉意义上而非哲学定义上的虚无主义。
这种持续求真并因此被困扰的精神状态,等你过了学生阶段,就基本不可能再有了。
其实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了天真的不受功利污染的好奇心,你连学生时代也不会有这些。
如果你的社会范式过早的给你提供了填饱肚子和满足欲望的社会导向,你就不可能去探索精神了。
跟每个人一样,你以后的内在生命的成长同样极度渴望精神世界的丰富,但那时候的你太愚笨了,你精神层面的满足止于偏向流于表面的自我安慰,你只能通过买个包包,买块名表,找个位高职重的工作让人敬怕,你炫耀自己找了一个多么漂亮的妻子和有一个多么有背景的爹来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
对,没有这些,你也可能买不起,但这却是你所有的渴望,你所有的幻想便止于暴富和暴富后的满足,你是多么浅薄无聊。
这是资本主义调动起你的欲望以后,对你精神的一次异化,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多多少少都被这种异化不同程度地支配着。
问题是,就算是腰缠万贯,你依旧没法建立一个与外部现实世界不脱节并且自身能够内恰的精神世界,虽然你渴望这个,但为时已晚,晚到过度的内在探索让你害怕,甚至昏昏欲睡,你会愤怒于自己的愚笨,你会被比你更有才华的人吸引,并因此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微弱但良性的自卑。
被低层次的果腹问题困扰,阻止了你产生更加让你精神困扰的虚无主义,这是愚笨的你的不幸中的幸运,也是你作为人不能升级的幸运中的大不幸。
基于虚无主义生长出来的光彩夺目魅力四射的人物,不是东亚版本的主流。
太可惜了。
如果没有虚无主义,就没有马斯克说人类的意识是浩瀚宇宙中的微小烛火,更没有了卡尔·萨根的暗淡蓝点。
地球是诞生已知唯一生命的地方,而人的意识是生命之光。
如果地球发生了意外,这烛火便很容易熄灭,他想要把人类的脆弱而又宝贵的意识挣脱地球母体,正是源于对虚无主义的正面回应。
一个马斯克或许解决不了虚无主义抛出的问题,但他对虚无主义的阶段性思考成果,却努力延续和延长拓宽人类探索宇宙和自身的时间和空间。
话说回来,《等待戈多》里面的困境,是更高一个文明段位的零星级别,明白我的意思吗?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不愁吃穿,八小时工作制,人人有闲暇时间胡思乱想,在这之后才会产生的新的社会困境,才会诞生出新的社会创造,工业体系,艺术作品,文学,思想观念…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秀米尔两个流浪汉从始自终做着没有意义的无聊动作,那就是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是为了拯救他们的困苦,他们视戈多为心中的神灵,但是在他们的无尽的等待中,他们的生活态度也默默地发生着改变,剧情简单,全程都是以流浪汉对话与生活为基础,极具哲学韵味。
等待戈多中的两位主角一边等,一边用无意义的手段打发自己的生活时光,他们经常头脑混乱,缺乏思考的能力,尤其是特别害怕孤独,这出戏剧的主题就是“等待”,等待,象征着无意义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等待是在无限的,破碎的无意义的重复,他们知道戈多不会来,但却只能等,他们变成了等待符咒的奴隶,他们只能在等待中毁灭,这种等待是迫切的,也是残酷的,但是,“等待”也是执着的追求,永恒的等待。
《等待戈多》突破了文字的固有模式,虽然故事情节几乎没有发展变化,但却蕴含发人深思的哲理内涵,《等待戈多》通过荒诞的人物,荒诞的情节,荒诞的语言,荒诞的舞台设计和荒诞的戏剧效果,表现了荒诞派戏剧的一个基本主题:世界是未知的,命运是无常的,人是低贱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模式,体现了强烈的艺术创新精神。
从剧本的构思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是人们依旧想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出“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却又是一出让人期待会发生点什么的戏,剧中人物的语言能真实的表现两个流浪汉内心的思想情绪和人物的精神状态。
他们的等待暗示了空虚的世界中,人类的孤独,无尽的消极的等待没有任何结果,就像剧中暗示的那样,戈多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安慰自己而制造的幻想,一旦真的来了,人们却很失望,所以,我们要认真踏实的生活,过好每一天。
《等待戈多》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
戏剧的情节内容是荒诞的,没有开端高潮,也无结局,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一棵突兀的树,一块坚硬的石头,两个极度渴望的人,还有四顾无际的充满光亮与空气的大地和柔软的天空。
戈多,某种意义上仅仅是希望的变体而已。
希望什么,无关紧要。
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希望是没有的。
等待着明天,因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长,因为有成长才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为有成功才能体会到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
等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等待青春,等待时间,等待机遇,等……无论等待什么,都有一个等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寂寞。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是寂寞的,寂寞于那个黄昏的大树下,寂寞于那种苦苦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结果却是个未知。
所以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应该悲伤。
因为戈多的不来而悲伤,因为饥饿而悲伤,因为寂寞而悲伤。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也应该开心的,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因为有彼此的相知,因为友谊呵护善良的光辉。
等待是无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声无情的放大。
等待是静止,唯独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
《等待戈多》一共有两幕,第一幕刚开始,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为了缓解等待的烦恼,他们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等待戈多的到来。
最后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
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开始,第二天黄昏,两人同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为了打发烦躁与寂寞,他们继续说些无聊的话,做些荒唐可笑的动作,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
明天戈多准来代表着美好与希望,但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及芸芸众生始终没有等来,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他们的生活只剩下无意义的重复等待,等待就是他们的本质,等待已成为他们自身。
百度了一下,粗略的认为目前这种说法还是属于原创的呃(有待探讨)贝克特的《waiting for godot》中的godot是谁呢?
我的真相是“godot is equal to god over time”即是说相当于“上帝加班”的意思!
好,我承认我肤浅,也就是把godot拆分成god+ot,而且还直接套用百度百科中的OT中的一个概念“over time”关于拆分的依据:是剧中配角“pozzo”的说法“godet?
”“godin`...于是就觉得可以拆出一个god来...然后就是解题了:waiting for godot就是waiting for god over time 就是说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上帝加班来拯救他们呀!
于是我直接判断这是不可能事件,并且猜测贝克特大概就是这样安排了他的剧本的。
后面的戈戈狄狄的对话更是让我认同的的想法了。
而且,我还认为上帝还没有上过班!
这样想起来还真的觉得这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的荒谬与神奇!
于是等待戈多就相当于(实在想不到好的比喻)...就好象期待牛把自己给阉了,而且还要砸自己的蛋呀!
补充的说就是:上帝要上班就是给自己断子绝孙,上帝加班就是在断子绝孙的同时化身为人类的奴隶!
所以荒谬无比,神奇无比!
(信教的朋友要看明白,觉没半点侮辱上帝的意思,我赞同上帝的存在是必须的说)
早起将余中先译本的《等待戈多》看了一遍,上午再对照着老早下载的电影版本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做完功课,然后翻了两篇英文研究贝克特的论文(我手头只有英文的,我承认是在装逼),太学术,太专业,看得头大,中途作罢,出去吃饭。
没扒拉两口,因为心头老是隐隐作痛,知道自己是入了戏了。
贝克特众所周知的是他的荒诞戏剧,戏剧荒诞不用我介绍,不是他首创,却因他,受到人普遍关注,因他,荒诞戏剧走上世界舞台。
“戈多”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名,而是被赋予象征了任何可以等待的人或物。
它可以是具体的,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虚无的,可以是实在的,可以是救赎,同样也可以是死亡,这样一个意象甚至被幻化成生命里所有美好或不美好,梦想或现实,出生或死亡的对等替换。
而“等待戈多”甚至成了一切无意义的荒诞行为的代名词,你可以不知道《椅子》,可以不知道《秃头歌女》,却不能不知道“戈多”。
一部著作被人如此称道并记忆,贝家老儿当含笑了。
纵观历史上出现的文学批评或者哲学流派,荒诞与存在主义大概最有渊源,用存在主义对等待戈多的诠释自然不计其数。
这里拾人牙慧,截取戏剧的几个关键因素,稍作联想以打发无聊时间。
动作。
看罢相信你一定难以忘记里面一系列无聊的重复动作,爱斯特拉冈的脱鞋穿鞋,弗拉季米尔的脱帽戴帽,两个人快速互换帽子,幸运儿(他一点都不幸)提着不松手的行李,所有动作机械单调,毫无意义,即使被人指点,被人责怪,还是没有一个人停止,潜意识里都像被人在脖子上套了根绳索。
像人自身的某些毛病,你想改那得首先征求毛病的意见,它愿不愿意离开你的身体,只要它不愿,你想方设法也赶它不走,即便它和你小别,但那不是斩草除根,再聚如胶似漆胜新婚,这个道理不用我多说。
所以当一个人向我保证说他一定改过自新,重头做人时,我的阴暗心理就怀疑他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自欺还想欺人;而当有人想征求我意见时,我又不怀好意地肯定他是想确认自己早已拿定的主意。
我相信人类不存在主见全无的行尸走肉。
不过总有一些事能让你不再重复,比如圆滑,一只寄人篱下的老鼠不敢对猫发怒。
你说你能改,我就相信,至少是满嘴牙齿上镶着相信两个大字,不过我更倾向你不改,什么都不必改!
如果一个人在未改的情况下不能为人为社会接受,改变未尝不是同样结果;你问我的意见,算你找错人了,我不会和着你的节拍,尽捡你想听的。
一个人不是知心姐姐,就是闹心鬼鬼,取不了中间值。
话语。
我一直对语言引起的多义和歧义很感兴趣,更对话语的无序与无义着迷。
因为在我看来,无论多义与歧义还是无序与无义话语之外的潜台词才是可以让人深入品味琢磨的。
如果说这是模糊含混,是模棱两可,自然也没错,只是当含混被人赋予确凿的含义时,它的力量比确凿本身要更泼妇更强悍。
而且它的多义不是一尘不变的,是可以被赋予的,是随你意任凭你添加的。
说得直白点是,你家里的衣橱里挂着千万套得体漂亮的衣服,你是每天换一套还是每月换一套?
可以夸张一点说等待戈多里的所有台词都是无意义的,爱斯特拉冈说着他的梦,却没人想听,他重复着宣布要走,试探着为腿叫疼,重复着说要拿绳子上吊,却没有行动,而弗拉基米尔则只顾自言自语。
两个人的谈话甚至常常不连贯,答非所问,谁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说话的人有心,听者无意才对!
只要人各自为战,各自为营,所有话都是对自己说的,因而所有的话都是自欺。
王尔德说,给人一副面具,他就会告诉你真相。
人心即地狱,话语即地狱也许更确切。
而最后幸运儿变成哑巴也不妨看成是对言语多余的无声控诉。
时间。
两幕剧前后两天时间概念本来应该很清晰,而且是从早到晚的顺时针运转,但却加上了爱斯特拉冈,波卓的健忘,似乎真是一日三秋,为什么一个正常人在第二天醒来全然不觉昨天的事?
是害怕记忆带来的烦扰还是橡皮擦一样要擦去所有过往事迹,让每一天都都过得新鲜?
波卓愤怒,“你干吗老是要用你那混帐的时间来折磨我?
这是十分卑鄙的。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有一天,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有一天,任何一天。
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
贝克特这么一问,时间还那么重要吗?
小沈阳说,若你年轻时是这样,等你老去了,你还是一样一样的。
你年老时会自然死亡,那现在有没有什么区别?
别指望时间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你的幼稚或者世故都是时间无法医治的,别指望痴情的时间可以帮你赢得或者忘却一个日渐远去的身影,时间不会任你摆布,除非你傻到相信能疾走如光,并肩或凌驾于它之上。
时间同样是重复,既然每天都是一模一样,每天都是时针走两圈,分针走二十四圈,那为什么要划分昨天今天与明天?
记住现在比记住昨天显然更切实际,若你连现在都视而不见,别指望依靠昨天你就能看见明后天。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贝克特在荒凉的舞台背景上放置的那棵树,枯萎的树第二天发了芽绿了叶。
我不知道绿叶的确切所指,因此也可以让我随意联想,至少它不再让我从头至尾看到的都是满眼的苍凉。
我一直坚信,你不会一辈子眼前一片漆黑正如你不会一生下来就虎目圆睁两眼冒金光。
感谢外国文学 让我成为七百几分之一 否则我这辈子都不会看的 而且是看完
电影的小说化不该是这样子的
不应该拍成电影。
把思想用完全的视觉表现出来 是不是现在好多的电影 比如盗梦空间也受到小说的启发呢 等待戈多 戈多是谁 作者模棱两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 我们心里的戈多 也许就是那个可以拯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上帝 它可以是功成名就 可以是香车美女 可以是豪宅别墅 也可以是死亡
真好看,强烈推荐!!hahaha
了解这个剧本的意义有意义,看完全程没意义,对我这种aggressive的人来说,等待不动就是原罪。
方一mac
Aye, he will come tomorrow
世界上的眼泪自有其固定的量。某个地方有人哭起来,另一个地方就必然有人停住了哭。笑也一样。如此,我们就不要去说我们时代的坏话了,它并不比以往的时代更糟糕。
佩服自己,有耐心,这不是一部一般人能坚持看完的电影。主角两个人,Gogo和Didi确实有点可爱😂全片共出现五个人 场景:荒山一棵树,夜间一轮月😂听了近两小时的疯言疯语无厘头式对话,他俩消磨时间玩的小活动能拓展同义词词汇呢😂不知道Gogo和小男孩是健忘呢,还是小男孩撒谎。从Lucky的思考中猜测,Godot是否指上帝呢?《四个四重奏》虽然没有一句话,只有一个人一群羊,也比这丰富多彩了。😂哲学与文学中的存在主义来自灵魂的拷问我现在感觉我啃了俩小时干面包 干涩卡喉
3
可能话剧会更好,电影感觉奇奇怪怪的,另外喜剧的外核包裹的悲剧我只看到了内核,阴阴郁郁却没感受到荒诞的幽默。
刚才发生了什么?我之前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算了,不都一样吗?
如果戏剧电影只是在舞台前面放俩摄影机的产物,那有什么诞生的必要呢?
比剧本好看太多了!!!!><
等待戈多 Waiting for Godot 2001
- -! 我走戏剧风
戈多迟迟不来 等苦了等他的人
完全看不懂
没有上帝这件事,把西方人真弄得挺折磨的。加缪的西西弗斯,卡夫卡的城堡。语言的无序,杂乱,世界的混沌,如果没有最终目的,那就没有秩序可以合理存在了。我们就被永远放逐了,在这么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永远等待,无限延宕。真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