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应该叫《好莱坞往事》吧!
本来今天想先看《造梦之家》,但是由于下载的是杜比资源,播放不太顺利,于是先看了《巴比伦》。
杜比,在当年,在默片时代,在刚刚进入有声片时代,在彩色电影时代,他们有人知道“杜比”这个词吗?
在杜比时代,在4k时代,在imax时代,在这个前人根本想象不出来的时代,这一群人,给彼时的好莱坞,献上了一封绝美的情书。
好莱坞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疯狂,糜烂,混乱,激情,天才,艺术,登峰造极……想不出来足够的形容词,我只知道它对电影史太重要了,它推动科技,科技又推动着它。
科技又使一些昨天还呼风唤雨的人今天就无人问津,令人唏嘘。
人们从默片时代跨入有声电影时,第一批见证这个历史的人们,居然忍不住对演员表演的嘲笑。
优秀的默片女神,迈入有声时代却被自己的嗓音困扰,从而又催生了配音行业……啊,这该死的迷人的电影史。
我能想象出,你们坐在那里,思维碰撞着,你们笑着,你们哭着,你们愤怒着,你们创造着!
片尾一部部经典影片的经典画面,让人泪目,古早的画面,他们开启了电影的各个时代。
尤其当我看到了我的好莱坞启蒙《终结者2》时,我落泪了,像曼尼一样。
也许它对于影史是一个不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对于我,对于当时那个从未看过好莱坞电影的孩童来说,却是观影的开始,是我睁眼看世界的开始。
每一部优秀的电影结束后,我都会认真地看到片尾结束,看这一长串的不认识的名字滚动上去,我羡慕他们,我嫉妒他们。
就像曼尼说的,我想做有意义的事,想做能够一直流传下去的事。
我嫉妒每一个出现在电影结尾的名字,真的。
我爱电影,我爱好莱坞,感谢你们带给我们的一切,让我们能够厚颜无耻地,平白无故享受你们创造的一切,然后对你们挑三拣四。
很遗憾,关于电影我有很多很多的激情和想法,但是很无奈,我身处牢笼身带枷锁,只能看着你们为我造梦了。
感谢。
(塞这里是因为短评放不下了)一场混合着屎尿屁的自以为是的闹剧,还有各种自我感动式的致敬,莫名其妙的伤感缅怀。
导演真的好懂电影噢,好棒棒噢,要给他送锦旗吗?
旧坞黄赌毒版逐梦演艺圈是吧,像毕导拍的是“最真实”的演艺圈一样,导演拍的想必也是“最真实”的“已死”的电影圈吧。
三个小时除了混乱以外还有什么,毫无意义地争吵、死人,什么都想拍,什么都没拍好,连爱情都能拍烂……完全不知道导演想把这个片子给谁看,不管从影视幕后人员、演员还是观众的角度都感觉不到尊重和用心,还有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罗比能吐得像在演惊声尖笑版驱魔人一样,别再演疯子了求你了。
最后的最后,这段影史混剪是全片最大的败笔!
整部电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首尾呼应,从头烂到尾!
如果一部电影可怜到要靠前人混剪来升华全片拉高评分,那它就是屑!
干脆所有导演不拍电影了,去做混剪up主好了。
强行塞这么一段在片尾,不会让我觉得,哇噢这部电影好有内涵,好不一样,只会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和这些影史经典比起来,更!
烂!
了!
无声片到有声片有那么多故事可拍的,非要揪着《雨中曲》不放是吗,我甚至没看到片里的“演员”拥有了什么成就(除了狂开淫乱趴以外),瞬间就又过气了,怎么,他们这样就值得怀念了?
话说回来,罗比的条件放默片时代绝对糊得一塌糊涂,再不想看她演疯子的电影了。
我无法给这个电影超过及格以上的分数,因为它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是在延续过去。
如果七八十岁的斯科塞斯、德尼罗在《爱尔兰人》里吃老本,“致敬自己”尚且可以被接受,同样的“症状”出现三十多的查泽雷身上,就是不能被原谅的。
从主题上说,本片的三个主角几乎就是过去查泽雷所有主角的某种变体。
从《爆裂鼓手》“为热爱痴狂”,到《爱乐之城》的“为痴狂放弃爱”,再到《登月第一人》的“痴到尽头是落寞”,这似乎已经完成查泽雷创作母题的论证闭环。
所以罗比、皮特和卡尔瓦的人物,就是把三部前作做混剪+排列组合。
而演员们的集体呈现呢,几乎更无亮点可言。
罗比离小丑女哈莉奎因只差一个大锤子和一点面部油彩,皮特则是他从《大空头》开始过去几年的“业界大佬”式表演之上,略加了一点《十二猴子》的疯癫;卡尔瓦的表演谈不上多出色,之所以看上去并无重复感,或许也只是因为我们之前没怎么看过他而已?
而托比马奎尔,多少有点希斯莱杰那个味儿。
另一方面,查泽雷从一开始就宣布:本片不是纪实型,一切都源自“大胆想象”,除影迷元素以外,其他都纯属虚构。
当然,这并无不可,只是查导这次开的脑洞并不怎么美妙。
没完没了的姑娘,没完没了的大爬梯,屎尿屁混合着酒色财气。
以我的审美看,一个好的脑洞,很多时候并不复杂。
如果你有能力构建一整个世界观呢,那你厉害你牛批,你就是诺兰、刘慈欣;如果没有,你只需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开一个虫洞而已。
英剧《黑镜》早期几季的正面例子挺多的。
而本片的奇观堆砌,如果不是离我们的时代过于久远,恐怕会让人联想到郭导《小时代》的做派。
最让我受不了的段落,一是老妇人影评人对着皮特的一大段嘴炮输出,好家伙,导演先生你要不然直接开个杂志专栏呗?
二是结尾的“经典影片混剪”,我们真的不是在看《第十放映室》的片头吗?
导演您就非得按着观众们的头,拿着大喇叭对着我们大喊“我爱电影!
”不可吗?
如果说《爆裂鼓手》的少年心气、是血气方刚、是流川枫的单车、樱木花道的球鞋和板寸,那么《巴比伦》就是中年男人的新保时捷跑车,看似华美高调,实则只在重复的爵士乐里掩饰荷尔蒙分泌不足的尴尬。
我认为本片代表着查泽雷遇到了创作瓶颈。
在名气越来越大、经费越来越充裕的时候,他却只想着大力出奇迹的“再来一次”。
我爱《爆裂鼓手》,但是我也不想看到第二个《爆裂鼓手》,更何况十年后的查泽雷不可能、更不应该去再拍一部《爆裂鼓手》。
很遗憾的事,他在似乎还没想好如何翻开新的篇章。
There isn’t a thing called smoking time. You literally can’t spend time smoking. If you think about it, any cigarette takes absolutely zero time being smoked. It’s an instantaneous thing, it’s time travel. From blaze to burial, your cigarette burns an Einstein-Rosen wormhole. 看过巴比伦感觉像抽完一根烟:持续三小时的此刻。
抽任何一支烟的时间都是一刻。
派对之前,运大象上山,派对之后,各自回家,狼狈,说违背命运的漂亮话,摔进泳池。
派对中间也会有人死,但时间压缩到无限短之后,死数是不计的。
Fuck sounds. 将来的人值得更好的东西,会有更丰富的维度和标准,拿来笑我们。
但去你妈的!
谁醉着爬上峰顶,万众接吻过,蝴蝶也停上肩,谁被众人举起过,吐过。
只要摄影机还在摇,此刻就还连绵着。
侏儒、手表、换一百种方法哭,苍天在上,所有这些周折。
就为了能印在胶片上。
胶片也会坏,你,大明星,也会被人忘记,烟也会熄。
一切凭证都将丧失效力,除了你所庆祝的此刻。
此刻,好似生死都眷顾你,生同意你跳进荣耀的大瀑布,死答应无论如何把你接住。
Manny最后那个含泪笑容,不能是为了告慰离去的人。
如果“总有人正年轻”这一套能让Jack释怀,你问问他给过小费之后为什么还开枪。
你问问Nellie为什么跳着舞消失掉。
能放下something bigger的人,对它没有近似自私的贪婪的人,从头也不配得到它。
(想想梅西发了多少条ins,想想刘慈欣的匿名贴吧帖子。
) 相反,Manny笑是欣慰所有后来者:卡梅隆不必急,终结者也会死、阿凡达也会死的。
你也会得到你公允的一份死,就像你曾那么不公平地得到你的此刻。
放轻松,那么多光芒万丈的人也死过,默片也死过,恐龙也死过,那么多部电影都放完过,宇宙抽了一地的烟。
看完回家路上,uber司机(又一个)盘问出我的学校和分数,然后行驶过程中频繁危险回头:我现在要好好看看你,小姐,你将来会当个大律师,你将来要当总统,我要记住你长啥样。
我一边笑,一边反过来记住他的脸,黑暗里眼睛闪烁。
我将来会成什么角儿谁知道but 此刻 may come in handy one day. 我会活,然后死,我会吞吐明灭。
唉写到这里,不知所云不知所雾不知所烟。
1.8.2023 at 3
声色犬马的名利场永远都是这个样子,只是在里面疯癫的人在不停的更换。
因此总有人想要进去。
Nellie得益于这样的疯癫,她在当晚就获得了梦寐已久的机会,而她也靠自己抓住了这个机会。
但即便一夕成名,她也依然是她自己,她可以在癫狂的舞池里成为最引人注意的那个,却无法融入觥筹交错的上流社会。
不管你有多受追捧,你是风景,就无法成为看风景的人。
Nellie的悲剧在于她并不是不想,而是无法成为那样的人。
她的怒气比之来自于对这些衣冠楚楚却内心龌龊之人行为的鄙视,更像是来自她怨恨没有办法也变成这样的人,显然这需要比一秒掉泪更高的演技。
她最后选择默默离开,是因为她放弃了,她放弃了自己,因为她发现Manny的爱,只会让她更厌恶自己。
Manny同样渴望成功,但他显然和Nellie不一样,他成功的道路更为艰难,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但同样也不存在一步跌落的悬崖。
而显然一步一步来会更容易适应这个世界。
看他解雇Fay,看他递给Sidney软木炭,似乎从进了MGM,他的性格也随着发型一起改变了。
初见时在地下室一起畅想电影梦的心意相通,变成了看着Nellie无法融入上流社会后大放厥词的困惑。
因为Nellie一直都是个从乡下来的贱女孩,而Manny这个曾经的墨西哥小伙,被人问起时说自己来自西班牙马德里。
Manny全然抛掉了自己的过去,除了对Nellie的一见钟情。
不管你再改变,心里总会给那曾经的清澈留一个地方的。
Manny当然也会,但他的问题是忘了这个地方的作用仅仅是用于凭吊。
结尾他的眼泪究竟是什么,是对电影的情,是对恋人的爱,还是对自己人生的悔,其实只对他自己有意义。
与他们相比,Jack Conrad似乎不在一个层面。
即便他落寞之后,似乎也比他们强出许多。
但他却毫无征兆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有过光芒的生命是不允许自己暗淡下来的。
他早已经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部电影,一部个人英雄的史诗。
英雄可以死去,但不能泯然于人。
有些人的目标是登上金字塔,有些人则一定要立于塔尖。
声色犬马的名利场永远都是这个样子,只是在里面疯癫的人在不停的更换。
因此总有人不得不出来。
提示:本文口味略重,小伙伴们请酌情观看纸醉金迷的好莱坞有多肮脏?
酒池肉林,百人银趴,一眼望去,所见之处,都是赤裸扭动的身体和纵情肉欲的疯狂。
在这里,吗啡、鸦片、乙醚、海洛因、可卡因等禁品应有尽有,在这里,年轻女人和肥胖男人贴脸输出,然后离奇死亡……
不仅如此,现场还有爵士乐队吹奏助兴,有从外地运来的大象从乱入其中。
如此惊世骇俗的情节,出自一部新近R级大作,别说少儿不宜,成年人看了都会被惊到,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它——《巴比伦》
影片由拍摄过《爆裂鼓手》《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自编自导,主演是布拉德·皮特和小丑女玛格特·罗比,阵容可以说相当不错。
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主要围绕着1920年代好莱坞,电影工业从默片发展到有声电影的过渡时期展开。
我开头提到的羞耻大趴,发生在1926年,是好莱坞内部的一个私人派对。
彼时是默片的黄金年代,不少人在影视圈一夜暴富,名利场上混得风生水起。
当时美国的禁酒令颁布没几年,但人家好莱坞这帮人有着特权,根本不怕这茬,该喝喝该玩玩,给人的感觉完全就是“道德粪坑”。
在电影公司打杂的曼尼听从老板的安排,负责搞一头大象到派对上。
在他运送大象的途中,还发生了非常令人不适的意外,大象现场表演了一出真·喷粪。
对于好莱坞人的无底线趴体,作为下人的曼尼早已见怪不怪。
趴体上唯一让他开心的,就是出来透气时认识了令他心仪的女孩内莉。
内莉没有演过电影,但自信心爆棚且天赋极高。
在曼尼的帮助下,她如愿进入趴体,还因为性感狂野的舞姿,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好巧不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个女演员因为嗨过头被送去了医院,明天无法照常拍戏,制片人当场决定,由内莉顶上。
片场中,内莉的表现非常令人惊艳。
如何变换跳舞节奏,是哭是笑是调情还是挑逗,眼泪要多少,卡到几秒流下来,她都能够精准把控。
咱就说,就这业务能力,她不火谁火?
没过多久,内莉就成为了好莱坞炙手可热的新星,令其他有着同样梦想的女孩们羡慕不已。
然而,好景不长。
时间来到192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出现了。
一时之间,人们为之疯狂不已,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默片行将就木,无数的影视新星逐渐涌现,默片演员们开始遭遇职业危机。
他们或是无法适应有声电影的拍摄手法,或者台词功底不行,天生的音色也不怎么“悦耳动听”。
内莉就属于后者,她的声音有些粗犷,被业内人士形容为难听,像驴叫。
尽管她很努力地去调整状态,但仍然无法阻止星途走向暗淡。
此时,一直喜欢着她的曼尼,经过一路摸爬滚打,成为了一个制片人。
为了帮到内莉,他又是给内莉打造与默片时代截然相反的“淑女”人设,又是带着她去参加名利场上的聚会,讨好上流社会。
结果,内莉装了一会儿淑女就是在演不下去了。
她受不了这帮人的性骚扰,受不了他们背地里胡搞瞎搞,人前道貌岸然的样子。
最后,她不仅开麦狂怼,还表演了一出令人生理不适的当众狂喷:
此后,内莉就好像失踪了一样,几年都没出现。
当曼尼再次见到她时,她已经走投无路,在赌场里欠下了黑帮大佬巨额债务,因为清楚曼尼是唯一关心自己的人,所以这次上门来找他求助。
没有办法,谁叫内莉是自己的软肋呢。
哪怕再愤怒,看到内莉可怜的样子,曼尼还是决定要帮内莉解决困境,找朋友想办法筹钱。
没承想,朋友竟然带着拍电影用的道具钱,领他去见了黑帮大佬的中间人。
曼尼发现带的是假钱,本想赶紧离开。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中间人非得拉着他去地堡找黑帮大佬,想让他见识见识那个全城最刺激的地方。
有多刺激?
提醒一下,胆子小的小伙伴请快速划过,接下来,你将看到腐朽恶心到极致的一幕。
这里养着鳄鱼,锁着性奴,表演着你死我活的困兽之斗,回荡着纵情欲海的鞭打呻吟声,有儿童声在唱下流的歌曲,还有畸形人在进行羞耻的人体运动。
最最可怕的是,还有一个强壮的面具男,抓活老鼠生吃,以此给看客们带去兽性的原始兴奋!
很快,因为假钱被发现,曼尼不得不带着内莉逃跑。
但此时的内莉心理清楚,自己已经穷途末路,于是便找机会偷偷离开,消失在了黑夜之中。
后来,报纸上一个角落里,出现了她死亡的新闻。
同内莉一样,因为有声电影的出现而走向悲剧的,还有布拉德·皮特饰演的中年男演员杰克。
默片时代,杰克是好莱坞最卖座的超级大咖,开头咱们提到的那场趴体,他也参加了。
后来,还是在他的引荐之下,曼尼一个打杂的,才有了到电影拍摄现场工作的机会,渐渐成为制片人。
有声电影出现后,杰克的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
明明他在银幕上深情款款地说着“我爱你”,可观众们看了之后,只觉得他的发音实在是过于滑稽可笑了。
几年后,一次次婚姻生活(结过好几次婚)的不顺,挚友的死去,事业的暗淡等等因素叠加在一起,令杰克已经没有任何留恋。
所以最终,他悲壮地选择了开枪自杀。
影片结尾,1952年,曼尼来到电影院。
迷迷糊糊中醒来的他,看到了《雨中曲》,看到了过去的很多电影,也看到了未来几十年中的种种影片,整个人泪流满面。
近些年来,或许是因为创作力匮乏,或许是单纯的情怀使然,不少大导都把视角对准了好莱坞本身,向电影递过去一封又一封的情书。
2017年,有詹姆斯·弗兰科的《灾难艺术家》;2019年,有昆汀《好莱坞往事》,2020年,有大卫·芬奇的《曼克》;2022年,有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
这部《巴比伦》非常具有达米恩·查泽雷个人的特色。
躁动的气氛同《爆裂鼓手》如出一辙,舞蹈与运镜的设计,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爱乐之城》。
影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记录了好莱坞种种丑闻的《好莱坞巴比伦》。
因此,对于好莱坞十级学者来说,本片最大的乐趣,就是发掘角色们背后的原型,看些八卦段子,找找片中都cue到了哪些演员和作品,以及包含着哪些迷影的彩蛋。
对于这一块,我就不做详细说明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我简单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内莉这个角色的原型是曾经红极一时的性感偶像克拉拉·鲍,杰克的故事参照了默片时代的风流男演员约翰·吉尔伯特。
在现实中,约翰·吉尔伯特同葛丽泰·嘉宝等很多女星谈过恋爱,还娶过四个女演员为妻,这桥段在片中也有类似呈现。
影片开头的大趴上,肥胖男演员和年轻女人开车导致女人死亡的事件,其原型是当年好莱坞的著名谐星罗斯科·阿巴克尔,此人和卓别林合作过很多次。
1921年,一个小明星参加了他的狂欢酒会后死于膀胱破裂,罗斯科·阿巴克尔被指控与死因有关。
当时的媒体为了新闻效果,称因为他的肥胖和体重,导致小明星在和他鼓掌时膀胱破裂。
这个丑闻,真实情况无法考证,却断送了他的电影事业。
再比如,片尾曼尼看到的那些电影画面,有非常多的影史经典。
包括《火车进站》《月球旅行记》《党同伐异》《惊魂记》《假面》《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终结者》《阿凡达》等等。
喜欢深挖这一块的小伙伴,相信可以收获非常大的满足感。
从电影本身的层面来看,影片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呈现出的是一种近乎于疯魔的癫狂。
除了曼尼这个非常接近于观众视角的角色,更多人的行为举止,是用一种极度夸张抓马的方式来进行诠释的,仿佛就是上了发条、磕了猛药的躁动机器。
酒池肉林的银趴如此,腐败肮脏的地堡如此,人们在片场拍片时的状态也是如此。
这种处理,让影片的观影体验就如同被打了一剂肾上腺素一般。
看的时候,你会很嗨很兴奋,也会感觉到切实的难受和恶心。
整部影片中,猎奇荒淫的视觉奇观疯狂拉满,低俗下流的台词比比皆是,不少人物要么只剩下兽性,要么假模假式没有灵魂。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片子长达188分钟,导演才故意设置一场又一场的惊人戏码,进而维持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能够坚持到最后看到他的真正意图。
应该说,影片确实有着打造史诗的野心,展现了一代电影人的荣光、迷失与宿命,同时表达了对电影真诚的热爱。
这种热爱,往往是通过角色的台词直接呈现出来,单独拎出来看,表演十分动人。
与此同时,片中还穿插了不少对于电影人和时代的一些讨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少数族裔的处境和同性恋群体的遭遇。
有个华人歌唱家,在这个圈子里那就是暖场子的,平时在只能负责写字幕。
后来,她和内莉的关系过于亲密,为了内莉的事业,曼尼就干脆解雇了她。
她的原型黄柳霜曾在好莱坞备受歧视,明明最适合演关于中国农民的小说《大地》改编的电影,可出于种族主义,好莱坞最后还是找了白人来出演。
《大地》有个黑人爵士乐小号演奏家,肤色比其他黑人浅。
于是,为了打光后站在黑人堆里不像白人,满足白人老爷们和黑人不是一个档次的心理,就被逼着要往脸上涂软木炭。
如此种种,沉重又真切。
总的来说,如果你认为导演就是在兜售恶趣味,贩卖视觉奇观,那么我是不认同的,如果你单纯地不喜欢这种处理,那么我也能理解。
喜欢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丑陋与花边,真真假假,癫狂过火,更能诠释好莱坞的一体两面,突出好莱坞戏里戏外的梦工厂属性。
而反感的人则可能会认为猎奇戏码喧宾夺主,情怀部分浮于表面,最后那么一个大混剪,多少有些突兀和刻意。
其实,没有一部电影能够让所有人满意。
千千万万个观众,有千千万万个喜好,做着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梦,允许别人喜欢或者不喜欢,或许也是一个观众走向成熟的标志。
认同我说的,就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吧。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看完之后,第一个想到的电影是昆汀的《好莱坞往事》,那是昆汀写给电影的情书。
影片里面到皮特一人一狗开局,暴打四人组,小李子拿出喷火器,就又不是情书了,是老渣男把烟头捻在了女友的脸上。
总结来说,那个情书不那么贯彻始终。
最后他还是他。
(当然我们就乐意看昆汀拍这个,牛逼!!!
) 而这一部则是彻头彻尾的情书,从开始的沐浴大象拉屎,到人间地狱大派对,到最后的十八层俱乐部,全都是高级的视觉刺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勇气和恶趣味。
这似乎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我们爱上的电影事业,本身就有着大渣男大渣女的属性。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薅着头发后入你,这就是电影业。
工作人员事故死亡,演员受辱,资本管控,工作现场乱七八糟,演员导演私德溃烂,等等等等恶念恶行根本忽略不计。
像当年香港动作片的黄金期,武术指导们在一起聊天,比拼的是今年拼死了几个特技演员。
从上到下,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是纯净的。
男主一开始的工作就是收拾烂摊子,到最后还是收拾烂摊子。
换了个场地而已。
但最后的感动,就是感动于这种造梦工作里的极致的美。
大家竭尽全力在屎堆中培育出了一朵玫瑰,而这朵玫瑰,献给了观众,值了。
即便大家都为此献祭了人生和灵魂,但是,依然爱她。
最后说一句,作为美术工作者,视觉奇观做得真的好。
这个片子主人公是虚构人物,但台词和故事高度贴合20s好莱坞时代背景,和《好莱坞往事》类似,属于了解那段八卦的人会越看越兴奋到处都能找到熟悉的名字,不了解的越看越懵感觉很冗长。
列一点想到的/查到的背景和梗,先不争论这种内部梗过多算不算导演自嗨,就当是梳理给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人,看个乐子。
1、女主原型:20年代女明星Clara Bow这个信息很多地方都有。
Bow是默片时代女星,纽约穷人出身,经过很短的培训后就开始从影,20年代红极一时,把(比较拉跨的)父亲带到好莱坞住,在默片时代过去后风光不再郁郁而终,这个和片中女主都是符合的。
Bow她比较出名的就是妆造很有特色,是后来的动漫形象Betty Boop的原型人物。
Bow的经典银幕形象是性感女孩,及时行乐,享受恋爱。
她这个人设也和当时一战后大繁荣的狂飙年代整体的社会氛围(起码在好莱坞是这样的)互相成就,很典型的flapper girl。
2、男主原型:20年代男明星John GilbertGilbert是米高梅大明星,帅哥大男主。
默片转有声电影之后同样风光不再,一说主要是因为嗓音比较柔和,和之前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不符。
当时遇到这种情况的默片明星还挺多的,毕竟默片时代观众听不到嗓音,会脑补一个比较贴合人物的声音,结果有声片一出来,发现真人声音和想象的落差太大的话,肯定会失望。
还有一说是Gilbert声音没有问题,是因为他得罪了米高梅大老板Mayer(一个毁人不倦的大独裁老板),Mayer授意录音师把他的声音调得又高又尖,恶意毁掉他的事业。
他还有个事迹是和冰美人嘉宝谈恋爱,结果结婚现场女方反悔,给他造成很大打击(嘉宝真的是挺冷的)。
多种因素吧,他最后也意志消沉,38岁就酗酒过度,心脏病去世了。
3、宴会上意外去世的女孩电影比较靠前的大party戏中,一个胖演员和一个女孩在一起玩耍,后来女生离奇死去。
这个情节的原型应该是20年代好莱坞很著名的Roscoe Arbuckle谋杀案,简单说就是在著名的喜剧演员Arbuckle的宴会上,一个女演员离奇去世了。
当时关于女生的死因谣言满天飞,有说Arbuckle侵犯女生导致的(他本人体重比较大)。
但经过三次轰动全国的公审,调查出女生应该是堕胎导致的感染去世,Arbuckle被宣告无罪释放,不过他本人的演艺事业也就此画上句号了。
Arbuckle这个大案所导致的后果比较严重。
当时好莱坞还有其他几起类似情况的死亡案件,经过媒体夸张的宣传,就给大众留下一种“好莱坞穷奢极欲、道德粪坑”的印象。
电影行业为了自救,开始进行道德自治,就有了后来的海斯法典用以规范电影的内容,进行道德伦理审查。
也能在片子后半段看出来,大家明显都开始变得礼貌客气(好莱坞道德历来就是墙头草🙈)4、报业大亨Hearst和他的情人上一段里说到的大肆报道宣传好莱坞八卦的媒体,主要就是Hearst和他的报业帝国,他靠报道上面的 Arbuckle谋杀案卖了不少报纸,这个人物在片中也有出现。
他是《公民凯恩》的原型,也是前几年大卫芬奇的电影《曼克》里重点描写的人物。
他的情人是漂亮女演员Marion Davis,在电影里出现在女主发疯的那个高端人士聚会上,形象是个漂亮精致的金发女郎。
她被好莱坞同事们赏识主要是因为派对表现非常活泼,但一拍电影她就紧张,且说话结巴(片中也有提及)。
Hearst找各种办法给情人推资源,但是结果一般,最后她在Hearst去世几年后和别人低调结婚。
Marion本人
电影《曼克》里的Marion5、好莱坞的华人女星片中的华人女星很出彩,会写字幕卡会唱歌还能杀蛇。
这个角色应该是致敬当年好莱坞知名的华人女星黄柳霜(Anna May Wong)。
她本身是三代美国移民,出生在洛杉矶一个华人洗衣店家庭,会说中英法德四国语言,在30年代出演很多电影中出彩的华裔配角。
当然,由于当时好莱坞种族歧视严重,她的从影道路也遇到很多困难,也曾像片中的华人女星那样去欧洲闯荡。
这位姐姐长得美丽又神秘,多放几张照片~
6、米高梅大制片人Irving Thalberg 片中出现的制片人Irving,也就是男主糊掉之后给他打电话拜托他救急的那个。
他是把米高梅变成主流大制片厂的关键人物,一个天才+工作狂,37岁就去世了。
本人7、默片时代美艳diva:Gloria Swanson电影里的战争戏片场,男主打电话给Gloria Swanson让她帮忙联系演员。
这位老姐姐默片时代演美艳大女主成为巨星,有声时代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又复出,还靠演《日落大道》女主提名奥斯卡(演的也正好是个过气默片明星),算是默片明星中结局比较好的。
她本人性格应该是不错,看过她五六十年代的电视喜剧作品,很洒脱放得开。
8、喜剧明星基顿及劳埃德
卓别林、基顿和劳埃德是默片时代三大喜剧明星,卓别林胜在作品的社会性强,在有声时代依然坚挺;基顿出身杂耍剧院,特效设计和动作戏非常惊艳,安利《福尔摩斯二世》和《将军号》;劳埃德以拍摄惊险场景出名(《安全至下》)。
基顿
劳埃德9、《爵士歌手》的上映:默片明星们的噩梦片中男二(年轻电影人Manny)去看了一场电影,现场观众反应很热烈,结束后他飞快跑到电话亭给男主打电话汇报这部电影的情况。
这部电影的消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第一部使用有声对话的电影——1927年的《爵士歌手》,也就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
当时的默片电影人翘首以盼这部片子上映之后的反响,以判断未来的电影行业方向(有台词水平不太好的女演员看完观众这么热烈的反应,出来直接哭了,觉得自己前途一片黑暗)。
这部电影是当年票房冠军,也宣告了有声时代的来临。
《爵士歌手》10、默片转有声电影的大变天像片中男女主这种一夜跌落神坛的情况,在当时真的太普遍了。
默片时代的大明星,在有声时代来临后的银幕幸存率低得可怕。
除了上面说到的嗓音问题,还有片中展现的收音、音效制作技术不成熟,导致大家都很难适应。
刚入行不久的年轻人转型还比较快(比如Joan Crawford),已经习惯默片制作方式的成熟演员就不行了。
同样,片中男女主的结局在当时也不少见。
那个年代来好莱坞闯荡的年轻人很多都原生家庭较差,没经过太多教育,又骤然经历一夜成名、暴富和穷奢极欲的生活,在默片时代过去、往日风光一去不复返之后,很多都很难承受打击,意志消沉、酗酒、精神出问题甚至意外去世的不少见。
11、反复出现的《雨中曲》元素片中男主被拉去拍夸张滑稽的《雨中曲》短片,他还挺不情愿。
这首主题歌最早在1929年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
后来片尾男二故地重游,看了1952年上映的《雨中曲》。
这部电影讲的也恰好是默片男明星进入有声时代遇到职业障碍、年轻女演员帮他找到突破口重振信心的故事,里面男主的有声电影音效奇怪、上映后遭遇观众哄笑,这个电影画面也在本片中出现,让男二忆起往事,泪流满面。
不过《雨中曲》本身是个轻松愉快的经典音乐喜剧,没看过的可以补补~
《雨中曲》里这段和本片里拍的场景还挺像不过最后回头来看真的好奇,导演对1920s好莱坞故事这么如数家珍、这么沉醉于复现那个逝去的狂飙年代,但服装造型还原度上真的不算考究,不知道这点他是怎么考虑的🙈
4星结尾三十年后的男主坐在电影院里看窈窕淑女里的女主口音如小鸡而男主说i love u i love u i love u看哭那段is so touching(女主是默片时代的化身,一个时代的结束不需要理由,再爱再感伤也如此。
已经死去的疯子们从不为自己惋惜,只有活下来的正常人才最觉孤独。
结尾混剪,阿凡达,假面,2001太空漫游,雨中曲,黑客帝国前面玩的很疯开的很大,结果人物全写没了,但后面的结构收尾跟lalaland差不多有些地方配乐像是lalaland过后学习了b站up住中队长同志的视频:默片时代是一个高雅的昨日世界,有罗比那段无声却名流影史的表演,有布拉德皮特千锤百炼拍一条日落。
有声电影时代到来之后,演员只需要站到固定位置把自己的台词念出来,日落下的贵族将军因为口音成了小丑。
于是罗比疯了,布拉德皮特自杀了,只剩下男主隐姓埋名活成了另一个与电影无关的人。
活下来的人最孤独。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你注视着一副移动的影像,位于画面中心的人在某一瞬间与其周围环境的动势截然相反,你的眼睛该望向何处?
这是达米安·查泽雷新作《巴比伦》的开场片段中的一个镜头序列,当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理念)从环绕着其的骄奢淫逸的环境中霎时脱离出来,突然间它的舞动从其周围肉体的颤动中脱颖而出,变成一种纯粹的行动,这是电影的本质,也是其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咒。
在电影的这一片段中,男主处于这个被设想的场景中我们的位置,望向的正是在这穹顶高耸的深宅中陡然升起的明星,某种意义上其也正是在十九世纪末悄然发迹的电影的象征。
正如电影中稍显“漫长”的开场片段,电影自其诞生便与肮脏与淫欲相伴相生,淘洗下层层污泥才使耀眼的明星得以诞生,与其说查泽雷在《巴比伦》中所做的是对于默片时代的一次回望,倒不如说查泽雷试图揭露的是电影从诞生之初便具有的恋物性。
查泽雷对于电影创作本身的喜剧化表达是一种自觉的自反性,其间的死亡与混乱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调,但正是这种混乱与无序造就了难以预测的意外(喜剧桥段)与疯癫的创造性(一种不道德的说法),而这种踏着血色轨迹的电影创作的成功与电影的主题暗合,形成了对电影体系本身的一种嘲讽。
从这个角度上讲,这部电影是勇敢的,它敢于呈现“真相”的非真实以及“非真实”的真相,无论这种揭露正确与否,它首先形成了一种自省,一种源于媒介的本身的自省亦即媒介的自反性。
查泽雷在电影中达成的是一种近乎混乱的群戏,各色人等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在每个需要他们出现的地方显形,一种功利的创作模式,在这里不存在人物,只存在模型(某种对布列松的“模特”概念的转制),如沙盘上的兵人游戏,《巴比伦》是对曾存过的历史的转制与模拟,与昆汀的“历史修正主义”不同,查泽雷的创作在于对历史的转译(将其转变为现代人所理解的版本),重新从历史中发掘出其需要的内容,并将其重组,这是一种现代性的创作方式,减少对剧情中的逻辑性与合理性的关注,转而关注其表意的完整性,这样的创作近乎一种断代史,他将自己的目标锚定,枝叶庞杂的情节在其间发展壮大,成为自行发展的系统,只要维持框架的完整便维持了表意的完整性。
所以说,在这里情节只是基于框架的创作,重要的是情绪的递进与转变,查泽雷巧妙的掌握了几次离去/消亡的场景,将其简洁地表现为仅仅是向前或向后的动作,疾走、缓步、轻盈地舞动、抑或是疾驰而去,一个形象的创作到这里才算是塑造完成,离去比他们的到来更加重要,因为道别的时刻更具有历史性,静谧的挥手作别,吹奏、枪响、隐没在黑暗中、在影院中放声痛哭,当雨中曲再度响起,过去与未来的影像映入脑海中,男主眼睛兼具一部摄影机的责任,他的任务是记录与畅想,霎时间他又回到对电影最初的热忱中,也就是我们最初设想的场景,但在这里他闭上了眼睛,他行使的是眼睛最重要的职能——流泪,摄影机从影像中返还,越过享受影像的观众(你,我?
)降落在男主的脸上,涕泗横流,难以名状的神情,影像的闪烁照亮泪痕的晶莹(一幅肖像?
一个具象化了的总体?
抑或是安娜·卡里娜投影?
),这是影像背后的故事,一切内容凝滞在他的面孔中,这一切也许只是断片似的回忆(影像自身的回忆?
),随后陷入黑暗,影像的终结?!
一如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大厦将倾!
Kinda narcissistic and complacent.
2.8 三小时时长ppt 毫无逻辑 毫无重点 用力过猛
前半段近乎满分,后半段跌落凡尘,从《日落大道》到《兰闺惊魂》,从《舞台春秋》到《好莱坞往事》,好莱坞的默片时代,黄金时代以及时过境迁所抛弃下的那些人总是值得被反复记录的。但是想以一部电影包容电影历史实在野心太大,多角度的人物故事线也只能收之以潦草,至于最后的落泪,大概是导演自己混剪了一下百年电影史,觉得自己厉害坏了才感动落泪的吧。
难以相信布拉德皮特和玛格特罗比居然把《好莱坞往事》又演了一遍。今年看过各种号称写给电影的情书,达米恩的这一部最合格。前半段为五星定调:似乎很久没有遇到一部作品能够令观众在完全搞不清楚作者意图的情形下,还甘愿走进编剧天马行空的想象圈套当中。只是后半段走向还是将影片框在了《好莱坞往事》与《爱乐之城》的结合架构里,让人略感失望。Lala Land的配乐团队为这部影片几乎是原样打造了一张2.0的原声作品,而男女主角的theme几乎是city of star繁星之城的翻版,令影片中原本并未过分着墨的感情线加分不少。尽管导演再次用过人的品味挽救了其相较平庸的叙事能力,但却也并未将好莱坞往事真正变成好莱坞狂想。
電影真的好長,看到後半段已經累得提不起興致。。。時代浪潮或許是最無情的東西,根本不會照顧任何人,抓住機會可以乘風而起,錯失良機就被時代拋棄。(ps Manny的演員居然不是名校風暴裏的polo,也長得太像了吧!)
补标。前两个半小时就像开头喧哗的派对,最后半小时就像第二天宿醉的清晨。
《巴比伦》绝对称不上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却也是查泽雷的创作近乎失控的明证,他用快速的剪辑、臃肿的调度和超载的信息量,堆叠出了一具华丽的死尸。某个层面上它和《金发梦露》有共同之处,都展现出好莱坞在高速运转中的极致病态;另一方面,它们继续强化着有关电影人的传奇叙事——影史经典诞生于挥霍才华和浪费资源的混乱场面之中。随着有声片的时代到来,电影的语调放缓,这时我们才惊觉它的叙事线是如此庞杂而凌乱,那狂飙突进的叙事没有给观众预留任何情感位置。最后Manny故地重游落下的那些眼泪,也只能流转回特定阶层,而并不属于观众——我们没有共享同一个电影梦。所以,再出众的《巴比伦》,最终也没有比过平庸的《艺术家》,查泽雷就像片中的布拉德·皮特,被这个时代所重创。但,电影本身终将超越个体的好恶,永远镶嵌在不朽的时光里。
虽然我不了解美国或者一百年前片场的样子,但还是可以负责任的说,这片子当中所描述的片场拍摄时的好的和坏的瞬间(片场外那些我只想快进),在现在的拍摄中依然遇得到,简直一毛一样🙃。电影之神一直都在,再差的电影人也总有机会够到他的脚趾一次两次。所以永远不会有人真的厌倦拍电影(或者说人们不配厌倦),只会/或者说只配…被电影抛弃🤷🏿♂️
不要再给电影写情书了
(4.7/10)同年有多位导演为电影献上情书,如果《造梦之家》来自一位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并在一台复古的打字机上完成,那么《巴比伦》则是来自一个精神亢奋的跟踪狂,用报纸上剪下的文字拼贴而成。查泽雷在《登月第一人》中的沉着与细腻荡然无存,突然变得狂躁而粗俗。无论是想表现好莱坞之恶还是电影之死,本片和其角色一样以失败告终,查泽雷本人也与这些人物一样充满野心,无时无刻不在向观众炫耀“看我多会拍”,并带动演员们以同样的方式展示“看我多会演”。
这厮与《好莱坞往事》、《爱乐之城》足以组成《这个世界有个令人感伤的角落之带你装逼带你扑街带你爱疯的好莱坞乘风破浪物语三部曲》。故事在死里逃生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那落寞、惊诧、遗憾、还有一丝丝欣慰的眼神中落下帷幕,呼应之前的那一段璀璨辉煌的黄金时代转瞬即逝。前浪与后浪交叠传承生生不息,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say hello都很沉默。在《银湖之底》中亦有对于好莱坞密辛的深刻描述。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譬如古巴比伦王国在时代更迭的尘埃中亦留下了通天塔、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的传说。若是内娱想要搞搞宏大叙事版的《我是路人甲你瞅啥瞅你妹编年曲》或《我看你骨骼清奇莫非喜剧之王降临镇魂歌》,大概也可以这么cosplay。每个人的剧情都会落幕,每个人爱恨都将入土。人世艰难,但人间值得,不是吗...
真的是相当无聊,看得哈欠连连。一个完全不会拍电影不懂电影语音的导演来对付这些大场面,就真的只能堆叠堆叠堆叠~丝毫看不到调度,看不到有效的镜头,这么豪华的场景拍得都平平淡淡,没滋拉味,真是个本事。而且对这些情节的塑造都摆出一种骨子里的幼稚,丝毫没有想象力,像是四五十年代的市场小报喜欢造的那种奇观式黄谣,毫不性感,只有无聊的奇观。真的太浪费演员了,罗比拍得像个傻子,皮特像个油腻大叔,华裔拍得像畸形秀里出来的主持人,就男主还有个样子但是毫无魅力,怎么做到的,真是太能了,实在太讨厌这个导演了。#补遗# 看了一下老C加的信息2023-03-14这几天看的。
与《悲情三角》并称2022年度两大呕吐物与排泄物电影。
個人的に無理!(“文艺界漫威”好像很适合用来形容这位导演的世界观
LaRoy把男的都叫去看她爸抓蛇的那场戏,Lady Fay Zhu像去对面gay bar问赵妈需不需要帮忙救火的铁t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伟大功业的开创,正如古巴比伦城曾经存在的宏伟的空中花园一样,是堆积在尸骨和牺牲之上的。#Babylon LA首映式,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查导的电影(爱乐之城和爆裂鼓手都错过了),当最后的雨中曲的画面亮起,鼓点声响起,第一幕的狂欢重现,仿佛重读了一遍《百年孤独》
很无聊的storytelling,剪辑太快内容太满看得我非常累,有时候风格太相似感觉也不一定是好事,像一个特立独行被老师前辈疯狂吹捧的学术新人写的期末论文,想把花招全部使出来,拳拳赤子之心也不好说他不好,但是真的好满。
【2】特别受不了这样一本正经瞎胡闹的,最可怕在于查泽雷可能觉得他在创作一部“伟大而伤感的史诗”,左一个致敬右一个致敬的,中间废戏过多,结尾尴尬到让人晕厥(How dare you?)。但“元电影”实在很难拍得难看,随意挥洒一些激情就能变得充满能量。如果戏谑解构一点大概会更好看,他要继续这样拍下去那B站UP主才是终点了。
盡皆過火,盡皆癲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Damien Chazelle嗑嗨了,去他媽的現實真實,活脫脫一場狂想曲,荒誕、荒謬、張揚、張狂,在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華麗甚至花哨時,那些穿插在其中的幾處冷靜反而更加出位更加迷人,即便在近百年後以喜喪的方式致敬舊時代好萊塢影人,終究還是難以掩蓋去年煙花特別多的悲傷,以上評價僅給前兩幕,至於第三幕,有一半以上的戲我很不喜歡,甚至討厭。男女主角的角色塑造支撐不足,兩者之間的情感羈絆顯得脆弱,反而是三個主角中多數時候獨立一支的Brad Pitt更加完整。
工业废品,又俗又吵,三小时的陈词滥调结尾了还要塞一段和电影人物几乎没什么关系的影史混剪,这也能算什么电影情书吗?票房口碑双扑拿上你的情书擦屁股去吧,别碰瓷电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