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剧之前本来以为赵老师又饰演军人形象一定是个伟光正的人物,出乎意料居然是反一号,是一个为争夺权力专门整人的这么一个人。
老师这次是友情出演,但第一集就有出场,第10集就下线了,剧中还有其他反面人物,但基本从中期就开始洗白了,唯独赵老师饰演的司马俊完全没有洗白,在76年那场运动结束之后,直接就撤职带走审查了,连句台词也没有,也没有跟其他主演有互动,下线的好仓促,我都没缓过神来。
不过不出意外的是每当老师出场的时候弹幕里都会有称赞老师演技的,每当看到都很开心,嘻嘻!!!
老师戏份结束之后后面的我就没看了,就看了下最后一集,因为这部戏整体来说比较悲伤,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啥的都有,虽说最后还有点大团圆的味道,我还是不太想看,因为总会有悲伤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最后说一下,毛不易的《一荤一素》真的很好听,我很久之前就听过了。
天底下有一种爱,它无私、美好又温暖。
它,叫做母爱。
母爱,很多时候是我们人生中最幸福的情感。
这种感情,既值得我们去珍惜和重视,又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感受。
由孟亮执导,张延、宋佳伦领衔主演的年代亲情剧《妈妈在等你》,便是那样的一部讲述了“有一种爱叫母爱”的影视剧作品。
当中,关于母亲石竹的故事,就体现了那样的一些母爱成分。
在整部电视剧当中,给我们观众带来有关母爱元素的片段,并不少。
其中,关于付出、照顾以及学习等层面的事件,就很好地展示了母爱这样的一个主题。
《妈妈在等你》既有笼罩在每个人头上、不由分说的苦难,也有柔弱的母亲与命运殊死搏斗爆发出的巨大能量。
同时也具备,母爱的宏阔深刻和社会属性。
主人公不仅凭借雷厉风行的个性,支撑起了危难中的家庭,还以柔情智慧的一面,唤醒了爱人和家人对未来的希望。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伟大的母爱情怀下得以充分诠释,同时也把普通人平凡的生活赋予了非凡的意义。
该剧全景式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革,展现了一部充满生活气、烟火气的时代画卷 。
年代剧,很多人无法理解那个年代发生的许多匪夷所思的思,现代失特别是年轻人无法理解。
父亲将儿子因卖个鸡蛋投机倒把罪送个大牢,兄弟将哥哥亲手办进大牢,妈妈为了儿子住在了大牢外边。
一个又一个时代变迁,有人发迹有人沉沦,妈妈却始终有一颗爱子的心,希望他们好好的生活,操碎了心。
虽然有些五毛特效不咋地,可张延的演技真的没话说。
这剧我是绝无可能自己看的。
晚上闲的很,去客厅晃了一眼我爸妈正在看的这部央视的电视剧。
大概通过我妈获取了人物的身份,剧情来到:一儿子犯了事罪,一儿子要抓他,当老妈知道此事后病倒了,处境很危险;画面来到俩儿子在争执,犯事儿的儿子振振有词地说:“你得为咱妈着想啊!
”言下之意是,虽然我犯了事儿,但你不能抓我,不然老妈就又病倒了。
谈话间,病怏怏的老妈走了过来,把犯事儿的儿子一顿打,打晕他后转向警察儿子说:“你满意了吗?
不满意我继续打。
”大意是,“我已经教训他了,现在你作为警察可以放过他吗?
”这两段戏已经令我已经无语了。
母亲病倒能理解,是因为知道乖儿子犯了事儿;但犯事儿的儿子居然能说出“为咱妈着想”这话,我自然没想到;更奇葩的是这妈,真当自己家罚能代替法律??
然后警察儿子,走过来,为犯事儿的弟弟披上衣服,跪在母亲前猛的磕头,然后转身离开。
正当我无语,难道他作为警察要放过罪犯时,转身告诉小弟去抓人,我歇了一口气;看来警察儿子的脑子还是没问题的。
这时,母亲和姐姐,正扶着被打晕的弟弟正准备离开时,抓人的来了。
抓走了弟弟,从警察儿子面前过去,然后姐姐大骂,“我没有你这个弟弟”。
可能这部剧叫做,《脑子都不好的一家人》,或者《三观有问题的一家人》比较好。
这一套剧情下来,不就是强行制造家庭矛盾吗?
把有明确是非之分的法律的问题代入你家的道德人情问题,这能一概而论吗?
到此为止,足够我打一个1星了。
身为一名军人,因为一点的不解,就误会了结发之妻,反正我看着是很不理解,刘阿姨身为军医,会看着这样本来就幸福的家庭拆散,完全不理解。
前面那么多的不如意就算了吧,即使是大写母爱,也应该写写母亲的晚年吧,毕竟为了孩子,为了家操劳一辈子!
如果结局不把周青写死,“妈妈在等你”一条明线写妈妈等孩子,一条暗线写妈妈一辈子都在等爸爸,不是更好?
妈妈会为了孔大爷,一年探望两次,即使不写去探望了爸爸多次,好歹也表示一下妈妈对爸爸的关心吧!
所以爸爸缺少关心,和妈妈缺乏沟通,孔大爷回来会吃醋。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毕竟妈妈苦了一辈子,妈妈一点好的反转都没有,个人觉得还是有点意难平,而且妈妈那么好的一个人。
确实是写妈妈对孩子的那份爱,但没有妈妈对爸爸的爱,会这么尽力维持好这个家吗?
是,有喷子可能会说这是母性,但不是源于对爸爸的爱吗?
石竹经历了这么多带大了五个孩子,是她支撑起了整个家,给孩子们搭建了一片成长的天空。
我在这部剧里看到的更多,其实是一个家长对待不同孩子的教育方式。
石竹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其实是严厉和温柔并存的,仔细来看她是深深的了解着每一个孩子。
因此对待不同孩子也会有不一样的方式。
在面对老大的时候石竹就是苦口婆心和令行禁止相结合,因为当时丈夫前途未卜,其他孩子还都年幼,所以一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老大的身上,虽然他或许当时也还并不懂得这时要为一家人承担起的责任。
对待自己最疼爱的也是唯一的女儿,石竹的教育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动她,以身作则帮助女儿渡过难关。
虽然最开始不同意女儿和女婿的婚事,但在婚后女婿犯了错误,大家都在劝女儿离婚的时候,只有石竹站出来力挺女儿要振作,因为她知道女婿已经诚心悔过,不能轻易就这样放弃自己的婚姻。
面对老三晓岸的时候,石竹又像是一个有些智慧的长者,因为她读书不多,所以自己对于晓岸的教育也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人生经验。
虽然学识并非渊博,但石竹深知知识的力量,后来晓岸考上大学之后,她没有“以经验论高低”,而是愿意听取他的建议,有事也会找晓岸商量。
而对于家里的双胞胎晓晓、晓风,石竹则是采用了不打不成才的方式,鼓励和棍棒双管齐下,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规范晓晓晓风调皮的行为。
但这种赏罚分明也是建立在三观道义的基础之上。
在知道晓晓、晓风帮助彤彤一家藏起勋章的时候,她并没有对“偷盗”的行为给予惩罚,而是在知道了孩子们明白偷盗不对的前提下对他们帮助朋友的这个做法给予了肯定。
实石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在她心里的这杆秤准确的衡量了她自己与孩子们的所作所为。
石竹用自己曲折的人生阅历来教育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些观念放在现代或许不太适用,但也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石竹就像是这个家庭的圆心,孩子们围绕着这个圆心,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温暖的亲情细密绵长,如春风润物般无声但却伟大。
由感而发。
或许对于一个肥皂剧而言本不该这么认真,但这个点确实戳到了我。
一边是晓杨和彤彤都因为不甘自己的命运,不愿分开想长厢厮守而相约殉情;一边是孔大爷情场失意头戴绿帽,“被离婚”后想就此了结。
也是命运的安排,他们在河边桥头碰见了。
本来已经壮好胆决心自杀的孔大爷,看到两位年轻人自寻死路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在第一时间喊停了他们。
一个有将死之心的人在最后时刻救下了两个年轻的生命,也救下了自己。
他们的经历或许在当时的自己看来是悲惨和阴暗的,但其实转念一想,在阴暗之中寻找光明,反而会变得更加简单。
像是《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里面的情节一样,电影中欧维的经历或许是巧合,但老孔的情况放在当时的中国其实是真实有可能发生的。
老孔是热心的,他见不得别人寻短见,更见不得两个年轻人放弃了自己的大好的前程,结束自己的性命。
晓杨和彤彤还年轻,他们以为遇到了相濡以沫的爱情,若不能相互厮守便已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殉情这种设定在现在社会可能很少见,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大家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无力反抗,唯一能掌控的便是自己的生命。
老孔救下晓杨和彤彤的这一小段情节颇有种中国式的黑色幽默。
在看到老孔匆匆忙忙从爬到一半的栏杆上跳下来,赶去拦住晓杨和彤彤的时候,让人不禁发笑却又忍不住叹气。
老孔对他们说出的苦口婆心的话听上去是在劝孩子们,但其实也是在劝自己吧。
看着身材小小又有点笨重的老孔心急地在孩子们面前边说边跳,仿佛看到了中国版“欧维”的影子。
一个刚刚与死神妥协的人转身就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两条人命。
也正是他救下来的人让他重新有了生活的勇气。
所以其实很难界定,究竟是谁救了谁,或许,是自己救了自己。
一个军人,周青编出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另寻他欢了,可笑的是,上位的女军医还来看望前任,亲切地喊着大姐,更可笑的,女军医死了,周青又恬不知耻回来找女主,这特么让人忍无可忍了……编剧下手真狠啊,五个孩子,老大死了,老五爱上大嫂子,然后大嫂子也死了,二女儿老公坐牢了,老四贪污被抓了,一家人都三观不正地批判抓他的老五,然后老五又植物人了,这剧情太狗血了……这种毁三观的垃圾剧怎么能通过审核堂而皇之在中央台播放的呢?
刚好吃饭的时候央八在播第一集,就和妈妈一起看了下。
其实还不错,出乎预料的我竟然能跟着看下去。
一直以来我可能比较钟爱综艺,印象里还真没怎么看过这样的伦理剧。
也算一个新的尝试吧。
不过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被这种年代剧触动到。
我其实是没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对当时的事也知之甚少。
但这并不影响观感。
因为是年代剧,当时人的想法、决策与现代人会有很大差别,所以其实个人认为看这种题材的剧应该放下之前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通过剧中人物的服装以及对话带入当时的场景,就可以很真切的中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的人文环境。
也算是一次“精神穿越”。
听妈妈说,竹子就是当时那个年代很典型的一种形象。
大大咧咧的热心肠,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打抱不平,但若是自己吃了亏却会忍下来。
当时的年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街坊邻居都互相熟络并相互照应着,有什么事情大家也都会互相帮衬。
就像剧中,主人公竹子就有一个好姐妹月如,她知道竹子家里孩子多肉票不够的情况,便把自己家的肉票主动送给竹子。
或许现在的我们并不能体会到肉票的珍贵,可是在当时,这样的礼物就意义非凡。
温馨画面随后而来的便是狂风暴雨的来袭。
竹子的老公在团部任职,却被无辜牵连进政治事件中。
事态严峻,竹子不得不在现实的痛击下思考自己以及五个孩子的后路。
看过几集之后,其实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索然无味。
第一集就能看出当时的环境、男女主人公以及几个孩子的性格也都很明了。
从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件中还原了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
不论是商贩的弄虚作假,还是竹子的见义勇为,甚至是忍痛说出“划清界限”的那种不忍的决绝,每个情节都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从剧中抽离,真庆幸自己出生在现在的这个时代。
齐鲁台放完了。
其实在看的时候,明知道是套路式剧情,仍然有几次忍不住掉眼泪。
演员们的演技值得肯定,特别是老一辈演员。
但是剧情偶尔还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虽然看完第一反应是吐槽,但是当得知接档电视剧是《远方的山楂树》时,我后悔了,多放几集《妈妈在等你》吧,好歹是新剧,好歹不气人。
先说印象最深的一场戏,三儿子晓晓做上了厅长秘书,参加家庭聚餐直接坐主位,还使唤姐夫把茅台换五粮液,紧接着去楼上参加朋友酒局就换了一副嘴脸,虚让着不坐主位不喝茅台,差别明显。
再说让人迷惑的情节。
老江嘴上说着他连竹子都不如,接着就是一幕英雄救美,彰显他还是条汉子。
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实际剧情是,他大摇大摆地进了竹子的厂子,擅自打开了机器,路过一个女工提醒他不能这么做,赶来劝阻的路上她“一不小心”要栽倒在机器上了,老江顺势一挡,救了女工负了伤。
女工感恩戴德,还以身相许,我:???
这要不是老江随便开机器,能这样?
还有快结局的时候,竹子“失踪”了,由此引出亲朋好友满世界地找她。
但她是有明确去处的,完全可以在走之前给邻居说一声,包括后来她女儿一遍遍问她,“你怎么也不跟我们说一声”,竹子也没给出一个答案。
彰显妈妈的重要性当然没问题,但这生搬拉硬凑地,还是有点无语。
最后,想改成三颗星,为啥点不动😫。
吃饭期间陪老妈看,终于看到珠江台不是那种狗血言情、恶女二恶婆婆的辣鸡剧。这剧想要表达的核心是好的,编剧拉胯。演员年龄不符等等问题都可以勉强接受,但为了推动人物关系发展,搞得一些剧情好像智障一样。周晓枫受伤那里认真的吗???那女的好像被降智了一样……尴尬到🤮
传统的家庭主妇形象,张延演技很有说服力,家里的长辈很喜欢看,因为比较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吧。虽然有些观念不敢苟同,但能看出这剧是很用心的。
父母在农业频道晚上在追,我吃饭时也跟着看,还没看完。咋说呢,整体还行吧,但给不了三星。除了竹子,很多人的演技都很尬,彤彤和她女儿是这个剧的颜值担当。彤彤故事线也是真难,下线后我以为要大结局了,没想到还在继续,后面再看看
冲着张延陪我妈看的 曾经的男人婆张延都演妈妈了(演技赞) 这可能是让我2021最感慨岁月流逝的事件之一了
只看了一集,女婿的胸好大,超市我~
我妈看、跟着看、张延演技真好、
鼓励出轨奔赴真爱的《昼颜》才是三观正道,中国人哪配谈情说爱呢。以及,原来豆瓣er如此了解70年代,评论区各位爷爷奶奶上网辛苦了。
剧情有看点。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石竹为了保全丈夫,让大儿子入伍参军。丈夫去往黑龙江图里河劳动改造,不得已与石竹离婚。石竹许诺会一直等丈夫归来。石竹坚守在辽北小镇,艰辛养育四个儿女,不幸的是,大儿子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拨乱反正到来,前夫被平反,当了大校,想和石竹复婚,并带上孩子进城享福。石竹婉拒,坚持独自把孩子抚养成人。时光飞驰,子女们长大并陆续进城,石竹却仍满心操劳:她将女儿的老公从不学无术教化到积极上进;又悉心守候因滥用职权入狱的老四,帮助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还千叮咛万嘱咐老五,要他当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垂老的石竹积劳成病,所幸抢救及时得以生还。病愈后,石竹放下心结与前夫和解,却仍因过不惯省城生活而回到故乡。千禧年除夕,远方的儿女们赶赴家乡,那里有挚爱他们一生的母亲。
三观不正,毒害老年人群体,找的演员儿子你父母看见都老。。。。
张延的演技浪费在这种满屏幕宣传女性为家庭、为丈夫、为儿子、为儿媳、为孙辈奉献一切的剧上,真是白瞎了!不过看到此剧评分这么低,我还比较放心,至少现在像我妈这样爱看的人比较少。
看了一眼,太闹腾。那帮年轻演员感觉就是顶着那个年代的妆发做现在的事儿。根本就没年代感还有那个女的唱的红灯记根本就是流行歌曲的唱法,她妈还夸比专业演员都好,真是太没牙齿了。第一次宁愿找人配音的,也比睁眼说瞎话要好
简介把整个剧都剧透完了啊……
难得老公愿意和我一起看这种一家人漫长的人生故事
编剧能来人间一趟吗?
实在不行你就放新闻吧,放点解放军环岛演习。
陪父母看系列
哎,陪我妈看了两集,编剧是不是弱智,就狗血得不行
国内就是这些烂剧坏了一锅粥,养坏了一部分观众
张延还是很漂亮,虽然年华逝去,可是气质还是棒棒哒
最后一集,周团长去逝了子女都不回来?然后强行弄个大团圆的结局,编剧有没有常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