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

Pride,骄傲大联盟(台)

主演:本·施耐泽,乔治·麦凯,帕迪·康斯戴恩,艾美达·斯丹顿,比尔·奈伊,莫妮卡·杜兰,多米尼克·韦斯特,安德鲁·斯科特,约瑟夫·吉尔根,费伊·马赛,弗莱迪·福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骄傲》剧照

骄傲 剧照 NO.1骄傲 剧照 NO.2骄傲 剧照 NO.3骄傲 剧照 NO.4骄傲 剧照 NO.5骄傲 剧照 NO.6骄傲 剧照 NO.13骄傲 剧照 NO.14骄傲 剧照 NO.15骄傲 剧照 NO.16骄傲 剧照 NO.17骄傲 剧照 NO.18骄傲 剧照 NO.19骄傲 剧照 NO.20

《骄傲》剧情介绍

骄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采取铁腕手段打压工人运动,矿工群体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在同年的伦敦同志骄傲游行中,一群男女同性恋决定主动为罢工工人筹款。然而尴尬也随之而来:工会竟然羞于接受他们的资助!这群同性恋决定绕过工会,直接走进工人家中。他们驱车前往南威尔士的一个煤矿村庄,给工人家庭带去了钱和物资。两个出身背景天差地远的群体从此产生了意外温暖的接触,并且在政府高压下结成了最不可能的联盟。 《骄傲》改编自真实事件,不仅拥有80年代工人运动的历史影像,也记载了英国同志史上最感人的一页。两个群体从偏见到包容、从误解到联盟的蜕变充满欢笑和泪水,又让人为之动容。《骄傲》获得第67届戛纳电影节酷儿棕榈大奖以及英国最佳独立电影奖,同时提名2015金球奖最佳喜剧电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洪流我最爱的家人超萌特攻九纹龙史进之大破瓦罐寺街头流莺阿里与尼诺下一站婚姻三国杀·幻伤心的奶水临终千言最佳伙伴上帝之子御前厨神海墘新路古玺追杀令之囧偷来袭东北爱情故事壶王伊兹大闹洛杉矶蜡笔小新:呐喊!春日部野生王国最后的敌人兰开斯特之王老兵来电狂响帅位米克的近路中国兵王恋爱吧!千户大人瓦莱里娅要结婚了启示录叛乱

《骄傲》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都是同性恋

献给迷茫中的绿年酱绿年酱跟我吐槽,一个我其实并不太关心的故事。

总而言之就是明明是她作对了,为什么反倒要被人鄙视,BlahBlahBlah。

作为一个傲娇矫情滥情愤世嫉俗却又自卑的玻璃心,我明白她的感受。

自卑的人——不,应该去掉“自卑”这个定语——人多多少少都会被“正常”这种多数人的暴政胁迫着。

我在民企工作,不能自诩是个高文化高素质的新世纪的人才(恩,我就是,羞羞哒),面对一群初中没毕业四十岁开外说不清普通话两言不合就跟你吵起来的大叔,沟通有些困难。

记得上班第一周,我写了个清单,详细阐述了我需要得到的帮助、资料,未来的规划和自我定位等,递给副总(我师傅)过目。

他翻了两页,答曰:“明天开始去大装配帮忙,你这种东西没用的。

”我真的是惊呆了!

于是,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面对这群各自为营、胆大又不敢妄为、永远捡了芝麻掉了瓜、重立场不重利益的中年大叔们,我背着各种不务正业的骂名,才终于完成了公司全部工作流的梳理和改善意见。

而我两年前就该执行的工作计划,现在才慢慢开始。

我不否认我没有什么经验却一副学究样的清高,不愿过多参与基层事务,理想化所有工作的缺点。

这群大叔摸爬滚打二十几年,积累无数宝贵经验成为实际操作能力极强的执行者,完全不必要听我这种纸上谈兵的小喽啰。

只是,六个月多方协调很简单就能完成的工作,为什么要拖我两年无比珍贵的青春啊。

明明两年前就意识到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方式啊。

滑稽的是,每次副总喝醉酒,都会一副大公无私的面孔告诉我,“工作上你有什么不满意和要求就跟我提,我尽量配合你,别老是一个人闷头干。

”我早就说了啊喂!

两年三个月过去了,我终于明白问题不在于“为什么不”,而是“为什么要”。

当剥离“文化人”的优越感,真正认识自己的时候,这种纠结就变得矫情又软弱。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

就像同性恋。

明明LGSM是要帮助别这群离了煤矿就什么都不是的工人啊,明明委员会每个人都说“I have no problem with what they are, none of us do”啊,为什么Cliff这个老基佬(Bill Nighy嘟嘴好萌啊,好喜欢他,喜欢他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和Mark握手的时候要露出鄙夷的神态啊,为什么筹集了几千英镑反倒要被无知的矿工投票出局啊。

我出离愤怒啊,可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Jonathan是英国第二个确诊AIDS的人,Mark最终也死于这个男同的噩梦(除了非洲等贫困地区,男同是AIDS传染率最高的人群)。

Joe的哥哥还恶毒地称AIDS为“Anal Injected Death Sentence”。

如果社会能够认同并做好相应的教育,这些本应如夏花绽放的生命可以酿出更美的果实。

是啊,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就像身边那些本应成为画家、音乐家、作家的孩子,面对家长心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压迫,最终成为像我一样为了票子、车子、房子拼命的机器。

Joe的妈妈说:“It’s such a terrible life. It’s lonely, is that what you want? Hiding from people from work, for everyone, keeping secrets?”这不止是同性恋生活的描写,这是每一个“不正常”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落魄一生如梵高的艺术家,背着一把吉他北漂的歌手,沉浸在文字里的书呆子,被关在地下室的钢琴家,其实在无私帮助他人的“圣母”(有些“圣母”是很努力在帮助他人的,比如陈岚,有些只是键盘侠,比如我)。

他们也知道前路漫漫,但在责难之前,能否宽容地问一句“Is this what you want?

”没有。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

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子里很难,我们要做Mark说的“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然后,找到我们的同性恋社区,遇到Mark之于Joe一样教会我们“You are not leaving, you are running”的人。

电影的结局看起来很美好。

Joe接受了自己的身份,“No hiding, no running, no apologies”,离开了家人。

矿工工会最终也履行承诺,“Shoulder to shoulder,hand in hand”地帮助了同性恋的游行,保障同性恋的合法权益。

可是不知道多少人像Mark Ashton一样在26岁便像流行坠落,一如我们曾经渴望、现在压抑已久或者忘记的“不正常”的梦想。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同性恋。

至于绿年酱,面对质疑和不屑,笑着假装麻木就好。

不要恐惧或愤怒,只要你知道你是谁,一直保持那颗赤子之心。

反正我已经熬出头啦。

 2 ) Yes It's bread we fight for, but we fight for roses, too.

很久都没有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了,让人哭得超惨,但心里是温暖的。

之前总觉得 pride parades越来越商业化。

这几年在阿姆的基本上就是狂欢节,到处都是酒精和奇装异服。

不是protest,更像是celebration。

看完电影才真实地意识到,从人们不得不走上街头寻求自己的权利,到现在可以无拘无束地欢庆,我们是应该心存感激的。

这样的变化,是建立在我们之前的人努力抗争之上的。

多少我们现在习以为常权利,也是这样。

很多人总是在谈到平权但时候就如临大敌,似乎一切的社会变革都会带来动乱。

当下已运行多年的法则,因为是照旧,所以合理;因为合理,所以安全。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的时代也有它的局限性。

但当看似不合理事出现,一旦我们拒绝深入了解,直接因为这件事“超出我本身的认知”而去抵抗和仇视,就在我们和更广阔的世界之间筑起一道墙。

大家集体唱起的那首Bread and Roses,背后也有一个平权的故事——1912年美国纺织女工罢工,也被成为“面包与玫瑰”运动。

那时候喊出的口号,面包是口腹问题,Roses大概是被尊重的工作环境和其他精神上的诉求。

看完电影之后,我把这首歌反反复复播了好多遍。

"Yes It's bread we fight for, but we fight for Roses, too.” 放在当下的语境里,也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要面包,那是基本的权利,是人人本该平等享受的权利。

我们在呼唤玫瑰,寻求爱和理解。

我们本应相互理解和互相帮助,如果无法做到,那至少可以倾听和耐心交流。

只是在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标签,将人群划分开来区别对待的时候,我们忘记了我们本来都是“人”。

 3 ) 微笑,需要许多忍住泪水的战斗

在这个世界,这种爱被误解了,误解之深,它甚至被描述为‘不敢说出名字的爱’,为了描述这种爱,我站在了现在的位置。

它是美的,是精致的,它是最高贵的一种感情,它没有丝毫违反自然之处……这个世界不理解这一点,而只是嘲讽它,有时还因为它而给人戴上镣铐。

——王尔德本周,我的一部分小伙伴们集中刷了两次屏。

第一次是《奇葩说2》的宣传片段里,外星读书人蔡夫子含泪说出柜的不易和做为“勇敢的人”的孤独与辛酸;第二次是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全境合法,品牌们的支持广告与同性家庭们的笑容影辑。

那些阳光下灿烂的笑容让我想起去年戛纳酷儿奖的得奖影片《骄傲》。

如果你们因为卷福和花生的基情四射和《小不列颠》里的基腐喜剧弥漫,就以为大英腐国是由来已久的基都,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至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腐国还是个极度保守意识和铁腕统治的国家。

如果现而今的同志游行看起来更像浓墨重彩又青春洋溢的小鲜肉嘉年华的话,1984年的骄傲游行,是一群被保守社会隔绝的边缘人,鼓足勇气忍受着歧视目光的集合呐喊。

而故事里的这帮被主流社会隔绝的群体,却雀跃筹划着帮助另一个群体——被撒切尔铁腕政策打压而生计困难的矿工组织。

作为故事主角的可爱娘炮小胖子马克,福至心灵的想到作为弱势群体应该支持弱势群体,开始热心的为远在南威尔士的一个矿工小镇募款。

但当他们热心的打算把捐款给那些因为经济封锁无法继续罢工的矿工们时,却遭到了他们的集体拒绝。

那个时代,同性恋依然被贴着艾滋传染者、乱交、变态等标签,在不远的历史里,天才作家王尔德和《模仿游戏》里帅倒万千少女的计算机之父图灵,都因为同性恋的身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乃至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可想而知,最MAN群体矿工们怎么会接受一帮奇怪娘炮们的募款,没饭吃事小,被“变态”们救济的失节事大。

而这帮执拗的傲娇们竟然鼓起勇气开着小车子把募捐的钱和物资硬送去了偏僻小镇上。

完全不同世界的两个群体,从初始的避之唯恐不及,到一点点接触中的认识与融合,一起吃肉喝酒畅聊着不同身份却相同琐碎的情感生活,甚至保守生活的姑娘们第一次看到会扭着屁股跳舞的男人大呼过瘾,还有看起来刻板恐同的老人家认同自己隐藏了大半生的秘密身份。

褪去被妖魔化的社会符号,这些和自己看起来似乎一样甚至更有意思和活力的人,让小镇上的人慢慢接纳和释放。

彼此成为战友,一起努力为各自和共同的困境战斗。

《骄傲》的好,在电影的节奏不卑不亢又绝不平淡。

没有大悲大恸的对立与矛盾,在看似有趣又笑料不断的故事里不减一分严酷环境里斗争的艰辛。

这个故事改编自真实历史,那帮鲜活努力勇敢抗争的人们,确实曾经努力着同样的努力,忍受着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歧视与打击,乐观而用力的同样活得鲜亮,骄傲呐喊。

正因为半个世纪来的许多这样勇敢的个体生命和群体的不懈努力,才有今天的平权与宽容,才有6.26这一天的美国同志婚姻合法化。

作为一个中国式婚姻制度唾弃者,我一直主张着不要婚姻制度这件事。

所以无论我是同性恋或异性恋,原本都是一个不婚主义者。

我羡慕江湖侠侣生死契阔,以为感情之所以能长久,是源于相爱的两个人把对方都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相互懂得与理解,共同守护才是维持感情恒温的方式。

婚姻制度里往往因为制度确立的关系,让人失去对感情和爱人本身的在意和关注,才让许多关系里的两个人慢慢渐行渐远,最终相离。

而所谓婚姻制度里的权益和对爱人的保障,通过保险、契约说明与收养等许多法律方式可以巧妙平衡,更坚定长持婚姻无用论。

直到有一天,我与我的女友,因为在中国的制度里不能通过法律方式获得手术签字权这件事,决定着我和她未来共同生活的可能微乎其微,我才第一次真正的面对“同志婚姻合法化”这个议题。

婚姻制度不仅意味着两个人彼此建立最小群体单位,约束彼此成为唯一,更关系着是否有权利允许医护人员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医治爱侣的生命,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普罗大众是否能更正面的看待这样不同的感情缔结,关系着许许多多寻找自己形状的年轻人,是否能在更宽容更不偏颇的环境里选择自己的选择,活在阳光下与认同里。

许多人羡慕日本与欧美近年来突飞猛进的许可与宽容,但是这些进步和平等并不是静候来的奇迹和美好。

这些开放进步,是半个世纪来一场又一场的抗争与呐喊堆积而成。

而这些战斗从来不是云淡风轻的,今天的酷儿们走上街头的勇敢展示,在数十年前的街头收获的不止歧视的目光,还有石块和唾沫,甚至有更严重的身体伤害与强迫精神病治疗在等待着原本只是想按照自己的内心选择爱情的人。

比起艰难的前辈们,我们幸运多了,活在这个信息爆炸、越来越许可个性的时代里,这世界好像慢慢也变的温柔了起来。

比起二十年前的封闭和洪水猛兽般的恐惧,更多的人,对这样的群体和感情模式不再那么陌生,借助大量书籍和影视的了解,加上许多行业领域里的杰出代表,似乎我们也慢慢的开始在明亮里认可自己的身份,勇敢选择自我。

和蔡夫子含泪劝告后辈们别出柜不同,更多时候面对来询问我的建议的,许多因为类似要不要告诉亲友们自己的真实情况,或者要不要坚持走难走的情感路的后辈,我总是不假思索的建议坚持自我,尝试经济独立,然后用技巧获得环境的理解认可。

因为所有灵魂明亮的人,能够站在阳光下勇敢微笑,拥有站立的价值观,背后都需要许多许多忍住泪水的战斗。

这些战斗,是一个生命个体与存在世界的博弈,勇敢抗争带来的每一道伤痕都会成为你生命的勋章,让你发出更多光芒,不惧所有前路与未知。

这无关乎你是一个什么恋,只关系着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生命,是不是可能长成那个独一无二的、你喜欢的、你自己。

=========我是特别纯粹的分割线===与世界谈谈===谨以此,致敬曾经战斗的他们和未来战斗的我们。

其实赶在今天的消息后写这一期的单读,并非只是因为美国同志婚姻合法带来的感触。

今天的中国,我们生活着的脚下土地。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能选择的,能不被普世价值击打的究竟有多少?

性别歧视的平等平权、户籍制度的就学就业无奈、单身人士收养制度的缺陷、大企业对小个体的霸王契约,甚至如果你只是一个最最普通的选择单身生活的人,想安安静静的不步入婚姻,都要受到太多社会环境的目光和谴责,甚至法律制度里的限制和不公。

就算有许多问题,看起来与当下的你我无关,但如何争取得到一个更平等与包容的环境,至少可能与我们珍视的人的权利福祉有关。

一个公民的担当,一个生灵的承担,或许是,换位思考之后,懂得与给予可以的协助。

小行星未来会筹划一个病院科室,联合几位职场达人与心理专业人士,为初入职场或感情部分有一些特殊迷惘的年轻人提供建议,做我们能做的一些协助,从这里开始尝试。

为了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是亮的,为了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更简单的选择与爱,我宣战。

 4 ) 什么是平等,从本片看到的

看过本片之后,不能自已。

本片用简单的人类情感表达提出了一个很直白的观点,即何为追求平等?

平等并不是为某一个群体,某一些人的平等,平等属于所有人。

今年hong港发生了类似的事件,一些hong港的学生提出了他们的权利。

他们的勇敢感动了许多人,于是有基督教的朋友,有同性恋的朋友,有hong港d立和tai湾d立的朋友,有海外的华人朋友,难能可贵的还有我们大陆的朋友,冒着各种压力和风险,都加入进来要表达的自己的权利。

这时我想起了本片反复出现的台词,“我们工会有一面旗帜,上面是一双紧握的手。

这面旗帜有100多年历史了。

”无论,你是什么人,无论你的想法为何,你支持我,我即支持你。

但很可惜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基督教的朋友看不了同性恋的朋友,香港和台湾d立的朋友恨死了大陆和华侨朋友,中产阶级又嫌弃工人和小商贩朋友,而所有成年人又有很多看不惯该在学校读书的中学生,写繁体字(使用的人称为正体字)的人看不惯写简体字的人,人们在一点一点自我瓦解,相互轻贱。

同样的,我们如今在网上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是如此。

先攻击对方的身份,男女、学生还是工作、本地人外地人、北方人南方人、有钱人和无钱人、领域内领域外、会不会英文、有否出国、知识多寡、阅历富浅、城市还是农村、有没有信仰、到底出生在哪个年份、到底有没有用过特定的产品、看过特定的电影、知不知道哪个特定的人、去过特定的网站……多如牛毛的分类,把每个人称为人的基本特质所抹杀,分割为一个个——有时甚至是只有一个人的小团体,寄希望于因此可以找到同伴聚集力量,寻求最后的平等。

然而却不知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平等的机会。

 5 ) 因为付出,所以骄傲。

但没想到在80年代非常保守意识下的英国,也曾有过纯爷们的矿工公会和同性者的联盟,如果不是纪实电影简直难以相信。

我个人不喜欢同性者,对赞誉无数的断背山也很无感。

像费城故事,米尔克,平常心等电影都是同性者追求自身权益的电影,只是出于公众道德才会表示支持。

看完《骄傲》开始觉得,我这样冷淡的歧视者是不是才是最卑鄙的,虽然不会嘲笑他们,但也不会有行动上的支持。

而被歧视的同性者们却主动支持工会罢工,用行动打开人们道德上的坚冰。

宽容和理解不应该只出在嘴巴上,那是非常软弱的行为,就像我在教会的祷告一样软弱无力,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来自虚空的应付,而无实际。

十分付出才有一分获得,所以我觉得羞愧。

这些80年代的同性恋者最终获得来自公会的支持,他们是配得这份骄傲的。

 6 ) 一群多么可爱的人啊

很多熟面孔,啊lesbians and gays are adorable.多么可爱的一群人!

全片顺下来真是又燃又煽又透着萌Dai在gay bar最初的演讲When you are in a battle, against an enemy so much bigger and stronger than you, to find out you had a friend you never knew existed, that's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Every woman is a lesbian at heart,哈哈哈......嘿,戴!

你的gay们来了!

Jonathan的破冰之舞乌姆里奇打电话给Jonathan对圣诞贺卡表示感谢,并强行捎上带着些许awkward的丈夫。

无意接起电话的Gethin却意外收到了一句Nadolig Ilawen,威尔士语的圣诞快乐小镇club里齐声合唱的Bread And Roses时隔多年再次回到Wales的莫教授演的Gethin,他说,I'm in Wales, and I don't have to pretend to be something that I'm not. I'm home. And I'm gay.被问起多年不回家的原因,他说妈妈不接收他是gay的事实而从不跟自己说话。

对方却问,那你有没有试过去跟她讲话?

一头白发的老奶奶Gwen,打开随身的项链对一个拉拉说,这是我的William,我戴着他44年了,我希望你也能找到和你共度一生的人,并一直幸福Mark去唱片公司找演出乐队,把电话留在了Elton John那张I'm still standing的海报下面,简直是哈哈哈那两个因为跟Jonathan学了跳舞而成功在演唱会上勾搭到了妹子一群大妈老奶奶去了gay bar --你是怎么把自己塞进这件紧身衣的?

--唔,擦了爽身粉--哦!

我用的是铃兰香味的旷工妻子和拉拉的那个吻魔法部部长一边切面包一边跟乌姆里奇出柜,而乌姆里奇表示造八百年前老娘就知道你是弯的了乌姆里奇开着LGSM捐助的面包车,拉着一车旷工说,对啊,我们要去集体拉拉被人打了躺在床上的莫教授担心的却是HIV阳性的Jonathan,幸好好心的导演在片尾交代了Jonathan依然健在毅然离家出走的Bromley最后各地大大小小矿工组织一起支持同性恋游行,因为矿工工会的全体赞成票而通过的保卫同性恋权益的提议上一次让我感动的片尾字幕是Imitation Game,这次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嘛总之一边笑一边感动一下,值得这两个小时BTW OST很好听

 7 ) 是个值得看的片子

当初我在想是什么电影,开始看到是GAY,我一度想关掉,但是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故事,我才发现幸好的看完了,心里那丝激动还在,我觉得这个故事不管是不是真人真事,但是确实演的很尽善尽美。

先说开始,开始乔,一点都不希望自己参与,到后来的参与,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很真实,看着那些鄙视的眼神与言论,我可以感受到GAY,拉拉那个时代所承受的鄙视,其实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没有改变,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骄傲。

我记得上次有个GAY,跟我聊天,我说你们为什么不喜欢女人,他说:没有,就是性别歧视而已。

可能从他们最根本的就是欣赏男性,并且以自己是男性为骄傲。

当然拉拉也是如此的,有的异性反而没有这股子自信的根源是没有那种骄傲,其实越是强大的人,越是不会被摧残,越是脆弱的人,越是喜欢去鄙视。

只有比较才能获得的骄傲,那不叫骄傲,真正发自内心欣赏自己的骄傲,那才是,这个电影,可能是想说这么一句话:既然你已经这样,那你就接受你自己,并且干好它。

 8 ) 虽然我们不同,但我们愿意团结起来,去争取和享受属于我们的骄傲

《Pride》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同志群体为因被政府打压而罢工的矿工群体筹款,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从偏见和歧视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故事。

为了感谢同志群体的支持,1985年英国同志骄傲游行时,来自全英国各地的矿工组织代表汇聚伦敦,公开支持同志群体,走在了骄傲游行的第一线。

团结的象征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从自己的理解谈谈电影中的两个点。

1.在那个同志权益还没有得到保护的时代,同志群体为什么又要去关注矿工群体的权益?

影片中曾经有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同志曾质疑LGSM组织,在当时同志群体并未被社会普遍接受,而激增的AIDS问题当时也是同志群体非常关心的另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LGSM组织并不是不在意这些问题,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更多人对自己的支持,正如Mark在剧中的回应和Dai在gay bar中做的演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These mining communities are being bullied just like we are, bullied by the police, bullied by the tabloids, bullied by the government. ”“Because what you've given us is more than money, it's friendship. And when you're in a battle against an enemy so much bigger, so much stronger than you. Well, to find out you had a friend you never knew existed. Well, that's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 ”矿工群体经历着来自社会各层的欺压,而这些经历正是同志群体所经受的,他们知道矿工群体的不易,所以更想去用实际筹得的资金去支持矿工群体。

毕竟两个群体都经历着相同的压迫,只有携手团结起来,才能更坚强地去面对社会中的歧视和质疑。

而最终,同志群体为矿工群体筹集的资金帮助南威尔士一个小镇的矿工们度过了罢工的寒冬,而在1985年的同志骄傲游行上,来自英国矿工群体从各地赶来,公开支持同性恋群体,走在骄傲游行第一线,这无疑对保守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

2.Pride--因为人生很短,所以一定要保持骄傲。

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 Mark对Bromley说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呼应主题的了。

Bromley之前总是瞒着家人去参加LGSM的活动,毕竟Bromley所在的城市对同性恋并不太包容,而他的父母也是如此。

不过最终Bromley还是选择了接受自我,学会了为自己骄傲,他选择离开还不接受自己的家人,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Mark给Bromley上的另外一课同样很重要。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群体并不被社会待见,英国媒体甚至用perverts(变态)来形容他们。

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同性恋群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坚强的传统,那就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绰号,并让它实至名归。

这就是一种骄傲,一种不畏他人眼光,一种为自己而活的骄傲。

Bread and Rose最后,以电影中的插曲《Bread and Rose》的歌词结尾。

Our lives shall not be sweated, from birth until life closes. Hearts starve as well as bodies. Give us bread but give us roses. 从出生到离去,生命不应只有汗水。

哪怕身心俱疲,我们也要争取生活和尊严。

 9 ) 墙外的风景

看完百感交集,想必时至今日同性合法一定经历了数不尽数的困难吧。

大概两年前我还不太了解这个团体,第一次明确知道出柜的明星陈粒,我觉得很害怕,我觉得这样很奇怪,总之我觉得她们不正常。

后来看了很多电影,愈发了解之后才懂得love is love,也意识到以前的自己是多么浅薄无知。

不过这应该也代表了大多数人,毕竟同性不会被广泛接纳,所以也很少有相关科普。

看到乔最后走出家门那一刻真的哭了,需要太多勇气了。

生活中只要稍微有点不合群都觉得自己完蛋了,甚至不敢做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能明确自己的取向并且勇敢面对也很不容易啊,需要太多太多勇气了。

不管想做什么想爱谁都应该shut up and march!

相比同性之间异性已经少了太多阻碍。

另一方面家人的支持真的很重要,看到乔坐车回来他的妈妈既惊恐又羞耻,乔肯定伤心透了,自己最亲最爱的人都不理解自己,太难过了吧。

不只是性取向,生活中也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啊,孩子渴望自由父母想要约束,没有对错,但着实不应该总爱绑架!

身为同性恋的父母也要面对很多压力吧,也很不容易。

也更要感谢前仆后继挺身而出的lesbian们,是他们她们共同争取到今天的权益。

爱就是爱,无关性别。

所有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人,都值得被尊重,正是这些人推动了同性事业的发现。

人都一样,男人也可以跳舞化妆美甲,不要被世俗的规定骗了,人生很短!

很短!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说说而已。

最后想说说自我约束。

很多人对同性排斥甚至厌恶,个人感觉除了不了解还有一部分是同性之间关于艾滋的传播,是对于疾病的恐惧。

anyway,如果是gay,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并且不要试图掰弯直男或者试图引导未成年,我觉得这种行为很恶心。

爱应该自然而然,不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不论如何,请带套。

意外怀孕不可,艾滋更不可,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同性合法,指日可待。

 10 ) 骄傲就完事了

难得没有刻意煽情而使我泪目的电影,并且基于英国1984年矿工罢工真实事件改编,更令人感动。

轻松欢乐的基调下,同性恋和矿工擦出了革命友情的火花,弱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互相支持,从一开始的不理解与避嫌,到因迪斯科与舞蹈用娱乐来化解尴尬,接受筹款,继续勇敢反抗…上了年纪的社区老人也一起去伦敦gaybar嗨皮,青春洋溢的气息洗涤着她们男同女同,没有什么不同,硬要说有不同,那就是,就算还是有人歧视lgbt,就算有人扔砖头砸窗,就算有人骂pervert,就算被人打进 医院,就算最终罢工运动失败,但是这份记忆永存,我们永远开心快乐,以微笑面对任何辱骂,我们一直反抗不公。

愉快的音乐响起,最后一幕矿工工会一个接一个的来帮忙骄傲游行,我眼泪一下就出来了。

大的方向看,双方的友谊为80年代的同性恋权益带来巨大改变,以及,“去他妈的撒切尔夫人”;另一方面,男主之一终于认识了自我,不再深柜,他有了爱他吻他的人,有了和他一起游行奋斗与喝酒跳舞的朋友,选择离开虚伪的那个家庭;直女女主之一在劝导下努力进了大学….同性恋异性恋都是正常人,大家都在为自身努力,虽不知前途路如何,但在There Is Power In A Union的歌声下,我们都奔向远方有着希望的未来,沐浴从天而降的阳光,Life is short,永远做对的事,永远有激情,永远保持骄傲ps:众所周知,英国只有一百个的演员😂

《骄傲》短评

生命短暂,要活得骄傲。但是……也没必要为了骄傲而有意短暂生命吧

7分钟前
  • 较差

你们的Pride,你们的社运方针。

11分钟前
  • 白圣杰
  • 推荐

好主题,好立意。但不喜欢整体表演方式。无亮点

16分钟前
  • 朝二一
  • 还行

拍摄手法有点…普通 没有惊喜

17分钟前
  • 伪电影截图AI
  • 还行

仿若流水线制品的伟光正乏味之作。

21分钟前
  • 小J²
  • 较差

群像人物依旧是纸片,但比同为feel-good movie,却虚伪到几乎沦为有害糖水片的《女生要革命》好不少,至少姿态是温和的(尽管这也导致电影缺少了题材本应有的那份愤怒),幽默感是到位的,结尾煽情高潮是实心的,人物戏份也比较均匀。

23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深深被打动,史实一定充满苦楚和艰辛,但是电影拍得如此浪漫。

27分钟前
  • Capariel
  • 还行

听说是喜剧才看的 可能是我笑点太高了吧

28分钟前
  • 晨晨醒醒啊
  • 较差

片子有点乌托邦的嫌疑,色彩亮丽,结局美好。。缺少点戏剧张力

32分钟前
  • shirleycapri
  • 还行

是部好听的片儿 也有英国电影标准模式的戏剧冲突 但如果到了今天同性恋题材还在洒狗血卖眼泪 未免太低估观众的心智了

36分钟前
  • 泓廷
  • 还行

胜在轻松幽默笑中带泪,又不失对角色的细腻刻画,满是治愈人心的正能量,使此片在众多严肃悲伤的同志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题材切入点新颖,群戏卡司很赞,不仅有人妻莫娘,就连小狼也来惊喜客串。但这也仅仅是部Feel Good电影,一切都美好的太容易。

3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为啥看着平权什么的没一点感觉

39分钟前
  • 瞎想学家_大仙
  • 还行

7/10。就像日本人爱拍冷门职业,英国人最拿手制作这种塞满了角色的片子,叙述视角没偏向个体,每个人都服务于故事。相对于残酷的史实,影片扬溢着人性味和革命热情,正如对同志的平凡化描写和最后骄傲游行的直弯携手同一心。但整体效果主旋律得有点腻,大高潮不突出,Mark被打住院等情节留白冲淡力量。 @2015-01-04 00:33:38

4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后半段转折来的有点突然,但还是感动得一塌糊涂,这样大声且向上地活着,应当是每个人的模样。"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43分钟前
  • uncannyblue
  • 推荐

Bill Nighy 和 Andrew Scott 的角色那种剧情点到为止但每个镜头都让人觉得这人身上很有故事的感觉把握的太好了。主线放在同志群体这边,具体人物刻画亮点都在矿工这边,虽然抗争过程的描述有点弱,但最后还是看哭了好感动。

47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全靠演技硬撑了

48分钟前
  • 该Yann你去光禹
  • 还行

衆多出彩的人物+溫暖勵志的劇情+充滿力量的OST,礦工和同志這兩個看似無關的群體,卻能在困境中相互扶持,激勵彼此,創造歷史,人性的溫暖,被他們這群可愛的人激發得淋漓盡致。

50分钟前
  • 力荐

还行的同性恋作品。

55分钟前
  • 大王
  • 还行

载着满满的代入感就会觉得不能更好看了,笑点泪点铺散的都刚刚好,不会太过。沉重的撒切尔时代政治背景下LGBT成了一道突破乌云的亮丽彩虹,两组完全不同的人物相互融合互动的戏份太精彩。【虽说有点太容易】各种英剧熟脸,莫娘的角色太人妻,小狼出场两分钟就迷倒万千到场基友。【其实只有两个在尖叫】

58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毅然离家出走的Joe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十六年不曾回家的Andrew?整体故事过于轻快,夜店唱跳戏过多,冲淡了事件本身该有的力度。*最喜欢关于Sian的人物塑造,敢于接受新事物,蜕变自我亦鼓舞他人,打破了影像和世俗对于胖女孩的偏见。

1小时前
  • Mediterranea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