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剧照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2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3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4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5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6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3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4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5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6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7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8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9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20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长篇影评

 1 ) 与死神斗争

最近在东方卫视看到了一部以紧急救护为题材的纪实真人秀节目《紧急救护120》。

初看医疗剧,大概是十年前《CODE BLUE》刚开播的时候,一晃十年,前阵子也才恶补完《CODE BLUE3》的大结局。

一样是紧急救护的题材,日剧与真人纪实的不同之处是CB靠着直升机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急救工作,而后者则是在拥堵的上海街头开着救护车穿梭在医院和急救现场之间。

虽然一个是靠着剧本而另一个是现实生活,但其实他们想表达给观众的想法是共同的。

就像CB里,蓝泽医生说:“成为急救医生后,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急救室里没有奇迹。

突如其来的病痛,会毫不留情地袭击人类,恣意地改变人生轨迹。

光凭爱和勇气,患者是无法苏醒的。

技术,肾上腺素,才是医生的武器。

第二件事,当面对病人的时候,每个医生都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不是每一次救援都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不是每一个病人都一定会被救活。

就像是医疗剧常见的基调,让人体会医学奇迹并不是总会发生的,但每个医生都是抱着把病人救回来的希望在做努力的。

《紧急救护120》第一集里就让观众直面了抢救失败的病人,家属悲恸的神情都叫人唏嘘不已。

的确在现实中也是一样,每一次的急救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战胜死神。

吴昕医生说,不能为了这一个病人就一直沮丧,如果一直沮丧下去的话,会影响对下一个病人的抢救质量。

虽然他们这一行见惯了生死,但尽力抢救过后依然无力回天的病人也会在他们心里久久不能释怀。

可他们也必须迅速调整心态,进入下一段的工作状态。

这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的使命。

从CB这部剧让我们了解急救医疗,而《紧急救护120》更是让我们体会了人生百态和医护人员的不易。

一面是从务实、冷静的科学态度出发,不允许掺杂任何情感的医学,一面是承载着日常的、无法一概而论的、丰富鲜活的病患。

急救环境总是比医院内的治疗来得更艰难一些,谁也无法预估当下会直面的是怎样的状况,医生们所花费的精力相对也会更多。

无论是运用直升机进行急救,或是救护车,都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抢救病患,同样这也少不了驾驶员对于环境路况的判断。

只有相辅相成的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进行最好的治疗。

希望也能有更多的人能从这部急救医疗纪录片中体会急救员的不容易,同时也更加珍爱生命吧。

 2 ) 让我相信

自己现在正在大四实习,实习了四个科室了。

慢慢地自己开始迷茫,面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以及是否要从事这个行业的迷茫。

看完整集,很有力量。

我们的工作很神圣,也很有价值,值得自己去做好,当书本上的知识出现在病人身上时看着医生的处理,自己也开始思考,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大众的,也是我们医学生应该观看的,把自己融入场景之中,思考如果是自己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

前面有很多人给我们立了榜样,我们也要心中有信仰,在自己选择的这条医学之路上坚定走下去。

 3 ) 辛苦了,生命卫士!

当意外真的来临,你知道该如何拨打120吗?

你知道该怎么做基础的现场急救吗?

在我国,每分钟就有1人出现心跳骤停,如果在4分钟内进行复苏,则可能有半数患者被救活,但我国只有1%的人会心肺复苏,因猝死造成的死亡60%以上发生在院外。

也就是说,当急救人员到达患者身边时,患者已无法挽救。

没有急救意识、缺乏急救知识,其实是比疾病更可怕,也更令人寒心的死因。

可在经历了这么多悲剧后,大多数人依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在他们的认知里,急救是急救人员的工作,他们只需要打个电话,然后焦急等待。

如此现状下,我们急需一部纪实片,以“血淋淋”的现实,向大众展示院前急救的严峻现状,让市民意识到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及必要性。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做到了。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将镜头对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三辆120救护车,记录了9位120一线急救人员在救护车接到急救任务后所发生的故事。

上海,是目前全国救护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却仍然面临着平均每四万人才拥有一辆救护车的现状。

从片中我们了解到,因为专业急救人员不足,经常会发生有车无人的出车难状况。

而在救护车出发后,复杂难料的路况,加上现场没有熟悉院前急救的人员,患者依旧很可能错失抢救的最佳时机。

可见,我国的院前急救情况,不管是患者方面,还是医者方面,都不容乐观。

而不管是患者缺乏急救意识、急救知识,还是专业急救医师人员匮乏,归根结底皆是因为人们对院前急救的不重视。

希望这部纪实片,可以让大家认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不要因为等待和缺乏急救知识,而错失抢救的黄金时间。

希望患者家属们再心焦着急,也请善待这些奋斗在生死一线的急救医师们。

120急救人员们,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的坚持。

 4 ) 爱惜身体,健康是福

生离死别,很残酷又很暖很温情的片子,急救医生们和驾驶员们太牛了!

看了这个才知道120急救背后是一个团队,是后台接电话的调度人员+急救司机+急救医生的全力合作,司机也是懂医学知识的救援的重要力量,120急救车不等于出租车!

国家应做的:强制措施,保护好医生的人身安全和个人身体健康,减轻工作强度。

每个人能做的:感恩健康,爱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作,不要给本来就紧缺的医疗资源添乱!

慎重拨打120,非紧急情况自行前往医院,礼让救护车,不要占用应急车道,不要拿别人的生命时间开玩笑;不要围观,给急救医生留出足够的抢救空间。

家属能做的:打120的时候,尽量快速把地址情况说清楚;危急情况下,不要自行抬运患者;尽量少陷在情绪里,配合医生,给医生多一点信任;不要强行占用120急救车,给下一个病人留生命时间。

心梗:黄金四分钟脑梗:黄金三小时新生命的到来,意外降临,疾病和衰老,独居老人,孝道,亲情,人情,节目不光直观地提醒了我们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科普了救助常识,也带我们重新思考这些重要的东西。

 5 ) 希望国家能提高医疗从业人员的待遇

120救护人员的收入偏低,很多患者甚至没把他们当医生看,质疑他们的专业性。

希望政府能至少提高这个伟大的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待遇吧,包括医生。

认识的几个原来在公立医院工作的年轻医生,都因为收入和医患关系跳槽去了私立医院。

其中的一个原来在儿科上班的医生告诉我,他去了私立医疗机构,环境好了很多有自己的办公室,待遇是原来的n倍,患者也都是有钱人所以心平气和。

如果医疗体系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的话,倒霉的只能是我们普通大众。

 6 ) 等世界变温柔

东方卫视上了一档反应院前急救的真人秀《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急救医生,急救员的工作是保证患者可以保持生命状态安全到达医院救治,其实也是救助人命的工作,看了几集,挺感叹他们是怎么慢慢坚强到可以面对生命的无能为力,可以接受大众的无尽的不满和指责,可以连续工作48小时仍旧保持状态,他们明明都是和你我相仿的同龄人啊。

可能他们收集了救活每一个病人时候的喜悦,记录了每一个家属的感激,用这些正能量去面对着死亡,质疑,奔溃,指责,悲愤,但我还是不得不钦佩他们的强大内心,又心疼他们的强大内心。

想了想医生这份职业在我小时候还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是救死扶伤的荣耀,可是如今由于患者和医疗的矛盾关系,让医生这个职业,似乎变得没有以前这么受尊重了。

看着片子中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医生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于他们的要求如此的苛刻,是的,他们面对的是生命,可是他们也是生命而不是不会出错没有情绪的机器,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觉得医生是服务生,满足我们的任何要求,是的,他们必须有专业的知识,可是他们也是这些知识的最好诠释者而不是服务于你我理解之下的助理,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不相信医生的判断,是的,他们的失误会造成一个家庭的破碎,可是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家庭也会被他们的家人心疼,难道我们的关系不是互相理解更好的被救助吗?

现在大部分医生甚至社会热议的幼教老师的局面是妖魔化的过分要求以及断章取义的强加指责。

想知道,这些选择了这份职业的同龄人们,你们是怎么面对自己的梦想,在大众面前一点点被击打,是怎么面对的自己的家人,劝说你们不要从事这份工作,是怎么告诉自己的孩子,以后是不是要选择和你一样的工作,我觉得你们太坚强了。

紧急救护120这类片子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医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也让我们醒悟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平常人。

希望这些平常人,在最接近奇迹的地方,可以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理解。

 7 ) 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当病痛突如其来当绝望悄悄逼近有这样一群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行驶里程一百二十公里他们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他们与死神搏斗拼尽全力他们一次次把绝望变成希望他们是黑夜中的白衣精灵他们是黎明前的喷薄朝阳他们在流动的急救车里一次次地创造奇迹关怀着人间世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悲欢有时聚散无期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8 ) 今年第一部「救命」的良心片,就是它了

随着医疗资源愈发紧张,医患矛盾愈发激化;不少人对健康和医疗的话题,越来越感兴趣。

去年,就有不少医疗题材的国产剧,登陆荧屏。

可是漏洞百出的专业错误,脸谱化严重的人物形象;让几部剧都没能获得很好的口碑。

与它们对比鲜明的,是不少国产医疗纪实类节目,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两季《急诊室故事》,评分都稳定在9.6的高分;集集都让人哭惨的《人间世》,同样也是9.6分;根据同名纪录片电影改编的《生门》,前不久在卫视频道播出;评分同样高达9.4。

纪实镜头下的生离死别,映射出一幕幕令人唏嘘的真实故事;这比任何编写的剧情,都更能戳痛人心。

派爷今天要说的,是一部同样戳人的“救命”良心——《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2018)

介绍这部片子之前,派爷要先来夸赞一波东方卫视。

因为派爷上面介绍的那几档医疗节目,都出自番茄台,可谓良心。

而《生命时速》也是如此;节目自3月12日起,在东方卫视播出。

节目筹备了2年的时间;100多天里,12小时全程跟踪拍摄;用镜头记录下了救护人员平凡又伟大的日常工作。

和《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相同;《生命时速》也把记录的地点放在了上海的各大医院。

不同的是,《生命时速》关注的;是最容易被人忽视,同样是情况最紧急的环节——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指的是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

通俗来说,就是突发状况时;我们拨打120,开着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实施的抢救。

生活中,派爷经常会看见急救车呼啸而过;却从来没想过车里面是怎样的配置。

这部片子,为我们科普了这个常识。

当接到一通急救电话之后;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会立即通知患者所处位置附近的可用急救车辆,前往现场。

一部急救车上有三个人。

两名急救人员,和一名可以平稳飙车的老司机。

他们每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奔走于医院和急救的第一现场之间。

忙得飞起时,他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受限于环境的因素,院前急救要远比急诊室中的情况,复杂得多。

就像医生说的那样,这和在医院内的抢救,完全不一样。

医生们首要面对的,是凶险的病情。

一名患者酒后突发急性心梗,需要紧急转院。

严重的心梗病人,有可能在几分钟内命悬一线。

之前在别的医院,病人已经发了八次室颤,病情十分凶险。

医生要随时顶着心电图波形,准备为病人除颤。

急救车司机要把车开得快一些,为病人争取一线生机;小小的救护车,承载了患者生的希望。

只用了六分钟,急救车就将病人送到了目标医院。

幸好,后续的治疗很成功。

多亏了救护车来的及时,才挽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除了病情危机,院前急救医生们还要面对险要的救助环境。

一名94岁高龄的老人,出现了发热状况,医护人员立马赶赴现场。

预报的地址,是在老城区的弄堂中。

这是他们最不喜欢的“地形”。

这种老街老巷,道路崎岖狭窄,楼道中的台阶又陡又滑,对救援产生了不小的阻碍。

医生们把阿婆抬下楼的时候,抬在头位的医生几乎是一路坐在台阶上走下去的。

这时,哭笑不得的一幕发生了。

在下楼的过程中,阿婆由于紧张害怕;下意识地抓紧了救助人员的裤子。

小哥哥一边哀求阿婆不要拉自己的裤子,一边还要注意脚底下的情况;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当然,这还不是最无奈的时刻。

更让急救人员们“无fuck说”的,是急救资源的滥用。

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配备了近800辆急救车,是目前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

但是面对着2400万居民的庞大数字;上海仍然面临着平均每四万人才拥有一辆救护车的现状。

供需矛盾的问题,依然严峻。

正是急救资源十分紧张,所以急救车才应该出现在真正需要急救的地方。

但是偏偏有些病情并不危急、可以自行前往医院就医的患者;依然选择急救车。

小姑娘打120,说自己的脖子扭伤了。

医护人员们急急忙忙赶到,发现她只是落枕而已。。。

家属打电话,说老人胃口不好吃不下饭;医护人员们急急忙忙赶到,家属原来是想送老人去养老院。。。

那一天,医护人员们又接到了一个电话:老人发热,要去医院就诊。

经过现场检查,老人只是简单的发热,不是危重病情。

但是患者提出来去医院的要求,医护人员们也不能拒绝。

这种小病,就近的二级医院就可以治疗;但是执拗的家属,偏偏只信任市中心的一家三甲医院。

医护人员从老人的病情、医疗资源的紧缺、为别人行个方便等多种角度劝说家属,让他们就近就诊;但是依然被家属断然拒绝。

无奈之下,医护人员不得不踏上长达16公里,跨4个区,经过49个红绿灯的旅程。

该巧不巧,当天正是下午六点的晚高峰。

不论是高架还是地面,都挤满了车辆,行动缓慢。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们终于到达了家属们指定的医院。

如果节省下来这两个小时去就近医院就诊;急救人员们本可以帮助一个更需要救助的病人。

可惜,家属们没有这么做。

在节目组的镜头下,让不少问题得以曝光。

一方面,医疗分级依然任重道远。

普通群众对于三甲医院的过度信赖;导致了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被不断浪费的情况。

另一方面,人性中自私的一部分,也得以显现。

当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没有人愿意选择让步。

为了自己的方便,他们宁愿忽视那些等待救助的患者。

他们宁愿在路上塞两个小时的车;也不愿意去就近能治愈他们疾病的医院就诊。

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他们就算可以自行就诊,也要躺在救护车上,让自己安心。

多亏了有《生命时速》这样的良心医疗纪实片;把这些问题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才能知道它们的存在。

小小的救护车,就像一个小型的模拟社会。

生与死的故事,每天都会在这里上演;这里有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生死离别。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需要,这群白衣天使就一直都在。

所以,请不要随意调戏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

 9 ) 敬直面鲜血淋漓的一线医护人员

2016年,《人间世》开创了国内高分医疗纪录片的先河。

导演周全将镜头对准医院里形形色色的人,通过纪实拍摄,呈现了“死亡”面前的人生百态。

2017年,《生门》又将目光转向妇产科,用生猛的镜头直面生命诞生的过程。

两部真实记录的作品,分别获得了豆瓣9.6和9.5的高分。

这一次,一部关注院前医疗急救这个特殊行业的医疗纪录片再次收获好评。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延续医疗纪实类节目“无剧本、无预设、全天候跟踪拍摄”的手法。

记录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三辆120救护车、9位120一线急救人员的日常工作。

我必须承认,如果不是这部片子,我们可能不会知道120急救车的人员标配:一名院前急救医师+一名急救员+一名司机,他们被称为“院前急救金三角”。

他们每天轮值12小时,奔波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调度员一个电话,即使刚走进食堂,也得转头奔向急救车。

因为他们知道,当病痛突如其来,120急救车拉响的警笛,给患者带去的是希望和安心。

我们总说医生见多了生死,殊不知,院前急救医师总是比医生更先一步与死神交手。

患者拨打120急救热线后,急救车会以最快速度赶到,金三角装备齐全奔赴现场。

急救医师一边检查患者,一边向家属了解情况;急救员和司机则有条不紊配合医师展开初步救治。

待情况稳定后,三人才合力将患者抬上急救车送往医院。

而上了急救车,医师也丝毫不能放松,就算在看病历,余光也要一直盯紧监控仪器。

紧急情况出现,甚至要在急救车上进行先一步抢救。

往往,急救医师的院前诊治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避免更糟糕的结果发生。

沉稳冷静的急救医师,惊慌焦灼的家属,和痛苦挣扎的患者,构成了这一方天地里的全部景观。

而这风驰电掣的急救车,承载着病人生的希望。

凌晨1点,吴昕医师组接到心梗病人转院的任务。

这个病人在抢救中已经电击除颤过8次,而转院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室颤,危及生命。

一路上,急救医师吴昕密切关注监控仪器,成功除颤一次。

急救员张星一面关注病人情况,一面协助司机疏通路面,忙而不乱。

司机陆坚宗一路猛踩油门,5公里用时3分40秒,成功将病人送至医院。

金三角默契的配合成功挽救了危重患者,他们的开心溢于言表。

夜班结束,三人坐在深夜街头的路边摊前,以水代酒,庆祝又一次战胜了死神。

然而他们的工作中,并不只是有成就感,更多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晚上7点半,吴昕医师组接总机调度,前往抢救一名重症肌无力患者。

急救车赶到时,病人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三人立刻分工明确展开抢救:急救员张星做胸外按压,司机阿宗接手呼吸道管理,医师吴昕进行静脉开通,第一时间注射肾上腺素。

要确保有效的心肺复苏,按压强度必须保持每分钟100次。

这样的强度之下,即使是身强力壮的急救员,坚持两分钟也会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三人只好轮番上阵,不间断按压。

一轮一轮的按压、用药、除颤里,所有人都在等地奇迹的出现。

然而,30分钟的抢救,10次除颤,8毫克肾上腺素,最终没能挽回病人的心跳。

急救员张星向家属宣告病人死亡时,语气里的犹豫,暴露了他心里巨大的失落。

医师吴昕坦言:最难的时候,就是跟家属宣布病人死亡的那一刻。

一面是无力回天的病人,一面是殷切期盼的家属,巨大的压力远非常人能够想象。

在犹如千钧的目光聚焦下,吴昕说自己常常会不停回想抢救过程,质问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

而这,是比抢救失败更大的折磨。

一面是抢救成功的成就,是病人和家属千恩万谢赋予的使命感;一面是抢救失败的失落,是败于死神的不甘和无奈。

而这群特殊的从业者夹在中间,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不放弃任何一个生的希望。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也是一部急救知识百科全书。

病人突发心梗,家属打完120架着病人来到路边等候。

匆匆赶来的急救组惊出一身冷汗,忙教育观众“疾病发作切勿挪动”;

90岁高龄老人发热,家属坚称老人脑梗,不断质疑急救医师的诊断,严重干扰救治过程;

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心肺复苏学一点没坏处……小到如何正确拨打120急救热线,大到心跳骤停如何快速施救,所有案例中涉及的急救知识,剧集中都有醒目标出。

在这些相关知识中,小万想聊聊关于大家关于急救资源的认知。

急救资源是稀缺资源。

即使是上海这种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4万人才有一辆急救车资源。

但仍然有人肆意浪费着这宝贵的救命资源。

老人只是普通发烧,家属却要送往十几公里外的三甲医院,完全无视晚高峰的严重堵车。

急救小组反复劝说,家属仍无动于衷。

19岁的小姑娘扭到脖子,也坚持要急救车送往医院,理由是看不到路。

家属称老人胃口不好不肯吃饭,急救组火速赶到,家属却说“老人没事,麻烦你们送我们去养老院”。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急救组人员无奈的心情。

但根据规定:如接预报电话,急救车必须出车;如病人有意愿,急救车必须送他去医院。

急救组急得快把座椅抠出洞来,还是得耐着性子一趟一趟送他们去医院。

这些把120急救车当出租车、把急救人员当免费抬抱工具的人,怕是要把下面这张健康贴士抄上百八十遍长长记性。

与所有直面生死的医疗纪实片一样,《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更是一部探索人生意义的启示录。

84岁老人得知妻子去世,悲痛过度突发脑梗,送到医院后,老人坚持“爬也要爬回家去”,只因第二天妻子大殓。

目睹一切的医师姚明,拨通了远在摩洛哥进行医疗支援的妻子的视频,叮嘱她“照顾好自己”。

92岁高龄老人昏迷不醒,送医途中一度呼吸心跳停止。

急救医师郜素艳想到自己远在家乡的父母,痛哭失声,告诫观众“以后多陪陪父母吧,不要等他们离开后才后悔。

生活给我们的警示无处不在,但我们却总是借着“太忙”的由头选择视而不见。

幸好有这些优秀的纪录片,呼唤我们停下脚步,看看周围的风景,和身边我们爱的人。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

原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10 ) 生死时速~120救护的日与夜

前两天,朋友跟我聊天说起碰到一个做过120急救的快车司机,我激动地问她有没有听到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因为那时我正巧看完一个在上海拍摄的、讲述120救护人员工作状况的纪实系列片。

生活中的讲述或许比纪录片来得更加真实,是的,她听到的确实很真实,真实的有些“哈丝丝”(上海话“害怕”):前方高能,请注意避让!!

“半夜出车是家常便饭,经常看到断手断脚的,人被压扁的,因为要上前,很多事情不能不做,比如,如果手断掉了,要把手臂放到冷冻箱里冻起来,如果是人被压扁的话,还是要走过去,测一下心跳确定死亡......”这几句话的杀伤力,绝对比看纪录片受到惊吓的总和还要多,要经历多少,才能让他如此平淡、不惊波澜地讲述这些画面需要打马赛克的种种经历?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是国内首部聚焦一线救护人员的纪实片,一辆车,一名驾驶员,一名急救员,一名急救医师,构成一支院前急救小组,在医务人员到来之前担负现场救护的任务,自然灾害现场、各类事故现场、重大活动现场等,几乎都有120急救或待命,纪录片精挑细选出上海市三组急救队伍,进行了一个夏天的跟踪拍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20对市民的救护,以及急救人员们的日常。

既然是精挑细选,那就按照惯例,先从颜值说起......A组

网友都说像陈赫,瘦版的

你没看错,确实是姚明,不知道姚医生喜不喜欢打篮球?

A组吉祥物B组

急救小天使,他诠释了什么叫做颜值和能力并存

没事爱撸猫的急性子大叔

爱嚼口香糖的淡定老司机C组

最美女急救医生

C组颜值担当

默默奉献的急救员上海拥有急救车800多辆,是目前全国配备数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但也要承担近2400万人的日常急救,平均每4万人拥有一辆急救车,全年急救业务总量约76.3万车次,上海一共有急救分站157个,换算一下,大约每个分站1天就有13.3次!!

也就是说,每2小时不到就要出车1次!!

当病痛突然袭来,当绝望悄悄逼近这群人将临危受命,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在市北医院除颤8次,需要马上转院到十院的一名病患,在救护车上忽然又室颤发作。

一边翻看病例一边用余光盯着监护仪的吴昕医生,立刻抄起机器除颤,心肌梗死化险为夷。

面对如此紧急的患者,120所能做的就是保证病人在转院路上的安全,以及尽快的送达目的医院救治。

同时,急救车已向呼叫中心通报了患者的情况,呼叫中心立即联络十院准备好除颤仪。

救护车在深夜的上海街头飞驰,车速表显示最高时速已达到了130,五公里的路程,仅用时3分40秒安全到达。

十院开通了绿色通道,患者被推入了导管室,立即进行了心脏介入手术,从而得到了最快速的治疗。

这是一场完美的配合,120的紧急救护和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环环相扣,赢得了更长的黄金救治时间。

要达到如此高效率的运作,就需要急救医生有高超的技术,以及团队的默契配合。

吴昕10秒插管成功

张星抬抱病人,抱起就走

三人轮番进行心肺复苏B组堪称黄金组合,从技术上来讲,吴昕的能力+张星的体力+陆坚宗的速度,能力值MAX;从性格角度来说,急性子的张星,碰上总是很淡定的吴昕,再配上反差萌强烈的陆坚宗,好比一碗搭配得当的皮蛋瘦肉粥......各有互补,非常河蟹,他们也笑称自己为“铁三角”。

就是这样的铁三角,曾将心跳停止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背后是他们的耐心救助,和不计辛劳地全力付出。

在上海7月份的桑拿天,手套里的汗可以倒出水来。

除了这些,有时候还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急救、处理子女不肯前来的窘境......

到生活在垃圾堆里的病患

打了30多次电话,患者儿子却始终没有露面“辛苦”是急救从业人员的关键词,然而在长期供需矛盾的情况下,急救中心常年超负荷运作,虽然能够理解患者的恐惧心理,但现实是,有很多非紧急患者,把救护车当出租车,把急救人员当抬抱工具,不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普通发热,但家属执意要从宝山送到中山医院

小姑娘脖子扭了也打120....急救人员无法拒绝患者提出的要求,但救护车毕竟还是属于公共资源,怎样才能合理使用每个人4万分之一的急救资源,给真正需要的患者留出急救通道,成为机构甚至每个市民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针对大量非急救病人拨打120挤占急救资源的问题,上海在4月19日开通了一条“962120”康复出院热线,在医院获得救治后仍有行动不便的患者,要从医院回到家或前往养老院、敬老机构的,可以拨打该热线获取接送服务,目前开通电话预约的7个区为:杨浦、虹口、静安、黄埔、徐汇、长宁、普陀。

其他区域出发也可以拨打该热线,只是还没有预约服务,只能当天拨打。

此举只能稍稍缓解一些120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减少乱打急救电话的发生,而这个只能靠大家自觉。

然而另一方面,各家医院接收病患的范围不一,经常会发生120送到医院后,医院不接收的情况......没有系安全带的小男孩撞到了眼睛,导致巩膜出血,120送到最近的泸定路儿童医院,医院判定是眼睛问题,拒收......

然鹅,九院只看眼睛,如果有其他问题,不收......

所以就演变成了在儿童医院做其他检查,确认没有其他外伤后,再转送到九院看眼睛。

这是陆坚宗他们经常会碰到的麻烦,在医院与医院之间来回折腾好几次,既耽误病人的救治时间,又给急救人员加重了不必要的体力负担。

其实也是一种急救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时候让人觉得无奈,有时候却又让人哭笑不得......独居老人每天打好几次120,早上刚把他送到医院,下午又再打,当老人回到家2小时后,姚明医生组又接到一个预报电话,结果到现场一看,换了个地方,还是他......

急救小组的内心也很绝望啊,可又拿他没有办法......喜感的还有这一段:患者阿婆居住在老式公房,木楼梯非常陡滑,抬抱的时候,急救小组几乎是坐着楼梯一步步挪下去,可能是害怕,阿婆的手紧紧抓住张亮的裤子......

危险的是你好么?

眼看裤子就要被扒掉了......张亮央求阿婆求放过

这场面充满了喜感,我嘎嘎地笑了很久......在纪录片中,有很多素不相识的热心路人出手相助,他们用爱心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满满的人情味道。

他们可能是擦肩而过的上海阿姨

可能是认识不久,但一直跑前跑后的邻居大叔

也可能是来自远方的维吾尔族小伙

更或者是迅速让出生命通道的驾驶员们

可能我们早已习惯了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不闻不问,习惯了漠视,习惯了走开,习惯了叫不出对门邻居的名字,习惯了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很多人......但,有时候生活还是会提醒你,那些最重要的东西,一直都在,默默温暖着你我。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常常有奇迹发生。

在我短暂且贫乏的人生经历当中,打120叫救护车是我一直不会忘记的一段经历,患者家属需要在电话中说清楚患者病因与现状,安抚患者情绪,之后就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其实,等120的那段时间是最让家属感到害怕的,因为你除了等,什么也做不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而这段仿佛真空了似的时间,会前所未有的恐惧死神的到来。

我至今仍会记得,当120赶到的时候那种稍稍松了口气的感觉。

吴昕医生总说:救人是我的一份工作,救好了也是我应该做的,既然是院前急救的医生,就要把碰到的病人救好,只要做到自己问心无愧了,做到一个急救医生应该做的事情,那你就应该感到开心,感到幸福。

不管这人叫什么,多大年龄,来自哪里,救护你,把你平安送到医院的这个信念从一而终,始终没有改变过。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们需要,我们都在。

导演组希望通过此片,给予观众更多的关于120的认识,除了生与死之外,还有一些人世间的温暖,他们的情绪能通过每一个拍摄的故事而被大家看到,那些很温暖的东西、有爱的画面,会很深的留在你的脑子里。

很喜欢其中一位导演说的一段话: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一天,哪怕是现在这个时刻,都是我们这一生当中,最年轻的时刻,有时候生命很脆弱,有时候其实并不脆弱,希望观众能感受到生命的一种“坚韧”。

——END——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短评

男主很帅的!

5分钟前
  • 禾页
  • 还行

好喜欢急救组啊!!!每个人都很努力,很可爱

7分钟前
  • 淀粉肠狂热粉
  • 力荐

能有一个客观视角再自然一点就好了。

10分钟前
  • 六翼在天堂
  • 推荐

吴医生迷妹了

11分钟前
  • 鸭梨
  • 力荐

美丽的人儿 但是相比于其他纪录片 重点不突出

13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我要去学cpr

16分钟前
  • 大腿
  • 力荐

人文关怀还是得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17分钟前
  • augustus
  • 推荐

医生的几分钟的抢救也许可以救回患者无辜的一条生命

20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力荐

东方卫视简直就是国内医疗纪录片的扛把子啊!!!!从《急诊室故事》到《生门》再到《紧急救护120》!!!

23分钟前
  • 宇宙在逃楊不悔
  • 推荐

三个急救团队各有魅力,吴昕医生还是单身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hhhh希望有第二季!

28分钟前
  • Fluffernutter
  • 力荐

紧急救命

31分钟前
  • 圣墟
  • 力荐

在急诊抢救的病人太多了,时间就是生命!在急诊能见到很多急症,增长经验,不错。比东方卫视另一个纪录片“急诊室故事”拍的节奏性和科普性差点,换了个视角,这个是讲急诊出车去病人家里,也是不错的医学科普片子,一遍过。5秒钟气管插管,然后心肺复苏抢救,牛!

32分钟前
  • Artery
  • 还行

拍医疗题材纪录片,上海台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33分钟前
  • 藏情兜兜
  • 力荐

急救员小哥哥小姐姐们头顶带光啊!每一集心跳都会加速,真心感动: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37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作为纪录片不够客观、克制。

38分钟前
  • 5杠5杠5
  • 还行

急救的日常。

39分钟前
  • 🐳居北望南🦥
  • 还行

还是更喜欢急诊室故事

42分钟前
  • 番茄炒蛋
  • 还行

2019.01.01 一

45分钟前
  • 半夜编草鞋
  • 力荐

在东方卫视看了好几部医疗类纪录片了,都挺喜欢的

47分钟前
  • 艾小米
  • 力荐

吴昕医生了解一下

52分钟前
  • ZazaHwung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