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这片子,是我第一次看田壮壮的片。
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拍摄一部传记片。
不了解围棋,不了解吴清源时代,不了解吴清源的人是没办法看明白这片的,所以这片肯定不会得到广泛认可,影评者不一定了解围棋,更不会了解吴清源和他的时代,围棋爱好者不一定喜欢电影,不一定喜欢探究电影。。
恰好,凑巧的很,不管什么事情我多少都会沾上一点,一知半解。
所以我挺喜欢这片,也看得明白这片,于是心里想:“恩,吴清源先生想必就是如此人生吧,田壮壮一定也是有才能的导演了,而张震也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了。
”吴清源是围棋大师,他的传奇是不仅仅因为他是大师,而是因为他是末代大师。
不过是日本围棋的末代大师。
现在网络上的人们通常一提到日本就会丧失基本的判断能力,这实在是没办法的事。
吴清源十三岁的棋谱被寄送到日本的时候,他在国内已经没有了敌手。
而面对来自日本的强手也可以毫不逊色的抵挡。
他的恩师赖越认为,此人有棋圣秀策之风。
我想赖越怀着激动的心情发出近乎谦卑的请求信的时候,他当时一定会想到这孩子将一定可以挑战自己的夙敌:本因坊家。
吴清源十九岁的时候,终于坐在了日本第一高手本因坊秀哉的对面。
影片里,棋坪上,少年气盛的吴清源第一手摆在了本因坊的左手边“三三”位。
作为围棋礼节执黑先行的后辈必须落子自己的右上角这是一种敬意,而落到了“三三”位则是不折不抠的挑衅,“三三”在坊门是被列为“禁手”的恶着。
而第三手,吴清源即落子在了“天元”,这简直就是无视坊门的尊严。。
坊门大哗。。。。
而影片里一片寂静,棋手不动如山。
日本愤青的砖头打破了门。。。
吴清源最终输掉了这棋,而本因坊秀哉也宣布引退,并且将本因坊的荣誉转交日本棋院,坊门已经没有任何高手有资格占据这荣誉了。。
吴清源时代,日本没有了真正的“名人”,而作为一名外籍棋手也没有资格做日本的第一高手。
吴清源能做的事,就是在擂争十番棋上将所有的对手一一打到降级。。
每个日本高手,每一个,他们面对吴清源的时候都必须降格。
这就是“棋份”。。
影片里,,木古实吐血,而吴清源旁若无人,时而垂首,时而微微仰头,丝毫没有发觉任何变化。
棋人合一,就是天人合一。
五胜一败,木谷被打到“先相先”,老一辈的雁金准一,在输掉了四局之后放弃了余下的比赛,避免了“先相先”的降格,吴清源得知消息后,目无表情。。
藤泽被打到了更加低级的“定先”。。
藤泽是本因坊秀哉之后日本第一人,第一个九段,日本棋院的第一人。
岩本:先相先;坂田:先相先,后被打到定先;本因坊秀格(高川格):先相先。
围棋的成就和宗教的痴迷荡涤了吴清源的一生。
邪教和战争将吴清源的财物洗劫一空,妻子奋力搬动破败的家具,而吴清源默然呆滞。
仿佛行棋中。
无论如何,他旁若无人。。
入定。。
世事如棋,人如棋。。
47岁车祸,70岁引退。。
这胜负的世界,倘若只有胜,而没有负,又怎样能够体会呢?
倘若这胜的残酷和负的残酷,都尽皆体会。。
难道还不够令人厌倦么?
《吴清源》是僵硬的,这是我看此片的第一感觉。
吴清源作为一个围棋大师,《吴清源》作为一个表现围棋大师人生的电影,拍摄的如此僵硬,让人觉得导演田壮壮可能只是在借吴清源的噱头在搞什么实验。
片中出现字幕的时候,几乎没有背景乐,导演对于对弈的情节拍摄的很潦草,一带而过。
而对于吴清源的信仰和日本的战乱,倒是颇为在意。
似乎导演意图以大的环境来表现吴清源本人的内心世界。
片子的开头,有一段时间很短的剧组人员和吴清源在日本家中的会面畅谈场景,我甚至觉得,这个场景胜过整部片子。
张震的表现还是略显生涩,而且其呆板的表演,错误的理解了吴清源本人对围棋的痴。
如果轻率的拍摄一部讲述吴清源的电影,对于田壮壮和吴清源本人来说,都是一个遗憾。
end
看完后我在豆瓣的三星与四星之间徘徊良久。
三星是因为中途略有睡意(难道是最近好莱坞看多了?
反省下……)四星则是因为我赞许导演的这种探索。
老实说,我觉得张震演得并不好,或者他并不适合。
很多内心戏,完全是由于镜头和摄影的引导,我才逐渐地去靠近这个人物,而张震的表演,则会起到一个反效果,他把由镜头和摄影营造的氛围,又推开了。
我不知这种若即若离的观影感觉,是因为我对吴本人及其哲学的不熟悉造成的,还是导演的刻意而为,张震的表演是这种刻意的一部分?
从景别的采用上来说(片中极少特写,多为中远景),似乎导演要造成某种浮光掠影的效果,而要靠这种浮于表面的距离,来揭示(用窥视可能更准确)人物的内心世界,毫无疑问是艰难的。
这是我赞许田壮壮的原因之一。
显然田导陷入了这样一个矛盾:他不肯用主观的电影语言来定义这个人物,原因之一可能是吴老还健在,更可能是因为围棋哲学的影响。
这使导演采取了从大局上关照的态度,而不是从细节上强行介入。
然而依这样的态度,后果之一就是片中的人物面目会被某种精神所模糊,人物在几十年间的变化,以及戏剧性,甚至稍微世俗些的心理活动,都会被这种强大的精神所覆盖。
所以观影快感之类的事,很难在本片找到,除非你已经完全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并感同身受。
由此,导演花了重笔在吴的信仰问题上。
这是进入吴内心世界很好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具体事件与精神活动特别自然的一个交汇点,编剧不可能错过这样一个可以稍微增加些戏剧性但又忠于精神主义的点。
如果相信作者论的话,观众不会对田壮壮拍出这样的片子感到奇怪,相对于其他第五代的历史主义倾向,田的信仰倾向显得非常天生流动。
这次的尝试虽然不见得有多成功,甚至可以说不成功,但会让我们有理由去期许他的下一部,因为他还在专注于精神问题,还在探索适合他的电影语言,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选择背离。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这部片子的主演是准大师,张震;导演是大师,田壮壮;编剧也是大师,阿城;演的更是大师,而且还是大师中的大师,吴清源。
结果不知道是哪一方面出了问题,让人看到昏昏欲睡。
闷片我是看过不少,甚至说多也不过分。
但是无论什么闷片,除了“闷”之外,它还要是个“片子”。
没有物质基础,它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考都是无力的。
但是这部影片却要反其道而行之。
依照导演的意图,是刻意的模糊影片的情节上的冲突,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吴清源先生的精神状态上。
镜头无疑是精致的,对一些场景的安排也看出导演的心血。
但是呢,这一切不还是要演员的表演,台词的表述,这些表面化的东西传达给观众。
可是遗憾的是,导演没有做到,或者说是不屑一做。
所以,让我们的观看也无从下眼。
为什么不能拍成《戏梦人生》一样,让人看的舒服想的深刻。
这就是导演的实力差距么?
http://tin1016.spaces.live.com/blog/cns!49A79B57DDF65AA1!1260.entry
因为看不到,所以期待那么久的电影,6月20日在上海影城谑笑着看完了。
田壮壮当然有自己的节奏感,但是跑题很远,吴清源赴日前14年的经历被一笔带过,这个可能也是为了回避历史敏感人物,因为吴在自传《中的精神》里写过,他曾受到段祺瑞的赞助。
回避历史,还表现在电影没有提及吴在1934年作为“日满华围棋友好访问团”去伪满洲国和当年即位“满洲国”皇帝的傅仪下棋的情节;表现在没有提到吴分别在1952年及1965年两次去台湾见蒋介石等等。
张震演绎的大概是他理解的吴清源的样子,有点痴痴呆呆,走路也直挺挺,而吴清源并不是这样一个人。
电影花很大篇幅讲吴清源入日籍前的心态和宗教的关系,其实吴清源这个人,离开棋,简直毫无价值。
先说1936年吴入日本籍,他本人对这种事是非常麻木的,同时也是现实的态度,电影里安排他无限痛苦,是田导演的一厢情愿或者是情势所迫。
并且吴清源在自传里还说,1946年,华侨曾强迫他放弃日本国籍,而在他输棋后,又把他的临时中国护照拿走了,因为嫌他丢人。
这是蛮反讽好笑的一件事。
他在自传里说过解放后与梅兰芳见面,当梅兰芳问他如让中国的围棋强大应该怎么办时,他的回答就是:“首先要挖掘出天才,然后让他来日本留学”。
再说吴清源那个“红会”,在当前中国人眼里,那就是赤祼祼的邪教,不知为什么,田壮壮刻意模糊大家的概念,把“红会”和“玺宇”的关系交待得非常不清楚,让观众以为吴清源最后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完全退出了,还特意安排在电影里让张震一直黄灰色的衣服加上一条大红围巾,用那么老土的方法旗帜鲜明地暗示新生。
其实吴在自传内写得很清楚,他从21岁加入,直到写自传时的87岁,都还是“红会”会员。
吴清源是很现实的人,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不利,都和下棋一样计算得颇为清楚,他自己也并不讳言。
比如结婚,是因为当时他的母亲和妹妹都准备回国,怕自己一个人生活不便,所以拜托别人介绍。
并且理想是也找一个能理解“红会”和“篁道大教”(后改名“玺宇”)的人,并不如电影表现那样简直是自由恋爱了。
说些题外话,张震虽然为这部戏进行地狱式减肥,又去学围棋和日语,但说出来的日文明显不该是一个从十四岁开始就浸淫在日语环境的人。
再说饰演川端康成那个日本演员,完全是走过场,张艾嘉这个角色更是鸡肋,其他人的表现也都平平。
身边人认出了伊藤步。
如果没读过吴清源的自传或者不了解历史,整个电影都会显得闷到莫名其妙。
片头还特为放一段完全不相关的张震与吴清源坐在一起聊天,说猴子偷抢柿子,用意在于显示这部电影是吴清源首肯之作么?
看起来更像是田壮壮偷了吴清源的人生来讲自己的故事。
电影开始前有一段吴清源和夫人的采访,或者叫闲聊。
两位老人笑谈秋天猴子会来偷柿子。
那时他的夫人还健在,去年去世了。
今年端午,是吴清源九十九岁生日,他老人家一生关心中国围棋发展,不知听闻LG杯捷报,会不会欣慰。
想起吴清源,心中充满仰慕,是小球对于一代宗师不明所以的高山仰止。
趁着仰慕没有变成悼念,要赶紧表达一下。
小李的自传叫《逆战》,大李的叫《不得贪胜》,吴清源的叫《中的精神》,如果只看名字,很能体现他们三位给人的不同印象。
直到现在为止,没有认真看过吴清源的一盘棋。
对他的印象最初来自于《名人》,川端康成对年轻的吴六段不吝赞美:“六年前的那个时候,他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如今又加上少僧般的仙风道骨。
” 大学期间每到周末宿舍内部聚众看电影。
《吴清源》从拍摄开始一直关注着,第一时间买了盗版碟,鼓动大家一起看。
其余三人一个花痴张震,一个相信田壮壮,三比一通过。
吴清源的一生如此传奇,在十番棋中把日本当世高手全部降级的辉煌被一代代棋迷念念不忘。
电影很容易拍得跌宕起伏,所幸事实上并没有,重要对局包括改变围棋历史的新布局,都一带而过。
十九岁的吴清源目不斜视穿过长廊,在对局室正襟危坐,静待秀哉名人。
三三,星,天元。
长久以来意料中的三枚棋子依次下在棋盘上,如同宇宙洪荒之中最初的秩序。
棋子轻敲棋盘的声音在寂静中越发清脆,长廊外花木葱茏,川端康成奋笔疾书。
脑中瞬间闪过本因坊家四百年的发展、新布局的光芒、现代围棋的改革……历史在棋盘上如水般流过,心中的风起云涌无以言表,只能默默看下去,遗憾千言万语无法解释这一刻多么重要。
田壮壮说,他去拜访吴清源,只能默默地听。
他老人家不谈围棋,也不谈电影,而是谈《易经》。
或许每一种学问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做到最好,就会殊途同归。
用有形的画面传递无形的境界,本是一桩难事,更难的是,这种境界高出普通人的理解能力。
从头到尾沉闷而散漫,不着眼于外部世界而试图探索内心。
更多的是他一个人在沉思,面对着帘外的雨。
在凝重与思虑的表情所暗示的内心挣扎中,吴清源从战无不胜的昭和棋圣、仰慕者心中的围棋之神,还原为一个人,一个漂泊异国、体弱多病、被民族矛盾羁绊、挣扎在生活与信仰之间的求道者。
吴清源说:“我的一生只有两件事:真理,围棋。
” 落幕时天元微微晃动的一子充满了无限可能。
下午去看《吳清源》,因為只放一場(雖然是這次的競賽影片),所以一廳雖大,坐得倒還不難看。
我身旁兩位男士似乎是棋迷,可惜這部電影中對圍棋提及不多。
從片中看,張震很有禿頭危險。
回來後和朋友討論了一下,大家的感覺都差不多,片段很好,但連綴成一部電影,卻是散的。
不好說是故意追求還是功力不夠。
這電影好似筆記,每一則都很好看,好看在短,間有閑蕩開去的神來之筆。
攝影與節奏都好,演員也好。
張震是最吃重的許多特寫,拍他凝視和思考的姿態,目光中流露出“無心”。
印象最深的是他夾緊雙臂的那個木訥的走路姿態。
奇怪的是其余人物都面目模糊,譬如他母親是張艾嘉,我一直到最后他母親回國才認出來。
哥哥是辛柏青,完全沒發現。
倒是黃奕,很顯眼……日本方面的演員也好,不破萬作和伊藤步都是戲份吃重的角色。
L說田壯壯思想境界不夠,所以拍得吳清源好像不是在追邪教就是在下圍棋,而下棋又是只在求勝。
他下棋的目標,我倒覺得戲中也沒有說就是求勝。
只是既然信仰和下棋都是通往“道”之路,兩者并不矛盾啊。
而以棋達道卻顯然表現得不夠,十分不夠,因其是個人體驗很難表達還是怕漫漫十番棋會成圍棋教學片?
璽宇教那段太外道了,我覺得我是中宣部憑這個也會考慮公映問題的(我真是比中宣部還中宣部啊……)。
但片段真的是好。
從開頭好到尾,隨便抽一段出來都好看。
最妙是閑談,不說棋亦不說時局,閑閑數句,拉遠景,字幕也出來慢一拍,最有意境。
片頭前張震和伊藤步拜訪吳清源夫婦,他們說家附近有猴,會吃柿子,就使人驚艷。
其他印象深刻的還有:西園寺公毅與吳清源走在花園中,上了橋,西園寺已走遠,吳清源還留在橋中央。
這片中吳清源數度徘徊,暗示他人生重大抉擇時刻。
川端康成與吳清源一起坐在草地上,川端說夜晚凝望月光下的赤壁,回來讀些“神仙通鑒”之類。
我就在想到底是這“神仙通鑒”是《山海經》還是《列仙傳》呢……吳清源去拜訪山中湖別墅的金木,對璽宇教信仰動搖,解下腰帶預備上吊一段。
出車禍後,瀨越還是木谷來拜訪他,說要重新開始下棋,窗外是海,從外面拍里面,兩人閑談,忽然電話響,吳清源去接電話,另一人也慢慢走開,余下兩只茶碗,此時打出字幕,瀨越于是年自殺,木谷亦成不歸之人。
人生縱然時時相見,亦有如參商之日。
比較不喜歡的是瀨越在廣島舉行本因坊之戰,投下原子彈後仍然繼續。
和木谷的十番棋,用K的話,十分“少年漫畫”。
其實我更期待如何處理吳清源作為中國人,在日本這么多年,尤其是抗戰期間的糾結心路。
不過田壯壯顯然更關心“道”,對此描繪不多,僅有些側面略略反應(譬如吳從中國回來後有一陣只看中文書,去入籍時忽然走掉,問木谷入伍後是否會去中國),我想這方面也許是刻意作淡化處理,以求一種冷靜的態度,事實上從晚清到抗戰前的中國對日的心境,我覺得今日的我們已經很難再體會了。
但作為學習近代史的人,從影視中看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是最大趣味,所以我的品味也就是停留在看看《一貫害人道》之類沒有藝術價值的電影上了……另外,吳清源信仰的紅萬字會,之前在讀譯的Collaboration中南京一章中第一次看到,在日軍進入南京後,此會曾發揮極大作用(當然是與日軍合作),恢復秩序,安撫難民。
我一度以為這是紅十字會的分支機構(譯稿中也沒有寫明),原來乃是信仰組織。
紅萬字會的人物在片中是李雪健演的,他是我唯一一個一眼就看出來的明星。
如果你对吴清源一无所知,或者几近无知。
那么,此片不看也罢。
如果你一向以为电影就是娱乐,而不是某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省察,那么,此片会让人觉得故作深沉。
如果你不知道田壮壮,那也没什么错。
就像田壮壮也不知道你。
电影,有选择观众的权力,这和观众有选择电影的权力是一样的。
到了现在,我们应该可以认为,电影和观众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尊重。
即是,我不喜欢你,你也不喜欢我,但我们都极力拒绝:对方该被消灭。
我看此片是一次美丽的误会。
误会是因为,我也不太知道吴清源,更对田壮壮所知有限。
所以,看完电影,我既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真理”,也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围棋”。
我只觉得,张震在很棒的摄影镜头下小心翼翼,跌倒,痛哭,空洞或者发呆,似乎与吴清源隔的老远。
更何况,片子里的张艾嘉,黄弈,李雪健(李雪健那段万字会的宣教简直搞笑)等都可有可无,而伊藤步(吴清源的妻子),这个角色太过隐忍,就如整部片子意境太满,满则过,而这个妻子,似乎也是可有可无。
川端康成,如果你会认出那个坐在草坪上赞扬吴清源文章写得好的人是川端康成,那么我断定,你一定是猜测。
吴清源为什么突然加入玺宇教?
为什么自传里说他一生都是万字会的成员,而电影里却变了?
(电影中玺宇教教主说自己是神的那段,让人觉得吴清源是白痴。
那么傻的一个教啊。
中邪了吧,呵呵。
——开个玩笑)......即使田导演要求我们看完此片后一一求证,要求还是太高了。
如果没有一个疑问我能从影片中找到答案,我看电影还不如去看《吴清源自传》。
全片的设计,都是断片式的。
或者不如说神思(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神思无需因果,来去倏忽)。
田导演不交待棋局的对决。
也许是无从交待。
田导演只是对每场棋局的现场布置、灯光设计、机位拍摄做出精心的设计,难免让人坠入云雾里。
而想要从这些断片中窥得“棋圣”一生传奇,还是难得。
《吴清源》,说是人物传记,不如说是田壮壮的遐想:吴清源对于精神生活和内心平静的求索,他如何挣扎,如何平衡。
这些遐想,以出色的画面展示出来,力求诠释吴清源的内心世界,至少,眼睛是愉悦的。
眼睛是愉悦的,也许对一部片子来讲,就够了吧。
田壮壮曾说,他的电影是拍给21世纪的观众看的,以此片看来,21世纪的观者还是寥寥。
还是要说一下这部片子的。
田壮壮,我比较尊重的导演。
张震,也是文艺片的腕。
这部电影,从镜头,调度,节奏来看,完全没有错,有些固定镜头甚好。
可我就是觉得不对。
这部片子就像冬天落在外套上的一片雪,感觉不到它的温度。
是少了一种精髓性的东西,如果是说围棋,那围棋的精神,棋的境界讲的不到位。
如果是讲大时代下的个人命运,好像有些到点了,但去除字幕,这部电影的影像表达能力简直奇差无比,无法支撑剧情。
就像写毛笔字那样,下笔的时候是弱弱的,但把宣纸拿开后,笔峰要力透纸背才算高明。
田壮壮倒好,大量的远景中景,固定镜头,这下笔倒是淡淡的,但拿开那些字幕,整个故事完全没有型啊!
这不是文字的影像化啊!
画人,画事,画境界,这三者田壮壮没有一个处理好的。
可惜了,田壮壮在这部电影是有野心的,我看到了。
但电影真的不怎么样。
很多人拿此片与吴清源传记作比,但电影毕竟不是人物生平事迹翔实且面面俱到的罗列,所谓真实也必然是导演主观心智的外化,所谓真,亦不过是情感的真实罢了。
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或价值,与他在一个人心中的意义是不一样。
此片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导演理念。
编剧阿城截取了吴清源生平事迹的几个片断,将人物置于两难选择和冲突之中(与棋、宗教、国籍、疾病),展现吴清源的精神层面,求真,及对棋的执著,因而人物是有性格的,真实的,情节进展虽有大幅度跳跃,但形散神不散,剧情看似平缓,实则相当紧凑。
摄影与剪接,皆营造出一种气韵与意境。
看到片尾,事廖庆松作为该片的剪辑助理。
想到侯孝贤说到小廖的“云块剪接法”:剪张力,剪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情绪,暗流绵密,贯穿到完。
但此片看起来仍有几分吃力沉闷,这与田壮壮一贯冷静、简约、点到即止的导演风格和他表达关注的事物有关。
田壮壮的语言系统是封闭的,他有他的语言系统,从近几年来他的新作即可窥见一斑,一贯的冷静、克制,情绪藏于画面之外,看他的片子,常常令我想到布列松,想到他所言:不要追求诗,它会从接缝(省略处)渗入;一把小提琴足够,就不用两把……这一语言风格产生的疏离感,对观众的理解力与情感的投入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田一直以来较为关注的是永恒且不变的精神世界,古老的民族与生态、人的精神与意志,等等。
这些事物潜藏在社会的外部事件和人物外在的生存行为之下,不具有太强动作感与冲突性,也就难以为大多数人理解并接受。
那个拍盗马贼的田壮壮哪去了?
很闷,该表现的没有表现出来。如果对吴清源这个人物感兴趣,还是看他的自传吧
本以为本片会着重把重点放在吴棋圣在日本著名的“十番棋”上,可惜事与愿违。真的很期待能看一部类似《棋魂》风格的电影,期望能早日如愿以偿。
田氏执导,张释清源。吴君所求,信仰也矣。教会未觅,复入棋枰。胜败难争,便行退隐。钟意之景,川端促膝。唯愿如水,坐看风起。
最后退出棋坛的原因为何会说是无法全胜呢?这不和其中和的思想相背吗?。。好些地方跳跃的太快,得弄本书看下才行 。。。我怎么有这么多事呢。。。太贪心了
对围棋方面叙述得太少。怎么着也得重点表现一下吴大师当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风范啊!
不好看
整部片有点冷。
身为棋手,胜负不能忘。
相当难看的一部传记片,没有想到会糟糕到这个地步,导演还曾经信誓旦旦说拍给下个世纪观众,多年以后再看也看不下去,不说人话的感觉,这个和后面狼灾记,简直是当时田导急于走国际合作的灾难期
喜欢电影的整体风格,但终究是印象不深。
节奏太慢了
电影不比自传体小说,十番棋下到4:1即可结束,因此够了
为贤者讳
想想《棋王》都能拍的那么有戏剧性和故事性,对吴清源这样的大师来说,应该会更好看,可田壮壮却又走上了另一条极端的路子,刻意回避一切冲突和叙事,只用几笔寥寥带过,呈现给观众的反而是最缓慢的生活,虽然充满了时代性与诗意,但对不少观众而言,还是有点难于接受。
超闷。摄影漂亮!印象里有个镜头很美,雾气氤氲的树林里一个远景,只有张震在树林里赶往棋场的背影和侧面,美!可电影就只剩了画面摄影的精致。
阿城写的剧本就这副故事都讲不清楚的样子么?吴清源是说他的一生就俩事儿:棋与真理,但是一件都没讲清楚。
老实说,这部片子我没有看完。
真是觉得演员多么重要
神给予你围棋天赋,去追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