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
Kursk,潜行浩劫96小时(港),深海救援(台),潜舰K-141,The Command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主演:科林·费尔斯,蕾雅·赛杜,马提亚斯·修奈尔,迈克尔·恩奎斯特,马克斯·冯·叙多夫,奥古斯特·迪赫,史蒂芬·威丁顿,潘妮拉·奥古斯特,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库尔斯克》的故事聚焦2000年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沉没事件。彼时进行作战训练的库尔斯克号艇内鱼雷自爆,118位船员全部罹难。事件也成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潜水艇事故。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大的战术核潜艇之一,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舰,曾被媒体誉为“航母终结者”。像“泰坦尼克”号超级油轮一样,库尔..详细 >
一部电影连故事起承转合都讲不明白白瞎了最能拍成史诗的历史灾难题材
好惨!这尼玛真实情况如此吗?新中国好像也出过潜艇事故。真不知道当年什么情况…看吧,估计得个几十年才能解密~
充电一整天使用5分钟
3.5 这种草泥马过程看得真是太堵了...用英语怪怪的。摄影不错。球球帅比别再演毛人了you dont deserve this drag. 并没看到恩奎斯特..
谁是谁非,一部影片难以预测,可能真相已石沉大海
看了很难过。but确定没有在黑俄罗斯吗?
打电话在电话号码前看到了kursk这个词,查了下才知道了这个事件。Ps这评分给打太低了
首先要向所有牺牲的官兵致敬。第二讲英语的俄片都多少要黑黑俄的。第三去救援的外国船也总是有其他目的。然后讲片子一般。真实的故事靠影片总是难以描述详细的,何况人都死光了,下面根本不知道有多恐怖。
法国投资丹麦导演用法国演员说英语讲俄罗斯故事
Find another man to love, for I'm the moment in your life but you are my forever.
都说现在观众不愿意进电影院,其实这种电影完全可以引进上映,警示后人。我想到了《北洋水师》里打不响的炮弹,《高山下的花环》炸不了的炮弹,官僚主义害死人。
有点奇怪
一个制度高于个人生命的地方,一个规则至上的地方,一个个体不被看见的地方,很难让人有归属感。
温特伯格还是回去拍欧洲片吧,两部英语片都令人失望
温特伯格将《库尔斯克》搬上大银幕一点也不让人意外,他的《潜水艇》已经透露了足够多的讯息。和这位「预言家」一样,我也相信「电影」具有塔罗牌式的占卜能力。当然,你也可当作娱乐消遣。毕竟,历史也会以「笑话」的形式重演。随着这艘令人迷惑的巨大物体从父亲的臂弯缓缓潜入深邃而幽暗的恶魔怀抱,同时伴着影片画幅从私人视角向公共视野的无限延伸,作者正式提醒观众,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潜水艇事故」即将「再次」临世。事实上,半小时不到,看似尽在掌控之中的鱼雷就以失控的方式「罢工」爆炸——颠覆了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并导致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的质疑。在剩余的时间里,人类一直处于自救救人和自编自辩的状态当中。为何男主多是具有「领袖气质」的角色?若不是道德力量的救赎,这些《亲爱的同志》怕是早随着「维京海盗」的英灵沉没海底了吧。
(4.0/10)库尔斯克号的意外和救援就这一事件本身来说并没有多少值得书写的必要,又因为不存在幸存者或促成现实的改变所以也无法通过其他人的牺牲来达成某种救赎。类似题材有的拍成了传记,作为传记死亡并不是失败而只是必然的归宿。也有的将矛头直指漠视生命的陈腐体系,这种情况下还是出事的国家自己拍出来自省比较常见。由对立方甚至哪怕是新近才解除对立的一方来拍,总会饱受批评的,因为电影的意义并不只表现在自身的美学价值上,也表现在它反映的社会背景中。另外这剧本编得也的确是毫无头绪。两次变画幅的操作成了唯一的亮点。
俄国人的真实事件找一群欧洲人用英语演还是有点违和。剧情流水,节奏平淡,片子没什么重点,总的来说非常一般。即使不知道这个事件,看了开头也能猜到结尾。导演本可以下手再狠一点,用力讽刺一把当时的政局,结果就这样一笔带过了,未免有点可惜。
片中提到賣給美國佬的深海救援艇,就在今年讓五個有錢有閒去探險Titanic的富豪們瞬間死於壓力艙爆炸。歐洲導演在黑大鵝上還是較中立的,倒是借製片方吹了一把曾經的海上霸主島國Royal Navy。
拍得很一般
真希望他们能活下来,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