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王』如此全线的演技派演出阵容,配上持续的高亢氛围,却在全程快进模式的剧情节奏下,俨然成了一部超长版的电视剧集锦,大部分场面和对话的结束都让观众猝不及防,作为系列作的上部,生生的把片名演成了《上海王的女人》。
【5或6分】
『上海王』如此全线的演技派演出阵容,配上持续的高亢氛围,却在全程快进模式的剧情节奏下,俨然成了一部超长版的电视剧集锦,大部分场面和对话的结束都让观众猝不及防,作为系列作的上部,生生的把片名演成了《上海王的女人》。
【5或6分】
他一直是一个人。
风和日丽的时候是一个人,凄风冷雨的时候还是一个人。
生是一个人,死是一个人。
在漆黑的夜幕里,耳旁刮过凌冽的风。
他站在码头的这边,她站在码头的那边。
仿佛还是青春年少的年龄,他仍然是认真稚拙的少年,每日与她小儿女间嬉笑打闹,偶然或有片刻的温存和美好,在暗淡的灯火之下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那是他最美好的时光了,尽管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之中,当苦痛刻着年轮碾压过青春,若说到还能够慰藉沉重的心灵的,便是那人生只若初相见的光阴。
这是少年时代偶然遇见的女子,如今已经出落的这般隐忍担当了。
他看着她,目光里有欣慰,目光里有爱恋,目光里有释然。
他爱她,他一直都在爱她。
而他也知道,她从来都爱他,却从来都不够爱他。
他还知道,她也知道。
“我一直都爱你,却不能说,但是我想问你,你爱我么。
”“爱。
”爱。
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字,他一身清风磊落,半生飘零孤独,他等待了大半辈子,终于等到了这一个字。
不枉了,此生不枉。
他觉得值得,他目中有泪,却含笑如春风。
他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
如此便可以离去,他要离去。
他累了。
他唤她:“小月桂”他把手枪交到她的手里。
他把自己交到她的手里。
他把浦江商会的偌大的担子交到她手里。
他为了抗下这样的担子,他错过她,错过幸福,错过人生。
他为了抗下这样的担子,做过一些应该或者不应该的事,他做这些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过来提点他,帮助他。
因而也没人知道,他做这些事的时候,快乐不快乐,伤心不伤心。
似乎也没有人在意,他半夜里碾转反侧,日日被噩梦惊醒。
他做到这样一个地步,孤军奋战良久。
他一个人。
终于撑不下去了。
他累了。
枪声响起,他缓缓倒下,模糊之中,看见心爱的女子惊慌失措的跑过来。
她扶起他,把他揽在臂弯里,爱人的臂弯温暖而情意绵绵,他看见这个女子满脸泪水肆意,她为他而哭,为他的命运哭,为他们如烟花般绚烂却短暂的爱情哭。
她终于完全的抛下了自己,抛下野心,抛下对立的身份,她抱着怀里的这个男子。
她终于爱上他了,彻底的。
在他的生命即将逝去的时候。
她抱着怀里的男子,他的呼吸渐渐的弱下去,她的一声声哭喊,终于再也唤不回他了。
她负他几许深情,然而今生今世,却再也偿还不了。
于是终于明白,这一辈子,终究还是错过了。
她仍旧不知道,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了,只因千帆过尽,沧海桑田,他还能够在她怀里,他还知道她爱他。
他爱她,她爱他。
这便够了。
剧里黄佩玉说: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才有活着的感觉。
这是对筱月桂说的,正是因为她只是一个单纯的女人,才会让人爱吧,她有爱欲,有情欲,有的时候倔强,有的时候顺从,有的时候隐忍,有的时候妖娆性感,有的时候仁慈善良,这样的女人才是活着的人。
如果把筱月桂拍成像银行家一样的刚强、重利、工于心计的女人,我不爱看。
这样的人太多了,即使在大家心里上海王的女人就是要左右逢源,长袖善舞,我也不爱看一个永远带着面具的完美女人。
完美女人在电影里就是新黛玉了,聪慧美丽,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傍身之所,优雅大方得体,多好的上海女人,可是我不喜欢她的精明,我喜欢真性情的几次面临险境的小月桂。
我想有人之所以喜欢看电影,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私人化的事情,你看了,你的感受独属于你自己,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与自己原有世界结合,电影带你去体会你未经历的世界。
感动就是让你有发现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0. 《上海王》因在第8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包揽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五大奖项而在上海举办了几场放映。
今年上海电影节虽没看上,好歹也在公映前先睹为快了。
1. 各演员的表演在这部电影中是完全值得被认可的。
常爷的霸气,黄佩玉的睿智,余其扬的气盛,小月桂的气质和筱月桂的气场,在胡军、秦昊、凤小岳、李梦和余男的诠释下都相当细致到位,服装造型拿捏准确,形象吻合,演员也完全融入角色。
片中的上海方言令身为上海人的我亲切感十足,放映厅内老一辈的观众看到曹可凡和王汝刚一出场就笑声不止。
银幕中的上海,从外滩、南京路到十六铺、静安寺,还有百乐门、法租界的笔触都在尽可能全面地勾勒百年前的这座城市。
尽管3D模拟的外滩黄浦江全貌还是有点假,但《上海王》里的上海还是要比《罗曼蒂克消亡史》里头的上海地道得多。
2. 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叙事剪辑。
车开一半,话讲一半,戏也演一半,从头到尾都在拼命赶。
通过紧凑的情节其实能看出剧本是非常饱满而且完整的,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影像却显得非常急促。
没有看过电视剧也能感觉到剧本还是照着电视剧的节奏在延续,又因为要满足电影的长度而使情节一再压缩。
如果觉得故事讲不完的话,其实拍长一点也是可以的嘛,这不第一部讲不完的还是得放到下一部去讲吗?
剪辑存在很大的问题,一场戏还没演完,表演没有酝酿和过渡就直接进入高潮,观众都还没来得及进入状态,镜头就给切了。
枪声毫无预兆,子弹突如其来,鲜血就像从打翻的罐子里泼出来似的。
这样的剪辑造成了剧情的极度不流畅,对故事的完整呈现有很大影响,对看电影的人来说也很不舒服。
前后场景的急切转换使整体很不连贯,丝毫不留人喘息的余地。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部加长版的预告片,没有前戏,一直都在高潮。
就像考试划重点,没有范围,全部都是重点,也没有主次之分。
不能因为要照着原著小说和电视剧来改,就失掉了镜头语言和电影本该有的韵律质感。
全程就像开了32倍高速快进似的,老是觉得心里很着急。
这么个腥风血雨的上海滩,王者交替的故事其实可以表现得很有气势,至少在这些被描摹得非常立体的人物上是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的底气和潜质的。
如果剧本本身没有问题,那后期的剪辑就成了本片最大的败笔,再合理紧凑的情节都因此变得不着调,完全脱离了原有的节奏和基调。
并且导演也根本没想要弥补从刚开始就已经产生的脱线,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3. 两颗星真不是觉得这是部烂片,只是它的缺点实在太过明显了,对影片的影响不止一点点。
如下一部还没进行到后期,真心希望别剪成这个样子,仍需好好雕琢。
上海啊,旗袍啊,这类故事韵味很重要啊!
这是电影不是新闻综合东方卫视每晚放的电视剧啊!
以为郭采洁也出演了本片,结果还真没有,一直到片尾字幕处才见到她的剧照,参演常荔荔这一角色。
显然故事没能在2小时内讲完,竟还留了悬念,未完待续。
但下一部还开着快进的话,就只能以比32倍更高速的快进来看了。
为了赶胡雪桦导演和曹可凡先生在诚品书店的活动,我和姐姐上午就去电影看了上海王,电影院人很少,整个场次只有包括我们的10个人,中途有人离场了,也有后面的朋友剧情讨论得眉飞色舞,散场后,还在说下半场什么时候上映,我也很开心地说,3月16日上映。
看到豆瓣上这么低的分,这么多差评,还是非常吃惊,至少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导演真的想展现一个那个时代的上海,他在活动里说,好的故事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所以他的故事对于当时上海那种诡谲云涌的情状与气氛烘托表现得非常好,让故事的底色异常浓郁与迷人。
他想要展现的上海是一个“融”的上海,导演说这是一个移民城市,所以演员普通话、方言与英语混杂,让当初观影时的不理解也多些认同,连裹着小脚一个姆妈都会说几句流利的英语,多么时髦!
但十几年过去,当姆妈再掂着小脚走路时,又有些不搭,这个世界变化得多快啊!
于是过去与今朝之间,又多了些参差与对照。
影片中的建筑导演也说有借鉴南浔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小到门窗的设计都别有匠心。
这确实是一块异常迷人的土地,迷离到每一条弄堂窄巷都藏着一段动魄惊心与荡气回肠的故事。
这是一块鱼龙混杂的土地,这是一片吸引着无数男儿抛头颅洒热血的热土,有冒险,有机会,有蝼蚁般的小人物,也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因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里浪漫多了些奢侈,爱情多了些血色,悲情多了些壮丽,阴谋多了重黑暗,信任少了丝光明,当然屌丝逆袭的故事也多了许多。
曹可凡先生说,他这样概括上海:大气,洋气,雅气。
实在精辟!
胡雪桦导演是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上海,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今昔可以参差对照的上海,这是融的上海,也更是容的上海。
这是导演花了很长时间改的剧本,“十年磨一剑”,最后把那么漫长的故事那么纠结的人生凝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来叙述,确实是困难。
但是我却觉得该有的都有的,有时点到即止未必不如饱满扎实,说得多了,反而冗余。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有那么多参差对照的人生。
是一举手一投眉间的生死,是一朝一夕间的物是人非。
让人感受人生的惊心动魄,也感受人生的冷暖无常。
世界变化得太快,竟然没有什么是抓得住与靠得住的。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复杂背后的简单。
利益的纠葛千思万绕,密密层层,剪不断理还乱。
但是用情义二字来解,人生似也从容简单了许多,也是打动人心之处。
我想用力地用心地去理解与感受每一颗认真的心灵,或许不够完美甚至会被嗤笑笨拙,但是足够真实与真诚,我敬佩每一个认真的人。
对每一个念旧的人来说,这是“江湖还在,大侠已远”的时代,这样的真实与真诚是那样得难能可贵。
“言之有戏,行之有义”的复杂与简单,这或许就是上海王的人生况味。
Ps:活动中,胡雪桦导演撩头发的姿势特别风骚哈!
(褒义词)
常爷,第一代上海王,代表了传统江湖中的侠义之辈,为人忠勇豪气,更具家国情怀。
但最终输给了自己认为的忠与义,将江山和美人拱手让人于黄佩玉。
黄佩玉,第二代上海王,深谙上海滩游戏规则,游走于日本间谍,同盟会,洪门而不乱,风云际会。
与常爷相比,少了几分英雄气概,多了几分策略和智慧最后,想睡和睡过筱月桂的人,都死了。
可惜了这大把大把的钱(浅析《上海王》票房惨淡成因)应老师要求,我与同班四十余名同学就一个恬淡的夜晚在教室观看了这部名为《上海王》的电影。
看一场电影好比做一场梦,不过让人唏嘘的是,在这个接近两个小时的梦里,我一次次的醒过来,直白一点就是始终进入不了这个戏中,进入不了那个风云动荡的上海时代。
《上海王》累计票房为1365.33万,我要是导演的话一定是极度痛心疾首的,这样的成绩估计连投资的零头都没赚回来吧。
而回过头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大投资大制作大噱头的大电影遭受如此冷遇呢?
思前想后,我打算从电影本身、制片发行两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一个叙述。
先说电影本身。
胡雪桦,何许人也?
除去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的名头,这可是个获得过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人物,还因《兰陵王》、《喜马拉雅王子》这样的神作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偏偏这次栽了跟头。
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怪导演的,毕竟首次拿到这么多钱,拥有了这么大的班底,一个人又没有三头六臂嘛,所以一些环节上可能就出现了问题。
剪辑混乱造成该有戏份的缺失。
这可能是这部电影出现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前面说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无法深入的原因。
太赶了!
像身后有只老虎在追!
上海王诶,一个黑帮的传奇故事,这么宏大的背景却用如此快节奏的剪辑来讲述。
如果一次讲不完就完全可以像漫威一样分几部来讲述嘛,偏偏所有的故事要全部凑进111分钟的时长里。
黄佩玉这个角色在整部电影中应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毕竟他可是成为新一代上海王的人。
可这个人在电影中完全看不到他有什么样的背景。
出场只是他从海外归来,宋守备的人来抓他,而为何抓他原因不详。
常爷的人要保护他,原因不详。
他帮忙救回小月桂送给常爷,常爷却又为难他,原因同样不详。
这就要怪剪辑了,往往一场戏明明没有结束便马上接到下一场戏。
你可以说它干净利落,可是作为观众,我们要看的就是这些信息啊,这些信息一去掉,完全就像在看一部加长版的预告片一样云里雾里。
另外说一点,个人比较讨厌在影片中加些什么多少年代什么事情的做法,不过国内很多电影好像都喜欢这么做,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方式了吗?
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导演一开始就把剧情上了一个极其宏观的架子,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也是逼不得已。
举个例子,克里斯托弗在其影片《敦刻尔克》里是如何让观众得知处于怎样的时代的?
是广告,是德军散发在街头让士兵投降的小广告!
不需要像划分章节一样的字幕,不需要这些。
最乱的一场戏莫过于小月桂因为替常爷挡了子弹送进医院,被查刺客是青龙会的人,而且是宋守备的暗探。
常爷随即气怒,下令掀起一阵腥风血雨,要杀鸡儆猴。
小月桂痊愈归来与常爷交欢之夜,这场腥风血雨果真燃起。
让人懵逼的是造成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混淆。
常爷完全可以在做出决定的当天开始屠杀,偏偏要放到十天后的交欢之夜?
如果这屠杀不是在十天之后,而只不过是交叉蒙太奇的使用,那又有些使用不当了。
交欢和杀戮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时间发生的事情?
这是一个混淆点。
看得出来,剧本本省可能是想凸显出闺房内一个男人征服了一个女人,或者说是一个女人征服了一个男人,外界是一个男人征服了一片天下。
这就又来了第二个混淆点,交欢与杀戮剪辑在一起,那么到底是谁杀谁的问题。
因为剪辑一直在赶,所以往往抓不住重点信息,所以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我竟然认为这些杀戮者的目标是常爷。
其次,师爷邀请宋守备喝茶,事成之后送来一盘装着人手的“熊掌”,符号是手上的翡翠戒指,可是这枚戒指在之前的段落中并未引起过任何人注意(缺特写镜头),反复拉片才得知这其实是宋守备之前在妓院相中女子的手,可是来砍手的人对女子的称呼是“夫人”,一个青楼女子怎么就成为宋守备的夫人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将手和戒指送到宋守备面前的是阿其,阿其在剧中始终承担着保护小月桂的角色,他又是如何来为常爷做事了?
而且去砍手的明明是穿着官府的人啊!
估计这电影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观众一头雾水吧。
上面是说影片中动不动就少戏,再说说它又如何多戏。
第一个多的戏份是在影片大约11分钟的时候,这是小月桂初见常爷并得宠,新老板像常爷数落她的大脚。
接过突然一个闪白,画面切回了过去,讲述小月桂如何受人欺凌,如何被新老板收养。
这有必要展示吗?
新老板的讲述已经透露了她过去的生活,偏偏又加进这些画面来加以重复,让观众重视这个角色?
没必要的,从开篇女性视角的讲述,我们就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部关于女权主义的电影,观众不是傻子,观众要看的只是一场完完整整的戏而已,奈何始终是断裂的。
第二个多的戏份是在出了“清朝灭亡、民国诞生”的那个刺眼的字幕之后,小月桂已经变成了筱月桂。
她坐马车前来看一个小女孩,从她的眼神里是完全可以读出她和这个小女孩的关系不一般的。
可剪辑师怕我们看不懂啊,于是又是一阵闪白切回筱月桂这些年是如何的穷困潦倒,如何受人欺凌,如何十月怀胎。
问题又来了,我们知道了这个小女孩就是筱月桂的女儿,可同时我们也知晓了筱月桂的生活。
那么如此一个平凡女子怎么就发家致富成了老板的?
既然是女权主义的电影,那我们就需要知道女主成长的过程,这可不是随随便便换一个同样拥有大嘴唇的女演员就可以完成的。
第三个多的是镜头,我主要说一点。
在宋守备邀请常爷在半生园见面会谈的这场戏中,宋守备的目的是联合青龙会劝常爷收手,常爷则是对众人提出警告:洪门要做的事必须说到做到,而且与同盟会无关。
每个人都有目的,开会场所是一方矩形长桌。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十二怒汉》这部电影,不过《上海王》就逊色太多了。
剪辑跟人物目的及故事推进完全无关,不过是普通的“谁讲话切谁镜头”的国产电视剧惯有拍法。
重点来了,这个离奇的镜头出现在33分66秒,画面内容是一直停放在墙柜上的数排佛像,而之前的镜头是常爷正在解释说这场血雨腥风与同盟会无关。
那么插进这样一个镜头又是何意?
佛观众生、化干戈为玉帛?
没有的,这不过是猜测。
更多的可能是剪辑师觉得自己剪得太烂了怕观众觉得无聊所以换个空镜头舒缓一下。
反观《十二怒汉》每一次剪辑都在预示结局,都会引起观众思索,哪怕整部片子都只在展示十二个人裁决的过程,但具有明确目的的剪辑一点也没有让观众觉得无聊。
所以归根结底,剪辑极大程度的造成了作品内涵的失败。
角色性格立不起来,时代特征展示不完,故事架构讲述不清,观众看不清道不明自然也就不会引起舆论传播,内容为王的时代去卖人物简介的PPT怕确实是难以立足,票房的惨败自然也就情有可原了。
再来说《上海王》的投资发行。
因为我认为如果一个电影票房惨败得不到认可,除了内容本身,自然也就是投资发行的问题。
看片头字幕和片尾字幕得知,这部电影的出品人是任仲伦和陈加洪两位,制片人是导演本身,联合制片人是胡雪莲,以及部分制片共计24位。
制片队伍相当强大,这意味着可以拉到相当多的投资呀!
这么多的投资,自然也就需要更多更强大的发行渠道。
不过在看发行公司之前,我们先看它的制作公司,它们是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和上海胡氏文化传媒公司,前者是有着“社会效益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强化影视产品的销售能力和市场覆盖率,积极开发后电影产业资源”这样的明确追求的,也曾制作过《画皮》这样的亮眼之作,应对《上海王》这样的电影不在话下。
后者听名字也知道就是导演自己开的一家小公司,没错,它在2005年才成立,一直致力于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摄影等服务。
这样一看,《上海王》说是导演自身的一次意淫不算过吧,也还好,毕竟摄影、服装、道具、特效包装相当到位。
现在来看它的发行公司,主要是这几位:象山枫海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象山果斯风筝影业有限公司、象山果斯枫海影业有限公司、象山果斯海岸线有限公司、天津龙行文化传播公司。
带“象山”字眼的几个公司里,除了第一个还发行过诸如《我要你开花》、《将错就错》之类的二流电影外,《上海王》对于其他几个公司来说还是第一次发行,没经验没圈子嘛,可以谅解。
再看天津龙行文化传播公司,这家公司在2017年国内影视发行公司排行榜上排第100位,在发行《上海王》之前,它还发行过一部叫《冒牌监护人之寻宝乐翻天》的电影,好吧,听名字就知道这电影不咋地。
当国内知名电影都找华谊、光线等公司发行的时候,《上海王》这样一部号称大制作的电影却找的是几家上不了席面的发行公司来发行,这就好比排了一桌上好的宴席偏偏叫了个傻子去邀请客人,哪里能达到座无虚席的效果呢。
以此也可以猜测,投资估计全被用到前期制作上了,从影片中的置景、化妆、道具、灯光、演员班底等方面可以看得出相当豪华,这又好比主家花光所有的钱请某领导吃饭,结果摆好了菜却发现自己没钱发请帖了。
综上,《上海王》票房惨败也就变得情有可原。
为导演惋惜,这么多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向电影人致敬,辛辛苦苦的制作偏偏要遭受市场资本的折磨。
对自身警醒,定要做好自身内容的同时还要有纵观全局的意识。
部分资料来源:百度、搜狐新闻、豆瓣、时光网、IMBD等参考书目:《看不见的剪辑》[美]鲍比•奥斯廷
很早以前看过虹影的小说,小说里描述的气势恢宏和跌宕起伏看的人的很揪心,一直很期待能改编成影视剧。
后来看到的电视剧版本,觉得袁立扮的小月桂太老气了,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并不是每个演员都适合年代戏,她已不是杜小月了!
再就看到了现在的电影版,两星给小月桂,完全就是想象中的样子,那种灵巧、倔强和艳丽都很到位。
第一次在一品楼给各位大爷斟茶,那一个低头的小侧脸,连我这个女人看了都觉得惊艳!
余男扮筱月桂,太牵强了,没有说服力,那可是个能让整个大上海的男人为之疯狂的女人呀,不能只是那么朴实的模样,脑补一下前些年时候的陈冲,那种魅力、风韵和气场都是无人能及的。
这部电影版的男演员,除了胡军的常爷,其他的人都不想那么回事,台词里说的的小月桂第一次见黄佩玉的话,再看到秦昊的脸,分分钟出戏了。
还是再去看看小说,压压惊吧!
请原谅一个略带直男的想法·······看完影片,我终于知道,达成上海王的必备条件是什么了。
就是你一定要为了各种莫须有或者无厘头的原因,去爱上一个叫小月桂的女人,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上海王”。
这就好比于传国玉玺····军队虎符····啊哈哈哈哈,笑话。
堂堂大上海,“上海王”们竟被一个女的迷得神魂颠倒····啊哈哈哈哈···233333333,笑疯了···
上海王讲的是一个小丫头逆袭成三代上海王的情人并成为挚爱的故事。
所谓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就是这么回事了。
故事发生在清末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女主是一个青楼里的大脚小丫头,专门给客人端茶递水的。
那个年代女人大脚就显示了自己卑微的身份。
一日上海王1代和反面1号等人打牌,被小丫头姿色吸引,反面1号出了2跟小黄鱼买了她处女之身。
不料这是头犟驴,誓死不从,被上海王1代给救了。
至此对上眼了。
问小丫头愿不愿意做他的女人,小丫头咬了她一口牙印,跑出去。
见惯了低眉顺眼撒娇扮嗲女人的上海王1代,一下子迷上了,命当主子一样养在这青楼里。
麻雀就这样飞上了凤凰枝头。
一日两人共浴,反面1号因自己没得到小丫头的人,对上海王1代记恨在心,派人暗杀。
小丫头用自己的裸背替上海王1代挡了枪子,自此两人感情升华,融为一体了。
上海王1代也因此大开杀戒,只为了护住自己心爱的女人。
上海王2代来自反清的一股势力,曾多次想和上海王1代合作被拒绝。
后改为假意投诚上海王1代,获取信任之后,上海王2代背后的势力直接把1代给捅了。
上海王1代就这么没了。
女主在他死后才出现,并不知道是谁杀死他的。
此后没有了上海王的保障,女主消失了好多年。
重出江湖时,是一个知名的戏子身份。
依然那么美,只是少了少女的倔强,更多了份优雅迷人。
上海王2代清楚上海王1代的死是怎么回事,处于补偿心里,把女主请回家中,好生疼爱。
此处也是水到渠成,两人郎有势女有貌。
裹着刀口上舔血的日子,随时面临死亡。
一日上海王2代,以为马上死到临头,和女主说出真相,道出了上海王1代死亡的原因,可是说是他简介害死的。
女主瞬间崩溃。
然后女主和未来的上海王3代设计,陷害上海王二代,要置他于死地。
此处很出乎意料。
女主假意被绑架,要求上海王2代1人独自前往,方可放人。
当上海王2走进时,被事先埋好的炸弹炸飞了。
上海王3代曾经是上海王1号身边的首席跟班,一直暗念女主。
1没了,2也没了,顺利成章,上海王3号来了。
女主又恣意了……三个王,一个女人。
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便是如此。
跟着老头瞎看的。一看前半段清末红楼,党派争斗,厮杀见血的镜头,还有曹可凡这个上海师爷,一查原来是气势恢宏背定的“上海王”。常爷死后,剧情就开始莫名其妙加速,小月桂就是个工具人,这女人转手来转手去,到底是干嘛的?
可惜了这些演员,拍得跟三流网片似的,轻飘飘,配乐乱,自我胡乱感动,没有时代厚重感。
李梦演的部分还行,后面太差了
没拍出上海王的故事吧,是一个玛丽苏的内核吧
为何评分这么低,明明很好看。
我觉得还不错啊。。。可能我太喜欢这种题材了叭
雪桦辱华。
挺用心 就是没什么新鲜感 跟罗曼蒂克消亡史差不多
咋寻思拍的呢?
什么乱七八糟的嘛
这是讲述一个上海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上海一直是一个充满诱惑和魔力的城市,即使在那个年代也一样。感觉佘男很贴合这个角色,她称不上漂亮但是她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性感和野性。我没看过剧版,单说电影,节奏确实把握的不够好,感觉很急促,情绪刚刚被代入,镜头却切了,整场节奏都特别赶,毁了电影
1.总觉得余男和秦昊该是一对。2.预告一看质感就不行,你在上海不讲青帮讲什么洪门。3.故事讲乱了,李梦真像白敬亭,凤小岳做不成中国帕丁森,心疼何赛飞拿的角色,实在get不到余男的美。
感觉国产电影就像是大学时胡乱写写交上的论文作业,导演,这不是作业,这是你的脸,你的命啊!!!??可能还是国内制造的导演和编剧,没有受到锻骨洗髓的训练吧,所以制造这么多垃圾充斥市场……
超低分数反而衬托得没那么烂。当年读原著,感觉十里洋场的腥风血雨与兴衰更替很是刺激,投放到银幕上,温吞零散了些,神髓自然也不能比肩《罗曼蒂克消亡史》,但是胡军、余男和秦昊都有养眼的表现,并未看得昏睡,只是下一部仅有余男撑场了。好多篇章并未完好呈现,情绪也不愿切实到位地展示,可惜。两星半。
烂片就烂片吧,还硬要装出一副实力派的样子!装实力派就装吧,还不要脸的拉上科波拉拉上《教父》,我就想问,#教父#怎么招你们了?你们要这样黑它?
为什么感觉吼吼看歐!
只喜欢胡军和李梦的部分
返回来看第一部,原来是做了三代上海王的女人,真正的王哎。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
余男真的实在是不好看啊
有点小失望,明明很紧凑的剧情,看起来却觉得散、拖,没有厚度,据说原著党已哭晕在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