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徐小明这个名字,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辈其实是怀有无上的崇敬的心情的。
想当年,在八十年代初期,一部《大侠霍元甲》风靡大江南北,几乎成为当年我们这些七十年代生人的孩童的“膜拜之作”,甚至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也几乎成为当年每一位孩童的必修之作,其流传度绝对不会低于如今的“90后”传唱周杰伦的程度。
之后,徐小明推出了《陈真》,同样也是造成万人空巷的局面。
重要的是,他还在电影方面贡献很大,大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推出的两部电影《木棉袈裟》和《海市蜃楼》同样也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几乎和之前的《少林寺》等电影一起,构成了大陆的第一波的武打片的高潮。
令人对徐小明导演尊敬的还有三点:一是他的电影里蕴含着极浓的爱国主义色彩,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和鼓动感,在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和《陈真》以及电影《海市蜃楼》里都体现的极为明显。
二是这位导演几乎就是一个全才,不仅能集编剧、导演、武打设计、演员于一身,甚至在演唱方面也是非常出色。
三是他所导演的作品,在武打设计上有其自己的特色,可以说大约是处于早期刘家良等人的“真功夫”和后期徐克等人的“舞蹈式打斗”的特点中间,既顾及了武术动作的力度,又顾及了动作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于动作电影的自身的认识。
这一部《夺标》是他很久没有执导导筒后推出的一部全新作品,题材上有些讨巧的意思,以今年的奥运会热潮为卖点,遗憾的是在奥运会之后上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受关注程度。
这部作品以中国代表团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为背景,描述了一群爱国的中国人为参加奥运会,克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历尽的种种艰辛,并最终成行的故事。
这部电影依靠的是真实的历史,甚至有些人物如李森等确有其人,应该说是一部非常好利用题材内容的一部电影。
可是电影看下来,最终还是失望大于希望。
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编剧的混乱。
电影是以爱国为题材,是想要宣扬旧中国时期一些爱国的中国人为争取国家尊严而奋斗的故事,可是剧情的发展,却极度混乱,甚至一度上出现了与主题相背离的情形。
如剧中声称因中国代表团要在奥运会上进行武术表演,需要选拔人才,结果引来了江湖上的“比武大赛”,虽然把故事拖入了传统的“武林大会”的热闹的窠巢中去,貌似增加了影片的热闹程度,却使人对于以安勇为首的这些江湖人士的行径不敢恭维。
一部爱国的片子,最终却恰恰暴露了国人“不团结、窝里斗”的劣根性,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而且这一条线索在整部影片中占据了一个很重的地位,让人不知道是应该佩服当时国人的自尊,还是叹息于民众的内讧。
此外,影片为了补充内容,还另外生造了一个“侄子为夺家产谋害亲叔”的故事,让人莫名其妙,不知道这和影片的内容有何联系。
究其原因,主要是影片在宣扬“国人皆支持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形下,缺乏一个明显的反面角色,因此创造出一个来,以增加电影剧情的冲突感,殊不知这种生拼硬凑的做法,却使得影片的内容显得过于乏味,甚至有些冗长沉闷。
这部片子最终达到了将近两个小时,作为一部娱乐电影,还是长了一些。
这部电影所出现的问题,其实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导演的想法过多造成的。
既要宣扬爱国情调,又要拍成好看的武打片;既要严肃的主题,又要用搞笑来调节气氛;既要是励志和爱国,又不忘爱情的存在;既要宣扬“除恶扬善”的主题,又要表达“没有战争,世界和平”的愿望……。
其实这些也不是说不能在一部电影里实现,不过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确实是勉为其难了。
看完电影,虽然对于最后的奥运精神的宣传有些感动,可是回顾到整部电影,却几乎是混乱一片。
具体到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是好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真实存在、参加了当年奥运会的人物李森一出现就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女子,未经比赛便对雁翎心怀敌意,不知李森的后人看了会有何感想。
此外,雁翎的死完全是为了煽情的需要,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变为了可能。
不说之前的“蒙眼跑步”纯属个人臆想,就连最终的“雁翎代替李森比赛“的情节也太过于虚假,谁不知道,顶替比赛时赛场的大忌?
这种弱智的情节,实在是多余。
至于演员的表演,难说精彩。
主角选择了张卫健,实在叫人摸不着头脑。
这个演员一向有些华而不实,多年来也难有自己的代表作,除了低俗的搞笑,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演技。
难道导演选择她,只是为了利用他的搞笑手段,来缓和这部电影有些沉重的主题?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选择,那么这种选择的结果是失败的。
剧中有多处张卫健搞笑言语的镜头,可惜没有一处显得自然,大部分都是刻意为之,与剧情和环境难以相符。
这实在是这部电影一大败笔。
至于电影的另一主演谢苗,已经全然没有了与李连杰合作《给爸爸的信》等作品里童星的色彩,虽然身手依然矫健,不过并不出众的成熟后的外形对于其以后的发展可能会有所阻碍。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剧中饰演对手的于荣光和徐向东二位武术行家,这二位就是当年一起被徐小明导演挖掘出来的“新人”,如今早已在各自的领域成就斐然。
这次二人是个二十多年后再次与徐小明的合作,应该说是很精彩的,剧中几场两人的打斗戏,也是全剧最值得观赏的地方,二位都是真正的武术大师,在电影有比较直观的呈现。
电影号称“十年来最好看的功夫片”,倒也不是太言过其实,一方面说明了近些年来功夫片的没落,另一方面这部电影在动作设计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影片汇集了全国15位武术冠军,为观众呈现了“螳螂拳”、“鹰爪拳”、“太极拳”等多家武术流派的功夫精华,一招一式尽现真功夫本色。
看得出,徐小明在多年来仍然坚持自己的动作片观念:既要求美观,又不能过于花哨。
于是,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好多武打镜头在用慢镜处理后显得美感十足,而在实际的搏斗中又看得出力量十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达到二者的统一的。
我想,这也许是这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吧。
今天不爽,因为今天本来可以不上班,但是要去看电影,所以无缘无故没了假期。
抱着恶劣的心情看这部本来就不看好的片,还好看出来的感觉能让我稍微舒服一点。
在国产片让我想死的这段时间里,这算是稍微让我能喘口气的片了。
徐小明导演,张卫健主演,还有一帮新人,主题是奥运。
2008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沸腾了,所以即使今年看到的奥运片再烂再没票房,还是让人感觉欣慰,因为这不是一部电影,不是一个商品,而是一种爱国的情怀。
记得之前看《破冰》,还有盛名之下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筑梦2008>……票房都不是普通的烂,但是为什么大家还要坚持去拍,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在2008这一年留下些什么。
他们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或许你会说,他们只不过是有钱,是,那你有么?
你如果有钱了你愿意这样扔钱进咸水海么?
片子拍得很国产,虽然这是徐小明拍的。
我以前不知道徐小明是谁,只记得是电影公司的老板,《文雀》是他们公司的,还有江若琳的绯闻。
但是今天看到在片头和片尾都很显著得写着,他似乎是片中的武术顾问,不禁好奇:他不是一个商人么?
百度之,大惊!
原来此人大有来头。
一个战绩如此辉煌的人,拍出的片应该很有水准才对。
不过,还是那个问题,老人家不跟时代潮流,影片的风格其实还很《霍元甲》。
这点就有利有弊,利在它结构紧凑、高潮迭起、人物丰满,弊在现代人的需求和以往不一样了。
影片的内容确实很丰富,但是基本上是“乱战”,经常是一件事之下又掺和进几样东西,让人觉得消化不了,还会感觉杂乱。
故事既讲了中国武术队如何奋发努力,克服困难,还要说大家要筹集金费参加奥运,还顺带说了一个为比赛操劳致死的女子,夹杂了一段豪门的家族争产。
其实这四个故事,随便把哪个抽出来都可以独立拍成一部电影,尤其是武术的部分,实在太精彩了。
主要介绍了螳螂拳、鹰爪两种招式,展现了太极的威力,这部电影的武打,是我看过最好看的,无愧于它的宣传口号“今年最好看的功夫片”。
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打得惊心动魄,招式的变换让人目不暇接,而且据说影片找了不少武术冠军来演,估计是真的。
这里的打,才叫真打,不像《功夫之王》,两大功夫皇帝随便拍拍手、踢踢腿,晃个10分钟就把观众打发了。
由此可见,徐小明的武术根基,真不是吹的。
就算他不会打,也确实是花心思研究过,不像老外,就看电影瞎想招。
不仅主干乱,情节也够乱。
绑架有钱少爷的坏人回来寻仇,弄得大家一团糟,结果在选拔赛上被筛下来的败将,竟也一同寻上门来问罪,两伙人打在一起,我真想问:“你们打架的知道哪个才是敌人么?
”不过乱也有乱得好看的时候。
绑架有钱少爷的坏人,上门索要被救出的孩子时,那一段真是乱的精彩。
大家在大屋里相互接应传递孩子,每个人都使出千奇百怪的方法来藏,把孩子放在菜篮里、把孩子藏在娃娃堆里、把孩子藏在衣服里扮大肚婆……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想象力。
话说,这种搞笑手法,很像80年代的《最佳拍档》系列。
对了,还说到一个MM因为跑步太用力,结果脊椎错位而死的事。
不知道片子是什么时候拍的,如果是奥运之后,那还真是怀疑是不是在为刘翔辩解。
虽然看上去有些夸张,不过想起来确实很恐怖,跑得太用力、太勉强自己不适合剧烈运动的身体参赛,对运动员来说,都是极危险的事。
最后要提提张卫健,对此人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是,你很搞怪,很可爱,但是拜托,我看厌了,有本事你换个方式演给我看看。
还有,你的造型好丑。
【附徐小明简介】“徐小明祖籍广东,其父母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粤剧演员。
出生在香港、从小在剧团里长大,5岁就开始步入电影圈,出演了几十部电影。
此后,对武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徐小明到武行当过武师、做过武术导演,他执导的第一部武侠电影是与成龙、袁奎合作的《四皇一后》。
随后,徐小明又执导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题材的影视作品,现代片《变色龙》、乡土戏《大地恩情》。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徐小明挑选的第一个片子就是《霍元甲》。
徐小明自己重写剧本,导演、监制、主唱一身挑,改写了武打片没有灵魂和格调的历史。
随后,徐小明又执导了电视连续剧《陈真》,与《霍元甲》一样大获成功。
1998年,他重返“亚洲电视”,以非常大的突破性业绩盖过了“无线”收视率(吹牛吹大了啊,【Cola注】);1999年,他担任英皇电影集团的行政总裁,负责集团的影视发展,现为骄阳公司老板。
”
就冲着儿时经典木棉袈裟的正反派高手,在20多年后在这里的对战,就是多少人的梦中回忆呀。
于荣光与徐向东本身都是武术高手。
张卫健这个角色不是太讨喜但是我们还有李连杰接班人的表演。
谢苗在2008年已经初步长成了在本篇中的武术系非常的精彩。
而且这个故事本身它就是真实存在的张之江也是中国国术馆的馆长为中华武术的保存和发扬做了重大的贡献这里也展示了他在1936年率队参加奥运会,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1次规模参加奥运会。
这里面的几个女女演员给人感觉一般张志江的师妹还是比较强。
我这多多少少也写了有200多字了吧,居然还发不出去什么情况?
最后我们再讲讲导演徐向明当年木棉袈裟海市蜃楼包括大侠霍元甲再向虎山行多少经典都是他缔造出来的。
6分(徐向东的出场动作戏可加1分) 这两年看过的往奥运概念上扯的功夫电影有两部,《霍元甲》是一部,《夺标》是一部。
Down过《霍元甲》的所谓完整版,看完真是倒吸一口气,觉得幸亏是导演于仁泰发现了问题,剪掉了片中生拉硬扯奥运概念的情节和其他一些拖沓啰嗦的戏份,才让《霍元甲》的公映版不至于那么糟糕。
但这部《夺标》就没那么幸运了。
从头到尾导演都硬生生的要把情节往奥运概念上扯,结果是搞得通篇太多囧点,雷的我浑身起鸡皮。
但是作为一部功夫片,在徐小明的制作下,它的动作场面还是有相当水准的,尤其是当年《木棉袈裟》主角徐向东扮演的鹰爪王刚出场的那段4分钟多的打斗戏,精彩之极!
徐向东多年的武术修为在这场戏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招一式,霸气十足,尽显练家子风范。
(反倒是同为《木棉袈裟》主角的于荣光的几场动作戏,我感觉都一般,也许是因为熟面孔,没啥感觉了)还有,发现曾经和李连杰共同出演《给爸爸的信》、《新少林五祖》的武打小明星谢苗长大了,完全不是当年胖乎乎的样子,变得清秀干练,在片中几场打戏也都挺有看头。
另外,参加这部电影拍摄的全国武术冠军数不胜数,尤其太极世界武术锦标赛太极金牌得主——李晖的两场打戏也相当精彩。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功夫片迷,这部《夺标》不会让你失望。
总之,这是一部极度分裂、矛盾的电影,一方面文戏情节雷的你浑身起鸡皮,而另一方面武戏打斗又是如此赏心悦目,大家就各取所爱吧。
功夫是中国国术,应该是李小龙让世界了解了功夫。
而奥运是世界体育的盛会,虽说有千年历史的功夫没有出现在百年的奥运中,但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成就的确是一届好于一届,可是我觉得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像影片中的中国人一样,他们虽然没有任何成就在奥运,但他们拥有我们缺少的中国人的中国心啊!
希望功夫能在奥运上出现,希望奥运在来到中国,不过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大家只要展现力量与美就好啦!
想说什么,导演很做作。
张卫健还是小丑登不了大场面。
这部戏想宏大,但却流于表面。
对于中国功夫的描述也只是停留于枝节,远远让前辈李小龙失望,假如斯人还在世的话,定会忍不住对其两个摆拳……总之,片子很糙,情节没什么心意。
就是强加的新鲜元素也因为陈旧的年代而逊色不少。
功夫片不像,戏剧又太分裂。
唉 很没劲的片子非要找什么亮点的话,那就看看里面的些许功夫场面吧,据说是有无数冠军参加的。
问题是武术冠军不懂武术和表演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周围的人们,有些被感动了,在观看《夺标》的时候,自己也有些许的触动,也想和周围的人一起淅沥哗啦的鼓掌和呐喊,但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躁动的心情。
不想说剧情和武打到底有多精彩,但我自己是绝对不会赞成这部电影是“十年来最为大的武术片”,那只是炒作+宣传而已,但我还是会固执的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因为他曾让我在看他的时候心中有过感动,这就够了
片子的武打很精彩,干脆利落,凌厉写实,应该属于港产武打片的中上水平,值得一看。
可惜,故事编得太糟糕,剧情太苍白。
尤其是加在其中的遗产争夺战的线索,基本上和整个故事脱节,感觉纯粹是凑戏的,不如干脆删掉拉倒。
文戏浮于表面,要么严重脸谱化,要么虚假做作,的确一般般。
建议观众快进只看武打片段就可以了。
1、在看此片之前,曾先入为主地认为,又一部功夫烂片。
导演徐小明,立即想起老电视剧《霍元甲》,老土;张卫健主演,张卫健会功夫吗?
盗版碟包装上醒目的标语:“十年来最好看的功夫大片”,操,大言不惭,肯定是烂片!
尽管看看,然后挑错猛批。
结果发现,尽管此片不算很好,但并没有想象中的差,比《叶问》《狼牙》好得多了2、首先值得一赞的,此片比较忠于史实,1936年柏林奥运会,民国政府确实派出过69人的代表团参赛,确实派出了9人组成的中国国术表演队进行武术表演作为表演项目,但影片开始不久车上的对话:“……太原地震、四川饥荒、苏北瘟疫……什么捐款云云”,经查,1932年到1936年太原地区并没有发生过灾难性的地震,纯属胡说3、张卫健参加奥运,是为了沟女,这点无可厚非,相反其动机之伟大值得赞扬,现在的运动员还不是为名为利……凡是同奥运有关的题材我都非常厌恶和反感,因此看此片我只好把奥运内容剥离,视而无睹,否则我就看不下去了4、本片虽然死了一个人,女猪脚黄翠如,搞得有点悲情的气氛,(我认为女猪脚是自己找死,活该的,隔壁帖子说这是体育精神,难道体育精神就是不死找死?
),但本片仍不失为笑片的定义,可以说是功夫笑片,其中鸡嫂扮大肚婆蒙混,过几分钟后肚子没了被发现,竟然解释说刚刚生了,这一段简直笑趴我了,还有上海佬说话一、二不分,导致安勇两个儿子调乱被冠以冒名顶替之罪撤销资格也很搞笑5、张卫健等人练大刀砍苹果那一段,于荣光割断绷紧的绳子,导致险象横生,这能说明中国功夫在实战中的重要性吗?
导演卖弄特技罢了6、一群人冲上街头卖武卖杂耍筹款那一段,简直是个闹剧,也可以说一群人头脑发热神经兴奋,给人感觉很滑稽,实质导演处理得不错,说明这伙人就是头脑发热,说明街头筹款是失败的7、各门各派各树旗帜参加选拔那一段有点马虎,本来声势浩大,少林、武当、青城、崆峒都来了,让我想起周星驰某部电影类似的镜头(片名忘了),后来草草收场,有点失望8、本片花架子武打动作设计得不错,够架势够花哨,十足的花拳绣腿,很好看,于荣光、谢苗螳螂拳的架势似模似样,太极门道姑的架势也不错,很有看头(我边看边想,如果道姑脱下道袍裸体耍太极会好看还是难看呢?
穿三点式也行),但安勇这个鹰爪门高手,耍出来的鹰爪功倒不大像9、看了本片,我更加深信不疑,中国功夫就是他妈的花拳绣腿,拿到大街上卖武确实能换些钢崩儿回来,连张卫健这样没有武功根底的搞屎棍都能拍得不错,谁还不能拍啊?
找憨豆先生mr bean也能拍,只要找一个有经验的武指设计一些花哨的武打动作配合特技就行了10、本片又是一部供国人yy的片子,但比起《霍元甲》《叶问》之类yy神作,其yy之余娱乐性也挺强,看家可以各取所需
对现在30岁上下的人来说,《夺标》是很有吸引力的。
他们看着《霍元甲》《再向虎山行》长大,谈恋爱的时候,也多半去影院看过李连杰和童星谢苗主演的《给爸爸的信》《新少林五祖》——没准还说过“以后咱们的孩子要有这个小男孩那么可爱就好了”的情话。
《夺标》是宝刀未老、重出江湖的徐小明和长大成人、再披战袍的谢苗的最新作品,为了重温当年的激动或者温馨,相信很多人都愿意买票进场。
《夺标》的故事内容和传统的武术题材电影大异其趣,不再围绕“恩怨情仇”打转转,而是写一群人为参加世运会的努力,因此少了些血腥和暴力,多了些轻松和情趣。
《夺标》是一部武术电影,也是一部体育电影,其中弘扬的拼搏奋斗,不轻易言败,团结精神等等,也是武术精神和体育精神所共有的。
借助奥林匹克的平台弘扬我们的国术,影片的创作初衷固然值得肯定,然而必须意识到,因为武术的流传和发展,在传统中国向来和武馆、家传、师徒授业等相关,这就带来了一些和现代体育精神截然不同的伦理价值观。
处理好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性,武术竞技才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更高阶段,而《夺标》恰恰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武林高手对阵低手,往往喜欢让招,不管是只守不攻还是自缚其臂,常能赢得谦虚的美誉,被让者一般也不以为忤。
但在现代体育比赛中,不全力以赴就是对同台竞技者最大的不尊重。
影片让女主角雁翎蒙眼参加比赛,这是对现代体育精神极大的误会。
再比如影片最后雁翎赛场上的自我牺牲,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当然令人尊敬。
但是今天,我们已经是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是否还需要用这种方式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只有国家荣誉,没有个人价值,金牌是否会大为失色?
是否应该让体育不再承受它不可承受之重,重新回归游戏?
这些问题在今天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
激情的爱国啊!!
主旋律……
虽然剧情弱智,但要讲什么事看懂了。而且武打设计的很用心。还行
北京奥运特供版功夫片!
电视上看的。
(2009-06-29) 太烂了太烂了简直的!每一段情节都那么没有逻辑!刷新了我对烂片的认识!厦门到泉州的汽车上放的。
把小孩传花鼓一样传到反派手里也是很迷。传达一种中国体育精神也是蛮不错的,但不顾身体而为名牺牲是不值得的,也是不提倡的。
动作可以一看。其他过于主旋律
dk啊,烂片就不要接了。。
对动作片的情节本来就不能有太高要求。再说了,再雷还能雷过《功夫之王》?!徐向东和李晖的功夫多好看啊,至少在动作场面上徐小明导演完全对得起观众。
没有剧情就好了...
内容完全扯开来了
在飞越太平洋的飞机上看的...回祖国...感觉很好~
信仰的力量,这也是种信仰
很难看么很难看么?为什么我觉得超级好看呢...
单纯地稀罕着片子的色调,旧旧的,阳光洒下来的感觉忒明亮忒温暖!
看过徐小明于荣光合作的《木棉袈裟》《海市蜃楼》,谢苗长大了,对他的印象还是《给爸爸的信》李连杰儿子,被于荣光把头扣在玻璃里的小朋友。这电影有点恍惚。张卫健一如既往的碎嘴哈哈哈。
对武术的科普教育不错,不过里头的人物描画有点生涩
张卫健给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