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南伯格的作品一贯的特征,硬朗,直来直去,较少的配乐,不去刻意交代人物背景和关系,而是随着剧情自然呈现,还有多多少少的性,以及痛痛快快的暴力。
这是一部在开篇十五分钟内就让我喜欢上的电影,富有层次感的剧本更是让观影体验步步投入。
演员表演非常出色,真的可以从汤姆的眼睛中看到乔伊。
表面上是一人分饰两角,实际表达的是同一人面对两种生活的选择,当现实逼迫时,就无从选择,只能依靠自己。
血债是汤姆的前史,这是汤姆暴力成瘾的原因,其实不该归咎于生理性的“瘾”,当仇家如冤魂般纠缠着汤姆,前史将汤姆拖拽进入不得不以暴制暴的情境,柯南伯格在这类情境中设置了许多威胁生命的紧急时刻(极端情况),这时,当暴力手段作为迅速处理问题的唯一解,这才造成了一种汤姆无法摆脱暴力的局面。
在父亲的社会关系网中,置身其间很难不受到污染,言传身教下,儿子也逐渐习得暴力。
在各式佐证观点的材料中,我不认为儿子用暴力解决校园霸凌问题这一行为,要因基因传递一说,向隐姓埋名的父亲追责,校园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也是各类型片的滥招,有时忍气吞声,有时以暴制暴,在冲突发生的现场,我认为方法的取舍是受到当下情绪推动的结果,看不出基因的影响。
然而,在目睹甚至亲身体验父亲的暴力示范后,儿子最终持枪杀了人,我认为直到这时才算完成了暴力实践课程,这是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儿子成长环境中的劣根,而非个人基因层面的复制。
阶梯性爱戏或许意在消除暴力与性爱在语言学分类意义上的界限,文化规制下暴力与性爱之间的隔阂很容易在各种情绪与冲动交织的混乱中被撞破,但只能说是或许,因为暴力与性爱的结合在类型片中不足为奇,我也不太愿意在一部叫做《暴力史》的电影必然会携带的重构暴力的语境中强加一种诠释,也就是说,我知道影片叫暴力史,但这不意味着我应该把一切影片中关于暴力元素的展现,都视为一种对“暴力论”的阐释,毕竟在异性亲密关系之间,从暴力过渡到性时所承受的潜在的伦理制约是最小的了,而影片也没有更多关于破除伦理方面的深入探讨。
样本量有限,只是发现05年的《暴力史》和06年的《局内人》都设定了一个隐藏了犯罪事实隐姓埋名多年的主角,不知道那时北美发生什么事,只是发现唯二看过的两部柯南伯格《变蝇人》和《暴力史》都有对记者职业和烂脸特写的执着,一部分关于作者的简单印象持续关注下
很多人天生崇尚暴力,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很多时候,拳头要比语言好用很多。
而有些人会回避暴力,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使用暴力的能力,很多时候,越是回避暴力的人在被动的情况下爆发出来的力量越具有毁灭性。
如果说,达斯汀.霍夫曼的《稻草狗》是不得已的被暴力,那么,大卫.柯南伯格的《暴力史》则是身份对暴力的催发以及生存意识对暴力的驱使。
从表面上来看,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居家的男人,隐瞒了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重新拥有了新的生活。
在平静而美丽的小镇中,他本以为自己可以安详的度过终身。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不得已成为一名施暴者。
抛开这个故事来看,本片讲述的是一个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故事,在面临威胁和死亡的时候,影片的男主角总是用暴力的方式化险为夷。
尤其是在身份被揭开之后,以暴制暴成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除此之外,影片还隐隐约约的传达出了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
其实,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不折不扣的暴力史。
大卫·柯南伯格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既没有对暴力行为做出道德上的谴责,也没有批判暴力存在的错误。
他所讲述的仅仅是关于暴力本身的问题。
人类是理性和兽性并存的产物,大多数时候,理性总是能压制住兽性,在某些时刻,兽性一旦被激发,理性将会荡然无存。
正如影片中的男主人公。
身份焦虑以及对自我的认同也是柯南伯格在电影中讨论的焦点,在他之前的作品《变蝇人》中,男主角通过改变基因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身份,而在《暴力史》这部电影中,则是通过掩饰和扮演的方式来抹掉过去的记忆。
身份焦虑的问题总是围绕着认同危机而形成的,只有处于危机之中,当稳定有规律的事物被偶然的不确定的体验取代时,身份问题才会变得至关重要。
当男主角的生活陷入危机和紧张中的时候,身份问题,才成了困扰他的问题。
影片在暴力的外衣下,阐述的是个人身份何去何从的问题。
《暴力史》男主角的身份焦虑是因为在死亡的逼近下,生存的残酷性和生命的荒谬性让他对自己真实的身份出现了一种恐惧和焦虑的感觉。
恐惧,是因为即将到来的,不可预知的悲剧,焦虑,是因为面具被揭穿,肉体被暴露在阳光之下的无可遁形。
男主角以为自己转换了身份就能拥有获得宁静生活的权利,其实,这只是一种不敢承认过去的自欺欺人。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这部电影依然是悲剧。
尽管,在影片的结尾,大卫·柯南伯格通过比较温馨的方式淡化了整部电影,但是,温馨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家庭无法言说的苦楚。
这个温馨的家庭曾经拥有过的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已经支离破碎了,所留下的只是无可奈何的荒凉和回不去的酸楚。
这部电影虽然简单,但是张力很强,影片的开头两个抢劫犯在乖戾中隐藏着邪恶,平静温馨的氛围中弥漫着一些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
柯南伯格在一开始就将悬念设定后,整个故事的开始,是汤姆在自己的咖啡馆内击毙着这两个暴徒。
整部影片的动作设计非常简单,利落连贯,剪辑凌冽,观赏性和娱乐性非常强。
柯南伯格将现代动作电影中经常使用的快速剪切所营造出来的观赏性和传统动作电影中的粗狂和直接组合起来,让暴力在这部电影中游刃有余。
在大卫·柯南伯格的作品序列中,《暴力史》大约是最具好莱坞风格的电影了,其戏剧式的结构,其环环相扣的冲突,其守卫家庭的主人公,其元素明确的类型归属,都使得本片的观赏价值在柯南伯格的作品中要算是比较靠前的。
然而,它依然渗透着鲜明的柯南伯格个人风格,那就是犀利的主题旨归,开放式的不确定结尾。
其片名已然透露了影片的主题指向,那就是对暴力的探讨。
它表达的是在高度发达的西方文明社会中,暴力这颗社会的毒瘤依然如影随形。
人与人之间的恶意是催生暴力的温床。
男主作为一个温馨家庭中的温和父亲,他努力的想要做个循规蹈矩的守法公民,然而由于他前黑手党的经历,他努力维持的中产阶级生活不断面对挑战,岌岌可危。
过往的黑历史搅扰着现在的他难以和平度日。
至此,影片表达的另一个主题是:过去的历史塑造了你我,历史并不会随着时光而远去,它依然会暗搓搓地甚或明目张胆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它没有提供一个廉价的大团圆结局,开放式的结尾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信息。
他的未来何去何从?
他能否被他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成员所重新接纳?
他是否要重蹈过往刀口舔血的黑手党生涯?
一切都是未知数。
从类型上说,它是黑帮片和剧情片的混搭框架。
它既有细腻的家庭和工作的场景展示,又有血花四溅的黑手党火拼。
特别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暴力场景,将人性深处的凶恶的一面展示在毫无心理预备的观众面前,既有出于商业考量的目的,又能够起到传达主题的作用。
00:01:23Billy: I think I'm tired.Leland: Yeah, me too.他们想一直往东走,避开大城市,开始新的生活。
紧接着Leland杀掉了清洁女工和旅馆老板,而Billy将枪口对准吓坏了的小姑娘。
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更不用说洗心革面了。
Joey用了三年时间,试图去变成Tom。
他开了一家小店,娶了漂亮老婆,生儿育女,出生以来第一次活得温暖而踏实。
他几乎就要成功了。
直到Billy和Leland试图去抢劫的那个晚上,也就是Tom第一次杀人的那个晚上。
哦不,那晚他是Joey。
厨师Mick告诉他“Nobody's perfect”,他却淡淡地回了了一句“I guess not”。
很不幸,Mick是对的。
那一晚他救了Mick,救了Charles,救了CharlotteTom声名大噪之后老仇人Carl带着手下找上门来,Tom并不承认自己的身份。
他竭力隐瞒。
于是Carl一伙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骚扰Tom一家。
直到Joey再也无法压抑自己,“I should've killed you back in Philly”,那是Tom的第一句真话。
是的,从那一刻起,他再也当不了Tom了。
值得一提的是Tom的儿子Jack。
学校的恶棍Bobby自从输掉棒球赛后一直在找Jack的麻烦,直到一向忍气吞声的Jack憋红了脸满口脏话将拳头砸向Bobby并将Bobby送进了医院。
回家后Tom给了Jack一巴掌,因为他深知暴力的危害。
而后,Jack枪杀了Carl。
在这之前,Carl击倒的是爱家如命的Tom。
在这之后,爬起来的是满脸鲜血的Joey。
妻子Edie醒悟过来,争吵不可避免。
但当Joey面对警长Sam的质问不知所措的时候,Edie站了出来,成功掩护了Joey。
Edie趴在Joey身上假装大哭,赶走了Sam。
或许一开始Edie的确是假哭,但在Sam离开后,她的眼泪却是货真价实。
她推开了Joey,试图跑上楼去。
然而Joey掐住了她的脖子,被推开,再抓住她的脚踝,被蹬开,再掀开她的裙子,于是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精神层面已经无法交流的两人,用肉体完成了对话。
柯南伯格用了一个外景和一个内景把Joey的兽性展现得淋漓尽致,Tom早已荡然无存。
于是影片和费城同时很合理地迎来了Joey的回归,复仇在这个时候是最适合的宣泄。
既然幕后黑手Richie能毁掉他小兄弟Joey的新生活,那么Joey就能拿走他大哥Richie的命。
影片最后,Joey在干掉了Richie一帮人后回到了家中。
推开门,Joey就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耷拉着头,红着眼眶,缓步移到餐桌前,一家四口默然半晌。
然而,当小女儿Sarah睁着大眼睛看着父亲,然后转身拿起一套刀叉摆好在桌上的时候,Joey坐在桌前,似乎Tom又回来了。
随即Jack给父亲递上了蛋糕,妻子Edie也扬起了头,一脸泪痕。
并非出自原谅,而是一种妥协。
家人接受了Joey,以及他的过去。
这部叫做《暴力史》的片子由始至终从未正面讲述Joey的杀手生涯,但有了Joey的三次杀戮,他的过去显得一点也不重要。
Joey的过去只是个引子,在适当的时候点燃Tom,将Tom烧得一干二净。
故事很简单,是中国武侠里常用的路数,隐姓埋名的高手无意间露出真功夫招来仇家追杀,又引起江湖上的一场腥风血雨。
不过这部风格阴沉诡异,整片运用冰冷阴暗的色调,打斗镜头干净利落且暴力血腥。
而且人物不像中国侠客或是西部牛仔那样慷慨豪迈,男主角在家是温情丈夫,在外变成冷血杀手,在普通人和大魔头之间转换,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伸张什么正义,从他身上也找不到令人起敬的品质,那面无表情的冷静也让人觉得难以亲近。
但是影片的主题是什么呢?
是告诉人们不管何努力掩饰,终究无法摆脱自己的过去?
还是为了揭示人性中暴力的天性?
古龙说,有人就有江湖,你如何退出法?
只要你有过那么一段暴力的历史,无论是在自己还是对方心中,就都是永远抹之不去、且时而隐隐作痛的痕迹了。
一部小而美。
短小精悍的日常生活、简单明了的暴力美学、平静湖面下的暗流翻涌。
这里的暴力不是刻意塑造的噱头,而是融入生活的一部分,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没有绝对的恶人,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做出某种暴力选择的人,本片隐化了暴力的贬义标签,将其作为面对问题时的应对方式。
你有没有在儿子举起猎枪、扣下扳机的那一刻感到一丝快意?
这仿佛是最好且唯一的解决方式。
当冲突发生,一边代表着暴力,一边代表着“无辜”,唯有“无辜”方拾起暴力才可以终结一切。
本片刚好用“改头换面、温馨家庭、和睦关系甚至城市英雄”等各种标签来来扰乱你关于暴力是对是错的判断,一环一环、无处不在的暴力因子让你意识到:暴力本身没有道德属性,它只是人的本能之一。
只是在人类社会的秩序里,它作为一种不稳定因素始终被压制,并被污名。
这个电影刻意用一种美国式的非夸大手法处理暴力场面,让你明白,暴力其实不止是枪支爆发、血浆流溢的瞬间,暴力深入一个人的骨髓、以及一整个环境的语境。
主人公隐姓埋名的事实,在电影后半段中才得以确信。
所以,前半段时,我还以为是一起意外“英雄”事件带给一个人的质变,诸如媒体的轰炸,家人的态度(比如儿子也会信赖暴力可以解决尊严问题),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我的估算全都错了。
Joey和TOm是同一个人。
暴力史原本被刻意地压制在杀手Joey的生命里,随着Tom洗心革面远离风暴中心,它原本就已经终结了。
但即便最平凡的咖啡店的生活也会需要暴力——当人们都认为是Tom杀了抢劫犯、拯救了一屋子人时,也许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那不是英雄行为,只是自救。
那些人想必不会为了咖啡店区区几张现金而去,所以,Tom必须瞬间回复到Joey,在身份和过去没有被他人曝光之前,速下杀手。
Joey是残暴的。
他喜欢攻击人的脸。
面目全非。
但因为整个电影中人物的情感表达都不算很夸张,我竟然分辨不清:Tom(我们都还以为这个人只是Tom)面对脸孔被打爆的尸体,那是木讷的性格、还是慌张的不知所措。。。。
最后,我恍然大悟,那便是Joey再现的标志,利落的杀人,对着一张张破脸无动于衷。
儿子用无师自通的残暴解救了Tom。
父子的拥抱隔着别人的鲜血,无法用任何语言表达任何意义。
妻子终于明白,自己与丈夫分享的姓氏只是无意义的假身份,丈夫的前身,她是无法接受的。
于是,生活即便再美满再安全,也无以为继了。
爱情的残暴之处,也恰恰在此:你可以为了过去、将来,遭受当下可感知的爱情的抛弃。
一笔勾销的爱情,究竟算不算爱情呢。
(我想到天生杀人狂咯...sorry,那是爱情的癫狂统一,我认为)所以,暴力是DNA中的一种元素。
如同爱是本能一样,暴力亦是。
Tom或Joey只是这根神经过分发达的强手,以至于他要想某些人克制性欲那样克制自己的暴力技术。
他可以做到,但他不允许自己去做。
从这个角度去说,看他那么痛苦的样子,那么沉默寡言的个性,是否,你会发现:暴力这种本能不能肆意地发展出来,亦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之处?
甚而可以说,也是某种不人道。
当我们看清暴力是本性时,Tom或Joey的行为便无关善恶了。
另外,影片的节奏有点慢,看着不舒服。
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2006/01/1845781.html1948年,萨特《肮脏的手》新鲜出炉。
这寓意十足的剧名向我们诉说了萨特的疑问,或者毋宁说是向我们宣扬他的理念:为了高尚的目的,是否可以弄脏自己的手?
对此说否的是一个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是投身光明事业的大好青年雨果,他说:“至于人类,我所关心的不是他们的现状,而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对上述问题持肯定态度的人是雨果的领导叫贺德雷,他说:“我爱的是处于现状的人。
”加缪在和萨特看完该剧的最后一次彩排说:“戏非常好,但是有一个细节我不赞成。
”他认为雨果和贺德雷的台词应该互换,这说明他偏爱雨果。
萨特却以为贺德雷才是他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贺德雷说:“我有一双肮脏的手,一直脏到臂肘上。
我把手伸到大粪里去,血污里去。
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你以为人们可以不干坏事就掌权吗?
”当双手伸到血污而变脏的时候,那就是沾染暴力的时候。
对于肮脏的手有不同看法的加缪和萨特,对于暴力自然也站在了对立的立场。
1954年,阿尔及利亚民族武装阵线发动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暴力起义,加缪坚持以人道主义的原则解释并呼吁消弥这场战争,而这在萨特看来则是一种“软心肠的现实主义”。
汉娜·阿伦特在《关于暴力的思考》中写道:“任何关心历史和政治的人,都不可能对暴力在人类事务中惯常扮演的角色毫无知觉,但人们却很少重视暴力的角色并给予特殊的考虑。
”她这话是1969年说得,到现在好像也并不过时,但是至少有一部电影站出来对暴力说点什么了,不再是放飞漫天的白鸽,而是开宗明义,在片头就打上了《A History Of Violence》的烙印,正襟危坐。
在我看来,这个名字不算大而无当,历史总是会在最微小的个人身上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记,所以研究者才能通过观对个体的观察来讲述历史的巨大特征。
David Cronenberg的这部杰作入选了法国《电影手册》的2005年年度十佳,在编辑们的投票中以10票排名第二。
我想法国人在投票的时候一定看到了萨特那只“肮脏的手”在眼前晃来晃去,这只手不仅诉说着暴力与高尚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诉说着知识分子与肮脏政治之间的隐喻,怎能不让自诩有文化的法国人如痴如醉,又怎能不让他们对于《暴力史》这样一部声色俱佳并且看上去延续了他们前辈思考的影片大加赞许。
就像贺德雷一样,Tom Stall要说:“你以为Joey Cusack不杀人就可以变成Tom Stall吗?
”Joey的理想是成为Tom,在小店里为顾客服务,在床上为老婆服务,这是他的崇高目标。
他是如何在沙漠中杀死了曾经的自己并且花了三年获得如今这份甜美宁静的生活,我不知道。
但是,我看到了在他意外的成为英雄之后,为了回到宁静的餐桌前如何干掉了Carl Fogarty一伙,又如何干掉了自己的老哥Richie Cusack。
看起来萨特是对的,暴力这种弄脏手的行为确实是值得的,并且能够顺利实现革命目标。
但是,暴力的本质是由其目的和手段决定的,暴力之危险在于:其一,目的是穿衣服的,而且穿得都是诸如“正义”、“理想”之类的名牌货,但是衣服之下到底是什么货色却很难看得清楚;其二,即使目的真正是良善且美好的,却也常常面临被手段压倒的危险。
手握不世出的利器,怎能不让人跃跃欲试呢?
倚天剑是要与屠龙宝刀争锋的,但是这毫不妨碍方便的时候刺穿无辜群众乃至张大教主的胸口。
Joey了解暴力的可怕之处,虽然他通常都是受益者。
所以他才会对在学校因为奋起反抗而把校园小霸王打得倒地不起的儿子愤怒无比,并且耳光伺候。
Jack觉得自己的父亲是英雄,他用枪支解决问题,自己也可以用拳头解决问题。
但是Joey并不希望再在儿子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甚至他尝试建立“不靠打架解决问题”的家族传统,那么为什么在儿子枪杀Carl Fogarty之后默默相拥呢?
是的,后者是因为情势所迫。
可怕的不是暴力,加缪这样的反暴力者也会说“制度性的暴力是事物秩序的一部分”,暴力本身有其合理和正当之处;可怕的在于,以为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首选方案,并且因此而觉得自己英雄无比。
在没有切实领悟康德爷爷所谓“人之为物,其存在本身就是目的”这一金玉良言之前,暴力这种七伤拳法还是少练为妙。
Tom Stall或者说Joey Cusack的最大不安不在于自己的行藏败露,需要解决接踵而至的各种麻烦,他最大的忧虑来自身边的人。
正如Edie所说,他们亲眼目睹了Tom变成Joey的过程,曾经流露出确定爱意的双眼被脏手玷污了,Edie绝望地说:“我不相信你!
”暴力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秩序,在这个秩序当中因为人们各自对于暴力这种神奇事物的不同理解而变得目光游离。
老婆不理解暴力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种,儿子还没有深刻理解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唯一之一种。
于是,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就只剩下那个被妈妈捂住眼睛不曾看见爸爸脏手的小Sarah了,只有她还会给晚归的父亲第一个递上餐具,让爸爸吃这一顿无比心酸的晚餐。
这顿晚餐之后,大人的世界将只剩下脏手,以及看见过这双脏手的人们的眼。
《暴力史》确实牛,太好看了,影片的一开始就让我感到很爽,有点像《杀出个黎明》的开头,但显然不是那么激烈,片子的整个进程深仇而舒缓,特别是演员的表演和说话的方式非常有质感。
影片在各方面都做的很好,甚至两场并不重要的很短的激情戏都很牛,这即是一部很爽的CULT电影也是一部关注内心的电影。
我在看这个片子的前半部分时候完全讲自己置换了男主角内心充满恐惧(我多么渴望拥有这样一个家庭啊完全不能承受它遭到破坏)。
这部片子肯定可以列入我最喜欢的电影的前20名。
我想了想如果我来处理这个片子,会改两点,一,始终不透露汤姆是否就是乔,二,加上讲述汤姆和他老婆相识的过程。
那样的话,这部片子讲是一部让人痛苦不堪的片子。
(但金球奖和奥斯卡的评委是否会喜欢这样的电影我表示怀疑)
有点特别的角度 和复古的感觉
我以为会怎样……没有想象中暴力,更没有想象中吸引人,结尾不好
cool!不太理解妻子的反应,如果我知道我老公以前是杀手,我会爱死他的....
本片改编自约翰·瓦格纳与文斯·洛克合著的同名漫画小说,《暴力史》与大卫·柯南伯格以往的作品全然不同,影片发展的动力更多的依赖于叙事。在某些层面上,本片颇具主流意识,但在故事的表述上却又是非常态的。为了与黑手党避嫌,柯南伯格与奥尔森特意将原著中黑帮分子的姓氏由意大利改为爱尔兰的。
武……侠?
言说而不探讨 将暴力概念化 明显感到柯南伯格的无力和混沌 世界观的缺失以及立场的模糊毁掉了太多电影。。。 太不给力鸟
乔伊最后在湖边时的表情,很让人动容。
动作带喜感。。不死小强
不知道为什么,预告片剪辑的还比较好
开了一枪还要给个面部毁容的特写,最让我感叹不愧是柯南伯格的一幕。
故事还成,但这片名儿是怎么回事?追记,原来是漫画改编,这是漫画原标题
他不要了的过去,不死不休地缠着他。他选择杀死他们来重获生活的平静。可他失去了儿子的尊敬,妻子的信任。难以劝服平息和平衡的,是内心。如果他选择做证人,象警察第一次询问的时候提到的,结局能更好吗?不知道。所以这部电影只是抛出问题,没有解决问题。唯一确定的是,过去无法割裂。
归隐以及归隐的后续……
有些老套有些假
剧情太多漏洞。。。
这片子到底想讲神马。。。。。。。。
好看~
还行吧
犀利的搏击。。。全部打脸。。操~
外州黑帮意外光临小镇,警长感觉紧张的同时不免对男主身份产生疑问,“你不会是什么证人保护计划的对象吧”?实际男主的真实身份更为夸张和暗黑!而这也疑似构成本片主题的模糊性:导演到底在支持暴力还是反对暴力?个人感觉偏前的可能性更高。因为影片在主线和支线上都有意往理解男主苦衷的方向上去引导。主线上,导致男主身份败露的事件,不能是由独眼大佬意外撞见认出,而必须是那俩个嗜血凶徒随性杀戮!于是就推升了暴露身份的正当性,削弱了对家人隐瞒实情的负面性。然后在儿子的支线中,又反复强调校园霸凌严重到可以是毫无缘由的!如此,社会与校园、随性杀戮与毫无缘由,便形成了叙事呼应,传递出导演(至少影片推出的时间点)想表达的态度:美国社会的暴力因子无处不在,善恶对立避无可避。所以让我们抄起枪来保卫自己和家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