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看了这个电影,看到了他的坚强,坚持,坚毅,我也看到了肩负使命的强大力量,也看到了演说的力量,话语有灵魂,也就会直达人心,我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呢?
大半生都在困顿里。
所以一定是心里有光对吧?
对的!
一定是心里有光!
我感受到了他带给我的精神力量!
强大!
要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一次听到Mandela还是在黄家驹的《光辉岁月》里,“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
年月把拥有变作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希望 ”成人礼上,Mandela将自己脸上身上涂白响应族长的号召冲出族群到河水里洗净白灰,在阳光下,黑色的肌肤逐渐显露,散发着金光,如同波光粼粼的湖面,第一次觉得黑色是如此性感。
年轻时候的Mandela只是个为黑人伸冤的律师,在那样一个白人统治的社会里又有何正义可言呢?
一次次的申诉一次次的挣扎直到“邪恶组织找到了他”,然后Mandela开始了反抗。
时势造英雄,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他不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不必与谁拼杀,就自然到了领导岗位。
所以说外国人都不懂政治嘛。
在一次次暴力事件后,Mandela被抓了。
在监狱里,不知为毛会为一条长裤的事件而花费大把时间来叙述,是show领导力?
你特么来天朝还不是把你管的服服帖帖的。
跟老婆的感情路线也很奇怪,既不是伉俪情深也没有白头偕老。
“我跟她分开20多年了,她还算是我的妻子?
”(其实主要是老了,不行了吧)到最后的分歧,主要还是因为在监狱里,妻子受到更大的迫害吧,相比之下Mandela只算是小儿科的监狱生活吧,所以就采取武力报复。
Mandela最伟大之处是什么呢?
在于在利于他的局势下作出最有利于大家的选择,如果他选择武装抗战,估计南非会是下一个赞比亚刚果之类的了;放弃武装选择投票权皆大欢喜,作出最正确的决定。
(说实话,在天朝我觉得还是行不通。。。
)
南非的白人统治者实行剥夺黑人基本人权的种族隔离政策是出于深深的种族偏见和歧视,认为白人优越,黑人劣等,只有白人才能有效地治理这个国家。
以曼德拉为精神领袖的黑人暴力斗争,使白人意识到,种族隔离、歧视和压迫的统治方式不再有效,从而开始谋求妥协、让步和权力分享。
不管白人有多少利益考量,起码他们的愿望是要对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避免使国家陷入无休止的暴力、战争和分裂之中。
这是消弥种族冲突并最终达成种族和解的基础。
如果白人统治者除了一己之私利而外,完全置国家的前途命运于不顾,自恃掌握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松动、不谈判、不改革,黑人的斗争未必能够凑效。
曼德拉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谈判时承认“你们有全非洲最厉害的军队,我们在战场上打不过你们”。
曼德拉的底气和信心在于有“三千万人民的力量”。
但从根本上说,三千万南非黑人的力量不是暴力,而是正义。
正义属于普世价值,是一个体面的政府无论如何不能公然与之对抗的。
曼德拉令人崇敬,德克勒克总统同样伟大。
“如果黑人掌权,我们的国家就完了,我们也完了。
”白人愿意让步,却又害怕黑人复仇。
曼德拉坦率地承认“我是想报仇”,但他不同于常人之处在于“有比报仇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远离恐惧和仇恨,好好生活”。
“好好生活”符合黑人白人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而恐惧和仇恨的结果是谁都无法“好好生活”。
曼德拉的理性告诉他,白人狰狞不公,激起黑人的仇恨和反抗,反使自己生活在恐惧之中;如果黑人掌权,对白人进行报复,同样会激起白人的仇恨和反抗,到那时黑人与白人正好颠倒过来,黑人就会取代白人生活在恐惧之中。
曼德拉教育他的孙辈:白人那样对待我们,但我们不能向他们学习。
对与白人分享权力,黑人不能接受,曼德拉坚定地说:“那我们就要让他们接受。
我们是他们的领袖。
这是我们的职责。
”这充分体现了曼德拉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
27年的牢狱生活成就了曼德拉的伟大人格,他用“真相与和解”拯救了南非。
然而,国家的治理,既是政治,也是专业化程度极高的技术。
曼德拉实现了南非的种族和解,却未能给新南非带来秩序和效率、繁荣和富强。
自由之路漫漫,新南非的建设和发展之路同样漫漫。
影片《曼德拉》根据1995年发表的曼德拉同名自传改编,影片回忆了他的成长历程,记录了曼德拉由一名革命战士变成了一名和平斗士,把一个严重种族分裂的国家变成平等和谐国度的全过程。
我们也可以通过影片清楚地看到偏见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变、扩大为仇恨乃至杀戮,而人类至今仍未根除的人种歧视。
影片所呈现的曼德拉首先是个平凡的黑人。
对于他的政绩没有拔高地赞美,对于他的牢狱之苦也没有过度煽情。
作为公认的世界上具有杰出政治与民族调解才能的标志性人物,曼德拉因由长期不懈地与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政府进行斗争而闻名,但他并非一个好战者。
实际上,生性温良、优雅坚定的他和他所做的战斗,都是首先被当时政治环境逼迫极致所产生的反应。
与此同时,为了民主事业的成功他同样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如家人的生活少了他作为丈夫和儿子需要承担的责任,孩子的成长缺失了他作为父亲的陪伴,当然还包括27年的自由。
称曼德拉为伟人,实在是不为过,面对南非执政政府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如何帮助民众走向自由之路,这可真是不易之事。
从最初的非暴力抗议,再到被迫进行暴力破坏,被关几十年后,出来再引领人民利用和平手段真正做上国家的主人。
伟人不是圣人,年轻的曼德拉也有不完美、轻浮的地方, 但入狱后的曼德拉显然在政治上成熟了不少,最终才能真正地获得成功。
敢于直面描写这些,个人觉得这是本片的难得之处。
对南非的历史政治知之甚少,原著也没时间读,借由此片大概了解曼德拉与南非。
这部电影并不能完整的诉说曼德拉的一切,因为自传只写到他上位就结束了。
作为人权斗士的曼迪巴是成功的,至少他实现了黑白人平权,去除了种族隔离。
而关于他不懂经济建设,让南非的经济、综合国力倒退,我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
人权的问题,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都是优先于经济建设的,尤其在南非这个黑人白人并存的多种族国家,只有给予黑人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工作的机会,他们才能从贫穷落后无知中站起来,这个过程也许需要几代人,国力的倒退社会的动荡,也可能只是一种权衡取舍,是为了换取多种族的共荣。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猜测,因为也有人提醒我,去工业化就是在平权之后才提出的,这才是南非国力衰退的最主要原因,这一点目前无法解释,需要再学习。
说会电影,或者这本曼德拉自传的最后一部分,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曼德拉让黑人放下仇恨,选择宽恕白人,这也是曼德拉又一个伟大功绩,他为南非带来了和平。
顺着这个思路,我有点想看看图图的那本“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了。
I have walked a long walk to freedom我走在通往自由的漫漫长路上It has been a lonely road那是一条孤独的路and it is not over yet这条路还没有到尽头I know that mty country我知道我的国家was not to be a land of hatred不应该成为仇恨滋生的土地No one is born hating another person没有人天生就会仇恨because the color of his skin另一个人的肤色People learn to hate人们在生活中学会了仇恨They can be taught to love但生活也可以教会人们爱for love comes more naturelly to the human heart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爱才是他的本心。
上面的话是《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电影最后的一段话,触动,豁达。
花了一个晚上看完这部电影,内心久久无法平复,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被原谅的,痛苦和磨难滋生的除了仇恨之外,还可以铸就一颗伟大的灵魂。
平庸和伟大也是一种抉择。
曼德拉第二任妻子我也带有稍许的敬意,纵然最后她是背叛了他,但是也是她带动起来的暴力抗争运动,在曼德拉牢狱期间引起巨大的轰动,方式是暴力的,但是对于促进和平解放确实有一定的推动力。
她在这场抗争中从幼稚走向成熟,推动力却是仇恨,曼德拉在牢狱中无法体会她所经历的和所面对的残忍,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她也是一个蛮有魄力的人。
我很欣赏曼德拉对于自己的肯定,他说我知道自己该去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在众人的不解中,他以最好的方式保护了大家。
仇恨,不会让一切变得美好。
而爱和宽容才是化解一切的力量。
一个人,用一生的坚持去做一件事情,是一种伟大。
有种传奇,也是必然。
文/梦见乌鸦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离开我们已经有半年之久了,而这部传记电影才迟迟在内地亮相,有点后知后觉的感觉。
其实这部《曼德拉》作为一部反映一代伟人的传记电影知名度相对一般,看过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四平八稳的传记片。
或许在很多评论家和专业人士看来,这部传记片并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比如像斯皮尔伯格的《林肯》那样在艺术与对人物塑造上都堪称殿堂级的作品。
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部传记片说穿了,其实属于入门级读物,电影照顾到了曼德拉的一生,方方面面都有展示,平心而论,该片是观众了解曼德拉的一扇窗口。
都知道曼德拉总统伟大,究竟为什么伟大呢?
如果不想读那本厚重的《曼德拉传》,看看这部电影即可。
其实有很多从各种方面表现曼德拉生平的电影,比如《再见巴法纳》、《游戏终点》、《成事在人》等片,而这部《曼德拉》则是第一部囊括曼德拉生平全部的电影,从上世纪40年代布尔人推行种族隔离制度,曼德拉投身种族政治运动开始,一直讲述到当选总统后的致辞,其中还有表现其与家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而且整部电影的故事都可以在以上电影中找到影子,其中曼德拉在罗本岛服刑时期成为电影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曼德拉》中的监狱段落与《再见巴法纳》不同的是,后者采用狱警的口吻来从侧面反映曼德拉如何影响到自己,而《曼德拉》全片则采用旁观者的姿态,去详实的还原了当时大量真实史实,比如曼德拉妻子在监狱外的遭遇,本片有一段情节去描述,这在《再见巴法纳》中是无法体现的。
其实了解曼德拉生平的观众对电影中的很多故事都比较熟悉,电影也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曼德拉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状况,包括那句“我已经有21年没有碰过我夫人的手了”都是历史原话。
个人认为,曼德拉先生的生平中,罗本岛监狱,以及后来波尔斯摩尔监狱中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本片中对这两段内容也是力度很大,但由于篇幅的原因还是略去了相关部分,因此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再见巴法纳》与本片配套观看。
电影的后半段,电影用大量的笔墨和细节展示了曼德拉如何运用智慧,化解南非严重的种族矛盾,他宽容的政治理念令人印象深刻,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像《成事在人》那样去记录那场举世闻名的橄榄球大赛,电影定格在他首次走出总统府邸的那一刻,面对群情激昂的民众,留下一片未来的空白。
其实回眸整部电影,在这部长达2小时20分钟的电影中,虽然作为传记片本片依然进入到流水账的叙事模式中,但整部电影并不像之前《乔布斯》、《摩纳哥王妃》那样让人感觉枯燥空洞,反而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本片的导演贾斯汀·查德维克很会调动观众情绪,历史事件与人物刻画两条主线并举,在记叙曼德拉的生平中关注了很多方面,大量角色的加入,从政治运动、监狱生涯、家庭生活,再到种族冲突的历史事件描写,电影拍得很大气,虽然没有深入去刻画曼德拉的形象,让这部电影在艺术成就的失势,整个剧情模式也没有太大花样,想说的事情很多,照顾不到各方彼此,究竟将曼德拉塑造成一个“民族斗士”还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电影在这方面打了马虎眼。
作为传记片,电影绝不会像《林肯传》、《成事在人》那样让足以进入殿堂,但还是那句老话,本片属于入门级教材,比较规矩的记录了曼德拉的生涯和方方面面,但这个教材并不枯燥,而是拍得张弛有度,场面和摄影做的相当不错,配乐动听,人物形象生动,导演对节奏的把控和对观众情绪的调动让本片变得非常生动,让本片成为所有曼德拉题材作品中,最具娱乐性的一部。
伊德里斯·艾尔巴饰演曼德拉,之前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没错,《环太平洋》中的黑将军,《雷神》中的彩虹桥守卫者,就是这样一位又黑又硬的大汉,怎么能与曼德拉联系起来呢?
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人们大都了解老年曼德拉的形象,其实年轻时期的曼德拉总统,是非常魁梧的。
而艾尔巴的表演平心而论真心不错,虽然比不上《成事在人》中的摩根·弗里曼大神,但比《再见巴法纳》里那位强太多。
比较重要的一点,伊德里斯·艾尔巴版曼德拉,没有高高在上的那种感觉,也没有放不开手脚的紧张状态,而是从头到尾都收放自如,曼德拉从年轻时的“民族斗士”到老年的“黑人总统”,之间的过度和变化还是比较平缓,这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他为推翻种族主义的统治进行了50年的斗争,实现了南非种族平等,改变了南非的命运。
二十世纪有着不少改变历史的民族斗士:切格瓦拉、马丁·路德·金等人。
而曼德拉在有生之年已足可与他们比肩。
或许单凭几段话难以概括曼德拉的成就,文字是苍白的,影像是有力的。
刚刚在网上订购电影票的时候发现了一张电影票特别的便宜,是<曼德拉>,以前对曼德拉有一点点了解,所以想订了去看一下.然后我又突然发现,原来这个电影是一天有一排一场的而且是在中午12:00时,这意味着,电影结束了,我不能在晚上去看,可是中午去看,下午上班就会来不及.我突然一股深深的悲凉.人们愿意去娱乐,去不愿意去了解一位伟人. 纵观电影排场,小时代等排的都是满档,一直到夜半12:00。
从前看英雄传的时候,记得上面有一句话,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英雄去拯救我们的心灵.常常在微博上看到一些说我们不关心马航,不关心越南对中国人的欺负,不关心钓鱼岛,我们大量转发的是力宏结婚了,王菲离婚了,文章出轨了…. 从前我是不屑这些言论的.因为我觉得说这些话的人一定也转发了文章出轨,因为生在娱乐时代 ,我们好像必须要每个人都有一点那么个娱乐精神才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一天没有的搞笑段子就觉得呼吸困难.当然,我觉得搞笑没有错,我曾经问过一个同学,为什么我总会有一些时间想要去看一些笑话之类的东西?他说:因为这是你心灵空虚的表现.我觉得每个人应该都会有那么一点空虚的时候,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只要我们不是美国总统,只要我们不是每分钟都被工作围绕着,我们都会无聊,这是无可厚非的.有人说心灵鸡汤是没有用的,但是我觉得它至少会在那一瞬间,让你心温暖一下,让你有10分钟去努力的热情.我突然 想起,那个我们都还有梦想的时候.
今晚做了两件事:一是在网上读了一篇文章,二是看了这部电影。
不约而同地,我看到了本文的标题:没有人天生就会仇恨。
(电影中后面还有半句:因为一个人的肤色)言归正传,先来说说电影本身吧。
其实传记电影不好拍。
一个人的一生能被拍成电影,那这人的恶或善就达到了能被人吐槽的地步。
而这种人的一生又岂是一部二小时的电影可以描绘的。
无论如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还是你我这种凡人,其实仔细想想自己这一路的经历,就会发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分钟,都不是白费的。
曼德拉这样的人更是如此。
从非暴力到暴利,再回到非暴力的路上。
电影一三段式来表达,但这期间的心路历程,镜头真正能表达多少;27年的牢狱生活,镜头又可以传达多少信息给观众。
27年的牢狱生活,曼德拉以爱与宽容去化解。
对于那些抓捕自己,关押过自己的人,以一句“我原谅他们”,于人而言,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爱与宽容是人类最大的美德,却也是最难做到的事。
而仇恨恰恰相反,仇恨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
因为仇恨的理由太充分,不需要人去思考。
可是仇恨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以暴力的方式去宣泄,然后呢?
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什么也改变不了,更多流血,更多的尸体,包括那些不懂事的儿童。
曼德拉说:“要取得进步的唯一方式是和平。
”所以,不要让仇恨蒙蔽我们的双眼,不要让仇恨蒙蔽爱的本心。
电影一般 故事传奇
公映
英雄也有另一面
平庸的流水线拍法
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 肤色斗争中。岁月把拥有变做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期盼,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一生只做一件事。
比较无聊
不知道说啥
如果不想返贫的话,千万别信这类型的人。
开头是南非版的孙志刚事件么,话说曼德拉有点像老毛啊……
就为了补点历史常识
真的不喜欢 就是这种跨度人物年龄很大的传记片本来就不好拍 然后前半小时还这么渣 女性观感体验极差
本可以更加感人更加震撼人心的
看的有点累,分了好多次才看完。
同样是伟人的电影,本片比之 阿滕伯勒《甘地传》、斯皮尔伯格《林肯》,要逊色很多。虽然是由自传改编,不明白开头和结尾的第一人称旁白在整个电影中有什么用处。传记片不该走心么?喊喊口号,挨挨打,再和家人见见面,和室友吵吵嘴,没有侧重,也没有把曼德拉内心转变给刻画细致。失望。
很人性化的伟人
肤浅空洞,噪音太多
通过这段时间对法律的学习,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法律所带给人民的自由与公正,秩序与人权是多么的重要,遵良法而治,才能和谐长久。曼德拉的确伟大,因为他心中始终坚持着信仰,通往自由之路会很漫长,但我从未放弃。监狱生活并不能使他退缩,反而磨练了意志。天助自助者。暴力并不能正在解决问题,只是一种手段。
2021春晚替代品。作为一部南非出品的曼德拉传记片,整个从配乐、调色、审美到最后结尾的大爱落脚点都莫名给我一种很白人的感觉…虽然节奏一般有点轻重不分,但跟春晚一比就显得有内容多了,满足。
野心太大,反令電影不好。很多跳來跳去的地方,而不能將重要的事或細節顯露,例如他很多生命的轉變都未能解釋得好。一套兩小時的電影想也知道沒可能成功講述一個人八十年的人生吧。如果只 Focus 在一段時期會較好。可惜,浪費了一套偉人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