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庆幸,我的冲动让我来到了现场。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部迷你剧能够在戛纳和北京电影节展映,这是一部有着电影质感的文旅作品,它很淳朴,但它也很华丽,这份华丽不在于造型不在于镜头,而在于内核。
它刻画了现实,但也憧憬了梦想,我很期待剩下的剧集会描绘怎样的故事。
从目前三集的剧情和画面来看,这真的是一部高质量的剧,每一个镜头都是有效的,每一个演员都是贴合角色的,整个过程我都没有看过手机,有笑点有感触,更多的是期待。
于适饰演的巴太出现的每一个场景都在印证那句话“他高大,漂亮,有一颗温柔的心”。
他跟马的相处,他对人的真诚,都是这句话最完美的演绎,而且你会觉得,他就生活在那里,那不是演戏,那是他的日常生活。
另外周依然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她跟巴太的对手戏很有火花,尤其第三集的一个小高潮,全场不约而同都在“啊~”。
我很喜欢里面马伊琍老师饰演的张凤侠这个角色,这个角色真的刻画的非常好,我甚至在想,我也想拥有这样的心态和生活,剧里很多的笑点都来自这个角色。
记录一下吧,看之前有一点担心这部剧太文艺了,会不会显得冗长和空泛,看完发现完全出乎意料。
剧情流畅,故事线和冲突点都非常明确,也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幽默,虽然只看了前三集,但是人物形象已经立住了,迫不及待像早日看到接下来的故事了。
说到剧情本身,看完脑子里只有三个字“太美了”,不只是镜头的美,台词和氛围都好美,特别喜欢文秀母女的台词和关系,特别触动我的点是妈妈和女儿讨论“有用”的时候,大家都被裹挟着奔跑,试图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被抛弃,但是就像妈妈说的,没有用又怎么样,待在那里就很好。
马伊琍和周依然演的都很好,很自然,很讨喜。
巴太,完全看不出于适本人的影子了,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哈萨克族少年,好臭屁好有张力的小少年哦。
看得出来导演的目光聚焦与母女身上,无论是感情线还是剧情线都为母女服务,其他人物也都围绕着母女俩,但是于适做到了在有限的发挥里既不喧宾夺主又把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最后,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有质量有诗意的作品出现,祝愿中国电影和电视剧越来越好。
看了第一集,故事很慢但是很悠扬。
文秀的内心都是李娟散文的原话,回想我们十八九岁的样子,就是那样害羞、怯懦,还志存高远。
巴太惊艳出场,面对老爸的质问,没有反驳回嘴,仅仅是隐忍的抿嘴,用眼神诠释了对哥哥逝去的伤感对厉害现在工作的不舍,但是也做出了取舍。
夜晚配药、给踏雪包扎、抚摸踏雪……尤其是巴太一抬头,光影质感,太惊艳了,这就是传说中女导演的所描述的男性的温柔吗,真的好适配。
演员方面,马伊琍松弛感拉满,很有江湖气息,在牧区生活的汉族,要融入其中,这点很重要。
周依然青春、冒失,像极了邻家小妹。
于适在这一集镜头不多,但是每一秒都惊艳。
有人说于适驯马没有光上半身,要知道那是正规的马场而不是在旷野,而且,于适穿黑T驯马,更加性感,那一收缰绳、一拉毛巾,果敢帅气,于适贡献了非常有价值的戏份,释放了意犹未尽,探索究竟的雀跃。
还有,看的时候,弹幕中有人质疑那百元钞为什么是红版,我特意查了,红版百元钞首版发行1999年,这集故事是回顾2001年,所以,红版百元,没毛病。
结局更新:哈哈,觉得自己说得太对了,理念、主义、理想之前人首先在生活。
爱过被骗了不敢面对了,没关系,张凤侠很勇敢,她会自己放下。
爱过努力过还是因为意外失去了,没关系,人都会各自长大、体验、选择,况且,来日方长呀。
更新:前三集已经上线爱奇艺不怕剧透啦。
托肯这个角色给我最震撼的地方就是她那种愤怒的、绝望的、仇恨的表情简直像是长在她脸上一样,作为五官的一部分成为她面对所有人的画像。
面对死前的丈夫如此,面对家里的女人如此,面对压榨了她半生还要夺走她孩子的丈夫家人也是如此。
第三集给她安排了一场和巴太的对手戏,让她面对着最无法对她的遭遇负直接责任的巴太诉说了愤怒和绝望,就是很尖锐地展现了见好就收的零星善意在对女人长久的、系统的压迫面前是多么无用。
20240425北影节展映看《我的阿勒泰》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整个作品和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比如我会以为李文秀离开城市回到阿勒泰是一种带着无奈的主动避世,但实际她在生活里笨拙又有些不知所措的软弱,她也嫌弃这里又偏又远,她的母亲张凤侠还要转场到夏牧场,更是离她梦想的去到北京、大城市、文化首都的作家梦越来越远。
再比如我们以为阿勒泰多少会带给她一些宁静的遐想,但在一个语言不通又涉世不深的年轻小姑娘眼里,沉默寡言的猎人长了一张会杀人的严肃的脸,蹦着她听不懂词语的阿婆因为一点小事不停纠缠,小卖部里的客人动不动就挂帐还不还钱,抱着孩子的年轻女人可能充满愤恨又满脸窘迫。
甚至,她与原作中惊鸿一瞥的爱情的邂逅也并不是一个温柔的梦,而是一个莫名的、不知好坏又不似人形的怪人甚至“奇观”。
李文秀在河水边遇到喂马儿喝水的巴太,两个人相互打量时都像在打量陌生的外星物种。
唯一的区别就是作为观众我们熟悉李文秀的语言和逻辑,而突如其来使个小坏的巴太简直莫名其妙得不可理喻。
前三集剧情还没有推进到夏牧场,整体就是通过李文秀帮母亲的小卖部要账,把两个家庭的故事缓缓展示在观众面前。
依然和料想不一样,李文秀的故事里,她和母亲、奶奶的关系其实是非常轻盈又快乐的。
大部分让你倒吸一口气的故事进展,立刻就会被张凤侠那种举重若轻的生活智慧,以及达观的生活哲学轻松抚平。
她和这个现代文明并未完全覆盖的角落的相处方式非常非常有趣,既保留了她作为外来人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又不断地在山高水远中汲取着营养、适应着当地人的习俗,和所有人打成一片。
虽然在这个场景下这么用词很怪,但她给我感觉就是一个优先地在“生活”的人,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活下去”的经验,才能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如鱼得水。
阿勒泰当地的“风土”以及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则是通过巴太的家庭展示出来的。
依然和想象中不一样的是,这条故事线的底色并不清澈,反而是充满着对抗性,又十分沉重的。
巴太并不是一个非常不羁、毫无顾虑的野性少年,相反,他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暴君”,曾经最杰出的猎人有着完全有别于现代社会的生存逻辑,又对子女有着近乎蛮横的权力欲望。
这个角色有个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刻画,就是他实际根本不懂普通话,但其中有一段表现阿勒泰人虽然严肃到看起来有些凶狠,但很讲诚信的剧情,他为了帮死去的大儿子还债,把自己的骆驼给了张凤侠。
张凤侠和他说普通话,他完全没有迷惑、没有问、没有让巴太翻译,而是点点头转身就走——他不关心你在说什么,只关心他说完了自己的话。
与这样的家人相处,巴太其实经常要在不同人中间调停矛盾,他看起来没什么脾气,考虑的事情总是很简单,有着他的父兄看起来有点缺失的同理心,美好得像一个只存在于童话世界或者文学世界的符号。
而想到他因为兄长的死亡,不得不去直接处理和父亲的一系列矛盾,就又觉得这样的冲突格外令人忧伤。
与他们一家相关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巴太死去哥哥的妻子托肯,因为相关信息不太多,避免剧透在此不多赘述。
但在这个角色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女性导演极其细腻又犀利的一面,她的情节也是我非常喜欢的。
其实如果要说主线,前三集讲述的就是文秀眼中的这些“奇观”逐一落地成为人的故事。
因为语言不通,人的行为逻辑在李文秀眼里也是模糊的。
但因为一个契机,双方开始对话、沟通,一下子就会发现,原来一脸严肃要杀人的老头子非常讲究信誉,原来古怪、高大的奇怪男人有英俊的脸和温柔的笑,原来纠缠不休的阿婆只是较真又真挚。
有了这些人与人对话的场景,又会觉得作为观众的自己被赋予了勇气面对剧中人即将面对的种种冲突。
很多主创谈这个戏都会提到治愈。
我觉得就和张凤侠的生活哲学非常像。
在一切主义和理念之前,人首先要允许自己活着,也允许他人活着。
刚刚看完最后一集,真的好喜欢啊,激动得睡不着觉。
剧中每个场景几乎都是新疆夏天最美的地方,生活细节中的乡土民俗都非常真实。
十几年前机缘巧合去了一次北疆,那个时候游客还很少,实在是让人震撼和流泪的美,从此我的半颗心都留在了那里。
年年月月我都在期盼能有机会去新疆,时不时就刷机票,这几年又去了两次,但新疆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个时节都不一样,永远都看不够。
说回本剧。
一开始我也是紧张而挑剔的:啊你们不会是一群不懂新疆的疆外汉吧,千万不要破坏它的感觉啊!
原著是散文,完全按照原著拍只能拍成MV或者自然风光片,而大部分观众不太可能抱着对科教自然风光片的期待来看待它,肯定是希望有什么故事发生的。
除了游牧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上感情线才能赋予它故事性,制造戏剧冲突。
说真的,当年在喀纳斯的草地上除了感叹风景,我心里猛然冒出的一个念头就是:此时此刻谁策马而来向我求婚,我一定毫不犹豫答应!
(反正氛围到位了,先答应,兑不兑现再说)我觉得两个人的感情线拍得非常好,尤其是巴太,选角真的太合适了,还有哪一张脸能兼具这样的少年气与英气啊?
于适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平心而论他的五官并不算特别突出,长相也不具备哈萨克族的特点,可是一旦进入角色之中,他的表演竟然那么到位,所有动作都流畅自然,不仅对游牧生活驾轻就熟,连少年初恋的情感递进也都把握得那么准确,把哈萨克青年的怦然心动、热情、腼腆、掩盖不住的爱意……全都表达得丝丝入扣。
体验过藏族小伙告白的豆友们,你们不觉得特别熟悉吗?
那个味道太正了!
我忍不住截了好多他的表情,那些不自然的停顿、眼神的闪躲、忽如其来的笨拙……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呼吸局促、纤毫毕现的那种紧张啊!
月夜欲言又止的表白、那个趔趄……直接表白时像小狼狗一样有点惊慌又忍不住大胆直视的眼神……都太美好了!
啊,原来他的演技已经到了可以一帧一帧细品的程度,本来还有点担心封神会让他的银幕形象单一化、同质化,以为他只擅长武戏,结果文戏同样动人,姬发是姬发,巴太是巴太,两个角色边界分明,完全没有重叠的影子啊。
骑得了马,弹得了吉他,上马是天神,下马变小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都可以驾驭自如了!
果然还是女导演懂得让所有女孩心动的男生是什么样!
而且他疆味普通话的口音竟然也惟妙惟肖。
即使拿掉爱情线,他对父亲的隐忍,对兄弟和朋友的感情,对驯马的热爱也完全能撑起人物。
希望他的团队能小火慢烹,不要一下子把他熬干了!
马伊琍好出彩啊,一个飒爽通透的中年女性,对一切事物都那么豁达明朗,有着极为热烈泼辣的生命力,实在是全剧高光。
同样的还有托肯,活泼直爽又可爱!
她们两个是我剧中最喜欢的女性角色。
蒋奇明的广东仔,整个人都像换了一张皮有没有!
完全预料不到他下一步会干出什么,他真是天生的演员。
李文秀弱一些,感觉演员是在扮演自己想象中的文青。
而且这个人设本身就不太讨喜,前面笨拙生硬得有些刻意了。
周依然的演技在一众小花里算是出色的,怪只怪这部剧里同时出现了“中戏骨”马伊琍,还有两个天选之子,高下立现,一下子就比下去了。
配乐也值得单独夸一段,骑马时激越昂扬,情感涌动时细腻动人,游牧生活时温馨自然,情境太贴合了,感谢友邻@DP Elvis的及时分享: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的单曲《人间天堂 JER UYUK (Paradise on Earth)》:http://163cn.tv/q2y9WyM(来自@网易云音乐)穿插其间的一些幽默桥段也都很生动,没有尴尬硬笑。
最重要的、托起这一切的就是生活的厚重底色:开小卖部谋生、转场、舞会、古尔邦节……亲情友情都兼顾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立体可信的,几个主角都是由细节丰满的群像托起来的。
其实拍边疆和少数民族很不容易,稍有不慎就踩到红线,创作团队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把握精髓,视角平等尊重而不是猎奇,真的用心了!
最后于适和踏雪的那个场景,让我想到了席慕蓉的《白鸟之歌》,感觉把白鸟换成踏雪也好贴切啊。
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我就是 那一只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你若是这世间唯一唯一能伤我的射手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就好像是最后的一朵云彩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这部剧正如一枝从八十年代穿越而来的白羽箭,携着一股自然清新的风,正正射中我的心,纯粹真诚、细腻温情。
无论大家如何看待恋爱行为,爱情本身依然是一种高度提纯的情感,一种聚焦,让人仿佛植入了单反镜头,把生活中所有的细节都放大,让所有的东西都清晰可见、轮廓分明。
恋爱的美好可能并不在恋爱对象本身,而是人们借由恋爱对象而激发出的、对整个世界的重新发现。
综上,我不反对剧版的改编,她把李娟的少女心愿落地了,并且完美地以镜头呈现出来,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爱情被吸纳成为故事里非常自然妥帖的一部分,完全不违和。
《我的阿勒泰》在一众现代剧里,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诗意,惊人的朴素与纯真之美,甚至让它的缺点都暗淡了,瑕不掩瑜。
美是这世界的终极奥秘,绝对的美可以凌驾一切,统治一切。
个人觉得,在这种绝对的美的力量面前,一切主义都不得不让步,艺术创作中尤其如此。
只要它是组成这种美的一部分,便无法单独拎出来解剖与分析。
真心希望看到更多女导演的优秀作品。
#《我的阿勒泰》电影质感#
于适饰演的巴太哈萨克语说的太好了,完全超乎想象。
在马上的慵懒范真的很难不爱,在里面完全融入,根本不像演的,就像是真的生活在那里的牧民,还有骑马射箭的那一段就好像回到了封神姬发,每一段都值得反复观看。
还有剧中的景色非常美每一帧都值得保存,当地牧民生活很贴切也很搞笑,就是八集太少了,真的不是不够看啊!!!
《我的阿勒泰》是近年来我最喜欢的国产影视作品之一,尤其是最后一场的巴太杀马戏。
从我的阅片感受来说,近期恐怕很难有导演可以突破了,在个人喜爱的程度里是top级别。
巴太杀踏雪是整部剧集最重要的表达。
有些评论常常说一部国产剧很像电影,几乎都是指一些jpg或mv感强烈的镜头,或者就是打光上线了(《我的阿勒泰》也确实是电影班底)。
但是从我的角度,所谓的电影化是我们能够从一部影视作品中看到作者型导演最核心的表达。
在《我的阿勒泰》中,巴太杀踏雪这场戏,恐怕就是导演滕丛丛最重要的表达了。
我会非常欣喜于这个类似“哪吒自刎”式样的表达,终于不再是男导演而是女导演来讲述了。
甚至于从剧中的表达来看,巴太杀踏雪杀掉的不是外力,而是内因,这是属于女性导演非常微妙且细腻的一笔,带有非常新鲜的创新感,以及极强的力量感。
(毕竟哪吒这个元素,我都说了好多年了,听播客的朋友恐怕都要听腻了吧。
)01记得在李娟的原著中,她曾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描绘马对于本地人的重要性,强调了马是本地人的通行证。
其实这里描绘的就是一种土地归属感是通过马来实现的,她以书中“少女李娟”的角度也曾强调过自己非常想要一匹马。
从我的理解来说,“少女李娟”要的不是马,而是拥有了这样的一匹马之后,她的自身认同感和漂泊感会得到缓解。
也因此,后来家中挖了水井之后,她的认同焦虑就得到了一些缓解,因为水井扎在了土地里,和“想要一匹马能够得到本地人的认可”这两者之间的作用是一样的。
此外,剧中李文秀问奶奶自己算不算新疆人,奶奶在市集走失的情节等,也和这个表达是一致的。
早在剧集开播期间,我就说过踏雪是巴太的精神体。
踏雪虽然拥有强健的体魄,但因为受到过惊吓,所以无法上场比赛。
这和巴太的人生经历,以及他面对父亲时的心理状态是吻合的,他热爱踏雪的同时,也是在爱护内心想要自由但却被某些问题牵绊住的自己。
当巴太向父亲妥协,带着踏雪回到彩虹布拉克时,他就像是掉入了幻想中的“世外桃源”一样,本地人的身份像催眠剂,让观众和巴太都以为他是属于这里的。
但是内心仍然想要往外界奔走的巴太,也会对他的身份认同感产生疑惑。
所以巴太和李文秀在人物设定上,都有一种间离感,看起来很不像本地人。
剧集开播时也有人这样评价过,仔细想想这是夸奖啊,因为那时的他们和他们脚下的土地还没有产生情感链接,也就是还没有产生认同感,还在迷惑的时候,不像才是对味的。
02在剧中,李文秀代表的是非本地人的本地人,巴太代表的是本地人的非本地人,虽然有点拗口,但在我看来,就是因为这样的设定,这两个人才有了侯孝贤作品《刺客聂隐娘》核心宣传语“一个人,没有同类”的效果。
剧中李文秀和巴太的相互吸引就出自于这种“异类感”,他们在初次见面时就觉察到了对方和这片土地的关系,隐隐有了惺惺相惜的好奇感,也因此才有了互相的吸引和探查,这可比纯粹说两人是因为少年男女的异性相吸高级多了,导演和编剧真的很厉害,我喜欢。
随着剧情发展,李文秀和巴太这两个人的相遇和感情变化也很有意思。
从我的角度来说,整部剧集中的他们并没有达到爱的那个地步。
他们更像是中了“世外桃源的毒”,以为碰到了“相同属性的异类”就能缓解掉内心的认同焦虑,甚至于还可以按照某种约定俗成的生活状态,就此原地结婚生子…如果真是这样安排的话,那就不是滕丛丛了!
这也就体现了最后那场杀马戏的绝对重要性——当巴太挥刀砍向了他精神世界里的踏雪时,也就像极了哪吒自刎斩断自己和世俗世界的一切链接一样,他们从此都自由了,被困住的精神体死去,他们的迷茫变得不再重要,这是个体独立意识的觉醒,也是整部剧集最具有电影化表达的时刻。
03在巴太杀踏雪这段戏中,痛苦的巴太看向李文秀的那一眼必定是锥心的,因为他在那一刻终于意识到了他和李文秀之间的情感,并没有达到爱的浓度,异类的惺惺相惜也不能替换掉他的个人诉求和意志。
所以这一幕的巴太是绝美又残忍的,从里到外都是“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切肤之痛。
与此同时,巴太也在用自己这残忍的一幕,启示了李文秀的个体意识觉醒,让她从最初匆匆忙忙想找到内心落定感的状态,逐渐变得沉稳,少女的姿态开始褪去,她变成了一个纪录生活,观察世界,去一步步确定自己和土地关系的亲历者。
当剧集结尾,李文秀和巴太终于放下一切,再次回到阿勒泰时,她和土地的关系才产生了变化,有了感情。
只有当两个人和他们脚下的土地真正产生链接时,巴太和李文秀之间的爱才有了真正产生的条件,他们的故事在未来。
从我的角度来说,没有李文秀就没有巴太,没有巴太的话,李文秀的故事也不会完整,他们是对照组,需要互相感染和影响,这是戏剧创作的重要视角,也是女性视角下用性别讲故事的一个好办法。
去年在海浪电影周的时候,听到有原著作者点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感受,她认为这是灵感和灵感的对撞,原著作者的灵感激发了影视工作者的灵感,各自的灵感又铸就了不同的作品。
李娟的原著是佳作,滕丛丛的改编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于适的巴太也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补充:《我的阿勒泰》中,巴太喊踏雪“宝贝”(字幕),这句话的哈萨克语是“我的命”的意思,演员于适曾在采访中有提到过他有特意请教过别克大叔的扮演者。
剧集播出后,关于巴太杀踏雪这场戏,于适还分享过一个幕后花絮,背景音乐是坂本龙一为《末代皇帝》写的配乐《阿嬷在哪》,也是一个需要被极速切断情感纽带快速成长的关键元素。
显然演员是懂这段戏的表达的。
一个角色之所以能够成为真正的人物,走进观众的心里,除了创作端幕后主创的功力之外,也依赖于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爱护。
于适之于巴太,和于适之于姬发一样,都演员和角色的互相成就,得益于真人演员对虚拟角色的爱护。
另外一个补充:《我的阿勒泰》开播期间,主创扫楼扫了两场,中午那场我有围观,没有听到杀马戏时于适说切到自己的花絮,结果晚上刷视频时看到他在另一场说了,当时还挺惊奇的。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主创中间还参加了一个新华社的访谈,滕丛丛导演现场提到了于适在杀马这场戏时切到了自己大腿的幕后故事。
由于片场的时间不等人,虽然于适受了伤,但还是坚持又拍了一条,然后才驱车一小时去了另一个地方的医院所在地。
(滕导在采访中还提到导演如果选角选对了,演员会赋予角色更多…)如果没有滕丛丛导演的率先提起,我想按照于适本人的性格,可能他根本就想不起来这件事了吧。
那就我来记下这件事吧,记录一下一位青年演员可以为角色做到什么程度。
加油!
首先感叹,女性导演你真的很会拍,原著的冷幽默和人之间细腻的情感拍得特别自然,很多地方看得我会心一笑! 我好喜欢张凤侠这个角色,听说原名是“霞”改为了“侠”,人如其名,她就是在阿勒泰的壮阔天地里浑然天成的侠气啊。
里面很多我喜欢的句子出自她,比如在女儿疑惑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时她说“你可以不认同他们,但你不可以居高临下地改变他们”,在女儿从城里受挫回到家急需证明自己的时候她说“我生你下来不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啥叫有用?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便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真的很欣赏很羡慕她的生活态度,总之前三集她一直是一个高雅可月下独酌,粗俗可三句不离“你妈”的形象,哈哈哈哈 再是女儿李文秀,特别贴近作者李娟,一个内敛自卑,缺乏生活经验但用一点点小勇气支撑起自己梦想的女孩,你会觉得她笨手笨脚,好像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但你好像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外是个怂包,在家就窝里横。
她害怕狼狗害怕树上忽然掉落的马头骨,但是她敢干一件别人都不敢干的事情(此处不剧透特别有趣哈哈哈哈哈)并且她对巴太的态度转变也很明显,从好奇到受到惊吓到更加好奇再到初步了解,那种看到一个外族人(互相的)的情感变化很真实。
然后是我期待了很久的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之前看原著的时候里面的男性角色都着墨不多,最突出的是作者“出于年轻而喜欢上的麦西拉”,巴太与之存在的相似点就是他的出场同样“高大漂亮”,但这只是荔枝的果肉那部分,借用演员路演做出的这个比喻,巴太的行为会显得他很莽撞直接,因为民族的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比如拦住别人道歉还债的方式居然是一箭射过去,这是荔枝的外皮,粗粝。
而荔枝核的部分,前面交代了他家里的变故,无形中可以看到他肩负的家族责任,更多的我想应该在后面的冲突里更有所提现,继续期待一下。
最后还有高晓亮,看到预告的时候,我脑子里就记住一句炸裂的台词“既然你能谈恋爱,那我为什么不能和你妈谈恋爱呢”。
但看到剧集本身,我发现这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出场的时候你会想,这是个知心大哥啊,一直到第一集过半你都会觉得这是个帮助女主的好人,实际上…此处我和文秀一样的表情。
不过他也不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后来他为了“西北的黄金”,也来到了阿勒泰,一个市井商人踏入民风淳朴之地,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里面的各种各样的角色都很生动,和阿勒泰令人神往的景色一起,共同铺垫了这个故事里的背景与冲突。
总之,我很喜欢,既还原了原著(牛舔刘德华广告牌的镜头居然也有),又做出了很多创新与延伸。
十八九岁的李文秀,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讲座上问了她敬仰的作家该怎么办。
作家说:“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看到这里我已经满头问号了,“青春疼痛文学”死灰复燃啦?
如果你要表达“成长路上难免受伤,不要害怕”,那么“勇敢”这个词不够准确而闪亮吗?
鼓励一个十八九岁迷茫的少女去受伤,我看不出这背后有什么善念,反而觉得是动机不纯的诱导。
女孩子的试错成本真的太低了。
任何一个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女孩,迈出脚步之前,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
因为你不知道前面出现的是策马奔腾的巴太还是骑摩托车满心算计的高晓亮(后者概率更高)。
那么,再谈谈我喜欢的部分吧。
忍不住截图的这几个画面:1️⃣李文秀和好姐妹们盛装打扮去参加婚礼,路上不紧不慢,穿过草原和松林,时而为泡泡糖一样的松脂停驻,时而随意采下一朵鲜艳,互相簪在耳鬓。
虽然她们各有难题与心事,但不妨碍她们手拉着手,没心没肺地去赴一场盛大的晚宴。
2️⃣李文秀和妈妈张凤侠关于“有用无用”的对话。
其实一直觉得张女士人如其名,这个“侠”字,让她的人生底色多了几分江湖中人的万丈豪情。
虽然有时这豪情是一种掩饰,但是她还是找到了疗愈自己的一条路。
3️⃣奶奶清醒的时候,偷偷把缝在裤兜内侧的全部家当掏出来给李文秀。
任何一个祖辈带大的孩子看到这里很难不触动吧?
一模一样的收纳方式,一模一样的语气,一模一样的宠溺。
《我的阿勒泰》有这几条亲情线和友情线作为复调,才让它不至于沦落为被田园牧歌包裹的青春疼痛文学。
人的生命历程要感受的爱有很多种,我更愿意相信巴太只是叠加了无数层女主滤镜的白月光,是模糊的,遥远的幻影。
大可不必为了追寻这个不存在的身影踏上旅程。
因为,新疆本来就很美啊!
(虽然我还没去过,可恶)
看第一集的时候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第二集开始渐入佳境,第三集就已经沉迷了,现在特别特别期待夏牧场,不知道是从剧的那个节点开始,让我回到了读李娟作品时的感受,完全的沉浸,安宁,自在,又有一些好奇和说不清的感动在其间。
马伊琍太灵了,从《繁花》开始get到她,而在《我的阿勒泰》中又呈现出了另一种迷人的面貌,张凤侠这个角色真好,人如其名。
于适高大俊美的外形不用多说,令我惊喜的是他如此纯净,有一种介于少年和成人之间的复杂,喜欢看他和马儿的相处,令人感到莫名的安心,好像天地间还有这样赤诚的灵魂,可以和自然长在一起。
另外虽然完全不懂哈萨克语,不知道他说得标不标准,但奇怪的就是非常期盼听到他说哈语,很好听。
水中倒影这一段,导演真的太厉害了,清澈的少年人,又有些忧郁的脸庞,搅动一池春水,真真是诗意,就像巴太这个名字一样,越发觉得编剧很珍视这个人物,期待后面的发展。
文秀有些钝钝的,其实和我脑海里李娟本人那种机敏有些出入,但仍然很可爱,依然演绎得十分自然,就像她妈说的“怂怂的”,但你又知道她有美好的心。
好喜欢文秀和巴太坐在树上的这一段剧情,有大树,有风,有自然之灵,有彩虹,还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不是巫术,这是怀念”,心里动了一下,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民族的故事,哈萨克族,蒙古族,鄂温克族。
迫不及待想看后面几集,谢谢《我的阿勒泰》,把我对文字的爱延续到了影像中。
这个剧本,是还能拍更好的效果。难得风景那么好。
然后他去了东南亚,成为了条狗——王安全。
要不是这个结尾,一定是文艺片的一股清流,要是知道马和骆驼平时都什么味,那可是清流味。女主有成长么,可能有那么一点点🤏🏻,因为她只有那么一点点🤏🏻脑子
美景美人,美则美矣。
拍成这样,暑假阿勒泰要堵车了。。。
到了男女主的戏份就有些生硬 倒是马伊琍还挺会演 风景是真美
把李娟拍成了大冰
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很难做到啊。开头我就警觉:怎么是个偶像剧???是一块美丽的冰但有硌人的地方。纯净得让人直掉眼泪。
故事松散不等于松弛感。爹真的无处不在且恐惧“无爹”:外婆改成奶奶,洒脱的妈变恋爱脑/因为老公去世而酗酒的老婆,女主也被你们困在性缘里。“女性导演”but男性视角,显然男的拍不了女性电影,但精神男人完全可以替男人发声。“三代女性的困境”???一星全给风景。
我想我的恋爱脑应该已经好很多了,巴太忘了给买搓衣板,之后我就对他的帅免疫了。。。。
踏雪的死太残忍了,就一直小清新风下去不好吗
没看过原著,现场发了书,回头补了再看。单说片子,感觉剧情还是有点硬,不丝滑。女主打工被霸凌,女主突然想要账,以及决定留在阿勒泰写作的心态转变等等情节处理得都不太好,突兀,有种为了怎样而怎样的感觉。但片子的整体气质是好的,我看的时候也能反复回想起我在新疆牧区的日子。马伊琍老师太厉害了,那个疆普地道得我瞠目结舌,演技也没得说,一个侠字配合上马伊琍的神态举止,人物一下子就立住了。于适和当地适配感很好,有一段月下抚马的镜头,把那种未被文明咀嚼过的,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原始生命张力散发得淋漓尽致。周依然很漂亮,好多次幻视周冬雨。不过她长得真的不像那种笨手笨脚的人,而是给我很聪明的感觉。感觉精彩的应该还在后面,前三集只是一个序幕。
首先,这个李娟,让我两眼一黑,周依然看起来一点也不“可怜”!其次,李娟的妈,让我晕古七,马伊琍一点也不“虎”!大概在我眼里李娟的文字不适合具像化,而更适合边读边在脑海里幻想、琢磨。没有人能“演”出她和她文字的状态。ps,对于适没有任何滤镜,所以这个(大概)要贯穿始终的“原创角色”在我看来就是多余,如果非要感情线的话我还是想看她和书里那个司机的短暂“傻”故事。pps,风景真美啊~群演也很自然~加一星。
托肯问男的和女的那个的时候,我承认我想歪了,置顶的答案明明一直应该是爱
蒋奇明+0.5 周依然+0.5。。不敢diss了。
对不起我是土🐶欣赏不了
美好的是阿勒泰这个风景优美地方,有趣的是李娟本人书写的阿勒泰的生活,改成的剧,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都不是很吸引人,也不大有说服力,而张凤侠一个人的光彩压住其他所有。(八集都是和妈妈吃饭时一起看的,她不怎么感兴趣⊙︿⊙)
把剧情和文艺平衡的非常好的一部剧,也是国产剧里一个稀有且难得的子类别。成功的改编了故事性原本不强的原著,又没有失去原著的韵味。
自然美景是现代人的情绪价值。但这部剧很迎合当下快节奏伪文青市场,粗糙槽点经不住细细观赏。男主就不能只射伤它的腿?非要搞它的命,结局莫名其妙,像要赶快结束草草结尾。/istp老妈和entp奶奶是搞笑担当/阿丽玛演得好好/国产剧总是喜欢写又臭又烂的英雄男爱上柔弱普女的尴尬刻意恋爱情节
改变了作者原著的立意,这么喜欢改编干嘛不做原创?当风景片看一集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