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有幸参加了首映礼,还是写一篇凑数好了。
在开场致辞环节中,出品方亚马逊负责人说,他们几年前一直想要拍一部格局宏大的,展现人类高光时刻的电影。
《热气球飞行家》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哇塞,超期待有没有?!
所以究竟是个怎样宏大又走心的故事呢?
故事发生在1860年代,一个年轻寡妇(没错!
)和一位有志科学家一起登上热气球的冒险故事。
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就是这么简单。
本片女主艾米莉亚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他与丈夫一起从事热气球探险,但在一次飞行中永远失去了他,从此萎靡不振。
直到气象学家詹姆斯三顾茅庐,他想要乘坐热气球采集天气数据,而且这将打破以往所有的飞行高度记录。
艾米莉亚三推三让,终于还是决定重出江湖了。
起飞的那一天,面涂白粉的艾米莉亚首先来了个托马斯360度回旋,接着空中转体三周半,腿侧空翻一周半同时转体90度前滚翻(误),导演极尽渲染之能事,描绘出这么一个有勇有谋的行为表演艺术家女性形象。
站在一边看傻了的詹姆斯,全程一脸霍金问号脸。
气球起飞后卸下妆容,脱下体操服的艾米莉亚,露出了严肃的面容。
飞行过程中还数度回闪当年丈夫遇难的情景。
因为是传记片,我不禁感叹这是怎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啊,即使在19世纪都能如此独立自强,真是人类之光,想着想着就差站起来鼓掌了。
谁知后来一搜,整个女主角都是虚构的。
逗我呢?
那还说啥传记片呢?
仔细一回忆,原来影片开头就打出Inspired by a true story的字样,”based on a true story“基本就能改飞了,更别提inspired了。
所以一开始电影就告诉你了嘛,谁让你上当了。
当然单作电影而言,编剧和导演是有绝对的创作自由的,但是电影作为社会艺术,它和现实世界是要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
作为观众,对于看一部传记片还是冒险片,心理预期和评判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如果你以为这是传记片歌颂伟大的18世纪女性,那就图羊了。
作为冒险片,其实有些场面还是会让人手心出汗的。
但是这也是部俗套的冒险片:温文尔雅科学家为何不顾死活要往上升,绝望寡妇冥冥之中听到亡夫的召唤……有人说片有点《地心引力》感觉,我倒觉得更像《地心历险》。
哦最后我还有一点不懂,狗都有降落伞,为什么人没有??
小雀斑在开场时说他们其实有很多戏份是真的在热气球上拍的。
第一天拍摄的时候,他们就有点小意外,好不容易降落后,导演居然说很好,我把你们的尖叫都录下来了。
天下导演一般精。
看得出来两位主角都演得很卖力,但是不知为啥,雀斑影帝现在一个眼神,一个抬头,都被笼罩在霍金的光环之下。
先不说今年电影大年竞争激烈,即使没有珠玉在前,小雀斑凭这片也很难提名,(欢迎打脸)
首映现场
afterparty俩主演
After Party装饰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11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2019年,我带着母亲去土耳其深度旅行,颠簸一路,夜晚才到卡帕多西亚那个著名的旅游小镇,为方便实现此行目的——坐热气球飞行——我们入住皇家气球公司的旅馆,很多人住这里也没能飞成,所有人都得半夜起床,然后被一车拖到星星下的旷野,冷飕飕等待热气球驾驶员通知今天到底能不能飞,有些人走到这一步也没能飞成。
我们飞完之后,接下来三天都没人能飞成。
为什么?
这种飞行方式与天气关系最紧密,下雨,大风,无风,都可能取消飞行。
《热气球飞行家》正是把在天气预测这一科学领域跋涉的先驱,和女性追求自我实现的热气球飞行先驱,放在一个热气球筐子里做故事。
科学家詹姆斯·格莱舍确实在1862年跟男性伙伴乘热气球升上海拔11000米的高空,但当时已年过半百,而艾米莉亚的原型,苏菲·布兰切特,却是18世纪生的人,1819年就因热气球坠毁身亡,她也的确是随丈夫一起飞行,并在他去世后继续这项严肃的新型飞行器探索事业。
所以这就是关公战秦琼、乱了朝代的传记片,导演把这两个不同时空的杰出之人,设定在正值青春壮年时相遇,也并非不可,电影是造梦的。
不清楚这大部分戏都在热气球筐里的电影,有多少内容是靠绿屏拍摄和后期加工的,男女主角的皮肤水平,也不是每场戏都达到高空受冻的化妆效果,我本人飞行的高度自然不会有多高,但落地时皮肤瞬间老了十岁。
所以这电影只能看意识。
詹姆斯对科学有执念,艾米莉亚对冒险有执念,两人的交集是美、爱、自我实现、造非功利性之梦,基于这种生命体验上的深层契合,我们很快感觉到从头到尾都没有吻戏的两个人之间,有很强的爱情化学反应。
本片也显然受到好莱坞日前主流思路的摆布,不只强调女主逃避再婚才能幸福的主流迷思,还把她捏造成体魄远胜于男性的女英雄形象。
她高空攀爬上热气球顶端的那场戏,曾经都是由零零七之类硬汉完成的,她站立起来,以短靴踏开被冻住的放气阀门,那样子,使我意识到日本动漫文化里的硬派女主角——这种抚慰东亚脆弱男性的经典圣女形象——为性别关系转型中的好莱坞电影提供了多大便利。
选择埃迪·雷德梅恩和菲丽希缇·琼斯主演这部戏也是种便利,两人在霍金传记《万物理论》中的合作已建立起肉体上男弱女强、知识上男强女弱、女性照顾并拯救男性的真实伴侣形象。
我依然忍不住沉醉于这对男女之间虚构的爱意流动,本片整体制造出的梦幻感,确实奏了效。
男女主当年合作的《万物理论》就不太喜欢,只觉温吞,并且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还被此片从《鸟人》手里抢走,所以对小雀斑也一直好感不高,但是因为看评论有人称此片和《云中行走》、《徒手攀登》为恐高症三部曲,才有了兴趣来看此片,结果……虽然开始十分钟后就升天了,升天前女主的出场也很惊艳,然而之后就……闪回……闪回……闪回……太难入戏了……很难保持升天后的紧张感与兴奋感,直到女主爬到气球顶那段才算是又进入状态了,然后女主摔了一下,屏幕一黑,镜头又转回地面了……《云中行走》和本片都为剧情片,《徒手攀登》是纪录片,结果两部剧情片在特效和大银幕的加持下所产生的效果却并不如一部纪录片来的紧张刺激,两部剧情片的最大问题也同样都是难以保持入戏状态,《云中行走》总是要穿插男主出来讲述的内心活动,此片总要聚焦于热气球之外,一个笨拙的讲故事方式,可惜了结尾演员中升华的台词,可惜了这些真实事件中的英雄,以及imax上完美的特效呈现……
Aeronauts是一部非常紧张且技术精湛的电影。
这部电影成功拍摄的一些视觉效果令人难以置信,视觉效果,特技和摄影作品都非常出色,我毫不怀疑角色在气球中一秒钟,不至坠落到死亡一秒钟。
。
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和费利西蒂·琼斯(Felicity Jones)也具有非常自然的化学反应,尽管气球外的场景是公式化的,但并非完全令人难以忍受。
就历史准确性而言,如果我想要历史准确性,我会阅读Wikipedia文章。
我看电影是为了刺激和娱乐,此举带来了很多刺激。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最后半小时是电影的高光啊!!
Felicity 依旧是动作担当🤣因为这次Eddie 饰演的James在女主最需要的他的时候……他晕倒了!!!!
一般电影里这时候不是应该男主救女主并展现他光辉伟大的英雄主义嘛!?
后半段男女主面对当年女主和她丈夫因为承载重量过重的问题时,科学家James的脑子终于派上了用场😏没让另一位跳伞牺牲自己,女主丈夫为爱跳伞那段就真的拍得很随意😌但是男主因为缺氧晕过去那段实在是有点儿搞笑又牵强。
感觉剧本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呼应女主丈夫为降低重量牺牲自己和男主割篮改再把热气球装成降落伞的时候,发表大气分层猜想的时候和向皇家科学院报告的时候,都没办法推动层层递进的高潮。
男女主演技依旧非常高水准,小雀斑的人物虽然中规中矩,相对比较扁平和模式化,看起来略书呆子,但是他的细节演技很赞。
不过介于观众对霍金的印象太深,在刻画类似的科学家的人物形象时,总是会或多或少有点霍金的影子,毕竟科学家都有共性。
今后还是别再接这种角色了吧……男女主的感情线还是一如既往超级赞,我觉得他们俩太有火花了,太会演了,明明最后并没有明确地在一起,但连对视都很甜!
很明显男主动心了,而且在被迫选择一个人活下去的时候,他的决心和坚定表演得好赞啊!
情感的度把握得很好,没有因为惊现的情节演得过于夸张。
他们在热气球上的对话,迫降分开以后拉扯着受伤的身体去见对方的时候,一起看雪的时候真的太甜了!!
超级有CP感(我一般都不怎么嗑欧美bg cp😂)电影画面实在是太美了!!
每张都可以做屏保!!!
虽然对于恐高症患者不太友好。
故事穿插的方式也很流畅,就是感觉高潮的戏剧张力不够,是个中规中矩的良作,但是少了佳作必备的特色和必须在某方面达到极致的要求。
P.S. 小雀斑真是适合文艺片美如画的镜头和bgm。
电影里说,仅仅旁观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你必须选择怎样活在这个世界上。
作为生活在小城的姑娘,喜欢小城安逸的生活。
又向往未知的一切。
不敢死啊,大千世界,还想去看看戈壁、雪山,去三毛生活过的地方看看,给荷西扫墓。
《巨流河》张大千的名字,还刻在南京航空烈士纪念碑上。
李宇春《一趟》里唱,人间一趟,看看太阳。
那么多书和电影没看过,那么多地方没去过,那么多人没见过,还没看过世间最好的太阳。
怎么敢轻言死亡。
What more felicitie can fall to creature,还有什么降临众生的欢欣,Than to enjoy delight whith libertie,能堪比无拘无束地享受愉悦,And to be Lord of all the wrokes of Nature,能堪比成为大自然杰作的主宰,To rain in th’aire from earth to highest skie,于天地间降下雨水,To feed on flowers, and weeds of glorious feature, 滋润生性灿烂的花儿与野草,To take whatever thing doth please the eie? 能堪比将赏心悦目的万物尽收眼底?
Who rests not pleased with such happines,若仍不满足于这般幸福,Well worthie he to taste of wretchednes. 品尝不幸滋味自然活该。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1862年,热气球驾驶员Amelia Wren和科学家James Glaisher 驾驶热气球探索天空的奥秘,当时它们的飞行高度突破了世界记录,而且也有了令人惊叹的发现.James Glaisher生于1809年,也就是说他飞行时的年龄是53岁.53岁的中年气象学家,忍受了半辈子的科学界对当时前途尚未明朗的气象学的嘲弄,以及人们对他所追求的一切的讽刺与讥笑,决定孤注一掷,赌上性命与名誉,搭上了飞往天空之境的热气球.而本片的女主角Amelia Wren是个虚构人物,历史上不存在.当然这个角色也并非编剧凭空捏造,而是受到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气球飞行家sophie blanchard的启发.而真正和James Glaisher一起飞上天的是气球飞行家henry coxwell,飞行时已经80岁高龄.他和James1860年开始合作,于1862年9月5日一同乘坐气球,升到了当时的最高处海拔10970米,即本片改编的故事.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时的人们还不是非常了解在高空时会出现的低温和缺氧现象.气球升到高空时,两人都出现了严重的呼吸不畅的症状,差点无法隔断放气的绳子.最终henry coxwell用牙齿咬断了绳子,从而打开了阀门,使气球顺利降落.对于天空这一未知领域的探索中,飞行员的冒险精神决定两件事.第一热气球飞行高度的上限.在热气球制造工艺没有显著差别的情况下,热气球本身所能达到的高度上限取决于其所承载的重量.飞行员要考虑是否要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比如放弃携带降落伞等求生设施),来换取更高的飞行上限.第二是热气球实际能飞行的高度.想要达到热气球本身的飞行上限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天气状况等外部影响因素复杂多变,飞行员要有丰富的经验,以敏锐的判断力做出上升或下降的决策.但是在向人类未至之境挑战的过程中,面对未曾见过或无法预见的环境,经验本身可能变得作用甚微,这时飞行员的冒险精神对他能达到各种高度至关重要.飞行员过早的放弃会让他品尝失败的苦果,但是同时相较激进者,他会更加安全.在本片中,着重刻画了Amelia Wren这位勇敢、智慧的女主形象.Amelia在几个关键时刻处理棘手问题的方案让人印象深刻.在热气球上升至积雨层的时候,遇到了狂风暴雨天气,Amelia利用自己曾经飞行过的经验,果断采取措施让热气球顺利上升,冲出积雨层,化险为夷.在热气球上升到万米高空的时候,Amelia意识到高空已经让他们有缺氧和冻僵的生命危险,但同伴科学家James 还想继续上升,所以这个时候她把自己的悲剧故事讲给James听,“永远不要将别人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她的这个理由让James 也放弃了继续上升的想法.但是不幸的是,这个时候热气球的阀门已经被冻住了,热气球根本无法释放气体往下降,在万分紧急的时候,Amelia从热气球的外侧沿着底部一直爬到顶部,将阀门打开,让热气球终于往下降了.在这个过程中,Amelia的勇敢、沉着、冷静和智慧让人敬佩.在气球下降的过程中,Amelia发现雪花竟然是往上升的,从相对论的角度来讲,说明他们乘坐的热气球下降得太快,比雪花下降得快,才会出现雪花往上升的假象.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为热气球减重,他们开始仍掉所有不必要的东西和装备,但是热气球还是飞速往下降,Amelia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想牺牲自己跳下去,体现了她勇于自我牺牲、拯救别人的伟大精神.幸亏James 急中生智,把热气球变成了降落伞,才避免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做人要学Amelia,勇敢、机智、理性、冷静.
两位主角根据历史事件改编,所以和真实的历史有差别。
首先说说两个主角。
小雀斑扮演的James Glaisher是出生于1809年(见下图),电影里的事件发生在1862年,也就是说James Glaisher飞行的时候,已经53岁,显然没有小雀斑那般年轻帅气。
想一想这等“高龄”飞那么高,James Glaisher的勇气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决心是很值得敬佩的。
James Glaisher女主角Amelia Wren,是个虚构人物,历史上不存在。
但这个角色也不是编剧凭空捏造,而是受到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气球飞行家法国的Sophie Blanchard(下图)的启发(来源可参考下面电影导演的这段话)。
Per Movie Maker, following a screening at the 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director Tom Harper cited French aeronaut Sophie Blanchard as that secondary inspiration. "She was so different from James Glaisher, I thought… wouldn’t it be amazing, dramatically, to put those two very different people in the basket together?" he said. Blanchard, according to the Smithsonian Magazine, wa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female balloonist, who earned the favor of both Napoleon Bonaparte and Louis XVIII.
Sophie Blanchard真正和James Glaisher一起上天的是气球飞行家Henry Coxwell(见下图),一位大胡子爷爷。
他和James自1860年开始合作,于1862年9月5日一同乘坐气球,升到了当时的最高处海拔11000米(就是这部电影的故事)。
Henry CoxwellJames Glaisher作为一名气象学家,他升空的目的是要测量高空的温度和湿度。
历史上真正的二人组当时的人们还不是非常了解在高空时会出现的低温和缺氧现象。
气球升到高空时,两人都出现了严重呼吸不畅的症状,差点无法割断放气的绳子。
最终Henry Coxwell用牙齿咬断了绳子,从而打开了阀门,使气球顺利降落。
电影剧照不过,在电影中,是女主Amelia Wren冒死爬上气球的顶端完成了这一壮举。
想必用牙齿啃断绳子不太雅观吧。
在电影的世界里,为自己加油。
这是我看电影的初衷,我喜欢电影故事,它们能让我有机会扩宽自己的视野,享受视觉冲击,最重要的是唤醒我隐藏很深的黑暗,然后自我恢复。
所以我对电影的内容非常看重。
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首先就给我了视觉享受,让我体会了一把飞翔的快乐,同时,它也让我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
科学研究是需要资金支持,没有资金,什么都是空口白话。
男主詹姆斯就是在1962年的时代,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他要研究的天空大气问题,不是每天用望远镜就可以的,需要实地考察,检测真实数据,才会有高价值。
起初, 詹姆斯想通过演讲,向机构申请,希望得到资助。
可是所有人都不支持他的想法,还要嘲笑他的追求,甚至登上了报纸来羞辱他的妄想。
而他却在这样的群嘲过程中,还在不断寻找可以通往天空的道路。
通过努力,他找到了昔日的女飞行员艾米莉亚。
她因为自己丈夫在一次热气球飞行过程中丧生而堕落的新型女性。
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女性的权利非常有限。
女性就像男人的附属品似的,她们被束缚着,根本没有职业价值可言,就连她自己的亲姐姐也这么认为。
认为她飞行过程中感到的幸福和快乐都源自于陪在她身边的丈夫。
从某种角度来说,艾米莉亚是孤独的,她明白时代对女性的偏见。
从艾米莉亚去找詹姆斯想当面拒绝他时,就可以看得出。
詹姆斯所在的研究机构是不允许女性出现的,还要让她出去等待。
凭借着艾米莉亚的睿智,直接在他们还没有开口之前,巧妙地堵住了他们还来不及开口的话,然后头也不回离开,并找到了詹姆斯,拒绝了他再次飞行的要求。
艾米莉亚的这份从容大气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天生拥有的。
这是她清楚明白自己的追求,以及自身的价值,才拥有这份自信。
由于艾米莉亚的拒绝,詹姆斯好像是再次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可他不认输,他想去找商业路线资助,却被商人狠狠的羞辱了一番,那个商人还顺带羞辱了艾米莉亚。
詹姆斯独自一人要面对梦想的破灭,他伤心欲绝。
当他回到家中时,还不能让自己得病的父亲知道他已经不能飞行。
所有的一切痛苦都得自己默默咽下。
当他再次准备离开家时,本来糊涂的父亲,居然清醒了过来,还把他珍贵的小型望远镜送给了男主,以示飞行的鼓励。
那一刻本来就独自承受失败的痛苦的詹姆斯差点就控制不住快要夺眶而出的泪水,他正眼都不敢看他的父亲一眼,便急急忙忙的逃离了。
当艾米莉亚收到了詹姆斯的朋友带来的一本詹姆斯的画着各种雪花的笔记本。
各式各样的雪花,诉说着男主对大气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
是不是这一点让她感动,或许想起了自己的某个时候呢?
所以她答应了再次飞行。
为了回报商业的支持,我们就看到艾米莉亚在影片开头夸张的出场的情景。
可以说,她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女性了。
她可以利用自己,来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想想能走到这一点的,都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物了。
热气球升空后,第一次遇见了积雨层。
这是詹姆斯第一次,体会到天空中的危险。
虽然艾米莉亚在这次事件中,差点掉了下来。
但是却看不出她有什么惊吓,足以看出艾米莉亚的飞行经验的丰富,心理素质强悍。
最后他们冲破乌云层,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他们体会着劫后余生的快乐,感受在高空中自由自在畅快。
当他们到达了破纪录的地点时,艾米莉亚便要求返回,这里也是让我感动另一点。
詹姆斯誓死不愿错过了这次探索的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太难得,离星星更近一点的天空太具有吸引力,让他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激动却努力地说服艾米莉亚,这是我流泪的原因。
看过这么多电影,我真的是经常流泪。
我好像感受到詹姆斯那时的挣扎,因为体会了为了登上热气球的种种艰辛,这次飞行,詹姆斯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怎么也不愿放开手。
艾米莉亚被眼前这个小伙子的不要命的说法以及大气预测想法给震撼住了。
试问哪个飞行员不想提前知道天气预报呢!
因为詹姆斯的坚持,也打破了艾米莉亚的底线,她渐渐触碰了她隐藏在心底的那个秘密。
让它重见光明,这也是艾米莉亚的自救旅途。
这次旅行让艾米莉亚直面对当初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导致她的丈夫为了救她,主动跳下热气球。
肯说出来,就意味着接受,肯面对,就意味着新生。
热气球越飞越高,到达了人们从来没有达到的高度,詹姆斯在这个过程中,就差点因低温和缺氧而死去。
眼看热气球如果再次上升,便会有爆炸的危险,加上詹姆斯已经没办法坚持了。
艾米莉亚决定下降。
可是气阀被冻住了。
只能人工爬上热气球的顶端,手动打开气阀。
那么高的高空,艾米莉亚想也不想,爬了上去。
在攀爬的过程中,因为失足,艾米莉亚倒挂在热气球上,当她看到生死不明的詹姆斯时,她使出了吃奶的劲儿,翻过身来,继续爬行。
只有体会过生命的珍贵,才会异常珍惜别人的生命。
生命在大自然面前太过渺小,但在人的心中,确实宝贵,她不愿再次背负欠人性命的痛苦。
这是她丈夫除了教会她飞行,还教给她的另一堂宝贵的课。
最后,他们如愿了下降了。
可当到了该减速的阶段,热气球还在不断下降,这样下去,他们都得死。
艾米莉亚遇到了和她丈夫最后一次飞行时遇到的同样的难题。
而且她也要像她得丈夫一样,为了救詹姆斯跳下热气球。
詹姆斯说他不会苟活得的,一定有其他得办法。
最后关头,他们抛下了篮筐,最终成功获救。
人生在世几十年,能够找到自己的所喜欢的事情,并坚持追求下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说好听一点是冒险家,说难听点就是作死B。
很想知道从空中丢东西不怕砸到人吗?!
传统传记片的故事结构,高空探险戏刺激,但带着主角光环式的庇佑少了点紧张感。当然最好的还是琼斯的表演,凭什么就不是颁奖季热门了,真心不比格格差。
那个年代的科学家跟冒险家几乎就是一张名片的正反面吧,想搞出点名堂真得要有随时为科学献身的觉悟,致敬!
故事平庸老套,视听语言也不尽人意,boring!
平庸的英伦传记片,没有饱满深刻的人物描述,也无法被高空画面击中,情感共鸣更是接近为零,唯一过关的就只有电影的工整了。两星。
也许是我对万物理论cp(主要是小雀斑)的成见吧,太难看了,国王的演讲模仿游戏之后各种传记片应接不暇,但真的…累了不想看了
这故事告诉我们:关键时刻要相信女性!
故事很精彩,爬气球那一幕看得我一手的汗。两人的互相拯救看得人泪目,但却显得前夫的浪漫献身有点傻里傻气。感觉故事为了政治正确刻意插入了亚裔、印度裔等等,其实我更想看一个还原史实的电影。
无趣,刻意且莫名其妙
色彩画面都还不错,视觉方面肯定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好几处场景都让人极其惊心动魄,特别是徒手攀气球那段一边吓得恐高,一边又为女主捏了一把汗。另外蝴蝶和星星那段给人有浪漫的感觉,还以为影片会借此把男女主的感情戏牵上,但最后却并没有,这点好评。除此之外,片子就没什么惊喜了。故事的简单,加上多次的闪回更让片子显得有点无聊乏味。整体而言,中规中矩。
#2ndHIIFF# 没想到此次电影节最后一部落在它身上了。中规中矩的传记片吧,闪回的文戏处理得比较糟糕,后面进入灾难场面拍得还行,能够感觉到那种高空失重的恐惧感,但影厅放映设备比较差,银幕比较脏,而且太暗了,如果是观影效果好的影厅应该会是挺不错的观影体验。另外,希望别有人再找小雀斑演戏了,真受不了把每个角色都演成霍金,有事吗?
蝴蝶可以飞的好高啊
2025.2.5 0:26
不太能接受这个女性角色的设置,因为真实事件是两个男性
摄影功力不俗,故事叙述的不错,能给你身临其境的感触。
Steven Price再次给一部高空灾难片配乐。高空热气球景色很壮观,高空灾难场景有还不错的奇观效果,其他都差强人意。剧本逻辑各种问题,整体看下来只能勉强理顺头绪。意识形态上有点对科学家怀有敌意,尽管是真实历史人物,但这位科学家在故事里recklessly各种实际问题都不考虑,一直在制造麻烦。另外片中人物英语姓Wren,而片中人物拿的有她名字的法语版明信片写的Rennes。这两个词在两种语言里有什么对应关系吗?
真 · 大女主片,主要方向、矛盾、问题,都是大女主解决的,男主基本属于#豆瓣文科生#,必须加一星了。。。ps:我也很担心,那么多东西直接往下扔,不怕砸到人吗,就算不砸到人,也会砸到花花草草呀#无波甚笑#。。。
“the sky lies open.”/事件本身已足够伟大,过度煽情,硬塞主题,适得其反。/在我有限的观影当中,这类影片还得是八股文的神,罗伯特泽米吉斯拍得最好,比如《云中行走》就观感极佳。
科学家有时候真的是拼啊,我还没坐过热气球,有机会一定要坐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