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重点不是重现右翼极端分子主人公如何独自策划实施了2011年7月22日的奥斯陆双重恐怖袭击,造成77人死亡的惨案,而是着重展现恐怖分子的审判过程,当恐怖分子泰然自若的放弃以精神病人身份躲开法律制裁,带着胜利者的微笑接受无期徒刑的判决时,当他最后跟律师说,如果再次选择,我还会再做一次时,确实让人沮丧和悲哀,也强烈的感觉到,究竟该如何对待那些极端恐怖分子?
影片的真正开场应该是主人公顺利完成汽车炸弹爆炸和血洗夏令营后,平静地让特警抓捕,在警局,他微笑着对警察说;我需要医生,我的手在射杀学生时被杀死学生溅出的头骨刺伤了,不处理,会感染的!
他冷血的提要求时,木屋外正躺着66具被他枪杀的血淋淋的学生尸体。
这个开场的确令人震撼,每个观众都会想;最终他是否会伏法和忏悔?
影片的结局让人遗憾,虽然着重展现了挪威总统和法院对屠夫的公平公正理性,最后幸存男孩也在法庭上动情讲述的爱、希望之类,显然,这些东西对那个极端屠夫毛用都没有。
而且,影片又增加了一条平行主线,一个幸存学生的身心康复和抗争之类,这让影片节奏立即拖沓了起来。
其实,影片可以重点讲述审判过程,法律与民意、人权司法公正与极端主义的激烈斗争,中间穿插极端分子的冷酷残忍和养成之路,深入探讨这个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至于幸存者的身心康复和回归社会,完全可以单拍一部励志鸡汤电影。
看完片子,忽然想起了美国的被他国指责的关塔那摩、美国反恐的以眼还眼作风,还有那部《美国刺客》的台词;对待恐怖分子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听到你的名字就感到恐惧。
也许,对待这种极端恐怖分子,爱和希望、法律和道德,确实是然并卵!
比较客观冷静地反映了凶手筹备、爆炸枪击、被抓,以及漫长的庭审过程。
从始至终都是那个变态的极端分子在把控局面,他主动投降,甚至为了在庭审过程中表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放弃了精神疾病辩护(如果不放弃的话,法庭可能无法让他服刑,只能让他去治疗),整个过程都是洋洋得意、自信满满、毫无悔意。
挪威的法律量刑为什么这么轻?
七十七条人命啊,法律对打击暴力犯罪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果不能保护受害者的权益,那么保护再多施暴者的权利都是本末倒置。
最后受到惩罚的只有被迫接受工作的辩护律师,他一直被骚扰和威胁,女儿也被迫转学。
真正的凶手却被高墙保护者,愤怒的民众拿他没办法。
影片最后字幕说凶手被判终身监禁,其实,在既没有死刑也没有无期徒刑的挪威,他只被判了21年,关7年就可外出度周末不受监控,关14年便可假释。
他在狱中住着小套房,可以看报纸,有跑步机,还可以玩线上游戏,甚至在狱中读了大学。
但他却绝食抗议,要求改善“虐待般”的监狱生活条件。
貌似挪威监狱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治他,好像只能尽量满足。
没有办法处罚这样的魔鬼,真的是太软弱了。
明年8月,凶手关满7年,当他外出度周末的新闻出现在挪威媒体时,那些还在与伤病作斗争的幸存者不知道有多痛苦和愤怒。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探讨了法治与国治的相同及不同。
让我见识到导演在处理恐怖与政治相结合事件的把控度。
在我的认知中,法是制约人们犯罪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大秦帝国》系列一中商鞅使我认识到依法定罪的条件,及法不诛心。
这是我认为的最初法律的形成,由它来制约人们的罪恶行使权。
我一直认为人都有着罪恶度,也经常处在浪漫,空想的环境中无法跳出。
而每当看着刺眼的新闻,责任感便要强迫我跳出那构想的浪漫环境,这时的我,内心极其矛盾。
我费力的思考着两者的极端,以至于我跳不出我构思的两者的极端。
也并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极端。
我记得影片中庭审法官的一句话,“法庭在为挪威的最佳利益着想”。
恐怖事件发生后的最佳利益便是人民所在地的安全程度,及让策划者,行使者承认自己的罪行,并向人们认错,以此制约以政治为目的的恐怖行动。
国治,庭审官预想的国家最佳利益。
法治,是原告与被告双方和平的交流。
这一层,更多的是基于人性的表达。
法庭有理由让双方对话,以此验证国家民众的文明。
影片极右分子与右派的对话足以给予极右分子政治上的挫败感,也就是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而极右分子的另一层挫败感及是他的“独自一人”。
到了最后,他什么也得不到。
辩护律师出于职业与人权为他辩护,辩护完成后,律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对辩护律师这样的处理,是否又太过于理想化。
除了律师还是父亲,这层的两难导演不想深究。
所以影片的理想程度高于它视听所构建的现实常态。
我挺喜欢这层矛盾感的。
恐袭、枪杀题材在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不可忽视,《孟买酒店》(Hotel Mumbai)之后又看到了发生在挪威的真实枪杀事件电影《7月22日》,由我最愛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自编自导,不仅还原了残酷的现场,更是探讨了这起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更多问题,及人们是如何勇敢面对和处理伤痛的。
影片根据挪威真实屠杀事件改编。
2011年7月22日,极右翼恐怖分子Anders Behring Breivik在奥斯陆市中心政府办公大楼前及郊区于特岛上的工党夏令营里分别以爆破、枪击杀死共77人。
如果《孟买酒店》从头到尾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俨然变成了一部残忍的恐怖片,那么这部《7月22日》则更多侧重讲述事后影响和后续发展上。
这样的处理方式相对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也能更全面地展示事件前因后果,更加丰富、全面,也具有了更多人性化的内容。
但短短十分钟的恐袭现场依然只能展示得十分真实,就像他指导的《United 93》一样,会让人有亲临现场的感受,惊吓程度也不亚于《孟买酒店》导演在片中着重关注了袭击幸存者、挪威的政治领袖及枪手三个部分,三条线并行展示事件的后续。
而凶手与律师讲出的内容可能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因为我们都希望知道究竟是什么造成他们屠杀无辜人们。
大部分恐袭的枪手都被击毙或自杀,而这部里的却自己投降,还毫不掩饰地说出一切目的,与政府谈判,算是非常典型又值得推敲的案例。
导演对整个审判过程展示得很仔细,特别关注了一个受伤青年的康复和出庭作证,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恐袭对这些年轻人的影响,及借助这位受害者的嘴,讲出他希望表达的内容: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
特别是伤者是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枪手却是孤立无援的。
这番话确实也戳中要害,是比子弹更加有力的回击,也是影片中升华的部分。
导演在首映上表示,促成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目前很多类似的右翼分子依然活跃,如果不做出行动,十年内类似的恐袭还会在发生。
讽刺的是,这些右翼分子这样做就是因为911之后,他们开始对外来的难民,其他种族和教派产生抵触、排外情绪,打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安慰的旗号,做出的却是与恐怖分子一样的事。
暴力屠杀永远的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多伦多观影)
保罗·格林格拉斯在《谍影重重5》后回归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反映2011年7月22日挪威枪击事件的《7月22日》在事件发生七年之后威尼斯电影节上映,让观众透过电影缅怀事件的同时,更为电影节奉献了观感极佳的一场放映。
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缔造了《谍影重重》这一经典系列,纪录片的精神、剧情片的推进,《谍影重重》成为了谍战动作经典。
当这种风格遇上真实事件会有怎样的火花?
导演之前的《血色星期天》、《93航班》、《菲利普船长》都体现了特色的镜头语言与故事性,到了《7月22日》,依然是手持摄影机带来的纪实风格,依然是凌厉的剪辑,不同的是,影片聚焦的不再是事件本身。
事件发生过程快速呈现,干净利落,大量篇幅在于事件余波,受害者、施暴者、审判参与者还有无处不在的普通群众都在影片文本上有所表现。
《谍影重重》,保罗·格林格拉斯,2002影片侧重的应该是受害者角度,并且着重构建了受害人之一Viljar的康复过程,手臂残疾、腿部受伤、右眼失明这些伤痛让他的身体犹如废墟,从办不到到坚持来法庭指正,撑起这份信念从影像表现的内容来看,更多的是年轻人的愤怒与热血。
Viljar说,应该感谢一只眼睛看不见,这样作证的时候就看不到凶手的样子。
Viljar充满愤怒也表现得相对克制得体。
细数受害人重获信心的路径,家人的支持、同是受害人的温暖还有来自社会的关怀,集体感染个人,最终开启人类固有的内在驱动,事件与人物真正绑定在一起。
将镜头对准灾难后人物生理心理重建过程是最近流行的表现方式,但着重个人比较容易陷入个人戏剧化泥沼,影响个人与事件的内在张力,去年的《坚强》就是典型例子。
《7月22日》的人物重建在多方面的关怀下并没有与事件分裂,使之呈现出非个人救赎、而是悲剧笼罩下人文关怀的胜利。
与胜利相对的是施暴者的终将失败,而这种失败是人性自由与爱的反面,以暴制暴没有胜利者,很庆幸保罗格林格拉斯没有像法提赫·阿金在《凭空而来》处理的那样,将移民的怒火利用人类纯洁的情感越烧越旺,《7月22日》最后Viljar的远望,留白效应的字幕都表达了渐媳的怒火和灾难后的平静,生活还要继续,just move on。
Viljar(右)最后字幕交代,罪犯Breivik被判处监禁还未出狱,但实际上Breivik的狱中时间在挪威法律语境下并不是终身制,挪威现行的刑法典是1902年5月22日第10号令《一般公民刑法典》以及随后的一些补充,法典第二章中即规定:普通刑罚的种类仅包括“监禁、拘留、社区服务和罚金”,第17条还规定“特别规定的情形下,不得超过21年”。
所以Breivik真正的服刑时间只有21年,只有21年刑满后仍旧对社会构成威胁,刑期才会延长,习惯了犯罪受到惩罚的我们对如此轻描淡写的惩戒感到十分不解,但实际上这是挪威乃至欧洲对罪犯的态度的具体表现。
改造已经被定为重罪的罪犯,是挪威乃至整个欧洲刑法的核心所在,BBC就曾经称这一观念为欧洲最先进的理念之一,他们坚信,即便是罪犯也应保障其基本人权,刑罚的意义在于让罪犯学会理智控制自己的犯罪意图,成为“好”人,最终与社会接轨。
所以感情上远离欧洲的我们并不能接受以改造为导向的结果,就像那个施暴者,自始自终都保持着冷静,直到审判,脸上时不时挂着微笑,让人怀疑究竟是谁最终获得了慰藉。
Breivik(右)与辩护律师Breivik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是从容的,装枪、做准备的过程沉稳老练;警察出现时立刻认罪,指定律师辩护,讨论辩护逻辑,向政府提要求,导演塑造了一个行为有素、兼具谋略的犯罪形象,力求客观,避免人物扁平化。
这样正反人物情绪丰富,既避免沦为主旋律说教也增加了戏剧张力。
事实上,真正的Breivik确实是这样一个有思维模式的罪犯,就在牢狱生活3年后,他收到了来自奥斯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收到通知书之前,他坚持尝试了3次。
尽管在奥斯陆大学获得学士学位需要选择导师指导,Breivik正在服刑,很难获得学士学位,但在挪威以理智改造为核心的法律背景下,这样的救赎可以说取得了法律维度下所希望的效果。
正如枪击案结束后,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所说:“我们的回答是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富有人性,但再也不会那么天真。
”
时任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7月22日》对比其他同类型影片出色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物增加的戏剧张力,前面提到的手持摄影机的晃动和精准的剪辑营造的真实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在当下电影文本、调度形式多数服从事件的创作困局中,导演真正做到了用形式突破模式的束缚,在观者思维里,导演力求的真实感更像是一种诉求,镜头在控诉、剪辑在控诉、少而精的配乐也在控诉,影片的每个细胞似乎都调动着人们的感情,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深陷其中。
《7月22日》剧照影片将最后的疯狂设置在法庭上,这也是多条人物线汇集的地方,法庭戏导演如果没有很深的功力,趋于平庸是司空见惯的,更何况影片将这段戏码放在了压轴处。
但就在影片最后近三分之一的地方,之前紧张、纪实感与情绪的释放得到了有效统一,Viljar一段话结束,我们时而可以得到Breivik的反应,可以看到同为受害者女孩的表情,也可以在视线内发现玻璃墙外普通群众的关心。
剪辑精准快速,恰到好处。
这段剪辑的本质思维其实和《敦刻尔克》剪辑思维有点类似,压缩人物表现时间,形成不断转换的画面感,形式上并不复杂的话语对峙利用有节奏的时间间隔形成压迫感。
所以,成熟的调度和原本文本上的高潮让这段法庭戏没有像《凭空而来》里表现的那样简单乏力,影片的紧张纪实从开始保持到了结尾。
《凭空而来》,法提赫·阿金,2017保罗·格林格拉斯曾经表示,促使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如今欧洲右翼势力依然极度活跃,人们需要被警示,选择挪威的恐怖袭击一方面是真实事件的轰动力量,更重要的,在已经废除死刑的地方,高度文明化的世界面对恐怖主义,政府人民如何应对,导演选择用他特有的方式和欧洲传承的人文精神,呈现着他的影像,供人们思考。
❤个人公众号,关于一个纯影迷的自白❤
首发 公众号 “侠牛影迷” ID :ttkdycc作者:牛牛《7月22日》痛苦也许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于特岛惨案,2011年7月22日,挪威奥斯陆的一场恐怖袭击带走了整整77条生命,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全片简明、利落、冷静、克制,没有过多的赘述,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整个袭击过程正面呈现给观众,而在后半段更主要的对遇难者及家属身心愈合过程的表达,显得异常的客观,没有刻意的煽情,甚至有些细节像挪威常年的温度一样冰冷。
但你能在这冰冷背后看见那份异常的坚毅,遇难者的坚强,父母的支持,律师的专业,甚至行凶者宁愿加刑也要在法庭上讲话,都非常震撼。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用自己对节奏娴熟的把控,将几条叙事线清晰的呈现给观众,任由大众评说。
7分。
ps:原来导演以前干过记者,怪不得这么偏爱写实风格!
震惊世界的案件终于被搬上银幕首发于公众号“影探”作者:女神的秋裤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1年7月22日下午3:26分。
挪威首都奥斯陆(Oslo)。
首相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所在的政府办公楼突然发生爆炸。
现场一片狼藉。
视频来自BBC没人知道这是意外还是炸弹,但伤亡数字很快就出来:8人死亡,10人重伤。
这只是开始。
45分钟后,奥斯陆40公里外的于特岛(Utøya)上出现第一声枪响。
这里正有超过500名学生露营。
一个32岁的男子突然朝人群射击。
90分钟后,满载特警的快艇赶到岸边,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视频来自abcNEWS于特岛上,69人被射杀。
凶手承认还制造了政府楼下的汽车炸弹。
135分钟,77人丧生,伤者上百,消息震惊世界。
美国总统奥巴马向挪威受害者表示哀悼,2011.7.22图片来自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2012年8月22日,法庭宣判,凶手受到挪威最严厉的惩罚——监禁21年。
听到宣判结果的那一刻,这个男人竟然笑了。
视频来自RT News许多人无法理解。
他被诊断没有精神病,为什么只判21年?
一个人怎么能屠杀77人?
他为什么要杀这些人?
他为什么承认罪行后还一直在笑?
2011年7月25日,警方带凶手接受庭审布雷维克首次公开露面,图片来自newsweek.com终于在于特岛事件7年以后,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征得受害家属同意拍摄电影。
整个事件得以被还原。
要知道,导演可是拍出过《谍影重重3》(奥斯卡13项提名,6项获奖)和《菲利普斯船长》(奥斯卡21项提名)的保罗·格林格拉斯。
英文名Paul Greengrass,因greengrass直译有绿草地的意思,保罗被称为“绿草地”。
马特·达蒙(左)和保罗·格林格拉斯(右)在谍3片场看到他的名字,许多人都会和探长一样把它列为“必看”。
绿草地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题材导演。
《血腥星期天》改编自北爱尔兰历史上的游行惨案,《93号航班》改编自9·11,《菲利普斯船长》取材索马里海盗事件……而且他是实力派。
《菲利普斯船长》《谍影重重3》《绿区》《93号航班》手持摄影、快速剪辑是他的一绝。
尤其是《谍影重重》系列,打斗戏中每个镜头平均不到0.5秒,顶级特工杰森·伯恩的“快、准、狠”被呈现的淋漓尽致。
谍影重重3《7月22日》没有让人失望,143分钟的片长没有一丝冗长感,反而一气呵成。
片子冷静克制,把控精准又不失深度,它像纪录片却又远比纪录片要精彩。
一、到底发生了什么?
《7月22日》以上帝视角分了两条线来呈现“于特岛事件”。
一条是凶手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从犯罪到逮捕最后到庭审的全过程。
一条是受害者维亚·汉森(Vilijar Hanssen)经历事件后的前后变化。
布雷维克Breivik,电影VS现实故事开始于7月21日,布雷维克独自在一个农场配置炸药。
事实上,他已经为这次“行动”准备了8年,包括近两个月的物料采购、制作和身体训练。
《7月22日》上百名参加工党青年夏令营的年轻人登岛,他们在一起交流学习和游玩。
营地领导说:“当时我们感觉这里是世界上最快乐和最安全的地方。
”
《7月22日》
现实照片,于特岛
登岛第一天,图片来自telegraph.co.uk7月22日,布雷维克先将自己撰写的长达1500页的“欧洲独立宣言”发到网上,然后驱车前往奥斯陆。
文中写道: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会被移民占领……今天会有很多人把我们称为“恐怖分子”,但一百年后我们将被称为“英雄”。
3点20分,他身着警服,将车停在政府楼下,通过远程遥控启动了炸弹。
《7月22日》
视频来自abcNEWS在挪威没人相信这会是蓄谋已久的袭击。
直到一名保安在监控上发现“可疑男子”并记下了车牌号。
信息已上报,首相已安全。
《7月22日》
现实中闭路电视捕捉到穿警服逃离的嫌疑人警察,交警,消防员,救护车相继到场,迅速展开救援。
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记者说:警察指挥人们远离公共场所,能清楚地的看到他脸上写满不安和恐慌,警察都慌了,这不是好迹象……40多分钟后,布雷维克来到于特岛对面的港口。
《7月22日》
爆炸现场,图片来自nytimes.com
爆炸现场,图片来自nytimes.com于特岛上的学生得知了爆炸事件,纷纷打电话询问朋友和亲人是否安全。
布雷维克假装说自己是被派来保护小岛安全的警察,营地的人还接见了他。
“他非常冷静,带了一把步枪和手枪。
我们没多想,只是纳闷儿为什么警察用的耳机是iPod?
”幸存者回忆说。
《7月22日》
《7月22日》到达岛上以后,布雷维克让学生聚集在一起。
毫无征兆地,他突然开枪,许多人应声倒地。
绿草地拿手的手持拍摄发挥了最大优势,没有配乐,只有人们的叫喊和沉闷的枪响。
《7月22日》
《7月22日》导演仅用不到10分钟,还原了挪威史上最恐怖的枪击案。
在他的镜头下,学生的惶恐,凶手的冷酷,生命的脆弱一览无余。
对于镜头中的凶手,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他怎么能那么冷静的杀死这么多陌生的年轻人?
《7月22日》
《7月22日》
直升机拍摄到行走在尸体间寻找猎物的布雷维克图片来自mirror.co.uk这场杀戮持续整整90多分钟,学生无处躲藏。
有人藏在悬崖边上,有人憋着眼泪趴在地上祈祷躲过一劫。
“我忽然听到直升飞机的声音,但我觉得它和凶手是一起的……”
《7月22日》
直升机拍到水中挣扎的学生,视频来自BBC90多分钟后,特种部队登陆,布雷维克安静的趴在地上投降。
小岛对面的居民有看到警察的快艇:“他们(警察)以为凶手不止一人,于是就坐满了快艇,开到一半快艇抛锚,当地人开船帮他们登岸。
”
《7月22日》
Delta部队登陆,年轻的学生躲在一边图片来自newsweek.com90分钟,69人丧命。
夜幕降临,布满尸体的于特岛安静到压抑。
“那天好像是死神撒了张网。
”幸存者说。
《7月22日》
天空下着小雨,各个部门展开救援视频来自BBC影片对事件有着精准的还原,包括布雷维克对人群大喊:“我要杀了你们(I want to kill you all)。
”以及他的律师回忆,布雷维克不仅礼貌,而且冷静到令人发指,“刚被抓到时他还说手指上有个伤口需要处理。
”
《7月22日》
被捕时的布雷维克,图片来自newscom.au二、为什么?
另一条线主角是维亚·汉森(Vilijar Hanssen),1993年出生。
他让我们对事件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认知。
维亚·汉森,电影VS现实维亚被布雷维克打中5枪,子弹分别击中他的头、左肩、左手和大腿。
因此他右眼失明,三根手指被切除。
他的弟弟成功逃离。
《7月22日》维亚醒来后,铺天盖地都是于特岛事件的新闻。
真相极其简单,这根本不是什么恐怖袭击,都是凶手一人所为。
凶手就是个极端的右翼分子,反对外来种族移民,反对穆斯林。
2011年的时候,挪威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外来移民。
《7月22日》他之所以到于特岛屠杀,是因为岛上的年轻人都支持政府,他们将会在未来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成为一家人。
但凶手在法庭上的表现和言论让维亚和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7月22日》
《7月22日》凶手非常理智的承认自己杀害了这么多人,但否认有罪,而称其行动为“自卫”。
他不慌不忙地为自己辩护,毫无悔意,甚至多次在法庭上露出微笑。
法庭上他宣读了一份文件,强烈控诉欧洲政府的多元化和鼓励移民政策。
《7月22日》
法庭上的布雷维克,视频来自RTnews他当众多次行纳粹礼。
布雷维克强调“外族移民会毁掉欧洲”,他说还有无数人和他有着同样的想法。
接触过他的警察、律师、法官对他的形容非常一致:出生在中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友好礼貌,极其冷静,非常清楚自己做过、和要做的事情。
《7月22日》
视频来自RTnews精神鉴定师第一次将他判定为“偏执型分裂症”。
如此暴行,如此冷静,这不可能是一个正常人能做出来的事情。
现实中他确实曾说:“如果可能,我会再做一次。
”
《7月22日》
布雷维克和律师在法庭上,图片来自RTnews然而很快,第二批专家组否定了这个结论:布雷维克非常理智,精神正常。
布雷维克也称自己精神没有异常。
幸存者中还有布雷维克的老同学:“不可能是他,我们还曾一起上过学,他还拿过奖。
”精神鉴定师则表示:他没有精神病的症状,他有清晰的观点和信念,他只是意识形态非常强。
《7月22日》
《7月22日》
网络上公布的布雷维克和朋友的照片律师确实为他找到支持他观点的人,但愿意为他辩护的寥寥无几。
庭审期间,他一致沉着冷静,唯独在一次律师提到圣殿骑士团时流下眼泪。
圣殿骑士团Ordre du Temple,全称为“基督和所罗门圣殿贫苦骑士团”,他们誓要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耶路撒冷。
《7月22日》
视频来自RTnews精神正常意味着他要受到挪威最严重的刑罚,但挪威极其注重人权,没有死刑。
最重的惩罚是监禁21年(期满后如果被认定仍对社会有危害可以加期)。
片中维亚曾说:我想狠狠揍他一顿,把他打成肉酱。
2012年,法官Thomas Indrebo由于在网上说布雷维克应该被执行死刑而被免职。
《7月22日》
布雷维克的审讯备受关注,频来自BBC布雷维克被关进伊拉监狱,被单独监禁。
他有三个房间组成的套房,可以玩游戏,可以远程学习,还有健身用的跑步机。
在他受刑期间,只有他的母亲来探访。
2013年,他母亲去世。
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父亲和他几乎没有联系。
在得知儿子的罪行后他说:布雷维克应该自杀。
监狱囚房一览,图片来自newsweek.com三、谁赢了?
《7月22号》用极其冷静的镜头呈现了这个人类历史上匪夷所思的事件。
但它又将重点放在部分受害者身上,给人带来反思:魔鬼行走在人间,这场“战斗”到底是谁赢了?
《7月22日》
《7月22日》许多幸存者的人生发生巨变,亲人和朋友离世,有的终身残疾。
所有人,都再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
而布雷维克还在“七星级”的监狱里学习玩游戏,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处死他?
从这一点来说是我们输了?
《7月22日》
Eirin Kristin Kjær, 1991年出生, 因保护同伴身中三枪图片来自slate.com影片通过维亚的变化揭露了整个事件的意义。
维亚最后克服恐惧,选择继续生活。
他说:我们本想把自己和布雷维克区分开来,以为他是疯子,把他当做精神病,但我们错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个正常的人类。
这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让我更加坚定,我选择好好生活,我们要和他不一样。
《7月22日》这让探长想到了诺兰的《黑暗骑士》。
小丑无恶不作,但蝙蝠侠没有杀死他。
蝙蝠侠的管家阿尔弗雷德说过:如果你杀死了小丑,我们就和他变得一样了。
《蝙蝠侠:黑暗骑士》
《蝙蝠侠:黑暗骑士》有些人的坏就是纯粹的希望看到人性沦陷,道德崩塌,世界混乱。
对于这种人,最重的惩罚不是杀死他,而是让他看到我们比以前活得还要好。
布雷维克的牢门关闭,维亚开始新的生活《7月22日》于特岛事件后第三天,许多挪威人自发的走向奥斯陆街头。
人们安静的聚集在一起,队伍越来越庞大……
图片来自flicker.com他们每人都手持一朵白色或红色玫瑰,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思念。
这次的游行是挪威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人们称之为“玫瑰集会”(Rose Rally)。
他们中,有挪威人,有黑人,还有来自伊拉克等地的难民……
图片来自flicker.com当晚,挪威首相说“邪恶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永远无法征服一个民族”。
据统计,自发参加集会的人数超过15万,当年挪威总人口约495万。
而住在奥斯陆的人口约60万,游行的人数是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图片来自wiki2016年3月15日,在狱中的布雷维克起诉挪威政府,称被单独禁闭“被侵犯人权”,并要求把PS2游戏机升级为PS3。
一个经历过于特岛事件的小伙子Ole Martin Juul Slyngstadli接受采访说:“他还要求享有这样的人权,我当然很生气,他杀死了我的朋友,还差点杀死我……但我们有原则,有法律,我们必须遵守,我不想让他感到一丝胜利。
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胜利就是于特岛仍然开放,下个月又会有一批新的孩子去露营。
”
Ole Martin Juul Slyngstadli,1993年出生图片来自pri.org2017年3月1日,法院认定布雷维克的人权并没有受到侵犯。
6月8日,挪威最高法院称不再受理该人权案。
6月9日,布雷维克宣布改名为Fjotolf Hansen。
2018年6月21日,Fjotolf Hansen上诉到欧洲人权法院,被法院驳回。
欧洲人权法院称:“这就是最终判决”。
The End文/女神的秋裤2018.10.23/青岛
受害者男主维亚的重建过程其实呈现的很清楚:如果和林奕含笔下的房思琪相比,那么在病床上的状态可以看做一种混乱,如同林奕含生前问的那三个问题,实质上因为陷入了自己的逻辑怪圈而问出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所以可以视为男主在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而在女孩慰问男主那场戏中女孩的一句“俺也一样”点醒了他,让他逐渐重拾起受害前的“领导”型人格,从对自己身心极差状态的绝望感(这时问题成了“我要恢复但我暂时看不到路”,至少不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到试图走上身心恢复的“路”(学走路其次、关心弟弟和母亲的处境才是重点),这时才到真正开始面对恶魔的时候,即使一开始不免恐惧,但这样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已经完全恢复的领导型人格才有能力与曾侵入自己身体震慑自己灵魂的恶魔抗衡。
不管怎样,受害者选择自杀一定不是一条对的路,本片中把男主拯救出害死林奕含的不健康心理模式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对女孩的男性保护欲,当然这也源于极度健康的家庭环境就是了。
我们有义务为受害者和其周遭指出一条救赎之路,尽管可能对所谓的女权意识形态有冒犯,那也比纯粹只是基于“正确”立场的同情要强太多。
“林奕含与阿廖沙”话题中有一篇用哲学回答林奕含三问题的文章,写的非常棒,最后在他的结语中提到林奕含的一句“我无力也无意改变社会”,而作者对此的回答是:“人也许需要一点社会责任才能活下去”。
有些女权或许就会开始认为这是避重就轻,“不去惩罚恶人倒在这对受害者指指点点”,我觉得这种言论只是占了正确的理,但不见得起得了正确的作用。
没去过欧洲,这个电影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欧洲作为民主的发源地,那里的人的文明状态,他们的文化共识可能已经达到我们无法理解的状态。
电影很好的呈现了欧洲人面对暴行,能够很快的从开始的恐慌,指责中冷静下来,通过法庭审判,让全体人民一起思考,寻找暴力的根源,而且这些过程是全民共识,是我学习的目标
There is two sides of this movie. One side is the killer. He thinks he is leading an organization that helps or saves people. The other side is the survivor, who feels incomplete, lost,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struggle, and finally stand up for his trial - he has family, friends, love, hope while the killer is completely alone. 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I have fears. The fear that how apathetic the killer’s face is. He seems complete chill in the trail. As he said, he was completing the mission that he was given to release the people. I feel scared and it also makes me think about my thoughts about freedom of the sexual minority group. We all want to have freedom and hope. Living in a circumstance without validating environment can be threaten and hopeless.That was my motivations and hope for so long and put me here. I think now my mission is how to create my own validation environment for myself and others too. I hope to create the safe zone that we can be ourself, but also have family, friends, dreams and love.
赤裸裸地黑着欧洲白左,不过我倒感觉拍孩子克服恐惧的部分比拍恐怖袭击者的部分更到位些。选角失败,影响观感。全片冷静克制,像是导演拍给欧洲的一封警告信,几线并行却也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蛮普通。不是很推荐,有点长了。
依然只是呈现和控诉这样的陈词滥调,没有任何的反思。坏人总是目标坚定行动果断,而所谓的好人们却简单懦弱鼠目寸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坏的原因。但Anders Lie真是个好演员。
这么长的片子,信息量这么少,如此的提纯,复杂面都去哪了,实在想不通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凶手认为自己的两难命题是稳赢的:如果挪威判了我死刑,说明我的主张是对的,白左废死是错的;如果挪威不判我死刑,说明我的主张是对的,允许我这样的禽兽继续活着的法律,多么荒谬。但导演站在白左立场上重新宣判——你输了,你已经是孤身一人,我们仍然拥有爱和自由。在我看来,两方同样可笑。凶手杀人,导演诛心。但还是导演好一些,至少导演不直接杀人。
那么美的挪威,那么惨烈的恐怖事件,罪大恶极依然享有辩护的权利
前面还行.后面节奏太慢了.没吸引往后看的想法
和挪威这个国家给我的感觉差不多——冰冷。
伴随着《7月22日》的一声巨响,恐怖分子摧毁了挪威市政厅大楼也击穿了明日领导人的心理。但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这部多层次影片里那个母亲的角色。影片追溯 “恶魔”成长史的结果是找到了“母体”这个核心点,同时也为所有体系下的所有个体赢得了辩护。遗憾的是格林格拉斯对分析出来的“教育系统”却选择视而不见,母与子早早就划清了界限。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才助长了这支《精英部队》的作风。影片避重就轻在最后阶段高歌主旋律,同样一意孤行地以为自己能够战胜这场战争。
7.4
还记得很多年前的那部93号航班带来的震撼 这次绿草回归真实事件改编题材 依然冷静 克制的令人发指 前三十分钟把谍影系列的凌厉作风都搬过来了 甚至真实的有些冷血了 接着分三条线展现灾难过后从各人到政府的应对方式 这才是真正高文明世界的模样 自由 平等 文明 🤔
不能深入到问题的根本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爆炸枪击之后,电影有真正挖掘和出什么关于或人性的或政治的思考吗?只看到角色走过场式地完成了新闻中的既成事件,感觉什么都讲了却什么都没讲透。既然是已经在用调度(以及对真实细节的改写)对事件做戏剧化处理了,哪怕后面的法庭戏能做到像前半小时那样坚挺,也不止能刻画到这种浮浅的层次啊。
相比于《凭空而来》公义无法伸张,导演最终选择以暴制暴方式回击新纳粹,事实上仇恨逻辑不仅没有减轻,甚至被强化;绿草地筛选改编真实重心则放到了一个健康社会和体制是如何从创伤性恐怖事件中自我修复、自我重建过程。即使这种“修复”过程不免会有些陈词滥调(他也应该和有机会做的更有力),但绿草地之所以是当代最值得尊敬政治电影导演,恰恰在于他在创作上所具备这种从普通人出发“健全性”。
这个题材还是好沉重,导演在表达自己立场方面感觉很谨慎了
比挪威版于特岛更注重the whole picture…前半部身临其境展现恐怖的一天,绿草晃镜加持…后半部focus在幸存者维亚和疯子杀手两条线,不愠不火,拖沓有余,结尾的speech乏善可陈…
这个时代的奥地利下士,他是一个人,似乎又是很多人。//被害者的60多个家庭,无人尝试当面打死凶手,看来那里是上帝给毛子、元首、亚非拉世界的应许之地。//整个袭击在前35分钟就结束。等到1:45才开始庭审和自辨,发言被搞得支离破碎。看看将近150分钟的片长,关了,全片后面2/3都没有什么可看的。//北欧是Max主义者当政?[zxzj]
5/10
两星。
北欧这法制真是服 遇到这样的恶魔还能如此克制
【B】本以为会先缓缓铺垫具体情节角色再引出事件,没想到开场半小时便直入恐袭。依旧是绿草擅长的纪实性复原,节奏与氛围无懈可击。凶手被逮捕后,便是漫长的复原与审判,故事也自然在这样的叙述下失去了吸引力,过分简化的二元对立让庭审戏更加平庸。不过这份冷静克制的影像表达,仍旧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