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好邻居》 我的评分:★★★★这居然是一部伪装成惊悚片的爱情片!!!
靠感动啊…尤其是回忆中老人的程诺!
至于两个小畜生……我不想说,公道自在人心。
具体剧情需要自己看吧……重点要说的是恶性质的正版!
这片子国内网络正版只有86分钟对比网络查到的片长,剪了十多分钟肯定忍不了!
就去找下载了,如果仅仅是看下载的我也不会觉得正版可恶。
因为下载的字幕明显是机翻,很垃圾所以我几乎是正版和下载交替看的,大段对白一般不会删减。
重点来了,是结局!
正版对结局进行了大幅的删减!
以至于完全改变了导演想表达的几乎等于完全改了结局!
如果你只看了正版……那么很不幸你是正版受害者……所以谁有优质的字幕麻烦告诉我好么……感谢!
我的评分:7.5影评:两个熊孩子想捉弄一个邻居老头,在他的家里装满摄像头,控制他家里的电路,装神装鬼,做了很多类似鬼怪的事情。
从监控视频中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个老人是一个变态杀人狂。
两孩子报了警,警察来到老人一直锁着的地下室,却没有任何发现。
于是熊孩子决定自己一探究竟,一个熊孩子在慌乱中把地下室的铃铛拿到客厅。
老人看到铃铛,开枪自杀。
原来老头的妻子20年前就死了,他一直很思念她,他相信世间有鬼,而之前的种种“闹鬼”迹象,让他更坚信了老婆的鬼魂来找他。
他生前与老婆约定,只要需要他就晃动铃铛。
所以他看到铃铛的那一刻,他果断开枪自杀去见自己的妻子。
看了很多影评和短评,大伙都默认了片名好邻居是种讽刺,但是站在老头子的角度--起码假如我是那个老头子,我会觉得是个很好的结束。
首先两个年轻人之所以对老邻居产生敌意并选择他来做实验,是觉得这个老人很坏很孤僻(暂且忽略长发青年和老头有些私人恩怨)。
或者说老头子的孤僻寂寞不言语是故事的背景;而这一背景也在影片最后得到了解释:和他恩爱的妻子离世多年,老人对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丧失了乐趣。
因此在我看来两个年轻人误打误撞之下,唤起了老人的回忆,以致于种种现象叠加导致老头子出现了幻觉认为是妻子在呼唤自己,最终在铃铛出现后举枪自尽。
那些年轻人和观影者眼中恐怖的恶作剧对于老人来讲或许是种幸福的回忆(设身处地地想想并非不可能),由此我觉得可以认为自尽对老头子而言也是宽慰和解脱,毕竟他的心已随妻子的离世而破碎,在他生命的最后的几周能够以旁人看来惊悚的方式度过,于他,真的要感谢两个好邻居。
围绕着“到底是谁死了”的疑问,法庭和主线共同铺叙,很简单的而且很容易就可以猜到剧情的发展,就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妨碍这是好电影。
我是真的可以7分以上。
观看影片中无数次心疼老人家,看到“冰点”真的彻底怒了。
温度计直线剧烈下降直至0度,而老人家真的很冷,无奈沮丧的看着失灵无法升温的遥控器,不知怎的他看着爆裂的窗户让他回忆起从前后突然整理起头发脱掉外套只剩一件半袖呆呆的坐床边,似乎走进了回忆里边,鼻子喷出的白烟,可怜至极心痛心酸。
实验之下特别希望发生什么的两青年故意无限放大老人的种种。
电影结尾终于给我了问了88分钟的问题:。
这样对一个人更何况是孤独的老人家真的没关系吗没?
结局说:还变态的记录下来折磨孤独老人的身心足以构成重大谋杀罪。
看你们说是98分钟说是判了两年?
我看的是88分钟,影片结尾最后一句话就是“这么做已经可以构成重大谋杀罪”他俩这场实验(恶作剧)导致的悲剧,到底该用多少时间去偿还🔙。
就OVER了
【——你难道一点也不想知道那下面有什么吗?
人们只能看到你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
我们没杀他,我们什么都没做。
——不,我们做了,那是我们的责任了。
】
勿以恶小而为之——永远不要自以为是,不要用你那愚蠢的直觉自作聪明,仿佛看透了一切,掌握了真理。
事情的表面永远都代表不了真相。
轻易鉴定只会成为他人的“鬼魂”....这是人性惊悚题材里很温柔的一股清流作品导演和编剧很会把控很会误导大部分观众,甚至海报和整体风格都会让人联想到同款相似作品《屏住呼吸》等。
同时这也是“人不可貌相”的高级做法,就如本片内核一般。
满分10分,我打8.9分。
很喜欢里面高潮带来的警世作用和那非常奇妙的“浪漫”手法。
我当时其实有点憋不住了....图中的这段对话也是我最喜欢的,非常讽刺现在的【谣言】【网络暴力】【无中生有】等相关人性社会现象,可谓一针见血,无可奈何..... 等下!
我顺便还联想到童年玩过的一款益智游戏《整蛊邻居》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常思自己过,莫论他人非】——2016《好邻居》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你就会发现片名《好邻居》是个讽刺,与老美提倡的“好邻居”相对的是像老头这样孤僻、古怪的坏邻居。
老头之死除了是因为2个无知愚蠢的2B青年的恶作剧实验之外,还因为人们根深蒂固的对于异类“除之而后快”的偏见,因为某个人孤僻和捕风捉影的谣言,所以他被窥视、被抓弄也是罪有应得的这种心理。
可恨之人有可怜之处。
一开始老头的形象是怪癖的、暴躁的,当看到他用斧头砍门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他是疯狂的,及至他在地下室过夜,他的“变态”形象已经是深入人心了。
人们一向认为“眼见为实”,然而我们看到的就是真相吗?
像肖在片中所说的那样,“人们看到的是他们想看到的”。
有时你看到的可能只是部分的真实,有时候甚至只是假象而已。
然而通过电影的闪回(老头的回忆),我们也慢慢发现与老头固有形象不符的事:1.他对于患病的妻子很温柔,甚至对她凌晨3点跳舞的行为也很容忍。
2.人们说他有杀过狗,但是他养了一只猫——暗示了他不是个毫无爱心的动物杀手。
为什么老头性格如此古怪呢?
我们可以从镜头不止一次扫过的那张他和妻子的结婚照(穿着军装)和他退伍军人的身份推断出来:他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具体表现为暴力倾向(砍门)、情绪管理失败(家暴、暴躁易怒)等。
可以看出老婆死后老头很自责,加上对老婆深深的爱,老头基本上是守在房子里混吃等死的状态了。
可以说,两个2B青年的实验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几个闹鬼的把戏恰好与老头妻子有关的几件事重合,使得老头以为妻子鬼魂召唤他,于是这个本来就毫无求生意志的人毅然赴死。
这部电影有几个很有趣的“矛盾”的对比设定,一个是老头的古怪暴躁形象和爱妻子行为的反差,另一个是两个主角这对基友的设定。
伊森是个典型的小混混,而肖则是有钱的优等生,这两个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却是好基友,甚至在实验开始后形影不离,这其实是很奇怪的。
在肖知道伊森在自己房间装摄像头之后,他脾气大爆发,并且戳穿了伊森如此执着于这个实验的真正目的:报复间接导致父母离婚的老头。
而伊森也毫不示弱地吼回去:要不是我,你哪有现在的风生水起?
这才是他心底的真正想法,其实他是瞧不起这个书呆子的,并且认为对方是占了他的光。
这甚至让人怀疑,他们混在一起其实是不是因为伊森看上了肖的钱和聪明的脑子……这里也有一个很有趣的对比,肖发现自己房间也被装了摄像头后暴跳如雷,然而他和伊森两个人却不止偷窥老头,还做闹鬼实验,即便他知道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窥视别人和被窥视他是有双重标准的。
然而这部电影最大的讽刺是,由于偷窥和闹鬼实验造成老头死亡的2个人,最后却逃过了法律的制裁。
在社会舆论的谴责下,渴望成为网红的伊森毫无愧意,甚至为自己终于红了而洋洋得意。
这部电影除了探讨心理暗示实验对于实验对象的伤害,还探讨了人们的窥视欲和偏见的可怕,有时甚至是致命性的。
实在不明白这种片子拍出来有什么意义,完全慕名奇妙的故事,两个智障演员演技差的一比,故弄玄虚的dv视角,并没有抄的高级,特别的鸡肋和莫名。
整个片子看着就来气。
太差太差了。
无法理解的差!!!!!!!!!!!!!!
实在不理解编剧写这个本子的意义,最差的还是导演的表现形式和选角,简直就是灾难。
学生作业都比这个好。
对于恐怖电影爱好者来说,2016年绝对是大丰收的一年。
今年出现的恐怖电影不仅数量多、类型多,而且质量高。
其中大受关注的既有《招魂》的续作《招魂2》,《科洛弗档案》的续作《科洛弗道10号》,也有丧尸电影《釜山行》;还有一些稍微小众但同样非常优秀的作品,比如《关灯后》、《女巫》、《好友请求》、《屏住呼吸》等;另外还有像《一路向南》这样的恐怖片类型集锦的电影。
这些恐怖电影各有所长,或有鬼怪或无鬼怪,有些血腥暴力,有些惊险刺激,还有些隐含着深沉的文化背景,但都同样达到了让观众脊背发凉的恐怖效果,都是值得推荐一看的好电影。
但是在上述的这个恐怖电影的粗略清单中,有一部没有被提及的恐怖电影——《好邻居》。
之所以没有把这部电影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是一部反类型、反套路的恐怖电影。
这部电影既没有邪魔鬼怪,也没有血腥刺激,甚至连恐怖片标配的诡异音乐和铺垫的悬念都用得很少。
用插叙和正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故事,最后却让人为之震惊,大呼创意十足,还证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好邻居》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两个高中男生无事可做,想以邻居中的一位孤寡独居老人为对象进行一项社会学实验。
他们潜入老人的家中,安装了各种监控设备和可远程操控的仪器。
然后,在接下来的六个星期内对老人的生活做出一些细微的操控,并观察老人相应的变化。
电影的开头曾解释过这个实验曾在英国进行过,他们告诉一组志愿者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可能会有一些受雇佣者潜入你的生活,他们可能是餐厅服务员也可能是周围的路人。
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些潜入者,但是志愿者们却从内心开始疑神疑鬼,害怕风吹草动,为之担惊受怕,甚至有一位志愿者从此开始信奉了宗教。
两位男生正是希望能够模仿这次实验,以此证明该实验得出的一个结论: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改变一生。
而整部电影便是实验外的摄像头,完整地记录下这次实验的整个过程,其中既有实验者和实验对象对彼此的反应,并插入部分实验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回忆,整体构成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实验过程。
电影作为一部恐怖片,其最反套路的地方在于该实验的本质便是通过人为操控让实验对象产生屋中有鬼的错觉,称之为“闹鬼计划”。
整个计划的大前提是,这间屋子确实以及肯定没有鬼怪。
首先,他们通过操控电子设备无规律地扰乱老人家中所有的电器,比如让电灯闪烁,电视机花屏,当然这只是让老人开始怀疑家中的电力出现了问题而已;接着,他们有通过机械设备让老人家中的一扇门不断地自动开合。
此时故事出现了不一样东西。
因为老人曾经就这扇门的问题和去世的妻子有过争吵,老人由此开始怀疑这是妻子亡灵的暗示。
当然这一切对于两个男生来说是未知的,而老人也不知道这是被两个男生人为操控的。
一道互相不了解的分水岭由此出现,而观众作为“上帝视角”看清了这一切,明白了所谓的鬼魂或者灵异事件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出来的。
之后,两个男生让老人家中的音响自动播放,窗户玻璃自动碎裂,恒温器失效,而这一切竟然巧合地都与老人关于亡妻的记忆有关。
比如亡妻曾经酒醉放着音乐要求老人一起跳舞、老人曾在低温的家中与人偷情等。
这一连串的巧合让老人越发相信这是妻子亡灵的暗示。
一个鬼魂就在这些巧合下被人为创造出来了。
整部电影最大的一个悬念便是老人家中的地下室到底有什么,当然这个悬念对于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并不是问题。
但是对于无法接触实验对象的两个男生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疑惑,因为老人经常半夜进入地下室直到早晨才会出来。
为了查清地下室中的状况,两个男生甚至不惜报警告诉警察听见地下室中有女人的尖叫,以此让警察前去了解情况。
但是这又一次让老人误解了,因为地下室中放着他亡妻的一些遗物,而这个所谓的女人尖叫声,让老人越发坚信妻子亡灵的存在。
最后两个男孩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潜入老人的地下室看见了一切,并又一次在细微处作出改变:把老人亡妻遗物中的一个铃铛放到了客厅。
这个铃铛是老人在亡妻卧床病危时送给她的礼物,在她有需求的时候可以摇铃铛以召唤老人。
所以当老人在客厅看见这个铃铛时,关于妻子亡灵的想法越发真实了。
他坚信这是妻子亡灵在召唤他,所以他一无反顾地吞枪自杀了。
最后两个男生被捕,因为非法侵入和私自破坏的罪名,被判两年监禁缓刑和社区劳动500小时的惩罚。
电影由此结束,关于两个男生是否被判过轻和他们是否悔改的问题同样值得探讨。
但是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还是上文中所说的,鬼魂或者灵异事件是如何被人为创造出来的。
相信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也遇见过一些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事情,有些人会因此转而向神鬼之道求解。
比如所谓的鬼压床、鬼打墙之类的事件。
虽然目前科学已经可以解释大部分所谓的灵异事件了,但也依然存在一些解释不通的地方。
但是从这部电影来看,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这一切都是缘自巧合而已。
正如电影中,如果老人不是恰好有着这些关于亡妻的记忆,他并不会真的就因此相信鬼魂的存在。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这世间无数的故事都只是因为巧合而已。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原文配图,可戳
看这部电影的前两天,恰好看了大热的《屏住呼吸》,同样是无法无天的年轻人擅自闯入独居老人生活的故事,气质却截然不同。
毫无疑问,《屏住呼吸》是一部优秀的惊悚片,故事好看,节奏无敌,旧瓶里装了瓶好新酒。
珠玉在前,我对这部豆瓣评分并不是很高的同类片是没有太大期待的。
影片的前半部分,看起来的确就是部平庸的套路片。
熊孩子假心理学实验之名欺负老人、伪纪录片形式、手持摄影、交叉叙事,似乎都是惊悚片的常规套路。
脾气暴躁的独居老人,家中家具老旧、灯光晦暗,一言不合就扬言要杀掉邻居的狗。
熊孩子让老人的纱窗门不停地撞到门框,老人怒气冲冲地抄起斧子就把门劈了。
半夜音乐播放器自动打开,老人迟疑半晌,竟然在常年锁住的地下室待了整夜。
熊孩子设计让老人卧室的窗子玻璃碎掉,老人在寒冷的卧室里呆坐了一夜。
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了一件事,老人的家里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也许是地下室囚禁着什么人,或者是有什么犯罪的证据。
插叙的法庭审判,说明有血案发生。
时不时闪回的女人,似乎暗示了老人的精神疾病。
接下来,熊孩子一定会忍不住下到地下室一探究竟的,然后就是老人和熊孩子惊险刺激的猫鼠游戏,若是节奏把握的好,其实也会是一部不错的惊悚片。
幸好,这部电影还带给了我惊喜。
熊孩子终于闯进了地下室,无意间碰响了铃铛惊醒了老人,顺手就把铃铛放在了门外的桌上,造成物品移动的假象。
老人拿着枪出来,与藏在桌子底下的青年对峙,血腥屠杀一触即发。
然而老人的枪却指向了自己的头。
老人为什么会自杀?
接下来电影给出了答案。
原来,熊孩子们自以为是的闹鬼诡计,另老人误以为是亡妻在召唤自己。
在妻子的病榻前,老人曾送给妻子一个金色的铃铛,并对她说:“我只想要你知道,无论你想要什么,只要摇一摇这个铃铛,我就会来找你,风雨无阻。
”于是,那些自己开关的灯、坏掉的门、夜半响起的圆舞曲、卧室里碎裂的窗户,一切的一切唤起的都是对妻子的回忆与怀念。
当铃声响起,那一定是妻子在召唤自己,独居十二年的老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兑现承诺,去找妻子,风雨无阻。
看到这里,只觉得心里无限心酸,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惊悚片的外衣下,竟然有这样深情款款的温柔内核。
当你离去,我会孤独老去,我不会再快乐,直到听到你的召唤。
也许这就是人世间的真情所指。
熊孩子的恶,在于不知恶,因而无法无天,不计后果。
严格来说,两位主角不能算是孩子了,一个出于给老人一点儿教训的心理,一个也许只是出于单纯的好奇和有趣,毫无疑问他们在实验中已经意识到会造成的后果也许会远远大于想象。
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停不下来。
就像在屏幕外的我们,也忍不住想要知道地下室里到底有什么。
他们无意害死老人,却没想到误会与深情造成了老人的死亡。
这里我不想讨论对他们的量刑是否过轻,只是想说你真的永远无法想象一个小小的恶意的举动,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伤害。
所以,你可以穷,可以没志向没本事,可以暴躁、吝啬、懦弱,但请一定要善良。
审判过后,青年走出法院,面前是闻风而动的大批记者,他站在台阶上,环顾四周,你看不出他在愧疚,你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就像你无法看到他的未来。
影片不仅角度选的好,而且结构玩儿的溜。
细节丰富,技巧纯熟,交叉叙事不显凌乱,始终保持了两个悬念吸引人看下去,即地下室里到底有什么?
最后到底谁死了?
虽然无论是手法还是反套路都算不得新鲜,看过后也不会喘不过气或者心潮澎湃,但带来的感动与思考仍然能令人感到非常惊喜。
一部算的上是”奇妙“的电影。
能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找到各个时期自己的影子。
年轻的主人公一如我们青春时期的叛逆、好奇、无聊、不安分;电影从“窥探”角度的出发,两个躁动不安的年轻人试图监视、整蛊一个孤独的老人。
当他们种种整蛊的把戏,没有得到他们想象中的反应后,他们开始了各种的猜忌、然后在脑海里所设想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变态”想法安插到老人的身上,然后一步步推进电影的节奏。
电影出彩的地方,在于剪辑上面,一步步布垫,让人很有看下去的冲动,此时此刻我们也成了年轻人:窥探!
转到老人自杀的画面,电影开始解释老人自杀原因的时候,一个被一直塑造成很冷酷的老男人,开始展开了温情的一面。
这让我想起的我的另一半,总是那么迁就,总是在很多细节方面让我觉得体贴。
我们俩也有讨论过老了以后谁先走这个问题,记得他说,他希望我先走,他不想留我来承受这份痛苦。
电影此处的情节,满满都get到了内心深处。
除此之外,电影中肖恩对伊桑说的“小艾伯特”的实验就是对整部电影的最好总结:“把握好我们给他留下的阴影程度,现在我们建立起来的东西不是像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可能会造成比你预想更大的伤害”。
这一如蝴蝶效应般的催化作用,促成电影唏嘘的结局。
总结:整个最后的观影体验就是:这是一部可以一看的电影。
如果说让人深思发省的地方就是“小艾伯特”实验警告了。
害死老人的两个崽种气死我了,结局哭了😭
两星半 真的很莫名其妙的自作聪明的电影
惊悚外衣下深情款款的爱情故事,角度选的好,结构玩的溜。“我只想要你知道,无论你想要什么,只要摇一摇这个铃铛,我就会来找你,风雨无阻。”看到这里真的心酸的不行。
对自己的小人之心别太自信了
以为变态老人悬疑惊悚片,原来是反套路的情感片
各方面都有些生疏 可以拍的更好的...结尾TT 小孩子太自私了尤其那个长头发的应该是字面意义上的attention whore吧科科真想暴揍
乍一看是低成本的不上心小电影 中间几次刻意是桥段引导观众 到最后细品一下 这真是世间真情啊
7/10
低成本但有创意的良心之作,两个无聊的熊孩子恶意监控并打扰着邻家孤老的生活,在身临其境的纪实拍摄画面下,观众的偷窥欲一并得到满足,其后一个个异变陡升,充满悬念的讲述手法让一个简单的故事高潮迭起,结尾对人性的审判也颇有发人深省的意味,虽然画面简陋但不乏可看性,总体分值:3星半
我不合群,我就该死吗?
无期徒刑
6.6/10。
这片子真的是出乎意料的好看。詹姆斯·凯恩轻松驾驭,前半段的惊悚悬念气氛实在是吓到了我,后面大概猜到了。有点儿刻意营造凯恩是坏人的感觉。。。外国熊孩子都这样的~~
憋了个大悬念,结局挺草率,就是恶作剧让他想起亡妻就自杀了?这样的设定实在是单薄
可怜的好邻居爷爷,两个熊孩子!!
片尾曲加一颗星。结局判罚太轻,都没有考量男孩的主观报复心理。
气死了,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这么多熊孩子
蓝瘦
两个不良少年“气死”空巢老人的故事,连惊悚片类型最基本的“娱乐”属性都很难达到。不仅影片自身定位不明,剧情也是既混乱又无趣,最后顾影自怜的所谓“反转”让本就干瘪的剧本更加苍白。
看到最后真的难受了啊,反转到5星这种爱真的是然后终于明白了开头不管怎样也不离开的真正原因。风雨无阻,风雨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