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完不会轻易忘掉的细节:男主人公在施暴之后看到要逃跑的女子跌倒受伤,就赶回去给她拿包扎用品,这一节外生枝导致他被捕入狱;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在模拟对练跆拳道,女出拳越来越快,越来越狠,越来越真……但总体来说,情节沉闷、对白稀少、表情阴郁、摄影成像不清晰色彩不丰富(the low resolution, low color, video camera style)(应该是故意为之吧,毕竟是2006年的作品啊,到处都是好器材)、主题好像可以卑之无甚高论,与之相应的163分钟的放映时间显然太长太长太折磨人。
探讨边缘题材的作品历来容易受到人的好评,这部片子同样如此,在IMDB的平均得分是7.7,我觉得属于过誉之列,对自己观影到一半时未能及时打住而是继续硬着头皮撑下去浪费时间的做法甚是后悔。
这部电影对人内心的欲望表现的太真实乐,稀少的对白,沉默的气氛,时时刻刻让人感受盗主人公肉欲的挣扎。
欲,爱,都是一种难以解脱的痛苦。
主人公让人同情,同情人类的欲望,同情人类的痛苦和挣扎。
结局让我很悲哀,我以为他们会在一起,可是他死了……
我上学的时候,一位日本女星为情自杀了,我嘲笑这种傻子似的行为。
但我的一位朋友却激烈的同我争辩,他很欣赏她的行为。
那位女星的生死与我毫不相干,但当时我内心里却捏了一把冷汗,因为我的朋友他是个情种。
现在,万幸的是他还活得好好的,不幸的是他已经不那么相信爱情了。
生活越来越麻木不仁了。
所谓爱情的坚定信仰、海誓山盟,最后都敌不过时间的流逝。
最后胜利者永远是时间。
于是我们去看电影,黑暗的影院里,银幕上演的梦在修补那一个个曾经笃信的破碎的肥皂泡。
我们成长了,但生活已经面目全非。
对于无法治愈的精神疾病,有时候死亡是最好的解脱,所以作家Virginia Woolf选择了沉河,而电影中无法控制自己强奸欲望的男主人公选择了在女朋友的怀里割腕自杀。
观众感到最悲伤的时刻,也是感到解脱的时刻。
因为他用自杀这种自我意志永远的结束了自己的罪孽。
但现实生活不是电影,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放弃自由意志,然后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自我欺骗着,麻木不仁的行走在众生之间。
电影的叙述结构完整,逻辑性很强,是德国人一贯作风的表现,看出来导演很用心和卖力。
演员的表演也算基本到位,但张力还是表达的不够。
而影片的剪辑工作是一个败笔,它不够睿智和简洁,信息传递做不到见好就切,使得整部影片显得拖沓冗长。
我在想的是这部影片的剧本还是不错的,但显然导演和演员的中规中矩,特别是剪辑工作的负面效应,还是使剧本没放射出应有的光芒。
整部片子看下来,结论是值得重拍的片子,希望在未来能看到更精彩的一部,但这一部也值得一看,仅仅是因为剧本的光芒就值得一看。
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好的剪辑师,如果同时出现在一部影片中实在是件幸福的事,但这一切又往往不是人们的自由意志所能决定的,但对于具有专业化团队精神的国外的影片我还是有所期待的。
而至于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的期许,正如中国足球给我带来的情感撞击一样,早就波澜不惊,麻木不仁了……
一个人身体里住了一个魔鬼是种怎样的经历,男主用他完美的演技演绎到了极致。
当他重新回到社会想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可还是没办法,医药和改造治不好他身体里的魔鬼,他想排斥所有异性但都是徒劳。
女主走进他的生活中,他以为女主能够赶走他的魔鬼,可某个契机下魔鬼又出来展露他的兽性。
他恨他自己很身体里的魔鬼,他希望爱别人和被爱,可是残酷的现实让他没办法选择,他只有选择死亡,但他还是收获到了爱情,最后女主抱着他在沙塘上,陪着他走向自由
花了3小时看这个电影,看完后竟完全没有力气和思维空间去思索到底这部电影我喜欢还是不喜欢。
所有的脑细胞都充斥这那些画面:扭曲的脸,内心抗争的表现,无谓的挣扎,最后的爆发,解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从那字幕当中脱离出来了,这电影也许本身不需要字幕,你观看的时候从演员的脸上就可以看到大概的情绪和剧情的发展。
影片的多数时候灰暗而沉闷的色彩让人压抑的无所适从,就算看到两人确立关系后一起站在窗边看太阳升起或着落下,那太阳的光也带着一丝血色,让人感觉希望的渺茫。
我记忆中保留了女主角撕心裂肺的两次哭喊,都是因为爱,仿佛无关欲望,可那遍寻的执着难道不是欲望的纠缠么?
男主角最后的割腕,表面上是两人之间的爱无法抑制内心的欲望,但从第一次决绝的离别和最后放弃了生的痛苦寻求解脱看,难道就不是因为爱战胜的了欲望,让他选择了一个对谁都是好的选择么?
PS:看完心里超级不爽,睡觉也没睡踏实。
本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颁给《纵欲》,我无任何异议。
我去过欧洲,去过欧洲的教堂,感受过宗教的气氛,也窥视过祷告的赎罪的人。
所以可以理解影片的主题。
电影原名为The Free Will,中文意思为“自由意志”,这是基督教的用语,基督教相信人有“自由意志”,并将人类的一切罪行归咎于此。
《纵欲》从同情的角度,表现了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性欲的人,在与女子独处时,会忍不住地施暴。
施暴的过程真实得令人惊痛,女性的弱势无端地提供男性强势施暴的可能。
画面色彩阴冷,令人窒息。
当观众在揪心地同情受害女性时,恨不能将男人杀而后快。
但男人在被监禁数年后,出狱时,表现出一种自控带来的焦灼。
他终于遇到了无需施暴便可心完成性爱的女性,那是一个家庭问题下阴郁的不相信爱情的女人。
他们都想救赎对方,于是相爱。
但男人,终究忍不住要暴奸犯罪,作案后,他逃避女人,觉得女人的爱情对自己的救赎是失败的,女人不想失败,面对伤害仍然寻找,帮他也是帮自己。
电影在一个潮湿的海边,没有任何希望的死沉的海边以男人自杀死在女人怀里结束。
不能完全将影片归类于犯罪的或情色电影,也不能完全地归类其为爱情电影,更不能归类于有什么悬念的心理电影。
它所反映的问题绝对是非常当下的,故事的种种不过是个载体,所要表达的是,人类欲望的升极,自由意志下罪行累累无可救赎。
我们纵的是什么欲?
权利欲、金钱欲、倾诉欲、暴力欲、性欲、爱欲、恨欲、窥私欲---?
与此同时全球女富豪希尔顿的性爱光碟《希尔顿的巴黎一夜》全球上市,不求票房,只求露阴欲望的满足。
内容分三段式(此处省大段内容描述),每段表达同一主题,那便是一个从出生就住在总统套间的豆蔻女富,对于自由意志通过真枪实弹的充分表达。
镜头是自由的,性器官的暴露也自由,声音是自由的,于公众前的动物性也是自由的。
不缺钱的女富尚如此,缺钱的秀场女又将怎样?
地球因人的轻视与糟蹋被千百遍诅咒,谁又来救赎糟糕的魂灵?
《纵欲》的结尾,仿佛给了人唯一的出路,自绝才是最后的救赎,这太可怕。
从强奸犯到自杀,在我看来,男主角的角色是种悲哀的反思,从开始的工作中不愉快到强奸的开始,男主角心里总是压抑和矛盾的,当他和老板女儿相恋爱他却克制自己的欲望,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使自己无法理解生活和人生的价值,最后不得不自杀来解脱自己。
这电影的意义很深啊。
里奥沉重的呼吸像在耳边,离得很近,让人颤粟,沉重源于纠结,倘或不那么纠结,内心也便少了这多煎熬,但,这便不再是里奥,他是施虐者,也是受虐者,若荷尔蒙是本恶,他便纠结游离于这恶与良之间,给一个选择,做一个正常人,或是做自己,一人说恐惧这种选择源于人世有轮回,每一生都同今生一般来过,你要如何选择?
前者少了这纠结,而内心里不再有挣扎,便甚是苍白,纵是每一生都相同,这一生我也不曾记起前生之事,再活一次又何妨乎。
活着是为了自我完成。
娜蒂让我想起龙纹身女孩,有时候联想很奇怪,你想起了另一个人,却想不起他们之间的瓜葛里奥要给娜蒂一个惊喜,在空旷的教堂里听歌剧,电影一直冷色调,面无表情的人物,在教堂这一幕,却阔绰的给了一束阳光,打在两人的脸上,这才仔细审视这两张脸,他们的眉毛那般淡,就像睫毛不被看见一样,淡出自己的视线他们开始了相濡以沫,站在那,脱下衣服,疯狂的makelove,但是,承认吧,这般幸福活着的时候,你根本不是你你什么都不知道,你知道个屁、我不爱你,我恨你想过很多种死的方式,也许现在想不合日后时宜,那日心境需要以何种姿态去死,便如何去死,这种虐杀自己的方式也许最适合里奥此时的心境,他生命的高潮延续了直到血液流尽,海浪冲刷掉娜蒂的印记,冲刷掉今世的纠结,再一次给了暖色,这暖色让我再想起了水浒,哥哥,天怎么红了,兄弟,是日头落了……
非常喜欢, 与其说是电影描述了一个施暴者,不如说描述了一种不由自己控制的深层的痛苦。
而谈到痛苦,就使得这部影片带有普适意义了,因为痛苦是人类共有的, 哪怕是一个施虐的灵魂。
而痛苦经由爱的滋养仍然不能解脱,更是不由不让人产生最深层次的怜悯。
我个人感觉,一定与其幼年时的经历有关,被亲人抛弃的恐惧,受责罚引发的自我贬低和愤怒一直植根于内心深处,挥之不去。
而这点更让人不寒而唳。
那种痛苦的不能解脱的情绪哪怕是在了解之后,在经由多年的治疗之后,在获得亲密关系之后仍然无济于事。
说实在的,结局给我的感觉反倒轻易了些,悲无处释放,逃避似乎成了轻易的解脱,但事实上,只有在现实中的不断挣扎与努力才是绝望的最佳体现,也就是说,任何的结局都不能抹杀那种最深层次的绝望,那摆脱不掉的梦厣。
北京地铁5号线竣工了,算起来苏州桥事故中那几条无辜的生命,北京城市建设凝聚的已经不只是金钱和汗水了,“多快好省”的大跃进口号声犹在耳,只希望不再因为好大喜功,牺牲更多原本不该牺牲的东西。
当然,修好了5号线说明我家门口的地铁站也应该快成了,这是好事,高兴之余不由又担心那些办假证的卖烤肠的摆地摊兜售床单袜子的,他们永远是如约前来,瞬间就把清洁的街道变成杂货铺。
修通地铁的另一好处是为我淘碟提供了方便,我的搜索范围能扩大数倍,当然有人可能会问:你丫花的路费也够买D9而不是D5了,对此我的回答是:多买!
只有购买总量增加才能消化运营成本,比如昨天我就又去了趟北影,这回成功淘到了期待中的《自由意志》。
网评把《自由意志》说成是一个性欲狂人的暴行录,十分不准确,如果想满足这方面的癖好肯定要失望,故事梗概是一个无法控制欲望的男人,曾因多次严重伤害女性而被囚禁了9年,恢复自由后他时时想走进正常人的生活,并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压抑自己的冲动,比如参加跆拳道训练来释放过剩的精力,但施暴的念头时时困扰着他,即使认识了一个同样内心落寞的女孩,开始谈一场用心的恋爱,但最终还是被心魔所左右,趁女友的生日派对去强暴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
电影最后主人公出于对自己的痛恨而割断双腕,死在了女友的怀里,结束了痛苦挣扎的生命。
《自由意志》里似乎带着某种德意志精神,克制、压抑、自我惩罚的完美主义者。
主人公虽然犯下很多暴行但仍让人同情,因为他的内心总是饱受良知与欲望的煎熬,生活得如此痛苦。
他也曾经试图以正常的方法去接近女性,比如在地铁里搭讪,但不得要领,作为一个蓝领又不能通过金钱来获得快乐,生活最痛苦的莫过于没有希望,看不到明天,想起那种感觉就让人透不过气,男主人公将这种感受表现十分真实。
影片的冷色调令所有美景都变得毫无生气,男女主人公在落寞的心境中走到一起,大多数时间脸上都毫无表情,就象街上大多数行色匆匆的路人,即使曾经努力去爱,爱对方、爱自己,但心门始终是关闭着的,女主角也曾经努力去挽回这段感情,但她完全不能进入对方内心,只能眼看着对方狠狠割开自己的手腕,在一旁悲伤无助的哭泣,那一种绝望令观众也十分痛苦。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觉是,应该珍惜你身边的人,更应该珍惜爱你和关心你的人,即使他们不能给你幸福和快乐,但让你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意义。
画面很震撼。。。只是找到一个很清晰的版本太难了
只觉得开场的强奸非常不错
聚焦一个强奸变态狂单纯而悲苦的内心情感,细腻、内敛、深刻,无批判无同情,更多的是从社会性的角度审视;感觉和小说《Cold Blood》中描摹两凶手内心世界同出一辙
两个倍感局促的生命体,一个受困于身体,一个受困于爱情。
女主Sabine Timoteo长得很灵气,有点像比约克那类型的,除此之外就是部2个半小时的大闷片
这部影片很闷,豆瓣上该影片的剧情简介所说的该片从始至终充满张力、充满戏剧性……我非常不敢苟同,这是一部差到极点的电影,沉闷至极,关于影片最后结尾,女的肯定不希望男的死掉,那她没带手机吗?不知道打医疗急救电话吗?不知道打维持公共安全的警署的电话吗?女的也有神经病!
无法理解的德国人。
还是女主角更让我心碎。
这部真的及格分最多…里边所有人性和情感都过于浪漫和形式化 主题就是自由意志不堪一击 很粗浅了。女主很像夏洛特甘斯布
这样精准而细微的心里描写 拟乎特别不愿意观察人在现实中的行为和心理
太真实太残忍太绝望
又是压抑又绝望的。。
片子确实太长了,但正是这种长才能体现主角的心路历程,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强奸犯就不能有爱情吗。标签为情色,看着看着成了心理片
看到最后 热泪盈眶 不忍再看第二遍
约根·沃格尔,好厉害啊。电影很像纪录片,却又好深刻。
感谢电影,愿意毫无保留地将镜头对准一个有罪的人。
想到要用漫长的行动空隙来烘托挣扎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正确的决定。一开始觉得女配的人物线是对于单一男主视点的无效搓磨,但后半段从这条线出发提出了爱对于欲望的诘问,从而对峙且平衡的双线结构得以成立。当然两条线都存在大量语焉不详的部分已经影响到对于中心主题的探讨,部分情节放在现实主义维度还略显造作。但是浮于所有内容之上,一种无孔不入的焦虑和无力回天的伤痛掌控了文本组织,至少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情绪印象。2.4
整部片子灰暗,录音效果极差。女主莫名其妙。
开头十分钟毁了它
原来我看过三部德国片,本来想看,看了简介发现看过,只能说很黄很暴力,rough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