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120击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心动120(港),BPM(台),心跳120,120拍的节奏,120 Beats Per Minute,BPM(Beats Per Minute)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诺德·瓦卢瓦,阿黛拉·哈内尔,安托万·赖纳茨,阿里尔·博伦斯坦,费利克斯·马利陶德,阿罗伊斯·索维奇,西蒙·博尔加德,梅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每分钟120击》剧照

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2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3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4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5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6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3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4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5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6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7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8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9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20

《每分钟120击》剧情介绍

每分钟120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彼时艾滋病肆虐,一个名为“ACT UP”的民间公益组织走到了公众的视线之前,其中汇聚的除了同性恋群体外,还有身患艾滋病等待着医疗救助的病人们。组织希望能够通过一些过激的社会活动来激起民众和政府医药部门的关注。 内森(阿诺德·瓦卢瓦 Arnaud Valois 饰)是刚刚加入了组织的新人,在这里,他结识了名为西恩(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饰)的活跃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西恩身患重病,病情在不断的恶化,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积极的投入到了抗争的潮流之中。在此过程中,内森的角色从一个情人渐渐向照拂者转变,他对西恩,以及对ACT UP组织的感情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睡美人唐朝诡事录之西行造人计划永别了傻瓜龙吟诏再见初恋蛇咒我回到十七岁的理由现实主义勇者的王国再建记月色真美陈真之困兽犹斗保姆俱乐部第二季诊疗中第一季花右京女侍队OVA正当防卫笙秋网球优等生第二季紧急呼救第五季丢羊她们的孩子太阳、月亮、飓风寻找同桌的你我变成野兽的夜晚〜爱上不该爱的人〜轰炸体制电锯少女血肉之华度华年燃情海豚爱上猫血缘寻亲猜猜我是谁

《每分钟120击》长篇影评

 1 ) 肖恩的落幕

影片里面有许多喘息的片段,生命用尽一切的喘息。

在绝望恐惧中,也不能停止抗争,追逐希望。

所有人躺在街道上的时候,一种莫大的哀伤向我袭来,无奈而悲壮。

我很惊讶肖恩在议会和活动中激进活跃,在平时却风趣、温和,对待自己的伴侣脉脉含情,尊重包容。

在清醒中疯狂。

他们是一群冲动的激越的抗争者,也是坚强的理性的批判者。

很喜欢那个标语,“无知是我们最大的敌人,知识是我们的武器”。

九十年代初期席卷全世界的艾滋病,大家对它的认识很薄弱很偏面。

很多人都是年纪轻轻无意间感染的,低估了伤害,高估了那时的情动。

在吸毒合法化的法国,恋爱自由的法国,没有引起重视而感染。

错的是没有防范意识,错的是不了解,错的是误解。

许多的改革都是激进,对于清晰明白走向死亡的他们,他们再用不够正确的方式,做着正确的事,当然还是有成效的。

每次看法国电影,我都深深佩服他们的革命意识抗争意识,永不言败。

如此坦率直白的摊开来讲诉,他们恐惧病毒本身,但从不认为同性恋有错,性爱有错。

倾诉得病原因时,没有怨怼那个害自己被感染的人,更多的是为自己的轻率承担责任,肖恩说“双方都有错,责任一人一半”。

我为这样的磊落震动。

这样有想法有担当的人性魅力,折服了我。

肖恩的那双绿眼睛有太多不屈不挠,柔软与哀伤。

死得那样凄凉,梦里是否还是有那条血色的河流淌。

 2 ) 这世界我来过,爱过,战斗过,我不后悔!

上世纪90年代,法国成为欧洲艾滋患者最多的国家,艾滋病患者是英国和德国的两倍。

政府创建的AFLS(法国抗艾协会)是一个本该承担政府职责的机构,成立3年以来却什么都没做。

他们漠视同性恋、瘾君子、女性患者、外国人,导致艾滋病患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以每年6000的速度增加。

另一边,一种蛋白酶抑制剂有可能治愈艾滋病患者,但是梅尔顿制药公司为了炒作选择了饥饿营销,大大减慢了新药的供应速度。

面对抗艾协会的不作为、制药公司的没医德,ACT UP站了出来。

这是一个帮助同性恋人群认同、保护艾滋病患者权利的组织,他们并不治病,他们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对LGBT群体和艾滋病患者的关注、普及同性和艾滋病的知识,让人们正确看待并认知同性恋、瘾君子、艾滋病患者。

这是一个激进的组织,因为法国没有艾滋预防政策,因为这个国家需要知道他们的愤怒。

这是一个勤奋的组织,他们不甘于愚昧无知,他们日日夜夜刻苦自学艾滋相关知识。

这是一个友善的组织,他们互帮互助,同舟共济。

这里没有上级,只有家人和兄弟/姐妹。

这是一个顽强的组织,他们在磨难中成长,在屈辱中前行。

他们逆流而上,越挫越勇。

那些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加强大。

他们有分歧,有误会,有矛盾相向,有并肩作战。

他们有不同的意见,有相反的观点。

但是,他们绝不沉默。

因为我们死于漠视,因为沉默等于灭亡,

关于ACT UP组织组建的理念,有位成员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的儿子16岁,他已经感染了艾滋病,如果一开始有人能教他保护自己该有多好。

比艾滋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连艾滋病是什么都不知道,毫无防备地被病魔趁虚而入。

肖恩就是一个例子。

由于国家对性、艾滋病方面的教育不重视,肖恩16岁那年什么都不懂,第一次和数学老师发生关系,就因为没有戴套而感染上了艾滋。

数学老师身为艾滋病患者,却没有教肖恩戴套。

他可能和肖恩一样无知,也可能是明知故犯。

感染艾滋之后,肖恩没有选择报复社会,而是选择为了艾滋病患者的权益、地位、健康而奋斗。

肖恩原谅了别人把艾滋病毒传染给自己,但他绝不允许自己伤害他人。

因此,肖恩尽管非常享受快感,但为了纳森的健康,也不得不停下来要求他戴套。

纳森也是深受教育缺失的迫害,多年以前他和爱人雷诺发生了关系。

不久之后,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两个美国男人的照片, 其中一人被艾滋变成了怪物。

年少无知的纳森误以为所有同性恋都会死,于是连续5年都没有再做爱。

纳森幸运地被检测为艾滋阴性,雷诺却惨遭艾滋荼毒。

纳森想打一通电话表示慰问,却遭到了雷诺父亲的指责。

尽管不是艾滋病患者,纳森仍然选择了加入ACT UP组织,和艾滋病患者站在同一站线,共同奋斗。

做出这样的决定无疑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在进入ACT UP的那一刻,无论你是否感染艾滋,都需要做好被媒体和大众视为艾滋病患者的准备,你将受到人们的歧视、诋毁、伤害、侮辱。

肖恩和纳森简直是天生一对。

肖恩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我是艾滋病患者,但我不怪你传染我,因为责任不应该分割,当你把艾滋传染给别人的时候,你应该负绝对责任;而当你被别人感染的时候,其实也一样。

纳森是无私奉献,舍己为人。

我不是艾滋病患者,但我尊重你、理解你、支持你、包容你。

我没有身患你的疾病,但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

纳森曾对肖恩说:“你是第一个告诉我你是艾滋阳性的。

”人们害怕艾滋病患者,所以人们不愿意和艾滋病患者生活,而艾滋病患者也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从而恶性循环。

但是,肖恩选择了开诚布公,纳森选择了有容乃大。

他们坦诚相待,互相理解,他们是世上最善良、最可爱的人。

他们具有不同的身份、职业、经历,但是怀揣着相同的目标、理念、信仰,他们志同道合,同舟共济,共同为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ACT UP在学校科普同性、艾滋的知识时,纳瑟向同学们发放避孕套,遭到了一位同学的拒绝:我才不要这个,我不是同性恋,我没有你们的风险,我不会得艾滋。

可能在她看来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但其实是非常刺耳的和没礼貌的。

肖恩和纳森没有反驳和争吵,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接吻来反击。

他们微笑面对人们的歧视、误会、侮辱、伤害的行为,让人非常感动。

但同时一想到他们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内心,是因为经历了人们无数次的歧视、误会、侮辱、伤害,又让人感到无比心痛。

即便是同性恋,也常常不理解ACT UP的行为,他们对ACT UP在墙上张贴海报的行为嗤之以鼻:你们就不能让我们清静一会儿吗?

我们只是想出来走走,趁天气好做点我们想做的事。

可你们呢,就知道用这些海报里吓唬我们。

去死吧,混球!

别来烦我们!

如果人人都理解你,那你是有多普通啊!

异性恋不懂,同性恋也不懂,只有ACT UP的成员自己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世人麻木、愚昧、无知、自私,ACT UP成员的清澈、警醒、无私、利他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正如ACT UP会长蒂博所说:他们都是蠢货,他们不懂我们在做什么,他们不能理解,他们就是一群行尸走肉的僵尸。

就算我们的标语再积极,他们也不想听到艾滋的事。

我们必须唤醒这些丧尸。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纵然是单枪匹马,我也要与全世界为敌;只要有一息尚存,我就要杀你个片甲不留。

2017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接连出现了《每分钟120击》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两部优秀的同性片。

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一样,《每分钟120击》除了有扎实的剧本、精彩的表演之外,摄影、剪辑、配乐也结合得恰到好处。

几段蹦迪非常惊艳,光影的运用妙到毫巅,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让人真正感受到这群年轻人充满的活力、激情。

尤其人们染红塞纳河、躺在地上抗议示威、在保险公司泼洒骨灰的片段无比震撼,其冲击力无法用言语和文字形容。

更为重要的是,《每分钟120击》的题材很正能量,它承载的意义超过了电影本身。

如果这部电影能让人们更加关注和正确认知LGBT群体和艾滋病患者,那么这部电影的价值就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评分所能概括的,它意味着有一群人会重新得到原本就属于他们的权益、会拥有更好的生活。

把《每分钟120击》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相比较谁更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们都称得上是伟大的电影。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像是一个童话, 这里没有守旧的思想、歧视的目光,这里同性恋和异性恋是一样的。

你可以大胆追求心爱的人,可以率性绽放自己的青春。

《每分钟120击》像是一场战争,LGBT群体、艾滋病患者处处受到误会、歧视、伤害、侮辱,一群年轻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使用他们的嘴舌、大脑、思想、信念、内心、精神杀出一个黎明。

正如蒂博所说:艾滋是一场战争,一场人们视若无睹的战争。

既然是战争,就必然有伤亡。

故事的最后,肖恩的血肉之躯终究没能扛过病魔的荼毒。

他还没看到战争的胜利,就早早结束了平凡但不平庸的生命。

用《悟空传》的一句话来形容肖恩的一生非常贴切:这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

---艾滋是一场战争,一场人们视若无睹的战争。

我们的战友不断死去,我们不想死去。

所有的战争中都有共谋者,艾滋也有它的同盟。

有人将它视为天赐良机,因为这十年来,由于公众的漠视艾滋夺走了同性恋瘾君子、性工作者、囚犯的生命;有人用它点燃仇恨和歧视之火,让它越烧越旺。

从1989年来,我们的为对抗他们一直作战至今,不间断的在所有阵线上作战。

在一起,我们团结在这里;在一起,我们和疾病搏斗,减少个人悲剧,减少它引发的社会问题;在一起,我们建立一个社区,用积极好斗的精神适应这种疾病。

巴黎ACT UP将继续跟艾滋作战,你可以站起来加入我们!

加入我们!

 3 ) “我一直很害怕,这很正常”

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巴黎到底有多美?

从行驶的公共车厢往外看,楼房旁边绿荫繁茂,平坦大路川流不息,塞纳河上波光粼粼…… 艾滋病改变了这群年轻人生活的原本轨迹,它好像让人活得更加热烈,像是用不同的视角看这世界,就像世界有了更多的颜色、声音、生气……尤其是早晨。

它好像改变了巴黎的景色。

《每分钟120击》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坎皮略和菲利普·芒朱半自传的自编自导,像纪录片一般讲述了“ACT UP”(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这个抗艾组织里发生的故事,带着沉郁的激情。

在激烈争吵的会议和实际的抗议活动中来回切换,是一群愤怒人们的集合,也是这群人如何对抗自己。

这群人来自四面八方,各自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可无论他们是谁,他们每周定期集合,在会议上平等发言。

认同就打响指,反对就发出呲声,所有的集体活动都开诚布公。

他们讨论之前的行为是否构成暴力,他们讨论写下去的活动标语和海报,关于未来,他们有人急躁、有人热情、有人平静支持、有人慷慨激昂,坎皮略将镜头在会议和行动之间切换,打破时间的规律,于集体中呈现个人。

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境遇、面对死亡和不作为,纵使会伤害到同伴的心情都一定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因为“SILENCE=MORT”(沉默意味着死亡)。

负责人去探望住院的肖恩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讨厌自己,肖恩理直气壮:“我也不知道!

”他们在这个“ACT UP”共享同一个名字,是一起为了权益抗争的战友,是统一互助的集体,但个体的自由与多彩永不会被磨灭其中。

影片的名字叫《每分钟120击》,来源于导演坎皮略最钟爱的house music(浩室音乐)。

不同于trance灵魂乐的漫延与荡漾,house让人想留在原地沉醉。

宽厚的贝斯和电子鼓相结合,混杂着欢乐和忧虑,完美地体现了当时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况。

夜店空中轻舞飞扬的灰尘和体内病毒所处的环境太过相似,以至让人有一种“空中似尘,淡濛濛是谁人梦魂?

”之感。

这些反复出现的灯光里悬浮的灰尘,连同舞厅里的音乐搅动着人群——影片用这样的镜头推着一场接一场的抗争不断进行下去,像沸腾的动脉血液每分钟都在有力地敲击心脏。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部分是群体的低吼,那么后半部分就是个体的自白,靠一段缠绵的同性床戏相衔接。

电影中的爱,是身体的温热和灵的靠近。

戴不戴套牵出热恋与疾病相伴的过去,人与人的靠近是身体的,也是精神的,喘息和低语并存。

幽蓝的画面就像DEEP HOUSE的音乐语言,性感而深沉。

顺着抚摸的手延伸出时间的流转,像湛蓝静谧的湖泊用湖面折射过往。

镜头用最温暖的蓝色打破时间的界限。

“那个时候我们懂什么?

我们都有责任。

”责备是谁传染给谁已经没有意义。

在学校宣传避孕套的使用,游行的人手举高牌呈顺时针荡漾开来,拨动时间的指针。

前一秒纳森无措地看着一个女孩对他说:“我不是同性恋,我不需要。

”,后一秒便是肖恩抚过纳森的脸,轻轻吻上,纳森看着肖恩挑衅的眼神,心跳声渐渐淹没在人群。

那一吻是睥睨、是高扬。

纳森甜腻地粘着肖恩,在会议上就忍不住要吻他的脖子和唇瓣,也看着他瘦削的身体一天天被疾病磨得只剩下骨架和那双蓝汪汪的眼睛。

纳森一直是很有耐心的,他在家里带着医用手套准备注射药物,他带着肖恩去医院、布置他们同居的房间,他亲吻着他抚摸着他帮他打飞机,他红着眼擦掉他身上的液体再轻轻抹去他蓝色大眼睛里溢出来的泪。

人总是会死的。

相爱的人里,总有一个会成为那个先行离开的人。

就像肖恩说的:“我很抱歉,那个人是你。

”你见证他的生命枯萎,你陪着他,是悲伤,是留恋,也是责任。

而他,对你有了深深的愧疚。

在病和死之外,爱是一个永远的主题。

刻意避开来到隔壁房间,因为看着那张脸“我做不到”。

纳森笨拙地收起沙发床,但心里清楚,那里在整理遗容。

陪肖恩的妈妈煮咖啡,招待前来悼念的朋友,一群人围在一起开着如何分配骨灰的玩笑。

生活还要继续,以琐碎的小事和未来的时间推进。

转眼会和另一个人在床上做爱,抱着他哭得一塌糊涂。

橘色是一种温暖的颜色,它照在巴黎大街上游行的人的脸上,是浩荡涌发的悲哀,这悲哀不是将死之人的哀号,而是勇敢的人们在抗争中的孤独。

肖恩的骨灰被撒在他们下一次抗议的现场,它可能被扫进簸箕,也可能被吸进吸尘器,它可能飘散在巴黎的任何一个地方,保持着人的精神蓬勃而强大的扩张力。

被鲜血染红的塞纳河于沉重哀切中包含激荡不平——“我一直很害怕,这很正常。

 4 ) 阶梯教室

act up开会的固定地点是一个比较破旧的阶梯教室,看上去很像大学上课用的地方,考虑到act up性质可能是当地比较激进的大学借给他们用的第一次开会的时候Nathan还是新人,副主席向他和另外3个新人介绍会议规则的时候老会员等着7点准时入场;4个新人坐在正中间偏后的位置,应该是第一次有些怯生不敢往前坐。

介绍了一阵子所有人开始鱼贯入场,第一波人在尽量往后走,为的是给后面人让出前排的位置,后面的人渐渐把前排位置填满,最后一波人会选择教室最后面的位置,因为这时候前面的位置基本坐满了座位能反应的东西其实挺多的,最典型的是核心会员往往有固定的位置——比如Sean会坐在正中七八排的样子,Sophie会坐在左翼的第五排;而相对边缘化的会员座位就比较随机,这整篇文章基本就会分析这些劳什子了会议正式开始,Nathan自我介绍举手的时候至少有两个人在吹口哨,毕竟男二设定是帅哥;讲了会主席把门口执勤的几个人叫进来了——具体是Markus,以及Sean和Max;他们应该都是act up的创建者。

Markus坐在正前方第三排,一般阶梯教室正中间的前两排总会空出来预留给工作人员的;Sean和Max一起走向了最后的七八排左右,虽然他们也是核心人员但他们更为理想化的理念在后期会和会长起冲突,这个位置也是以后Sean的固定位置,即使后来人变多了七八排已经不是坐人的最后一排了;Max以后会坐在同一排的左翼,因为这个时候Nathan已经和Sean腻歪在一起把Max挤走了…Sean和Max的关系明显非常好,一方面他们两个都是创始人,另一方面他们的理念相近,后期和卷发小哥妈妈就起诉内阁问题是吵架的时候他们两几乎是唯一的反对者;而最后Nathan因为悲痛没法帮Sean整理遗体的时候最先赶来料理后事的也是Max。

但这两人的关系应该是纯友谊的,毕竟Max这时候还不是主角,马利陶德要等到去年才会大放光彩抗议事件辩论结束后Sean抱着Max嚼了下耳根Max就走到讲台宣扬他们两个人的监狱小组了。

注意这个分镜,Max往前走的时候Nathan还在专心听前面讲座;然后Sophie往后走,镜头再给到Sean的时候他在和Sophie讨论什么,这个时候Nathan已经侧过身回头盯着他们两讨论了,而他旁边的另外一个新人还在听前面讲座,余光瞟到Nathan已经侧过身子往后也往后看了一眼,然后盯了Nathan一眼继续往前听正前方讲座,而这个时候Nathan还在侧着身子专心听Sean和Sophie讨论

看啥呢你给Sean的下个分镜Sophie已经走了,这时候Nathan在专心听Max讲话,注意他的肩膀,Nathan放松的时候右肩比左肩高,眼睛也是直盯着前方

随后Max讲完往回走,Nathan在一瞬间调整了坐姿收紧了肩膀,而当Max经过他的时候他非常不自然明显走神了,注意他的眼睛!

Max坐下后Nathan才回过神来,我100%确定他其实在竖起耳朵听Sean的动静

Max完全坐下后下个分镜Nathan又回到放松姿势专心听讲了

再往后红衣男讲怎么进门的时候大家都在笑,Nathan的第一反应是身子侧了下往左看,尽管他左边是根本没跟他讲过一句话的另一个新人,而其他人都在盯着红衣男。

他其实是潜意识想回头看Sean的但不好意思做得太明显

所以其实从两人见第一面开始Nathan就已经在意Sean了,小动作实在太多第二次开会Max和Sean没有一起坐在Nathan的正后方而是选择了同一排靠近走道的位置,应该是为了方便进出,所以这次Nathan更方便偷瞄Sean了

左边到底有啥好看的?

第三次开会两人已经很大方的搞在一起了,可怜的Max就是这次开始被挤走了第四次开会就是和Markus妈妈吵架那次,这两人已经明显到没什么分析的了,但是非常值得玩味的是这一幕

??

这一幕非常的奇怪,首先会长出门后没有选择跟元老Sean说话而是向Nathan告状,其次告状用的竟然是“你男朋友”这种非正式称呼,这对Sean其实是极大的侮辱,因为他好歹也是元老之一,而会长在这里完全无视了他选择先跟Nathan说话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会长其实早在游行给Nathan喂致幻剂那一段就喜欢上Nathan了

莫名其妙的暧昧场景会长对Sean其实是有一点妒嫉的,这也是他和Sean不仅开会一直不合,Sean病后两人关系继续异常尴尬的原因,Sean其实也早就明白这一点了再然后就是最后一次开会了,这一段和前面一段看似没有关系的泡吧镜头其实是要连起来看的

这个镜头里Nathan亲了Sean一下,然后整个身体转了过去往后看,Nathan其实是在找另外一个人

先是内疚的看了Sean一眼,然后整个肩膀转动,下一个镜头应该就离Sean而去了。

这里Sean已经意识到两人的炮友关系已经结束了,这也是后面为什么他会爆发的原因

回到教室,Sean独自在外面抽闷烟所以进来迟了

这里Nathan右边其实是用包占一了个空位的,他很明显期望Sean跟往常一样坐到他旁边

但是Sean没有理他直接坐到最后一排去了,Nathan笑容瞬间消失

Nathan看似没有理由的起身然后坐到了右边的位置上,其实是为了回头确认Sean 的位置好坐到他旁边,但是Sean左边是过道右边已经有人了,所以Nathan只能很尴尬地挪到了右边这一整段其实是靠座位关系暗示Sean自我了断了和Nathan的关系。

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和第一段游行其实是呼应的,会长还有和Nathan一起参加游行的机会,他已经没有了

所以最后这一幕出现的时候你们也别奇怪,虽然我觉得会长确实很婊就是了。

这里Nathan主动约是没有问题的,毕竟他需要安慰;但是会长提出来就非常非常不妥当了,主动提要求在hurt/comfort里对comfort一方是大忌,会被看成安慰人的一方在乘人之危,事实上会长这里就是在利用Nathan的脆弱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呢我记得很清楚9年前的春天,我在学校阶梯礼堂里第三排正中间参加省生物竞赛的初赛,他穿着最喜欢的那件黑底黄色花纹夹克走到我前方,用跟Nathan一样带着笑意的眼神检索我旁边有没有空位那一刻好像永远一样

 5 ) 《每分钟120击》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

电影最后半小时缓慢平实,但把我弄哭了,应该是今年第一次因为电影情节而哭。

能够留在脑子里的就只剩下2个细节了,跟大家分享。

1.影片开始是一位叫做阿兰的创始人去世,主席在给成员们做介绍,并且让成员们按照惯例去给法国总统写明信片。

影片的结尾是Sean去世了,有人在为Sean写讣告,还没有写完。

影片的结尾和开头连贯起来,也可能就是在某个周二例会时,主席给成员们介绍去世的Sean,给他们发讣告,就像影片的开头一样。

2. 整个影片中Sean哭得最凶的时候,是在他妈妈告诉他收到成年残疾补助金的时候。

也许,他在那一瞬间看到了幻灭,他从来没有把生病看做是一种残疾,相比于生命的结束,残疾让他看到的生命的不完整让他幻灭。

也许,他在那一瞬间感到讽刺,自己一直在向当局争权,但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是政府给了他帮助。

也许,他在那一瞬间觉得亏欠,生病之后的房租都是有自己的妈妈在接济,最后,自己能够给妈妈的却是成年残疾补助金。

但我觉得更可能是,Sean在此之前的勇敢,多多少少都有些不甘心,他可能没有完全接受即将死亡的事实,但当看到她妈妈平静地接受这一切时,Sean也忽然觉得自己生命的结束是必然。

 6 ) 能力不足野心来凑

【VIFF】3/5星 7/10分。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它触及了很多方面,希冀去激起整个社会的一些讨论;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有夺人眼球的同性床戏,有半群像表达的政治诉求,也有导演Robin Campillo的个人审美;但它到不了最好看的范畴,它很重要,但真的不那么好看易看。

剪辑混乱,时长冗长,让这部电影在完整张弛有度的范畴下,远远不及断背山,平常心,骄傲,欲盖弄潮,甚至今年的call me by your name;可能因为具体探讨的环境和事件不同?

可能因为其他电影都太小情小爱而没有如此大的野心?

可能因为我没经历过那段历史?

也许,真的只是能力不足,野心来凑。

如此庞大的命题在140分钟之下就是一个桎梏。

这是值得拍摄成电视剧的作品。

可能不会有QAF那么优秀。

但他的命题广度放在电影的维度下只会造成现在能力不足野心来凑的尴尬局面。

就像我提到的,它很重要,值得强烈推荐甚至多次观看(个人看了两遍)。

对它的赞美文章也很多很多。

我就不重复了。

1. 不必要情节过多观众可以明显感到有几处值得商榷的情节。

比如游行中男主突然倒地,伴随的慢镜头展示。

这段长达1分多钟的目的到低是什么?

第一感觉是男主也被感染了,但看完之后似乎没有。

那这段镜头到低是干什么用?

去学校做宣传,之后宣传时出现的女性角色对”fag”的不满,一个默默围观的男孩,但过来要anal sex的调皮男孩怎么就服务了主题呢?

床戏的时长也值得商榷。

几场抗议戏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是否每场戏都要如此“细无巨细”?

如果整体风格都这样也就罢了,但有时过于生活细节化的表现有时有想半群像的政治,让整体风格在情节的把持下而变得破碎。

导演似乎想用细节来充实整体,让整个活动整部电影成为时代的窥探。

但是,140分钟实在撑不起这么多的细节,有些情节真的是无用的。

2. 剪辑不当单场戏都很好,个人很喜欢病床谈话,血河,骨灰三场戏。

但是整体串联起来,尤其是换场时的剪辑实在是累赘,甚至粗暴。

观感极其不好。

滥用的慢镜头更是没有节制。

前后两部分,前半段是群像是政治是表达,后半部分转入两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爱恋故事。

每一段单独拿出来拍都可以成为很好地电影。

但是导演力有未逮在两者之间摇摆失衡。

如果说前半部分还有比较好的平衡,不仅表现大环境还表现了之下小环境的个人爱恋,那后半部分就明显俗套的把天平完全倒向了一者。

开场的突袭办公室真的很好,结尾的友人看望也很生活化,但这两种放在现在的情境下,真的显得破碎没有重点。

什么?

导演想包含各个范畴,表现历史节点?

能力不足野心来凑,请拍电视剧。

在无法把握平衡的环境下,哪怕有多好的历史背景也只会变成一部平庸的重要的作品。

3. 受众我已经看到很多支持的表达说这部电影是献给lgbt群体的赞歌,只有lgbt群体才能理解导演的意图。

至于这种说法,就提在同一届最终拿奖的自由广场来说- 针对的是知识分子中产阶级,这种受众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笑料和讽刺,但非受众也不会影响整体戏剧的表达。

我并没有看到卖票的时候说只有lgbt才能买票,其他人不能买呀?

我的观点还是:能力不足野心来凑,那不如排成电视剧呀。

一部好的作品,一部好的同性作品是要超过狭隘的性向区分的。

其中的内核是要引发共鸣的。

可以有风格化作者化的表达。

但一些“硬伤”也是不能被题材和话题所掩盖的。

一部重要的电影,有诸如“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Gay Pride”之类的精彩语句和一些精彩镜头。

但这真的就可以说这是一部最好看的电影了么?

 7 ) 120BPM

Sean在十六岁第一次感染上艾滋病,从此以后他的人生完完全全地被改变了。

他是Act Up Paris的核心成员之一,这个组织为了保护艾滋病患者的权益而与社会、制药公司作斗争,他们每周二晚上聚在一个阶梯教室内开例会,讨论大大小小的事,游行、口号、服装…支持就打响指,反对就发出嘘声。

他们是一群愤怒的人,这也使得他们的形象更为鲜活。

电影一开始通过快速发展的的情节制造出紧张的氛围,剪辑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说导演先呈现出组织的一场抗议活动,但是并没有详细刻画,而是通过之后的一场例会总结,通过成员的口中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Sean和组织里另一个成员Nathan在一次在中学的宣传预防艾滋病的活动中产生化学反应,Sean在大庭广众之下吻了Nathan。

而他们的一场激情戏(可能会造成部分人不适)开始将故事主线由组织转向个人。

关于两个人的相爱虽然使剧情开始变得拖沓,但真的有很多情节是我非常喜欢的。

(开始剧透了…一直到图片前…嗯…国内不会上映…想看剧透的就看呗…)在制药公司抗议完之后,一群人坐上了RER(或是métro,bah我对巴黎交通不是很熟悉),Sean对着窗外掠过的风景开始讲述他的恐惧,Nathan坐在对面安静地看着他。

两个人脱光衣服在床上疯狂亲吻,Sean突然想起来,找出了避孕套要Nathan戴上,Nathan笑着,随你。

(在看这场激情戏的时候,我在想,社会对于艾滋病患者可能还是存在一些偏见的,可能大部分人还是认为他们是乱性、纵欲过度的人,可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的。

即使得了艾滋病他们也有想表达情感的欲望,真的很令人难过,他们没有办法真正亲密无间,他们之间得隔着一个避孕套。

)在街上游行,Sean和几个男生穿着粉红色的裙子喊着口号。

Nathan突然倒在地上。

他站起来的时候,越过人群看着他们,他笑着,然后走到Sean身边抱住他。

Nathan在阶梯教室想吻Sean,Sean说了句什么想拒绝他(我看的法语原版没有法语字幕,唉没有听懂),然后Nathan说了句我不在乎(Je m'en fous),然后吻上了他。

一次激进游行中被警察控制了,Sean被粗暴地带上车,Nathan大叫着,他生病了,他是病人。

后来Sean病情开始急剧恶化,他躺在病床上,对赶来看他的Nathan说我很抱歉。

他用虚弱的声音告诉N,他很想他。

他们开始接吻,N帮他手淫,S高潮了,精液射在肚脐上,S笑出了眼泪,N扯出几张餐巾纸为他擦去精液和眼泪,也高兴地抱住他。

故事进行到后半段的时候,导演节奏没有掌控好。

有几场例会的大段发言及争执使情节过于冗长。

我看到前方一位老年男士从激情戏开始就坐不住了…多次拿出手机查看时间…但我觉得结尾收尾还是不错的。

Nathan和Thibault的床戏为Nathan人物的刻画加了分。

故事中止在了一次街头抗议活动中,后来没有过多描写社会各界对于Act up行动的反应,展现出这场斗争真的是一场孤独的斗争,他们都是这场抗争中一往无前的勇士。

Sean死后,朋友们都来家中探望他和他的母亲,其中一个为Sean的死写了一篇文章,他站在大家面前朗读,文章中赞扬了他的品质和他为艾滋病群体所作的贡献。

Sean的母亲沉默了一会说,我不知道这样说会不会有点幼稚,能不能加上他是一个很勇敢的人。

每一个接受自己是艾滋病患者并且与病痛、与社会抗争的个体都是勇敢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灰心的时候,给他们一点勇气,并且告诉他们,希望你们活下去。

Silence=MortAction=VieNous avons envie que vous viviez !最后希望大家注意个人卫生,像Nathan在中学发放避孕套的时候说的那样,保护好自己。

À la santé! (电影是我昨晚看的,从电影院出来之后在路上边走边哭,难过到话都说不出来。

现在回忆思绪也还是很混乱…)

 8 ) 片头原文/翻译自存档

C'est à dire, que en fait, que le fait de mettre des capotes peut être interpr été comme un signe de dé fiance ou comme l'aveu d'une sexualité aventureuse... qui passerait la rencontre impossible. D'autres plus adaptent l'argent à leur attitude,à la tête du client si j'ose dire. on ne met pas de pré servatif, je cite, quand le type a l'air en bonne santé,quand il est gentil,quand on a commencé par parler... Dans cette perspective, il nous est apparu nécessaire,de disposer d'un savoir puissant sur les liens entre les gestes de prévention et se proté ge-t-on plus ou moins, selon que l'on s'est connu dans un jardin public dans un bar ou dans un diner en ville.也就是说,实际上佩戴避孕套这一措施,可能会被解读成缺乏信任的表现,又或是在认可冒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这会使本不可能的意外发生。

另外的则把金钱与态度相挂钩,我敢说 这就是一种买主思维。

举个例子,当我们感觉这个人处于健康状态,感觉这个人很友好,并且从交谈开始循序渐进 我们就不会采取保护措施。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会明白眼下至关重要的是,掌握有力的知识,了解有关预防措施的各种操作办法,并或多或少地保护自己 看看彼此在何处相识,是公园、是酒吧,还是在城市里的晚餐桌上。

 9 ) 他们不友善 他们太邪恶

Pride Month的最后一部电影 也是哭得最惨的一部

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泪水突然喷出,伴随着止不住的全身的抽动。

这位老师与校长和另一位男老师形成的对比太过鲜明。

她让我看到了影片唯一的希望,通过教育传递下去的希望。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劝诫自己,不要带有“凝视”的眼光去看待艾滋群体。

就像制药公司、人文社科和哲学家、公权力、甚至ACT UP群体内部互相之间所存在的那样的凝视。

可凝视从不只是简单的群体内外的他者与主体概念,甚至在群体内部也会存在分歧、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想要带给我们的思考之一。

曾经并不理解我们这个年代的素食主义者、环保主义者等等政治色彩浓重的游行行为,认为只不过是不同的作秀罢了。

电影直到最后我也还在想,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

什么都没改变啊?

发声依旧被镇压,同伴依旧在离去……看完这部电影,我才意识到,任何看上去极端的行为似乎仍然不够极端。

或许这也只是他们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努力了。

为了得到公众的注意,媒体的笔墨,为了换取政府那可怜的,有总比没有好的一点点的注意。

他们把同伴与爱人的骨灰撒向宴会的美食,跟随伙伴的灵车高举标语,把抗议当成party肆意舞动身体。

影片的最后我们也没看到改变。

因艾滋病死去的患者只能在家中得到同伴们的哀悼。

患者们还是没吃上承诺的药品,政府部门依旧只是在说空话。

这就是现实。

这就是处于社会边缘的艾滋病患者们所能发出的最强音、所能收获的最大关注了。

他们可以做爱、他们可以辩论、他们可以跳啦啦操。

但这只是在他们内部封闭的狂欢。

当他们走进校园,仍会被称作基佬。

当他们宣传预防艾滋的重要性,仍会被辱骂驱赶。

他们还能做什么?

继续消费自己的苦难,引发众人的同情吗?

这绝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艾滋病人得不到关注、艾滋病的传播得不到预防,一切只会越来越糟糕。

只有我们摆正对于艾滋病感染者、高危人群的看待方式。

积极投入科学与政治力量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并给予充足的人文关怀,把隔离栏拆毁,一切才会更好。

不要觉得自己很安全。

艾滋病是你,艾滋病是我,艾滋病是你我。

 10 ) 爱病死,一百二十击

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和《每分钟120击》当中要选出今年最好的同志电影很难,但如果问我哪一部更重要,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每分钟120击》。

重要,因为这是一部让人感同身受的“沉浸式”电影。

它的故事发生在艾滋年代,但罗宾·坎皮略没有用现代眼光回顾得云淡风轻,而是自始至终都带着沉郁的激情。

LGBT观众仿佛只要纵身一跃,就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病魔的无情、社会的恐惧和人性的对撞。

那些感动、羞耻、绝望、亢奋、焦灼、愤怒、欢笑、泪水和鼎沸,就像搅动生命的万重浪,又像川流不息的动脉血液,每分钟都在锵锵敲打心脏。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一部非常“挑观众缘”的电影。

它的前半部分是激荡的群体运动,后半部分是个体的爱、病、死,衔接两者的是一段露骨而缠绵的同性床戏,像是考验观众的“分水岭”。

不少异性恋观众都在这里退场(我在电影院看了两次,两次如此),让我很怀疑导演是故意为之——用冒犯性的内容赶走叶公好龙的观众,然后才进入私人化的视角。

接下来电影的节奏由疾转徐,像从湍急的河流折入幽深的湖泊,讲述两位男主角在病痛中相爱的故事,剪辑也充满了诗意:巴黎公社的起义篇章和抗艾人士被铐起的画面交叠在一起;上一秒是夜店轻舞飞扬的尘埃,下一秒变成病毒对细胞的入侵;触目惊心、被鲜血染红的整条塞纳河;雪夜里断续如白烟的呼吸…就艺术性而言,《120击》毫不逊色于1/4世纪前的《费城故事》。

然而和《费城故事》不同,《120击》的主角不是艾滋病人而是艾滋组织“ACT UP”。

这个词组其实是一个缩略语:“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艾滋病人联合起来释放力量),它从一开始就是一群愤怒人们的集合。

如果说之前的艾滋电影已经让人们见识到这个群体如何对抗制药公司、对抗政府机构、对抗社会偏狭,《120击》则是让人们看到了这群人如何对抗自己。

ACT UP内部的冲突和对抗是《120击》塑造得最成功的地方。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各不相同的个体每周集会、平等发言;大家认同就打响指、反对就发出呲声,充满开诚布公的争吵。

电影里几乎五分钟一小会、十分钟一大吵:要不要泼颜料?

要不要使用手铐?

要不要参加新药的临床试验?

如何让口号和海报更加“冒犯”?

每个人都面对艾滋不同程度的威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诉求,求生的欲望让他们声嘶力竭的呼喊,哪怕伤害同伴也要提出自己的主张——因为沉默意味着死亡。

男主Sean抨击一位血友病男孩的母亲,事后他只是耸耸肩:“她很强大,她受得了。

”ACT UP巴黎负责人去医院看望病危的Sean,问他为什么讨厌自己,Sean怼得理直气壮:“我也不知道”。

这种群体内部的“戾气”是之前所有艾滋电影都不曾有过的真实,它让ACT UP在革命情谊中带着私人的碰撞,呈现出运动最丰富立体的一面:也许我对你不爽,也许你就是个碧池,但在这一刻我们是战友,我们共同面对死神的镰刀;你的倒下让我同情、让我愤怒、让我悲伤,让口号更加沸腾、让游行更加悲壮。

同志、变性人、流浪汉、瘾君子…不同性格、面貌和身份的水滴汇聚成乱涌的潮水,反复拍打社会不作为的长堤,这样无序的前进才是草根运动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和最后横七竖八躺在广场的血肉之躯一同构成了边缘人最决绝的反抗。

在病和死之外,爱是一个单独的主题。

坎皮略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没有刻意讲述同性爱的死生契阔,更多的是爱在特定年代的不拘一格:很可能6个月前你就打算把他甩掉了,但艾滋让这个计划无限被推迟。

你见证他的枯萎他的憔悴,陪他一路走到最后;你对他有了责任,他对你有了愧疚。

电影借Sean之口对男友说“很抱歉那个人是你”就是基于这种现实,病痛和死亡对爱的入侵,就像艾滋病毒改造人体免疫系统一样让爱发生了变质。

但变质的爱依然是爱,这样的爱只发生在艾滋年代,带着冷暖自知的荒谬,充满离经叛道的尖锐,让人在死前还想着撸管泄欲,跟朋友做爱时会痛哭流涕。

电影里没有圣人,只有肉体的温度和对人性的贴近。

很多人都说《120击》最后20分钟有些拖沓,就像在看晃动而不肯熄灭的烛光。

读过坎皮略的访谈后我想我能理解,那是一种亲身经历者的事无巨细。

导演以《追忆似水年华》般的心情,将敝帚自珍的亲身经历全部重现在大银幕上:给男友整理遗容、陪男友母亲煮咖啡、开骨灰分配的玩笑…坎皮略说他清楚记得当时的心情不是难过,而是丰富到漫溢的生活细节。

电影中也有这样的呈现:卧室里是停止呼吸的死者,客厅里大家都在笨手笨脚的改沙发床;有人找吃的、有人聊天、有人准备第二天的游行和葬礼。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生活总是以琐碎的、日常的形态推进。

因为评委原因,在戛纳电影节上《每分钟120击》没能拿到金棕榈,阿莫多瓦甚至委屈得掉眼泪了。

其实无论获得金棕榈与否(or入围奥斯卡外语片奖),这部电影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它已经在同志影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笔。

它提醒着依然可能被边缘化、被污名化、“存在即是原罪”的我们: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是80下,LGBT需要每分钟120击——因为只有每分钟120击,才能让我们不受践踏的活下去!

《每分钟120击》短评

很细腻

8分钟前
  • ShackleSoul
  • 还行

Sean的母亲太可怜了

10分钟前
  • 老挝探长杨豆蔻
  • 还行

戛纳媒体场,大眼睛男主演得很动人,节奏不错,后半集稍有点拖沓。要不是在戛纳,一场子人看男男羞羞的场面还是会稍微尴尬

13分钟前
  • 会花光的金子
  • 推荐

原声+颜值

16分钟前
  • krisalIen
  • 较差

主角实在太像272……这个认知让我很难入戏(掩面

19分钟前
  • 还行

在大段大段的讨论之后,他们总会用不同的行为方式去与政府与药商对抗,于是,那为数不多的激昂段落里都镶嵌了那么多人对生命的无限热枕。骄傲游行被他们打造的像个节日,是不枉此生的用尽力量的舞动。染红的塞纳河和被当作武器的骨灰,最后他们讨论骨灰二八分的时候,你才知道生命应该如此被尊重。

20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政治性120分,演员群90分,艺术性60分。非要跟达拉斯买家比,那还是120击更可爱,因为每个人都是英雄,幼稚但充满希望

24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还行

爆裂的血球是他们的愤怒,粉红的装束是他们的骄傲;他们奔跑、呐喊、在黑暗中起舞,他们的心保持着每分钟120击,可依然捱不过凛冽的冬天,巴黎的街头上躺满了他们的尸体,塞纳河被他们的鲜血染红。爱在死亡面前变得越来越无力,行动在病痛面前亦是如此;你日渐羸弱,心跳渐渐停止,可战斗还在继续。

28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小众的留给小众,各自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就好。

30分钟前
  • 心锦意阑珊
  • 较差

“拍的挺好 但是无感”

33分钟前
  • 原汤化原神
  • 较差

勉强两分。这导演作品不多,但风格还挺明显,前半段有多场会议戏,开会时总结就剪到现场回放,开会时计划就剪到执行的外景,这种指哪打哪的剪辑法和封闭教室里纷乱的调度让我想起《课室风云》,一查,这导演就是《课》的剪辑和编剧。前半段并不好看,讲一个艾滋病人组织,去制药厂或学校等地方捣乱,我不明白他们这些给别人添乱的举动是什么诉求,虽然表面上他们是要别人加强性教育什么的,但我觉得这是种少数群体兼绝症病人对被人遗忘或轻视的恐惧,挺傻叉的,尤其一个当妈的指责校园没有贩卖避孕套,这种跟子女一句话说清的事情要学校承担?校园可是面对多种族多信仰的孩子啊,你他妈的是不是傻?实在令人无语。后半段是个俗套的同性绝恋,人物无甚纵深,剪辑也没有发挥了,那些煽情的固定镜头大远景呆板的令人窒息,拍的很傻

3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确定不是在黑这个群体?瘾君子注射毒品怪国家不提供干净的注射器,染上艾滋闹医药公司研发药物进度慢,典型的弱者即正义。

36分钟前
  • 苏莫
  • 很差

虽然很好但是对此类社会运动题材的电影一直不感冒,几场激辩和反抗运动中穿插男主的爱情和对病魔的对抗的故事也很合节奏。有些场景十分惊艳,lgbt的运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9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还行

感慨人类在面临绝境的时候总会想要做点什么,哪怕毫无用处,但“做起来”似乎就有所助益,其实只是为了逃避对绝境的恐惧?比如衰老之于护肤品,摸护肤品不能让皱纹消失,但是可以让人觉得“我对衰老做了抵抗”

41分钟前
  • 球宝宝
  • 推荐

之前期待值太高了……竟然觉得最动人的片段还是在前部分,学校进行科普,用力跟高中生安利艾滋病这里,看得人心慌,不得不反省自我教育。然而后部分WTF?

45分钟前
  • 司徒雷登不要走
  • 还行

三星半。例会讨论与实质行动交叉进行展现效果很棒,几场抗议也拍的极具活力。但无论是前后明显焦点的割裂,还是好几场戏极其生硬的过渡,以及mv式慢镜的滥用,导致影片尽管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但整体效果却令人失望

4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一曲LGBT的赞礼,无论是前半段疾风骤雨般的社会运动,还是后半段真挚细腻的病榻爱情故事都无比精彩。平行剪辑太有力量了,每场辩论都特别热血好看。也从未见过这么同时充斥着绝望和激情的迪厅戏,几场幻想美到令人窒息

52分钟前
  • Kaili Urchins
  • 力荐

前半段是极富有热情的掉书袋,告诉观众各种关于同性恋的观点,迫不及待地想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同性恋,才是保护艾滋病患者。后半段悄悄地把讲述换成煽情,把所有的观点落脚于感动。

54分钟前
  • 幸福的奶黄包
  • 较差

即使得病,也要用每分钟120击的心跳燃烧生命。个人最喜欢的是几场剑拔弩张又井然有序的会议。创造性、纪律性和责任感让我着迷了

58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每分钟120次瞌睡...我觉得这个电影(是电影,不是运动本身)很一般。

1小时前
  • 电个爆炸头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