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艺术家》,纯属一场无言的邂逅,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在去影院前对这部电影充满了不屑和怀疑,黑白片?
默片?
在3D/IMAX视效都无法再满足观众口味的年代,一部黑白默片又将如何圈住影迷们的钱包和心呢?
然而恰好是怀着这样的心态,我在大银幕前看它看到流泪欢笑,大声鼓掌。
《艺术家》是一部纯粹的银幕电影,并非炫耀,可只有在影院里看到银幕上的这段光影,才能细品它的每一分美丽,才能在怀着一份怀疑和忐忑的心情去观影之后,深深地被这样纯粹的一个故事打动。
它就像一位久违了的挚友,穿过时间带来问候,轻易击中我的心房。
这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它拿起了“黑白”“默片”的噱头,却也拿起了票房失利的风险。
在法国本土,正是因为电影宣传的失利,加上“黑白”“默片”字样给人留下的复古印象,票房未达预期,片方只好决定凭借奥斯卡提名的风头,在奥斯卡颁奖后再入影院重映,试图收回一些散落的票房。
而在其他国家,它也很难叩响影院的大门,譬如笔者所在的荷兰,艺术院线的上映也不过寥寥数周,普通院线也仅因为奥斯卡该片的提名,才迟迟跟上了上映的脚步。
而在美国,《艺术家》摘得金球奖,虽是目前奥斯卡的第一大热门,但目前美国人似乎尚未买法国人的账,影片在近七百家影院扩大展映,票房却低得让人匪夷所思,根据北美票房统计机构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还是因为它是一部默片。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苛责电影玩弄噱头的评论人,是否也看到这部电影为此付出的代价呢?
现今电影业的利益驱动如此之大,又有多少导演还有再兴默片的魄力?
能保证黑白默片会讨喜观众呢?
而实际上,若不是这位法国商业电影奇材曾经在2006年的时候凭借着杂糅拼贴讽刺复古版007的《OSS117:开罗谍影》创造了当年的票房奇迹,他或许也没这样的胆量再把时间推前数十年,叫板黑白默片。
而即便是这样,电影又恰好落入了人们诟病的另外一个议题:如果电影要还原默片,却为何没了默片的神韵?
我想是观者的心态不同吧,《艺术家》的立足点很讨巧,可正是因为太讨巧,观者的解读也会不尽相同。
许多人把《艺术家》看做一场默片的复兴,认为《艺术家》是要对默片进行一次礼赞,并还原曾经的默片时代的遗风。
然而事实上,《艺术家》的初衷其实并不尽然如此。
人们过分解读了《艺术家》作为电影所应承载的艺术价值,却忽视了电影的娱乐价值。
《艺术家》从一开始就并未打算百分之百地还原默片时代的元素,更多地,却是通过暗喻和明喻,对曾经的默片和有声片的交接时代,轻松地回顾和揶揄。
从开场便设定的“说话”一词的双关运用,到后来有声电影的介入和兴盛,甚至是电影中那滑稽的“砰”的一声,电影都可谓无时不刻在轻松伶俐地提醒着观众:默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默片的艺术的价值却永远存在着,正如电影中乔治•瓦伦丁这位大艺术家一样,历经时间洗礼才华依然不减。
灵巧的构思和智慧的“对白”,《艺术家》也用本身烙上的“黑白默片”字样,和电影中的剧情如出一辙地证明:艺术并不存在过时一说,这恐怕才是《艺术家》内里的本真。
若是研究《艺术家》是否百分之百还原了默片时代,去死抠技术的瑕疵,争议女主的眉目,慨叹复制的粗劣,观者恐怕真正落入了电影里那位大艺术家的境地:过分执着于那个年代,执着于“默片”二字的分量,却忽视了电影作为艺术载体的发展历程,二十一世纪的电影技术和当年的默片技术岂可同日而语,电影也不过是艺术的载体,从曾经的黑白映画,到现在的真人捕捉,电影仍旧是电影,仍旧是我们在银幕前放下忧愁,随之神往的时光机。
与其说《艺术家》是对默片艺术的讴歌礼赞,不如说它是一场我们和默片的邂逅和重逢。
它说的是爱情,是乔治为佩皮点上的一颗痣,是佩皮在车里看到孤独的乔治流下的一滴泪,是乔治在大火中死死抱着不松手的,那么一段美丽的邂逅光影。
据说今年是个穿越很流行的年份,也有这么部影片穿过历史的尘埃,让默片这个近乎失落的手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属于默片的印象可能都停留在卓别林的喜剧,仅靠夸张的肢体语言以及丰富多变的面部表情,无需大量的对白就足以让人们毫不费力的融入期间,感知到影片的弦外之音。
在时光逝去近百年后,电影也早已不局限于皮影戏般的表现形式,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的蜕变,一部《天神下凡》更是掀起了又一次的技术革命,但纵使时代更替,人们依然喜欢念旧怀古,会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细细品味那些被时间封存了许久的记忆。
所以《艺术家》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人们的这种恋旧情节,其从戛纳的备受亲睐到好莱坞的极力追捧就可窥见一斑。
影片完全采用了传统好莱坞的叙事手法,利用简单的画面、简洁的字幕、生动的音乐,精心构筑电影这一门艺术的同时也在向默片时代致敬。
于有声时代拍一部默片,就好比今人绞尽脑汁填一阙古词,不是不可,却万难有昔人的韵致。
无论是那个年代流行的片头还是大萧条时代亲民的爱情喜剧模式,抑或是那些经典的画面转接,都看得出导演在复制早期电影的视觉效果上破费心思,甚至让胶片的转速从每秒24格降到了16格,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力求高度的仿真。
George和妻子吃早餐一场戏的蒙太奇场景,则是明显效仿了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
事实上,就连故事线也是好莱坞影史上屡次被翻拍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和著名的《日落大道》的混合体。
但《艺术家》并不是一个忠实的默片的复制品,拍摄的机位选取并没有沿袭默片的走位,大量的音乐被铺设在音轨上(当然了现代电影院是没法放置一个小型交响乐团现场伴奏的),同时在个别段落也实验性的加入了环境音、动作音甚至台词,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观众产生更多的共鸣。
因此它更像一部用现代工艺再造还原的经典老爷车,可这些看似的“瑕疵”丝毫不会影响它成为怀旧者的心头之爱。
因为默片的缘故,演员的表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成功与否,因此电影收获的热烈掌声也与表演部分的出彩密不可分。
故事中的默片明星乔治瓦伦丁虽然不是一个性格复杂的角色,但他却是一个前后心理落差极大的人物,在全无对白支撑的前提下,让•杜雅尔丹不仅将乔治在事业巅峰时的得意乃至自负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更是把他一落千丈后的失魂落魄跃然于荧幕之上。
让 杜雅尔丹那个略显滑稽的笑容同样有着迷人之处,也能让人们透过此看到其可爱的一面。
虽然导演大多数时间表达着对默片的敬意,但也没有回避它被最终替代的残酷现实,那个在楼梯相遇的桥段中,两人的相背而行就暗喻着无声片的落寞与有声片的辉煌。
话语即权力。
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的分道扬镳,不只是在于剧中人物是否有一个“说”的表达,而非字幕的连番补白,更在于掌握话语的一方拥有话语权,话语不再是语言中的一个概念,而是权力的组成部分。
在默片世界中,男主角乔治的肢体表演占据绝大部分观赏空间,身体是权力的符号,支配观众的凝视,然而对人类交流上最直接的话语表达方式,却失去控制。
关于说与不说,乔治在同世人抗争的过程中失去了几乎一切,唯有那只灵动但无法开口讲话的小狗始终伴其左右,只因他对说话那近乎病态的恐惧和不屑。
在乔治行将自杀时,砰的一声,观众都以为是开枪自杀的声音,却是佩妮的汽车撞到树上发出的声音,尽管乔治至死也不相信有声电影的魅力,但是正是这砰的一声,救下乔治的性命。
电影终究是美好单纯的,给了乔治人生中又一个腾飞的跳板,可现实中,又有多少对于无声形式坚持不渝的巨星因为难以企口而陨落。
而导演让乔治的声音留在了那声cut之外,也将这最后一块默片的“遮羞布”保留了下来,影片如果诞生在相应的时代,也应该会成为一部经典,更何况它诞生在如此浮躁的现在,堪称荡气回肠,不知要看过多少尘封的老电影才能把那些精华信手拈来?
是最精致的模仿,也是心有灵犀的超越。
任何影片都无法达到完美,难以讨好所有人,它更像落在胶片上的回忆,让人们能于光影间看到电影一路走来的点滴和曲折就已足够了。
我有時都好公平,尤其是對電影,所以終於去了看一眾熱愛電影朋友批評得體無完膚的《星光夢裏人》(The Artist )。
《星光夢裏人》算是不錯的商業電影,也有一些感人之處,而其默片形式,無疑對年輕觀眾也有吸引力。
可是,這些好也不足以支持《星光夢裏人》得奧斯卡數大獎項;可是,《星光夢裏人》的所謂「好」(其實只是大路貨色),卻也不補償不了它所引發的難受。
一齣以默片形式去說默片的電影,卻在告訴你默片是如何的不濟,只是死路一條,而有聲電影才是未來。
對愛電影的人而言,有什麼比這更難受。
坐在暗黑的影院內,看見導演如此不尊重默片,我真的很難受,很難受。
我會記著導演的名字,Michel Hazanavicius,我以後不想再給你機會了。
就让我厚古薄今一次吧。
片子开始的时候放映厅里的观众除了我们都是45+的中老年人NZ这边中老年人似乎一直活在上个世纪,哪怕是看周二晚饭时段的特价场,也会西装领带收拾地整整齐齐,一如荧幕上的1927年。
那个时代的电影院还带有太多剧院时代的影子,观众们考究的着装和那些潜移默化的礼节使得整个电影院更像是社交场的一部分,而如今的电影,很多时候是性*交场的一部分。
这部片子一定要到影院去看,如果影院够好的话开场时片子里交响乐队在银幕前演奏的场景会和现实融为一体,直接拉着你的感官穿越回那个年代。
我一直在想或许这部片子在胶片上做一些lo-fi的处理或许会把对默片时代的复古和致敬做的更完美?
默片的美有很大一部分恰恰在于它的瑕疵,它的不完美,那是胶片上的划痕在充斥着噪点的荧幕上如雷电般一闪而过,是留声机唱针上滚出的严重失真却能让人记忆数十年的一段小提琴协奏,是女主角嘴角的一颗美人痣,是插入画面里的字幕对白,是这些不完美中的完美让早已经宣告死亡的默片在一代代人的审美中得以延续,已然跨越了百年。
整部片子对默片的致敬体现在无数细微处,比如那些近景中总是留的太多的headroom,频繁的introcutting,能省则省几乎少见的zoom in和zoom out,甚少存在的特效,甚至胶片里那一抹抹时明时暗的旧黄色,男猪自杀时切入字幕“bang”时的老式幽默和幽默范儿。
具体的不想描述太多,毕竟电影是给荧幕而不是文字的。
Jean Dujardin的演技无可厚非,喜剧舞台出身的他对近百年前默片男猪脚们夸张诙谐,不用出声仅用一眸一笑皆能让男观众点头微笑女观众销魂湿身的演技的模仿几近完美。
那个年代的男演员都有他那样一张老派却又英气十足的容貌,和一个撇嘴微笑就能勾人魂魄的丰富表情,这些是如今好莱坞主流审美的那些被肉毒杆菌僵死了的娘气脸们所无法比拟的。
豆瓣没有半分这事的确是个问题,因为我本因为女主想打4星半的,但是最终还是给了5分。
之前说过了,默片最美好的恰恰是其不完美,Bérénice Bejo就是这部片子里的不完美因素。
她的脸太现代了,走姿舞姿和说话的表情里我们这个年代姑娘们才有的那些感觉太根深蒂固,只有一些半静态的特写才真正有默片时代女猪脚们的神韵和气场,不过这不怪她,毕竟没有人能完美的复制过去。
说起来整个黑白时代的女明星其实都和当今截然不同,过去的女明星大多是让你一眼看过去就想爱上她,现在的女明星们,大多数让你一眼看过去就想上她。
直白的说就是灵与肉的区别,虽然每个时代的女明星都有着不清不白的背景,但总感觉过去的那些美好的姑娘们是用灵魂在演戏,现在这些美好的姑娘们,有太多是用脸用凶器甚至阴道在演戏吧?
结局时全如意料,交响乐构筑的无声世界终于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所充满,随着导演的一声action,默片时代正式结束,全新时代的胶片开始在摄像机里徐徐滚动。
豆瓣上很多人指责结局太平庸太理想化,可那个时代的电影就是这个样子,还没有由新浪潮带起的那些晦涩到甚至难以称得上是结局的结局,也没有如盗梦空间般在结尾留个开放时结局让豆瓣和时光一上众文艺青年绞尽脑汁设法考据继而互喷互骂知直到一炮免恩仇的习惯,更没有残酷青春片中最后时刻想方设法硬搞死主角以便让小清新们发文追悼缅怀感受的恶趣味。
那个年代大多数片子就是那样,到最后男欢女爱一吻定情携手香闺,告别低谷和磨难走向淫生全新的高峰。
人生已经够苦逼的了,花钱去看电影何苦还非要看一个苦逼的结局呢?
但是我想得最多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默片终究被有声片掩埋在历史中,黑白电影也被彩色所替代。
胶片盘被数字硬盘杀死,录影带和VCD终究熬不过DVD,而后者已经被蓝光手中的利刃抵在喉头。
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也被太多的特效特技,345678D所覆盖,自看阿凡达起我就在想,会不会有一天,所有的场景角色都会被数字1和0所替代,不再有演员,甚至不再有摄像机,所有带着人味儿的东西都被数字合成所取代,电影人不再是artist而是technologist,电影作为艺术的存在或许终究会被大工业时代所抹杀吧?
至少peter jackson和他的weta已经开始在下这很大的一步棋了。
P.S.尽管人在NZ,我们明年的指导教师恰好是指环王的摄影师,这么说颇有几分欺师灭祖的味道...但如果真的有一天全世界都充斥了Peter Jackson那样只有匠气没有内涵的电影们,我们还是做个有尊严的artist,和我们爱的那项艺术一起自杀吧。
10/10 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当电影褪去了华丽的色彩,优美的声音之后会变成什么样?
答: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导演带着观众穿越回了那个默片时代,而观众也穿越到了那个曾经的童贞的电影迷,电影里外的一切都会到了最初的美好~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是有操守,有追求,有艺术性的,尤其在从默片时代到有声时代急剧变化之中,依旧保有对艺术的信仰,这正是不忘初心,正如当年的卓别林一般,但艺术自身也是会不断发展的,不忘初心方得浴火涅槃,最后成为真正的Artist。
感谢这个时代还能有如此伟大的默片演员,还能还我一个最初的电影梦,不枉我在观影中途多次落泪,这样的感觉太好了。
配乐也是神了,通过音乐表达文字的典范,小狗也是拼了。
时代的交替,不可逆转的变更。
由沉默到欢脱, 一切都塑造得如此完美,完美再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电影叙事手法,对当年的那些来到好莱坞发展的欧洲导演, 对好莱坞经典叙事,对黑白“无声”电影,几乎都是一次的完美的致敬!
坐在电影里仿佛自己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I love it
简直棒呆!好感还是基本得益于男主的表演。
原本沉浸在一位没落艺术家的骄傲与格格不入中,我仿佛看到许多艺术家在绝望中挣扎并消逝。
谁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结尾竟然又以"蹦擦擦"结束了。
法国人那刻进骨子里的浪漫像一把小锤,总能"砰"一下敲碎我冰封的世界。
它一次次出击,我一次次中招,乐此不疲。
我爱那个时代。
她令我着迷。
我爱女人贴在头上带着小卷一丝不乱的金发,爱她们帽子那向上翻起的帽檐和有时别上的一枚发卡,爱她们刚好及膝的裙子,爱她们脚踝系带的高跟鞋,还有男人们穿着背带裤,彬彬有礼。
当一杯水放在桌子上发出“哐”的一声脆响,当狗开始吠叫,当这个世界不再安静,他却失声了。
所有的过往无一不令人怀念,我们只是想沉浸在那些已无法再为我们停驻的旧时光里,就不用向前。
那是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爵士时代,是镶着金边的一抹绯红。
正在褪去。
也许是因为她已经远去,所以才让人迷恋。
故事里关于爱情的诸多桥段既老套又煽情,但是对于一部1927年的电影,这已经足够了。
1、迄今最佳影片9部提名作品看过6部,无疑,作为韦恩斯坦片,本片在最佳影片上赢面最大。
然则这货根本不是一部默片。
怎么说呢,每一个镜头,构图、机位、角度、用光,都跟真正的20年代电影差那么一点点,更不提运动了,累积起来差的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举一个我比较熟悉的例子,影片结尾两人模仿金姬罗杰斯和弗莱德阿斯泰尔那一段,按照Mark Sandrich的拍法,绝对不可能有那个升降镜头,另外,如果一段舞中间要换镜头,绝对是同机位的全景跳接,景别稍有变化而已。
这个例子不甚合适,是有声片段落的,默片的比较就要看截图党了。
所以我觉得,伍迪艾伦或者索德伯格看到这部片子一定会笑的。
前者是戏仿高手(虽然没拍过默片,但是在[变色龙]和[开罗紫玫瑰]里模仿30年代电影惟妙惟肖),后者是技术狂人,且看[德国好人],完全照40年代电影的工业标准来做,包括背景放映、录音技术等等。
不是说你夸张一点,不说话,打字幕就是默片了。
2、但是[艺术家]确实有优异之处,这种后台故事本身就讨巧,而默片向有声片转换这个历史时段,[雨中曲]作为所有大学的入门级电影,已经普及了这个后台故事以及其中人物的位置可能,所以不存在任何的观影障碍。
本片略带感伤的小情怀还是蛮戳人的,从最内里的情感线讲,本片拍得是“怀旧”,新与旧,发展主义,会成功地唤起观众(尤其是奥奖评委们)的年龄危机(饭店采访那一段)。
然后包裹在一个爱情故事之中,再包裹在一个自指式的电影故事之中。
而在这个年代拍这样一部电影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已经足以让人脱帽致敬。
3、极为精彩的戏有两场:其一,瓦伦丁做的那个梦,对声音的处理真是妙极。
问题在于,这货到底是不能说话还是不愿说话——这也是影片最大的问题所在。
如果它不是顶着一张默片的脸,我只好认为瓦伦丁是哑巴,或者声带有问题。
这个故事本身是不适合用默片拍摄的(尼玛,最后不还是有声音了么,这个梦不还是有声音了么!
你要怎么用默片形式表现有声片啊),而更合适的是用比如30年代电影来做。
这个梦拍得极好,正凸显了影片的这一矛盾之处。
其二,瓦伦丁在家中独自看电影那一场,银幕上自己的影子忽然消失了。
显然,用一点麦茨,银幕作为镜子,瓦伦丁观看自己的影片显然是照镜子,自恋也罢,但他是可以看见,或者照见自己的;而影子消失,正是“在镜子中照不见自己”,所谓无法被询唤,新的电影秩序之中,已经不再有默片演员的容身之处。
4、大萧条和金融海啸无疑有一种互文关系,这也是片中瓦伦丁自导自演的[Tears of Love]票房惨败的直接原因(有趣的是影片极大地淡化了资本运营层面的内容,即制片人的角色),尼玛经济都这样了,你丫还敢拍悲剧给我们看啊。
这是隐含的文本,所谓电影的功能,在那么个或者这么个时代,抚慰是第一位的。
即使你有奇观,有异国风情,是大制作。
进一步来看,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读法,这一次是女人拯救男人,而且不仅是报恩,而且是迷恋。
这一条线写的也有问题,瓦伦丁的老婆除了cos公民凯恩里的苏珊,说两句“talk”的双关语之外简直就是个活动人偶,而米勒妹子对瓦伦丁的感情也铺陈不足,基本是戏一过半豁然就对他爱的死去活来。
所以这个故事呈现为一个女演员以一种变通的方法(歌舞片)拯救了一个男明星,一个女人拯救了在金融危机中落魄的男人,换喻则是拯救了电影(电影艺术?
),或者父权结构。
问题在于,瓦伦丁真的可以代表“伟大的电影艺术”么?
显然不是。
从一开始到最后,所有的片中片都是再通俗不过的商业电影。
“艺术家”看起来简直是讽刺。
从这个角度看简直在说“过时的就是艺术”。
如今谈古典好莱坞,谈到的那些都是最优秀的电影。
这里面还有个命名机制的问题。
而如瓦伦汀这样的演员,不知有几部能名列其中。
5、而联系颁奖季其他几部影片就很有趣了。
[后裔]是一个单亲家庭,父女之家关系修复的故事,母亲,或女人,为自己的出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很有意味的是,当她成为骨灰之后,竟然难得地拥有了视点(克鲁尼扮演的马特在船上捧着骨灰的那个反打镜头,以及水下的镜头)。
与[盗梦空间]和[在云端]类似,如果这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艺术家]显然与之有别。
而magasa谈到的那个有趣的观点,[午夜巴黎]和[雨果]都是美国大导演跑到欧洲去歌颂“欧洲传统”(尽管我以为[午夜巴黎]根本不是欧洲传统,但起码是一个表象上的欧洲),[艺术家]反而是法国人来为古典好莱坞唱赞歌,这个悖反实在太有趣了。
三部影片都主打怀旧牌,而且无一例外,选择的都是冷战之前的年代。
这似乎说明了某些问题。
如我前文指出,[艺术家]显然联系着金融海啸之后的世界状况,我想真正说明问题的是戛纳的奖项归属:更为美国主流价值(修复的是经历六十年代的父子关系)的[生命之树]拿了大奖,不管是不是主席票,但它说明某种法国或者欧洲内部的“美国情结”,更何况这确乎是部艺术片,戛纳也向来喜欢表彰好莱坞体制内的“他者”;[艺术家]则仅仅收获影帝,而它在美国的好评度甚至可以说是始料未及的,尽管它与美国主流叙事仍有这样那样的微妙差异。
所以我想,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强大的怀旧力量,即使观众们没有看过什么默片,但是他们可以去想象默片,正如[午夜巴黎]去想象20年代。
而这部影片实在太过讨巧,甚至可以说是乖巧,一如其中那只小狗(其实cos的不是丁丁而是1905年的默片[义犬救主]啦)。
默片确实是个很好的噱头,不过应该只此一次,不可模仿。
但愿[艺术家]拿下最佳影片的同时,把最佳导演和影帝都让出来吧。
允许学院评委们怀一下旧(我真想看[雨果]啊),不过适可而止吧。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当下从事的一些活动是理所当然的,而对过去久远的一些事物感觉到一丝无法接近的距离感,感觉它们是过去,自己必定无法理解和适应。
在电影领域,面对已经奔3D而去的影音趋势,那2D的,还黑白的,甚至还无声的默片,对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匪夷所思的形式。
怎么会有人能忍受没有对白的电影?
我过去也带着这样的感觉而与默片划清距离,直到偶然接触,感到兴趣,再更多欣赏,逐渐领略到了默片的魅力,以及那个时代的大师们的独特艺术气质。
对于喜欢默片,或者黑白老电影的观众来说,《艺术家》无疑是个惊喜,它不单形似,更神似的表现了老电影岁月的风采和荣光。
自从电影进入彩色时代以来,也时常有导演处于某种原因,采用黑白电影的方式复古拍摄一些影片,其中代表性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那黑白色彩下的凝重与深沉,还有《鬼子来了》黑白写实最后从死者视角突然闪现的彩色画面的超现实色彩。
而真正复古到默片程度的导演就寥寥无几了,毕竟这太挑战观众极限了,最多如金基德做到台词极少已属于另类,这还被认为是“文艺片”。
倒是著名戏仿电影大师梅尔•布鲁克斯拍摄过一部神作《无声电影》,恶搞加致敬的来了一次无声电影,但是那毕竟是默片的现代化解构。
而《艺术家》的难能可贵在于,它不光简单的无声那么简单,从影片摄影、故事展开、人物神态、服装化妆、表演方式,甚至到配乐,都还原了老电影时代的味道,同时,也在其中不乏现代电影的演绎和阐释,这份对老电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还原就值得尊敬。
在那默片的时代,故事和人物都那么简单和单纯,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悲伤就放肆大哭,高兴就夸张的大笑,不像现在追求角色所谓的“立体”和“复杂”。
影片故事的味道竟然让我感受到了卓别林电影的感觉,那种那个时代优秀电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气质。
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转变的时刻,默片时代巨星乔治•瓦伦丁偶遇籍籍无名的女孩佩皮•米勒,然而,也正是这次相遇暗含时代变迁的轨迹。
因为在默片时代的巨大成就,瓦伦丁充满自信,对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不以为然,过去的成就常常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负担,他倔强的坚持默片,直到迎来票房灾难和自己的落魄。
而米勒是个除了自己,什么也不拥有的年轻女孩,只要有出头的可能,她乐于拥抱任何变化,于是,抓住了有声电影时代的那只命运之手,她成为了有声电影的第一代女星。
这是一个多么美国梦的故事,包含了励志,也有沉沦,故事的桥段,很有默片时代的味道,那种狂喜与神伤的表现都直接、夸张,说白了,就是真正地像“表演”。
老电影时代,总体趋向是真善美和大团圆的,所以,《艺术家》中落魄的瓦伦丁虽然一度风光无限,却没有那么桀骜骄狂和虚荣,反倒豪爽和平易近人;米勒成名后也没有得意忘形和世故,反倒低调而心地善良。
于是,米勒遇上了她的偶像瓦伦丁,看着他被时代抛弃,也努力走上星光大道,不变的是对瓦伦丁,以及随他而去的时代的尊重。
两人的故事单纯、美好,让本身模式化的故事有了另一层美丽。
事实上,默片时代的摄影和配乐也充满特色,黑白影像下,摄影对影片氛围和故事推动常常有着特别的助力,如瓦伦丁落寞和幻觉的场景,黑白对比度下的效果就很有感染力。
而在没有对白的默片时代,配乐的作用和评判标准绝非“好听”那么简单,它几乎就是演员的第二台词,要随着剧情节奏、桥段局面、角色感情不断变化,《艺术家》用各个经典电影配乐加上细心的加工,对老电影配乐的神韵还原的特别好,无疑也是奥斯卡最佳配乐有力的竞争者。
本片最现代化的展现方式,无疑是瓦伦丁的一段幻觉,突然,影片有了配乐以外的声音,瓦伦丁感受到了身边物品碰撞敲击的声音,将他仿佛置换出荧幕,与观众一起感受沉默中,点点滴滴日常生活的声音。
一个默片时代巨星,对有声电影内心的恐惧由此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即有声电影不只是一种技术,它是对电影行业,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社会一个维度的巨大改变。
影片尾段,对此有着更绝妙的切入,沮丧的瓦伦丁在米勒的提醒下,终于发现自己还有踢踏舞这一强项,于是,影片结尾,巧妙的让瓦伦丁和米勒载歌载舞,将时代切入到伴随有声电影而来的歌舞片时代,而在末尾,他们终于发声,让影片以一种高雅的姿态迎来大团圆的结尾。
《艺术家》,是对老电影时代的致敬,对默片时代的致敬,它并没有批判或者嘲讽“冥顽不化”的瓦伦丁,甚至瓦伦丁失败的电影拍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认真的态度,正如他接受采访所说“我是艺术家,不是傀儡”。
这种看起来有些过激的对时代变化的反映,也表现着一代电影工作者令人尊敬的倔强,所以,哪怕影片早早就进入了有声电影时代,整部影片也以默片的方式呈现,甚至以此方式表现米勒的有声电影表演,有此可见主创人员的立场,那是值得尊重的年代,那是电影成长的岁月。
在电影日趋成熟,并很可能将进入另一轮技术驱动转变的今天,回首看看那些艺术家的岁月不只是一种复古,也是一种电影营养的再汲取。
1895年,法国的米埃尔兄弟以一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接着在好莱坞,电影进入真正工业化和普及化的时代,所以,《艺术家》这部影片也是有趣的,由法国导演,以默片的方式,演绎一个美国好莱坞的故事。
而让•杜雅尔丹和贝热尼丝•贝乔两位法国演员的表演也确实出色,非常有好莱坞电影明星的味道,一招一式都是很古典的表演方式,出色的表演让他俩并未被片中那只惹眼神狗乌吉完全抢去风头,我们知道,在电影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而接下来,在奥斯卡,希望《艺术家》能斩获丰硕成果,让这个团队在乌吉的领头下,光荣的走上红地毯和领奖台。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fa30b08d5145bce63d986bc.html
84和62——前者是2012年奥斯卡颁奖礼的届数,后者则是根据《洛杉矶时报》的调查,握有学院奖投票权的美国影艺学院成员(俗称“奥斯卡评委”)的平均年龄(中位数)。
还有什么可说的?
在这样一股横秋老气的扫荡下,《艺术家》焉能不得奖?
这样浅显的道理,你明白,哈维•韦恩斯坦也明白,这位韦恩斯坦公司的老板已经成功运作了《英国病人》、《莎翁情史》、《芝加哥》、《国王的演讲》等片登顶小金人,此番公关运作《艺术家》,其实也是按套路打,连个像样的对手都没有,完全是有惊无险,顺风顺水的便又一次完成了韦恩斯坦的奥斯卡大业。
《艺术家》是法国人主创的,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只拿了个影帝奖,不过慧眼识珠的韦恩斯坦敏锐的察觉到了此片对于奥斯卡的杀伤力,他迅速买下了此片的版权,此后便开始一步步的运作其冲击小金人。
从内容来看,《艺术家》颇像是法国影人对好莱坞的一次“谄媚”致敬:影片完全“复原”了20世纪30年代的黑白默片感觉,通篇采用黑白默片的表现形式,通过“返祖”式的影像语言,讲述了一个默片时代的明星如何在有声片来临时陷入沉沦、最后又奋起重生的故事。
从故事结构上来看,《艺术家》就像是《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翻版,故事稀松平常,拍摄手法也了无新意(当然,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本来就刻意排斥使用现代电影手法),不过熟悉好莱坞默片历史的影迷朋友,却可以从片中找到众多熟悉的“彩蛋”——不仅诸多场景设计和镜头运用都有迹可寻,就连片中那只小狗,都可以从华纳公司80年前的明星小狗阿斯塔身上找到原型。
相信奥斯卡的绝大多数评委们是打心底里热爱《艺术家》的,这群平均年龄已过花甲的老人,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新技术冲击下,其实早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而韦恩斯坦公关运作的这部《艺术家》,时长不过100分钟,故事通俗易懂,内容亦都是向伟大的好莱坞传统致敬,这无疑是给垂垂老矣的学院成员们度身定制的。
奥斯卡究其实质,其实就是以好莱坞为核心所组织的前一年度世界电影工业的年终大聚会,在这样一个老前辈掌握话语权的场合,《艺术家》对他们点头哈腰、鞠躬作揖,作为回报,学院把最值钱的奥斯卡小金人当“压岁钱”赐还给片方,当然符合逻辑_《艺术家》对学院成员的“呵护”几乎是无微不至的,你看这片名,其实在无形中也奉承了一把影艺学院成员们日益失落的精英心态。
由是而言,《艺术家》就像是学院老人们给世界电影业的一次集体默哀,他们甚至需要营造重回电影艺术子宫的幻觉来寻找安全感,这或许意味着,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让不少老电影人感觉有些穷途末路——《艺术家》里那位主人公无法适应有声时代的来临,无疑就是当今的老电影人摸不清CG、动作捕捉和3D技术套路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艺术家》就像是一则墓志铭,写给昔日那伟大的、老电影人们所熟悉的电影时代。
但是,电影不会死,电影艺术也不会死,新陈代谢乃是宇宙间不可更替的规律,新的电影技术手段必将助推电影本体发生质的改变。
所以,《艺术家》又是一则宣言书:或许动作捕捉装置还太笨拙,CG生成的人脸还太呆滞,带着眼睛看3D电影总让人头昏眼花,但这都不重要,就像《艺术家》的主人公嘲笑故障百出的有声电影装置时,制片人所告诫他的那样:“笑什么,乔治,这就是未来!
”《艺术家》都拿奥斯卡了,未来还会远么?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3月5日第7期)
没法叫人不怀疑导演的用意啊。
没有一句台词,却比那些用言语堆砌起来的电影精彩的多。
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将本片列入“本世纪最伟大的电影”的行列,艺术性和娱乐性并存,可以达到雨中曲高度的同题材影片。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根本就是置身于上世纪初的电影院里,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观影仪式感,而且是几乎大部分现代人都很难体验到的,强烈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
妙
我不会欣赏。。。
只有袖管仍能拥抱,没有嘴巴还能发声。我收获了你给的幸运痣,你却弄丢了自己的影子。我在台下为你的默片尖叫,在楼梯为你的相遇起舞,在台座为你陷入流沙抹泪,在街口为你的失意买单。砰的一声是枪响还是车鸣,一卷胶片是表演还是真心,都不重要。观众厌倦了挤眉弄眼猜来猜去,可是真爱从来不用说话。
如果数码技术没有泛滥;胶片没有躺进时间的棺木 如果艺术真的没有死去纯艺术家还真的存在 ~一切的愿景是那么美好,只叹息在如此商业聒噪名利的今天~旧日奢侈到不可再来~早已远去。那份质朴的黄金时代早已灰飞烟灭,一切依葫芦画瓢的都是那么没有神韵叙事也味如嚼蜡般整体流于形式,所以只剩缅怀
不过如此。
演员表演方式有些奇怪,尤其是节奏感,默片时代演员似乎不是这样的
除了是奥斯卡最佳影片,除了大肆宣传的向默片年代致敬,我真的看不到一丝丝动人的地方,老套的剧情,烦人的配乐,除了男主帅那么一丢丢,其他的,shit。
又一个包装在默片之下的俗套的肥皂爱情故事,不知为何竟有这么高的呼声?
重返默片的黄金时代。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忠心耿耿的管家和那只狗,每个细节每个手法每段配乐都很动人。
电影真伟大!
女粉丝借着男偶像成功上位,等偶像衰败堕落再拉一把成功钓上手。编剧旨在给众多残粉一条光明大道,只是这电影又搞黑白又搞默片故事还讲得透彻一并喜感连连,忠犬真是老少通吃,奥斯卡今年怎么了,全美的意识形态都没打败向电影史致敬么。
一切都像是在脱俗的俗,小狗演技不错。
向黄金年代的好莱坞致敬!那无数经典的桥段, Rudolph Valentino, Orson Welles, Fred Astaire...
做作,这毕竟不是默片时代的产物
做作!它要致敬的不是电影人,是制片人;不是默片,是有声片。它跟《雨果》恰恰相反,《雨果》里的那辆“火车”会一次又一次地“进站”,面对电影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影人的爱影之心便似那氤氲在车站里的烟雾,不断发酵。《艺术家》则是那位永远端坐在那里的,冷酷无情的制片人,以退为进,买卖电影。
无心插柳柳成荫?本片的成功 在于导演的勇敢或者说是讨巧 让我们回到了《雨中曲》和《日落大道》的氛围中 回到默片的时代里 同时还有些用心的小细节 男猪脚也非常棒 电影在致敬 观众也同样给它给予敬意
对平均年龄60岁的奥斯卡评委来说,“艺术家”是怀旧;而对习惯了有声彩色的我们来说,“艺术家”是新奇。然而100分钟的长片无论用来缅怀还是猎奇,都有哗众取巧的投机之嫌。男主对有声电影形式的抗拒和现代观众对黑白默片形式的抗拒构成通理。 最不卖座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恐怕要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