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群英》是继《兄弟连》《太平洋战争》之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打造的“二战三部曲”的第三部,三部曲分别描写了米国陆海空三军的二战故事,其中的人物、经历均取材于真人真事。
《空战群英》聚焦空军第8航空队第100轰炸机大队在二战期间空炸德国的故事,他们从英国北部的基地出发,飞翔在蓝天白云上,穿行于高射炮黑烟中,面对敌方战斗机群的扫射,冒着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将炸弹投向一个又一个军事目标。
勇气和牺牲成了轰炸机大队的主旋律,二战前期因为没有战斗机护航(当时尚未研发出长续航能力的战斗机),轰炸机及飞行员们常常有去无回,有的飞行员第一次执行任务就机毁人亡,基地指挥人员看着回程飞机降落,计算回程飞机数量的那一刻最为揪心。
活着完成任务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但活下来的人则更痛苦,他们在空中亲眼目睹战友的牺牲,在基地看着营房里空荡的床铺,还要给阵亡战友的家人写信,而他们也时常面临不知明天是否来临的境地。
从前期到最后活下来的有飞行员“巴基”伊根、“巴克”克莱文、“罗西”罗森塔尔和领航员克罗斯比,前三位飞机还被击落,伊根和克莱文成了战俘,罗森塔尔跳伞后被苏军救起,克罗斯比也早就留在基地做领航工作。
与《兄弟连》一样,剧集也突出了战士们在战争中锻造出的同袍情谊,无论是在执行任务时,还是在战俘营中。
第三集中,飞行员科特在其他人已经跳伞后,为了受伤过重无法跳伞的战友,放弃跳伞机会试图让飞机迫降时英勇牺牲,这一幕惊心动魄,极具震撼。
总体来说,《空战群英》达不到《兄弟连》神剧的高度,但在拍摄难度大于《兄弟连》的情况下,角色人物刻画深刻,故事脉络清晰,空战特效做得相当出色,战斗场面壮观惨烈,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二战题材剧集。
九集终了,有种重刷《兄弟连》《太平洋战争》前两部的强烈冲动。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请关注本公众号,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
Masters Of the Air Main Theme (Sped-Up Version),Speed Geek继2001年《兄弟连》和2010年《太平洋战争》之后,万众瞩目的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联袂打造的二战三部曲最终章《空战群英》终于在2024年1月26日上映,至今已播出4集,相信不少读者已经一睹为快。
在二战时代,轰炸机是空中力量的绝对主力,是人类先进技术先进思想的集合,是举国国力角逐的体现(单发的战斗机之间的狗斗,固然精彩,但真正的展示整体工业军事实力和释放破坏力量的,还得是大型机)。
所以本剧集的英文名字《Masters of Air》恰到好处,四发重型轰炸机才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霸主。
然后仅靠一部9集剧集,来全面展示空中力量的技术,战术各个层面的细节,确实太勉强了。
而目前播出这两集就有这个问题,很多细节,都是点到为止,就有很多普通观众需要解读才能看懂的内容。
所以本文依照之前的惯例,以剧集呈现的细节作为基础材料,对真实历史中进行解读。
故事背景此剧背景为人类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空战,即盟军对纳粹德国及其占领区进行的“欧洲战区战略轰炸”(ETO Strategic bombing campaigns,也是德方所谓的“帝国防空战”(Reichsverteidigung)。
战后根据1947年出版的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报告统计,1943-1945年间美国陆军航空队在欧洲大陆上空损失轰炸机9949架,护航战斗机损失8420架,空勤人员79265人,1940-1945年间英国皇家空军在欧洲大陆上空损失轰炸机11965架,护航战斗机10045架,空勤人员79281人(美国4发轰炸机被击落后死亡率略低于50%,皇家空军兰开斯特死亡率在85%,哈利法克斯是75%)。
而德国空军在防御空战中共损失15430架,因轰炸损失约18000架飞机。
战役规模空前惨烈(对比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陆/海军航空兵对日本本土轰炸总出动架次是33401架次,作战损失485架,损失率是1.45%,死亡空勤是3044人)
西线盟军空中力量除了对德国重要地面目标的轰炸以外,日间战略轰炸给予德国空军非常大的压力,迫使德国必须降低在东线的作战飞机数量,将尤其是战斗机调往西线应付美军的轰炸机与后来数量甚至超过轰炸机的护航战斗机。
德国空军的实力也在战略轰炸进行的过程当中受到无可挽回的重创,终至将整个西线与部分东线的制空权拱手让出。
在此大背景下,该剧主人公将聚焦欧洲战区的美国陆军航空队机组人员, 由于本剧剧本是由《兄弟连》编剧约翰-奥洛夫(John Orloff)改编自唐纳德·米勒的同名小说,于是将特别关注第八航空队第 100轰炸大队。
而该剧目前播出的前4集主角均在此大队服役
在真实历史中该大队成军于1942 年 6 月 1 日,成立伊始并无一兵一将。
直到 10月 27 日第 29 轰炸大队抽调一批骨干被调往爱达荷州的高文机场(Gowen Field)。
四天后又转移到华盛顿州的瓦拉瓦拉陆军航空兵基地,接收首批四架西雅图波音工厂的运抵的B-17F 飞机。
11 月 30日迁至犹他州的温多弗机场( Wendover Field),开始大量吸收人员和飞机,开始进行轰炸、射击和导航训练。
第350中队所属机1943 年元旦,新成立大队的成员们再次分来转移到两个不同的基地:飞机和机组人员转移到了爱荷华州的苏城陆军航空兵基地( Sioux City Army Air Base),地勤人员则转移至内布拉斯加州的卡尼陆军机场(Kearney Army Airfield),与其他一道准备派赴欧洲战区作战的大队协同展开空中及地面训练。
真实历史中第100轰炸机大队队徽到4 月中旬,所有机组人员与在卡尼的地勤梯队汇合,接收全新的 B-17 。
于5 月 25 日离开卡尼,飞越北大西洋航线前往英国投入欧战,在其后的战争期间一直驻扎在诺福克郡的索普阿博茨皇家空军基地(Royal Air Force Thorpe Abbotts ),成为盟军战略轰炸行动的中坚力量。
第1集的前半段剧情即为此段时间轴
索普阿博茨皇家空军基地位于位于英格兰东部诺福克郡迪斯以东6.4 公里处,建于 1942 年, 1943 年初为英国皇家空军霍勒姆基地(RAF Horham)的卫星机场,之后两个机场都被移交给了美国陆军航空队,索普阿博茨机场的美军代号为第139基地(Station 139),战时主要部署部署第100轰炸机大队(霍勒姆机场部署了第95轰炸机大队)。
剧中呈现的索普阿博茨基地门牌
历史上真实的索普阿博茨基地航拍图战后,机场于 1946 年 6 月 27 日移交给英国皇家空军。
其后机场拆除了大部分围栏、跑道和硬地,大部分恢复为农地。
1977 年当地政府对原控制塔进行了修复,改建为第 100轰炸大队纪念博物馆。
今日博物馆内展示了当年的文件、照片、制服和各种设备,还有一个按照战时陈设复原的电传打字室。
屋顶被称为 "玻璃房",从这里可以看到剩余的飞机跑道,室内也保持着机场运营时的原貌。
在介绍第100大队接下来的历史之前,为了更好的理解剧中登场单位的从属关系,插播简介一下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的组织构架在战争结束前,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16支编号为第一至第十五和第二十的航空队(Air Force)执行作战任务。
在航空队内部又设立作战司令部(perational command),按职能(如战斗机和轰炸机)对部队进行行政管理。
作战司令部的编号与上级航空队的数字相同,以罗马数字表示。
如本剧集主角所服役的上级单位第八航空队( Eighth Air Force)就下设第八轰炸机司令部( VIII Bomber Command)和第八战斗机司令部(VIII Fighter Command)。
出于在必要时能够独立行动的目的,又另设了八个航空师(Division),作为陆军航空兵庞大组织的另一层指挥和控制机构,。
在航空队和航空师内部还包括称为联队(Wing)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各飞行大队(作战单位,见下文)。
联队理论上为复合型组织,由执行不同类型任务的作战大队组成。
然而,二战中的大多数联队都是由功能相似的大队组成的(如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训练机、反潜机、运输机或混成大队)。
随着战时大队数量的增加,作为管理机构的联队数量也成倍增加,最终成立了 91 个联队,其中 69 个联队在战争结束时仍在运作。
接下来是陆军航空兵的主要作战单位-航空大队(Group),由3-4个飞行中队(squadron)和附属地面支援保障梯队构成,规模相当于陆军地面部队的团。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时,陆军航空队的航空大队为 67 个,其中 49 个部署在美国本土。
其中 13 个重型轰炸机大队(B-17 "飞行堡垒"和 B-24 "解放者"),13个中型和轻型轰炸机大队(B-25 "米切尔"、B-26 "掠夺者"和 A-20"浩劫"),26个驱逐机大队(Pursuit group)-1942年5月改名为战斗机大队(fighter group),9个观察大队(Observation Group,后改名为侦察大队/Reconnaissance group)和6个运输大队(后改名部队运载或战斗输送大队)。
在 B-29 "超级堡垒"轰炸机投入服役后,又增设超重型轰炸机大队(Very Heavy Bombardment Group)。
随着战事升级,从1942年上半年开始陆军航空兵迅速扩张,到2月航空大队总数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15个。
7月,这一数字跃升至224,一个月后又升至273。
第100大队即是在此时间段内成军
但迅速的扩张也带来了如何快速有效形成战斗力的问题,当时美军实行“自我培训”机制(self-training),在机具、组织和教学方法上都不足,无法进行大规模培训。
新飞行员的单独训练占用了大量的可用时间,不利于部队的磨合。
为了解决问题,美国人借鉴了英国皇家空军的作战训练单位(Operational Trainning Unit,即OTU)体系。
根据此概念,部分经验较丰富的大队超编为母体大队(parentgroup),由其向新成立的或"卫星"大队输出大约 20%的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骨干成员。
分派到新成军的卫星大队的骨干首先要接受有关其训练职责的特别教程,此教程最初由分管的航空队负责,1942 年 10月 9 日之后则由陆军航空兵应用战术学校(AAFSAT)负责,实现课程和教学的全面标准化。
学校的毕业新生即充实了卫星大队,同时还恢复了母体大队的超编规模。
AAFSAT胸章母体大队负责其卫星大队的组织和训练,从骨干分遣队出发之日开始算起,训练过程通常长达六个月,前半段目的是让新部队达到兵员要求,后半段时间进行飞行训练,包括最后六周集中进行整体作战演练。
1942年2月,第二和第三航空队首次采用了该体系(这两支航空队在二战期间只负责训练), 5 月扩展到部署在美国大陆的所有四支航空队。
在该系统成熟之前,每个航空队都以一种类型的OTU训练为主,如第二航空队以重型轰炸机为主,第三航空队以中型和轻型轰炸机,第一和第四航空队为战斗机,但最终所有四个航空队都同时开展了战斗机和轰炸机OTU训练,到1943年初部队扩展的问题得以解决。
第一至第四航空队队徽
在大部分新成立的大队及数个母体大队派赴海外部署之后,补充训练单位(ReplacementTrainingUint,即RTU)取代了OTU体系(在1943年12月时,共有56个航空大队为作为战略预备力量的OTU母体单位或RTU),所以自1943年10月之后,除3支B-29超重型轰炸机大队之外,美军再未成立过新的卫星大队。
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最高峰时共有318个航空大队(1944年3月),总计2411294人(军官306889人),其中部署在海外906335人(军官104864人)至1945年战争结束时还保有243个,总计2253182人(军官368344人),其中部署在海外999609人(军官122833人)从 1944 年 6 月诺曼底登陆到 1945 年 5月纳粹投降,美军共投入 149 个航空大队对德作战,而到 8 月日本投降时,有 86 个大队部署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
随着驻欧洲航空兵部队的部分复员,现役航空大队总数减少到 213 个。
几乎所有解编的部队都是重型轰炸机大队(B-17 和 B-24),到战争结束时只剩下35个,其余的均被解散或重新改编为超重型轰炸机大队(B-29)最后航空兵作战部队的最小常设单位-中队。
从1941 年 12 月 7 日至 1945 年 9 月 2 日期间,美军共成立1226 个战斗中队。
战争结束还有 933 个中队在服役中,其中 868 个被分配到各个大队。
65 个未编入大队,作为单独的部队隶属于上级指挥机构,大部分为侦察机和夜间战斗机。
由于篇幅关系,第一集下半部分的剧情及人物介绍将放在本文续篇中呈现,敬请期待
所以说FLAG不能乱立,我期待了10年,确信是2024年扛鼎之作的《空战群英》电视剧和《迷宫饭》TV动画,都拉跨了。
当然,两者客观看都是优秀作品,但是比起它们原本应该能达到的水平,绝对是失败的。
关键是,两个片子失败的原因都是没钱。
为了避免误导还没看的观众,我要详细解释一下,《空战群英》整体仍然是二战片和美剧的天花板水平,无愧于“二战三部曲”的称号,它的拉跨,完全是结尾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兄弟连》和《太平洋》本身的剧本节奏是有问题的,因为必须尊重历史,导致两部的文戏和武戏的分布不太合理,高潮战斗出现得太早,《兄弟连》后期就是纯文戏了,好在角色塑造给力,观众不觉得无聊。
而《空战群英》的真实历史是一部完美的爽文,前期美国航空兵被德国压着打,随着战斗规模扩大,损失也越来越大,中期干脆变成恐怖片了,观众的悬念和压力达到顶端后,美军变身超级赛亚人,实力暴涨百倍,数千美国飞机横扫欧洲大陆,为雅利安超人们送去死亡和覆灭。
不要说在屏幕上,10年前看原作文字都能感受到热血沸腾,赘婿十年受辱,一朝龙王归位,你别管这种乐趣低级不低级,你就说爽不爽吧?
千算万算,没算到《空战群英》后期居然敢这么拍。
导演直接删掉了从诺曼底登陆开始到战争结束的所有战场剧情,空前绝后的诺曼底登陆大战场,一共只拍了5秒,数次千机轰炸柏林没了,犁平德国各大城市没了,毁灭鲁尔工业区没了,袭击弹道导弹基地没了,眼镜蛇行动没了(数百架轰炸机在前线轰炸,把德军主力全部碳化),空袭盖世太保总部没了,你能想象的美军在欧洲的一切高光时刻都删干净了,只剩下战斗机舔地欧洲,给了3分钟。
用《龙珠》来打比方,就相当于娜美克星篇删掉了悟空变身超级赛亚人以后的剧情,虽然前面的部分仍然是杰作,但这样搞让整个故事的档次掉了不只一档,从改变日本漫画的传世神作变成了随处可见的杰作。
没了战斗,那最后两集拍了什么呢?
战俘营。
原作是一个全景式描写战略轰炸的作品,其中一半的内容是军事理论和对社会的描写,美剧删掉所有这些内容,专心描写航空兵的故事,结果战俘营的戏份竟然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绝望。
我非常清楚为什么美剧会这么拍,因为后期这些大轰炸的场面比之前3集空战场面加起来都壮观,也没什么文戏,就是打。
本片一共就只给了2亿多预算,真要拍两集大轰炸恐怕要4亿了,与其降低水平把战斗全拍出来,还不如全砍了,省下钱加强一下前面的剧情。
几十年不遇的大好机会,就因为财务报表给浪费了,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话说回来,《空战群英》还比《迷宫饭》强一点。
《迷宫饭》拥有完美原作,动画化呼声一直极高,粉丝非常狂热,2017年就开始商讨动画化,2019年确定动画化方案,版权方角川和制作方扳机社都非常重视,最终结局是制作费用不足,集数不够只能砍剧情加快节奏,扳机社拿片子给新人团队练手。
想到这些,我突然觉得《剑风传奇TV版2》也没那么令人生气了。
刷完了,有点失望!
感觉像个缝合怪,集数又少,许多故事情节都没法精彩的体现出来。
我认为如果兄弟连是十分满分得话,太平洋战争是9分,这部空战群英最多也就给5分,空战狗斗情节拍的不如《空战英豪》,重型轰炸机战斗场景拍的甚至不如30多年前的《孟菲斯美女号》。
一共也没有几集的剧,还硬要插入很多其他的支线故事情节,比如跳伞后的逃亡、集中营、政治正确肤色人的战斗机队等等,给人隔靴搔痒的观感。
PS 反观前几年的《灰猎犬号》就很好看,紧紧抓住反潜海战护航的主题,充足的时长刻画故事细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80年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爆发出惊人的战争潜力,一口气生产了 30多万架飞机、8万多辆坦克和130多艘航母,二战中美利坚强大的工业产能,让各国瞠目结舌,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就阵亡10万飞行人员。
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从西西里号、硫磺岛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从接到指令到飞抵人民军和志愿军阵地上空只要10分钟时间,然后把山头炸个遍,这是多么恐怖的一种工业实力和战争实力,我们曾经面对过怎样一群敌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英雄、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当在反法西斯战场 中美共同为着正义的事业前进的时候 能量是巨大的……
看兄弟连看了不下十次,台词都背得了看太平洋也有3-4次对比起来《空战群英》其实【从第一集到第6集左右(老兵们下线前),节奏和剧情是挺好的:每天一个重要任务,主角配角都比较有描绘,故事比较有节奏感】,但全剧有几个突出的缺点我觉得很不应该。
1、以它要讲述的故事的历史跨度来讲,这部剧安排的集数太短,9集是三部曲里最短。
2、故事的后半截变得缺乏连续性,这应该不只是因为战斗大幅减员而导致的新兵更替而导致,因为就连从来应该给老兵的露脸时间都不给。
问题包括:①有两个机组成员跳伞到了法国,从落地、到求助、到受游击队审讯、到去火车站逃跑,本来一路都挺有剧情和细节感的,结果当集到了火车站就戛然而止。
下一集和以后就直接没任何戏份了,再过了一两集就说他们回英国基地了,然后被送回美国了,就全程没露过脸了。
这里处理得很潦草。
②红色机尾的黑人战斗机飞行员,给了一集的戏份,上任务,然后剧情里第一个任务黑人主角们就被打下来进了战俘营,然后就没啥台词了,一直到第十集解放战俘营,都再也没有什么有用的戏份。
结果到了全剧终、给观众科普局中人物背景故事时,先说了个克罗斯比,然后第二个介绍的就是黑人战机飞行员亚力山大杰弗森。
恕我直言,你这个剧这么拍,观众很难对红色机尾的几位飞行员有啥共鸣,所以你结尾又想突出这几位黑人角色的时候就很突兀:就感觉为什么你在着重介绍几个龙套?
这里主要就是剧情篇幅安排的不合理(顺便,我还是看过《红色机尾》的,现在都依然是这么觉得)③一个①里说的机组,一个主角巴克,一个罗森塔尔,都在剧情里好像开个传送门就分别从敌占区传送回了自己基地。
特别是罗森塔尔,剧情里都说了绕一大圈(先后经过伊朗等地),结果就是一集一瞬间。
如果集数够多,也完全可以多等几集再让他们回英国基地。
④罗森塔尔以一个“正好路过”+又偏偏“在等修车”的理由参观集中营的戏码真的十分牵强。
⑤全篇真正有血有肉的故事基本上是故事前5-6集的原班机组的少数几个人,其中真正有血有肉在描绘的人的就只有巴克、巴基。
连克罗斯比这个故事旁白者在后半程都是龙套。
⑥虽然飞行员一入职就军衔高(至少是个少尉中尉),到了轰炸机机长这个级别是个少校也无可厚非,然后我也很喜欢巴特勒和特纳这两人的演员,但是巴克和巴基这两人的选角选得不太好。
以这两位少校的资历来说,巴特勒和特纳演不了。
《兄弟连》里,温特斯从一开始表现出领导力,但这都描绘了他历经千幸万苦从少尉到中尉到上尉再最后仗快打完了才终于成为一个成熟又相对年轻有为的少校。
回过头来看《空战群英》这两少校这是啥?
他们的荧幕形象、做事风格、喜欢干的事,和刚飞飞机的莽撞少尉没什么区别。
《太平洋》里,主角莱托、锤子等人也分了几线在分别推进剧情,最后都做到了主角配角全都有血有肉。
说到底,《空战群英》篇幅太短,对人物的刻画不够深,没有虚构的故事和剧情支撑主角和主要配角。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如您对军史及军事题材影片感兴趣,请关注本人今日头条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或可搜索“WarArtStudy”)或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
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这段时间因为工作变更的原因一直没有更新,希望大家没有取关哈今天带来第一集后半部分的剧情解读,前文详见全网最细!
空战群英》观影大解读-第一集(上):历史背景篇剧中的第二主角约翰·伊根早于第100大队一步首赴欧洲大陆参战,剧集4:50时即呈现了他随第389轰炸机大队,在1943年5月21日执行对德国本土威廉港的空袭行动
第389”天蝎“轰炸机大队( 389th Bombardment Group "the Sky Scorpions")于1942年12月19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戴维斯-蒙坦空军基地(Davis–Monthan)成军,下辖第564、第565、第566和第567轰炸机中队,装备的是联和公司B-24"解放者"式轰炸机,而非剧集中展现的B-17轰炸机
第389大队队徽
第389大队第565中队所属的B-24J-145-CO,序列号44-40052真实历史中的1943年5月21日这天,第8轰炸机司令部执行第60号任务,投入第91(21架)、第303(19架)、第305(18架)、第306(21架)和第351轰炸机大队(19架)共计98架B-17轰炸在威廉港的U艇船坞,第389大队并未参与此次行动(该部的初次实战为同年7月9日从利比亚班加西起飞空袭希腊的马莱迈)。
其中77架成功投弹,有7架B-17被德军击落,24架受损,1人阵亡、9人负伤,60人失踪。
第11分钟的时候,主角机群在从美国飞赴英格兰途中降落丹麦属地格陵兰群岛(Greenland)。
此地也为二战期间“北大西洋航空转运线“(North Atlantic air ferry route)的主要中转地之一,美军通过此线从美国本土和加拿大向英国转运飞机。
该航线为美国飞机前往交战区的四条主要航线之一。
起点在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陆军航空兵基地,短程单引擎飞机由此地起飞通过纽芬兰、拉布拉多、格陵兰和冰岛的一系列中转机场飞往英国。
远程多引擎飞机可直接从纽芬兰出发飞往爱尔兰和英格兰西南部的机场;或经亚速尔群岛飞往英国或法属摩洛哥的机场,支援地中海战区。
到战争后期又开发了从南佛罗里达经百慕大到亚速尔群岛的线路
美军在二战中的四条航空转运线,分别是北大西洋、中大西洋、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航线格陵兰岛最初是挪威的殖民地,1380年挪威和丹麦联盟以后,格陵兰岛就由挪威和丹麦共同管理。
1841年丹麦和挪威分治以后,格陵兰岛成为丹麦王国的殖民地。
但是挪威和丹麦对格陵兰岛归属有争议,一度闹到国联下设的国际法院仲裁,结果国际法院支持丹麦的诉求。
美国对格陵兰岛也垂青已久,早在1867年美国就曾对购买格陵兰岛进行过调研,但是一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940年德国占领丹麦,美国人担心德国也会顺势控制格陵兰岛。
此举将会对冰岛、加拿大、美国等地构成严重的威胁。
但是,当时美国还保持“中立”政策,如果美国直接出兵占领格陵兰岛,那么无疑是直接同德国宣战,因为丹麦已经处于德国占领之下,而格陵兰岛是丹麦的属地。
为了不刺激德国,美国政府照会丹麦驻美国大使,表示愿意以低价向格陵兰提供一批武器,用来抵御德国的侵犯。
但是,当时的格陵兰岛人口才2万人,即使美国提供武器装备,也很难抵御德国的侵犯,所以只有美国出兵格陵兰岛,才能保证其安全。
于是丹麦驻格陵兰岛总督布伦配合美国来演一出戏。
布伦以自己的祖国丹麦被德国占领为由,宣布格陵兰自立,这样格陵兰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就可以邀请美国前来驻军了。
然后,1941年4月9日,丹麦驻美国大使以丹麦的名义同美国签署驻军协议,美国9000名驻军顺利进驻格陵兰岛。
虽然美国在格陵兰岛驻军的行为引发德国和德国控制下丹麦傀儡政权的反对,但是美国已经完成驻军手续,并已经在格陵兰岛以“格陵兰军”的名义驻军,所以德国和丹麦傀儡政府也没有办法。
美国陆军随即在岛上展开勘测,修建数个空军基地,主要基地是位于纳尔萨苏克(Narsarsuaq)的 "蓝西 1 号"(Bluie West-1)和位于桑德尔斯特罗姆峡湾(Kangerlussuaq)的 "蓝西 8 号"(Bluie West-8),这两个基地现在仍被用作格陵兰的主要国际机场。
在格陵兰坠毁的P-38剧集中主角降落的既是 "蓝西 1 号"机场,此地建在格陵兰岛南端附近今日纳萨尔苏克村的冰川碛上。
于 1941 年 6 月开始施工。
次年1月首架飞机在此降落,为美军在北大西洋航空转运线的重要连接点。
高峰期共有4000名美国军人驻扎此机场,战时约有 10000 架飞机在前往欧洲和北非战场的途中在此降落。
格陵兰岛南部经常出现恶劣天气,而纳尔萨尔苏克几乎被高山环绕,因此飞机进近"蓝西 1 号"钢垫跑道非常困难。
通常的进场方式是沿峡湾低空飞行。
由于跑道自西向东倾斜,无论风向如何,飞机都是向东着陆,向西起飞。
这点在剧集中也得到了还原。
如塔台报告报告方向330,风速30节,阵风50节,已经超过了现代客机如波音737的落地标准
男主角要通过右一风挡才能对正跑道,可见左侧风导致的左交叉非常明显主角在转场时驾驶的座机,被昵称为“达拉斯的爱丽丝”号(Alice From Dallas),机身战术编号LN-O
在真实历史中,该机生产序列号42-5867,于1943年4月2日从工厂交付给第100轰炸机大队第350中队,5月30日抵达英格兰,8月17日由罗伊·克莱顿机组(Roy Clayton)驾驶在轰炸德国雷根斯堡的行动中被德军高炮击毁两台引擎,坠毁在比利时 Hasselt以东6英里处的 Langerloo,机上5人生还归队,2人阵亡,3人被俘。
在大队降落后,依根与伯纳德·德马科上尉(Bernard Demacor)打招呼,可见后者驾驶的座机昵称“我们的宝贝”(Our Baby),机身战术编号LN-R。
真实历史中该机序列号42-3233,于1943年6月1日交付给第100轰炸机大队第350中队,10月8日在伯纳德·德马科驾驶执行第13次任务轰炸不莱梅时(当时本片男主角之一第350中队中队长克莱文少校也在机上),先被德军高炮击中3号引擎,后被战斗机击中4号引擎,整个左翼被打飞,坠毁在不莱梅,机上全部11人被俘(包括克莱文在内)。
在剧情中还多次出现了Air Exec这一似乎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的官职,不过字幕将其错误翻译为”航空军官“,造成观众理解上的疑惑。
男主角约翰·伊根在大队长哈罗德·胡林格上校的办公室中得知自己要被指派为Air Exec后极为抗拒在真实的美国陆军航空队/空军体系中,Air Exec为Air Executive Officer的缩写,意为”航空作战执行官“,一般为连级军官,角色为高级军官的参谋行政助理,从中队或以上级别的指挥官(如中队、大队、联队、航空队、兵种司令部)开始(但在美国海军中此官衔则为副指挥官,缩写为XO,如舰载机中队的XO即为副中队长,与空军的Air Exec有极大区别)
在真实历史中,初到英格兰的第100大队纪律散漫,训练成果也不理想,几乎要被上级第4轰炸机联队联队长李梅解散,大队长胡林格因此敲打各位中队长第一集的高潮部分在第100大队在1943年6月25日的首次出击,轰炸德国本土的不莱梅的潜艇基地,此次行动为第8轰炸司令部的第67号任务。
不来梅在战时的主要造船企业主要有伏尔铿股份公司(Bremer Vulkan AG)、威悉河股份有限公司(Wesser Schiffbau AG)、阿特拉斯造船厂(Atlas Werke)和瓦伦丁潜艇船坞(U-Boot-Bunker Valentin)其中瓦伦丁船坞建在不来梅郊区雷库姆(Rekum)的威悉河畔,是德国境内最大的 U 型潜艇防御设施,仅次于法国布雷斯特基地。
不同于传统的 U 艇船坞的是,瓦伦丁基地不单是容纳和维修已服役的U 艇,还主要是作为生产基地。
从 1943 年到 1945 年 3 月一直在使用强制劳工建造,但在空袭中遭到损坏,战争结束时尚未完工。
遭受空袭后的瓦伦丁基地
今日的瓦伦丁船坞
真实历史中1943年5月盟国被U艇击沉的船只数是45艘共计237182吨,而整个1943年损失的总数为582艘,当年损失最高的月份是在3月,损失了108艘共计58万吨。
在讲述第100大队各中队队形时,官方字幕再次出现了翻译上的错误,将大队编制下的各中队统统翻译成了“大队”(这一错误几乎贯穿了整部剧集)
真实历史中第100大队在成军伊始下辖4支中队,即第418、第349、第350和第351轰炸机中队
第418中队队徽
第418中队所属机,中队机身识别编号LD
第418轰炸机中队今日已改为第418飞行测试中队( 418th Flight Test Squadron),此图为该中队所属的麦道YC-17A“全球霸王III”运输机,此机基本上为手工制造,仅用于开发测试和评估,原本寿命约为 5 年, 但多年来经过定期进行改造和翻新,使用寿命延长
第349中队队徽
第349中队所属机,中队机身识别编号XR
第349轰炸中队今日已改为第349空中加油中队( 349th Air Refueling Squadron),此图为2008年9月28日,该中队所属的波音KC-135R“同温层油罐车”式加油机( Stratotanker)在给密苏里州空中国民警卫队所属第131战斗机联队第110战
第350中队队徽
第350中队所属机,中队机身识别编号LN
第350轰炸中队今日已改为第350空中加油中队( 349th Air Refueling Squadron),此图为2002年该中队所属的波音KC-135R“同温层油罐车”式加油机在堪萨斯州上空给F/A-22进行加油作业
第351中队队徽
第351中队所属机,中队机身识别编号EP
第351轰炸中队今日已改为第351空中加油中队( 349th Air Refueling Squadron),此图为2010年该中队部署在英国萨福克郡米尔霍登尔空军基地的波音KC-135R加油机此次行动亦为第100大队的首次战火洗礼:第8航空队第4轰炸机联队总共出动了第401临时战斗联队( 402nd Provisional Combat Wing)的第94和第96轰炸机大队(41架B-17)、第402临时作战联队的第95和第100轰炸机联队(37架B-17)共计78架轰炸机。
按照计划,第 402 联队将在第 401 联队编队后方飞行,第95轰炸机大队的18 架飞机领头,第 100大队的19 架飞机在编队最后方。
第350中队(中队长盖尔·克莱文,也就是男主角)为编队最上层中队,第349中队(中队长罗伯特·弗莱谢尔)为编队最下层中队
美军作战联队的编队队形,分为上、中、下三个中队,每个中队又分成三个分队(Flight)在主角们起飞前画外音也简要介绍了美军轰炸机群当时惯用的战术-箱式编队(Box Formation)
历史中美军执行密集轰炸大编队的症结,就在于.50机枪的射程,整个编队的逻辑,也是以.50的射程为基础。
维持密集编队的所有努力目的在于,无论德国拦截机从哪个角度对编队发动攻击,编队各单位,尽可能多的调动应对该方向的.50火力倾泻子弹,来降低德国拦截的成功率。
越密集的编队,火力的密集度就越高。
说白了美国人就是把地面堑壕战搬到天上。
用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的机枪手,熬死那些需要长期培训才能上天作战的精英德国战斗机飞行员。
为了实现这个战术,美军专门改进出加强高空稳定性的B-17E,把垂尾加大加高。
之后再不断升级火力,直到真正的空中堑壕战专用改造型登场,也就是B-17G
B-17G此次出击前每架 B-17 均装载了 10 枚 500磅炸弹,第100大队各机在英格兰特有的阵雨和低沉的乌云中顺利起飞,空中集结完毕后与第95 大队会合,两个大队很快并入位于泰特福德上空的第4轰炸机联队集结线( Thetford),落在第96大队的后方。
男主角克莱文少校在此次行动中驾驶的座机"狂野货物"号(Wild Cargo)
此机原型为一架序列号为42-30064的B-17F-85-BO,机身编号LN-T,1943年4月5日出厂,6月9日交付给第100大队第418中队,同年9月19日在空袭法国港口城市拉罗谢尔的作战中被德军击落坠毁在大西洋上,全部10名机组人员被俘
但由于低空的尾风,第402联队被迫做大量的S型动作以保持队形。
在继续爬升的过程中,由于从 3000 英尺到 19000 英尺的云层较多,第100大队在北海上空数次与联队失去联系。
其中一架飞机在恶劣的天气中无法找到编队,被迫返回基地。
飞离英国海岸时在低空的第349中队位置处于领头中队的后方1500米左右,高空和领航中队四散开来,根本不能形成大队飞行编队队形。
其中萨姆·巴尔机组由于座机三号螺旋桨脱落返航
机群在接近荷兰弗里斯兰群岛(Frisland)时,机群遭遇了第一批德军高射炮火。
历史上在1940 年德国本土用于防卫体系的有 791 个重型高炮连和 686个轻型高炮连,而到了1944年中期,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2655个重型高炮连(10930门88 mm Flak 18/36和Flak 37,4157门105 mm Flak 38/39和128 mm Flak 40)和1612个轻型高炮连(30463门20 mm Flak 30/38和37 mm Flak 43),参战兵员1110900人。
据德国空军军需总长汉斯-格奥尔格-冯-塞德尔统计:在在战争的前 20 个月中,每击落一架飞机平均仅消耗 2805 发重型防空炮弹和 5354 发轻型防空炮弹。
1943 年 11 月和 12 月期间,击落每架飞机平均消耗 4000 发重型弹药和 6500 发轻型弹药。
而到了1944 年击落一架美国轰炸机平均需要 88 毫米 FlaK 36 高射炮发射 16000 发炮弹、88 毫米 FlaK 41 高射炮发射 8000 发炮弹、105 毫米 FlaK 39 高射炮发射 6000 发炮弹和 128 毫米 FlaK 40 高射炮发射 3000 发炮弹。
从 1939 年到 1945 年,击落一架盟军轰炸机平均需要 3343 发重型高射炮弹和 4940 发轻型高射炮弹。
美军的战后研究表明,如果德国人能为防空炮弹安装了近炸引信,那么在平均飞行高度为7600 米、时速为400 公里的情况下,美国轰炸机的损失将是原来的 3.4 倍。
每千架轰炸机的损失将从 11 架增加到 37 架。
但美国人称即使使用近炸引信,也无法改变国土防空的结果,因为到44年中美军的空优已经可以彻底压制德国防空体系,尽管如此轰炸机进入轰炸航路后,为了防止飞行员胆怯,都会改成自动驾驶仪驾驶,或者让诺顿系统接管了自动驾驶仪。
对比一下击落一架飞机的成本与飞机的制造生产成本对比:1942年德军使用重型防空弹药击落一架飞机的成本为267440帝国马币(106976美元),使用轻型防空弹药击落每架飞机的成本为37050帝国马币(14820美元)。
1942年北美B-25 "米切尔 "和马丁B-26 "掠夺者 "中型轰炸机的单价分别为153396美元和239655美元。
这个成本不包括维护、军械和燃料支出,也不包括与轰炸机机组人员培训相关的费用。
所在战争中期之前对比来看德国人击落付出的成本并不算高。
在穿越高炮弹幕时机组人员口中念念有词的是“向大天使圣米迦勒祈祷文”(Prayer to Saint Michael the Archangel ),1886年由教皇利奥十三世所作,一直到到 1964 年天主教会在做完小弥撒(Low Mass)后都会诵读这篇祷文。
意大利画家吉多·雷尼所作的《大天使圣米迦勒降魔》此段颂文原文为拉丁语,全文如下:Sancte Michael Archangele, defende nos in proelio:大天使圣米迦勒,在战斗中保护我们;contra nequitiam et insidias diaboli esto praesidium;保护我们免受魔鬼的邪恶和陷阱。
Imperet illi Deus, supplices deprecamur;愿上帝斥责他 我们谦卑地祈祷tuque, Princeps militiae caelestis,天国的王子啊,愿你以上帝的力量,Satanam aliosque spiritus malignos, qui ad perditionem animarum pervagantur in mundo,divina virtute in infernum detrude.将撒旦和所有其他在世上游荡、企图摧毁人们灵魂的恶灵打入地狱。
Amen阿门
8 时 40 分,在5000米高空联队先导位置的第 94 大队通过无线电报告,由于天气恶劣将全队掉头返航,但 第100大队没有收到报告,继续飞入厚厚的云层。
当在7500米处冲出云层时,大队长发现编队中只剩下 8 架飞机。
在飞过德国海岸五分钟后,编队中剩余的飞机在德国上空扔掉了炸弹,转向返航。
而剧集中展现了在编队最下方的第349中队遭遇德国空军战斗机攻击的剧情,共有3架轰炸机被击落,相信是根据当时的幸存人员口述重现场景当时面对美军轰炸机群的箱式编队,德国空军战斗机总监阿道夫·加兰德最推崇的是迎头攻击,接近速度快给美军机枪手活力拦截的时间短,并且一旦打中就能直接打死飞行员,但是射击窗口很短,特别是身单体薄的德国战斗机到开火距离几乎都要撞上美机,需要飞行员极高的技术跟勇气。
阿道夫·加兰德(1912-1996),生涯总战绩104架加兰德自己监工了几次发现他手下都是远远抠扳机胡乱打完炮弹就脱离,气得要命,自己上去干掉两架后回来就开始组建加装装甲的Fw 190A突击大队(Sturmgruppe),要求不到近距离不得开火
但美军从B-17G开始装备下颚机枪塔,几十架B-17G同时向着前方开火,即使是重装版Fw 190一样抗不住,美军12.7mm机枪的弹道很平直比德国战斗机的短身管30mm机炮射程要远不少,德国战斗机飞行员的心理压力非常大。
而德国空军对付美军密集箱式阵型的惯用战术之一-即第300战斗机联队首创的“野猪战术”(Wildsau),以8架或者更多战斗机攻击美军队形中的中1架,这个目标最好是编队边缘的,这样美军机枪手就不能集中瞄准1架了,而且总有1架没有被瞄准,甚至几架没有被瞄准,没有被瞄准压制的战斗机就可以冷静的瞄准B-17开火将其击落
德国空军的教学模型,结论是侧后上方是b-17的弱点,但是由于箱型阵,德国人只能俯冲下来向整个机队概略射击,然后穿过火网,争取能打伤一架使其脱队,再集中搞掉
其他的战斗机也应该开火用曳光弹攻击轰炸机,8架战斗机意味着24门机关炮,或者24条曳光弹弹道,会给机美机枪手造成严重恐慌,甚至无法冷静下瞄准。
反之战斗机被十几条曳光弹弹道攻击,战斗机飞行员同样也会害怕不能冷静瞄准,很远就会想脱离逃跑。
另外还有驱散箱形编队,相对来说,冲编队比精确射击盒子编队要安全一点,不需要降低速度精确瞄准射击,只要开足马力冲进编队赌一把就可以了。
能把堡垒编队冲散,基本就等于作战成功,因为离群的堡垒很容易对付,火力密集度下降了,德国战斗机们上去撕咬堡垒单机也就相对简单。
说回此战损失的三架B-17,首先是位于编队最后的保罗·施马伦巴赫中尉驾驶的“Bar Fly”号 B-17F-85-BO(机身战术编号XR-D,序列号42-30038) 在8000米高空遭遇了德军战斗机的突袭,第一轮攻击就被打掉了投弹手和机腹球形机枪塔,射手诺曼·古德温的左腿被20mm机炮弹打中,鲜血溅满了整个机舱。
第二轮攻击后机体除了机尾机枪塔之外全部全部的自卫火力均被端掉,飞机在空中解体后爆炸坠入弗里斯兰群岛中旺格鲁格岛(Wangerooge)以北20公里处海域。
包括机长施马伦巴赫中尉在内7名机组成员身亡,球形机枪塔射手诺曼·古德温被德军救起,在医院截肢后送回了美国,腰部机枪手和机背机枪塔射手也被德军海岸警卫捞起后,6月26日送入德国空军的战俘营
施马伦巴赫机组,左二为施马伦巴赫,照片中除右一导航员约翰·布朗中尉被俘外,全体在6月25日的行动中阵亡接着是阿隆索·亚当斯三世中尉(Alonzo Adams III)驾驶的“天使乳房”号B-17F-40-DL ("Angel's Tit",机身战术编号XR-K,序列号42-3260) ,被德机在弗里斯兰群岛以北30公里上空击中,机体在空中爆炸后坠入北海,9人阵亡,仅领航员尼古拉斯·德姆查克少尉 (Nicholas Demchack)一人 被俘
“天使乳房”号,1943年4月出厂德姆查克事后回忆:“从收到跳伞警报到我在一艘德国船上苏醒过来,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
跳伞警报响起时,投弹手古利少尉正在机头,还没有受伤。
我当时正在开枪,没有听到信号,但古利告诉了我。
我相信机长亚当斯和副驾驶克雷奇被机枪打成重伤或阵亡了,那通扫射离我很近,从角度看似乎射进了驾驶舱。
紧接着就响起了跳伞信号。
相信飞机当时就爆炸了,其余机组人员被直接炸死或失去知觉无法操作降落伞。
捞起我的德国船员说没有看到其他人"。
“天使乳房”号上的唯一幸存者德姆查克,分别摄于1942年和2001年,本人于2001年10月去世第三架是奥兰·比德里奇上尉驾驶的战术编号为XR-Q、序列号42-29986的B-17F-80-BO,无人知道该机的最后下落,推测是坠入北海,机上10人无人生还。
当天早上从索普阿博茨基地起飞的18架飞行堡垒中,除了上述三架外,其余飞机都在11:30分之前返回了基地。
“运河”一词翻译有误,这里特指的是横跨欧洲的大陆和英国本土的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剧集最后一刻也展现了真正战争的残酷,克莱文的座机被打得千疮百孔
下图是一张真实的战损机,第100大队第349中队的“波音美人”号(机身战术编号XR-7,序列号42-39867),1944年1月24日轰炸法兰克福中机尾被高炮炮弹击中,机尾机枪手被甩出,奇迹般生还被俘。
二战时期对于战损机体的维修方式是在受伤的地方挖个更大的圆的或者方的洞,然后放块圆板或者方板补掉这个洞,然后在反面铆接块更大的铝皮做为背板,那么圆板或者方板就可以铆接在背板上了,最后再抹上腻子,打磨一下
一位参加了了当天行动的领航员回忆道:“在过去的七个月里,和我们一起生活、欢笑、和玩耍的30名弟兄们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这让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连续几天都感到悲伤、沮丧和麻木。
如果曾经还有人存在着战争对于我们这些佩戴银翼飞标的飞行员来说是一场迷人而令人兴奋的冒险的想法的话,也都随着6月25日发生的这一切而消失了——从那天起,我们所有人都意识到我们的任务充满着肮脏、危险而残酷的。
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认为我们是“不朽”的想法在那一天都烟消云散了。
”
以上就是第一集的全部解读内容,如果您喜欢本文风格,还请点赞转发关注,下次将更新更为残酷的第二集解读
看完沙丘2之后,才看的此剧。
所以对男主真是一时半会接受不能。
沙丘里的造型,表演,简直太深入人心了,但也侧面说明演员演技好。
多面千变,这是演员的优势。
片里演员都不熟,除了早早坠机的,那个爱尔兰人,演过切尔诺贝利和x战警的,头号玩家是不是他演的,有点脸盲记不清了。
看此剧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艾玛坎宁,是我的菜,爱到不行行那种。
可惜戏份非常少。
但认识了就是收获。
全剧是远远不如兄弟连的,自然也比不上稍逊的血战太平洋。
有汤姆汉克斯和斯皮尔伯格,里面肯定不可避免的要政治正确,也肯定要宣扬正能量,不光第八集着重描写了黑人战斗机飞行员,也在第九集描写了集中营惨况,当然历史事实如此,纳粹确实该死,犹太人不该遭遇种族灭绝。
战斗场面因为是轰炸机,所以观赏性自然不如上面我说的两部剧集,而且剧情也一般般吧,但是服装道具飞机什么的满分,很还原和真实。
战争真的太残酷了好吗?
那些煽动叫嚣战争的人,真的该死!
片头主题曲还不错。
那个领航员非常奇怪,居然晕机,片尾又不晕了,我只奇怪美军当时就这么管理松散吗?
晕机的人也能上飞机领航整个机组?
简直不可思议。
开头一两集,真担心他误了大事。
理论上世界各国各军兵种,都会避免这样的隐患的啊!
另外战俘营的篇幅太多了些,虽然也有看点,但整体剧集观感,就肯定不如上两部了,全是战斗。
暂时就想到这些。
空战群英
兄弟连
太平洋战争斯皮尔伯格与汤姆·汉克斯共同打造的二战系列作品,继《兄弟连》与《太平洋战争》之后的第三部战争迷你剧《空战群英》,今天正式上线了前两集。
上线时间表1月26日 第1集(1小时2分钟)第2集(55分钟)2月2日 第3集2月9日 第4集2月16日 第5集2月23日 第6集3月1日 第7集3月8日 第8集3月15日 第9集《空战群英》根据唐纳德·L·米勒同名原著改编,故事描写二战期间驻扎在英国的美陆军第八航空军的第100重型轰炸机大队的战斗事迹,这支轰炸机大队绰号“血腥100”,前后执行了300多次轰炸任务,累计损失有229架飞机。
第100重型轰炸机大队下设349、350、351、418轰炸中队,“血腥100”(The bloody 100th)这个绰号其实是形容第100轰炸机大队极高的牺牲率而得名的。
“bloody”除了有流血的意思,也是一句英式俚语或者脏话,有“该死的、他妈的”的含义,所以这个绰号感觉也有多重含义,除了形容极高的牺牲率,也有一种感叹的语气于其中。
第100大队队徽轰炸大队的所驾驶的轰炸机是“B17 空中堡垒”,B17由波音设计生产的4引擎重型轰炸机,主要应用于欧洲战场,是针对纳粹德国军事以及工业目标进行轰炸的主力机种。
B17 空中堡垒其实早在30年代B17被刚刚设计出来时(波音内部命名为波音299),与当时另两家公司竞争美国陆军航空军的订单,但由于试飞中的一次事故,导致波音并未获得军方订单,不过由于波音的优秀设计以及B17的性能(速度快且飞行高度高且配有重型防御武器)更符合陆军航空兵的需求,因此军方还是向波音订购了13架,用以今后的评估测试。
下巴炮塔后经过不断地完善B17最终在1937年定型,并于1939开年开始大量生产,以满足战场的需要。
经历了从A到G的各种升级机型(战后升级了一款救援机型H),其中“B17G”还设计出了位于机头部分著名的“下巴炮塔”以强化正面迎击的战斗力,使得飞机的机炮数量提升到了13门,可谓是名副其实具有强大反击能力的空中堡垒。
据统计,B17在二战中所投下的炸弹量在所有轰炸机中是最多的,也是有史以来生产第三多的轰炸机(共生产12731架)。
在欧洲战场上,B17是在1942年的7月投入到进驻英国的美国陆军航空兵第八航空军,开始执行对德国的轰炸任务;“血腥100”大队是43年开始编入第八航空军(第八航空军下设3个航空师、其中有十个重型轰炸机大队),正式加入欧洲战场。
1943年6月25日,血腥100大队执行了第一次战斗任务,轰炸了位于不莱梅的U型潜艇基地。
之后大队轰炸任务主要集中于轰炸法国、德国、波兰、荷兰、挪威、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的德国机场、工厂、以及各类军用设施,直到1945年4月20日最后一次执行任务,几乎没有停歇的轰炸任务前后持续了22个月。
期间,大队获得过两次杰出单位表彰,分别是1943年8月17日轰炸雷根斯堡,以及1944年3月4、6、8日轰炸柏林。
战斗期间,B17轰炸机除了投弹轰炸,还要同时应对德军的战斗机以及防空炮火,相当于一边战斗一边投弹,一架B17上通常有8-10名机组人员,除了驾驶飞机,投弹、射击、紧急修理、救助伤员等等工作是他们任务中的家常便饭。
由于B17的优异性能,当时经常可以看到机身严重损坏,甚至4个引擎只有1个还能工作的情况下,仍能带着机组人员返回基地。
据德国飞行员回忆,“有时候B17都被打烂了,它还能飞甚至还能反击”。
但即使如此,最后统计在欧洲任务中陆军第八航空军共阵亡超过26000人,在B17上执行轰炸任务的人员有接近25%的牺牲比例。
血腥100尤甚,大队共损失了229架飞机(包括无法再飞行),以及共有 785 名飞行人员阵亡或在任务中失踪。
《空战群英》就是记录和描写这些轰炸机上英勇小伙子们的事迹,相信斯皮尔伯格与汉克斯仍会为我们广大观众提供一份高品质的作品。
以上
工整略显平庸。
空战很不错,但文戏太过做作,且节奏混乱,感觉很多事要说,又很多事都没说好,大杂烩一样!
和兄弟连就别比了,差了一个银河系!
本剧最大败笔就是这货: 一副空洞的眼神+刻意装逼的肢体语言,无比的扭捏,尬得让人随时抠脚指!
这货演的猫王15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像吃了坨猪油,腻的反胃!
这还不好看??什么好看?
期待了这么多年,还是失望的,整体的下滑是非常严重,演员很做作,代入感太差了。情节也是有些散乱,抓不到主线。
这部剧有看十分钟让人生气一整晚的魔力。正如热评所说,男主角太油了!!!更可怕的是他的嘴🤮,别怪我们颜值主义,是他整个表演方式非常让人想吐且入不了戏。他像个色情电影里扮演空军的男优,我们不是观众而是他的镜子,只是为了方便让他看自己有多帅。如果你非常喜欢兄弟连,建议你重看三遍,远离这部剧🤪
美剧神剧!
可以拿给某些“做人不能太无耻”的导演们当教材,好好回炉学习学习基本功,如果良心还在的话。
俩男主丑得。。。
大场面制作上水准可以,但是总觉得不太吸引人(暂评为三星吧)。题外话:男主之一的演员Austin Butler,之前在一部青春片里看过,难怪眼熟啊
平淡无奇
8/10.本剧讲述二战时驻扎在英国的美国空军第100轰炸机大队的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剧情从1943年讲起,因为开始时没有战斗机护航,美军又坚持在白天空袭轰炸,所以第100轰炸机大队损失惨重,伤亡率非常高,尤其是轰炸明斯特那次,17架空中堡垒出击,只有1架返航,以至于双男主先后都被抓进了德军的空军战俘营。继《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后,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最后终于完成了二战三部曲,陆海空都齐了。空战部分拍得相当好看,很震撼,其他部分就还行吧。找了好多英国演员来扮演美国飞行员,是找不到美国演员了吗?其中一个扮演地勤维修师的演员就是裘德洛的儿子拉夫洛,我说这演员怎么那么眼熟呢,很像年轻时的他爸。
无法在一集中重点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且用旁白推进剧情,编剧太偷懒。配乐加的不是地方,无法推高观众的情绪。演员演得也不行。比BOB水平差太远,看两集就追不动了。
脸盲症只认得巴克,约翰和克罗斯比三个主角,其他人都记不住……
War Is... War. Ep5漫天飞机残骸飘落,眨眼间整整一个梯队仅剩一架。'Because Adolf Hitler and his gang of thugs decided they should rule the world. That's it. That's the only reason anybody dies in this war.' 这作为二战三部的最后一部挺合适,There is a life awaits.
很是话痨
油得令人发指
油传油现象在卡特纳的身上得到了充分证明 建议你俩麦麸绑死
制作精良,画面优秀,但其他感受就略微平淡了。
这剧集垃圾到我都不知道从哪开始喷他,真的是哪哪都垃圾。苹果出品必输烂品。能够在所有维度上把所有人都拍的令人极端厌恶也是绝了。看到第六集我脑海中就想过一个词,faggot。在所有层面都充满了娘炮气质。从指挥官到下级军官,从飞行员到地勤,从哪怕一夜情的寡妇脸上和言谈举止中都充满了矫揉造作。而这都不是在说剧情,而仅仅在技术上,用摄影、剪辑、选角。整部剧就是个加长版的广告。
这种剧多来点,史帝文+汉克斯+福永,无敌了,都是我喜欢的电影人,二战的一切还得前两位来策划,他们是质保! 除了两位男主选角油腻了点,其他的都不错,空战画面真实壮观,激烈残酷,人物内心刻画到位,家国情怀,年轻使命,该有的都有了,2024开年笫一大剧了
如诗如画花前月下的美好战场…什么垃圾玩意儿
跟《太平洋战争》有十年的差距,跟《兄弟连》有二十年的差距,这怎么还跟拍摄时间精密挂钩上,还越拍越退步了。本该前进二十年变成后退二十年,那么一进一退间就离期待值差了约五十年。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让大家对所谓的少爷兵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这部倒好,反而坐实了少爷兵的称呼。幸运的是,我不知道兄弟连还有三部曲,直到开播才知道,所以根本没有期待一说。不知那些等待这么多年的人该有多愤怒和失望,哎。PS:终于看完了,整体平淡如水,属于看过就忘的类型,九集了也没有塑造出个立体的人物来。有个疑问,空军整体待遇福利好,军衔也封的高,可怎么到了战俘营待遇也不错啊,里面还能写信收信,当年人民志愿军优待战俘才这样做,这纳粹德国还怪好的呢。这冲就条件,巴克三人冒着生命危险逃跑图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