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有多好看,但自己总是偏爱于这类题材,所以评分不自觉地偏高。
前有margin call, the big short, Wall Street ,今年很不容易让我看到了这部电影。
看这类电影,很多时候带有科普性质。
虽然学了六年金融,但很多东西依然不是很了解。
看完它,至少对庞氏骗局,Bernie Madoff等等这些词有了印象。
也算拓宽了点知识面吧。
说是欺诈圣手,真的无可争论。
毕竟650亿美元的诈骗金额,不是其他骗子能够想象的。
不过就片中的叙述来看,不过就是《魔鬼营业员》(根据尼克·李森自传改编,尼克为了业绩,靠欺诈搞垮了巴林银行)的放大版。
电影似乎客观地为伯纳德·L·麦道夫的欺诈历史做阐释,但因为影片是站在麦道夫一家人和朋友的角度来展现问题的,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为麦道夫家族辩护的傀儡。
当然,案件本身也的确无法站在司法的角度,或者受害者的角度来讨论,毕竟片中的FBI也好,监管部门也好,都显得十分垃圾,估计美国政府也不好意思提在这一事件中,自己扮演的角色;至于受害者,我们可以看到,毕竟不说普罗大众,而是那些资产上亿的富豪(甚至屌丝们可能还会拍手称快呢)。
不过,我看这部影片时,先是被闷死,来来往往都是几个人在絮叨,又没有什么动作情节调节一下,几乎挺不下去,如果不是冲着这么一个大事件,大人物,还真没有看完。
而看完了,又觉得被吓坏,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人生的虚无,与世界的黑暗。
主人公麦道夫是个成功者的楷模,是金融界的权威,但其实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当然,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善长仁翁,相当诚恳可靠,又精明严谨。
所以,按照片中的说法,他欺骗了妻子,欺骗了两个儿子(他们一直就在自己的公司里工作),欺骗了兄弟,长达16年之久。
(记者:你是怎么做到保守秘密的? 麦道夫:16年了,这个秘密不让我妻子、兄弟、儿子们知道,我是怎么做到,还能保持些许清醒头脑的?
嗯……我想到的时候就会很担心。
)麦道夫的说法是“保护家人”,的确他是想保护。
他在发现骗局无法延续时,想到的是提前给儿子和手下们提前发红利,把钱全部花光,然后自己去进监狱。
但是,儿子们为了避免被当作“同谋”,还是吓得去“大义灭亲”,这时候FBI才介入调查,逮捕。
当然,虽然两个儿子在接受调查时,是很好地面对了审讯和质疑,但是最终还是背负着“羞耻”,过得和痛苦,正如网络资料所显示的,一个自杀,一个病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权威文化的弊端。
麦道夫儿子在接受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讯问时,提出自己对父亲的骗局毫不知情,然后受到质疑,就反问联邦调查局,令其哑口无言(很明显联邦调查局FBI对待一些小偷小恐怖分子有本事,但是对付上层人也是毫无办法)。
关键也可以看出美国的“权威”文化的弊端。
(加入到文化学中)调查人员:我不懂的是你怎么可能同你父亲共事20年,却丝毫不起任何疑心?
麦道夫儿子:丝毫不起!
调查人员:你父亲的客户是什么人?麦道夫儿子:我不太知情,杰弗里·皮考尔是个大户,还有纽约大都会队的佛瑞德·威尔彭和索尔·卡茨,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还有些家里方面的朋友,马蒂。
但他从来不具体谈自己的工作,我们的钱也攥在他的手里。
调查人员:所以你从未怀疑过你父亲?从来都没有吗?麦道夫儿子:你知道他的身份吗?调查人员:我想我们都已经开始对你的父亲有所了解了,麦道夫先生。
麦道夫儿子: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我们把他视作偶像来崇拜。
我们所说的这个人开拓了现代市场,创办了纳斯达克,他是纳斯达克的主席,全国证券交易清算公司主席,国际证券清算公司主席,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主席,美国金融业监管局的改良人,新航交易委员会主席。
调查人员:我懂你的意思。
麦道夫儿子:先生……你不懂,国家商业行为委员会主席……调查人员:我们懂。
麦道夫儿子:新航联邦监管委员会成员,调查人员:可以了,先生。
麦道夫儿子:美国……全国航空航天局小订单执行委员会主席,你问我为什么毫不知情。
那我来问问你,你们来自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之前也调查过他,那么请问,你怎么会毫不知情呢?
很明显,麦道夫儿子不管对父亲的欺骗行为是否知情,他的回答相当有说服力。
对于他而言,是父亲;对于所有人而言,父亲还是个权威,是业界领袖。
片中,也有具体谈到麦道夫是如何躲过追查的,他是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向调查人员说话的:有监管机构的人来我办公室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请律师过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什么事都没犯;第二,我比绝大多数的人都要了解规则,因为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我起草的。
虽然我们之前没见过,不过可以说我们还是挺有关系的,你们证券委员会主任的候选名单上就有我的大名。
如果你们还有什么需要,随时来办公室找我,不要觉得不方便。
当对方提出:我们需要你们的账户号,以便核实你们的资产。
麦道夫也很爽快就给了他们,尽管他自己清楚:只需一个电话,证券委员会的人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伪造的,账户里其实一分钱都没有,可他们不会打电话的。
说实在的,麦道夫就是利用权威和自信,让调查人员不敢打电话或者根本没想去打电话。
用他的话来说:这不仅仅是赌博的心理,更像是一次信仰的飞跃,知道他们有可能会打那个电话,然后就能发现一切,但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真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心情,是极其痛苦且困难的。
这样的话听起来很讽刺,但既可以让我们明确尊奉“权威”的负面问题,也可以让我们看到麦道夫这种高级骗子的“特性”。
二、真正可怕的是“好人”。
麦道夫也这样向记者说:现在想起来,我最大的失误或者说我最大的弱点……就是我总希望取悦人们。
是啊,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符合大家期望”的人,很容易就变成了一个“超级骗子”,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存在。
就像《雷雨》中,我们总说,周朴园坏到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坏。
麦道夫,自己一直都把自己当“好人”,当成一个热爱事业,守护家人的好男人。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犯罪”(对自己的孩子):我不是故意的,期初我开始犯错……犯罪的时候,我想着,一定有办法解决的,但后来变得不可能了。
我越挣扎,就越陷越深,归根结底,我拒绝承认这个事实,我无法接受这辈子有失败的事实。
我不承认。
为了继续保持自己让大家满意的形象,老好人也就变成了一个“深藏不露”,把妻儿都蒙在鼓里;而且还善于巧用手段的家伙。
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华尔街陷入灾难时,麦道夫的公司也受到了重创,很多人要求抽回资金(梅迪西银行要撤回4亿5千万,斯坦利·查尔斯一整年都从我们这儿取钱,这还没有算上费尔菲尔德取出的资金……),这时候,麦道夫就被逼出了手段。
这边跟老朋友说:市场里现在有一些非常不错的机会,我想跟你分享一下,如果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也不会来找你了,明白吗?
我不想你以后因为错失这样的机会而责怪我,股市正在暴跌,所以恰巧可以抓住这个机会。
那边跟新朋友(自动找上门来投资的)说:钱不是最重要的。
抱歉,不过这个季度的基金已经全部被订完了。
我的客户知道如何高枕无忧,我也知道如何不让他们吃亏。
(对方提出要投1个亿)这跟钱真的没关系,你是要我抛弃和客户的合作关系,这我做不来,我必须牺牲掉某个客户,一个忠诚的客户,这样才能满足你的需求,除非你有特别好的理由……我必须按职业道德办事,我不能让你插队。
我很想帮你,但是不行,名额已满,爱莫能助。
(对方一直加码)我想想……还是不行,如果超过4亿,那就可以考虑一下。
很明显,他不过就急于吸取更多的钱来填补窟窿。
最终,这个窟窿还是填不上去,本来应该有500亿美元的,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
所以,只要出现一个大户要回购取钱,立刻就暴露。
三、可怕的并不是贪婪,而是虚无。
麦道夫还这样说。
我想告诫大家的是:“永远别把超过一半的钱投在我身上”,未来的情况谁说得清楚呢?
可能某一天,我就变成疯子了。
可事实就是,人们都太贪婪了。
当他被指责背叛了所有人时,麦道夫这样说:但那些人也是有一点贪婪之心的,有点……他们不想努力,只想赚钱,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共犯。
他们本身缺少那份正直,又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富翁的贪婪。
甚至他还为自己找到了更堂皇的理由:我之前还在想……即使我不这样做 迟早也会有人出来顶替我。
这个国家需要一个坏人的角色,需要他来恐吓所有人,这样他们才能听话地,在受操纵的系统下生活,所以倒不如我来当这个坏人。
的确,所有的欺骗都源自贪婪。
上层人,富翁的贪婪,其实与底层人,平民的贪婪并无二致。
人性如此,本来就无可厚非。
我想到的问题是,麦道夫就这样让钱蒸发了,尽管这是富翁们的钱。
但是富翁们的钱又从哪里来的呢?
很明显,是从平民,从底层人那里盘剥来的。
底层人,花最大的努力,辛苦积攒的钱,到了富翁那里;富翁的钱又到了哪里?
说白了,“钱”在推动着世界,愚弄着人类。
就像股灾、金融危机、楼市泡沫,一旦遇上了辛苦经营的财富转眼成空,到底谁骗了谁?
一切都是捕风!
所以才说,那种直接的劳动,直接的收获,与自然的交易与平衡,才是“真实”的,才是幸福的根源。
17.7.17 |
麦道夫欺诈了500亿金 为什么不呢?
影片中有一幕是这样的:记者再三追问麦道夫导致他有些恼怒,于是他反问了一句”我是反社会人格吗?
“ 接着就是长达5秒的留白。
影片中的基调全然便是批判麦道夫,有很多幕展现出了人们痛苦的脸庞,试图展示一个金融恶魔的存在。
但是,恶魔究竟是谁?
大量的下位资金被融入到基金中去,庞氏骗局总有着一个又一个的人们加入进来。
那么,他骗来的钱究竟交给谁了?
既得利益者们。
资本持有者们。
或者说是那些投资人们。
可以说,不是他选择了投资者,是投资者选择了他。
不是他欺骗了社会,是社会选择性的被他欺骗。
人们对于钱总有很奇怪的看法,其实从影片中就可以发现,麦道夫根本不在乎钱,他在乎的是他的名誉和成就,是他的声誉。
欺诈起始于一次十亿美金的亏损,之后愈演愈烈。
因为他的名声之大,声望之高,所以人们选择他。
市场上有那么多同等的、更高利润、或者同比利润的产品,为什么人们不去选择那些?
因为对他的全然相信。
人们在金钱面前早已失去了理智,为什么家破人亡?
因为欲望太大。
人们越来越贪婪,希望通过一种方式来获得稳定的高收益,不劳而获的思维贯穿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人都想分一杯羹,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投入进去。
没有任何人对他产生过怀疑,麦道夫即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游戏规则者。
他对于规则再清楚不过,所以他嘲笑规则,玩弄规则。
其实他说的没有错,在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社会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当恶人,承担所有人的责骂,质问,羞辱。
麦道夫所欺诈的无非只是华尔街金融风暴亏损的百分之一,在08年的金融风暴中,上万亿美金凭空蒸发,为什么人们从来就不在乎这件事情?
认为它只是正常的经济规律?
金融无非是一个更大的庞氏骗局罢了。
麦道夫终究没有上法庭受到公审,因为他的投资者里面有摩根大通、瑞士银行、以及一系列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精英,最富裕的人们。
如果他被公审而牵扯出这些人来,岂不是可笑?
岂不是在质疑整个国际金融系统?
什么是社会?
什么是金钱?
什么是欲望?
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的识别金钱的作用?
我们是否是一个正常的人?
我们的欲望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小吗?
我表示怀疑。
人们对自己总是怜悯的,当遇到问题时总会下意识把责任推给他人,这非常可笑。
无非是承担不了责任罢了。
自己有欲望,但是无法通过现有的努力去实现,然后另辟蹊径,寻找一个更加简单、更加便利的方法,然后有盈利的时候感到开心快乐,在一切消失之后感到痛苦不堪。
这难道不可笑吗?
每一个人,每一个受害者都参与进去了,每一个受害者都伪装成一副无辜的模样去博取同情。
每一个人似乎都被麦道夫表面的权威所欺骗,就连金融证券检查所的人拿着最关键的证据也无动于衷。
“看起来真实的东西往往比真实更真实。
“ 每一个受害者都是伪善的。
他们无比精致,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的模样,博取社会的同情,成为操纵话题的大多数人,成为能够引起社会共鸣的大多数人,然后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这个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需要这么一个人,来成为罪人,成为恶魔,来承担这些苦难,来消磨人民对自己劳动生活厌恶的情感。
如果,我是说如果。
他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着自己稳定的产业,那么即便手里的流动资金一分不剩他们也有办法存续下去。
他们持有自己的房产、汽车、一切,失去的只是流动资金,他们绝对有着重头再来的能力,或是延续生活的能力。
这部电影,仿佛一遍又一遍的质问着我:”真正的受害者是谁?
“ 如果庞氏骗局能够延续下去,那么或许麦道夫的把戏能够延续直至永远。
并且每一个人都对他心存感激,每一个人都感激能够加入他的基金,每一个人都在感激被骗。
实在可笑,简直荒诞,就连律师的证词也是挑出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个例来进行辩驳,整个社会被情绪控制着,所有人都活在被欺骗的虚假情感之中。
没有一个人从法律出发,没有一个人站在公正的角度对他进行审判。
他们仿佛忘记了一件事情,是他们选择被欺诈,而不是欺诈选择了他们,这是双方同意的欺诈,是你情我愿的交易。
犹记得前几个月多个网络金融平台跑路,无数人变成了受害者。
这非常可笑,银行4%的利息满足不了他们,所以她们选择15% 甚至30%的高利润。
平台上写的明明白白,金融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但是他们仍然选择了加入。
平台破裂之后,他们口中诉说着无尽的辩解词,来为自己开脱,来诉说自己的悔恨。
但是做出选择的是他们,没有任何人逼迫他们。
人们渴望高收益,却不愿意承担高风险,这是极度可笑的。
你想要铤而走险,而风险发生了你却不愿意接受,这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你加入金融的游戏,你想要靠不劳而获博得更好的生活,这是一种无比荒诞的想法。
泡沫破碎,眼前只剩下虚无的时候,你开始反抗,开始诉求正义,却怎么也没有回忆起自己享受高额利息时刻的欢喜。
不依靠自己,而想依靠他人,依靠运气,依靠机遇,渴望天上掉馅饼。
这是人类的原罪——贪婪。
直至最后,不是人们操控着金钱,是金钱操控着人们。
贪婪,操控着人们。
或许我的想法是反社会的, 但是, 什么是社会?
什么是真实?
他虽然进行了欺诈,但是不要忘记,人们同时也选择了他。
电影《欺诈圣手》这是一部看着心里会很难受的电影,电影主人公伯尼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的一手制造着,金额高达350亿美元,当然这只是一些背景资料,整部电影围绕着伯尼的庞氏骗局被揭发后所引起的一系列后果事件所发生的,而想要结束这个骗局的是伯尼本人,当然也是这场骗局出现了问题,但是伯尼没有想要潜逃,而是想用留给自己一点时间安排自己的家人和员工,这是一个前提,很重要的前提,如果说以当时伯尼的实力,潜逃是很容易的,带着几十亿上百亿资产潜逃,也许他所面临的不会是最后的150年牢狱之灾以及妻离子散,但是伯尼没有想逃脱,而是很坦然面对所发生的一切,能做到这点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力。
我局的这部电影很多东西其实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伯尼用十几年时间构建的骗局,曾经无数次有被揭穿的可能,但是问题是,这十几年来没有人真的去查,用非法融资手段不断的扩大投资人的数量,如果说不是被高利益驱使,不是过分信任,不会有这么多人最后成为受害者,有的人将毕生的心血投进去,当有一天这个投资如同泡影了,这些人傻了,开始谴责骗局的制造者,可问题是最开始的时候,不考虑风险一味无理性投资的是个人,在谴责骗人者的同时不应该自我反省吗?
就像现在的非法集资,高利贷,天天电视提醒,为什么还是这么多人受骗,这些人不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吗?
我一直不觉得这些人可怜,在他们将自己钱拱手送给骗子的时候,没有人逼迫他们,还有人在不断提醒,一句不知道,没想到根本不是理由,那么受骗后要死要活是在给谁看?
给骗子看?
还是给已提醒你的人看?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一个如此之大的骗局,只靠一两个人,意见办公室可以制造出来吗??
难道不是很多人的纵容造就的吗?
如果有一个人曾经对此质疑,深入研究调查,会如此吗?
十几年时间就出现不了这样一个人吗?
伯尼其实他的观念也有一些偏激,他一心以为自己承担所有罪名,不让家人参与其中,甚至隐瞒十几年不让家人知道,以为这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甚至自首前还打算给与家人足够的钱款,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最后接发自己的是自己的儿子,他努力保护的人。
这个出发点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伯尼忘了,他用金钱将自己的家人养在一个没有伤害的环境下,他们已经无法接受任何人破坏自己富有安逸的生活,就算是给与他们一切的父亲和丈夫,所以当这个骗局被揭发后,他们不能面对的是自己不再能回到原来的自己,所有的抱怨仇恨使他们看不到自己曾经富有的生活是谁给予的。
如果我有这样的妻子,一辈子荣华富贵,只因不能再给她安逸的生活就抛弃自己的丈夫,儿子呢,甚至连签字保释自己的父亲都不肯,更不要说关心和分忧,这样的家人为什么要珍惜,凭什么?
十几年的时间自己承受所有的压力烦恼只为给自己家人一份好的生活,就算是错,这份初衷是好的,难道这些应该被忘记吗?
伯尼的大儿子因为不堪忍受压力自杀,妻子搬到原理伯尼监狱的地方生活,并不再相见,相对而言的二儿子安德鲁至少敢于站在公众面前来澄清事件,算是比较好的了,只是相对,但是作为伯尼的儿子,真的不值得伯尼这么做。
所以说,这部电影看完心里很难受的,所谓对错是相对而言的,在遇到问题之后,人性才更显现,好与坏,善与恶。
1,做最大的坏蛋,就不跟你们解释,心理太强大。
2,拍得确实比较沉闷。
但也许导演侧重的并不是那起伏诡异的商海智斗,而是让我们多看看人情,亲情,而亲情本来就是这么冷漠疏离。
,3,最精彩的是酒会上的讨价还价,随着鼓点,慢慢摸对方的脉,然后牢牢攥住,那感觉确实让人上瘾。
所以骗人是停不下来的。
4,这戏亏了找了他俩演,都是厉害的角色。
对了早期香港把Michelle Pfeiffer翻译成米雪飞花,我以为绝妙。
故事线很简单。
本尼十六年以来的交易全都是伪造的,拆东墙补西墙搞出了一个史上最大庞氏骗局。
本尼的俩儿子与父亲一起共事,但俩儿子安迪和马克对此事毫无所知。
本尼认识并结婚51年的老婆对她丈夫干了些什么也一无所知。
有一天,本尼的事情败露了,不想隐瞒了,对俩儿子以及妻子坦白。
其实自己是个大骗子,把所有人的投资者钱都拆东墙补西墙霍霍完了。
为什么隐瞒那么多年,是因为要保护家庭。
俩傻儿子受不了出身名门的自己被老豆耍了十六年,决定和本尼划清界限。
并高发本尼的罪行。
本尼认罪了。
坐牢了。
一百五十年的刑期。
本尼妻子一开始还去看一眼他,俩傻儿子一直不理他们妈并不允许他妈去看老豆,后来因为大儿子一直被社会舆论压力受不了自杀,二儿子身怀癌症最终长辞种种原因,不仅不去看她老公,连本尼电话也不接了。
本尼众叛亲离可以理解。
毕竟诈骗了那么多钱。
但爱了51年的女人,给了这个女人51年的无数荣耀,财富,感情的这么个女人。
最后为了俩傻儿子,连去探监都不去了。
你告诉我这叫51年的恩爱夫妻?
一个欺诈圣手,遭遇到了感情骗子的故事。
并不觉得长达两时的电影冗长而拖踏,而是觉得叙事的节奏和风挌其实是在实时的贴进事实与生活,罗伯特是最爱的演员之一。
尽管饰演的是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的始作俑者,演技仍然撼动人心。
他的《美国往事》长达四小时,现在看起仍然可奈。
还是喜欢米歇尔,菲佛演的那些个美丽非凡,撩骚动人的角色。
而在这部电影里,非常不讨喜。
又,得出决论,儿子是要学会承受人生的困苦与悲哀的,挫折是终生必修的课程。
金钱不存在的时候,一切亲情与爱都近乎寡淡与无情了。
享受财富的时候,都觉得理所当然。
出事了,一个个显得多脆弱,成了受害者了,还恨起了给他们“带来”财富的人,怎么觉得他们这么可恶呢?
是不是老头子太溺爱这些家人们了?
反而觉得最委屈的是老头子。
-分割线-接下来的只是为了凑够140字而已。
还不够140个字,继续写。
这两天看到短视频说鼎YF,那些投资者是不看美剧和电影吗?
不知道这种旁氏骗局吗?
甚至已爆雷了很多人还相信“公司会度过难关”。
要说是有人赚了钱买了别墅的我当然也相信,但是在美国也会被追讨不当获利,而内地金融法规漏洞更多。
我知道的几个熟人朋友买过鼎YF的,她们以前是做过安利的,所以都明了这种赚钱模式。
叫我投资我倒也不认为是要害我,有一位甚至说了投几期赚点就收她帮她爸妈也都投了。
我只是懒得操心又嫌烦觉得人生价值观不同爱好不同而不交道了。
别人的富贵或潦倒都和我没有关系。
我不能说我不贪婪不会被骗很多钱,钱和人生一起是一条河流,有人喜欢看它奔腾或聚积成湖,而我想它滋润花草抚摸沙石。
有时水被浪费或成为危害也是难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麦道夫无疑是个狡猾的人,他带给家人财富又把他们与犯罪隔离,想自己一个人承担罪责和后果,但是他不能够。
他的家人即使没有获罪也没有一个能承受住公众的压力都没有善终,所以诈骗犯一开始也是给自己画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欺骗了自己吧。
“圣手”把自己和家人葬送。
单从麦道夫个人来说,他辉煌过,也成为历史之鉴,他说他是政府的背锅侠挡箭牌也没说错,早点怎么没查他抓他呢?
他还说他是累了不然还可以继续骗到世界末日。
有话说骗子的最高境界是谎话说得自己都信了,麦道夫真的不觉得他是个坏人,他说不是他也会有别人做局,他觉得把他和连环杀手相提并论不可理喻,很多人求着他投资。
我想也是,他是借刀杀人于无形,借的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借了刀总要割肉喂人。
总之还是不要借刀给别人了。
刀钝点也自己将就用吧。
一个朋友二十年前买个二十几万的小产权房,前几年拆迁赔了九百万,另一个朋友说他真有远见啊!
我不以为然,当年他那个渔民房握手楼让我免费住我都不会去住的他住到小孩上初中,那种生活方式不是我要过的,我不会为了以后牺牲目前,所以我就是目光短浅,我就是享受当下,给我说远景如何我根本不感兴趣,对于有的人玩的就是心跳反而更能理解。
我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投资和回报的关系,物质和感情都是。
投资有风险,我现在基本上是多看少动,波澜不惊了
2017-5-28 16:11《欺诈圣手》(2017)。
豆瓣7.1我给8.5。
影片改编自《纽约时报》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同名小说,讲述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如何策划并完成了迄今为止21世纪最大的“庞氏骗局”。
不明白豆瓣这300多人为什么只给这么低的分。
拍的不好看吗?
2小时12分钟的电视电影,一气呵成的剧情,故事讲的清楚又不拖沓,全程抽丝剥茧的展示一个投资诈骗案犯的辉煌和堕落,贪婪欺骗瓦解崩塌,万丈深潭激流暗涌,节奏紧凑毫无尿点,电影拍成这样还想要啥自行车。
老德尼罗四两拨千斤的卓越演技和深厚功底,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平静淡然的为你演绎一个华尔街投机天才的末日人生。
麦道夫最后的陈述一针见血,“我跟所有人说过不要把超过一半身家放我这儿,因为你永远没法预料,没准哪天我发疯了,谁他妈能预料。
可现实就是,人人都很贪婪。
”最后单纯感慨一下美国房价,海滩别墅900万,曼哈顿顶层套房800万,棕榈滩别墅725万……都不及帝都一套四合院。
木村文乃能别再演这种馬鹿正直人设了可以吗……
看了一集,男主比较丑,除此之外各块都在八分以上。
目前还可以,实际上老师跟男公关底层有点相似,都是真诚的人,不知道后续会如何发展,别整救赎爱情那套好么,两个人都更好生活,稍微活人就可以了
比预想中好很多:情场失意的天选小学教师误入高中导致职场一并失意,给了牛郎可乘之机。。可见选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有多重要。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所以你告诉我,木村文乃拒绝中岛步,为了拯救女学生误入歧途结果自己和牛郎店的整容文盲牛郎谈恋爱,然后还要大家理解她祝福她?!我不明白……
38岁的语文女老师跟22岁的整容牛郎对戏,太辣眼睛了!
第一集就很有质感!对男女主角色开场的塑造,让天台上的那一段在夕阳下教写字的画面心动得很合理。这个角色简直是像是为Raul专门打造的一般!太美了全程舔屏!!木村文乃一如既往地演技在线,吉娃娃人设好适合她和Raul的体型差~据说是《昼颜》的班底制作就已经十分期待后续剧情了,不出意外会爱得很心碎,期待更多映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有点小小的失望,天台上那段配乐让人不禁想起never again…但片尾曲一言难尽。
e1男主和母亲那段+女主教男主写保证书,会编+拍。但是,男主这颜,我……不行
大蓝雀
其实挺好看的
意外的还可以。
画面精美,场景布置细致入微,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画,看得出制作团队很用心。”“配乐恰到好处,与剧情配合得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情感渲染力,让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剧情画面节奏意外都很不错,完全超出预期,本来准备当大蓝雀吐槽素材看来着。。。本身天台那一段已经可以磕到了,没想到最后还有个小反转,男主人设相当好,看起来有点纯情有点温暖但又有点心机的牛郎,反差感有,而牛郎这个角色设计又自带性张力属性,可以说换个帅点的男主必爆人了,并且在cp设置上保守女教师×牛郎这组合的确很“昼颜”,剧里面出人意料好磕的,不过男主演员选择上也能理解,毕竟顶流男团网络数据肯定不用发愁了,但还是好可惜,这应该是今年追的几部日剧里面最喜欢的本子了
说实话男主的颜值我没有很get到,第一集总体来看就是一般般吧
啊?
美智子姐姐又是客串吧,男主太丑,女主苦唧唧的我也不喜欢,一集弃了
這裡的影片中記錄下一個高中教國文老師在救一個被牛郎欺負夜店的學生因為他的學生的問題而再跟牛郎交友的老師墜入愛河時真實的生活是像傲慢與偏見。
,不出意外会爱得很心碎,期待更多映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有点小小的失望,天台上那段配乐让人不禁想起never again…但片尾曲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