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我非常热爱的作家。
《霍乱时期的爱情》应该算是他《百年孤独》之外最著名的作品了。
惭愧,没好好看过原著,据说本片在剧情上非常忠实于原著,赶紧补补。
果然牛逼,这种痴情故事说起来好像很俗,但《霍乱时期的爱情》在细节上呈现的独特魅力令人惊叹。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霍乱时期的爱情》并没有什么魔幻色彩,却充满现实的荒谬感。
本片的制片人斯科特·斯坦多夫也令人佩服,他花了3年的时间不断向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献殷勤,才获得了小说的电影改编版权。
斯坦多夫甚至将自己比作小说中的费洛伦蒂纳·阿里萨,声称如果马尔克斯不肯点头同意,他是不会放弃的。
扮演费洛伦蒂纳·阿里萨的男主角是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贾维尔·巴尔登,在本片的表现也十分到位。
尽管一看到他总会想起《老无所依》里那个蘑菇头冷血杀手。
http://wuqing.org
推荐理由:绵延半个世纪之久的魔幻之爱片 名:《霍乱时期的爱情》 导 演:迈克•内威尔原 著:加西亚•马尔克斯主 演:贾维尔•巴登、乔凡娜•梅佐乔尔诺、本杰明•布拉特出品时间:2007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很有意思,我的朋友凡看过这片子都异口同声来跟我讲它的坏话,尤以男主角的样貌为指摘要点,据说丑得没法看。
当然我明白,一流小说的影像化十有八九是要以失败告终——你看李安多有心机,不碰《倾城之恋》不碰《金锁记》,倒是把篇默默无闻的晚期作品《色•戒》悉心打磨成了器——全盛时期的张爱玲是碰不得的。
但一转念我又想,《霍乱时期的爱情》好歹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给打的底,再差又差得到哪儿去?
要知道那可是在我十五岁那年,只凭《百年孤独》的头一句话就把我震在了椅子上的马尔克斯呀。
太好奇了,其程度真不亚于我对榴莲的好奇,所以自然地,这电影是免不了要捏着鼻子找来看一看。
第三十三分钟,男主角中年时期的扮演者出场。
刚照面就吃一惊,忍不住敲了暂停键,定格在他的特写——天,这不是贾维尔•巴登吗?
原来是他。
《老无所依》中蘑菇头造型的冷血杀手,今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宽鼻子、长人中、大下巴的丑男人,贾维尔•巴登,难怪我那帮眼巴巴等着帅哥现身的朋友要大跌眼镜了。
一度我曾试图安慰其中的一位,“你就当他是西班牙的刘青云好了”,她在那头凄厉地叫了一声,“刘青云也比他好看很多”。
没辙。
故事的内容一句话即可概括——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爱了五十三年才如愿跟她同床共枕,并且他的爱,在其有生之年还将继续下去。
纯情得像是个火星故事。
而我们这些浅薄的冷酷的不可救药的外貌主义者,当然希望本片男主角又帅又深情,最好像韩剧。
但老实讲,一个男人如果帅,哪儿用得着这么深情?
更何况,君不见现实里一干完全不帅的男人变起心来也是一样快的么?
电影里的南美很漂亮,想象中的燠热、闷湿、鲜艳和浓烈都出来了,那正是马尔克斯笔下巫气弥漫的拉丁美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尖薄的五官,随时随地像一只受了惊的鸟。
前四十分钟里,她与男主角之间也真算是不靠谱之恋的典型——两人一见钟情之后便开始书信往来,乃至发展到私订终身的地步,那个晚上她又无知又热烈,却还有那么一点点矜持,她答应他的求婚,说,“好的,我会嫁给你,只要你答应不逼我吃茄子”。
呵,真是初恋呢,竟然相信自己会与第一个爱上的人结婚,那么草率,但是那么真诚。
之后,果不其然地,女子毁弃婚约,在人人自危的霍乱时期,嫁给了一个医生。
而男主角也不再守身如玉,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艳遇之旅,以肉身之欢娱抗衡内心之隐痛。
这一段颇具荒诞感的情圣生涯看得我不禁叹之又叹,男人真是厉害,可以把性和爱界别得那么清楚。
但后来,当我看到他渐渐老去,走路时微微弓着背,耸着肩膀,那个样子就好像背负着什么不可推卸的东西一样,我还是忍不住感动了,因为我想,那不可推卸的东西是爱情吧。
在片中,已为人妻的女主角曾说,“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影子”,说得真好。
五雷轰顶的爱情,真可以令灵魂出窍,凡遭此劫者,都只是徒具人形的影子。
不过好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十分温暖,其时他和她都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各自拥有着一具垂垂老去的躯体。
在寂静的内河航船上,淡薄的夕照里,他们缠绵床榻,享受着迟来了五十年的,抱憾的温柔。
船头特意挂起黑黄旗帜谎报霍乱,没有什么可以打扰他们,连时间和死亡也不可以。
然而,且让我来说一句煞风景的题外话。
假如,我是说假如,男主角没能继承他叔父的内河航运公司,假如他终生平凡终生困顿,那么他不会有机会做到猎艳六百二十三名的情圣,也不见得能比女主角的丈夫活得更长久,更谈不上与他的爱人终成眷属。
所以,即使我们不喜欢也得承认,在肉丸子永远比玫瑰花更受青睐的现实世界,百无一用是深情。
2008-4-6
我的微信公众号:逍遥兽
5.18《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偏执狂的爱情故事,不由让我想起豆瓣某人评论里的标题:百无一用是深情。
我才不管主演JAVIER BARDEM是不是有〈老无所依〉的光辉演技;总之,〈午夜巴塞罗那〉里就看他不顺眼。
一搜豆瓣果然发现这家伙眼神里老在秀所谓的男性“性感”,精野的外轮廓很轻意就让人跟S打头的字眼联系一起,实在不喜欢这款型的(仅代表个人喜好)。
·百无一用是深情,何常不是呢?
影片进行到60分钟的时候,我还在纳闷:这片子到底哪点好?
某人为何会这么失准地推荐?
·其实特别的地方也不是没有: 1.能让迈克·纽厄尔拍出如此哥伦比亚本土气质的影片,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这位之前玩惯小情小调、温情暖意畅销片的导演人老心不老,选了如此具有挑战意义的体裁,可谓勇气可嘉。
2.勇气的外表里包裹的核心也充满"勇气":性打败爱、痴情输给欲望、柏拉图变成猎人日记(那是一个记录622次性爱的狂人笔记)。
可能是迈克证明自己宝刀未老的一种决心体现,或是他体会原著核心的一种姿态,总之,某些成份被着力放大了,用限制级来形容还不够准确,关键是,级别到了,想表达的美感却没出来。
·于是我们又知道了: 1.失贞的爱情再忏悔都是没用的。
2.破裂的情感用真实的盐水清洗不如用谎言的蜜去封存。
3.能迷住少女少妇的老头儿下体动作简陋不重要,可能那个笔记本才是魔力之源。
个人总结:这部“霍乱时的爱情”跟霍乱并无太大关联,跟朱莉亚·比诺什那部“霍乱时期的爱情”(片名〈屋顶上的轻骑兵〉)相比,实在太不值得一提了。
“我们关于青春和爱情的记忆,不过是幻影。
” “到最后,我都不知道那是不是就是爱。
” 这些原著中的话,被安插在电影中,时刻提醒着我,这可是我心怡的作家的著名作品,它的本质可是伟大的。
影片应有的可贵之处,出现在时隔50年之后的相遇相知,那本是真正爱情的开始,相比那些精鄙的性追求来说,这些对话这些眼神交流才应该最弥足珍贵。
可是,最后还是走错了位(也许应该说是又归了位),从文字的空间感到电影的零距离,让我有些恼火,既觉得真实又让人难以名状的恼火,一定要这么处理吗?
这时隔53年7个月零11天的等待,换来的,到底是〈猎人笔记〉上第623个性记录?
还是让人为之动容的真爱?
那也只能是见仁见智了,所谓“心灵找到了归宿”之类的旁白,让人觉得着实无力。
又说什么“高兴地发现,真正宽广无垠的是生命,不是死亡。
”老头儿性满足之后的自圆其说象在发癫,这哪跟哪儿呀!
这结局画面看上去是导演给作品扣得一顶不合适宜的高帽;也许,这些是他对伟大的马尔克斯作品的个人理解,崇高致意。
·反正,我无法接受,也一点都觉不出美来。
整个周末都弥漫在凄风冷雨中,阴冷,潮湿,冷得够呛,是我最不喜欢的天气。
没有回家,困在寝室,嚼点干粮也就是一天,五天只正儿八经地吃了两餐饭。
每天就是上网上网上网。。。
即使是卡得要命的校园网,我还是用PPS看了三部电影《闻香识女人》、《似是故人来》和《霍乱时期的爱情》。
随手在PPS中点击的片子,却难得地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你所信奉的,将你的人生坚持成一种传奇。。。。。。。
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坚持终于升华成传奇。
加西亚.马尔克思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没读过,初初看了下PPS上的评论,恶评如潮,我却很喜欢。
浓郁的南美风情,喧嚣,嘈杂,濡湿,艳丽,如影随形的瘟疫,如影随形的爱情。
从青涩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终于有人说:我等了你51年零九个月又四天。
那个少年不钟情?
能够把这种迷恋坚持一辈子靠的是什么?
——是信仰,对爱的信仰!
对于阿里萨而言,爱就像空气、水和食物一样,不可或缺,与其说阿里萨迷恋的是费尔米纳,不如说他迷恋的是爱的感觉,他说,爱情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状态。
爱情就像霍乱,使人大汗淋漓,软弱无力,浑身颤抖,阿里萨的妈妈(认出来了,妈妈就是某一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央车站》里的那个女教师,喜欢她虽然皱纹深重,可是眼眸依旧清澈!
)抱着苍白的阿里萨说:可怜的孩子,你得了霍乱。
阿里萨说:不,妈妈,这是爱情!
——这种战栗他保持了一辈子!
这种人的确天赋异禀,时间,贫困,疾病,孤单 ,失望,甚至富贵,所有的所有都不能销蚀他的爱,即使他经历了无数的女人,享受了无数的床第之欢,他依然能够对费尔米纳说:我为你保持了处子之身。
不,不,我不是在反讽,因为他已经将灵与肉分离,他的确保有处子之灵,再没有女人能闯入他的世界一马平川。
即使是死亡,也只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说:“我对死亡感到的唯一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坚持吧,坚持让荒诞成为传奇,使平凡人成为天使。
是什么销蚀了我们的爱?
——爱情不仅有霍乱一样的症状,它还与霍乱一样,一旦患过此症就会产生抗体,直至终身免疫。
对于疾病,这是福音,然而,对于人生,这却是遗憾。
再也不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地爱了,我们终于学会斤斤计较,等价交换。
所以我们不是传奇,不是天使,玫瑰总是被面包打败。
最喜欢影片结尾,老态龙钟的两个人为了有不被打搅的共处时光,在泊岸的船上挂出了“此船已染霍乱”的标志,一场始于霍乱的爱又终于霍乱,或者,爱情本身就是一场霍乱?!
The important thing in marriage is not happiness, but stability.How one can be happy for so many years in the midst of so many problems, so many squabbles? And not really know if it was love or not. "J is a good man, is a good husband. I can't imange a better one. But when I look back, I suppose there were more difficulties than pleasure.Too many useless arguments. Too much anger."Age has no reality except in the physical world . The essence of a human being is resistant to the passage of time. Our inner lives are eternal, which is to say that our spirits remain as youthful and vigorous as when we were in full bloom. Think of love as a state of grace, not the means to anything, but the alpha and omega. An end in itself.PeaceWe have nothing in common except memories, the young people we were are banished that was all an illusion.真爱若发展成婚姻,那爱就会变质。
所以,是定律你不能嫁给自己爱的人,不要为此而难过,你该庆幸你获得了婚姻也守住了爱情。
初恋的爱,婚姻的爱,年迈后看透一切重新的爱,每个阶段爱的诠释都不一样,我们不能取判断哪个才是真正的爱情,也许每一个都是,也许只有一个才是。
我们所做的决定不一样,这就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爱情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命运。
I think of you a little bit moreI tear my reason apartAnd I keep thinking of you And I keep thinking...
Dear Fermina Daza:哥伦比亚喀他赫纳悲凉的热风吹在你红花黑底的长裙上,微微涟漪,不经意的一瞥我已陷入。
当晚回家,我告诉母亲我恋爱了。
在我还没能和你说上一句话的时候,你不属于我,我却属于你。
女神,让我在油尽灯熄的凌晨为你拉响封存很久的小提琴。
在教堂那日,我递上已经缩减的情书,颤抖的心——是你伸出的手和迷人的微笑挽救了它。
我的欢喜和誓言融化成难以自持的痛苦,呈现于字里行间。
如果你读懂,请你用哪怕万分之一也不能企及的热情回应。
霍乱四处蔓延,整个城市都笼罩在惊慌之中。
我的心也如同霍乱的辐射,所到之处无不忍受煎熬。
当你支走你的保姆,在楼上望着我,近在咫尺。
我单膝跪地求你嫁给我。
请相信,我绝不是意乱情迷。
电报员的身份总是不能得到父母辈的垂青。
空空荡荡的路上,马车扬起的灰尘遮蔽了你父亲的双眼。
你就要离开我了,原谅我的软弱,只能藏在母亲的怀里,我无法停止啜泣。
你抵达郊外姊妹家里时,我的电报已经提前候驾。
想象你骑马的样子,我在昏暗嘈杂的妓楼里疯狂思念。
“为你而留的童贞”,我不曾假设,只需坚决等待,等待你嫁给我的日子。
扫去庭院里满地秋叶,度日如年的我终究等来了你的归来。
在市场相遇,我忽然意识到你如潮而来的变化,你的转身抛开已告诉我曾经的山盟海誓只是年少的愚直。
1867年,我忍受无为的可悲,在你父亲扫门出地的憎恶中失去了你。
神迹和梦魇,原来都来自同一个方向。
全城都在庆祝富商女儿和医学世家的结合,我只能苟活。
从巴黎蜜月回来,你英俊洒脱的丈夫当着贵族商人的面宣告了后世的降临。
叔叔给我一份帮人写信的工作,我就要走了,离开喀他赫纳,即将遇见第一个性感摇曳的女人,把折磨人的真相远远的丢在身后。
可怜的母亲,被未曾谋面的父亲蛊惑。
私生子的罪名背负在名,替我痛苦承受的却是母亲。
她疯掉的那夜我作为唯一继承人,拥有了哥伦比亚运河最大的船商。
但我工作的时候还是一张书写情书的脸,满脑子是你。
眼观你的幸福,却不交集你的生活,每日我坐在你家的后花园,只盼望窗口永远是开着的,你匆匆闪过。
对你而言,原来我只是“一个影子,一个鬼魂”。
那就让我跟同样是鬼魂的女人尽情交媾,至少他们真实、放荡、纯粹又不顾一切、过目及忘。
622个,记录下每个女人,皆大欢喜,至少被割喉的那个女人是因为他善妒的丈夫。
我悲痛了一夜,之后又庆幸在70岁的时候认识了大学生**。
拥有无尽的女人和财富,足以向每个年轻小伙子炫耀,我到底还有什么东西未得到。
但我走路的样子还是缩着身体,微小而蹒跚。
为你丈夫举办葬礼的那个午后,我拄着拐杖闯进你的大房子。
“我等待你51年7月又4天,你嫁给我吧。
”我在时隔数年写给你的情书里写道:优雅不是爱情的手段,而是爱情的始终,开始即是结束。
”当垂垂老矣的时候你问我“我们还能持续多久”。
我管它叫“永远”——普通而虚构的词汇,但任何时候说出来都不会唐突。
即使你只是要我陪你度过孤独的余生,我也同样如当年在大剧院偷偷看着你的背影那般,天真得欣喜若狂。
51年9月又4天。
爱没有结束,我和你在余温尚存的落日底下一起倒数……Florentino ArizaPS:《霍乱时期的爱情》,看书和电影的时间相隔两年之久。
书里,马尔克斯用漫无边际的想象呈现十九世纪整个哥伦比亚。
电影则浓缩成一个男人无尽而绝望的等待。
不可同日而语,艺术角度出发倾向前者,感情的宣泄则倾向后者。
不过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个男人,会不会太恐怖了。
如果哪天背叛他指不定就给五马分尸了。
极端总不是好事,中庸才是幸福生活的准绳。
我倒喜欢Dear Fermina Daza和医生丈夫的50年生活,琐碎、平淡、小吵小闹,却相当稳定。
顺便感叹,哈维尔.巴丹的演出太棒了。
女主角形如枯槁,一干配角碌碌无为的情况下,他还能让观众的心跟随剧情慢慢破碎瓦解,影帝之位当之无愧。
一部电影看到尽头,竟然觉得无比豁然。
就像片中结尾那艘华丽的船转过弯曲的河道,缓缓开进广阔的水面。
往前看或往后看,都是平静如流,接连着远远的地平线;就像时间可以静止,人物终将不朽,一切都是如此自然。
从看完这片子到现在,已快两个月。
初看完时曾向朋友转述这片子的主要情节,被吐槽说这故事听起来怎么也不象足够打动人的。
她问我看中了这俗套的故事那一点,是赞叹男主角五十多年心意不变情比金坚?
还是感慨有情人半个世纪以后终成眷属?
我只能一一否认,然后试图用尽量通顺的简单句子向一个没看过这电影的人阐述我的感想:我从这片子里,看到的是从容。
若用放大镜细看他们生涯里的每一个时间点,则我们只看见人们都在竭尽全力去追求他们渴望的东西,并为此狂喜或沮丧,微笑和哭泣;但把镜头拉远,五十多年时光尽收眼底时,便显而易见,原来每个人都只是自然而然地活出了自己的宿命。
就是这种轻快而魔幻的宿命感,让我觉得如此宽慰,如此安心。
她是暴发户家的独生女,父亲的终极愿望就是让她嫁个有身份的好人家,才不辱没她天生美貌,不枉费他多年辛苦经营。
她情窦初开时遇上个俊朗少年,鸿雁往来海誓山盟。
她被父亲带走一去数年,时光流转浓情变淡,再见他时已不再心动。
她后来病中遇上风度翩翩的精英医生,父亲极力撮合下郎情妾意皆大欢喜,嫁了这人,成了少妇,过了优渥的生活,生了一堆孩子,遇上了让人伤心的丈夫出轨事件又很快解决了,然后,和很爱她的丈夫一起变老了。
这是一段属于女人的中规中矩的近乎标准的幸福生活,温暖而不乏平淡,舒适却充满琐碎,华美的袍上爬满虱子,却不会有人想要把它脱掉。
他是出身清贫的私生子,父亲眠花宿柳加之死得早,家里只有母亲相依为命。
做一份电报工的小差事,阴差阳错对一位富家女子一见钟情,奈何身世悬殊不被接受,从此因深爱而不可得,经年辗转,日夜反侧。
即使对方结婚生子,仍情深一往;只是心灵虽然被锁上,身体却被解放,他虽对他人无意,却因那礼数备至的风度和不可捉摸的神秘频频让女人们着迷,他既不得在朝思暮想的地方停留,便正好在千万他方游走。
他经历各种女人,记下她们的名字,掩卷沉思时,却只在心头向他一生痛爱的人倾诉深情。
他被称为情圣,他床伴的数目已到六百有余,他仍只爱她。
这是一种畸形到神妙的男人的生活方式,分裂到极致,反倒已经自成圆满。
他铐牢自己于虚妄的爱,由此得以在最玄灭的灵魂与最真实的肉体间自我放逐与狂欢。
这种偏执如此自得其乐,全然令人忘记回头是岸。
这样的两个人,我想他们只适合在人生的路途上分开旅行。
她就该做一个优雅的好妻子,而他天生是个情圣。
正是因为与对方分离,才得以成全这个宿命的自己——我在想当他们白发相看时,大概心中也总有一些对自己这人生的得意。
而此刻聚首,是用这人生的最迟暮,补了那人生最青涩时落下的遗憾;用这生命的最后一点点时间和力气,了了最后一个心愿。
我觉得这样蛮好。
那些忧郁的表情哀怨的脸,痛苦的心跳和纠结的梦魇,都统统得以被赦免;这一生终于得以被连成一个圈,算是完整的句点。
爱大抵是很难讲的东西。
但是宿命拖着人生在前行。
所以看到最后,我只觉得会心:在殊途同归之前,不必着急,我们正活着各自的宿命,朝某个共同的结局从容前进。
“爱情是一种优雅,不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爱就是全部,起于爱情,终于爱情。
”这样一句台词,相信每个心中有真爱的人都会记忆深刻。
这不是个多么浪漫的故事,不像海报上那么香艳,甚至更多的是残酷。
时光,爱情,婚姻,霍乱……那些看似悠远的异域风情之下,是一个人用生命的过程去实现一次爱的苦痛,也只有苦行者才知道“修成正果”需要多少无援的坚持。
他可以勾引到无数个女人,也可以为她保留处子之身。
这是痛苦的,他用无数的女人来弥补这种痛苦,他的目标又很明确,他只爱她,这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
他的爱太过纯粹和浓烈,找不到释放的出口,却只能将自己灌醉。
他是一个传奇,是为了爱情而生的人,为自己的她守候了一生。
从情窦初开到耄耋之年,他们之间错失的那些时光丝毫不能冲淡他执着的爱情。
每一次与她邂逅或是擦肩而过,他的脸上都写满幸福,哪怕是失落的眼泪,都带着爱的宽容。
无论他流连于谁的怀抱,他爱着的,都是她。
电影的最后,当已年过七旬的他和她在邮轮上金色的阳光中拥吻时,时间仿佛都是静止的。
一生漫长的等待与求索,仿佛都凝固在那一刻。
我相信那就是生命的永恒。
他的一生都在等待这一天,在船上,老得变了形的两人尽享黄昏恋,甚至用身体表达感受。
虽然他们早对身体上的感觉迟钝起来,但这让他们在精神上更加进了一层。
我想小说电影的结局之所以让他们灵肉最终得以亲近,是为了安慰浮生中那些用生命去爱的人,因为他们可能早早的绝望,可能死在默默爱着的路上,他们的生命没能像这个电影里一样,爱是一瞬也即成为永远,在和她相拥的时候,53年的心灵折磨突然变得轻若鸿毛。
浮生中谁会这么幸运呢?
而此时的她之于他,会慢慢的,生出一个陪伴和依靠。
最终,他和她相守在这艘船上。
从此,这艘船将永远不会靠岸。
注:本篇为转发。
她的父亲说,it's illusion,那是幻象。
而她还不以为幻。
一年之后,她再见他,她说,it's illusion, love is an illusion。
而他说,那不是幻象,那是几何,那是代数。
故事就是这样似真似幻。
之后,在她的生活中,他变成了影子、鬼魂,he is not a person, he is a shadow...he is a ghost.别人的影子与她有何干系?
可若要是自己的影子,心里的影子,那可有些糟,谁能割掉影子呢?
如果是魂,那就更可怕,不成了孽缘了?
他的叙述中所有那些女人的故事集中到一起,狂乱而不真实,却是许多女人存在的本相。
这样真真幻幻,极致的悲喜中其实有喜剧热闹狂欢的色彩,存在的真实、情感的样态串联不悖。
结尾说不好算是真实推演,还是终于达到了纯粹的理想幻境——死亡之前的无际完满。
霍乱时期的爱情 她站在那里,远远地看着他, 不能再向前一步, 她躲在树后,逃开他寻找的眼: 这是她的爱情吗?
这个瘦小忧郁的男子, 那些爱的字和他有什么关系?
她转身离去。
她看到了他,却没看见爱情, 在那最美的年华转过身。
月的薄雾笼罩园中的玉兰, 她的美如同花瓣的锋刃, 斩断了梦,她关上阳台的纱窗。
她是一个幸运的女人, 平稳到了老年,熬过了 日常的充盈和卫生间吸烟的时间。
他在无数的女人中, 在不同的城镇、河流, 继续书写给一个人的情书。
当他们再次相逢, 他看到一生里的她, 她看到了走向他们初会前 他和她的爱,遗忘了多年。
要用一生才能让爱显现。
他们驾船启航,挂起黄色的旗子, 霍乱的标志。
漫长的河流, 幽深的森林,流向死亡的最后岁月, 他们漂流而去。
2007
对单身人士来说,今年这个情人节可能是对我们最友好的一个了。
因为疫情的影响,情侣们要么相互隔离,分隔两地;在一起的也没法儿出门过节,只能呆在家里。
在这个受疫情影响的情人节里,很多人都提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
这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57岁那年创作的传世巨著,当时正是他的创作巅峰,语言行云流水,故事荡气回肠。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送信的报员爱上了富家女,碍于身份悬殊,富家女最后嫁给了一个体面的医生,邮报员也有了自己的人生。
彼此就这么相安无事地过了五十年,邮报员积累了大量财富,偶然得知了医生的死讯,拖着衰老的身躯赶去跟富家女表白,希望能再续前缘。
这样痴心不改、默默等待的桥段在小说市场上并不少见,但马尔克斯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精心的布局让整个故事绽放了不一样的色彩。
尤其是,当这份爱置于瘟疫爆发的大背景下,更增添了一丝悲剧的色彩。
200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被改编成电影,导演是刚刚执导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迈克·内威尔。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一个普世的爱情故事,它的人物是有弧光的,有光辉面,也有阴暗面。
因此,影片里的人物选角也就成了一大看点。
男主角佛罗伦蒂的扮演者是哈维尔·巴登。
在接到《霍乱时期的爱情》时,他刚刚凭借在《老无所依》里的表演获得第80届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和第65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
但当初这个选角一出来,还是让很多人不满意,哈维尔·巴登的形象跟男主角佛罗伦蒂似乎相差甚远。
有很多人觉得哈维尔·巴登过于寻常和老实了,没有浪荡公子的痞帅。
他身上没有流连风月场所的痕迹,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和622个女人有过肌肤之亲的男人。
但我恰恰觉得,哈维尔·巴登的这种分寸是恰当的,因为他不仅有风流花心的一面,影片的重点放在了他对费尔米纳的痴情上。
这样一个痴情的角色就算花心算计,也难免透露出一点呆,这和影片工整的叙事是相得益彰的。
虽然这样的处理失去了马尔克斯在文字上的灵巧和浑厚,但它依旧很好地保留了南美大陆的风貌。
影片里有浓浓的、化不开的南美风情。
运河、渡口、轮船、带大檐帽的女人、顶着水果叫卖的小贩,还有油画质感的调色......这些东西无一不在强调故事发生在故事的发生地——南美,光是看画面,已经是一重享受了。
尽管如此,书迷们对这次改编的评价并不高,人们对这样一部传世之作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情愫:因为它在文字层面的表达已经接近满分,大家在心里已经对书中的人物、情节有了完美的预设,所以对影视改编的期待值很高。
如果除掉过高的期待值的话,《霍乱时期的爱情》本身是很值得一看的。
影片的开头就非常抓人眼球:医生在自家花园里抓鹦鹉,突然倒地而亡。
丧钟声响起,昔日的邮报员佛罗伦蒂已经变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
他一把推开上一秒还在缱绻的女伴,冲到医生葬礼上跟富家女费尔米纳告白:“费尔米纳,我等了你51年9个月04天。
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爱着你。
从我们第一次相遇,直到现在,我第一次向你表达我的誓言,我永远爱你,坚贞不渝。
”等来的是女主角的一句:“佛洛伦蒂,给我滚出去,滚。
”
顺着女主的思绪,她拿出当年通信时保留的男主的照片,镜头自然而然地切换到了五十年前的男主身上。
这桩陈年的感情在当时看起来也没有特别动人的地方:男主角和女主角最初是通过书信交往定情的,因为女主父亲的反对,两人反而爱得更深了。
后来,女主举家移居到了另一个城市,女主在思念中过分美化了这段感情。
直到霍乱时期,费尔米纳重新见到佛罗伦蒂,她才突然领悟到,之前的感情只是海市蜃楼而已。
她果断地放弃了男主,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医生。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单相思的故事:佛罗伦蒂始终痴心不改,费尔米纳倒是有点儿「渣女」潜质。
镜头接着一切换,故事又滑向了另一个走向:佛罗伦蒂在漫长的五十年里,并非守身如玉,而是一直周旋在不同的女人身边,影片开头的那个女伴是他生命里经历过的第622个女人。
所以当五十多年后,男女主拖着并不年轻的身体躺在床上,佛罗伦蒂望着费尔米纳那干瘪的乳房对她说:“我一直为你保持着忠贞”时,成了整个故事最扣人心弦的地方。
这是一句明显的谎话,因为佛罗伦蒂已经有过622个女伴了,但它又是一句确凿的实话。
因为他尽管有过622个女伴,但只对费尔米纳付出过真心。
“我对别人犯的错,都是为你写的诗”,这句话虽然渣,却是佛罗伦蒂和费尔米纳的真实写照。
《霍乱时期的爱情》不是两个互相忠贞、道德上毫无指摘的人相爱,那样的故事我们看得多了。
国产偶像剧里每一天都是这样的桥段:霸道总裁爱上你,只钟情你一个。
这样的爱情理想,理想到失真。
佛罗伦蒂和费尔米纳并不是忠贞的信男信女,他们是会计较利益得失的普通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普通,所以《霍乱时期的爱情》才动人。
两个并不纯粹的普通人,越过千山万水,看过世间泥垢之后,还肯捧出真心去爱的那瞬间是最极致的浪漫。
我们普通人在经历的人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跟一个人分开,会在漫长的一生中不停地爱上别人,要经过很多人才能明白究竟哪个才是真爱。
在爱情面前,霍乱、瘟疫、天灾、人祸......或许只是检验它的手段之一罢了。
最后,这个情人节,不管你是不是单身,都希望你能好好过。
疫情结束,每一天都是适合恋爱的好日子。
“好⋯⋯非常好⋯⋯我愿意嫁给你⋯⋯如果你不逼我⋯⋯吃茄子”
虽然不喜欢原著,也不能从书中感受到所谓的爱情,但我确实看过,而这部电影从选角、改编到运镜、音乐都只给我一个感觉:我不理解。
若抛开小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是由于小说无与伦比的地位,这部电影也只能3.5分了。片末处男主望着女主臃肿的腰身和干瘪的乳房那一幕非常感人, 哈维尔巴登演技真赞,电影的化妆非常差劲。
请不要毁书谢谢
2010-01-09 04:00:14 优优小丸子2008-03-13 17:02:03 琴萧一曲"我为你保留了处子之身" 我和我爹一起看,一直都没怎么说话,直到我爹看到这里,说"放屁!" 这才是对本片最朴素的总结!
半个世纪之后,我们还在,还能见面吗?
我不关心霍乱,我不关心战争,我只关心爱情。虽然爱情有时一如霍乱和战争,没有多少道理可讲,622个女人的身体,就像肥皂和肥皂泡一样,把纯粹还给纯粹,让年轻的继续年轻。没有邮局,没有电报,没有网络,如果爱情选择了徒劳,那就只有徒劳;选择了等待,那就只有等待;选择了孤独,那就永远孤独。
这就是一个……一个文艺(心理)处男(精神上)为初恋守身如玉XX年终如偿所愿的知音体故事啊…………扶额
他爱她半个世纪
闭着眼选的演员吗
流水账
电影很好 但我不喜欢 不好意思啦
在爱了你整个青春后,发现真正宽广无垠的生命,是支撑着我的爱情,而不是死亡
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相思,男的寄情于滥交,女的专心于家庭。唯一遗憾的是我觉得男女主角没选好啊,男主角不帅女主角不美,就这么个男主角年轻时一穷二白三丑竟然会有女的倒贴完全不合理不合理极了……
怎么删成这德性了?这纯爱风格,完全不是马尔克思,成渡边淳一了啊!
万花丛中过,真心留一人。等待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历经生命中六百二十三个女人的洗礼,终于能够同恋人互诉情衷携手相伴同榻而眠。“爱情犹如恩泽的圣土,没有特殊意义,只是开始结局,兜兜转转,又无果而终”。“真正无限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
原来爱你是我一生的宿命。
爱竟然可以如此长久
没看过原著,但几乎可以肯定前半部分删减的利害,时间所限,人物内心刻画铺垫不够,有点莫名其妙。再次,这化妆师的技艺太次了,当然了,主要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多年轻的优秀演员,为什么选了这两个主呀?
半个世纪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