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剧透……】 Unbroken 坚不可摧。
喜欢朱莉的镜头语言电影色调剧情节奏。
5分满分可以到4+分,10分满分可以到8.5+分。
处在人生低谷什么的赶紧看打鸡血传递正能量的!!!
【另,看见好多脸熟的小哥耶!
You can take it you can make it. 同样是背景在二战时期的作品不免会想到前段时间上映的皮特的作品《狂怒》,那部电影热血激荡的成分更多,燃点满满的配乐也很戳泪点。
再看朱莉导演的这部《坚不可摧》整体的基调是一种平静的叙述Louis Zamperini的一生。
配乐恰到好处,渲染气氛但是点到即止,很喜欢这种感觉,在影院里可以静静的思考静静的跟着Louis体验他不简单的一生。
很喜欢影片开头双时间线交叉剪辑的叙述手法。
就像之前哥哥对Louis说的:“You can take it you can make it.”一样,整部电影都在围绕着这个主题,无论是Louis少年时候参加田径队的历程,还是遭遇空难后九死一生从水里出来,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等待救援的时候,还是后来被俘看到墙上刻着9名陆战队队员名字的时候,还是后来在营地被军官随意践踏的时候,You can take it you can make it. 从最开始的人生目标,到后来的宗教信仰,再到后来期盼战胜的信念,You can take it you can make it. 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样,Unbroken 坚不可摧。
去影院看的时候有很多地方都触到了泪点,后来坠机了三个人在海上的漂流,看到机长在祈祷Louis说如果能逃过此劫便终生信教那里;还有刚被带到陆地上被日军拷打逼供情报的时候;后面集中营里军官为难他每个人向他脸上狠狠打一拳的时候;当然还有举起那重重的木块的时候。
Louis眼里的坚毅不屈,令人不能忘怀。
三人在海上漂的时候,天上来的灰机是日本敌机,然而本身又被鲨鱼包围的那段很刺激!
说道这里我想起来Louis把机长Phillips头上的绷带解开随手扔进海里,那绷带上有血啊,明知道有鲨鱼还乱扔…… 想起女神朱莉在现实中宣扬的人道主义,她用这样的镜头视角,也许也是在讽刺那些虐待囚犯的军官,不然她为什么要把那个日本军官设定点有点近乎脑残的变态呢…… 在影片尾声,那些纪实的图片还有文字缓缓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特别感慨。
Louis选择了宽恕,还好,Louis还有机长Phillips晚年的生活过的很幸福,当Louis举着火炬再次来到东京的场景,眼里没有一丝的仇恨,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不过女神的导演手法还是需要再提升一些,坠机前那段的节奏很不错,后面的感觉稍稍有点拖沓了。
不过不过,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可看性还是很高的!
只是排片好少好纠结……
题目变成这样,并不是说朱莉女神是腐女,尽管一段时间说她是双性恋,是不是颜值高的男男女女才有搅基的资本?
望天……只是现在周围腐女越来越多,已经从荧幕前,死宅的电脑前转移到了光明大前方,搅基已经成了萌点圈饭利器之一,甚至在朋友圈中有个疑似案例,都会收获关注的眼神若干若干哪,本人真是不敢相信,身边也有这样的人,难不成是被腐女世界逼出来的?
再次望天……所以在这样的腐文化影响下,诞生了很多剧情介绍没有标榜是“同性”的伪同性片,印象较深的就是《隐秘而伟大》,感觉导演很投机取巧的,知道男偶像不搅基是搅不出水花的,所以任性的又悄眉贼眼的安排了很多很暧昧的桥段,你看完要是说没看出点什么基情四射,怎么对得起导演“毫无痕迹”的作呢?
还有就是《希特勒的男孩》,这片可绝对没有标榜同性哦,可是在腐文化圈+军装党+徳粉(比如本人)这样的圈子里传唱度颇高,不自觉得就已经将它归为基情片了。
艾玛人家导演一上来就是玩深沉的,从色调到配乐,从对白到剧情,可都是压抑的不行,奈何被广大女性观众解读成这样?
不过不管怎么解读,赢得了众多受众和好评,分数一路高涨,导演就不要躲在墙角画圈圈了……再有就是这部片子,当本人看到那个小日本棍棍君的相貌之时,便已经可以预见这是个啥走向,都是潜意识里的基走向在作祟啊!
综上这三部影片,此处无基胜有基的原因有几点:颜值高,一强一弱,基本就是忠犬攻和傲娇受的标配,制服控。
所以多半发生在军营、战俘营此类地点,尤其是战俘营中全是雄性动物,又特别容易出现虐+疑似精神恋慕+折磨+悲剧+摆脱不了你的影子的情节。
典型代表《圣诞快乐劳伦斯》更是标榜了就是个同性片,大部分筒子看的时候都有混淆感,还有《生命不可承受之情》(是这个名字么??
克里夫欧文演的)讲的是犹太集中营的故事,也是白纸黑字写着同性片的。
战俘营的片子其实很多,甚至是一个专门的电影派别,可是即使作为军装党和制服控,本人还是看不下去战俘片,因为实在是太重口味,我宁愿看血浆四溅的战场实录二战时期战俘待遇又很差,比如日本对待英联邦、美国战俘那就是反人类(更何况对中国呢?
)德国对待苏联战俘貌似也很惨,对待犹太人就不用说了。
可能有点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意思在里面,虐待者与被囚禁者本身是极端对立的折磨者与被折磨者,一旦真的出现或者意淫出现个看守和战俘的虐恋情深,那种反差感和对比感十分新鲜刺激,尤其是多半是精神恋爱,悲剧结尾的话,更容易感动肺腑。
这种精神恋爱,本人总结大抵是看守在极端压抑的内心世界中,突然发现了一个很桀骜不驯或者跟自己很相近的人,然后就开始了精神恋慕和折磨中的快感。
看的几部电影反映的都是日本人和西方国家战俘的故事,日本人特殊的阴郁的长相,以及他们民族里本身的折磨自己同时折磨别人的变态因子作祟,所以作为这种看守形象出现再合适不过,同时与高大俊美,生性阳光的欧美战俘也能产生强烈对比,这难道不是攻受互补的最佳case么?
石原贵雅我不了解此人,貌似是个视觉系的乐手?
长相确实很符合,就连那么丑陋的萝卜头帽子戴着都不难看,颜值果然是一切造型的解药啊!
所以朱莉xi还是很摸准了脉络的,演员的颜值选择要符合阴柔美+阳刚美的标配,恩。
除了这些我们“不小心”看出来的腐情节,首次当导演的朱莉执导的就是我最喜欢的二战题材,尽管对日本人无感,我还是万分期待,没想到片子还没看到,豆瓣上的评分就一直处于中下游圈。
昨晚上终于看完了,感想如下:情节上类似《铁路劳工》,都是在战俘营被以某个变态看守折磨的美国战俘回忆——宽恕的过程;情怀上略像《圣诞快乐劳伦斯》,讲的是看守与战俘超越国家与阶级的或明或暗的情感;拍摄手法貌似《父辈的旗帜》,将现实与回忆通过主人公相同的动作、表情串联在一起。
而且这三部片子讲的都是太平洋战争,要不你还让美国人讲什么!!
毕竟小日本当年炸了珍珠港,直接掀了美国的屁股,而且大多数美军是在太平洋战场阵亡的,此恨绵绵啊,相对来说欧洲战场,美国人对于德国人没有太大的仇恨,在欧洲宽阔的城市街道上打仗,盟军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德国投降就是时间的问题,跟日本人打仗却是在条件一个比一个恶劣的热带岛屿上,面对各种生化危机,还要时不时提防小日本的玉碎造成的精神冲击,你说说,他们是不是对日本感情更加复杂点!?
鉴于主人公经历实在太离奇,拍摄一部电视剧的素材都够了,非专业导演出身的朱莉,选择了海上漂流和战俘生活,和运动员生涯交织的方式叙事,不少筒子反映差点拍成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过本人觉得还好,海上漂流看的挺带感,不过特别害怕出现鲨口吞人的血腥情节,不过没有,反而是徒手抓鲨鱼真是够够的这样奇幻的情节,导演都想浓墨重彩,也不无不可。
战俘营的生活凌乱琐碎,只记得掏粪——倒粪桶——掏粪——倒粪桶(重复两次),还有跟小看守的SM生活这里展的有点大,分不清主线和支线了。
结尾部分以字幕交待了后半生,是不是要拍续集的节奏??
这老头子生命力也忒顽强,要是我在战场上,宁愿自杀也不能被俘啊,除了遇到中国人,你要是落到任何一个战俘营去,真他妈是生不如死……不知道有没有讲德军战俘营的?
我承认这是腐女的惯性思维又在作祟了,还要不要尊重历史了!
摔!
如果如片中所说,这是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我不得不佩服这位饱受战争略带之苦的美国士兵---奥林匹克运动员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发挥到极致,并用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即便是面对身体受虐待之苦,精神上也是由那股甘服输的意念支撑起来,看着那双明眸:当赞佩里尼用被无情摧残的身体支撑起无力的双臂,再靠坚韧的意志力托举起沉重的木块时,一股强有力的精神力流露出来,它强大到足以感染每一个人,撼动每一个人。
在阳光映衬下,那弱小的身躯缓缓挺举起重压在肩上的肉体折磨与精神摧残混合的负担,一切不快与黑暗都随着那声撕声力竭的长啸而消释殆尽,那画面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这是来自咱佩里尼心底最真实的呐喊--“我!
坚不可摧!
”
三年前看了同名传记,极好,所以拍成电影后就迫不及待了。
看完之后却没啥感觉,怎么说呢,再次证明好的演员和好的导演是完全不一样的,戏演的再好,不会讲故事是不行的。
Unbroken本身是个很有冲突和戏剧的故事,主人公路易经历了从儿童时期被人欺负的弱鸡到青年时期的长跑健将再到参加柏林奥运会,从应征入伍到轰炸机投弹手,从成为战俘受尽苦难到宽恕敌人这样波澜壮阔的人生,每一段都能被彼得杰克逊拍成电影,而编剧科恩兄弟选的经历只从参加奥运会开始到战俘营结束终止,后面画龙点睛的宽恕只用字幕一笔带过,青少年时期和从军经历混剪,大段篇幅用在了战俘营的经历上,实在莫名其妙,感觉科恩兄弟所理解的"unbroken"只是肉体不被摧毁而已。
而说到新人导演,如此波澜状况的人生被她拍的平淡无奇,儿童时期被同学欺负拍的像过家家,战俘营被殴打感觉像小姑娘哭鼻子,而且故意忽略了战俘营的残酷和原子弹的震撼,最后战胜日那场去找加害人的戏也拍的平淡无奇,给人感觉导演是个被宠坏的小姑娘。
果然应了评论家"min talent most spoiled"的评语。
本片能在imdb上有7.2的高分,实在拜主角路易和配角渡佐和一众战友所赐,渡佐的扮演者如若凭此片问鼎奥斯卡最佳男配也未尝不可。
至于科恩兄弟和新人导演,不知道是该说万幸有了一帮好演员,还是该说这帮好演员不幸碰到了烂导演和烂编剧?总之一句话,电影不如传记精彩,本片不值得去电影院一看。
修改
一向对人物传记片很感兴趣。
于是抱着希望去电影院里看了这部片子。
幸好朱莉选择了这个题材来拍摄,才让我坚持着看完了这部片子。
就像有很多歌手本身水准并不怎么样,但是正好遇到了一首讨巧的歌曲,然后就借着这首本身不错的歌曲出了名。
幸好这个故事本身很有料,所以让人能勉强在影院里看完,当然故事本事有料的同时,也反衬了朱莉导演才能的匮乏。
就最近,两部片子让我在电影院里看睡着了。
一部是姜文的《一步之遥》,另一部是《霍比特人》。
一部是不知所云,一部就是只有场面没有思想。
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都会拍成这样,所以我也真心不想再去怪罪朱莉,毕竟她还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位明星,她美丽、聪明、勇敢以及具有独特的个性。
只是这样时间跨度大,情节复杂的影片不是她能轻易驾驭的,加上她选择叙述的角度和着重点不是很合适,所以造成了影片的空间转换十分生硬怪异,整个影片平淡无味毫无亮点。
电影是浓缩的艺术,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把重点表现出来才会使影片有足够的冲击力和思想升华。
影片主要叙述了路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折磨,中间穿插了一些他儿时的往事,着墨比较多的是在海上生存的一段和被日军俘虏后的经历,海上生存那一段稍嫌拖沓,在日军集中营里和日军军官的矛盾是主线。
朱莉把肉体的折磨和苦难当成了最能塑造人物性格的东西,作为一个奥运长跑冠军,他的体能和意志力应该是超于常人的,当然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他能度过如此多的折磨活下来,本身也非易事。
但是更让我震撼的是,看到片尾的介绍发现这位老人竟然活了97岁,他不是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里,他经历了漫长而残酷的战争,战争中遭受的肉体和精神折磨难道不会影响到他战后的回国的生活吗?
,在战争结束到他去世这几十年,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对他思想和精神上到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他是怎样从战争中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坚持和忍耐,更是一种自我的超越和蜕变,是放下,包容和原谅。
他是如何在经受这么多痛苦的经历后,依然还可以健康的活着,甚至活的比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的人活的更好更长。
我还没有时间去读原著,但是我已经决定马上就去买一本读读,因为我很想了解路易整个的精神成长和转变之路。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放下,原谅,宽容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其实不是这样,我想路易和很多受了伤害的人一样,会有巨大的精神上的阴影,肉体的伤可以慢慢恢复,可是精神上的伤看不到却更深刻更加绵长入骨。
特别是去宽恕一个曾经刻意严重伤害过你的人,没有一个博大的心胸和释然的态度,怎能做到?!
恨,只是刺向你内心的一把利剑,让你时刻活在折磨中无法放下过去惨痛的经历。
很多东西,并非人与生俱来能够拥有能够做到,有时候,生活给你许多苦头,我们觉得自己做不到,坚持不下去,我们会偶有退缩、犹豫、迷茫,可是必须咬牙坚持住。
我一直相信信念和意志力可以创造很多奇迹,我也相信人在反复的苦痛和折磨中,能够不断痛苦、反省、顿悟。
我一直觉得,人生就是一个受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不断进步、挑战和超越自己的过程,到了生命的尽头,有的人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有的人只是平淡的走完了一生,但是每段生命都是有意义的,有的人过上了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有的人虽然留下许多遗憾,却在一生中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人生的意义有许多,意义不是别人来评断,意义自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中。
用佛教的话讲,生命即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苦行僧,不断经历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缓缓地在人生的路上前行。
面对生活的残酷和不美好,我们能够乐于正视它,继而接纳它,不自怨自艾,不怨天尤人,那么,这便是美好的人生。
本来,我不会在国内还未上映的时候就写这东西。
我只是偶然在评分里看到一个影迷对此片给了个低分,于是我就写这篇文字。
我好奇,电影在中国还没上映,他在美国看的?
但,美国现在也没上映……他却标了看过,低分。
然后我就进了他的豆瓣主页,在他公开给大家看的信息里确凿推断出,他就住在中国,那我就不解了,为什么他要给这部电影打低分呢??
然后,我翻开了这名电影“艺术家”的评论(他设置的公开,本来就是给人看的),发现他赞了不少很多那种,大脑情感功能区与理性功能区被切掉之后的人可能会欣赏的电影。
当然,他也评价了一些对他来说太过“普通”的电影(在常人看来还不错),当我看到他对一些名著改编的电影大夸英文原著时,一群可怜的没读过英文原著,连翻译原著都没读过的人就在捧场,可实际上,影评早就与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作品,都相隔十万八千里了。
于是,这种人对朱莉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给了个差评。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科技夺取了人们心中的高大上地位,电影出现时,早就纳入了文明、高大上的范畴,电影与政治密切相关,就不奇怪了。
于是,朱莉导演的电影得罪了很多日本人,他们攻击电影,攻击朱莉。
参见:《朱莉新片遭日本右翼抵制 批其丑化日军》2014-12-11 15:48:49(来源: 网易娱乐);Japan nationalists slam Angelina Jolie's 'Unbroken' as racist(日本民族主义者攻击朱莉为种族主义者)By Veronica Linares ,Dec. 9, 2014 at 2:15 PM(网址:http://www.upi.com/Entertainment_News/2014/12/09/Japan-nationalists-slam-Angelina-Jolies-Unbroken-as-racist/3311418148565/);Japanese Petition To Ban Angelina Jolie's 'Unbroken'(日本人请求禁止朱莉的《坚不可摧》上映)Noelle Talmon,December 9th, 2014 9:48am EST (网址:http://www.starpulse.com/news/Noelle_Talmon/2014/12/09/japanese-petition-to-ban-angelina-joli)……很多美国人是不敢拍摄日军的二战暴行的,因为日本的经济,美国与日本的政治关系。
朱莉第一部电影,也许得罪了很多人,但是,这就是勇气。
有勇气的导演,才能赋予电影自由。
"In my long journey to get this film made, Angelina was certainly the catalyst director to connect with what I was trying to get going," says Baer. "Lou's story is difficult to tell in film, it's so long and so epic, but Angie wasn't afraid to take it on. For many years, others were afraid to take it on, but Angie had it instinctively in her creative soul." (引自报道文章Why Angelina Jolie Was 'Terrified' of Directing Unbroken,By Michelle Tauber,11/17/2014 AT 12:40 PM EST,网址:http://www.people.com/article/angelina-jolie-fought-to-direct-unbroken)
在1月的最后一天跑去看了,主要是为了石先生(miyavi看完之后就纯瞎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原著或者人物本人的并不了解,单纯说电影。
既然是人物传记,前面无非是带入前因后果,男主因为人种问题成为问题生,后来被基友发觉开发潜质变成运动员走上人生正轨。
在憧憬奥运会的时候战争开始了,男主角也用了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到期待已久的东京,或许他没有想过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人。
无论是最初的空战也好,还是后来在大海上漂流了快2个月,男主都从未放弃活下去的希望,有的人离开了,可能因为运气不好;有的人离开了,可能因为不再信仰;在痛苦的时候坚持一下,之后便会好起来。
在战友向上帝祈祷之时,男主也将希望寄托于上帝,但是他的潜意识中一直保留着这一句话,支撑他走到了最后。
回到了陆地,一切才刚开始,成为战俘的生活。
然后等待主角的就是石先生扮演的角色渡边,渡边从最开始遇见主角就百般刁难,虐待——只因为男主瞪了他。
有的时候一个人的眼神会暴露自己。
所以渡边才会在一个深夜,殴打主角的同时又告诉可以提供给他一个机会,可以与家人通信的机会。
日本人向主角提供了生活保障,但是要求主角去念一篇虚假的文章。
最后主角选择回到了集中营,渡边又再次要求全体战俘来殴打主角来对主角进行虐待。
后来渡边离开了,他悄悄坐在看反串喜剧灰姑娘的男主身边,告诉他,我升职了,你可以恭喜我了。
在渡边离开的时候,主角彻夜未眠,留下了眼泪。
由于战争临近尾声,战俘被迫转移,男主又再次遇见了渡边,这次渡边却因为主角不看他而打了他。
战俘们在新的集中营做苦力,日益消耗着生命。
男主也一样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在男主希望小息片刻的时候,渡边拿着木刀又出现了,他要求男主举起一块【我看不出来是什么】的长方体,如果他放下就开枪扫射他。
可能许多人都觉得渡边的行为很变态,其实在这刻渡边自己的思维已经混乱了。
曾经渡边对主角说,我很喜欢你,因为我们是一样坚强的人,但是我们无法成为朋友,因为我们是敌人。
所以渡边无法原谅主角会放弃,因为他们是一样的人,同时他也不希望主角坚持下去,因为他们是敌人。
我认为,渡边一直以来刁难纠缠主角,就是因为,这个人跟他一样。
他不想放开这个人,但是却又无法站在一起。
因为你们是日本的敌人。
所以他想用自己的办法一次一次让主角屈服,从第一次被主角瞪视,他想用暴力打败主角。
第二次他想通过物质诱惑使主角屈服,但是当主角回到集中营的那一刻,他一定愤怒又高兴,因为这不愧是跟他一样的人,但他又无法打败的人,所以再一次让全集中营的人殴打了主角。
或许在渡边升职的时候他轻轻坐在主角身边说出,你应该恭喜我,是真心的。
因为这样或许他就能逃过主角所造成的无尽轮回。
最后,在主角的生命快被磨损到尽头的那刻,他再次拿起了木刀。
主角没有让他失望,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我看不出来是什么】的长方体举过了头顶。
直到渡边冲上去殴打了主角,丢弃了木刀,赤手空拳,他发现他真的无法打败这个人。
因为这个人跟自己是一样的。
战争结束了,主角来到了渡边一直住的房间。
东西都整洁有条地放置好,宣布着房间主人的离开,主角看着这一切,再次流下了眼泪。
一个人的生命中很难遇上一样的人。
但是那个人却是敌人。
When the night has been too lonelyAnd the road has been too longAnd you think that love is onlyFor the lucky and the strongJust remember in the winterFar beneath the bitter snowsLies the seed that with the sun's loveIn the spring becomes the roseI say love it is a flowerAnd you it's only seed——♪の手紙“ONPU-NO-TEGAMI” 最后的最后,在片尾尾声文字声明中说主角信了上帝,选择原谅渡边,但是渡边却避之不见,这里有很多解释,但我也不愿猜测了,总之渡边在人生的最后公开身份,向当时的受害者道歉了。
================================================石先生真是可爱啊!
小细腰!
小眼神!
然后我看到真人照片想直接[拜拜]说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的等等我!
确实很像,石先生跟坂本龙一,在颜值最好的时候演了这么一个片还都是搞音乐的。
但是不一样的是,两个电影主题完全不一样,所以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整体非常的亚撒西,当然结局也很悲情,亲手手刃对对方又将对方埋葬在了自己老家。
而坚不可摧描写的感情是同类之间的惺惺相惜,而并非爱情。
以上胡扯了一堆大家不要当真看个开心就好。
不管是安吉丽娜朱莉、科恩兄弟、11次奥斯卡提名却一无所获的罗杰迪金斯摄影大神还是献上大荧幕处子秀的美颜男子石原贵雅,在国内都有大批死忠粉丝。
但是一部把他们集中起来的片子终于在万众期待中在中国上映的时候,影迷们在又一个励志故事面前似乎过于冷静。
在一个低成本喜剧可以经常获得五亿票房的市场里,《坚不可摧》区区三千多万的票房多少显得有点寒碜。
要知道,同日上映的《奔跑吧!
兄弟》赚了四亿多,虽然很多人怀疑那到底是不是个电影。
今年的奥斯卡榜单那么长,可是广大影迷真正可以在影院里面看到的却不多。
与此同时,虽然国内的抗日神剧那么多,可是论及密切相关的太平洋战场,国内观众只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上一部在中国大荧幕上映的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电影恐怕得追溯到2002年的《风语者》了。
朱莉导演之前回顾自己决定接下该片的时刻说道:“我以为以后就渐渐淡出影坛在家带孩子了,可是我实在不忍心让这样一个故事从我身边溜走。
”正如导演后来又谈到的,“战争可以带出人性最好的东西,也可以反映最肮脏的一面。
”因为真实的力量,《坚不可摧》的故事本身并不差,朱莉与主人公的友谊乃至她个人的坚持其实也很明显地写在了字里行间。
可是为什么不能在中国成为又一部票房大片呢?
接近春节的节日气氛期待更换乐的电影可能能解释一些原因,但似乎并不能说明全部。
如果时光倒流回到20世纪末《拯救大兵瑞恩》的时代,即便用最传统的叙事方法,塑造一个和我们在同一阵营的真正英雄也可以很容易在中国赢得情感共鸣,特别是一代代的国内观众已经多年培养了关于大荧幕上战争英雄的集体怀旧记忆。
但是当一个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观众已经习惯于好莱坞的炫目特技和剪辑技巧的时候,再实诚的叙事也不能独挑大梁。
去年中国市场上有66部电影票房超过一亿,所以去年年底关于二战欧洲战场的《狂怒》1.17亿的票房虽然不算太烂,却也实在算不上出彩。
国内观众的口味上去了,在屏幕上看战争远非仅仅期待打打杀杀和大无畏。
中国过去的战争片大多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电影,刻板化的主人公往往勇敢无比,但是影片对于人性的刻画却往往不足,但是2007年《集结号》开创中国战争类型片先河,这种大场面的战争戏和对于人性救赎的探索在国内荧幕也终于出现,所以,《坚不可摧》还靠什么新鲜的卖点吸引人呢?
如果把影片压缩三分之一,把主人公关于“原谅”的命题好好发挥,可能也会成为一个上佳之作,可是,它没有做到。
网上很多影迷对于该片的评价是“少年派、为奴十二年和烈火战车的合体”,但是本该高潮的结局草草收场实在是令人颇为泄气。
当这么多中国影迷现都去挑几个奥斯卡的获奖影片来做对比的时候,他们期待的不是一个不错的故事,而是惊喜。
(原载China Daily,编译文字有删改。
)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这句话用在路易·赞贝里尼身上恰如其分。
这位传奇人物是奥林匹克长跑选手,参加二战坠机在海上漂流47天,被俘后经受日军三年的残酷折磨,高龄80之年跑步传递圣火,并在临终前见证了自传电影的完成。
然而彪悍的人生放在新手导演安吉丽娜·朱莉手里,就有点叫人掌心捏汗。
《坚不可摧》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是朱莉的导演处女作,她于2007年拍过纪录片《天涯共此时》,2011年又导出同为战争题材的《血与蜜之地》。
她的野心也异常彪悍,第三部作品就要冲击奥斯卡。
不过此举显然遇到了困境,赞贝里尼的人生实在太丰富,以至于她不知道该挑哪些作重点展示。
不过朱莉找到了应对之策,在博览了数十部同题材佳片后,她满心认为只需博采众家之长,依样画葫芦,便能拼凑出一部传记佳作。
于是在《坚不可摧》中,有经验的观众便能依次看到《珍珠港》,《火的战车》,《少年派》,《重见天日》,《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登陆之日》,《阿甘正传》,《铁路劳工》,《太阳帝国》等片的影子(在我看来,有一个镜头还颇像《雪国列车》)。
可是材料虽然充足,杂拌的过程却生硬粗暴,模仿痕迹浓重也就罢了,不同叙事线之间的衔接也大为僵硬,要不是罗杰·狄金斯的摄影由始至终光鲜夺目,真要怀疑前后段落出自不同的电影。
似曾相识倒无可厚非,毕竟冲奥电影越来越趋于一个独立的片种,同质化严重。
学院派有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比如片尾打出补充字幕和人物简历。
然而,字幕本应属于锦上添花,《坚不可摧》战后赞贝里尼对日军军官选择原谅的主题升华,仅用了寥寥数行字幕就交代完毕,主角被信仰拯救也是一笔带过,均显得避重就轻。
如果结合原著,释放归国后的经历显然比战俘营受虐更有戏剧价值。
为何他能心安理得宽恕?
考虑到进入被俘后,影片基调有向“虐恋情深”转移的趋势,难道真的是“因为爱情”?
科恩兄弟操刀的剧本,重心选取上令人费解,在朱莉的导筒下,更产生一种迟滞感,尤其体现在场景的转换中。
新导演朱莉这回是被老编剧牵着鼻子走,暴露出艺术视野和叙述功底的匮乏。
全局失当,好在细节仍足够抓人。
片名《坚不可摧》,体现在汪洋漂流和战俘求生。
于前者,是颜值登天的小鲜肉们逐渐憔悴虚弱,皮肤斑驳,脸色从蜡黄到枯灰,周身瘦骨嶙峋,被迫吞食生肉,在惊涛骇浪中祈祷,头顶是日本战机,身下是漏气的皮筏和虎视眈眈的鲨鱼,并要忍受同伴的死去。
进入47天,生命像是进入了一种静止,白云凝滞不动,海水也成了死水,日舰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像幽灵,对此他们连惶恐的力气也不剩了。
此后作为重头戏的战俘生涯,进一步考验意志。
表面来看,虐囚段位并不高,无非殴打、浇凉水、大声呵斥、做苦力、跑到死、掌耳光和举重物,而且变态军官施虐时还受到下级阻力(据说该片遭致日本观众抗议,但影片恰恰表现了禽兽只是日军中一小部分,具有一定“美化”意义)。
刑罚仅停留在皮肉伤害,未能动摇战俘团结患难之情,但对求生本能的摧残却是彻底决绝的。
战俘没有生的希望——盟军战败,他们将永无天日,盟军胜利,他们又会遭到屠杀,所以此时坚持活着反倒需要真正坚不可摧的勇气。
这是影片在励志层面释放的正能量,只是客观来看,战俘营人人向死而生,赞贝里尼一角即便经受加倍虐待,仍多少显得泯然众人。
总的来说,这片子像鸡汤,没什么内涵,也没太多营养,但成色光鲜,分量够足,喝下去暖胃挺舒服。
寒冬腊月里,不寄经典之望,来上一碗无妨。
(文/方聿南)
当坚不可摧的预告片出现在视野中的时候,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的翻拍版本,但实际上真的不是这么回事。
相对于大岛渚这种风格偏硬的影片来讲,《坚不可摧》基本上是追寻原作完成的一本电影。
而且,安朱在选角方面还真是大大的良心了一把,基本上把市面上能搜寻到的小鲜肉都搜到,就连视觉系的石原贵雅都统统收罗账中,还找来科恩兄弟捉刀剧本,不得不让人感叹安朱的影响力和战略型的眼光。
战争题材上,同是有虐囚心态,同样也是有帅哥和跨界演出的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就很容易被翻出来和坚不可摧进行比较。
但,在看完《坚不可摧》之后会发现,这两部影片虽然题材相似但完全没有可比性。
期待《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B版的观众们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坚不可摧》虽然充满虐囚情节,但是仍然处处充满着温暖的光环。
反观《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可谓更多是体现精神上的一种扭曲虐恋。
正常来讲,《坚不可摧》是本全年龄欣赏并且放在任何场所仍然不会让人感觉怪异的作品。
但《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就正好相反。
到头看来,《坚不可摧》可算是另一本类似于《美国狙击手》一样的美国主旋律作品,而且几乎完全没有刻画人性在战争中被扭曲,始终带着坚定不移坚不可摧的信仰光环和狂热光环的英雄回到祖国的作品。
相对同样主旋律的《狂怒》和《美国狙击手》,安朱用了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人性和赞颂信仰。
最后依旧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历经万般苦难幸存下来,宽恕的选择宽恕,傲娇的选择傲娇,每个人都坚持了自己的东西,到最后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电影连连戏剧性看得观众情绪好不投入。Domhnall Gleeson瘦得我好心疼啊>﹏<!!!Miyavi真的妖孽俊美不已啊!堪比《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的坂本龙一,连剧情都是太平洋战争时期黄白人的军囚虐恋>﹏<。字幕出来时才知道蛮帅的金发小哥原来是Luke Treadaway!渡边好TM变态,一定是心理扭曲。
2014.12.13想看,2016.2.21夜看过。
本来非常好的一个题材被朱莉平庸的才能浪费了,男主奥运冠军、被虐战俘、虔诚基督徒的多重身份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现。从原著来看,释放归国后的经历更值得着墨,本片却将重点放在了战俘营的经历。然而同样是被虐待,本片的冲击力却远逊于《为奴十二年》
虽然本片和皮特的狂怒一起被群嘲为舒克与贝塔,还是看得好感动,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结尾配上我马丁叔叔温柔励志的Miracles,感动得哭成了狗。
没想到这个女人导演的战争片还不错。纯粹用在战争上的笔墨不多,但用在人心交锋上的分量很重,变态的日本军人心理扭曲,男主铮铮铁骨令人印象深刻,但相逢于赛场、交锋在战场也是导演的杜撰吧。
二战中日本迫害的人太多了!!幸存下来的人是多少不容易。
“能忍一时之痛,便能换来一生的希望” 开头空战以为是《珍珠港》,参加田径跑步后变成《阿甘正传》,漂流海上又转为《少年派》,没多久变成《为奴十二载》,战俘营恍如《战场上的圣诞快乐》,最后救赎又成了《辛德勒名单》……OMG
身体好,意志力强,才能活得下来。对军国主义者谈原谅和解就不必了。或者放下仇恨更轻松吧。
真的没想到pi的奇幻漂流不是个神话故事,二战时期竟然真的有人在海上漂流如此之长的时日。47天太长~难以想象赞佩里尼是如何挺过来的。震惊都不足以形容我知道时的情绪😱不过电影拍的糟了,拍的一点都体会不到海上漂流的艰难,那种与死神失之交臂的感觉。如此看来李安配的上小金人!➕
Jack O'Connell真的演得很好!最后小短片里老人家看着真的很开心!好多可爱的男孩子惹(¯﹃¯)
容嬷嬷折磨小燕子和她的小伙伴们,对朱莉失望了
按说剧本就不该差,所以肯定是导演的问题了,不枉我黑她一辈子
还是一部好题材,拍毁了。。。
这电影又臭又长,又臭又长,完全没有重点,有些地方莫名其妙。太拖沓!如果是一部烂片,请控制在100分钟内,观众的时间和耐心也是有限的。可偏偏有人无自知之明。
8.2也有点主旋律了,美利坚喜欢搞这种感动的一套。抛开这些不说,制作精良程度不低了,看着肌肉猛男给瘦成这样,真瘦了还是特效不知道看着很真啊看着摄影特喜欢,疯狂截图保存画面,看完才发现是迪金斯摄影,太对味了,这画面看着就舒服。最后还是酷玩的歌。最最后还是科恩兄弟编剧。细小的情感拿捏,通过镜头一展现一下子就拉高了高度。
2024
130分钟【由多部看过的二战影片+少年派拼凑而成】的正片还没有最后1分钟的真人影像感人,还好死不死地一副传教士恶心的悲天悯人嘴脸。为何科恩兄弟+迪金斯+德普拉先生要趟进朱莉导演的片这种浑水简直是人类未解之谜。
新年第一撸!这种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最感人的永远是结尾对人物原型的致敬。男主是个Bad Ass!朱莉野心不小,但略有力不从心稍欠火候的赶脚
日本的战俘营跟欧洲德国人的战俘营还真不一样,以前看过一个片子是欧洲的战俘营,待遇人道多了。随是平庸之作,而且这类片子很多,这个可能不会排到前面,但朱莉的导演之作,完成度还是可以的。
(5.85)普通水平/刚开始没看导演不懂为什么都在骂朱莉?可是她只是和普通男导演一个水平啊,有什么好骂的?就因为她是朱莉?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