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你用三个醉鬼演示天体的运行日全食恐怖的静寂后来,小镇上驶来鲸鱼王子,他的影子,和需要翻译的暴力的舌头再后来,好邻居,忠厚的鞋匠丈夫,劈木头的人,死在广场上“一时的激情,用一生的荒谬来偿还”最后,白色的光,螺旋桨使人失明冰冷的长镜头,只留下鲸鱼黑色的手杖,礼帽,瞪大的死眼睛
创造一种场域,便有着一种权力蕴含在其中,而这种创造性的权力的运行势必就会带来一种理解世界的态度,(即叙述与电影的呈现方式)。
也就是说,创造一个场域,便是创造一种理解的可能性。
再过去的历史当中,交给我们人类理解的对象是上帝一或者说是命运,而如今这个时代留给我们人类去理解的终极对象,或者说在我们这个上帝缺席的存在主义时代理解成为了个人性的命题。
而在这两部电影中(《都灵之马》和《鲸鱼马戏团》),鲸鱼与那风作为上帝的化身再度降临到了世间。
所以在贝拉他而所创造的场域中的理解以及随之而来的反抗变得更为复杂和忧郁了。
要想进入这一个个导演所营造出来的电影场域当中,我们势必需要一种手段,也就是一种途径。
这种途径要求我们去在一个拥有与之相等的力的作用下去进行“观看”这种行为。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有一种可以与电影中导演所创造的场域所相等大的反作用力。
也就是说这种场域的力越强的电影越需要我们投之以越强的力。
在黑暗的绝对中去同强有力的观众一起相汇聚并营造出一种专注和进入的能量,来去投射向吞噬一切的银幕———这便是我们创造这种反作用力的办法。
只有当电影中的力与观众的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且大小相同的时候“观看”与“接受”的这种行为才能够得到平衡。
这两部电影的场域之力都极其的强大,对于电影院是最合法的观看方式。
《都灵之马》中:凝视与专注的长镜头,命运的旋律,极度规律的琐碎日常,极为统一的视听语言。
这一切让这部电影的各个层面游走于“一切的意义”与“无所是”之间。
这是一场“一切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的巨大的疯狂的崩溃的无情事件”。
《都灵之马》就好比一种《鲸鱼马戏团》的延续(果不其然“一个伟大的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在这两部电影的世界中的动物无一例外的都打破了剧中人物生活的绝对惯性,在《都灵之马》中是那“木虫”和那“马匹”,而在《鲸鱼马戏团》中则是那只绝对大的“鲸鱼”。
而这些动物往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可知的真相感。
这些动物是上帝纯洁的创造品,他们或许比我们更接近上帝。
而这些上帝的造物带给我们的便是一种笼罩在我们上方的一种不可能性。
在《都灵之马》中,这种“上帝七天灭世”的源头在于人类的“大堕落”。
而对于《鲸鱼马戏团》来说,那场运动的源头则是一种巨大的悲壮的无以名之的无力的反抗之愤火。
在后者中,当小镇上的人去试图抵抗,去进行革命运动后,最终我们所得到的所看到的在那个帘子后面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饥瘦赢弱的老人的骨体,我们得到的不是新生的希望,而是疾病般的绝望。
“王子”就好比像是大卫林奇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红房子里面的老者一样,他可以是这个世界背后阴谋论般的主宰者,又或者是一个上帝的遗臭—诉说着一种不可能性。
这个不可能在过去的时代里更多的表现为人类理解命运的不可能,而在近代则表现为人与人理解的不可能。
同时,在一切的历史中,所有的一切都表明我们的历史就是个闭环,我们的世界就是个闭环,这个世界不会好到哪去,也不会坏到哪去,他只会让人想要去反抗,然后随之绝望。
我们已经看完这部讲述一切的反抗和随之而来的绝望的电影了,我们观众反抗贝拉塔尔的企图变得更彻底的绝望了。
一团阴影以近乎暴力的方式向我们袭来,只有Janos驻足观看。
在这样的黑夜中,我们都被隐去,成为它的一部分。
出场人物:我:忠诚的叙事者;他不加修饰的记录这一切,尽管所有的被他的眼,他的耳,他的大脑皮层所修饰着。
小➕:小佳小家小加小➕!
波萨:他们是波伏娃和萨特吗?
想必不是吧,他们既不像波伏娃也不像萨特,他们有独属于自己的叙事,他们就是YTT和PHY。
某:记不得谁说过的话,由某来说。
没人说过的话,大抵要由某来说。
第一幕,也就是最后一幕,电影园外,春风料峭。
我:来吧,到了叙事的时候了。
谁先说说,鲸鱼是什么?
波:鲸鱼是弥赛亚!
我看得太懂了,它只能是弥赛亚!
本雅明!
废墟!
重建!
新天使!
你觉得呢?
我:我还以为是人民,底层人民。
波:好吧,没事!
我以哲学家独有的打通能力告诉你,共产党的神是谁,就可以是人民!
(此时,基督教无神论说更进一步,共产主义人民神论说诞生。
)我(十分爆笑了):可恶的意识形态!
你看人家好莱坞,给黑豹党拍个电影,还要叫犹大与黑弥赛亚,我们还需要自己的语词呢!
众人点头摇头。
某:你呢萨特,你怎么看。
萨(瞪大了眼睛):我觉得鲸鱼可以是任何东西,也可以不是任何东西,他永远停在那里,永远在那里凝望,不管别人在做什么。
他就像是神降临在人间。
某:你呢小➕,你怎么看。
小➕:我觉得鲸鱼是凝视者,但他不必是神,不必是上帝,也不必是上帝的造物。
我:对,什么东西庞大而神秘,还散发恶臭,似乎由此物造就了许多价值,但其实无人向它投去目光?
它似乎养活了整个马戏团,但在镜头内,除了Janos,没有人在乎它的真面目。
它确实神秘,像是外来物,这不正像农民之于我们吗?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酷爱角色扮演的小布尔乔亚,比如戈达尔电影中的那样,当他真正目睹了,真正目睹了底层的生活,黑压压的人群,深崖般纵横的皱纹,黄土与灰尘,气味。
他将会是什么反应的呢?
某:他将会崩溃对吧。
我:我们以为自己是人民吧,因为我们忘了自己是人民吧。
人民可以静止不动吗?
某:或许可以。
我:人民恰恰,往往是静止不动的。
人民可以是凝视者吧——大多数人恰恰只不过是凝视者。
所以我一开始对医院的暴动十分不解,为什么他们要去医院?
萨:原因在这里是被隐去的,重要的是呈现这场暴动。
我:对,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共产革命将会爆发。
波:可你真的觉得这是一场人民的革命吗?
绝对不是啊!
我:现在我明白了,我愤恨他们挥棍向更弱者。
但这是事实,这发生了太多次了。
波:是的,新天使永远不会降临。
我:兴许吧。
但我们还在那里,我们还在广场上。
至此,我的叙事已成。
无论大神的震怒,还是山崩地裂,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
众人退场。
镜头语言太厉害,在常规场景制造奇观,像全景镜头酒馆里拉镜上升拍酒馆群众,灯在前景人在后景,灯光罩人群,太美了。
鲸鱼车里王子等人讨论阴谋,拉镜左摇露一双男主的眼睛,发现真相的男主,眼神惊愕,只露眼睛这部分,精妙!
还有很多有巧思的镜头,叙事也叙情,导演对人物走位也是要求很高。
以下面为例,弹钢琴叔叔受命令得立刻上街完成人物,由室内全景他和男主,转特写街上行走中他和男主的脸,特写上,脸周遭背景快速变化,说到他们紧急而快速的处理,若是全景就失去“快速”的感觉了,因为弹钢琴叔叔拄着拐杖,实际全身行走是慢而不是快。
而特写两人行走的脸镜头下,两人始终紧密贴着,摩肩擦踵的状态。
这也表现是导演人员的人员走位控制,这控制也在室内人员站位上,非常严苛,像在报社社,全景男主坐在栏杆门左侧,接着朝栏杆孔定点推镜,逐渐特写话语交代混乱时代的报社女人的脸,推镜全程没移动,女人脸没出镜,好精确,肯定事先踩点和交代人不能大幅度移动。
还有男主在广场入镜也是,俯视全景逐渐下降,下降到过肩镜头,男主从右侧入画,好舒服,也是有韵律的精确入场。
除此还有太多好镜头,值得重看几遍。
上周在书店的电影沙龙,主题是文学与电影的对话,我们选择的几部影片中,有一部是贝拉·塔尔的《鲸鱼马戏团》。
五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受到极大的震动,这震动最初来自于电影空前绝后的长镜头和匪夷所思的复杂调度,以及极强的、忧郁的诗意。
之后断续地又看过几遍,其中几个喜欢的镜头,也反复看了很多次。
但由于电影明显的、对于匈牙利或东欧历史的隐喻意味,而网上关于电影的背景资料又很少,所以,一直觉得自己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这次活动的另一个主持人史靖澜读过电影原著小说《反抗的忧郁》(作者: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2015年布克国际文学奖获得者),我想趁此机会,结合小说的内容,也许能更清晰地理解《鲸鱼马戏团》。
但实际上,关于小说的介绍,主持人并没有说多少,只是大略阐述了对于《反抗的忧郁》这部小说根由于匈牙利人的数次失败的反抗历史而滋生的民族性的忧郁性格。
忧郁于:总是诞生着对生活的希望,而总是在反抗现状的行动中失败,这种失败,成为一种悲观的、习惯性的对生活的无奈和担忧。
这是符合贝拉·塔尔电影的整体风格的。
我看过的《诅咒》、《都灵之马》和短片《旷野旅程》,以及没有看完的《撒旦探戈》,都笼罩在这一致的忧郁氛围之下。
而琢磨之后,我要收回前面“没有看懂”的说法。
受到这部电影的强烈吸引,实际上便是看懂了贝拉·塔尔的意思。
在贝拉·塔尔的观念里,历史、政治并非他所要表达的内核,他认为“政治是肮脏的”,并且否定其作品即寓言的观点。
贝拉·塔尔的表达内核,是人的基本状态:普遍的忧郁性。
在《鲸鱼马戏团》里,这个普遍性,尤指因反抗的无望而产生的忧郁。
电影中的音乐家埃斯特尔有一段录制自己演讲的情节,所阐述的,是他对十二平均律之不和谐性的批评,他的演讲试图让人们回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音乐,刨去乐器在十二平均律规则下的受制和不自由,回归人对音乐魅力的天然感知和无拘束的表达状态。
但是可想而知,这种反抗音律规则的行为终将失败,在影片结尾处,他对在疯人院病床上失神的詹诺斯说,他把钢琴调回了十二平均律,这样,就可以弹奏任何曲子了。
埃斯特尔对于前妻的反抗也是失败的,他想保持归隐、不参与政治,但迫于埃斯特尔夫人将回到他生活中的胁迫,他最终妥协,走上街头,为她的肃清运动募集资金。
主角詹诺斯无力的反抗更加层层不绝。
影片开头,在即将打烊的酒馆里,詹诺斯使用几个醉汉来演绎天体运行的规律,并在日蚀的比喻中,描述黑暗之中人所感到的绝望和害怕,以及对日蚀结束、黑暗褪去,万物和生活重回正轨的信心。
这个复杂、迷人的长镜头情节,将詹诺斯的纯真展现无遗。
在詹诺斯天真的憧憬中,鲸鱼的巨大尸体代表上帝的神圣力量,生活拮据,他仍然愿意购买门票去参观神迹。
第一参观鲸鱼结束时,广场上的路人和詹诺斯交谈,对方关注的是和鲸鱼同来的王子,而詹诺斯仍然关注和赞叹鲸鱼,当第二次进入装载鲸鱼的车厢,偶然发现王子煽动暴力的真相时,他惊恐地逃跑了。
詹诺斯看到的不是真相,因为他只是一个天真的孩子(镇上男人,他都称之为叔叔,音乐家叔叔、警察叔叔、鞋匠叔叔等等),他是一个在无望生活的洪流中极其弱小的局外人(所有的局外人都是弱小的),他所保持的希望、对上帝敬畏、对神秘的着迷,只是压抑的世界河流中的一星水花。
甚至可以说,詹诺斯是一个绝对的孩子(即便他在电影中是一个年轻人),是整个世界的绝对的孩子:这个世界由他所尊敬的叔叔、婶婶们,由他所惧怕的军队、广场上的暴徒们,由他无力控制、无力哄其入睡的警察局长的两个暴躁儿子构成,这些人,组成完整的世界结构,他面对的是整个压抑着他的生活。
这里就要说到,这一切反抗的对象。
这是一个荒谬的对象。
如果说詹诺斯反抗的是复杂的无望的世界,那这个世界的暴徒们去医院施暴、殴打病人、摧毁物品,却在扯开浴帘看见衰老枯瘦的站在浴缸里的裸体老人时,丧失了施暴的动力,变成一群沉默离去、仿佛僵尸的失败者时,他们发现,依靠暴力去反抗的对象其实并不存在。
人们反抗的到底是什么?
他们不知道。
因为“害怕的人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这是小说中的句子,也是詹诺斯在被摧毁的电器商店大厅里,从一本笔记上读到的王子的言论。
反抗的荒谬就在于此,并不知道要反抗什么,只有反抗的欲望和冲动,以及冲动之下的暴虐行径。
为了反抗而反抗,实际上是最大的忧郁,也是最大的虚无之源。
暴徒们想要反抗的,是自己的情感:对于生活的不满,而王子的鼓动,只是一个开关而已。
贝拉·塔尔展现的这一真相——反抗的虚无性——由虚无而忧郁,便是《鲸鱼马戏团》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表面上看来,贝拉·塔尔没有给观众留下希望:詹诺斯并没有做任何坏事,也没有参与暴动,却成为了通缉犯。
他在铁路上逃跑时,被直升飞机追捕到。
这个绝对的孩子、无辜的局外人,也逃不出无望生活的包围。
这个孩子落入了荒谬的生活圈套里,而最终变成了一个丧失意识、信念、理智的精神病患——彻底虚无的存在。
但实际上,贝拉·塔尔以詹诺斯堕入虚无这一“个人的绝望”,给出了生活的希望:人们的生活仍在继续,即便音乐家的房子被前妻和警察局长占领、他只能生活在厨房之中,他总归仍在生活着。
真正的希望便在于此:即便处于巨大的忧郁之中,我们仍在生活着。
这是一种道德的底线,贝拉·塔尔画出了希望的最低值,接受了这条底线,更多希望、更多反抗,便可以仍然存在,而忧郁,也可以忍受。
这部电影不在表达一场暴动的酝酿、爆发、终结,所以,即便不了解匈牙利的历史和政治,只要理解了忧郁,就理解了这部电影。
如同受制于暴虐的理想音乐的三次响起,钢琴被调整在端坐在避光的广场上它磨砂的皮肤透出凝视的味道当遮蔽物倾倒,当老人的拐杖带着十足的忧伤越过葬送巨大生命的摇篮那些一时的激情,覆灭小镇的一生的种种自然被暴露,无可争辩而且满布生的喘息,无主的孩子敲打天体和天体像醉鬼一样无意义的旋转促使和平的景象在开始的一幕便告被知:这一切与马戏团的王子毫无干系。
镜头的画笔低低的移那些暴力,被暖性的光辉扼杀了又点燃,仿佛不曾张开鲸鱼的嘴无辜的进食,不曾送抵的苦难正辗转东欧,搅翻滚的云直到雾隐去终章的第一行
“电影是证明我们真实存活过的唯一途径。
最终,除了电影,我们什么都没有了——一卷胶片,我们的身影在上面徘徊,寻找真理和人性,直到时间的尽头。
我真的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拍电影。
”——贝拉塔尔出生于1955年的贝拉.塔尔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电影大师”,面对如此殊荣,贝拉.塔尔却不以为然:“我有很多头衔,但我并没有太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我就是我自己。
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大师对我而言毫无意义,我只是一个想拍出好电影的人。
”贝拉.塔尔的冷静和理性伴随了他的一生,即便是他的电影作品,也丝毫没有放弃这两种性格特质。
他用冷静客观的镜头来记录社会的种种变迁以及人类的种种选择,电影诉说着匈牙利人民的过往,记录着匈牙利的社会现状,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
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对生命真实的记录,在他看来,电影艺术家的创作本质就是真实。
有人会觉得贝拉.塔尔的电影晦涩难懂,也有人会觉得贝拉.塔尔的电影饱含深情,虽然他的电影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吸引我们的关注,但我必须得承认,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生命律动。
而这就是我对贝拉.塔尔的影像哲学的理解:时间、空间和生命的意义。
这种关系让电影在枯燥沉闷中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我们始终可以看见他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以及情感的真实表露,在这种人文关怀和真实展示的背后是贝拉.塔尔对电影时间、空间,以及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的思考。
2000年,贝拉.塔尔的电影《鲸鱼马戏团》问世,这部拍摄了四年之久的电影简单到只有39个镜头,而它也复杂到我们无法全面、深刻、理性的来解读这部电影。
从我第一看这部作品到重温这部作品已经过去五年之久,我得承认,在这部电影面前,我是浅薄而无趣的。
贝拉.塔尔在《鲸鱼马戏团》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一个匈牙利平原的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这个马戏团的特别之处是有一个鲸鱼的尸体和神秘的王子。
自从这个马戏团出现之后,整个小镇的秩序就陷入了混乱,最终,小镇爆发了一场利益和善良的冲突。
贝拉.塔尔曾说:“我在电影中只向你们展示真实世界:生命如何流逝,人与人之间存在哪些关系......我想展示的是生命的绝对运动,或者尝试理解生命。
”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他倾注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借由鲸鱼的尸体、神秘的王子以及小镇村民揭示了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中是如何被塑造的,让观众看见了生命的诸多可能。
【事物之所以存在于时间中,是因为它们是有限的;他们之所以流逝,并不是因为它们存在于时间中;反之,事物本身就是时间性的东西,这样的存在就是它们的客观规定性。
】
电影中的时间和我们所理解的时间多少存在一些差异,电影中的时间是人物存在的时间,而我们生活中的时间是一个关于当下和未来的抽象词汇。
贝拉.塔尔的电影大多都是对“当下”的记录,当他将镜头对准“当下”的时候,电影中随处可见沉闷阴郁的长镜头,这些长镜头构成了一个时间的甬道,在这个甬道里到处都是孤独的人。
《鲸鱼马戏团》是一部从酒吧开始的电影,在酒吧里,詹诺斯为人们排演了一出关于宇宙星体运转的“闹剧”,人们配合着詹诺斯的安排,在酒吧里奇怪的转来转去,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世界。
正当人们兴致盎然的沉浸在这种“游戏”中时,黑暗降临了,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凝固了。
詹斯诺就像一个神,他讲述着黑暗来临前的世界,而置于黑暗中的人们被彻底遗忘了。
黑暗扰乱了人们的思考和生活,带来了一种时间精致的错觉,在这种凝固的时间中,自我怀疑以及虚无主义逐渐弥漫开来。
在《鲸鱼马戏团》的结尾,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经历过暴乱的广场,吉里来到这个空无一人的地方,满地都是暴乱中留下来的残骸,慢慢腐烂的鲸鱼尸体被摆放在损毁的集装箱上,吉里走到鲸鱼眼睛附近,良久凝视着鲸鱼的眼睛,透过这双无神的眼睛,吉里似乎看见了整个宇宙的空间、时间还有在其中纠缠的人。
或许因为孤单,或许因为参透,吉里离开之后只剩下庞大的鲸鱼的虚影,一股浓雾慢慢涌来,掩盖了鲸鱼的尸体,也掩盖了这个发生过暴乱的广场。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绝望和无力。
这场暴乱是由那名“神秘王子”煽动的,每个人都被迫或者说不自觉的被推入深渊,理性让位于疯狂,当下让位于未来,关于未来我们不可知,暴乱之后的小镇该如何恢复秩序我们不可知,一切的不可知都隐藏在时间里。
时间在浓雾中流逝,在朦胧中绵延向未来。
时间意味着有限,同时也意味着无限,我们无法认识时间的源头,也无法推断出时间的尽头。
时间就如一个看不见的深渊,将所有生命吸入并吞噬,最终消散。
人类的存在似乎一直都在和时间抗衡,尽管我们知道,有限的生命永远无法战胜无限的时间,但生命里的不甘心还是要告诉我们试一试吧。
就像那些加入暴乱的人们,他们不清楚为什么要参加暴乱,也不知道自己会承受怎样的后果,但他们还是被裹挟其中。
表现时间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呈现一个梦境,重温《鲸鱼马戏团》时,整部电影似乎本身就是贝拉.塔尔的一个梦,在他的电影中,从来都没有直观地呈现某个梦境,而是以旁白或者间接学叙事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梦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多种时间概念的组合,有回忆、当下、未来、幻想甚至还有超现实。
梦境的本质是什么?
是欲望的满足,欲望包括了人们所有的幻想,而幻想中又包含了对无限的渴望。
所以,梦境是一个关于时间概念的杂糅的组合,它包含了过去和现在,走向未知和未来。
或许《鲸鱼马戏团》本身就是贝拉.塔尔的一个梦,一个存在于时间中,最终被遗忘的梦。
【在这个空间中展开对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历史的侵蚀,这个咀嚼我们的空间本身也是一个异托邦的空间。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生活在某种空盒子里,然后把一些个别的东西放置进去,使这个空盒子被染上不同的颜色。
】封闭性是贝拉.塔尔的电影呈现出来的最直观的特性,在贝拉.塔尔的多数电影中,我们都能看见封闭的空间。
在《鲸鱼马戏团》中,虽然长镜头中的小镇在空间上有着无限的延展性,但小镇生活的人却处于封闭的状态中。
他们既没有渴望明天到来时的激情,也没有做梦时的欢乐。
因此,整个小镇就如一潭死水。
在《鲸鱼马戏团》中,打破小镇封闭性的是外来的马戏团,在马戏团到来之前,贝拉.塔尔用镜头呈现出了这个小镇的种种状态,疏离、封闭的状态。
小镇上的人对马戏团的到来充满了恐惧,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封闭的小镇中,任何新鲜事物都意味着危险。
小镇居民的封闭和愚昧为之后的暴乱埋下了伏笔。
贝拉.塔尔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隐喻”,长期在封闭、压抑环境里生存的人很容易受到蛊惑和煽动,但在客观的存在面前,最终只能以悲剧告终。
装载鲸鱼的卡车也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广场上的人们聚集在卡车周围,对此议论纷纷。
詹诺斯穿过人群来到卡车附近,卡车车门缓缓打开,詹诺斯花了100福林走进卡车车厢,观赏着这个巨大神奇的生物。
鲸鱼的尸体被囚禁在这个车厢中,就像这个小镇的村民一样。
詹诺斯绕着鲸鱼的尸体走了一圈,最终停留在鲸鱼绝望的眼睛前。
在这种封闭的空间中,每个人都压抑着自身的渴望和欲望,无望的生存着。
当詹诺斯走出卡车之后,他沉浸在鲸鱼带给他的震撼中。
阿吉兰看见詹诺斯出来了,他向詹诺斯打听神秘王子的情况,而詹诺斯将他看见鲸鱼之后的震撼讲给阿吉兰听,阿吉兰毫无兴趣。
他们只关注所谓的能够改变村子命运的“王子”,丝毫不在乎面前这个巨大的“存在”(鲸鱼)所带来的震撼。
空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生存,意味着危险,意味着命运的改变。
在《鲸鱼马戏团》中,空间是一种危险的存在,当它处于封闭状态的时候,空间是安全的,当这种封闭状态被打开时,空间就变成了危险的。
其实,真正的危险并不是空间的封闭与开放,而是在固定不变的空间下,人应该如何和他人相处,和自我相处。
因为“我们并不生活在某种空盒子里,然后把一些个别的东西放置进去,使这个空盒子被染上不同的颜色。
”
【值得庆幸的是,每个人并非都如哲学家那么彻底,他不会怀疑周围的人和事、老婆和食物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我们的世界还不至于变成一个疯人院。
】贝拉.塔尔电影中的多数人都在无意义的虚无中度过此生,他们猜忌、愚昧、腐化、凉薄,他们在迷茫与恐惧中度日,从未对生命进行过真正的反思和拷问。
贝拉.塔尔不止一次在电影中思考着人们生活的苦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起电影的华丽和精彩,贝拉.塔尔更在于的是能否通过电影找到人类命运的方向。
其实在《鲸鱼马戏团》中,贝拉.塔尔已经给我们答案了。
小镇居民受到王子的蛊惑之后开始向医院进发,在潮湿阴暗的街道上,小镇居民变成了暴民,他们出奇的团结,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医院。
他们冲进医院对羸弱的病人进行施暴,肆无忌惮的毁掉医疗器械,用手中的棍棒砸向手无缚鸡之力的病人。
贝拉.塔尔的镜头划过每一间被施暴的房间,暴露出了小镇居民最丑陋的一面。
当暴民的领导者用燃烧的愤怒撕扯下面前的帘布时,看见的是一个瘦弱的裸体老人,这时一切都禁止了。
施暴之后,暴民们怀着一种复杂的情绪离开了,一场暴乱平息了。
整个暴乱没有一句台词,只是施暴。
贝拉.塔尔说:“这个片段讲述被抛弃的人失去了最后的耐心和失望,所以,他们干脆毁灭身边的一切,他们毁灭了整座城市。
但是,他们终究还是人类。
事实上,一个人内心如果愤怒又无法自我控制,一定会迫害更弱小的人。
但是,终究存在停止下来的临界点。
“电影的临界点就是那个老人和身后的那堵墙。
贝拉.塔尔电影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孤苦贫困的,他们处于社会边缘,无知脆弱,每个人都重复着同样的悲剧。
电影通过凝固的时间、封闭的空间以及虚无的人们展示了人存在的本质和生存的真相,这就是我们通过贝拉.塔尔的电影所要了解的终极意义。
尽管他的电影是悲伤的,但贝拉.塔尔传达出来的终极意义并非是消极的,他只是将生命本来的样子展现给我们看,也并非就让我们放弃追求生命的欢愉和希望,而是希望我们能够理性地审视:在洞察到生存的本质之后,是否还能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去改变我们的世界,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正如尼采所思考的那样,上帝在人间是缺席的,我们每个人只能做自己的上帝,每个人只能被自己解救,自己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直面生存固然是一件残酷的事,然而,贝拉.塔尔在电影中展现出来的真实远远比虚构的故事更有意义。
趁着热乎的写下来。
1、贝拉塔尔的母题是世界毁灭,礼崩乐坏。
2、开头的公转自转日全食是一个隐喻,暗示黑暗降临,又复白昼,日光日下无新事,影片中也借人物之口多次提到,这不是第一次暴动,小镇曾经被毁灭。
人类从历史当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3、本片主要刻画的是暴力、战争之下的众生相:雅诺什的设定是社会的一个边缘人物,善良单纯。
所有人都是他的长辈,所有人都可以使唤他。
鲸鱼代表造物主的造化,大自然的神迹,他是唯一关心鲸鱼的人,关心真正的美。
在人群中他也是鲸鱼的化身,无辜单纯,什么都没有做错,但祸从天来,被当作罪魁祸首。
贝拉塔尔喜欢将巨变的时间压缩在短短几个昼夜,本片中,他让雅诺什作为一个送报的邮差,从头到尾都没有合眼,直到最后直升机在头顶盘旋,如同具象化的压力带来的晕眩,雅诺什疯了。
雅诺什也是唯一一个关注宇宙、自然的人,他在酒吧开始日食的表演,他家中贴着世界地图作为墙纸。
只有他关心真正的美,真正的大自然。
4、相比之下,艺术家是一个自私伪善的利己主义者,在社会动荡中想要独善其身,沉浸在个人的艺术世界中。
他不爱出门,惧怕阳光,不想卷入世俗事务。
叶公好龙,对艺术有至真至善的追求,爱这个抽象的观念,但不爱具体的、眼前的人,面对鲸鱼他没有真正的兴趣,为了艺术创作把妻子赶出家门,仅仅是为了一己私利,明知道可能促成一起新的暴力,但仍滥用自己的影响力。
5、情妇代表战争中的投机者,战争贩子,从战争中牟利,警察局长是政治家,民族主义者,枪与性的挑逗,二人媾和,在战争中输的永远不会是他们。
警察局长家里,孩子穿着大人的靴子,喊打喊杀,从小浸淫在暴力环境中,下一代暴力机器已经培育好了。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细节,穷人砍柴取火,气温低到零下十几度,能源告急,但警察局长家里开着电风扇。
这里的音桥专场真棒啊!
6、底层人民是一群乌合之众,听信谣言,却从未想过亲眼去见证扰乱人心的鲸鱼,被一个从未露面的王子煽动,走上街头实施暴力,重蹈覆辙。
但他们的手只能伸向更弱者,在医院打砸抢烧。
拉开帘子,像骷髅般的老人裸身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当时想起一个说法:只有当你有剥削价值的时候,你才有做奴隶的资格。
即你必须生产的,大于你消耗的,有剩余才能当奴隶。
如果你贫瘠到连自己都无法养活,你是没有资格做奴隶的。
当一群暴徒在老人面前放下屠刀时,与其是良心发现,不如说,这个老人太弱太贫瘠,欺负他是没有意思的。
暴民散去。
保安和厨娘的贪恋的接吻,是在灾难发生之前的兽欲狂欢。
7、王子是谁?
一个侏儒,被包装炮制出来的领袖,只是谎言被广泛传播,矮子也能拥有巨人的影子,也拥有蛊惑人心的力量。
8、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角色是邻居叔叔(鞋匠),劝诫雅诺什不要去广场,但最终惨死。
妻子是艺术家家中的保姆,他们夫妻选择远离广场,过自己的生活,但乱世之中,谁能保全?
上街使用暴力的清一色全是男性,也是暗示当男性走上街头时,是女性在维持家庭、社会的运转。
第一幕是邻居叔叔劈柴,雅诺什回家,雅诺什出门,邻居叔叔站在门口看着他和前妻阿姨走远,第二幕是邻居叔叔的妻子劈柴,雅诺什出门,他的妻子站在门口看着他走远,而邻居叔叔已经死在外面,这组镜头互文让人感伤。
9、雅诺什在工厂中读书的场景,读的是对上一次暴乱的描述,他们奸污了两名邮局的女职工,雅诺什在这里读不下去,走出去,因为雅诺什就是邮局送报的。
10、就写这些吧,很多也不太记得了。
有很多画面都很美,很值得玩味。
我爱贝拉塔尔。
相对于他的《撒旦探戈》,片长140分钟38个镜头的《鲸鱼马戏团》显得短小精悍且异常的凝练。
电影在一个匈牙利的小镇发生,一个硕大的鲸鱼出现在小镇,随之而来的“王子”煽动起了一场暴动,而最后被政府压制,贯穿全片的年轻人最后精神失常被关到精神病院中。
从匈牙利历史来看,“王子”可以被看作法西斯思想的毒瘤,那些盲目的暴动分子在狂放的思想蒙蔽下丧失了理性,他们的行为并不是自发性的,而是一种集体性质的。
同样,“政府”,甚至可以抽象为“唐纳婶婶”则是斯大林主义的象征,在平复了法西斯之后,共产主义同样运用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压制着民众。
而那个硕大的鲸鱼,类似于青年人开始描述的日食现象一样隐喻了沉默、诗意、神秘的自然,然而在经过暴动和压制之后,那个已然死去的“自然”完全暴露在广场之上,被人们永久的遗弃。
看完了《鲸鱼马戏团》,有几点想讲的:一、关于长镜头。
其实长镜头在给人震撼的同时可能也会让人们觉得它是刻意的装B和做作。
真正的好的导演会清楚地明白如何不做作的去表达他想表达的那些东西。
而这部影片的长镜头几乎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总觉得还是缺乏一些震撼。
二、关于意象。
什么是意向?
意向其实就是被创作者有意选择出来并有规律有秩序地组建起来的带有主观意识但却客观呈现出来的一个东西,或者说是一种现象。
意向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更多一些,其实电影里更多的是将自己的主观表达符号化地隐喻或者剧情化地直接输出,虽然也有选取意象的,但大多都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有的意思。
我个人觉得鲸鱼的这一意向的选取是差点意思的。
或者说选取是没有问题的,不足的是对其的诠释不够。
因为选取对象的的独特性,大家都是不能直接理解和看透其背后的表达的,这就要看导演的诠释了。
但偏偏影片对“鲸鱼”的诠释是不足的的,这绝不是一种留白或深沉,就是明显的解构匮乏。
三、我一直认为文字要高于影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细腻的文字表述更贴近内心的表达,是能够通过一小段文字直接粗暴地将想表达的东西展露无遗并且让读者深受其感动的,而影像在表达上其实很难那么精准,但不否定有很多好的作品的呈现。
暂时还不能接受这种需要像忍受生活一样忍受的电影
以前看都灵之马和撒旦探戈都没觉得刻奇,但这部是真有种看安哲的感觉了
是在自己为自己建立法则,入戏之后看起来还不错,他的长镜头不算复杂,初看有滥用之嫌,但实际极大的服务了自己的人物情绪,并且制造了某种真实让它蔓延到镜头之外,全片最好看的就是那些人物每个镜头最后走着,走很久,又重新定义了心理上的时间。
2000年的黑白片。超长的长镜头,莫名其妙。男主角从结尾走到街头能拍五分钟,男主角和老头走路能拍五分钟,给老头打饭五分钟,真心服了。两倍速看了一个小时。浪费时间啊!豆瓣装逼的人果然太多!
太艺术了,看不懂,11分钟弃。
很美,特别好睡
都在说多少个长镜头 都是导演吗 问问看懂片子讲啥吗 我是没看懂 暴乱那场也没觉着有啥震撼 列入睡过去系列之一
9/10。面目虚幻/煽动追随者的王子,执意镇压的婶婶/警长,被通缉的男主都指涉匈牙利事件。缺少媒电的小镇就像濒临破产的共产集体农庄。酒馆调度由远往前推,轮廓置身于宏大夜景中,并肩步行至广场的超长特写,孩子敲锣打鼓对电风扇哄叫昭示革命前夕,医院暴乱后遇见的病瘦老人,见证起一个国家的血泪。 @2016-10-31 00:27:25
你想看长镜头么?你想看长镜头看到吐血么?
期待有一天能在影院完成三刷。
所以长镜头的意义是什么,看一个老爷们走路,俩老爷们走路,一群老爷们走路?谁剪辑个把纯走路段落去掉的脱水版,变成半小时的短片观感可以好很多。另外,这个作家可别再写了,村头厕所糊墙纸够用。不然Tarr又要拍电影了。
第一步贝拉塔尔 睡眠神器 长镜头超级长 故事性较弱 整体只带来疏离感和荒芜感 没怎么看懂 但与鲸鱼眼睛的对视像是灵与肉的心心相惜。
长镜头厚重思想技术片一尊
看这导演的电影是折磨...对匈牙利历史不太了解...
三星全部给摄影专业和美学水平。剩下的两星从叙事和表达方式上扣的。
没看懂电影的内核,同时也觉得部分长镜头是刻意而冗余的,贴身的镜头给了观众沉浸感,这适合于医院中发现老人的场景,但对于一些平铺直叙的剧情如走入广场,这种长镜头是没有增益的。
电影在这里是相对简化的,但意义可能更复杂,遗憾的是还是没有更多感触
标清电螺及方舟
面对它,可以把你变成一本诗集。
开场震撼,鲸鱼的隐喻太中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