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文章之前,先表明我的立场,我给4颗星,不是因为我觉得这影片多好,而是我觉得它还不至于烂到只有及格线。
所以给个较高的分数平反一下。
电影跟时尚,是我最喜爱的两样东西,我没有专业地学习过电影,所以写影评,我不是很在行。
但提到时尚,即便我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时尚,但它实在肤浅得好理解,所以我还是有很多话可以说的!
很大一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理解时尚,觉得自己时尚达人,走哪都是时尚、时尚、最时尚的fashion一哥(一姐)。
然而,并没有太多人理解时尚,起码连时尚最重要的部分——High Fashion都没有听说过。
如果不是刘雯参加国内的综艺节目,很多人都把超模等同于林志玲那样的存在。
影片所涉及到很多的模特圈的高淘汰率、高级成衣t台秀、Steven Klein的美学风格、早期时尚的奢靡,显然指的就是High Fashion。
那么,我就来谈谈影片与现实中时尚(High Fashion)的差距。
首先从“美”的角度来。
影片太过于形式主义与标签化,几乎所有的角色、台词等都有其象征意义。
这个“美”也是一样。
比如那个设计师说的“Beauty is everything”。
但显然理解得生硬与不深入。
即便时尚再怎么肤浅、即便有些设计师成天嚷着“要美!
要美!
要美美美!
”,但他们做的不是追求无聊、俗套的美,而是像艺术家一样,对“美”的开发,对不同形式的“美”的开发,只不过他们还要求要有时尚度。
模特,也一样!
High Fashion所选择的模特是为高级成衣设计师与摄影师服务的,她们并不像林志玲、Miranda Kerr等商业模特一样完全符合所有人都认可的“美”(当然部分模特横走于High Fashion与商业之间,这点不深入探讨)。
以下这两位IMG模特经纪公司星探的回答,要比成天嚷着“美”的影片,更好地阐述了什么样类型的模特更适合High Fashion↓
图为纪录片《Searching Siberia》截图 也因为如此,High Fashion行业,顶多也就发展了几十年,已经开采了无数与众不同的面孔↓
图中第1行第7位为本片Sarah的扮演者Abbey Lee。
这么多不同类型的脸,又有几位跟大众定义里的“美”是有挂钩的,这也不关乎东西方审美误差。
中国人总是太过于把High Fashion的审美当作西方人的审美,事实上,外国人也普遍认为范冰冰美过吕燕,也没有太多外国人会看着海报上的模特说,“天啊!
她的雀斑好美啊”、“这牙缝美呆了”、“这脑门大得跟外星人似的,真酷”。
但在High Fashion行业,缺陷会转化成辨识度,成为你称霸秀场的利器。
牙缝超模
雀斑超模
娃娃脸 而这么多类型的模特里,颜值最高的当属仙模等一大波美颜模特。
但此类型的模特通常巅峰也过得比较快,一阶段之后要么不再出现在秀场上,要么转型,前往代言美妆等商业广告上。
仙模 如此,纯天然、性冷淡的面孔真的想不出到底会在现实中有什么威胁性。
既然High Fashion不能作为所有人对“美”的追求的代表,那那一句“My mother used to call me dangerous”到底什么鬼?
我不确定导演是否是想讲一个关于“美”的寓言。
如果是,那么披着时尚的外衣,未免有些不适合。
其次,谈谈“吃人”。
上面已经讲了,High Fashion行业的喜新厌旧、追求新面孔,与模特的高淘汰率。
影片索性就以“吃人”来表达这一主题。
但事实要远比影片更残酷。
职业模特就好比职业运动员。
15、16岁走在路上,被星探挖掘、培训,不能像其他妙龄少女一样想吃啥就吃啥、熬夜玩乐,还要去练习舞蹈、做大把运动去保持自己的肢体柔韧度、协调性、肌肉紧实度等以获得拍照时候动作的流畅性、快门节奏的掌握等等等等,还要看很多书、很多电影、很多艺术,去了解摄影师、设计师的创作意图。
之后就供给摄影师、设计师、知名杂志等选择。
条件好的、够努力的、运气好的,自然会被挑中,但成千上万的女孩里面,往往就出那么一两个。
很多人做模特,付出的努力也够多,但一直缺乏一个机会,不知不觉,努力几年之后,就已经过了当模特最合适的年龄。
你辛辛苦苦为之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等到你30左右的时候,却要叫你靠另一种手段谋生。
这行业的残酷与竞争之大,远不是你吃掉一两个新人,就挽回得了的。
不过,我也很佩服导演选择讲述“吃人”这一章节。
特别是影片里面出现了“美洲狮”这个意象。
近几年,随着城市不断地扩张,美洲狮的栖息地已越来越少,美国不断频发美洲狮出现在郊外的事件。
模特的生存状态就好比现在的美洲狮,栖息地等资源被瓜分的,得不断地竞争、厮杀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源。
我们的主角其实早在追梦的路上,就已经掉入“狮口”。
最后,我来说一点时尚行业的现状。
影片其实一直都有影射时尚圈“恋童癖”的一面。
时尚行业正式被蒙上“恋童癖”这一骂名,始于超模Gemma Ward、Lily Cole等引领的娃娃脸时代。
娃娃脸时代超模 但即便如此,时尚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搜寻更嫩的面孔,那些在MDC Top 50榜单上的模特,很多也才97、98年出生。
Chanel 2013春夏广告启用了16岁的Yumi Lambert与15岁的Ondria Hardin。
Dior启用了14岁的Sofia Mechetner
Karlie Kloss 15岁时便已亮相各大时装周 另外,时尚圈开始呈现新一股新趋势,那就是以“肯德基姐妹花”为代表的众多星二代、模二代、富二代、网红以及部分明星,开始进军时尚界,有限资源进一步被搜刮。
因为这堆星二代模特里,很多硬件、实力都不及训练有素的模特,却因背景与在网络享有的曝光率,抢走了许多模特的饭碗,许多人已开始认为“超模时代没落了”。
“肯德基姐妹花”——Kendell与Gigi 时尚圈对稚嫩血液的加速追求、超模时代的没落与网红时代的崛起。
High Fashion模特这个行业将会更加腥风血雨。
总的来说,High Fashion对于电影创作来说,还是一个蛮值得取材的领域。
不过即便再怎么肤浅,离大众离得太远,阐述起来还是会相当费劲、晦涩。
导演或许想借由时尚与模特阐述一个关于“美”的预言,但我想说他选错了题材,这是一个不懂时尚的导演拍出来的时尚作品,整个故事就没法让人太信服。
网上有关于它的太多理解都存在误差,也就说明了影片的这一缺陷。
Ps:本文章所提及的模特行业仅指HF模特行业,不适用于商业、淘宝、车展等其他一系列的模特行业。
这本身是个有很多问题的剧本,内核也是一些后现代老生常谈的东西。
那耳喀索斯的镜中倒影;父权制对某种理想“美神”形象的构陷;基努里维斯在这里明显承担了与女主相衬的作用但在剧本中分量显而易见的减少导致这种作用的表现力被削减甚至表意不明;有某种现代假装出来的反讽结构发生在女主身上——她对自己的美认识越清楚,她就越迷失。
对应今天刚好读完的瓦尔泽对自我意识和反讽的论述,必然要怀疑那种资产阶级的反讽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然而瓦尔泽所推崇的反讽却似乎只能在叙事或虚构中得到他所推崇的那种“披露”的力量,通过反讽的语调对冷酷现实的呈现(所以他反对生活的艺术化认为那只是资产阶级的反讽、反讽家?
),人物的反讽基于深刻的自我异化,自我异化作为基础的反讽结构,其反抗却是一种不断的赞同行动,一种消极的、否定性的反抗——这让人怀疑。
(就像神说如果有人要打你的左脸,那就把你的右脸也伸过去)。
片子唯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心理情景的赛博化,这是十分当代的、新的(?
)奇观,
《霓虹恶魔》。
6分。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编剧、导演,艾丽·范宁、吉娜·马隆主演作品。
谈不上我有多喜爱这部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的风格非常强烈,导演手法相当明显,审美完全在线。
而艾丽·范宁和吉娜·马隆各自奉献了不同的美,尤其是吉娜·马隆,风格大胆有突破。
故事并不复杂。
艾丽·范宁饰演的16岁清纯美少女杰茜独自前往洛杉矶闯荡,梦想成为一个顶尖的模特。
她没有家人,在第一次试镜时就认识了吉娜·马隆饰演的化妆师茹比,在名利场的洛杉矶,茹比给了杰茜不少帮助和慰藉。
然后杰茜就凭借着自己异于常人的美丽和天赋,获得了时尚巨头的认可,眼看着一颗新星就要升起。
然而在过了21岁就不再有市场的模特界,杰茜的出现引起了其他美丽姑娘的妒忌。
尤其是茹比,她妒忌的并非杰茜的美貌,而是出现在她身边的男人。
结尾相当魔幻,令我不能接受,但这两女主可真的是美。
垃圾豆瓣,码好的字被无辜吞掉。
导演的每一帧都很美。
可是美又是什么?
蒋勋freedom?
三岛由纪夫,美可以委身于任何人,但又不属于任何人?
还是毁灭我的火必定会毁灭金阁?
总之,我杀死了美,我不愿看美受到人人的赞赏,只想独享它本身。
(不理解为何要派出另两个模特共同杀死美)一个是嫉妒?
一个是痴狂?
而女主人公也不单单是美的化身,更像是虚伪的,仿制的,假意的美。
真正的美不应该不占有任何主观意识吗?
她刻意逼退了赵州,引来了南泉。
使自己被毁灭,不得不说,毁灭的本身也是一种美。
嫉妒,痴狂,带来的狂热美,模特们拼尽全力只想得到属于她们的“刺青”,而她仿佛是那块“刺青”被她们争夺,绣到自己的身上,终于一人无法抑制“刺青”的存在而自杀,另一人吞下“刺青”渴望变得更“美”,这个时候的“美”像是国师的电影《一秒钟》中的电影,人人拥护,人人渴望,人人热爱,但是谁爱电影本身?
《霓虹恶魔》中谁又爱美本身?
都是渴望关注,渴望权利,渴望美带来的利益。
美人终究是知道自己的美貌了,于是出现了宇宙最强的自信心,原本带小男友认识权贵,好歹小男友不识相,一下子就分开了段位……范宁演技实在是绝了,虽然还住的小旅馆但内心os就是:老娘17花一朵管你他妈的年老色衰时,老娘此时就是全宇宙第一美超模。
想看揭露时尚圈的电影,推荐《拍我,模特日记》(希望没有记错),确实,镜头音乐画面绚烂到满分,舒服到让人惊叹。
但这tm实在不是个优秀电影。
与其说是什么对时尚圈的夸张期盼,不如说是个意淫狂的变态幻想,没有逻辑没有脑回路,智障一般的台词,尤其在泳池边那段,全程笑场,你要是选的人够美,美到男人女人都趋之若鹜也就罢了,对美的追求确实是永无止境,但是第一,小艾利并没有美到每个人都为她心醉到想要上她,可以我蛮喜欢小艾利不想嘲,但是真是谢谢导演,简直……智障……第二,拜托那段的妆简直槽到我深深的想要骂导演智障,这种让人只能嘲智障的感觉真是难得。
[再见]深深透露着写这个本子的人内心那种“孤芳自赏”的,自觉的“遗世而独立”,“全世界的人都爱我”等等这种自恋,自大,的心情。
一个导演的自恋我在有些人身上感受过,但是他的自恋并没有到让人讨厌,起码人家还不仇女,而这个导演………………一个有着疯狂美感的仇女意淫变态。
满分五星,就算你美感满分,其他部分也同时扣的一分不剩。
多0.5分给阿比比。
这真不是一部及格的电影。
你要是纯粹自己去拍个打牌宣传电影,或者独立影片也就算了,拜托不要自恋的标榜一堆高大上的“揭露”“讽刺”,浮于表面的“讽刺”,透露出的只是创作者的无聊意淫。
#观影体验:结束后逛豆瓣看到的短评把我在观影期间的一些台词解读打碎在地。
我确实不认识这个导演,他的风格啦手法啦习惯啦一概不知。
但是我明白的是,有很多为了营造谵妄迷茫怀疑疲倦的空白显得过犹不及,犹如一口喘了八辈子的气。
其实他的空白给人这样的感觉原因很明显,这个吊人的灯光太完美了的,点到为止的极度收敛。
然后配乐,当然,乐理我还在学,电音这东西我也不怎么懂,反正我个人感觉效果挺好。
总体而言,4.5分呗#剧本:观影到后半程的一半是准备打三星来着,当时也没怎么猜结局。
这样的感觉一直到我成功猜到范宁的确是处女并且她活不过那天。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典型的恐怖片嘛。
但是对于我而言,《霓虹恶魔》吸引人地方在于真实感。
我确信如果我在那,就在LA的帕萨迪纳,一切都会有条不紊的慢慢发生。
她们的确会吃了她,片尾的眼球也的确会涂在那爱琴海色的土耳其地毯上。
所以就算我知道剧情也罢对白也罢烂的一塌糊涂,但是这就是电影的魔力,这就是导演的魔力,不是嘛。
5.0#演员:范宁范宁范宁范宁范宁范宁范宁范宁范宁。
这个不多说。
5.0#私人性:没开过趴,没蹦过迪,酒吧都没怎么去过。
说不出来私人性的理解,并不说又向往。
有嫉妒吗?
我想问自己,有嫉妒吗?
我觉得《霓虹恶魔》不算一部难懂的电影,却看到各种误读。
不少人说主题是时尚圈宫斗(一脸问号)然而这不过是极度弱化的故事线。
物化女性这一贯穿始终的主题再明显不过,甚至通过一句台词直白地说出来:“你想说内在美更重要?
但是如果她长得不美,你甚至都不会看她一眼。
”这个主题作为社会问题太普遍,值得一拍;然而其中道理又太浅显,撑不起一个复杂深刻的故事(因此有人说其试图模仿《穆赫兰道》,绝非如此。
)导演巧妙地选择这一主题来尽情发挥其艺术风格。
很多人认为剧情和台词太差,然而我却很欣赏这种极度弱化故事的处理,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几乎不需要台词的电影,一来这主题不必言说,二来这种处理与“物化”本身相匹配(语言是精神的表达)。
简单的主题反而给艺术表现腾出极大的发挥空间,导演通过各种方式由弱到强反复重现同一主题,于是一个个丰富的镜头就像一个系列的画作般逐一呈现,观众仿佛走进带着一丝恐怖色彩的画廊,四周还环绕着出色的配乐。
讲道理,我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到预告片影响的人,我这么俗的一个人,注定会被酷炫的预告片吸引的嘛。
更何况,热爱看美女和艳丽的颜色有什么错?
这电影在坡岛上映的时候因为排期和各种杂事错过了,照理说我一般也不对白看的片子发表意见,但是关于美女的问题我常常有一堆叨逼叨要讲,不如全部讲了吧。
===============以下有剧透=======================关于尼古拉斯这人画面啊视觉的评论有太多了,确实很美,中间有几个镜头可以作为构图和灯光的教科书级别模板。
然而就我这么俗的人来看,再好的糖衣下面没有足够说服人的核心这片也是注定被槽。
最关键的是,隐喻和象征这个东西用好了会被捧上神坛,用多了只会给人一种“看好了导演我要搞隐喻了你们都来看吧”的无聊感。
可能是之前导演用了这些手法被捧太高,这次的隐喻和象征直白到让人觉得落伍一百年。
豹子象征捕猎,时尚圈的人吃人被直接拍出来——吞个美女茹毛饮血就可以延年益寿,仿佛穿越隔壁《白雪公主与猎人》片场,各种意象代表少女的“堕落”。
其实这都不是重点,导演开心就好的事儿。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你跟我说阿比利嫉妒艾利范宁,我:?????
毕竟这是一部讲怀训圈子和超模的电影,导演你告诉我,一堆人对着这样↓
的身材奉若神明仿佛这人仙女下凡,还不少女的嫉妒的要命,模特agency老总一句话就说你比别人都完美,设计师别人也不看了两眼粘到她身上还专门要她闭秀,然后对着这样↓
的身材弃若蔽履,导演你说怎么让观众觉得有道理啊?!
我不服啊?!
我们讲道理,如果这是个偶像大师之类的设定我都觉得有道理很多,毕竟艾利的脸确实和“仙”有那么点沾边,可这是时尚圈!
超模!
就算不追求麻杆身材咱起码也追求个视觉上好看吧,艾利的腿和超模一比短了快一半,导演就算是在反讽我也get不到大家追捧五短身材走秀的意义啊!
如果艾利范宁美若天仙也就算了,至少在心理上还能让人好接受一点,最糟的是,艾利范宁也并没有这么美……刚出来的时候,她是个饼脸,其中还有不少镜头凸出了三白的眼睛(我不知道导演在想什么)
除了脸比较饼,连整个人作为一个剧中年龄16岁的少女也比对戏的演员和超模整个大了一圈,看上去大只得不行(注意脑袋的尺寸)
并且以↓这般虎背熊腰的姿态与台步征服了设计师与模特agency
导演咱能不能讲点道理,你要拍玛丽苏没问题,你就不能找个有说服力的玛丽苏吗?!
这个逻辑我不懂啊?!?!
这样荒谬的人设导致范宁在死前带着一脸亮片儿骄傲地说“所有女孩都想成为我”的时候笑疯了,此刻我觉得不是我犯了癔症就是导演在反讽。
最后的结局挺符合我这种邪典爱好者的需求,然而和前面的反差比起来实在是完全不够味……虽然导演一幅“我懒得解释”的高逼格范儿,但是最后真的有种为了形式美和画面美索性让内核放飞自我的自暴自弃感。
说了这么多,重点就是,导演你就不能好好用个美女演颠倒众生的海伦吗!?!
不是所有观众都是饼脸萝莉控啊!
就算基努强调了3遍Real Lolita Shit观众也不一定会买账的!
初次了解到《霓虹恶魔》是来自于自媒体的推荐,电影中几个光影剪辑和如同时尚大片海报一般构图不由的让人提起了兴趣,除了几个cut的瞬间对于电影想要表达什么和想要讲述什么故事完全是一无所知的状态,带着这种一无所知看到电影的时候无疑是有些惊喜的。
电影的表现是极具臆像化的一种表述方式,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符号和抽象的表达方式模糊了现实和幻想的边界,从而导致了电影稍微多了些理解门槛,但总体来说符号和表述相对还是比较具象的方式。
电影使用了大量霓虹的闪光,不但塑造了整个娱乐圈的灯红酒绿的氛围,同时这种霓虹的场景也显得角色的不真实,从而模糊了幻想和真实的边界。
电影在秀场的表达上相对更为臆像化,在开场中排队中以各种高度束缚和扭曲姿态的形态预示着当下秀场中被各种衣服造型所束缚的模特们,使用四个三角的符号来预示着女性的性征,展示了人们对于娱乐圈物化女性的现象。
除此以外在第一幕中的性或者食物的表达和后续的吃人的影像化的展示相互呼应。
从表象上是在讲一个初入娱乐圈的女孩从出道到湮灭的过程,而背后却讽刺了整个行业物化女性和吃人的现状。
本片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从场景的布局和故事这种模糊边界的风格明显像是大卫林奇的风格,但相似的风格却不如林奇风格的内核,林奇的大部分电影是反诠释的,从电影中能模糊的拼凑出一个故事,但故事是不确定的,是迷幻的,而这种迷幻也给了电影更多的解读空间。
而本片仿佛学到了表象却失去了内核,电影是艺术化的,叙事是模糊化的,但内核确是明确的,失去了那种迷幻的感觉,而吃人的具象化也导致了电影尺度直线上升,对于接受能力较小的观众来说,电影最后的几幕极有可能会引起观众的生理不适。
主题和立意来说本片无疑是优秀的,从画面的结合也具有艺术化的表达。
电影是值得各位观众一试的佳作,但前提仅限于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如有不信邪的观众也可以挑战一下父母的开明程度,期待父辈对这部电影的解读。
😂
也太老土了吧我的天。i knew it was gonna be bad, didnt think itd be this bad... 这笨拙的隐喻们,天。这剧本居然能搞到fanning和keanu reeves。他俩瞎了吗?
范宁小妹并没有好看到让人疯狂嫉妒欲杀之而后快的地步,故本片设定不成立
“灯管派”风格发扬光大之作,建议下次取消台词更能登峰造极;如磕迷幻药般的电子配乐炸裂,几何线条深度强迫症。
感觉模特界好黑暗好吃人啊,所以说空有一部好皮囊是不行的。
视觉效果确实挺震撼的,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剧情上不花心思只是华而不实罢了
视听盛宴形式主义杰作,灯光、色彩、音乐、摄影、氛围、情绪都可以单独拿来说,唯独故事不值得吧啦,天枰座NWR爱形式主义爱到中毒了,一定要好看,一定要漂亮。这样的导演再多一个就俗,少了就寂寞,也需要一两个执拗人,执拗地只拍自己认为对的电影,让喜欢的人喜欢得要死,不喜欢的人不喜欢得要死。
纯纯一坨狗屎
网络差看得辛苦。妹子换上金色吊带开始片子前后脱节,别侮辱“纯真天然之美”这种人设,导演像从没见过好女人一样。台词不像第一人称说的。和谐版没看到奸尸和吃人。三星全给音乐跟妆容。模特吐槽的妆容似乎是bowie妆……
……对基努里维斯大有改观……终于变帅了
我不排斥极富形式和神秘色彩的电影,甚至常常为其吸引,但这部从剧情到视听语言其实都挺保守,角色也十分空洞。当代艺术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对空间的浪费——展览馆偌大的空间里只放个破碗都会不停有人上前驻足沉思。这是作品和空间的共谋。雷弗恩用缓慢的影像把“破碗”艺术放置在了银幕上。
4.4/10
我的戛纳最差,据导演说是一部关于美的青少年恐怖童话,丫居然也敢和拉斯冯提尔相提并论???
昨天看的《毕业会考》像忘了放盐,今天看《霓虹恶魔》快把我齁死了。
那几个女配风头简直盖过女主啊!卡尔也出现了,我很看好他,有前途。
浪费人生系列
要说没有导演技法,多烂才是真的没有导演技法,预测他五年内狗带可能要提前实现了。不知道那位说尼古拉没有技法的是学什么的,要是学的导演,老师得哭晕在厕所里
这不是电影,一定是别的什么玩意
延续NWR美学,吃这套的可以忽略一切评论,到影院刷就好。虽说跟他偶像Jodorowsky不完全一路子,也觉得NWR是大牛,就灯光这一招鲜就够膜的了,空间跟音乐也都飞到天上。
最终吞噬美的是我们对美的追求。画面大于语言,超多慢镜头似乎是刻意的警示和宣告。
故事零分,其他一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