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冷”的网大。
不仅冷,而且锐利。
试映会结束后,我就像被一把薄薄的长刃一点又一点插透了胸膛,还没来得及觉得疼,只觉得透心凉。
甚至都不能说它是网大——网络只是它的播放载体,但绝不是划分它内容质量的标签。
在故事行进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罪途》的画面都是冷色调的。
一切从一场大雨开始,沉沉暮色中,陈旧的绿皮火车,在铁灰色的轨道上,穿过黑洞洞的隧道,驶进仓青色的峡谷之间。
而在车厢之内,灯光昏暗,锈迹斑斑,每个人物都笼罩在阴影里,面孔半明半暗。
这节车厢也好像是一个隐喻——每一个走入其中的人,都从暖色调的“现在”,走入了冷色调的“过去”。
一切曾经发生在过去的残忍往事,都会在这节车厢上重演。
过去发生了什么?
过去有死亡,有欺凌,有冷漠,有谎言,有命运的阴差阳错,还有被彻底毁灭的人生。
死亡是冷的。
最开始,车厢里的八个人堆砌在一起,肢体扭曲,是一副充满了宗教意味的画面。
这些人被关押在与世隔绝的法庭里,进入了一夜长长的审判。
接着他们被乘警一个接一个地拉起、唤醒(这些能够被唤醒的人,也都有最终被唤醒良知的机会),说出当年的实情。
而最后一个叫不醒的死者,就是犯下最无法原谅的过错的人。
第一场罗生门是冷的。
当问题从“今天是谁杀了人”变为“当年是谁杀了那个女孩”,所有人都想说出自己记忆中的“真相”。
每个人在第一轮的所谓坦白中,都保留了对自己最不利的部分。
在自己的故事中,每个人都是无辜的,行动都是有充分理由的:欺凌女孩的同学不以为然,觉得自己是在替天行道——“她家里乱,反正大家都讨厌她,我不打别人也会打”;而追随他的小跟班呢,是因为“如果不跟着他,我也会被欺负”;徇私的校长是为了“保全学校的声誉”;隐瞒真相的法医是因为“我以为这都是细节,无所谓的”;沉默的证人是因为“害怕被卷入麻烦”——人人都有苦衷,没有一个人敢说出真相:我就是自私!
我就是冷漠!
是我的自私和冷漠害死了无辜的女孩!
——《罪途》讲述的是抽丝剥茧的推理故事,但故事的核心是人,你会发现每一个角色都是可怕到了可信的地步——因为无论是你还是我,总会倾向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无奈的、无心的、无害的,一旦产生了任何可怕的后果,都只是受害人“倒霉”而已。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庸的冷漠是“恶”的一份子。
这些角色的无耻会先让人齿冷,接着,齿冷成了心寒——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平庸之恶,同样也存在我的身体里,他们的胆怯和懦弱,常常也是我的内心台词。
只是我现在还足够幸运,没有造成任何可怕的后果——可是,我怎么能确定在看不到的地方,都发生了什么事?
这种冷,是自省的冷。
接下来,复仇的真相是冷的。
《白夜行》里有句名台词,“我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我的世界没有太阳”。
故事的第一层真相揭开,原来世上没有一桩独立的悲剧——无辜女孩的死亡,早在她的家庭内部就已经开场。
被家暴的妻子,孤立无援的女儿,她们就生活在那个没有太阳的世界。
有多少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当她们跌跌撞撞地想要走入我们的世界,我们有没有用足够的善意和温暖迎接她们?
我不知道。
但在《罪途》里,因家暴而离家的母亲被整个社会排斥、污名化,被禁锢在残缺家庭中的女孩努力想要走进日光下的世界,却被把她视为异类的人推入深渊。
每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似乎都是一座孤岛,藏身在冷冷的雾中,很少有人能真正看到她们,更遑论伸出援手。
那一场出乎意料的反转也是冷的。
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同样,当你伸手毁灭了一个人,你的人生也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被毁了。
也许他们习惯了在生活里随波逐流,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人生陷入了怎样无解的困境。
但是在这列火车上,他们无处可去,无法逃避,只能被逼迫着审视自己的内心——原来,在受害人死去的那一刻,他们的一部分未来,也随之死去了。
女孩以一死从这世上解脱,但留下的罪人,嘴里说着自己无罪,却终究是留在活的无间地狱里。
世界公平吗?
不公平。
如果足够公平,女孩就不会无辜死去。
世界不公平吗?
但它又有公平之处。
逃脱得了法律和道德的审判,逃脱不了内心负疚的制裁。
故事进行到4/5处,最后的真相已经呼之欲出。
一个十年前后相互呼应的复仇,环环相扣、层层叠叠的悲剧。
影片的基调始终是“冷”的——无论真相多么可怕,无论角色多么痛苦,故事始终稳稳推进,纹丝不乱,冷静到了近乎凛冽的地步。
但极冷的笔触,写出的是带有热量的、灼热的质问:你愿不愿、能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
这个问题一点点逼进内心,仿佛那把长而薄的利刃,让人冷透了。
最后多说两句。
网络大电影是个“热”和“快”的领域。
题材要选热门,内容要跟热点,角色设定要有热度;写得快,拍得快,做得快,播得快;大部分制作公司大概也就是趁热掺一脚,进来捞一把快钱就走。
一切都是急匆匆的。
很少看到这样节奏冷静而稳定的作品,像夏日里的一场阵雨,在凉意之外,又有惊喜。
在这个无边无际的世界里,我要牢牢抓住你。
1.还没看后面的两部曲,单从第一部死亡列车来说。
看简介以为是灵异+惊悚+无人生还(包括暴风雪设定),结果原来是人为的,为了十年前徐囡囡的死报复来的。
(我想给3.5颗星!
从第一部感觉上不够4颗)2.整体上摄影风格偏向古典,也是因为追求摄影美感,导致这个火车过于不真实;这绝不是中国的火车吧,就算不是春运就这么几个人上车。
还有乘警以前是刑侦队出身,为了凸显他是揭露真相的主线人物过于刻意,导致其它角色吐露秘密都得借由乘警之口,不知道后面两部曲会不会选择再加一条线。
3.前期营造徐囡囡来找所有人报复的氛围很足,令人兴奋;尤其是王超那个噩梦,把恐怖灵异推到了不错的感觉。
不过毕竟是死了个人,所有人也冷静过头了吧,还是说镜头为了故事发展故意没给多少惊慌失措的表情。
记者梁夏真是做足工作,对车上所有人无一不晓。
他无疑是前期推动剧情的关键人物,按理说他难道不应该发现护工的母亲身份吗?
这位记者虽扬言说揭露真相,但是在没有得知真相的时候,仍然生搬硬套写什么四角恋关系登上报刊,不也是对真相不负责吗?
混混王超,典型的校园欺凌人物,欺负别人自己还有理:我不欺负她也有别人欺负。
还不认为徐囡囡的死跟自己有关系,不把徐囡囡打到内出血不就不会去医院麻醉过敏吗?
怎么一点愧疚心理都没有呢。
他是徐囡囡死去的罪魁祸首。
连带着研究生韩家斌,也不无辜,纵容和帮衬王超对徐囡囡的校园暴力,本身也是罪过。
还有老赵,抬头看一眼就过去了,也属于遇事不理怕多麻烦的。
还有个有意思的教导主任吴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批评教育欺侮徐囡囡的孩子是正确的,但是他教育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徐囡囡不被欺负,而是压下事情避免影响学校声誉。
这是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把发生的事情能瞒则瞒,把学校的名声放在第一位。
于是10年过去了,也没有人知道徐囡囡死的真相,也没有人追究一个14岁女生的死因。
看似说这么做对得起死者,实际却阻碍着死者的公道。
徐囡囡的好闺蜜周新雪,也不能强求她当时告诉记者什么真相,毕竟被吴健压着,但是如果没有这次的列车事件,是不是也就当作没有徐囡囡的事情了呢?
法医刘惜之刻画的不多,我怀疑后面有她的重头戏,因为目前看来她是唯一与整件事情脱节的人,不知道她又隐藏了什么秘密。
4.护工母亲角色在听到自己女儿学校被打太冷静了,冷静得都不太像复仇的。
开头给了火腿肠镜头暗示,后面研究生韩家斌隐瞒了针管;总感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护工母亲一下子和盘托出,我不敢置信,就这么毫无悬念了,果然事情不那么简单。
杠杆原理还没到极致呢,案子怎么能就这样戛然而止。
扬名立万之前,罪途系列算得上非常优秀的剧本杀影视剧,故事悬疑层层递进,情节环环相扣,节奏把握的非常好。
而且它没有过度夸张,把杀手手法搞得神乎其技,只是在一步步引导大家思考,背后的关系脉络并不复杂。
加上罪途的题材立意非常好,一个十年前的案件,单单第一部就涉及了校园霸凌、暗箱操作、家庭暴力、虚假报道等社会问题,把生活中的丑闻重组在一起,更容易引发关注和共鸣。
罪途系列的起因,是十年前一个初中生徐某死亡的事件,她在学校长期遭受同学们的霸凌。
某次被打伤后,护工红花将其送往医院,因麻药过敏出现医疗事故死亡。
教导主任李心敏为了学校的声誉下令封口,无人敢说真话,记者韩秋池则以初中生之间的情感纠葛为题目进行报道,彻底掩盖了在徐某身上发生的真相。
所以十年前,徐某到底经历了什么?
事件涉及的人包括送徐某去医院的学校护工红花,学校的教导主任是李心敏,学校小卖部老板是荆民强,负责鉴定的法医是尹航,负责报道案件的记者是韩秋池,打人的学生是刘鹏、何索,徐某的闺蜜是朱颜曼滋。
这八个人同时出现在一节火车上,神经比较敏锐的记者顿时发现了问题所在,这是一个被刻意安排好的复仇局。
整节车厢只有他们八个人,凶手迷晕众人毒杀荆民强,但不会就此停止,直到每个人的秘密被公开,徐某的案件真相大白。
如果荆民强被矿泉水毒死,是因为他当年看到徐某被拉去霸凌没有阻止的话,那么在场八个人里,除了闺蜜朱颜曼滋,其他人都应该为当年的事情承担责任。
特别是操控一切的李心敏,刻意隐瞒部分尸检结果的法医尹航,以及打人的刘鹏和何索。
从复仇的角度来说,个人倾向于先杀这几个人,恰恰他们没有死,只能说明出了意外。
复仇要么是有明确的凶手,只杀他一个,要么就是无差别通杀一了百了。
这个剧本里,随机杀的前提是还有二次杀,但在有乘务警的火车上,变数太大容易失败。
何索作为刑侦系研究生,他的话有误导成分,如果他是凶手的话,符合精心布局以及隐秘下毒的需求。
他已经改邪归正,刚好又符合为徐某报仇的需求。
其他能下毒的人,法医首当其冲,可她没有随机杀的必要,也没有为徐某报仇的必要。
如果她下毒,要杀的只会是潜在隐患记者或者教务主任李心敏,她应该不认识荆民强,可以排除了。
果不其然,当她清醒登场后,随机杀人的可能就被破除了,下了毒的矿泉水是分给她的,荆民强是替死鬼。
由此可以推断,何索误导随机杀,红花承认随机杀,这两想必就是同谋了吧。
当年的护工没有出现,红花的真实身份是徐某的妈妈,她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完成一个精密的布局,何索是最佳幕后搭档。
为何不把尹航、李心敏、刘鹏同杀?
法医的优先级居然会超过教导主任和打人的学生,一定是她隐瞒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刚好能让剧情无缝过渡到第二部,算是不错的结尾。
明日更新罪途之救赎代价,看看这位法医尸检出了什么,会不会死在第二部。
这部剧虽是低成本,但能深深地打动人心,在一个封闭的车厢里,一个母亲让各身份的人,离职教导主任~她女儿同学~法医~学校小卖部老板等等聚在一起,实际上他们是以被邀请去某个地方,母亲为了让女儿瞑目调查真相,用化学物品致昏所有人,杀掉老赵,让其他人在醉的情况下说出真话,她女儿被同学欺凌,被老赵侵害,侵害过程被同学看到尔不管不顾,法医和教导主任为了学校名族隐瞒真相,母亲和同学都想替人顶罪,她女儿是被她女同学带进老赵屋里的,她母亲也是为了保护他女同学,她母亲把她同学当成她“女儿”,现在看来,每个人都是有罪的,都是帮凶,可每个人又看起来不是凶手!
关于观看罪途之观后感简单回顾罪途三部曲,005年,一列绿皮火车因暴雨引发泥石流而被停在半路。
一节车厢中的八名乘客,全部陷入了不明原因的昏迷当中。
调查结果则更让人心惊,其中一位乘客已经成为了冰冷的尸体;上集的最后,乘警发现自己的物证有误,而且其他几位乘客各执一词,使得案件更加扑朔迷离。
在调查陷入僵局之时,一桩十年前的校园暴力案件浮出水面, 当年的真相被人掩盖,真正的犯人又会是谁?
经过曲折的调查,为了找出车上的凶手,何赫不得不请刘惜之进行尸检,经过一番排查,他们发现了死者真正的死因。
很像《蛮荒故事》里面情节,一行人被幕后操控集中在一节火车,这些人都是十年前案件的相关人员,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当然,没有国外那么极端,全部被当事人已飞机失事带走。
女孩妈妈想通过这个方式得知当然真相,找出真凶,还女儿清白。
故事的第一层真相揭开,原来世上没有一桩独立的悲剧——无辜女孩的死亡,早在她的家庭内部就已经开场。
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电影中看得出来女孩父亲生意失败整日酗酒不务正业,家暴就开始了,这时候女性、儿童变成了弱势群体不被社会接纳,孩子母亲离婚离开了这个悲伤的家庭,而这个小女孩为此也开始了无尽的折磨,小女孩每次被欺凌后都是选择默默忍受,校园暴力、校园霸陵事件不断上演,因为她抱有希望,读完书就可以见到妈妈可以离开这里,看到这里,内心产生悲凉,因为家庭的支离破碎、父亲没尽责,孩子只能自己独自承受苦难,最后在冰冷的手术台上结束似水年华。
不会读书成为学校欺负他人的坏同学,家庭教育不行,欺凌女孩的同学不以为然,觉得自己是在替天行道——“她家里乱,反正大家都讨厌她,我不打别人也会打”;而追随他的小跟班呢,学习成绩好,却因为坏同学没有被查处被曝光,是因为“如果不跟着他,我也会被欺负”;徇私的校长是为了“保全学校的声誉”,典型的官僚主义,只管面子却不愿意关注事件走向孩子受到的伤害,包庇纵容,只会让孩子受到伤害更为严重;隐瞒真相的法医是因为“我以为这都是细节,无所谓的”,职业操守没有坚持,隐瞒的却是一个骇人听闻真相;沉默的证人是因为“害怕被卷入麻烦”——人人都有苦衷,没有一个人敢说出真相:第二阶段,小女孩子母亲承认自己犯罪,当然他有动机,却在保护其他人,韩斌 研究生在帮助警察查案的同时也在干扰办案,他渴望得到救赎想为过去的自己赎罪,也在替秋红顶罪。
女法医开始帮助警察 这时也回忆着不光彩的过去隐瞒了事情的真相。
第三阶段,故事的高潮,原来十年前的案件没有那么简单,周新雪被商店老板(死者)长达三年的性侵,始终没有被发现,而她却选择了让自己好友来替代自己,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老赵 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这就是小女孩被长期殴打积攒的伤痛导致内脏出血,被送往手术麻醉过敏死亡。
而死亡前24小时被老赵性侵,遭受的欺凌,却被校方隐瞒。
《白夜行》里有句名台词,“我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我的世界没有太阳”,同样小孩子童年遭受的伤害将伴随一生。
最后,电影结束,老赵死于过敏。
而这我们看到校园暴力、家庭失和、学校失责、社会暴力、性侵未成年人,这些种种,愿未来法治更加健全,惩治世间罪恶。
电影讲述因十年前受害人徐囡囡而引发的一件列车凶杀案,通过乘警剥离分析,一步一步揭开了当年受害人的真相。
影片采用捎带恐惧悬疑方式表达,整体而言还不错,就是剧情上有漏洞,不够完美。
影片有起伏,扣人心弦,最重要的是所阐述的主题值得人深思,面对受害人,面对校园暴力,我们每个人应当怎么做?
不该是一味地去包庇,冷漠的不管,这是值得人去反思的,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电影,希望国产电影多一些这些有思想意义的影片。
影评转自《2018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网络电影篇) 《罪途》系列三部曲是由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忆光年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深圳如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华视昆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一部犯罪悬疑推理片。
该片设置了两条故事线,明线是对火车上受害者老赵死亡事件的调查,暗线是对十年前校园暴力性侵受害者徐囡囡死亡事件的追查。
创作者选择了悬疑推理叙事手法,使观众被列车死亡案的调查所吸引,跟随层层推理,步步向前。
而观众在了解列车死亡案调查的同时,也一步步见证了十年前校园暴力性侵案浮出水面的过程。
该片在短短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以较为克制的手法接连批驳了校园霸凌、家庭暴力、未成年人性侵、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并由此更进一步,体现出对人性的叩问、对正义的呼唤和对法律的敬畏。
作为一部网络大电影,能够聚焦未成年人保护等话题,并以犯罪推理片的手法表现出来,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渲染痛苦,体现出了创作者对类型化作品较高的驾驭能力,以及关照社会现实的责任感。
全片在表达上没有刻意追求离奇的案件、诡异的氛围,而是在安静讲述故事的同时,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观众去思考,不煽情、不做作。
这种克制又不失尖锐的表现力,是该片获得观众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为列车谋杀案件的经典影片《东方快车谋杀案》,主角波洛侦探认可了死者死有余辜,帮助正义一方掩埋了真相,而《罪途》中乘警何赫没有因为受害者凄惨的遭遇而网开一面,最终选择了如实向警方汇报调查结果,站在了法律的一边,也凸显出了这部作品对公平、公正的呼唤,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以及蕴含在叙事手法,逻辑演绎里的,包括法律面前皆平等等理念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
此外,该片拍摄细腻,细节描写丰富,表达有张力,艺术手法可圈可点。
其较高的制作水准也为当下的网络大电影创作,带来一定的启迪。
t
看电影之前,曾有人对我吐嘈说,这不是《东方快车杀人案》吗?
不仅像东方快车,还很像无人生还呢。
但我该怎么形容这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呢?
核心,这个故事的内核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更复杂,更现实、更可怕的故事。
不怕剧透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没看过片的人请万万不要。
接下来是一些看剧过程中的随想和粗浅的梳理,谈不上分析。
首先,我很喜欢故事一开始展开的方式:借由一名富有洞察力且对事件有关注的记者开口,详细交待了参与人物及十年隐情这明暗两条线。
记者视角的好处在于,由于他的职业,这样的详尽很合理,视角够客观,显得切入很自然。
接着来梳理一下第一集上半部分所呈现出来的角色特点:警官(何赫):富有洞察力,遇事冷静,感觉背后有点故事;记者(梁夏):投机取巧,脸皮超厚,对信息极敏感,小聪明不断,对世事有种旁观的冷静;打工妹(周新雪):有点神经质,气质有点哀婉,职业可能是服务业;恶霸(王超):典型恶霸,品德败坏,骄横跋扈,毫无道德;小卖部老板(死者老赵):油腻的和事佬;护工大姐(秋红):温和稳重慈祥,但有点苦相;法医(刘惜之):职场女强人,骄傲自负;研究生(韩家斌):感觉有点心虚的样子,懦弱,目的不明;老师(吴健):道貌岸然,虚伪势力,官僚主义,毫无师德。
光是讲明这些内容就用掉了第一集一半的时间,如果你觉得这部电影铺陈太长、推理过程太过简单无趣,这是正常的,因为警官最后解迷的时间只有十分钟的样子……只有耐心看到最后一刻的人才知道:作为三部曲中第一集,这绝不是完整的真相,它的铺陈之所以那么长,是因为要展开的是整整三集的故事,现在刚刚切入而已——结尾就是一个巨大反转的开始。
第一集呈现了两个故事:(一)同龄人之间的校园暴力,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受害女孩徐囡囡悲剧的造成原因有:留守家庭的冷漠相待:父亲的漠视、母亲的远离;谣言的传播:参与者不详;同龄人长期的欺凌:恶霸;从众者随波逐流的附和:研究生;朋友的沉默:打工妹;师长的视而不见甚至刻意隐瞒:老师;旁观者的冷漠:死者老赵;真相的掩盖:法医、老师;不负责任的舆论:记者。
(二)火车凶杀案凶手:1人,护工(实际死者母亲)有无同谋者:无作案手法:将八人凑到一起,先后在食物(火腿肠)和水中下毒,以抽签的方式进行,导致七人昏迷,一人死亡作案动机:为女儿复仇,用抽签的方法纪念当年女儿之死从剧情来看,我想大家都发现了问题:可以说第一集除了护工、恶霸和老师,其它几个角色几乎没有真正开始展现内核!
徐囡囡的故事令有隐情;死者老赵同案件的联系几乎没交待;研究生和打工妹在当年事件中的角色扑朔迷离;老师极有可能隐瞒了不止这一件事;法医隐瞒的尸体上的真相是什么;真正的护工在哪里?
(这个大概不重要)如果说十年前的案件将是此次谋杀作案动机的关键,那么回到火车谋杀,现在还需要关注的是:凶手是有几个人、都是谁?
谁是知情人,谁是同谋者?
死者真正的死因、凶手的作案手法?
——十年前的故事,显然比谁是凶手这件事更吸引我,我觉得那桩陈年往事只显露出了冰山一角,很有可能最后的真相是更加残酷与骇人的情况。
比起现在谁是凶手,我更想知道当年那个可怜的女孩究竟经历了什么。
整理了一下目前观影存疑点,看看有多少会是接下来的伏笔:警官为何从刑警成为乘警;警官和法医都曾提及记者:“还没被开除”;三名列车乘警,只有警官一人被提及了全名;老师对韩的评价:表面看着斯文,内心不可告人;打工妹的职业;研究生和打工妹的过往;两瓶不一样的酒、其中一瓶是餐车上买的,另一瓶是恶霸带来的“上好的酒”;致幻药为什么让所有人都看到一样的人;研究生为什么私藏证物(尤其这证物明显并非出自他),为什么隐瞒车顶的发现;藏有奇怪东西的地方是记者的床上方;死者的网友,女性;记者提到老师的“其它脏事”;研究生避开了当年打人的过程,只说了自己抬徐囡囡去医务室;研究生突然推理非常牵强;记者不知死者死因;原本真的秋姓护工呢?
没人认出现在自称是护工不是当年的护工,甚至按研究生的说法,当时老师也在医务室,为什么连他都没认出她不是护工呢;报道发表的时间在徐囡囡死去好多天以后,何以遗物会出现这张报纸;警官推断护工是囡囡母亲的过程特别快;八个人中只有打工妹上车的原因没有交待(只说了别人给订的票);有针孔的矿泉水瓶属于法医,这水是护工递给她的。
其它值得一提的地方:剧本很精炼,角色的设置、场景的排布都很干净,几乎没有多余的场景和多余的台词;就算是以一部完整电影的标准来衡量,它的角色性格描写都是很棒的:每个特点都跃然纸上,方法自然不突兀,巧妙而富有层次感。
虽然“有鬼”部分的惊吓有些刻意,但针对十年前案件的悬念却设置得非常引人入胜;演员的演技都太在线了,特别是老师,脸上每一根皱纹都抖动着写满“虚伪官僚”;徐囡囡的演员,我在宣传上看到过,觉得并不好看,然而电影里才发觉这女孩通身都是透屏而出的干净灵气,实在太好看了。
无言以对的台词:打与被打没有区别,学校声誉高于一切,真是目瞪狗die,厉害厉害。
瑕疵:全片的特效;一开始记者说“车厢有不干净的东西“这一点略刻意,记者搭讪警官时打工妹的奇怪表情和台词:“你说什么?!
”有点突兀;研究生与警官独处时,时有时无的手套。
一些不负责任的猜测:片头的两名列车工人与此事无关,;本片除了校园暴力,可能还涉及女童性侵,受害人可能是周新雪或者徐囡囡,周新雪的可能性更大;老赵可能吸du;韩家斌在当年担当的角色不止是施暴从旁者那么简单,周新雪也不仅是沉默者这么简单;记者写到的四角恋可能有一半确有其事,这几个孩子中间确有感情纠葛;凶手不止一个人,目前排除死者老赵和法医。
(猜测完毕,坐等三部结束被打脸)最后,不妄自猜测死者与作案手法,因为剧并没有完全展开,可能会有更多人死在这场谋杀中,所以以上只是一些梳理和个人猜测,期待接下来的两集,预感将是比第一集更扣人心弦十倍的故事。
开头以为是模仿东方快车谋杀案,后来发现模仿得太差,漏洞太多。
比如说火车停在半路的原因?
偶然还是设计?
关于囡囡父母的监管权,囡囡母亲说因为没有钱才将囡囡交给他父亲,后面又说每月又寄钱回去??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总之,演员演技还行,就是剧情漏洞太多。
大结局也远不如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局来得震撼。
说实在的看完之后有点沉重,无论是校园霸凌还是儿童性侵。
八个人,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对小女孩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
更让人沉重的是,受害者最后居然会变成施暴者,诸如周新雪,她的遭遇让人心疼,但是她却给了徐囡囡沉重的一击。
这是不是一种恶性循环呢。
电影结尾的美好结局在我看来就好像是童话故事的结尾,实在不能让人轻松。
当年校园霸凌的主导者依旧逍遥法外,而且毫无悔改。
当年恋童癖的老赵虽然死了,可是这些年他的罪行罄竹难书,而且这样子的群体千千万。
当年的法医和教导主任拼命掩盖事实的真相,以至于这样子的问题永远不能浮出水面,所以暴行才会屡屡发生。
这八个人,每个人都展现着人性最丑恶的一面,而这些所有的罪恶都施加在一个小女孩的身上,这大概就是悲剧所在吧。
掩饰,遮盖,永远是犯罪的温床,然而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在做着这样子的事情,可悲又可叹。
在这样子的一个时代里面,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大概就是,以后对孩子加强性教育以及告诉他们遇到欺凌必须要站出来和反抗吧。
抑或是,其实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这大概是我悲观的想法了。
编剧很努力,但是有太明显的bug,看着有点尴尬。
很难看进去。。。
喜欢此类题材的电影,虽然故事的细节做得并不到位,是对国内密室杀人题材的延伸。
三部一起看的,整体剧情来说,不行,一开始记者说有鬼,还以为是个鬼片,结果根本不吓人,还有就是bug太多了,硬性植入太多了,就好比做梦都梦到鬼一样,再喝药,怎么可能控制梦里面的情景。
开头不错,可别烂尾
您一个记者,既鬼鬼祟祟又光明正大地扒栏杆偷听剩下所有旅客聊天,像话吗。而且用激怒别人撬开别人的嘴??没被打死都算你运气好。年轻小姑娘地演技果然是垫底的哟。有些地方的固定机位看起来确实非常省钱,有网络大电影的风格。十四岁以下的小鬼(间接)打死一个人才记过转学而已,真厉害。而且加害者之一还能辅助调查,帮忙记个案件笔记听个案件分析啥的而且还有洗白的趋势。这是什么世道啊。
故弄玄虚,看下一集怎么样。
剧情老套。凑合着打发时间。
借尸还魂,有戏谑经典再创作的意图没有比白头侦探这样直接开嘲来的更好,制作水平偏向电视剧。
看名字和海报没什么期待,没想到居然还可以诶,校园霸凌的题材的剧还挺少的。
3星半鼓励
能不能一句话讲完,想操周新雪
垃圾。浪费我会员
怎么就光死了一个人啊
有很大的野心,但是制作、演员包括故事,就挺一般,没有密闭空间的那种张力爆发,但是看在有想法的执行力上,给三星吧。
开局虎头,悬念丛生--从校园暴力,家暴,单亲题材到年代细节代入感诚意用心的超乎想象
1、完全站不住脚的推理,从一开始就假的一比,逻辑漏洞太多太多;2、火车布景简陋至极,这样的火车应该从没有人坐过吧;3、被很多自媒体误导了,什么精品网大,这么粗糙好意思自称精品?
基本模仿无人之境的形式,把多个嫌疑人放到密闭空间查案的群像戏。还不错,挺期待后续发展。
虽然故事的推进方式有些站不住脚,台词有些僵,但是悬疑效果还是很棒的,题材也不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