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过一种说法?
真正的王子不会令公主伤心,令公主伤心的,不是真正的王子。
”“如果他令公主伤心,那他是什么?
”“王八蛋!!!
”——这是一个感情丰富的男人面对其“将来时”的女人说出的话。
“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王子,只有王八蛋!
还有装王子的王八蛋!
”这是成为“过去时”的女人说的话,再哭再闹再痛不欲生都已经没有,现实就是要你面对两个字——被踹。
如果这个女人在“过去进行时”或“现在进行时”不甘心被踹,已经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报复,那她还会幽幽的加上一句“同样,这个世界也根本就没有公主,只有巫婆和一些自以为是公主的巫婆“。
这就是电影《公主复仇记》,一部外表很另类,结局很玄妙,但核心很传统的故事。
卡拉OK侍应周筱兰(陶红饰),与男友Ken(吴彦祖饰)过着稳定的感情生活,直至有天,陈蕙贞(钟欣桐饰)走到面前告诉她一件事。
“你没见过我,不过我认识你。
”阿贞原是Ken的前度女友,却在多月前无故被阿Ken抛弃。
但她向兰强调,这次并不是要跟她争夺Ken,而是Ken在分手后,竟将二人过去的一张裸照放上互联网公诸同好,令学校辞退贞教职。
贞说想取回Ken手上照片,兰为避免步贞后尘,决定与贞联手进行潜入Ken家盗宝大行动,偷回彼此与Ken拍下的裸照。
过程中二女相濡以沫,兴奋如一场仲夏嘉年华,当中产生了一份微妙的女性情谊。
只是她们都不知道,兰花有一种姐妹花,叫蕙。
兰蕙相似,只是蕙的叶子太阔,外观并不如兰。
但世人却总爱将兰和蕙互相比较。
就如两个女人,要是她们都曾经爱上过同一男人的话,她们就注定终生都相妒相斗,暗自较量。
电影想说明的就是:人性如花,有阳光照射不到的一面,公主王子,只能生活在理想的童话世界。
这一点虽然早已经妇孺皆知,但仍然很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班普通小民,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草根。
越是普通人,越草根,越想自己能一鸣惊人、出人头地,最不济了也得混成灰姑娘或董永之流,凭自己自以为是的容貌和一无所有的勇气征服有权有势有仙气的人,或者自己成为有钱有势有仙气的人。
这种自信在小民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海枯石烂、金刚不坏、百毒不侵,是他们吃下的一块永远的秤砣,精神世界中永远的寄托。
你看看身边买彩票的、参加各种海选的、网上犯贱急着出名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绝大多数都是草根,也都有一颗火热的心。
所以草根们喜欢童话、喜欢那些被娱乐公司包装成灰姑娘或灰小伙的样板们,那算是先混出来的阶级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小舅子二大爷,因为他们的存在更坚定了草根们的成为名人明星有钱人的信心。
同样草根们也希望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公主或王子,生活中总有机缘不断的砸到脑袋上,砸得头破血流也不嫌过瘾,就算是砸成蜂窝煤也乐意,也得让鄙人羡慕的说,这人被幸运女神青睐的太狠了。
但现实总给人一种生不逢时或苍天无眼的感觉,自己觉得自己是挺好的一个人,却总要饱受命运的蹉跎,混不出来不说,草根们还总是遇到上了床不加戏的导演和伺候了多年还不离婚的名人,这让善良的、痴情的、无私奉献的、为艺术献身的、想出名的草根们伤心欲绝呀!
中国人是很注重传统道德的,尤其是对于女人的身体,就像电影里的陈蕙贞的想法,床也上了,事也办了,咋就说踹就踹了呢?
咋就这么不负责任呢?
咋能和上床一样随随便便呢?
那些想出名的就更是不能忍受了,“我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用身体换来的!
”这是什么世道呀,真是把刘慧芳都逼成潘金莲了!
于是乎,“公主”们就要复仇,电影里的“裸照”其实是陈蕙贞报复的幌子,通过一系列算计,达到拆散前男友与现任女友周筱兰的目的,虽然不很成功,但却和周筱兰达成共识,成为一个战壕的战友,好的就差拜把子了,她们的复仇很文明、很绿色环保,解了气就行。
但现实生活中的“公主”们可就厉害多了,有组织有纪律有谋划有策略,裸照算什么,太小儿科,我们有音频和视频,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和支持者,我们要拼个鱼死网破!
人各有志,我不便妄加评论,但只想问一句“要是鱼死网不破呢?
”咳,瞎操啥心呢,不就是巫婆和王八蛋们的破事么!
《公主复仇记》不同于彭浩翔其他三部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很多喜欢他黑色电影风格的影迷不喜欢他这部作品。
我认为这部几乎没有任何笑料的电影,用最黑色的结局颠覆了所有用任何词汇都难以表达出赞美的爱情。
阿ken说:真正的王子不会让公主伤心。
其实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王子,只有王八蛋,还有假装王子的王八蛋。
同时,其实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公主,只有巫婆和自认为是公主的巫婆。
当然,如果自己认为自己是公主,那么也就没有真正的王子。
如果自己认为是王子,那么你也难觅心中的公主。
《公主复仇记》中的原声音乐(OST)是我听过最好听的香港电影原声音乐之一。
遗憾的是,在网上没有找到全部的OST。
这部电影的结尾,应该是字幕全部打出后,有一段摘自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第二部分的文字:Only by renouncing our claim to discern a purpose immediately intelligible tous, and admitting the ultimate purpose to be beyond our ken, may we discern beyond our ken, many we discern the sequence of experiences in the lives of historic characters and perceive the cause of the effect the produce (incommensurable with ordinary human capabilities),and then the words chance and genius become superfluous.Tolstoy Leo – War and Peace只有不再执著于辨认一个我们眼前能明解的目标,承认那是超越我们的能耐,我们才可以明白历史人物一生的经验,感受他们留下的影响,这样我们才会明白寻常人的能力局限,命运或天才这一类名词,已经是多余的了。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彭浩翔在DVD的评论音轨中有很多对这部电影的表达:周筱兰和陈惠贞在名字上是一个对比,兰花有一种姊妹花叫惠,兰花与惠花外表很相似,但惠花的叶较粗,不及兰花漂亮,有人分不清这两种花,有人拿这两种花做比较。
陈惠贞明白,她什么都不如周筱兰。
两人的关系有四个不同阶段的发展:一般的聊天,并排在按摩脚,拥抱,共同用一个耳机听莫扎特。
钥匙代表了男性的阳具, 陈惠贞偷配了阿ken的钥匙,代表着她想进入阿ken的生活,同时也是对阿ken的阉割。
理想与现实总是莫名地纠缠在一起,当感性的夕阳和倒垃圾的场面连接在一起,是本片最大的黑色幽默。
在陈惠贞的眼里,衣柜是自己的棺木,是自己和阿ken感情的棺木,埋葬了她的人生,她的感情,这个场景用的音乐是莫扎特的《弥撒曲》,以表达陈惠贞此刻的心情,一场感情结束的弥撒仪式。
也算是比较接近黑色幽默讽刺片,但显得文艺了点。
10年前的算是老电影,只能找到坑爹的国语版,严重影响观影情绪,觉得没了韵味。
简单的故事以及其缓慢的节奏展开,大量的纯镜头,唉,虽然配乐再牛,但还是觉得乏味啊,更何况我是跳着看。
演员演技又不是很出彩。
阿娇本就不是靠演技的啦,当时的吴彦祖又显得稚嫩,至于小陶红相对好一点,但跟港星合作还是显得有点不自在。
但是,以现在的时间来看这部电影,就觉得奇葩了,因为影片里的故事在4年后,就是2008年,出现了惊人相似的现实版——陈冠希事件。
“这世界本无公主,只有自以为是公主的巫婆。
这世界也没有王子,只有假扮王子的王八蛋。
” 电影有时与生活是惊人的巧合。
有人说无极预言了了五年后的cgx事件。
那么,公主复仇记呢?
也许彭浩翔也正躲在背地里偷笑呢。
彭浩翔对于都市男女情感的拿捏,犀利至极。
从一开始,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是一场典型的两女一男的纠葛。
可是,应了那句话,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
相比很傻很天真的阿gil,这两个女人显然要高明的多,至少她们自恃如此。
爱过同一个男人的女人们,也许真的可以成为朋友。
她们有共同的话题,相似的经历,同仇敌忾。
打小人。
偷钥匙。
她们真的笑的如此的舒心。
随着彼此了解的深入,对于爱情或者说男人的无奈,更让她们相依相惜。
但是,女人天生就是记仇的,爱比较的。
她丢了她买的玩偶,而她一直对躲在床底耿耿于怀。
房门的钥匙,电脑的密码,即使爱情不复存在,这样的比较也没有结束。
“为什么只有我不快乐,你们却可以”于是她亲手毁掉了他们的爱情。
这是她的报复方式。
“其实一直是你不明白。
”于是她帮她,配合她,同时也是帮自己。
但是,她不会忘了那一次“surprise”,她让她在门后静静的看,静静的流泪,甚至不忘在最后摧毁她的骄傲。
“0308”这是她的报复方式。
都以为置身戏外,偏偏又入戏太深,以至于这场战争中,注定不会有赢家。
原来爱情可以这么伤:为了一个不爱的负心人,用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彼此伤害。
没有王子没关系,只要公主仍是公主。
巫婆不过是公主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当王子不再是王子时。
看这部电影蛮奇怪的,每次都是在电视台放时看,大概一共看了三次,每次看一个部分,直到今天看到片头,终于看完整整片电影。
说不出来哪里好,还是给了四颗星,为结局,也是应该的。
喜欢里面的音乐,突然的跳出来,热闹里带了些凉意。
“爱令我疲惫,爱令我空虚,只要有你,爱你能填补我的心灵,令我开心。
”可是你离开了。
“无能为力,这就是生活,我的生活。
”三个主角的表演都不错,个人觉得最好的是陶红,比起钟欣桐的角色,她的“现女友”更难表现,背了更多秘密,表情也更加复杂,眼神表现挺好。
有个大号的吴彦祖fan,这两天给我灌输不少吴彦祖的好处。
如果吴彦祖去参加加油好男儿一类的节目,想必她会是个“燕子”,“燕窝”,“燕麦”whatever的小头目。
没耐住她花痴式的宣传攻势,今天看了吴彦祖的一部电影。
没有选她最推荐的《美少年之恋》,因为是我向来不感冒的同志题材。
选的是据说是正剧的《公主复仇记》。
片子的大部分时间只能说乏善可陈,故事其实还是满有新意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展开得有点沉闷,给人一种可看可不看的鸡肋感。
年轻演员担纲,三个人的表演还算可以,但是还远说不上可圈可点。
还好撑到了电影的结尾。
到最后十分钟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集中了整部电影的精华。
倒不是说最后的剧情象《第六感》那样玩弄了一把观众,而是这个结尾让这部电影的主题倏地一下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
我原本以为导演只是想讽刺一把男人或者讽刺一把女人,最后才发现原来他把所有人都讽刺了,两不耽误。
“其实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王子,只有些王八蛋和扮王子的王八蛋。
”“同样,这世界是没有公主的,只有巫婆和一些自以为是公主的巫婆。
”真深刻啊,光是为了这两句话,这部电影就值得一看了。
结尾的时候,陶红问钟欣桐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阿娇说:“因为我不开心。
我不开心为什么每次不开心的都是我。
我不开心你们为什么可以这么开心。
”一副咬牙切齿装狠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其实这个理由蛮不讲理吗?
一点都不,这世上再找不到比这更好的理由了。
这世界上充斥着扮王子的王八蛋,是因为还有很多相信和期待王子的巫婆。
同样,世上之所以有这么多自以为是公主的巫婆,是因为很多王八蛋还憧憬和妄想着公主的出现。
大家你骗骗我,我骗骗你,日子不也这么开开心心地过去了么?
这么一个即食的时代,有保质期的东西,早已经不吃香了。
还沉浸在这个结尾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原创故事,编剧,导演:彭浩翔原来如此。
PS:看到一半左右的时候我在QQ上跟那个女生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啊”,结果她回我一句:“也要是吴彦祖才行。
”TMD,我今天怎么听到这么多有道理的话。
一位曾经对我很重要的男性友人曾经向我表达过他对所谓"两个女朋友"的向往之情,可惜当时我跟另一个姑娘都同为他的所谓"两个女朋友".当然不是新裤子那首两个女朋友的剧情.那是我在关于感情这件小事上最纠结的大事.当我终于跟一个热爱捧我在手心里的男人在一起的时候理应是不会想到这些的.大概是由于彭胖子细腻得仿佛姑娘们的gay闺蜜一般的对女人心理无限精准的拿捏.我记得那个男人曾经发表过某种对"艳照门"的评论,只是我忘了他具体说了什么.而在片尾揭示阿娇跟陶虹(骚瑞懒得打她们的角色名字)的险恶用心,也突然点醒了我什么.这样的事儿,我又何尝没干过,相信多数姑娘都干过.查短信,查电话,msn,qq,ox的时候心不在焉,另怀目的.当出现这样的"两个女朋友"的关系时,两个姑娘的一方与另一方总是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甚至很有可能,若不是前男友现女友之类的关系,这两个姑娘理应成为好朋友的.我不清楚到底是男人的嫉妒心大还是女人的嫉妒心大,我只知道,趁男友洗澡时用他的电脑查聊天记录的姑娘肯定比男人多.而彭浩翔的这部影片是我看过的最清楚的阐释单纯可怕的姑娘的东西了.特别是对于经历过这样情节的人来说,这么精致又充满细节的故事是让人揪心的.阿娇跟陶虹两张精致中透着灵气的脸更是让人心疼的.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所有的这样的故事中都至少存在着一张像吴彦祖一样帅气,毫不在乎的脸,至少我所能看到的案例都是如此,这么一想就不会觉得姑娘们有多么的单纯了,谁不是因为色心大起贪恋那一张有范儿又有面子的脸呢?正如我刚跟某ex分手的时候死心塌地的认为即使分手也无法改变我毫无理由的爱他,但是回想当初,仿佛也从我的善中见到了恶,见到了女人们的通病,不知是过于单纯,还是过于虚伪,爱情是一种热烈中夹杂着恶心的东西,是各取所需,是个人贪欲的最佳阐释.于是我也在很长一段时间执拗的认为他毁了我的一切,他夺走了我全部爱的能力.的确我也不敢想象像那两个失望至极的姑娘他们以后会否继续爱上一个人,像先前一样爱.于我而言,答案是不会.或者我已然不能鉴定那会否是爱情,亦或者是每一段爱情有每一段爱情的不同之美.片中阿娇跟陶虹一个显著的小女生共同点就是她们都喜欢一些在感情中只是陪衬的小物件,把前女友送的玩具扔掉换成另一个一摸一样的,前男友家门的钥匙,床,电脑密码,甚至是ken他奶奶的生活习惯.曾经这也让我很恼火,并且认为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意义.导致我曾经用很长一段时间抽了一抽屉中南海的空盒子出来,并且一看那蓝白的包装就觉得喜悦.女人跟一个男人在一起久了,一定会有他的习惯,也一定会知道他的作息时间做事方式,而男人则不尽然.每次跟男友讲同样的一件事儿的时候他总是会表情同样的惊讶,如果说女人是主动的总结以及迎合,那么男人则是被动的习惯的记忆,而这些所谓的我称"爱情习惯"的东西,我 有一天突然想明白了,其实毫无意义,然后瞬间世界在我面前终于展现了客观的一面.中南海就是中南海,是一种抽完了嗓子会很干,味道不太好闻的混合烟.而那些陈年旧事中,床底下发现的用过的橡胶制品包装,终于无关于事件的男女主角.记忆中清楚的可笑的细节都隐没,直到看这部戏的时候才重新涌现.而特定的主观的信息,则是另一回事.我曾搜索别人校内无数友邻来确定一个我从来没看清过脸的女人的样子,我使用她的友邻的密码来看她的日志,我通过跟男主角见面的日子,来推算她写日志的时候,我看了所有的聊天记录以及短信,来获得一种一切都知道了的快感.很快我发现了这种快感其实来源于自虐式的折磨,来源于我无法干脆的一刀两断留下的后遗症,像动物的胎盘缠绕不清.更甚之的是那些地方,正如阿娇分手的大排档,陶虹工作的ktv,或者是那么小的北京一个个live house,没有什么可供遮掩你所受到的伤害.但当时我就相信,这样的折磨终将结束,以至于到片尾我太希望那两个姑娘成为一对同性恋,因为男人真的没有什么值得相信的.直到我在跟一陌生男人讲述某个音乐节上我坐在小河边儿哭的时候,他半开玩笑的说他在小河边儿撒过尿,为何没有碰到我?我的确从他表情里看到了什么一闪而过的东西.我确信我找到了一个爱我更甚于我爱他的男人.以及能让我开始同情那第二个女朋友际遇的感情.虽然我一如既往的不知道于现在的我而言什么是爱情,在遇到灼灼眼光时不再羞涩和失掉清纯的我.我无法做到继续是一个单纯的小姑娘,我的成长太快太多,来不及假装单纯直到让自己相信自己真的是单纯.于是沉湎于爱里的公主又如何会记得巫婆也是女人,而男人永远是龌龊的?--永远感谢那些疼的让人无法忍受的感情伤害
如果《公主復仇記》裏“吳彥祖”的前女友們,多到足以註冊社團,甚至黨派的地步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兩年八月的評述鏈接以及相關“電影人”評述豆列(應該需要登錄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還有香港電影魔鬼辭典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電腦頁面 可點擊“香港電影魔鬼辭典”各條目開頭的“李翼的廣播”鏈接 進入比較“人性化”的排版:(2004年的《公主復仇記》裏的一前一中倆女友,有一段關於Barbie和Ken的對話,說起美泰Mattel公司在當年,也就是2004年宣佈芭比與肯,這對在一起43年的愛侶,在情人節正式分手,然後感歎為何兩人感情能持續這麼久?
“中”女友說,因為阿肯沒有“那個”;前女友又問,可為什麼最後又分手呢?
“中”女友還是同樣的回答,還是因為阿肯沒有“那個”。
而《公》中吳彥祖所演的男友,英文名也是Ken,而英文片名Beyond Our Ken是超出認知範圍之外的意思……2023年的《芭比 Barbie》中,這對真人化的男女朋友,來到現實世界,芭比毫無禁忌的對一群建築工人坦承自己和男友,都沒有生殖器,即所謂的陰道和陽具……雖然阿肯對此表示了“異議”,但這一點在她那個世界裏,其實都稱不上是一個公開的秘密,而是一種常態。
之所以提到這一點,當然不是想在兩片的“生殖”共通點上,做什麼文章,而是想先點到為止的說一個差異,《芭比》一片中最大最直接的戲劇衝突,幾乎都來自於一個“虛構”的芭比樂園,那裏運行著在芭比玩具中習以為常的規則,以及兩性價值觀……但這些在所謂的現實世界裏,完全行不通,沒人會吃這一套……而在《公主復仇記》裏,雖然陶紅所扮演的角色來自內地,而且這片當年應該只在中國香港上映,但在彭浩翔導演與內地合作的電影中,《公》應該最為突出,當然也可能是故事發生地只在香港的緣故。
但不管怎麼說,《公》裏是沒有類似“芭比樂園”那樣的所在,不管是實地,意像,或者想像中……陶紅的角色幾乎是搬運自她前一年的電影《生活秀》,據說小說背景是在武漢,但電影是在四川拍的,她演一個在露天夜店,也就是大排檔做生意的個體戶,背負著很多生活及情感上的壓力,而他的弟弟喜歡音樂,但同時又有“藥物”上的問題。
而在《公》中,陶紅的角色並不是老闆娘,更不是媽媽桑,而只是一個夜店的店員,之前在內地是學音樂的,她的男友是“吳彥祖”,跟在《生》中的“陶澤如”,至少在頭形上,是有類似之處的。
相信《公》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可能放大一前一中倆女友之間的差異,只是在一些細節上下足工夫……包括最後倆女友互相用對方的方言,及普通話,來講一段王子與公主,和僕街及巫婆的“辯證”關係。
但可能也正因為如此,於是《公主復仇記》就真的只是一兩個“公主”的復仇,而不是延展出“公主們”的復仇,雖說《王子復仇記》裏也只是講一個王子的復仇。
可終究《公》不是像《生活秀》那樣,是一出大女主角,也很難簡單的歸類為是“雙雌”電影。
更別說三年後,也就是2007年還有一部《出埃及記》,而它與《公》之間的聯繫,或者說延續,應該也不只是在打嗝,和“復仇”上……而是照理應該“升級”成一部“公主們”的電影。
之前寫過關於《出》的評述:如果Exodus是一部美國電影 副標題:能在男女洗手間隨意出入行走的保潔阿姨 才是國際殺男組織的最佳成員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828215/曾經也提過,彭導前期的一些代表作品,最後都是有一個反轉的,而這個反轉與其說是為了顛覆電影之前的設定,還不如說更是為了“道德或倫理”而計,因為開頭總有點離經叛道,於是最後不管怎麼樣,總得在尺度上“回歸”一些……而《公主復仇記》可能恰恰相反,最後的反轉,反倒不是道德或倫理的回歸,而是放任一些所謂人性中的陰暗面,沒准是因為前面的內容都太“道德”了,尤其是這一前一中倆女友之間的關係,儘管在裏面有很多的細節,或隱或顯,前後呼應著,但不得不說,這倆女生至少看上去都是很善良的,即使發展到最後,要是一個又打嗝,另一個突然抱上去狂吻,被吻的那個猶豫或反抗了一兩秒,接著配合,更是“後來居上”,相信觀眾也會十分容易接受。
也就是說,這不僅不是一次內訌不斷的“復仇”,反倒是幾乎從一開始就成了最親密的戰友,就如同片中有臺詞說,至少兩人是有共同話題的……不過請不要忘了,有共同話題,並不代表一定會和諧,也可能是更方便兩人爭辯!
像這樣的女女關係,合作對付一個男人的故事,最經典的應該是1955年亨利-喬治·克魯佐 Henri-Georges Clouzot執導的《惡魔 Les Diaboliques》,但這對“雙雌”所合作的計畫,是殺死其中一個的老公,同時也是另一個的情夫,而不只是刪掉大尺度照片,把男友房間東西弄亂這麼簡單,當然《惡魔》最後還有個一般很難想到的反轉,把角色動機與關係,又推翻重來。
其實至少是理論上來說,要把一兩個公主,變成“公主們”,最簡單粗暴的做法,那就是雙雌角色都是前女友,或者開始時是一前一中,但不久之後,兩人都成了前女友,於是原先是“中”的那位,才改變主意,願意和一開始就是“前”的聯合起來……當然這和現在版本裏的“一前一中”女友相比,可能會有點刻意,因為變成兩個都是前女友,彼此間顯得雷同,但它更容易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男友“吳彥祖”的存在感……雖然《惡魔》中的丈夫也是有出場的,但一方面他是邪惡的化身,另一方面更是被“謀殺”的目標,所以必須“存在”,而在如今版本的《公主復仇記》裏,應該不難設想,要是“吳彥祖”壓根就不出場,不入畫,故事同樣成立,甚至會讓倆公主的戲份與個性更為突出,畢竟“吳彥祖”在片中除了花心之外,幾乎也沒別的明顯缺點,甚至特點,他只是倆公主,甚至更多“公主們”的一個話題,而且經常是出現在閃回中……前面提過一句《王子復仇記》,哈姆雷特之所以在觀眾的心目中,可能都會有自己的一個版本,是因為他內心足夠的複雜,和外部動作,狀態也有足夠的反差,而這一特點,毋庸諱言在《公主復仇記》裏並不是編導所選擇的方向(不僅是單個女友,或是把倆女友“組合”在一起),而更接近於諾蘭的所謂解謎,或者遊戲式電影,我個人當然認為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兩者並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特別是相對於整個不同的人文環境而言。
所以不由設想,如果這個故事中的“吳彥祖”,他的女友不是只有兩個(當然現在的版本裏,也提過一個後來成為明星的女友),而是有三四個,甚至更多,多到都足以放下彼此的成見,去註冊一個社團,甚至黨派的地步……然後就不只是“兩女一男一臺戲”,而是很多很多不同性格背景來歷的前女友,至於“吳彥祖”,他與其說是這個社團,或者黨派的緣起,話題,象徵意義上的“幕後大佬”“精神領袖”,還不如說他在片中壓根就不需要出現,最多有一張畫像擺在那邊,像英國女王那樣凝視著前“女友們”,有那麼一個眼神,就已足夠……而這麼一說,可能就更接近於彭導對於《出埃及記》式的設想。
而話說回來,如今這個版本的《出埃及記》,視角恰恰跟《公主復仇記》相反,是從倆男生的視角去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而且過程中“張家輝”早早離場,剩下“任達華”和“劉心悠”這對老夫少妻又很不來電,而跟“任”來電的,還得是老搭檔“溫碧霞”,但問題是,溫老師除了一開始有殺夫的嫌疑之後,後來就又沒什麼下文了……《出》的女性角色雖然很多,還有“邵美琪”“餘安安”“邵音音”……但問題是,相信編導和觀眾,都很難想像這一個個“女人們”要是聚在一起開會,到底會是什麼樣的一番景象,和盛況?
會總結出什麼樣的綱領,與細則?
彼此間又會有怎樣的互動,和爭辯?
……李翼。
小杏是个大号的吴彦祖fan,这两天给我灌输不少吴彦祖的好处。
如果吴彦祖去参加加油好男儿一类的节目,想必她会是个“燕子”,“燕窝”,“燕麦”whatever的小头目。
没耐住她花痴式的宣传攻势,今天看了吴彦祖的一部电影。
没有选小杏最推荐的《美少年之恋》,因为是我向来不感冒的同志题材。
选的是据说是正剧的《公主复仇记》。
片子的大部分时间只能说乏善可陈,故事其实还是满有新意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展开得有点沉闷,给人一种可看可不看的鸡肋感。
年轻演员担纲,三个人的表演还算可以,但是还远说不上可圈可点。
还好撑到了电影的结尾。
到最后十分钟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集中了整部电影的精华。
倒不是说最后的剧情象《第六感》那样玩弄了一把观众,而是这个结尾让这部电影的主题倏地一下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
我原本以为导演只是想讽刺一把男人或者讽刺一把女人,最后才发现原来他把所有人都讽刺了,两不耽误。
“其实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王子,只有些王八蛋和扮王子的王八蛋。
”“同样,这世界是没有公主的,只有巫婆和一些自以为是公主的巫婆。
”真深刻啊,光是为了这两句话,这部电影就值得一看了。
结尾的时候,陶红问钟欣桐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阿娇说:“因为我不开心。
我不开心为什么每次不开心的都是我。
我不开心你们为什么可以这么开心。
”一副咬牙切齿装狠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其实这个理由蛮不讲理吗?
一点都不,这世上再找不到比这更好的理由了。
这世界上充斥着扮王子的王八蛋,是因为还有很多相信和期待王子的巫婆。
同样,世上之所以有这么多自以为是公主的巫婆,是因为很多王八蛋还憧憬和妄想着公主的出现。
大家你骗骗我,我骗骗你,日子不也这么开开心心地过去了么?
这么一个即食的时代,有保质期的东西,早已经不吃香了。
还沉浸在这个结尾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原创故事,编剧,导演:彭浩翔原来如此。
PS:看到一半左右的时候我在QQ上跟小杏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啊”,结果她回我一句:“也要是吴彦祖才行。
”TMD,我今天怎么听到这么多有道理的话。
电影的一开头,正正是艳照门的场景。
别人查看阿娇的裸照,她只揶揄:我比以前瘦多了,呵。
其实整部电影,她都没有失去流露清纯的机会,她本来就是眉清目秀气质非凡。
所谓公主。
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婚前性行为,甚至是伴侣之间拍裸照,在他们的世界,香港,实在就是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秘密而已。
我一直很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对阿娇纠缠不已。
知行不合一,大家都说她犯的是这条罪行。
试问,谁不知道演艺圈娱乐圈是一个大染缸?
谁不知道他们的职业就是演戏。
至少,她本没有料到的是大家会得知她的私生活。
自由的缺失也是有一个度的。
同时他们也肩负着模范作用,这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伤痛和负担。
不知道有多少比她更傻更天真的人人为他们是超人,或者认为艺人不是人。
阿娇当时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女受害者。
现在看着,她是在这次事件里面受伤害最深的人。
今天刚刚得知她和陈成为性伴侣已经6个年头。
今天刚刚得知她与男人分手。
看,私生活完全曝光了吧。
从此大家就默认,传出绯闻的大致也不是空穴来风。
戏里面说,男人都不是王子。
男人只是扑街或者扮王子的扑街。
公主复仇记里面的演技,也只能沦落到去美国做舞娘。
讽刺。
戏里面的她,冷静,细致。
不害怕私生活的曝光——至少从这一点里,是跟现实中有对比的。
也讽刺。
《出埃及记》让我看得一头雾水,至少没有完全看懂,但是彭浩翔的这部,让我叫绝。
它的情节太过意外,足够臣服观众。
不存在疲弱之处,足以展示社会现状。
可大家为什么还是不明白。
不知道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开放度的问题。
反正我可能说得太多了。
戏里面也说,女人都不是公主。
女人只是巫婆或者扮公主的巫婆。
她不止如此。
而她的青春和清纯时光可能就这样一去不复返。
all right,cus i love this director.
阿娇那半的结局我一开始就从电影名字那里猜到了,令人惊喜的是陶虹那一半 。
世界上本没有公主,只有巫婆和假装公主的巫婆.世界上本没有王子,只有王八蛋和假装王子的王八蛋
不恶搞的胖子一点也不好玩.
阿娇是真正的实践家。
这个真没想到是老彭的作品,风格很迥异。
应该还可以再深入一点,好像快高潮了,影片突然就结束了。令人遗憾。
Beyond.Our.Ken.2004.DVDRip.XviD.DualAudio.iNT-YYddr
之前看过,事件发生后又看了一遍,真的很有预见性啊。
后半截明显的底气不足了。这故事应该有个更出彩的结局
陶虹把此片水准拉了不止一个档次...剧情有点拖沓 一个半小时的片看得我感觉像过了两个半小时一样...= =
彭胖子细节见真功,不过小陶虹真让人不待见
这世上没有王子,只有一群自以为是王子的王八蛋;这世上也没有公主,只有一群化装成公主的巫婆。
陶红太蹩脚了
再次证明不仅男女之间没有纯粹的友谊,女人之间更没有。
彭浩翔最烂的片子没有之一
还有什么好说呢?
= =话说当时是初中的时候,放暑假,街道组织去天山电影院看的~好多情色镜头~囧~阿娇在里面还是很好看的。那时候就感觉这厮真是“很傻很天真”啊。因为电影里面吴彦祖也喜欢拍艳照= =
肥彭成功预言了!女人的想象力和实践力都很强,轻易不要得罪她们。男主除了花心,其实还挺无辜的。
艳照门事件神预言 除了主角的颜之外毫无任何亮点 果真彭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