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 2021年5月12日 A01版●要闻□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杨 苏璐萍 王晶晶 马伊宁春夏之交,乌鲁木齐微风轻柔,阳光如金。
病房外,一树繁花簇拥在枝头,格外明艳……5月9日,母亲节。
来自和田的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收到了最珍贵的节日礼物——7岁的儿子断臂再植危险期已过,有望很快恢复健康!
时钟回拨。
8天前的那个夜晚,这个断臂男孩,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黄金8小时,从和田到乌鲁木齐,一场跨越1400公里、惊心动魄的陆空接力,一次充满爱心与揪心的生死救援,为这个男孩的生命,开启新的春天。
断臂4月30日20时30分,晚霞如火。
和田县拉依喀乡的一个核桃园里,苏迪乌麦忙着打药,儿子在地头玩耍。
陡然,“哇——”的一声,划破天空。
飞跑过去,苏迪乌麦几乎呆住——儿子小小的身躯紧贴着飞速转动的拖拉机皮带轮,右肩膀血肉模糊。
地上,掉着半截手臂!
母亲大声哭喊求救。
“找车,送医院!
”村民小组组长图尔荪麦麦提·图尔荪托合提大叫。
“上我的车!
”说话间,一位村民已经发动引擎。
孩子舅舅马上抱起孩子,跳上车。
“我和你们一起去!
”图尔荪麦麦提说。
一位妇女取下纱巾,捡起地上的手臂,包好递给他。
从村里到和田市区,25公里,开车要40分钟。
有村民拨打了110,和田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组组长伊孜哈尔·麦麦提敏协调120,前去救援。
载着断臂男孩的车还未出村,电话来了——“你们往这开,我往那边开,中途会合!
”和田地区120急救中心司机麦图尔荪·艾合麦提急匆匆地说。
孩子的哭声撕扯着每个人的心。
“快点,再快点!
”车上,大伙儿都紧紧抓着把手,急切地望向前方。
图尔荪麦麦提给村委会主任艾力·马木提发微信,报告情况。
艾力回电话,“别慌!
我们现在出发,去和田会合。
”说罢,他叫上2名村干部,直奔和田市。
“全力抢救孩子,有困难及时汇报,我们协调!
”乡干部的电话也来了。
距和田市区14公里处,相向而行的两辆车,很快碰头。
孩子迅速被转移到急救车上。
21时01分,急救车驶进了和田当地一家专做显微外科手术的医院。
伤情太重,该院无法救治,值班医生给和田地区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艾尔肯·日介甫打去电话。
21时15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艾尔肯早已等在那里。
对断肢和伤处进行冲洗、清创、包扎……创面太大,胸部也有外伤,光是包扎,就用去4条绷带、8块棉垫、3包纱布。
艾力也赶来了,手里拎着塑料袋,里面装着村民们临时凑来的2500多元钱。
“伤得太重,我们做不了接臂手术。
”走出处置室,艾尔肯摇摇头。
众人的心,瞬间冰冻。
“没别的办法了?
”孩子舅舅问。
“我和乌鲁木齐的医生联系,他能接!
”原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与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
以往遇到这种情况,一个电话,该院骨三科修复重建组组长、副主任医师黎立就会乘飞机赶来。
可用手机一查,当天乌市飞往和田的最后一班航班,刚刚起飞!
医生来不了,只能让孩子飞过去!
“断肢再植黄金期只有8小时,快去赶飞机!
”艾尔肯说。
和田飞往乌市的航班,只剩最后一班,23时46分起飞!
舱门提前30分钟关闭!
此时,已是22时45分。
孩子再次躺上急救车,交警闻讯赶来导引。
一路上,车辆纷纷避让,一条生命通道,就此打开了。
“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太幸福了”30公里,18分钟,机场到了!
返航23时许,和田机场。
停机坪上,只有一架航班——CZ6820。
候机厅里,一台抢救车被众人推着,车轮发出的“咔哒”声,在大厅回荡。
“孩子胳膊断了,必须上这趟飞机,否则就保不住了!
”艾力手举输液吊瓶,对机场服务人员说。
“飞机已经推出廊桥,马上就要起飞。
”“能不能把飞机叫回来?
”孩子舅舅的声音颤抖着,手里医生开的乘机证明被他攥得湿透。
23时42分,南航和田营业处机场站站长吴靖祺接到旅客服务部来电,一位断臂小旅客急需上飞机!
“还有4分钟,飞机就要起飞了!
”吴靖祺的心猛地一沉,抓起电话,联系运行指挥中心,请求飞机拖回。
不到1分钟,指挥中心下达“拖回廊桥,二次开门”指令。
23时43分,和田机场塔台。
“南方6820,接到通知,有断臂小孩需要上飞机,请将飞机拖回。
”航行管制员王丰恺戴上耳麦,向机长呼叫。
“6820收到。
”机长汤辉忠回答干脆。
飞机返回,二次开门。
这在中国民航史上,极其罕见。
鼓励23时46分,舷窗外,繁星满天。
计划起飞时间已到,CZ6820航班机舱内,101名乘客等待起飞。
“叮咚”,客舱广播响起,“……有位旅客需紧急前往乌鲁木齐救治,飞机现在将拖回停机位,请您谅解……”机舱内顿时鸦雀无声。
23时49分,飞机拖回停机位。
23时54分,舱门二次开启。
在此之前,乘务组已做好应急准备。
靠近舱门的位置,留出一排空座。
门开了,男孩被抱上去。
乘务长赵燕赶紧接过孩子舅舅的手提袋,那是被冰块冷却的断臂;乘务员姚宇高高举起输液瓶;乘务员侯倩洁从厨房拿出准备好的冰块……5月1日零时09分,航班起飞。
乘客董先杰自告奋勇,“我当过军医,我来帮忙看护。
”他让乘务员找来绳子,穿过客舱隔板空隙,将输液瓶高高挂起来。
驾驶舱内,汤辉忠稳稳操控飞机,“争取提前到,为孩子手术多留出一些时间!
”乘务组不停更换冰块,为断肢保冷降温;安保组长两次为男孩接尿……在镇定剂的作用下,男孩很安静,眨巴着大眼睛,打量着周围。
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眼前的一切都很新奇。
“这么小的孩子,却遭这么大的罪……”望着与自家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赵燕的眼泪止不住了。
她轻俯在孩子耳边,一遍遍鼓励道:“宝贝别睡,你最勇敢……”“我这有1000块”“算我一份”……汤辉忠和赵燕等凑出1600元,塞到孩子舅舅手里。
不一会儿,孩子打起哈欠。
“绝不能让孩子睡着……”大家紧张起来。
赵燕反复为孩子擦脸,放动画片给他看,乘客李强不停地与孩子聊天。
1时36分,CZ6820航班稳稳落在跑道上。
提前15分钟!
地面上,航班机位已由145号远机位,改为103号近机位。
急救车、医护人员半小时前已就位。
舱门打开,医护人员冲了上去。
“感谢您同我们一起与时间赛跑,开展这场生命接力。
”赵燕哽咽地向旅客广播道。
安静片刻,客舱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一次暖心的旅程。
”一位年轻男乘客下机前对乘务员鞠躬道,“辛苦了,点赞!
”接臂黎立得知断臂男孩登上飞机那一刻,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危急重症患者绿色通道同步开启。
2时许,各部门准备就绪。
麻醉科主任曹新华——“已做好准备!
”输血科主任李清——“保证以最快速度备血!
”急救中心主任马骏麒——“人员设备全部到位!
”主刀医生黎立,带领团队成员预演手术细节。
2时10分,救护车从乌鲁木齐市黄河路路口疾驰而过,停在医院门前。
3时15分,做完术前准备,孩子被推进负压手术室。
3时20分,血红细胞和血浆送到。
建立静脉通道、全麻插管、清创……无影灯下,除了器械碰撞声和操作口令,静得能听见心跳。
4时15分,黎立抬眼望了望倒计时钟,距离断臂再植“黄金8小时”,仅剩15分钟!
他戴上显微镜,扎紧孩子静脉血管,选择了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线,缝合肱动脉。
此时,千钧一发,不容有失。
只要缝错一针,就要将血管头剪掉重来。
全神贯注,屏住呼吸,第一针、第二针……第十二针,血管接上了!
为排除一部分血液中的毒素,黎立在扎死的静脉血管上剪开了一个口,再迅速打开肱动脉上的血管夹。
能不能成功建立血供,成败在此一举!
短短几秒,等待回血。
那一刻,黎立别过头,拿着镊子收拾用过的纱布。
他不敢看,每一秒都是煎熬。
“呀!
手红了!
”就在大家静待结果时,一位护士兴奋地喊起来。
4时30分,倒计时钟上,时间清零。
手术成功了!
孩子的手臂接上了!
重生5月2日,术后第一天。
正是关键期,各项生命指标都需密切注意。
“肺部出现渗出和空洞,怀疑有肺结核既往病史……”“可孩子没有咳嗽、咳痰的情况,建议做CT,排除肺结核可能……”“不行,孩子现在绝不能移动,可能引起右臂血管危象……”10时许,骨三科医生办公室。
儿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10位科室主任围坐一起,一场多学科会诊紧张进行。
“手术只是第一步,术后治疗如有偏差,可能前功尽弃!
”黎立说。
防感染、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加强营养和护理,3个治疗重点确定后,各科室又分别制定详细治疗方案。
随着孩子病情变化,多学科会诊随时进行,有时甚至在深夜。
5月4日,经过详细检查,小家伙的肺结核排除了,食欲也大增。
下午,见到查房的黎立,男孩嘟起小嘴:“叔叔,我想吃烤肉!
”“没问题,但你的小肚子还没恢复,只能吃两串!
”黎立回答。
5月5日,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案,再加碳光子治疗,对再植右臂活血化瘀,孩子的精神越来越好,跟妈妈打视频电话时,还唱起歌来。
5月6日,活血化瘀效果明显,孩子右臂出现了皮纹,胳膊消肿了!
躺在病床上,和着音乐,他扭动着脖子,左手左右摇摆,“跳”起舞蹈……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呵护下,断臂男孩像茁壮成长的麦苗,向着阳光,奋力拔节!
感谢5月6日22时许,病房里,孩子正缠着护士讲故事,忽然,门开了,是妈妈!
病痛的委屈和对妈妈的思念瞬间爆发,嘴角向下一撇,长睫毛忽闪几下,男孩“哇——”地放声大哭。
放下手中的大包,苏迪乌麦奔向孩子床边。
出事后,她也病倒了,一有好转,就来乌鲁木齐看儿子。
母子俩额头相抵,妈妈泪如泉涌。
男孩伸出左手,摸摸红润润、打着支架的右臂——“妈妈不哭,你看,我的胳膊正慢慢长好。
这里的医生叔叔和护士姐姐对我可好了。
”翻身、擦背、防褥疮;喂水、喂饭、送玩具;陪玩、陪聊、陪锻炼……在男孩眼里,护士阿比达·阿里木就像妈妈。
23时,刚下手术,黎立顾不上喝口水,就来查看孩子情况。
见到救命医生,苏迪乌麦哽咽了,她从大包里掏出一袋干果,塞到黎立手中:“谢谢!
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为了救孩子,飞机都能叫回来,大夫和护士就像亲人。
我们的国家太好了,生活在这里太幸福了!
”苏迪乌麦说。
“和田断臂男孩获救”的消息冲上热搜后,千万网民每日关注孩子的动态,为他打气;主治医生的社交账号“爆”了,素不相识的人们送上几万句“感谢”;乡亲们、“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自发捐款,期盼小巴郎“满血”归来……在希腊神话中,断臂的象征意义最强,因为手是改变世界最有力的部分,所以断臂的故事,总是与力量有关。
而这一次,人们用爱填补残缺。
那条重新“长”出来的手臂,给了7岁男孩走向未来最大的底气。
一些题外话: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或看过苦难,才会为每一次的善意所感动,为每一件微小、平凡的事迹而心生动容。
董老师在直播间说“我一天不丧吗?
但是我知道不能像这样,每天陷在愤怒、苦难之中“。
知道这部电影挺久了,一直压着没看,昨天突然想要大哭一场甚至当场哭出来,朋友问我怎么了,我只能说:心里不得劲,或许是生活的压力,或许是工作的焦虑,总之是情绪的堆积需要宣泄口,便想趁着看这部电影,好好的放空一下情绪,因为知道,一定一定会哭得很惨。
泪点低,而且由衷的为每一次这样的善良、平凡的力量深深感动。
剧情中小朋友断臂的场景都差点快进跳过,现在已经连这样的镜头都看不得了,还好导演用电影的手法处理了。
哭完整个电影感觉好多了,借用电影里的台词,“希望大家接下来的旅程,平安、顺利”,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的。
正经话题:这类题材或许在有的朋友看来就是流量方向、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正是在当下浮躁、戾气滋生的困难环境下,在我们为生命的逝去惋惜痛心的时候,对生命敬畏的善良和力量才更显得温暖和可贵。
最被狠狠共情的就是小演员和李冰冰了。
小演员帕尔曼真的好棒,又乖又懂事得让人心疼,全程心疼他的哭、他的疼,眼泪一掉太让人心疼了。
一些细节更是狠狠落泪:手术后醒来摸到自己手后露出的笑容、看到妈妈后眼睛里的委屈和难过。
还有小演员需要一直保持这样的“断臂”的拍摄状态肯定也很不容易,点赞。
飞机上危险的时候苍白的脸、干裂的嘴唇、虚弱的状态,不能说导演组用心了(这应该是尊重行业和观众的基础标准),至少没有欺骗观众让大家出戏。
希望真实经历了这份苦难的小朋友,往后成长路上,平安、健康,无忧无难。
李冰冰,岁月从不败美人,还是有演技的美人。
眼睛里的情绪、需要平复哭腔才能说出的“谢谢大家”、期待有医生出现时紧张交错的手、接到断臂并被告知需要不断加冰降温时的一瞬间的错愕、急救处理时的紧张颤抖、处理后回舱的情绪、哭戏,落地播报后对同事说的“对不起”……有被共情到,而且也真的演出了作为专业培训的机务人员、尤其是有经验的乘务长应有的处理能力,比如欧开展急救,说需要想办法唤醒小朋友的时候能想到放动画片、用冰水浸湿的帕子……虽然不知道是剧本演,还是真实中也有这样的处理,但至少是贴合角色身份的,也让人愿意相信专业的机务人员也能有、是有这样专业的素质的。
老演员还是很厉害,岁月也赋予了她更多的内容。
(断臂情绪这儿,也要说下“于丽”--周依然这部分的演技,听到是小朋友的断臂还要不断加冰处理,那一瞬间的震惊、害怕,然后到作为职业操守克服情绪”我可以“,不算夸张的演出了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情绪转换,让我想去刷她的剧了)张一山,虽然他经历过顶红、被嘲、沉寂,现在比较少出现,但这个角色真的有,能理解他的那种痛苦和难以抉择,从他想给老师发短信“让您失望了”,到最后流泪发语音“希望没丢您脸”,不得不说这类的角色真的能证实他的演技,希望他以后能找到自己的路,能有更好的发展。
一些老戏骨的加持,虽说戏份不多,但有增加一些韵味。
各方的协调、领导者的决策以及对生命的那种敬畏感,没有一些魄力和实力大概会撑不起角色感觉。
林医生因为有个人喜好偏向,不作评价,但有的细节还是真实处理的,挺好的。
妈妈演员也很棒,脸上不经遮饰的皱纹、斑点,母亲形象饱满;哥哥演技还需要磨练和进步;新疆美人是真美啊,娜扎交警飒爽、哈尼跳舞+大美新疆的采景,绝美;有一说一,黄教主演记账,还是真帅啊!
马天宇的制服也好可!
黄奕一闪而过的画面,会觉得很可惜当年的李玉湖--很好的演员,但也算是乘风破浪后的新生了,祝福姐姐以后慢慢更好。
差点漏了,开始步行街组织大家让路的大叔,开始拍车时候好jiao,后来主动组织大家让路,有被平凡的人打动到。
虽然也会感觉套路明显、泪点一个一个往上堆砌,还有飞机上大合唱这种不大靠谱的形式,但电影终归是艺术嘛,不是太过分的处理也能包容咯,不然大家就可以直接切台去看记录片啦总而言之,相信爱、传播爱,为生活中的每一个温暖点滴而惊喜,为我们每个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加油打气,主题旋律性的电影,挺好的。
本来挺感人的故事,结果拍得不尽人意。
对于那对兄弟着墨不多,像是在记流水账一样。
其实很多点可以多些表现的,比如那个叛逆的孩子,对父母不假辞色,可他确实最善良的那个人,最后主动下飞机那很突兀,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乘客候机那段也是,很杂很混乱。
博纳总有本事把好好的故事拍的奇奇怪怪的。
看到最后,就觉得是一个乱七八糟的故事,没看到重点,不知道最后要表达的是什么。
这个影片的故事挺感人,电影也是来自真实发生的故事,但电影中表现得略显平庸,没有特别大的亮点,也没有特别吸人眼球。
最喜欢影片里的一句台词“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立下的所有规矩,在关键的时候是可以给它让路的。
”希望现实生活中多一些人性化思考,人是活的,规矩是死的,所有事情都能够变通,都能给生命让路最近发生的农民集资建桥,被硬拆还判刑的事,事实是没考虑到民生真正所需,忽略了农民交通不便,没有这座桥需要多绕行70公里路的事实,希望当局者也能适当变通。
身为新疆人的我一定要评论下,太有感触了。
看到大家都说什么主旋律之类的,这个我不评价。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先说两点吧:第一我们新疆真的很大,城市相距都不近,尤其是南疆的城市,两个大城市(地级市)经常隔了几百公里。
我记得十年前,我去阿克苏出差,绿皮火车,一天一夜,才能从乌鲁木齐到1000公里以外的阿克苏市,而喀什和和田都要1400多公里了。
新疆的交通是这十年才便利起来的,高速多了,火车提速,班次也多了,飞机航班更是多了很多(ps:新僵是全国机场最多的省)。
第二:新疆的医疗资源分布相当不均,乌鲁木齐集中了全疆最好的医疗资源。
各地州的医院技术水平层次不齐,哪怕是地市级的三级医院,在设备和医生技术水平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异,以前非常明显,这几年已经好多了,援疆专家帮了很多忙。
所以基本上别说疑难杂症,以前稍微严重的疾病,需要大手术,只要家庭条件还行,时间允许,各地州的患者都会来乌鲁木齐的医学院和人民医院看病。
我实习的时候,感觉各科室至少有一半的患者都是外地过来看病的。
所以,如果是十年前,这个孩子的胳膊应该是很难接上了。
但是即使在现在,一千多公里,几个小时,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转运,两个医院的接力,如果不是这些平凡的英雄,不是这超级好运,要成功接上断臂也真的是很难的事。
很小的一个阻碍就能耽误重要的时间。
这一个个,一段段,一层层的接力,让他成了。
最后别扯什么主不主旋律。
这个真实故事打动我,尤其知道这个背景下,它的生成有多么的难得。
好故事很难找,又能找到合适的演员不掉链子的把他拍好,就更难了。
如果电影院有这个电影,我一定去电影院支持,这个有点可惜话说小麦这个称呼,让新疆人的我还是有点出戏的😂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自始至终都带给观众一种紧张急促的气氛。
从小男孩手臂被锯断的那一刻起,一直到最终手术成功,男孩手臂被接上,这短暂而仓促的几个小时当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们,他们都是最平凡的人,却做着相当不平凡的事。
无论是哪一个小角色,在这场生死搏斗的较量中都是伟大的,都是值得称赞,值得敬仰的。
虽然很容易就能猜到影片的结局,但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深度还原真实情况。
每一个小角色的戏份都不多,但几乎都刻画得相当深入和生动。
饰演小男孩的演员也表现出了非常出色的演技,跟一众明星演员们对戏丝毫不胆怯,真的演得非常真实!
该片根据“救助救治新疆和田断臂男孩”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一个7岁的男孩因为意外断臂,在黄金八小时内横跨1400公里完成紧急救治的故事。
2022年9月,该影片被列入国家版权局发布2022年度第八批重点作品版权保护预警名单。
对于《平凡英雄》这个片名,导演陈国辉解释道,在拍完《烈火英雄》后,自己没想过要拍别的“英雄”系列电影。
“但当我们去了新疆采访完‘断臂小男孩’故事的时候,其中一位采访者跟我说,我们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平凡人做平凡事,不算什么英雄。
这个就是《平凡英雄》电影名字的由来,这是一个老百姓的英雄故事。
” 在片中饰演机场党委书记唐伟的林永健说,“这次表演在我的艺术简历里留下了浓浓的一笔、深深的一笔、也是厚重的一笔。
我也有孩子,当一个作品触碰到孩子这根弦的时候,我都有情不自禁的感觉。
《平凡英雄》值得所有观众进电影院观看,因为他们是大爱的化身,是最平凡的不平凡。
” “《平凡英雄》改编于真实事件,从人物到故事都是不‘平凡’的,难得的是,它却着墨于那些平凡的普通人。
”影评人“暗夜骑士”认为,“《平凡英雄》不仅用普通人的善意闪光作为共情点,而且在剧情铺成上也观感性十足。
一个又一个戏剧性冲突,危机的不断发生,都在叙事技巧下,实现了类型之间的折叠缝合。
《平凡英雄》拍出了平凡中的伟大,暗处尽头的光亮,在观赏性与共鸣感之间达成了不错的平衡。
”
十一假期去电影院看了平凡英雄,去年就从电视上知道了这个故事,一群平凡的人,为了救助受伤男孩,8小时1400公里。
本以为这个故事很难拍,毕竟事情经过完全可以从新闻得知。
看完陈国辉拍的平凡英雄,依旧充满了感动。
很多台词印象深刻,帕尔曼的表演真的太好了,每次小孩一出镜,都很揪心。
冰姐已经很多年没演戏了,不过老演员的演技还在。
看了不少官方介绍,导演对细节太严谨了,专业的医生给冯绍峰指导。
通过镜头的表达,导演非常成熟,对剧情、观众心态掌握太到位了。
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么好的片子票房起不来。
悉德菲尔德曾说,好的剧本一定不是主人公被动跟着事件走,而是主动去探索事件。
无疑,编剧掌握了这一要点,深知写剧本的套路和模式,整个影片,由强事件推动着,一路向前,遭到各种阻碍,一一被克服,最终达成结局。
将这些事件抽离出来,单单去看这一剧作模式:主人公遇到困难,被迫做出选择,开始解决困难,在解决困难道路上又遇到一系列困难,在无数普通人的帮助下一一克服,最终解决困难。
我们会发现这几乎已经是一个作文的固定模板,将任何这种社会真实事件加以一些戏剧化改编,不论用什么手法,现实主义也好,带一些浪漫、超现实主义也好,总体的这个套路模板是不变的。
由此构成的电影自然说不上多好,但也不能说多不行,中规中矩,不出错,已经是越来越多这类主旋律电影所最基本的核心。
以这些模板事件来讲,大到弘扬家国精神,小到表现社会个人,在当下这个市场里,可谓左右逢源,无所不能。
以一连串的煽情来构建人物形象,推进情节,是否会有些刻意强调节奏,急于引起观众共情之嫌?我们不害怕电影平淡,我们害怕的是电影一直如此平庸。
说实话是超出我预期的,毕竟此类型的影片很容易陷入煽情和伟光正的套路中。
或许是因为有原型可考显得真实,或许是小孩子的痛苦更能把人带入。
总之基本上全程都能让观众将自己的情绪带入到影片中。
李冰冰的表现的确不错,这个空姐有情感却也克制,讲专业也懂人情。
其他演员发挥空间稍显少了,但基本也是中规中矩。
哥哥的演技稍微差了一些,戏份吃重但基本没有层次,看外形和身高可能是模特出身,就不太作要求了。
说几个让我出戏的地方。
首先就是几乎所有的沟通都很顺畅,例如和田和乌市的医生第一时间沟通病情,例如机场和空管局,空管局和空军都能够及时沟通以保障用最快的时间将病人送到。
但为什么和田医院不能在决定异地就医后,马上联系机场呢?
有病人要赶救命的飞机,居然是哥哥在到达机场之后,和现场的地勤人员直接沟通,而此时飞机已经推出。
地勤人员一脸懵的拦人,在看到断臂的孩子之后才慌张的去找主管。
而如果能提前联系,飞机能在原地等待,劝乘客让座能提前进行,估计比黄晓明拼死拼活抢的这十七分钟,要来的多得多。
而说到乘客让座,其实合唱团的争执无可厚非。
观众作为上帝视角看着孩子受伤、痛苦、抢时间赶来,自然心急如焚,很不得自己是乘客一定马上站起来就走。
但这些乘客们并不知道,广播只是通知有病人急需就医,乘客不会了解前面这么多来龙去脉。
这时候有所争执其实也是合理。
而其实不合理的倒是哥哥就这么站在廊桥外面等着。
前面因为地勤人员阻拦差点打起来,这时候就因为要等人让座,就能乖乖等着了?
如果没人让呢?
你是不是非要进去,至少试试亲自求大家救救弟弟更能显出心急如焚么。
然后就是不能免俗过度表现,例如合唱团突如其来的表演;例如冯绍峰和麻醉师争取两分钟后,两人用了半分钟对视;例如摆摊大爷呼吁大家让道后,缓慢而深情的一鞠躬;例如让我看下你们的脸。
但总体来说,在此类影片中已经算是克制了,至少是在平均水平以上的。
影片名为平凡英雄,恰如其分,因为这里的所有人其实都只是在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医生、机长、空乘、地勤、调度以及每一个普通的人。
他们有的也只是对自己工作的责任心以及作为人的善良。
这里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可歌可泣,但就是这每一个人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人,一起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将一个鲜活的生命拉了回来。
真实事件,看的热泪盈眶。部分演员的表演,看的内牛满面。
经过《中国机长》《中国医生》两部类型片后,博纳影业再一次拍摄了这部纪实灾难片,由于前两部获得成功,这一部电影也是驾轻就熟。本片改编自2021年4月底的一次生命接力,意外切断手臂的孩子需要从和田转运到乌鲁木齐进行手术,从和田的交警到飞机上的乘客,从机场工作人员到机组人员,从航空管制到地面交通管制,一系列的平凡英雄共同造就这段不平凡的营救。事件本身感人至深,众位演员也演绎得十分到位。但是这系列的特点在于观众基本能一眼鉴别出哪些是真实事件细节,哪些是编造出来的桥段,这些桥段比较刻意,甚至有喊口号式地做作的嫌疑,这让这种影片减分不少。
《中国机长》+《中国医生》
最近老爹迷上去电影院看电影,陪老爹看了这部~还不错的说。故事三星+新疆帅哥一星~
比较普通的政治任务片,感动来得十分刻意矫情。
博纳式创作我已经看累了,从此以后不会再看博纳出品的电影了
给了三颗星星,其实这部作品最讨巧的地方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可还是走不出主旋律固有的顽疾,里面有故事但没真情实感的人,让观众感到很飘浮 。在这么多明星里面,反而张一山的表演个人认为是最松弛的。其实剧情开始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设定,那就是与时间赛跑,也就是剧作里头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可是影片没有把这种争分夺秒的紧张感贯穿全片,这导致前面给观众所营造紧张的,争分夺秒的氛围,被后面一味的主旋律BGM给切底破坏了,这也令到观众的观影体验大打折扣。
大爱无疆
很残忍的一个事实是:能不能把感人的真实事件讲好把它变成脍炙人口的好故事,是考验一个国家宣传工作的硬标准
太揪心了
呵呵
有套路有口号 但是观感挺好 群像也不错
。。。。。
故事还是很感人的,只是呈现的方式让人嫌弃,他们不懂得如何卸去令人反感的高伟光。
冷漠的只是外表,我相信祖国大地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有着火热内心的,他们会在陌生人陷入困难时伸出援手,这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善良。
真实的故事总是感人的,不过这电影拍的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
生命可以使规则让路,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能让人想起没有核酸结果耽误治疗的现实。明明这部也是真实事件改编,那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这么好的题材很多细节都没处理好,改编成了南航宣传片。。按真实故事来就可以了。
2.5
李冰冰好久没有拍过电影了,没想到镜头感还是那么强,即使戴着口罩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