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一个误会吧,有一部分人误解了最后男主在女主墓前和女二他们只是朋友关系,离开的时候给男主口香糖这个细节,应该可以想到前面刚开始给男主口香糖的那个男生,链接男主最后和女主闺蜜的对话,应该很容易就猜出来,女二就是和开始给男主口香糖的那个男生好上了,误解的都是没认真看吧,或者是真看不懂(#-.-)
之前很荣幸被bilibili抽中,参加了《我想chidiao你的胰脏》的观影会。
看完之后,感想颇多。
下面就简单从两个方面来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以下内容涉嫌剧透,有意者回避,同时作者没看过原作,仅作为动画党,聊一下这一部剧场版的观影体验)
首先,画面, 本作的画面十分出彩,在进电影院刚观看时,我就有了惊艳之感。
我仔细想了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物作画十分自然,尤其在人物动作上,给人感觉十分连贯自然,分镜的处理也偏写实,朴实但是真实,真实的演出配上真实的故事,必然会提高观众的认可度。
二是背景及物体的作画也很优秀,可以把胰脏和新海诚的一些作品作些比较,就会发现,同样都是十分优质的写实系作画,胰脏还是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相比于新海诚丰富到极致的光影渲染和饱和度,还有某些刻意绘画式的处理,胰脏的整体作画更偏平和和真实,在色彩和光影的效果上并没有那么强烈。
这样的好处是使观众的着眼点能更好的集中到人物上。
同时,胰脏的作画也有着比较亮眼的地方,让人印象比较深的主要有两处,一是烟花,二是日记的结尾处。
烟花的处理不必多说,对于那种诗意和浪漫的氛围有着很好的烘托,营造的梦幻感也很到位。
日记的结尾处,处理的就更为大胆一些,用的是像蜡笔画的童话式处理,能感受到制作方的用心,只是在表达效果是否这更好一点,见仁见智吧,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然后,来谈一谈剧情,相信这一部分也是大家争议比较大的地方,主要原因我觉得是在这一点:女主角之死——也就是樱良的死亡方式上。
为什么会这么说?
因为樱良的死亡方式,带着一些cut片的随意和猝不及防,带着一些犯罪片的恶意和真实,虽然前面已经有了一些暗示和铺垫,虽然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但是在观影时心里总会会带着那么一丝不爽。
为什么呢?
理由很简单—— 因为它不够浪漫。
而且它不仅不浪漫,还几乎毁掉了全片前面创造出来的所有浪漫氛围。
这一点在剧情的处理上,真的是十分败笔。
在观影的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抱着继续看下去的心态,我还是很认真的看完了全片,看完之后整体感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但仍然有一点怪异。
电影,说不好看?
好像也不至于。
说很优秀?
好像也谈不上。
我想了很久,直到我突然想通了一个问题,才明白了为什么。
那就是,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胰脏这部片子?
如果单纯的作为一部爱情片来看,胰脏确实是不合格的。
胰脏的整体观感并不差,甚至可以说很好,但是看完之后总会有种不完整感,原因便在于,因为樱良的死在整部作品中显得太不浪漫了。
它没有让观众们等来他们想看的高潮。
按照传统爱情篇的套路,应该是男女主角在大限之前,进行一场死去活来的恋爱,然后编剧再来一份感人泪下的煽情才对。
但胰脏没有,它直接在一个猝不及防的时间点,以一种近乎随意的方式处理死了女主角。
你可以说,这很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如果放在犯罪片里可能没问题,但是在爱情片里就显得有些没有必要,因为——它不够浪漫。
并不是说传统套路不可打破,但是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应该得到升华才对。
可是,胰脏的剧情确实,感情还没有升华到最高点,甚至可以说,准备才刚刚完成,观众正兴奋地等待着升华感情的大幕拉起,并做好了被煽情折磨地催泪的准备,结果编剧“pia”的一巴掌告诉你,故事结束了。?????
那种感觉就好像有人给你喂了一颗糖,结果下一秒直接给你一巴掌让你吐了出来。
很难受!
而且这种难受的感觉和那种浪漫的死去活来的难受完全不同。
制作方连胃疼的机会都不给你。
即使作品在后半部分通过春树读日记的方式对那份浪漫进行回补,但也感觉没办法将那种感动补救回来。
剧情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作者想打破套路,但打破的并不出彩,差强人意的感觉。
那么胰脏在这一点的剧情处理上,真的那么败笔么?
我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后来反复思考结局,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呢?
从这个作品只有一个主角的角度来看呢?
也就是说如果不把这部作品当作一部男女主角间的爱情故事来看,而是当作一个人的“生”与“死”对另一个人的拯救的故事来看呢?
那答案又不同了。
我们很多人在看这部番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怪异感?
因为我们在看这部动画时是当作有男女双主角的电影来看的,但是爱情线作为明线写到一半突然断了,女主直接退场,而男主角的被拯救作为隐线反而被转成了明线在继续。
可以说后续的故事都和女主樱良并没有太多关系了,即使她在回忆的篇章里又满满出现了很多,却依旧改变不了,现实上,她已经和现实断掉联系的现实。
可是,从因果上来看,也是如此吗?
我想到了《挪威的森林》里的一句话: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恒。
如果说剧场版的后半部分真的说了什么,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真的再也适合不过了。
所以当我们换一个角度,不把这部片当成一部纯粹的爱情动画,而是当成一部讲述一个自闭男生被“救赎”的故事,似乎一切都变得更加顺理成章了。
动画前半部分讲的是樱良的生对男主的救赎,后半部分讲的是樱良的死对男主的救赎。
那么樱良那有些突兀的死也变得更能理解了,因为动画要表达的重点并不是这一部分,这是在时间和轻重上的截取。
同时,这份在爱情片中不该有的死亡真实感也更能接受了。
同样的,爱情没有得到足够的升华,没有走到生离死别,催人泪下的尽头也变的可以理解。
因为故事的真正的重点并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是在于这份生死,这份情感对死者,对生者的影响。
故事真正的主角确实也只有春树,整部作品也都是以他的视角来表达记录的。
而春树也确实被樱良改变了许多,无论是在她生时,还是在她死后。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恒。
在樱良活的时候,她的温暖和阳光融化了春树的自我封闭;在樱良死后,她的身影和灵魂也都会存续在春树的心中,她的“死”将作为春树“生”的一部分永恒。
所以樱良的生用什么方式结束也不再那么值得去争议,因为从那个时刻起,无论樱良用什么方式死去,她的“生”都会注定在春树身上续存。
当我豁然想通这一点时,我对这部片子的评价也有了截然不同的改变。
在我眼里,它已经脱离了传统爱情片的范围。
或者说本身樱良和春树之前的感情就很暧昧,你可以称它为爱情,因为他们就是身处在感情最美好的那个暧昧的阶段;你也可以称它不是爱情,因为他们始终没有确立关系,友情之上,恋人未满。
我们能真正称他们为情侣吗?
我想不能,感情确定和不确定关系确实还是两回事。
我们能单纯用恋人未满来形容他们吗?
我想也不能,因为他们间的感情其实已经超脱了这一点,他们之间的羁绊甚至要超越很多一般的情侣,这和他们共有的秘密有关。
那么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很简单,我想吃掉你胰脏的关系。
其实在影片刚开始,我对女主这种突然闯进男主世界的行为是不置可否的。
因为有这个一个漂亮女孩主动来找你,固然是件幸福的事。
但同样的,樱良的行为也很自私,因为她是知道她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死去,那么当她死了以后,一切的悲伤和后续都需要由生的人来承担,而那个需要承担这些的人则是被她选中的春树。
因为春树是那个能淡然看待她病情的人,因为春树是那个她相对的陌生人,所以她才能那么自然的向他袒露自己的真实。
从出发点来看,确实是这样,可是从结果上来看呢?
似乎春树得到的东西远比樱良来的多。
因为即使樱良的出发点是自私的,但在这份过程中,她付出的一切都是无私的。
这是这所有的自私和无私才造就了后面春树的改变。
所以很喜欢片子里的一句话:所有的结果都是由我们自己的选择造成的,但那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因为选择接受了这一切的春树,也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的,并在最后承担了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
想起了曹文轩在《草房子》里写得一句话:生死之外的事,都不叫大事。
去年,先有《朝花夕誓》用一个很奇特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生死与亲情。
今年,则有《我想吃掉你的胰脏》用另一种角度去表达生死与感情。
作为一部爱情片,《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是有缺憾的,但我并不打算把胰脏视为一部纯粹的感情片,它所表达的主题也超出了恋情本身,是已逝去的“死”和继续的“生”,从这一点来看,胰脏带给我的期待是超出的。
胰脏并不浪漫,反而有些悲伤和沉重。
就像我说的,该片最后得到升华的也并不是爱情,而是——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恒。
就像电影在一开始提到的那样,传说,当一个人吃掉另一个人的器官时,另一个人的灵魂就会在他的身体里永存。
虽然春树最后并没有吃掉樱良的胰脏,但樱良的灵魂早已在不知不觉间作为他生的一部分永存了。
以上仅是笔者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的动画党对影片的整体表现做出的浅陋之言,仅代表个人观点,还希望能对大家的观影有所帮助。
最后,祝大家观影愉快!
一场让我抹了30分钟眼泪的小众电影,非常喜欢男主的处世方式。
看这部电影不需要理性,只需要在前半段享受男女主各种调皮欢乐的日常,到最后大哭一顿就够了。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应该就是夏目漱石的那句,今晚月色真美吧。
两天了,想到樱良的死心依旧是一阵酸。
那天是自己去的。
自己一人看电影的时候,看到妙处只能自己傻傻地笑,文中很多有趣的文学梗,但我看起来也只是一知半解。
当情节触到心底那根线,情绪就不断涌上,从男主发了那句话开始,我就知道,我最害怕的终究是来了,只是没想到女主是这样走的,无声无息,没有告别。
从一开始就一直担心剧中不断提及的杀人犯,最终心里的两块石头都落下了,杀人犯和女主的病同时消失。
我以为你走前你会告诉我,我以为我能陪你,到最后告诉你,我爱你,悲不过此。
看男主从楼梯上摔的那一下开始,眼泪一下止不住,断断续续,在近30分钟的时间里变成了爱哭的人。
幸好,你看了那消息,幸好你想说的也传达到了,喜也莫过于此。
最后翻日记的种种回忆和那句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不直觉又满脸泪水了,不需要去擦,因为没人认识我,也因为边上的小情侣在我哭得飞起的时候,手机也扣的很开心。
至于春树的处世方式,我喜欢这种自我封闭的世界,我想一部分人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只是在现在的人情社会中我们没有勇气放下,只能随波逐流。
而也并非女主改变男主,两种方式无论好坏,皆为男主的选择,能快乐地活下去就够,带着樱良的份。
我是为了遇见你,不断选择,生活至今。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看完这部动漫,印象最深刻的这么一句台词:我是为了遇见你,不断选择,生活至今。
剧中女主外向开朗,很招人喜欢,也有很多朋友,男主则内向孤僻,几乎不愿意跟任何人交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然而就是这么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在相遇以后,深深的被彼此吸引着,改变着,并最终真正成为了彼此灵魂的一部分。
看完这部剧后,我想到了武志红老师(知名心理咨询师)曾经谈到的关于“关系”的几句话: 你在,所以我存在。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性格是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的呈现。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呈现,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最绝望的事情莫过于:这个世界跟我没什么关系了。
我们可以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某个人为了复仇费尽心机,最终复仇成功,可他们居然在完成复仇之后选择了自杀。
这些人大概是觉得人生已再无可留恋之人,可留恋之事了罢……因此,与他人建立深度的亲密关系,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很重要的事情,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自己对这个道理就深有感触。
我曾经是一个脾气暴躁,性格偏执的人,而且做任何事情都火急火燎,更严重的是我非常爱面子。
这种性格导致了我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而且总是没有办法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传递给对方,因此身边很多同学同事都只能是泛泛之交,没有真正交心的朋友。
直到我遇到了她,我的初恋(现在是老婆了哈),她和我几乎是恰恰相反的……她脾气温和,做任何事情都慢条斯理,而且心态包容,更重要的是她非常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这种遇见一开始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烦恼,我们会经常因为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事情大吵大闹,甚至想过分道扬镳。
可最终,我们都想明白了对于彼此来讲,对方是最重要的人,然后走到了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成为了彼此灵魂的一部分。
我变的更有耐心,更温和,偶尔也能享受慢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惬意。
她也变得更有攻击性,更直接,偶尔也会脾气暴躁的对我恶语相向。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深深的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深深的爱着一个人并且她/他也深深的爱着我。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我是在秀恩爱(好吧,我承认确实有一点)。
可我更想表达的是这么一句话:跟别人建立深度的亲密关系能让一个人的人性变得更加成熟且完整。
心理学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追求人性完整的动力要远比他/她追求幸福的动力要大很多。
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生活中才随处可见,恋人更多是因为不同最终走到了一起。
对于一个孤僻的人来讲,别说建立深度的亲密关系了,去建立基本的关系就已经非常困难了,剧中的男主就是典型的这种人,害怕与人交往,总是想象着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却不肯去小心的向他人求证,结果就是越来越孤僻。
如果是这种情况,最佳的策略就是:先走出第一步,主动与他人建立连接,而且对象最好是一个性格相对温和的人。
或许一开始你会因为缺乏经验显得很笨拙,并不能马上和对方成为同伴(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没有人能一开始就做的很好,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可久而久之,你就会变得有经验,懂得与人相处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则,然后也可以开始慢慢享受人际交往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再进一步,你会慢慢明白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应该是怎样的,继续下去你就能交到真正可以互相倾诉共同成长的同伴了。
我想以上这些或许就是这部剧的编剧真正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吧。
大胆的去爱,大胆的去恨,慢慢的你会发现,现实世界是有疗愈性的……嗯,这是一部好剧,推荐给大家。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2018)开始之前已经想到声之形,看完之后果然……这就是纯纯的日轻小说,不要指望对于疾病或者死亡有任何深入探讨,青春疼痛文学的主题还是恋人和朋友。
开头的葬礼以为是泰坦尼克号,预先告诉死亡的结局,来看男女主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情感上的共鸣,我想这个结构应该还是有这个意思的,只是(。
)故事正式开始:先是一个方便主义的捡日记,然后小太阳女主半强迫自闭男主一起陪她完成死前的愿望,我:哦,遗愿清单。
没想到遗愿清单还没写两笔,画面一转开始学园八卦恋爱,男二还有点道理,女二那个敌意真是通篇的莫名其妙。
接下来是一些不痛不痒的以朋友为名行恋爱之事,填充了冗长的第二幕。
掐着时间快到高潮,女主也入院了,我琢磨是不是该回归主线了,好家伙,打上花火来了。
在精美的烟花摄影和煽情bgm后,两人的关系终于有了进展,此时影片已经到达一小时,女主迎来了突然的死亡(我真的很想闹明白,这个死亡的意义何在,世事无常吗??
)但别停,此时影片还有半小时。
我看着灵堂的画面,心想不会是生之欲吧,但男主是怂逼直接不去了,在独白中我知道过了两个半月他终于鼓起勇气去人家,问人母亲要了日记。
好了,想必大家也能想象四谎著名的“致有马公生”,只是这个是情绪没拉够的跨台版。
全篇我就想说,声优的情绪来得比故事快,我是真不知女主绝症的设定意义何在。
遗言中有一句“因为知道我要死了而不和我成为恋人或朋友吗?
”,我琢磨你前面7 80分钟怎么就一点没写出这味儿呢。
啊,救命啊,这种看了又好像什么都没看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日轻。
在打2星和3星见纠结了一下,鉴于配烟花的bgm都拉了胯,就2星吧。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其实这算是我,第一次认真地看一部日漫电影。
当时看的时候,是晚上。
经历了这么多以后,我以为已经能够平淡地看待所有事。
没想到,竟然一部电影,能对我有如此大的触动。
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这仅仅是一部,很催泪的电影。
回头想想,又发现了很多。
剧情上,讲述了两个完全不同,本不应碰见的人,在医院相遇。
男生捡起了女生的日记,碰巧发现了她的秘密。
男生算是一个自闭直男,喜欢沉浸在小说里;女生活泼开朗,人际关系很好,却身患绝症。
女孩被男生对其绝症丝毫不惊讶的态度吸引,决定与男生开始打交道。
从此,男生就陪着女生,虽然不是那么情愿,但还是希望能有所帮助。
逐渐的,男生与女生接触越来越多,血缘外的人形,由女生的一个个幻影,交织起来,不经意间,成了男孩忘不掉的东西。
同时,男生也逐渐改变,对身外之事也变的关心,但是残酷的事实,却也在男生的心中越发清晰。
他开始意识到,这个充满欢笑的女生的另一面,是多么的恐惧多么的无助。
就像我看到的评论所说,死神即将降临,樱良却没过够;时间越来越少,爱情却肆意增长。
终于,男生开始恐惧,开始担心,同时也因为女孩的玩笑,陷入了犹豫与纠结。
女孩住院了,男生去看她,并告诉她,他很担心她。
他们一起看了璀璨的烟花,电影在这一瞬间达到高潮。
后来,他们约定在女孩出院后,一起再出去玩。
但是男主等了一天,都没有等到。
手机发件箱里只有那最后一条短信: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女生死了。
她是被当地的杀人魔杀死的。
男生还未做好知道女孩死亡日子的准备,事情就那样毫无预兆地发生了。
男生刚刚领悟,刚刚领悟女生所认为的,与外界交流,才是活着的意义的想法。
也许他不领悟,就不会感受那么深,以至于到最后,他拿到女生的日记之后,哭得那么悲恸,与之前的形象完全不同。
这一切,都是命运弄人。
之前,女生选择男生在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陪她,带他出去玩,和他越走越近;男生在医院选择捡起那本日记,选择答应女生,陪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之前他们走过的路,都是他们的选择。
唯独这次,他们没能做出选择。
全片最后部分,时刻都在催泪。
之前形象的塑造,让两个人物深刻地印在脑中,以至于之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流逝,命运的捉弄。
当灿烂的笑靥再也不会再现实出现的时候,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空空荡荡的。
可能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一部爱情为主题的电影,但是他们的关系,绝对不是爱情能概括的。
爱情可能比他们浪漫,却不会让他们那么痛苦,那么真心。
男生陪伴着女生最后的时光,也是她最难忘的时光。
女生改变了男生,让他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我更相信,他们之间的情谊,是友情。
是不需要如此亲密,却彼此心意相知,能够互相学习的友情。
如此理解,相对于要爱情片,更能给人心灵的触动。
恭子,是电影的另一个矛盾点。
她固然是樱良的最好的朋友,却因此无法得知樱良的秘密,从此失去了走完樱良生命最后一段路的机会。
但是难道樱良告诉她,就能有好结局吗?
未必。
作为樱良最好的朋友,知道如此严重的事态,必然无法像之前那样对待樱良。
表面掩盖事实,却会使事实在樱良心中反复出现。
因此,她是一个矛盾点,是一个必然出现的悲剧。
看完之后,我有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电影是那么的真实,又深深地沾染了我的心。
如梦初醒的男生,遇见无法挽回的事实,再也见不到的笑脸,再也听不到的,在图书馆大吵大闹的声音,以及还未想好,却再也没机会说出口的离别之词。
如此强烈的悲剧主义,却令我有些神往。
恍惚之间,就回到了现实。
脑中,却还是上内樱良那无法捕捉的身影,朝着志贺春树甜甜地笑。
樱花与春树的相遇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坦白讲,第一次听到这个电影名字我真的是从心底不喜欢。
恐怖片?
丧尸片?
心理变态?
结果居然是部小清新。
这个名字起得也太哗众取宠了吧。
但是,当土豆真的看完这部电影后,却发现这个名字真的是最好的情话,比“今晚月色真美”还要好。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影片讲述了男主在捡到女主的日记《共病文库》后,在班上原没有交集的两人,生命自此有了交集并发生改变的故事。
说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涉及到的人物也很少,故事的大半都集中在男女主两个人的身上。
个性迥异的一男一女长时间地独自相处,从陌生到熟悉,这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的走向。
但是,这部电影要说的却并不是爱情。
01短暂而灿烂的樱花,沉默而孤独的春树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日本它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樱花的花期很短,只有大概七天。
在这七天之中,樱花花团锦簇,热烈灿烂,但当风吹来时,却又如雪般飘落。
樱花在最灿烂时凋谢,符合日本文化中的“哀”,是日本人认为的生命的短暂、无常、生死轮回。
女主角名字叫樱良,日文中就是樱花的意思。
樱良的胰脏得了很严重的病,所以她注定有着短暂的一生,就像樱花一样。
樱良是班里的人气王,她漂亮热情,喜欢与人相处。
得了这样的病,除了知情的家人她却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她不想要看到大家小心翼翼的样子。
但这样的樱良,大半的时间都是在笑着的。
她的开朗感染着身边的所有人,大家都十分喜欢樱良。
春树是在班里十分不起眼的同学。
大家眼中的他,孤僻又怪异。
但是春树本人其实是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中。
他酷爱读书,其他人互相交流的时间,都被他拿来看书。
他在书中寻找自己。
影片中,他经常拿在手中的书是夏目漱石的《心》。
不知道他是否和小说中先生一样孤独。
《心》表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
看过很多书的春树精神世界其实十分丰富。
他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独立的精神让他像表面沉闷的树木一样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02当樱花与春树相遇,就到了绽放的时候一个人气王,一个隐形人,按理说,两人就像是两条平行线。
但是,一切的故事都从樱良掉落的那本日记开始了。
相信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人都会记日记吧,证明自己来过这个世界,不舍离开这个世界。
樱良把自己的日记命名为共病文库。
在医院,樱良不小心丢失这本日记。
喜欢读书的春树发现了这本日记,他捡了起来,发现了樱良的秘密。
当樱良把自己是日记的主人,自己得了胰脏方面病的事情向春树坦白时,换来的却是春树一声“哦。
”出乎她意料的反应让樱良觉得春树十分有意思。
她跑来和春树一起当图书管理员,并恳求春树陪她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
找不到拒绝理由的春树于是和樱良越走越近。
班上也开始有了樱良和春树在交往的传言。
两人一起吃烤肉。
樱良说自己最喜欢吃动物的内脏了,吃的时候就感觉非常幸福。
她说,她不喜欢火葬。
她说,国外有种说法,如果一个人吃了另一个人的胰脏,那么被吃掉胰脏的人的灵魂就会留在对方身上。
这个时候的春树,只是说不要在吃烤肉的时候说这种话题。
樱良和春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这种不同,并不是简单的外向和内向,而是他们从根本上做人的态度不同。
在禁止骑自行车的街道,小混混把老奶奶撞到了。
春树的想法是离开这里,不惹麻烦。
他对外面的世界是漠不关心的。
但是樱良则相反,她冲了过去,狠狠地教训了小混混。
她的举动给春树带来了震动。
樱良的开朗热情其实在大多数时候都让人容易对她的疾病产生不真实感。
春树就在海边问樱良真的得了很严重的病吗?
当然,问完他就后悔了。
很快,在两个人一起去旅行的时候,春树再一次被樱良所震撼。
那是在酒店乌龙,他们不得不待在一个房间的时候。
樱良在洗澡,希望春树帮她把洗面奶送进来。
这是一个带点暧昧的举动,但当春树在樱良的包里翻找时,这种暧昧荡然无存。
春树在樱良的包里发现了打成包的药物和一排针管。
这应该是春树第一次直面了樱良背后的痛苦。
这种直接让他彻夜难眠。
樱良,这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背后有多少病痛带来的痛苦,又注定没有未来。
而在不知不觉中,春树开始期待和樱良的见面,开始期待樱良的短信。
03如果你觉得这是一部爱情片,你就错了樱良的好友恭子警告春树不能伤害樱良。
在争吵的时候,春树手里的《心》掉到了地上。
捡起《心》的时候,不知道春树心里有没有想起夏目漱石翻译的短篇,有没有想对着樱良说一声“今晚夜色很美”。
于是当樱良约春树去家里的时候,春树的心自然是动了。
樱良说着想在死之前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那个时候的春树,已经被樱良吸引,他通过恭子的刺激,已经下定决心要好好守护樱良。
但是樱良却突然说一切都是开玩笑的。
愤怒的春树冲进了雨中,却又被樱良追到。
她向他道歉,诉说着他的重要性。
在大雨中,男孩和女孩让雨伞跌落一边,狼狈的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发生了。
但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那么你就错了。
当然,不能否认,樱良和春树之间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是这个故事的重点却并不是讲这些的。
片中一直强调的问题是,所有的结果都是你自己选择造成的。
当浪漫的氛围已经烘托到了极致,当春树和樱良的感情已经要破土而出,死亡却把一切都打碎。
樱良的死亡是突兀的,不真实的。
春树在咖啡厅等着樱良的出院,他在手机上删了又打,打了又删。
最终,打下了一句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但是樱良却再也没有回信。
一个身患绝症的少女,谁又能想到却在出院的那天被一个连环杀手袭击。
樱良的一生正应了樱花的意义,绚烂、短暂和无常。
但是,这次相遇所带来的变化却深刻地留在了春树的体内。
在与樱良的相处之中,春树慢慢感受到了与人相处的幸福。
班上的一个看起来不良的黄毛同学,总是和春树搭讪给他口香糖。
在之前,春树总是毫不犹豫的拒绝。
再被樱良所改变后,春树发现了这个黄毛非常温和善良,面对小孩子的调皮丝毫不生气,反而给他们买雪糕。
所以,春树之后主动向黄毛讨要口香糖。
春树开始睁开眼睛看周围的世界,看周围的人。
人与人的相处,才能更体现自身的价值。
而对于樱良来说,她则太在乎和别人的相处,而缺乏自己。
她讨好了所有人,却把委屈和痛苦自己悄悄消化,在这期间,她对自己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但在与春树的相处中,她慢慢发现了自己的独一无二,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春树最后对樱良发的短信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等到他得到那本樱良的日记后,他会发现,樱良的遗书中,对他说的也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吃掉你的胰脏,让你的灵魂在我身上永生。
我羡慕你的自我,你感动我的付出。
这两个人之间的羁绊,已经不能用爱情所概括。
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之间的平衡,才是故事想说的。
-FIN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日本含蓄式爱情典范特别提醒,电影结尾有彩蛋&以下内容含剧透
春樱烂漫,依树盛开除了《言叶之庭》和《你的名字》,已经很久没被同类型的动画电影感动过了,虽美学上不及诚哥上面两部,但情感表达之含蓄却令人回味无穷。
该片情感表现十分细腻,并带有一些成长中的思考,不会显得很幼稚,故事的感情线也很有意思,不是像一般的爱情片一样一上来就是很直接的我爱你或是你爱我,而是从倾诉的角度出发并展开情感线。
男主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是一个很好的聆听的对象,他会仔细地听,耐心地听,也不会去跟别人说。
在这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两个人之间的暧昧、细腻的情感转变则让人回味无穷,如撩发丝般令人享受。
两人虽屡次在恋人的红色线上徘徊,却从未捅破那层纸,最后依然达到了心灵上的共鸣,实属妙哉!
两人的关系用蓝颜和红颜来描述可能再恰当不过了。
很多细节也值得细细品味,比如男主之前手上拿的那本夏目漱石的书,是不是会想到夏目漱石先生的那句“今夜月色真美”呢?
再联想后面一起在夜空下看烟花的场景,是不是暗涵了什么?
再比如借《小王子》一书以及读遗言时背景动画引用的《小王子》的情节,似乎带着《小王子》中的喻言:"当我们开始寻求,我们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 "。
结合剧情来看,这句话的确贯穿了整体剧情的成长线和感情线:当两人有机会接触对方时,却不知晓自己的真实心意;当两人互相得到成长并知晓自己的心意后,却已无法再面对面亲口说一声“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与今夜月色真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樱花不再,春树依然虽然开头女主的有些行为略有些讨人厌,但考虑到是外向型的人设,且动画表现得略有些夸张,能理解。
女主中间有2个造型特别惊艳,一个是穿蓝色衣服双马尾的时候,一个是出去旅游带着项坠那次,看起来很淑女(不过感觉跟性格不搭啊,难道这是反差美?
)至于某一短评出于男主因女主而被迫改变性格的原因打1星,我想说,女主死前并没有强迫男主一定要改变自己,而是自己被内向的他所吸引并出于好奇和无法理解而时常向他询问为什么没有朋友(遗言中有讲到女主在医院偶遇之前就在关注并对男主感兴趣了),聊着聊着自然会谈到自己对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的看法,但并非是对男主施以灌输式的教育。
如果硬要说有的话,也只是女主想要自己的闺蜜和男主能够成为好朋友,三人一起和平共处,这点也是人之常情吧?
而男主的改变,与其说是被女主改变,不如是男主自己选择了改变。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女主只是展现了外向的、与人友好相处的一面,未采取任何强迫的措施去改变男主(开始女主强拉男主去玩纯粹只是想找个人倾诉,不存在为了改变男主而拉他出去玩,毕竟自己都快死了,难道还要临死造化一个人以便入天堂吗2333),男主改不改变决定全部在于他自己,自己若是选择不改变,别人如何说都是无用。
实际上,男主是在被女主拉去玩的过程中慢慢被其吸引,同时对她与人的相处方式产生好奇,并对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模式产生自我怀疑,故而最后有男主在病房问女主“什么是活着”的情节,而后受启发并改变自己。
再看彩蛋处男主说的话:“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先让我抱怨几句吧”“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和他人产生关联其实很难,所以我花了长达一年的时间”“不过总算是走到了这步”“我一年前做出了选择,选择成为像你那样的人”“选择能去认同别人,能去爱别人的人”“你已经不在了,我会独自前行的”男主说的是自己选择,并且选择的是成为女主那样的人,能够认同、关爱别人的人,这里指的“那样”不是变成女主那样大大咧咧、外向性思考的人,而是如何看待周围的人和周围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从消极的变成积极的。
比如之前女主挺身而出帮助被自行车撞倒的老奶奶而男主却打算选择从一旁默默离开,两者在对人的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这无关乎内向与外向,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的差异。
故而,这是男主自己完成了从读书到读人的一个转变,是对人与人之间相处方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成长,并非是在性格上由内向变成了外向。
谁说非要在家里宅着才是内向?
谁说只有宅在家里不交流死读书的人才能成为大神?
内向性的人格的最大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一个人独处并且安静地思考,这是一种内倾型的思考方式,注意,这里说的内向不是口头上的内向,我们一般形容一个人不怎么爱跟别人说话和打交道喜欢用内向一词,但实质上这只是内倾型思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并不意味着内向的人的人际关系就应该很差,就应该不会与人相处。
自闭胆小≠内向,开朗自信≠外向。
实际上,很多企业的老总也是内向性的人格,但他们仍旧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开朗自信,也会关爱他人和接受他人的关爱。
同样,男主选择改变的不是他那颗能在独处时安静思考和读书的心,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如何对待他人和如何接受他人目光的心态。
从胆小自闭的内向转为开朗自信的内向,并不矛盾和冲突,这是属于他自己的蜕变和成长,也正应了他的名——春树。
此外,光说了男主“被”改变,但实际上“被”改变的还有女主,女主被他独处时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希望自己也能在一个人的时候绽放光芒,而女主最后也受男主影响“被”改变了,发现了自己的独一无二之处。
这也是受男主的影响,却也是女主自愿选择的结果。
两个人在一起久了,才会互相影响对方,在对方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灵魂,而这,不正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的结果吗?
吃胰脏的含义
男主
女主总体而言不错,算是佳作,我认为可以打8分到8.5分。
只是有些“文学梗”过于含蓄难懂,对观众有一定要求,比如《小王子》、夏目漱石、男女主名字的含义(樱花和春树,樱花易逝,春树常青)、男主的姓名含义(村上春树和志贺直哉的合名,类似江户川柯南,男主姓名的具体分析见张秦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235216/answer/553244549),“我想吃掉你的胰脏”算是最容易理解了的吧。。。
本片对感情的描述,是通过重重叠叠各种含蓄的“文学梗”所营造出来的朦胧意境去表现的,如果用画来比喻,我觉得倒有些印象派的风格。
而且本片也不只是描述了“爱情”(双方之间的感情我觉得已经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对人与人的相处、如何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等也是花了很多笔墨,可以说是升华为了一种大爱,而不再局限于你我之间的小爱。
所以如果观众纯粹为了所谓青春期的“爱情”去看的话,可能会略微有些失望了,因此本片打分偏低也是在所难免的,会是一部面向小众的作品。
同类型的倒是跟《心灵想要大声呼喊》有点像。
最后附上女主惊艳瞬间:
女主 双马尾
女主 旅游时1
女主 旅游时2
女主 海边
乍一看像是一部恐怖片。
boku(春树)的角色塑造中能看到许许多多与我重合的部分:一度阴暗/封闭自我不愿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夏目漱石的《心》/对于《小王子》有所了解,但不曾拜读/喜欢、憧憬樱良这样的姑娘/甚至连对于爱慕的表述都那么相似(指甲抠泡茶)(相信原作者住野夜也是跟我一样的闷骚男生吧w)。
说实话,故事前期的春树(曾经的自己)是我现在极度嫌弃的,所以在故事的后半段能看到春树的改变,观影的我心情也释怀了不少。
与新海诚导演的诸多作品相比,故事的叙述更胜一筹,画面持平,配乐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故事的情节稍许有一些BUG,比如春树的家庭设定(我认为故事中展现的家庭气氛不太会培养出春树这样的性格);比如樱良的手机在刑事案件中居然没有收到检查(短信仍然是未读状态)…… 但这些BUG无伤大雅,光故事所展现的[向死而生]这个命题就足够出彩。
故事推进过程当中始终让我处于思考的状态中,甚至让我忘了设定上这是一部爱情题材的电影。
正如《挪威的森林》当中提到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延伸存在。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能出现让我想吃掉胰脏的那位姑娘。
和《声之形》一样,这同样是一部评分在7分左右不上不下,争议极大的作品。
好的地方在于《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并没有触及那么敏感的话题令人争论不休;坏的地方在于它本身对于男女主之间感情的暧昧态度,没有还原出小说的灵魂,以及A社终究没法像京阿尼一样为这部作品撑腰,让《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在层次以及剧情上终究棋差一着。
但无论如何,这部2018年的作品都和其他很多优秀的日漫作品一起,塑造了我对于日本动漫文学的审美和眼界。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青春伤痛文学作品或者绝症文学作品,除了女主的突然死亡有些逆剧情以外,对于故事的主要脉络和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我相信对文学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在看到电影标签时就已了然。
但不得不说日式的青春伤痛文学一直都是我的心头好,在文学艺术的虚幻和现实世界的真实中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就是其中很好的代表,青春伤痛文学并不是仅仅是有“青春”、“伤痛”和“文学”这些元素(这也是国产青春影视文学很难成功的原因),而且在有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故事的主人公获得了成长,收获了回忆,走向了未来。
就如同电影标题“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一样,直白的翻译就是“我想成为你”。
在青春经历过这样的一段故事后,女主在死前获得了内心的平静,男主从一个阴沉不合群的人走向、融入了集体,在关于胰脏的故事中,他们都向着成长迈开了步伐。
电影争议最大的部分,是如何对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做出定义。
这一点上我觉得无论那一派的支持者都没有问题,对男女主之间暧昧不清的态度感到厌恶的观众并没有问题,因为文学本身是基于社会现实进行创作的,而日本社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中国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我们看来,他们之间感情变化和心路历程是相对畸形的,就如同《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中男女主的感情,在原著小说的后日谈中曾有提及。
二十多年后,已经成家立业的男主向自己的女儿讲述了这段故事,女儿向男主询问和女主之间到底是怎样的感情。
男主尴尬沉默良久后,回答了这样的一句话:“应该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恋人,而是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吧”。
这种“共依存”的关系在我们看来确实很难理解,能理解的观众也大多是阅读过日式文艺作品,在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明白的。
所以说,惹人非议的并不是作品本身对感情线的处理失败,而是文化的差异,能接受这一点,再看这部作品,会不会感觉好受一点儿?
当然,相对于正常的青春伤痛文学作品来说,《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在对女主结局的处理上有这相当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正常的作品会在前半段用一些十分快乐的日常制造美好,在后半段通过主人公病情的发展撕碎美好,在结局留下其中一个主人公通过这段伤痛明白某个道理而获得成长。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不同的地方在于,时长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女主在该片还剩半个小时时就已经因为意外突然离开,让观众和男主以及剧中人物甚至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所以我们在看到这段故事时,心中的震惊和不接受会远大于一般作品。
明明女主的人生只剩下了半年时光,这半年对她来说更是尤其的珍贵,却在突然之间被一个随机杀人犯结束,可以说从戏里到戏外的每一个人都很难接受这样的结局。
一部轻小说制造如此剧烈的戏剧冲突很少见,而更少见的是它之后对于故事的处理,也就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就像电影中台词所说的“我们好像站在彼此的对立面”,男女主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人,如果不是女主的病,如果男主没有在巧合下得知女主的病情,如果没有这么多巧合的话,他们极大可能会是两条永远不想交的平行线。
这些巧合让他们发现对方,也理解了对方,原来他们并不是完全相反的人,而是“面对面的站着”。
男女主在面对对方时,都有想成为对方的欲望,而日本特殊的社会环境又让这种欲望被深埋于他们心中自己都无法发现的地方,他们之间相处的过程,就是发掘这种欲望的过程。
很多人都觉得结局是BE的,但如果你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HE结局,男女主最终都成为了彼此,女主变得和男主一样心境泰然,男主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交到了朋友,也在未来的故事中收获了圆满的结局。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也就是“我想成为你”,他们吃掉了彼此的“胰脏”,让彼此的灵魂住进了对方的心中,长长久久、生生世世。
在最后的最后,如果让我给这部电影或者说这部轻小说一个总结性的评价。
我会说我无法断言它的好坏,因为从专业性上来说我无法断言它的好,从情感上来说我无法断言它的坏。
但这是一部我会推荐给未来的孩子看的作品,也衷心的希望在他的青春时光里,能碰到他独有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前半程传统套路其实没啥问题,可惜后面走向有些不伦不类了。个人觉得可以尝试把片子重点放在男主与他人关系的建构上。
是不是我已经西化到get不到日本人的点了 @新宿toho
最后男主和闺蜜和解那段太拖沓,直接打断了感情高潮。
三十多岁的大叔中午包场看这么一场高中生中二剧情的宅男电影,真是够了!!!生活哪有这么美好的事情啊,正是因为没有,才有这样的电影满足幻想吧。其实是有被其中一句台词击中:“我就说像我这样孤独的人,就不应该跟谁扯上关系,才不会伤害谁。”社恐症的人都幻想有一位圣母般的少女来拯救自己吧,呵呵哒……
比原著多了一些細節,例如在兩人對話時,補充的畫面與配角的動作,恰當詮釋了話語中的延伸意義,把原本在小說中的文字形塑得更立體,搭配輕快柔和的配樂與粉嫩明亮的色調,將作者呈現女主得絕症,卻表現得蠻不在乎這個主題,用動畫還原得很好,把故事細微推進著,構築兩人微妙的關係,也同時搭建起男主與其他人的橋樑。敘事故事的方式與氛圍很有沉浸感,兩人的情緒堆疊也很巧妙,把這種偏向日常的故事,以細節增加層次,往往是小說做得比電影好,但這部動畫電影也不分軒輊,甚至藉由動畫的呈現而更加美好,原著黨表示很滿意。也許我們都在生活中不斷做出選擇,並遇見那些會和我們產生交集的人,藉著這些交集,寫下人生的意義。話說我不明白這年頭的年輕人,怎麼還會用傳簡訊的方式交流呢?不該用智慧型手機的嗎?
在喜欢的人面前,就连自以为是表歉意的方式都是浪漫的诶……
………???你特么想说什么?表达个啥?
“我十七年的人生就是为了得到你的关心而存在的!我一定是为了和你相遇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淫也要有个限度吧,让一个绝症患者说出这种台词,走好不送。
喜欢《四月是你的谎言》、夏目漱石、《冰菓》的人一定要去看呀!
2.5 刚开始男主很像折木啊!爱读书的冷漠男孩子怎样都觉得可爱(还是mahi的声音呜呜呜)。但是相比好奇少女千反田,女主这种在图书馆大声喧哗随时随地令人尴尬的聒噪不识趣体质和没素质感就很烦人,卖了大半场关子的日记还不如小学生作文,中二空洞说教,只想翻白眼。唯一亮点也就是烟花了吧,大银幕看真的美。
画风好敷衍。春树挺倒霉的,无缘无故就被盯上了。
根本戒不掉对日剧日影和动漫的喜爱啊,总是那么平淡,那么温馨,却又能准确地打动我的心
唯美的画风,纯爱的情愫是动画版《我想吃掉你的胰脏》预想一展青春美好的基色,但在这份美好之下,这部动画并没能去一改前者真人电影已存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其在动画制作上也未能尽善尽美,从剧情到制作的诟病使电影虽有着一个真挚的内核,但成片上却大打折扣。
第二遍看觉得里面人物的行动相当无法理解了,但是“吃掉胰脏”还是一个很浪漫的内核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独自地存在,是因为有他人的陪伴,我们的存在才得以证明,才变得有意义。
还算上乘的煽情漫,本打算三星半打四星的,但是后面女二实在太sb了看着烦死人
后面捅死搞得我好无语,打一星,主要是到处都有人无脑刷,然而并没有期待的那么高
日本爱情动漫三大元素:永远的夏天、看完就落泪的烟花、奔跑的男主和必死的女主
01:22:31开始眼泪就再也没止住过了
驚悚的片名,配上莫名其妙的感情。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