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妖是《妖怪传》第一集的主角。
该片介绍,与大众印象不同的是,早期的狐妖多象征祥瑞。
九尾狐在大禹时期是吉祥的象征,后来才逐渐变成了狐媚的角色。
九尾狐画像常出现在商周至秦汉的墓葬中。
陈连山教授指出,九尾狐尾巴众多,有子孙繁盛的寓意。
《妖怪传》这部纪录片的观影价值在于它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化中的妖怪和传说。
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此外,这部纪录片还包括了一些非常漂亮的动画和插图,这些插图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
如果你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那么这部纪录片绝对值得一看。
家里有本“腌菜书“,大家都这么叫它,没封没皮,纸面泛黄,宋体字,短短几行,捧起来却令人回味无穷,可能是此生反复翻阅次数最多的书。
现在看来,垂髫时期读此书,刺激过头,有时理解不了,反而是种乐趣,因此结识聂隐娘,读了四五遍,还没能理解”吾为汝开后脑,藏匕首而无所伤。
用即抽之。
“精精儿和空空儿是如何刺杀刘节度使的,又是如何被聂隐娘反杀、化解。
志怪小说,侠女常见。
最爱《列异传》里的《升堂》,前人家道中落,将房子卖与后者文,文为了探查房子的异象,持刀二更坐于梁上,“忽见一人,长丈余,高冠黄衣,又见一人高冠青衣,又有一高冠白衣者”,还有“人”被称呼为“细腰”,他有样学样地升堂,才晓得黄衣、青衣、白衣和细腰的真实身份,第二日挖出黄金、铜钱、白银,焚烧了灶下的杵,家宅复归安宁。
故事里有胆识、风水和寻常物件成精,还有一笔意外之财和作祟的精怪。
观《中国奇谭》第二话《鹅鹅鹅》,志怪小说就是这么个韵味,短短几行字,循环往复,似是故人,突生些许变故,行到末了,恍然大悟。
升堂最贴此结构,五次问话,黑暗中屏气凝神悄摸换了问者,愚钝的答者一五一十禀明,胆大者不仅从拟人的物件中得了钱财,还保家宅和宁。
可能只有年少,读来才觉有趣,记忆深刻贯穿至成年,及至长大后,再读奇幻玄幻,只觉想象力充沛,拍断栏杆的惊呼,再不会有。
主人发现一大早便大汗淋漓的马、书生读书入夜,飞来如西瓜般大小的蝙蝠,可惜的是,“腌菜书”遗失了,想重新买本,连名字都不晓得。
日本的鬼怪文化是百鬼夜行,从心心念念的志怪小说生发,感慨中国的妖怪即使再心善,总是落个配角的地位。
《妖怪传》第一集的狐妖便是如此,仔细回想,一说起狐妖,是不是便条件反射想起女子,最容易诱惑的是钻进四书五经的书生,现在对标的是二次元的宅男。
著名的狐妖是致使商纣王酒池肉林、宠幸佞臣的妲己,为什么偏偏是狐妖,剧中给出了对狐狸最生动的定位,“这狐狸呀,论与人亲近,不如猪狗牛羊,论对人的威慑力,不及虎豹豺狼,它还偷鸡偷鸭爱占便宜”,所以它才最容易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女人结合到一起,成了打小三里最经典的那句骂声“狐狸精”,便站在了不可置喙的道德高地。
古时祥瑞象征天,儒家的“天命说”以祥瑞鼓励仁德,以灾异惩戒邪恶,珍奇鸟兽、草木、器物都是统治者治理盛世的映照,青丘山上的九尾狐,是“太平则出而为瑞”的象征。
《吴越春秋》里写道,大禹治水,遇见九尾白狐,娶涂山女子为妻,“绥绥白狐,九尾庞庞。
成于家室,我都攸昌。
”狐狸有雌雄,并不专指女性。
蒲松龄笔下不停大笑、狂笑的婴宁,义气救夫最终成仙的辛十四娘,都是善良美丽的狐妖。
妖、怪本身并无善恶美丑,它映照的是人心,蒲老爷子都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原来狐妖最开始是作为祥瑞存在的,大禹的妻子就是白狐,到了魏晋时期风评突然恶化变成邪祟,明朝封神演义里直接把狐狸写成王朝覆灭的祸引子一直到清朝。
每一只妖怪都有它的中国故事。
内容引入了专家和文献资料,采用动态漫画加真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带大家一起感受古人了不起的想象力,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看到中国人充满力量的精神内核,妖怪传,第一集好看的!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211211166666789!(3.5$9&(35(7890&(;6$?:?$!&;35790)43)?;5$&96:)78!(4)&8!579$;478!;6!7;67655443
也是在他人推荐下看的,本人对纪录片不感冒,不过看了妖怪传之后对纪录片有改观了🤩先说画面,切换得很巧妙、流畅,并且质感很好,既保留了纪录片的质感,但是又没有强硬科普的生涩。
选题很新颖,个人感觉纪录片更多的是讲述有实感的东西,比如动物、人物、著名事件(或许是我看纪录片比较少…),但这个选择了大家都知道但了解不深入且又不失趣味发挥空间的妖怪,感觉很创新,也有吸引力。
再就是演员的演技、讲述人员的科普,都很自然,让人容易接受。
印象最深的就是干宝的内心os哈哈哈哈,自己吐槽自己,也挺好玩的。
还想继续看,坐等更新👻
是被这个封面的画吸引进来的,一开始还以为是某视的新纪录片,古朴中又带着一点童风,很像元日系列的画风,又对精怪小说之类的很感兴趣就点进来了,是讲述"中国妖怪"的文化纪录片 看了第一集《狐妖》感觉还不错 妆造个方面还是比较符合角色特征,纪录片引证据点专家和文献资料, 此外还有漫画和真人穿插其中 生动又起 小朋友也可以观看 从聊斋到这个纪录片 以往人们常常谈狐色变,还以次吓唬哭闹的孩子 ,看完这个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吧 ,由古及今算是对妖怪文化的一种历史陈述, 喜欢志怪小说的朋友可以蹲一下 每周五12:00周更一集 #值得一看的纪录片#纪录片 #民间故事#讲故事 #妖怪传#志怪小说
我国各地存在很多没有文化交流却相近似型的妖怪、由此可知这是一种普遍性诞生的文化。
人类具有好几个根源性可称作妖怪原型的要素、这些要素在各个地区受到各种文化洗礼成形。
因此就算在不同地区的文化里存在同样的妖怪、也不能断定发源早的就是源流。
因为也可能是相似类型的东西在各地同时发源、于是考察妖怪的学者开始考察起妖怪的原型真相。
民俗学者、哲学家甚至连心理学家都曾提过、妖怪起源于人类对黑暗或自然现象的恐惧心;或说妖怪起源于畏惧死亡。
这些说法或许没错、但也称不上正确。
因为可笑、实在太理所当然了、就像喝汤前想知道里面加了什么而翻找时发现萝卜、便高举找到的萝卜喊“是萝卜!
”一样可笑。
不管汤里放多少萝卜、总是碗肉汤而非萝卜、再怎么主张汤放了萝卜也无法说明肉汤的总体内容。
妖怪也同此理、过去人再笨也能区别自然现象与妖怪现象的差异、学者的主张仿佛在说古人都笨、分不清楚蔬菜中的萝卜与放了萝卜的肉汤之间有差别。
例如说有种叫作“给水”的妖怪、这是一种对人呼唤给你、给你、如果响应就会突然暴发洪水的妖怪。
若依照学者专家们的观点看来、这种现象就成了普通的洪水而已。
如果说妖怪诞生于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心、那么这种妖怪就只是普通洪水而已吧。
但若真是如此、洪水的现象与给水怪的现象之间便失去差异性、也可以说所有的洪水均成了妖怪。
古代人们对那些无法以人为方式防卫的自然现象抱持着恐惧心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害怕自然灾害也是正常。
但是洪水暴发就只是洪水暴发、再怎么可怕也不会变成妖怪。
只有在经过一问一答的咒术性仪式作为媒介后、方始成为妖怪。
自然现象的发生原本是理所当然、而将之置换成非理所当然的形式、这种动态性的变换过程才是妖怪的真相。
妖怪原型并非恐怖或恐惧这类原始感情、倒不如说、妖怪正是产生于背离这些情感的过程之中。
妖怪在获得形与名之后方始成立。
我推测人不轻易信服偶然、人想要制造出明确的图像、就像蜘蛛结网、在朦胧与偶然的点之间牵上丝线、如果形成美丽的图像、就称之为必然、若是呈现扭曲的图像、就称之为偶然。
拿掉蜘蛛丝后、世界只是混沌的偶然所累积。
蜘蛛丝平常一片模糊、可以清楚看见的线、称为合理科学、完全看不见的线、成为妖怪传、并不是不合理、也不是和科学相反对立、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看得见的科学好?
还是看不见的妖怪好?
如果不协调运用、就会错估了世界
第一集《狐妖》拍的挺不错的,里面除了引入专家和文献资料,还采用了漫画和真人演绎相结合的方式,通俗易懂,小孩子也可以看!
短小简洁,上头过瘾。
动画生动,制作精良。
打破固有思维,感受浓厚的中华文化中国神话与历代民间文学的融合视角独特,真人、动画、学者穿插讲述畅游历史,历经志怪的演变期待更新!
强推!
妖怪也有情,不说看没看过,光就海报设计的也很好看,而且调色也是像敦煌壁画配色,再就是故事里的小妖怪性格鲜明,剧情温暖幽默,看来编剧有在好好做功课。
我很喜欢里面的小故事,每一集都是一个小故事,然我可以随时点开一集去看,画面也很美观艳而不俗。
我记得故事加调色是王炸,当然演员的演技也功不可没,肉眼可见地认真,虽然有些不大面熟,但我相信演员的这份工作认真态度就前景广阔。
祝愿小妖怪们越来越好
苏妲己,己是她的姓,苏是她的氏,看到这里我有点困惑,可能是自身对姓氏的概念是混为一谈的。
所以这段话我看了三遍,再次确认是氏在前姓在后,于是查了一下二者的区别: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在秦以前,特别是夏商周三代,姓与氏的功能和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很简单一点就是,人人都拥有自己的姓和名,但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氏,素有“氏所以别贵贱”的说法,毕竟一个姓的分支太多,只有氏才能代表了这一支的身份地位,因此,氏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贵族男子都称氏不称姓。
本来以为是手绘动画形式的纪录片,谁知道开头居然就是真人出镜,演技还一般……然后又转到知名教授科普,科普和动画故事交叉,整成一个纪录片的大杂烩。科普含量也不高,十几分钟的视频容量有限,关键内容还没有百度百科详细,适合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小朋友启蒙用,成年人就别浪费时间了。
访谈:学者、短视频主形式:动态漫画加真人演绎,台词和解说浅显易懂。(vlog的创新形式也很年轻化)喜欢第4集,姑获鸟的故事结成了气质迥异的两生花:“我们选择怎么看姑获鸟,冥冥中也印证了,我们是谁。”第5集神鸟,link到庄子《逍遥游》“如果可以振翅高飞,在天地间畅游逍遥。”对于这人世间,还有什么奢望和留恋呢?”庄子乘着鹏遨游在金色的云海,弹幕说建议庄子体验坐飞机。突然想到自己之前也很喜欢坐飞机,有一种共通之感。第6集天狗,古人用“蟾蜍吃月亮”解释月相变化,蛤蟆个小嘴大。所以人们想象月亮里住了一只大蛤蟆,大蛤蟆张嘴不断把月亮吞噬,形成了月相变化。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自由浪漫、对真爱的向往,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借由神话传说改编成千古流传的经典。好看。一口气刷完了。
挺有意思的~推荐
“妖怪,是古人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它们承载了每个时代的不敢、不愿和不能。”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加长版的科普视频。抖音攒局,整个内容编排非常新媒体,一集12min左右,对碎片时间友好。内容的编排,演绎式剧情和一些文案也都更符合当下碎片时间的观看习惯。加上一些抖音大V博主的加持,也给片子带来了流量基础。好的方向是让短内容更有价值和意义,关注传统文化,但是专业内容太少的,妖怪的话题浅尝辄止,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和纪录片的距离相去甚远。看个热闹,不能太认真。
被遗漏的宝藏小短片,拍摄手法也很可爱,想一直看下去。
“妖怪,是古人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它们承载了每个时代的不敢、不愿和不能。”
志怪感低,历史流转说法很科学,就是感觉不深入。
一方水土养一方妖怪,有这么一部作品介绍中国自己的妖怪们蛮好的,拍摄效果再精致一些就完美了
太短了!!!!第6集竟然看到了长安小调!!!!【知识点】1.《荆楚岁时记》(中国古代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年节记录)里记载:民间会在正月初一放爆竹(在院子里烧竹子,青竹子一烧里面的水分蒸汽就会把竹管撑开,产生非常响的声音)来驱赶山魈(北方后来叫年兽)。2.日本姑获鸟的故事竟然来源于中国。3.枨枨:身穿狗衣,拥有一副坚硬如铁的爪子,躲藏暗处伺机而动,剖取人的心肝。4.把孙悟空供奉为抵御水灾、保护船民的大神,可能和无支祁有渊源。
中规中矩小短片,看看也蛮好的,题材加分。现在一说妖怪就是日本,“子不语怪力乱神”“建国后不许成精”,让多少传统文化流失了呀
还不错 制作很精良…
(1)狐妖。瑞兽-《封神演义》-《聊斋》。妲是名己是姓苏是氏。(2)山魈。东北大马猴。初一烧竹子,南方传北方,北方叫年兽,变放炮竹。(3)龙。原型:扬子鳄、蛇、部落图腾、雷电。龙最早是天界拉车的苦力。后应龙掌管雨水,参与黄帝蚩尤之战,成为偶像。(4)姑获鸟。郭璞《玄中记》有黑白版姑获鸟。黑版恶鸟是难产女所化,日本从大唐借鉴,成为产女。仙女版是织女,被牛郎夺羽衣留人间生娃。(5)神鸟。金乌是背太阳的神鸟,10个金乌负日,后来后羿射日。中国主流文化中,最早没有人格化的太阳神,源于对日月星城的自然崇拜。《汉书.五行志》公元前28年太阳异象,是世界公认第一次记录太阳黑子。(6)天狗。唐传说枨枨(cheng)挖心给天狗。流星是天狗降世,预示坏事。(7)无支祁。孙悟空原型。(8)蛇妖。女娲伏羲兄妹,蛇身,生人。
姑获鸟,无支祁,了解了一些国产妖怪!
浅,但略有意思,本质还是游戏采用短视频宣发方式吧
妖怪科普
讲的是中国古代,却大篇幅出现“人类”这个词,显得很不合适,古中国哪有人类这个概念,中国之外尽是蛮夷之地。
还不错的短科普,拍了小剧场用来辅助,呈现有些违和,大概是妖怪和国宝相比没有实感。讲述了诞生,演化,地域差异,形象发生巨大的逆转,人们用来解释政治与自然的想象。(这些顾问请的也太集中了)
还算有点意思啊,就是有点短,如果能再多普及一些妖怪就更好了,然后令人觉得震惊的就是原来很多后世著名的作品都是二创同人文。
期望多大,失望多大。之前看过陈连山教授的山海经公开课,就很不喜欢,讲玄幻就讲玄幻,非要硬解释其合理性与真实性,穿凿附会,有失文人风骨。这部纪录片里,他也有这方面问题,但最大的槽点不在这,而是这片子太想迎合年轻人了,反没了自己的主张。比如扮演那些历史名人讲述自己的写作初衷,你非说刘邦的传说是司马迁故意杜撰的,证据何在?只是为了搞笑吗?难道对幻想文学的考据就可以胡编乱造吗?看看当年袁珂先生的神话书籍,这片子真是水准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