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里的May时候不断地想起我的天秤座女同学,一样的天秤座式调情。
她们的调情总是非常的自然,像是蜗牛一般,沿路留下记号,让你慢慢追随。
风情但不让人觉得轻浮。
你觉得你们在”约会“,对她而言只是个”聚会“。
你觉得她在对你表示好感,对她来说这只是她亲切友好的个性。
你试探性的开轻浮的玩笑,她坦然的指责但绝不一本正经。
从后面轻拍你,你给自行车打气的时候的给你扇风。
(哦,多么可爱的一个小淘气!
)聊天的时候偶尔气氛冷下来,她会马上笑来缓解你的尴尬。
你沮丧了,她会安慰你,跟你说好听的话。
没信心的时候,她会称赞你,鼓励你。
(啊,她真是个体贴善良,善解人意的姑娘!
)一切都非常顺利,你觉得时候差不多了,于是某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你甜蜜的回忆你们的****(牵手/抱/吻,反正就是共同的亲密记忆),她却说,没有啊,我怎么不记得,你乱讲……并且伴随着迷人的微笑,撒娇的口吻,流转的秋波。
(嗯,没关系啦,女孩子都会有点不好意思的。
),于是你就这暧昧的氛围里迷失了。
她依旧什么都不承认,但依然和你”聚会“。
她总给人留下美妙的遐想,当你忍受不了暧昧的煎熬而跟她摊牌,她很可能会一脸无辜的吃惊状,我当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没想那么多。
如果我让你误会,那很对不起。
虽然让你误会了,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朋友,好吗?
(再一次迷人微笑)这么一个”纯真又大方“的朋友,你又怎么舍得跟她绝交呢?
是吧?
=====================================================话说高圆圆本身就是天秤座,而且是毫无疑问的美女。
说实话,其实挺羡慕天秤座美女的,欲拒还迎,风情纯情之间永远把握的那么合适,态度那么自然。
她的主动是明朗活泼,她的被动是清纯矜持。
所以才让人欲罢不能,沉迷不已。
她做什么都是那么迷人脱俗。
你永远没办法恨她,讨厌她,永远没办法把恶毒的字眼加在她身上,只是怪自己太多情,会错意。
只能遗憾。
====================================================原作者不得已的备注:本文版权属本人个人所有。
那些摘章抄句放到自己博客帖子里的各位,请尊重原作者。
碧绿的竹林,不期而至的春雨,《好雨时节》里的成都,被韩国导演许秦豪拍得很干净。
这是中国拍摄的集锦电影《成都,我爱你》的上集,现在还没有正式上映,正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提前点映,每周末有两场。
而《成都,我爱你》的下集则是由陈果与崔健分别拍摄了自己的一段。
原本的计划是三部合一,拍出类似《巴黎,我爱你》与《纽约,我爱你》的效果,但其中有着时空的变换,陈果拍摄的是1976年的成都,许秦豪拍摄的是现在的成都,而崔健拍摄的则是将来的成都,实在无法融合成一部片子,于是有了现在的安排。
而这段爱情小品,在地震的背景下,讲出来就有了一些异样的感觉。
许秦豪的成都 让许秦豪来拍成都,实在很为难他。
“他在大街上就吓坏了,到处都是开得很快的汽车、不按规矩过马路的行人。
”在编剧王红帆的印象里,剧本初创时候,许秦豪对成都有些恐惧。
“后来他进了杜甫草堂,就找到了灵感。
他自己就是个诗人,对杜甫有独特的感情,他立刻就决定大部分的情节都要在这里进行。
”于是就有了在杜甫草堂做研究论文,顺便当英文讲解员的海归吴月(高圆圆),也有了本来要做个诗人,结果变成了韩国重型机械企业中层的朴东河(郑宇成)。
朴东河到中国出差的第一天,出于对诗歌的热爱,第一站就去了杜甫草堂,然后就撞见了吴月。
他们曾经一起在美国留学,彼此之间有些若有若无的情愫。
整部电影的90分钟,大部分都在竹林幽幽的杜甫草堂里进行。
一开始朴东河进入成都的经验,大概就是许秦豪自己的感觉,司机在马路上把车开得天马行空、惊心动魄。
接待他的成都分公司韩国同事直接给他叫了一碗肥肠粉,吃得他叫苦不迭。
这个同事的扮演者,熟悉韩国电影的人都会觉得眼熟,乃是金牌配角金尚浩。
他的演出可谓十分敬业,中文讲出来像模像样,很好地担任了一个“电灯泡”加“热心大叔”加“地陪”的角色。
如果没有这个角色,恐怕这部几乎“情节冲突非常少”的电影,会沉闷许多。
朴东河在成都很多时候好似比尔·默里在《迷失东京》里一般,不同的是高圆圆不是斯嘉丽·乔汉森,而是一个心中有隐痛、背后有故事的本地女孩。
锦里、春熙路、茶馆、大熊猫繁育基地……这些地方几乎是成都旅行指南里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但是拍摄这些经常会落入费力不讨好、两头不靠的困境。
成都特有的生活气息,和有画面洁癖的许秦豪,尤其有些不搭。
街边的夜火锅,大概是第一次被拍得堪称“唯美”,而成都中老年人热爱的“坝坝舞”,也就是露天舞会,采用的怀旧音乐又很难和“唯美”产生联系,只好一场雨浇走了事。
熟悉成都的人,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里的成都,不是自己“爱”的那个成都,连背街的小巷本来应该是脏乱之地,都被许秦豪的镜头过滤出了暖意融融的美好感觉。
而不熟悉成都的人,面对那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场景,又会觉得这人间烟火气,简直不像许秦豪作品,不够“唯美”。
看不见的地震 “开始谈这个项目的时候,地震还没有发生,后来地震了,说成都就不可能绕开地震。
”但是王红帆选择了将地震做淡化的处理。
电影里的故事被设定发生在地震一周年前夕,影片开始没多久,金尚浩饰演的角色带着朴东河去了一个工地,拆除的是地震时受损的房屋,人们来祭拜逝者时送上的花还在。
“比你想象的还要凄惨吧?
”金尚浩的一问,和广播里“纪念地震1周年”的节目,让地震成为了一个隐隐的背景。
“因为关于地震,很直观的纪录片什么的都有了,所以我们就虚化了背景,更关注中国人在灾难之后的状态。
”这样的留白,让这个故事一下有了支撑的骨架,也让里面的悲伤不显得咄咄逼人,更加个人化。
心理学专业硕士出身的王红帆很有耐心地讲述了这个久别重逢的故事。
“自行车”和“肥肠粉”都变成寄托了很多感情的东西,这些包袱都一直稳妥地揣好,渐渐地才抖出来。
尤其是自行车的桥段,承担了很多的故事,朴东河在美国教吴月骑车,而这段记忆在吴月经历地震之后变成了创伤记忆,连带骑车的技能一起被删除,因为在地震当时她正在骑车。
到最后,朴东河从韩国寄来一辆自行车,吴月也能在草堂春日阳光里自如骑行,于是自行车合格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我们想表现人们如何走出一段伤痛的感情。
”王红帆这样说道。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安排有些刻意,或者矫情,不过全片看来,其实还算不错。
这些比较“恋物”的细节其实是很好莱坞化的操作手法,在韩国电影里也时常出现,但在中国电影当中,仍然不算被运用得非常好的手段。
选择女演员花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只有高圆圆比较符合导演想要的忧郁气质”,为了追求完美的画面,“导演后期一帧一帧地修片,把女演员的脸修得更无懈可击”。
而考究的构图和美丽的颜色,的确为影片加分许多,时常感觉有些曝光过度的光线,很具日韩电影的风范,也把成都的烟火气弱化了很多。
郑宇成和高圆圆在许秦豪的镜头下都十分养眼,一部爱情片没有太跌宕的情节,也没有太复杂的故事结构,光靠演员的演出就能撑住,也颇为不易了。
尤其郑宇成的诗人角色,背景比高圆圆更为模糊,但他演绎得深情款款,能让人们产生很强的带入感。
许秦豪安排给高圆圆的很多镜头,都拍出了她最美的一面,有些瞬间简直好似9年前在《春逝》里美不胜收的李英爱再次归来。
南京的这几日也在下雨,看电影时,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
2008年,在北京上学;那一天,在图书馆二层的电脑区备考GRE;那一刻,头有点晕,我以为自己学太累,直到大家涌出图书馆。
再后来,不时遇到来自四川的同胞们,听听他们诉说故事,听他们平静地讲讲当时,讲讲后来,以及后来的后来。
已经15年过去了。
当时爱过的男生现在在纽约成家立业。
后来爱过的男生去了波士顿立业,再后来我们在北京见了一面,临别时也只能互道一声珍重。
爱有国界。
就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缓缓地缓缓地叙事,缓缓地缓缓地时光流淌。
再见面是欣喜的,分别后经历过的困难没必要提。
只是如果不曾坦然接受经历过的困境,它就总有一刻会挡住自己接收可能到来的新境遇。
这一点上,高圆圆演出了温柔的坚强,我体会到了。
电影里很多的场景都勾起了曾经的回忆,好像曾经细腻的心思被懂得了。
弹幕吐槽厨师叼着烟炒菜,而那就是我曾见过的市井。
我想,那些惨烈的场景让它留在纪录片里吧。
我想,生活里,像影片这样,就这样缓缓地静静地淀在心底,没必要总是翻涌起来。
不想不是忘却,是不执。
重新骑上自行车,向前出发吧。
作为一个成都人,只能说这片子没有拍出成都的味道。
主角都不会说四川话,直接掉一个级别。
英语听着又不标准。。。
我怎么不知道肥肠粉这么有代表性,吃冒菜,串串香的人都比它多。
故事没啥情节,很别扭,既然自己明明结过婚,知道对方的意图就该早说出来,总是要等到出事后才揭晓,很俗!!
那个坝坝舞感觉也不怎么好看,音乐感觉就没对。
反正就很不搭调
这应该是四川旅游局投资,为了给震后成都旅游业引流拍的宣传片。
情节嘛,没有,故事也谈不上。
所有的钱估计只够两个主演和导演的。
成都倒还是那个成都,就是制作的时候没钱搞后期了,色调啊BGM啊,都不对,这还不是大问题,人物一旦没有适当的滤镜,没有BGM就显得很矫情,尤其是高圆圆,就把她很装的那一面完美的体现了出来。
接待过央视的女主播,人都快50了,上了妆照着台词解说啊走位啊完全没问题,问题就出在导演喊卡以后,她兴冲冲的蹦跶着就跑过来了,也不是说不能不能少女蹦,就是全场几十号人,一瞬间只有她出离了人类队伍,变成了张贴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五月的成都被潮湿的空气侵泡在暖暖春意当中,韩国来东河(郑宇成饰)来四川出差,在杜甫草堂碰见了当年的大学同学吴月(高圆圆饰),这个时侯正是四川地震后1年,两个人在成都这个城市发生一段淡淡的感情,情感的变化仿佛流露出成都震后所留下的伤痕,吴月的丈夫在地震中逝世,那种失去的伤感只有经历过才有体会,吴月经历过,变得不敢再爱,但最后的镜头给的很巧,看上去没完,但我们不难想象,那时的吴月已经可以重新学会骑了自行车,从悲痛中走了出来,相信她准备好了迎接新的生活。
吴月,英文名May,5月,不正好是那个让人悲痛并且铭记一生的日子么!
相信四川会有一天走出伤痛,同时祝愿现在的玉树,加油!
那么好的题材,只不过电影太多失败的地方,杯具了。
作为《成都,我爱你》三部曲其中之一的《好雨时节》,我觉得就是以成都地震为主题的电影,讲述了震后的爱情。
可能考虑到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片方请了韩国导演许秦豪,因为之前看过他的《春逝》,所以还是比较看好他,结果看完整部片子才发现许导原来水土不服,这经是念不下去了。
整部电影首先节奏很慢,慢的都让我觉得跟岩井俊二有一拼。
再加上我是晚上半夜看的,几次都是想睡的时候镜头知趣的出现成都熟悉的街道,让我再一次回过神来。
许秦豪这次太细了,细腻是好事,但细腻过度,就成了做作。
韩国这个国家生活节奏其实是很快的,可能是因为考虑到反差效果,很多导演都在影视作品上故意放慢了节奏,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以前我妈看韩剧的时候我在旁边就注意到,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以讲几十分钟,一家人吃个饭都能吃出1集来,情何以堪啊!
这点至少对于我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在节奏的控制上来说,真要从棒子中选个比较好的话,我看只有罗宏镇了。
其实高圆圆我一直觉得是镜头下美得很舒服的女生,这次虽然不少人炮轰她的演技还有雷人的英文发音,但我都觉得可以忽略,这种貌似状况外的演出,反而符合了片中"吴月"这个角色的心境,一个地震中失去丈夫的女人的眼神的游离是可以理解的,这次的高圆圆仿佛回到了《十七岁的单车》那个阶段,虽然有点感觉青涩,但也不失可爱,至于那英文发音,哎,原谅她吧,毕竟她也是专科出身。
电影还有一个败笔就是大熊猫那段,熊猫是够可爱,但那几组镜头感觉莫名其妙,一下子脱离电影本身,直接成了成都宣传片,就差俩主角一句:成都欢迎你。
总之,一句话:剧情生硬!
节奏太慢!
导演有洁癖!
真的可惜了这个题材了。
为此,我给出4星评价(5星满),别着急,其中一星给高圆圆的短发,一星给成都,一星给片尾和那段配乐,因为我实在是不忍心把这部片子和同档期的《三枪》《刺陵》放在一个档次。
才看了高圆圆与郑宇成主演的韩国电影《好雨时节》 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与复杂。
片名“好雨时节”取自于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成都的雨季,碰巧故事地点也发生在成都。
2009年的成都之春,杜甫草堂,花瓣如雨,幽深静谧。
导游MAY偶遇了在美国一起读书的韩国同学东河。
两人显得既惊喜、又心存芥蒂。
相约随后见面。
成都的茶馆、小吃店留下他们叙旧的身影。
他们搭肩起舞、漫步街巷的画面不禁让我联想到《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中Jesse与Céline在维也纳与巴黎的情景。
电影节奏慢 可是好美 好多场景都在杜甫草堂拍摄 突然想起自己也在那里游览过的记忆 记忆已经模糊了 但是留下了一片青色、清新、书卷气 与舒适的感觉。
羞涩的东河认定开朗的MAY曾经是自己的女朋友。
MAY却否认这一点,让东河证明给自己看。
东河向在美国读书时的大学同学紧急要大学时两人的照片,联系当年的同窗为他作证——却都阴差阳错的得不到当下的见证。
MAY为何这样?
她忘记了那些美好的过去,还是有意回避什么?
影片从一开始就让我怀疑是不是带什么奇幻色彩 比如说失忆或者时空穿越;看的过程中 我还一直猜想马上就要回到过去的故事了。
但是和我想的不一样 没有什么神奇色彩也没有倒叙。
就像“日出”“日落”那两部电影一样 如此真实 如此细腻,更像“日出”“日落”的结合体 将过去与现在甚至将来结为一体。
爱还是不爱?
爱究竟有没有存在过?
爱又为什么飘走了?
我们还能爱吗?
爱像一阵细雨,又像一阵微风,那么让人不可捉摸。
导演许秦豪的代表作《八月照相馆》《春逝》 都给人这样的感觉 淡淡的 悠悠的 诗意 唯美。
直到接近片尾 才知道电影主题与故事背景的挂钩 导演好狡猾 导演好聪明。
事实上我也没有真正看完电影 因为文件最后40分钟已损坏 只能等下次有完整版出来的时候再看结局。
幸亏有驴友透露了结局 是喜剧结尾 至少心里没有悬着。
字幕翻译得实在要让人“骂爹骂娘” 好多都是风马牛不相及 看得我丈二和尚;没办法 只能回头自己再听一遍。
还好大部分对白是英文 基本听懂了而韩语就无能为力了 所以再看一遍此片是必定的。
还有的欠缺 就是高圆圆不敢恭维的英语发音 显然没有郑宇成的清晰圆润。
不过 高圆圆真的很适合这样的文艺片 本来就一脸清纯 好像有着演不尽的青春。
总而言之--喜欢。
真的是一部好电影……http://bittersweetnuts.spaces.live.com/blog/cns!93DEC2029A9A1A27!597.entry?&_c02_vws=1
1.故事讲得好烂;2.有一些镜头很不错,色彩也好好看,有几个镜头过曝(比如在机场喝咖灰,男主的衣服忒明显),韩国人就喜欢过曝。
总之拍得不像脏乱差的中国成都【修改:脏乱差的中国某街头?
】,莫非是杜甫草堂赞助的宣传片?
;3.高圆圆不是以演女大学生见长么?
女大学生英语就那么烂?
太给我们女大学生丢人了嘿
从关注这部电影到最后看到过去很长时间,最早是因为拿到朋友送的电影宣传画册,就立即被清新温暖的画面所完全俘获,于是默默告诉自己电影公映时一定要去看。
这一等就是大半年,今天赶在公映当天奔向了影院,本以为是周末人会很多,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偌大的一个厅,居然只有我一个观众,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突然间让我疯狂着迷却同时又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无端情绪之中,尽管影片进行中陆续有几对情侣进来,但这100分钟里,还是能体会到大多数人没有兴趣花钱来看一部国产文艺片。
这种感觉让人沉醉,也让人想逃。
故事其实很简单,两个喜欢过彼此当初却没有能够真正在一起的人,若干年后在另一个地方相遇,生活的经历让彼此更明白不应该第二次失去。
比起一见钟情的邂逅,我更喜欢这种历久弥新的重逢,再加上高圆圆和郑宇成的气质又非常符合这个清新淡雅却不缺乏高潮的故事,让人很快忽略了剧情本身的单薄。
故事涉及的人物不多,因此影片从始到终的每一个场景几乎都是男女主人公的独白和对白,这很让容易让人想起那两部跨越十年的经典之作Before the sunrise/sunset,当然从深度上无法同后者相提并论,但片子却将东方情愫拿捏的恰到好处,包括那唯一一场激情戏也只是点到为止。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只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韩剧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剧中有一段对话将片子的层次提升了一截。
男女主人公在屋檐下避雨,女主人公问道:你为什么不写诗了,你以前写的很浪漫。
男主人公说,我本以为现在只是一个过渡,可是当我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当我被不断提升后,我发现责任越来越重了,辞职也越来越难了,潜台词是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了,但是从他来到中国买的第一样东西就是杜甫诗集和女主人公送给他同一本书来看,这显然为最后的结尾做了不用猜测的铺垫。
幸运的是,男主人公最终还是想清楚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在那么多年忙碌的生活过后,依然决心去追随曾经那个被扼杀的梦。
或许这就是电影和生活的区别,当我们早已被现实磨平棱角,当我们被无奈的一次次告知理想的距离从来都是一个可笑的空谈时,谁还有勇气放弃安逸,谁还有勇气结束痛苦。
这是一个发生在春天的故事,赶在这个时候上映或许正是时候,在南方想必已经可以看到朦朦的绿色了吧?
从未见过南方的春天,实际上从未见过春天。
北方的春天太短暂,在还没有听到她的脚步时,往往已经被沙尘暴和大风吹向了记忆的末梢。
我从未看过春天的绿。
看完电影后,一个人走回家,他们都不明白我为何总是喜欢一个人去看电影,我也不明白,或许是品味孤独中的喧嚣,喧嚣中的孤独?
这个春天迟迟不肯来,收音机里说明后天将迎来新一轮的雪天,海的那一边地震过后的人们此刻在做些什么?
这个春天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更加的艰难。
我走着,风比刚才更大一些。
如果你是好雨,下次请知道时节。
在别人的推荐下看的这部电影,他说很喜欢剧中的女孩那样的性格。
我觉得may是一个真诚自然的女孩。
整部电影有一种浓浓的文艺感。
讲讲我对这个故事的感想吧。
我所看到的就是一个男人异国出差时偶然遇见了曾经的恋人,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狗血剧情,只是出场人物太少,显得不那么狗血。
男人一开始就再追忆往昔,或许心存对往昔的怀念。
他们躲雨时,may说出那句“我知道你只是说说而已”我被深深触动了。
那种悲伤的感觉太清楚了。
我猜想当初也是男孩承诺会回到她身边,但一别之后却音讯全无,既没有主动联系may,也没有回复她的明信片。
在机场他说要多留一天,我就在想,多留一天又怎样?
最多就是来一发而已吧我不知道那算是爱情还是性欲。
无论如何,他毕竟什么都给不了may。
当然如果may愿意的话,这未必是坏事。
我看到may重新骑着自行车时,我知道她可以拥有新生活了,这就够了。
一个女孩子,什么也比不上得到生活中快乐和勇气。
最后东河在杜甫草堂门口等may,穿着便装。
无论他是回来娶may,又或是再次来出差,都不重要了。
成都旅游宣传片啊。。
高圆圆你英语能再说好点么?
高圆圆台词真差,特别是英语。导演太不俭省,15分钟紧凑点可以讲完的内容非要抻成90分钟,结果就是个糖水片儿。对震后背景的暗描真应该让贾樟柯来拍……两位主要男配角的表演是影帝级的
本来想给3颗星的,看到后半段,才知道不仅仅是爱情故事,如此细腻的导演,如此温暖的治愈……爱可以抚平伤痛,新的生活
小白兔的移动写真!剧情完全不多想!圆圆的英语发音那象留过学的!!!
在韩国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片子 冲着男女演员 冲着四川大地震 给三星吧 可能期望太高了 有点失望
生活的插曲?不如不见
高圆圆真美···可是真烂
成都。
高圆圆的英语还不错嘛~~
也许不值4星,但是我喜欢....清新、干净、唯美的影像风格。(但是高圆圆这英语实在是.....不知道换成母语后会不会好些)
因为是在成都拍的加颗星,,,
云淡风轻的意境美。
小清新,感觉不错
镜头很美 实际成都远没有这么美 也无这般暖意 成都的魅力在于市井的生活状态 两颗星都是给导演的 剧本实在不遭人待见 两个演员都不错但在这部戏里无演技可体现 偏偏两人英语口音又实在难听 这片里最好听的还是韩语 最好看的绝对是那只啃竹子的卖萌熊猫
高圆圆真漂亮~真干净~就是英语口语实在是有点。。。闹太套。。。郑宇成太帅了啊啊!!!好想去成都重庆那边啊T^T
高圆圆这英语说得真是,╮(╯▽╰)╭ 。 配乐不错。这个成都,有韵味但是是假象。
多练练这样的片子有助进军外文市场,拍的就是一个干净,人,物,
结尾讨好到我了。不过也仅如此。小高同学你除了长得清纯样其他的确实不能作高评价。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