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面对面相处的亲人,却因为种种小事不自觉变得隔膜;见不到面的网上虚拟的朋友反而更加亲切,因为彼此身份未知,所以可以坦露心声。
现实中陌生感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消除,穿戴上的面具在面对冰冷的机器和臆想出来的聊天对象时可以渐渐卸下,每个看似冷漠的内心都希望得到温暖的抚慰,可能现实中碍于种种不得开口,只有在那个看似和自己毫无关联的局外人的面前才能寻求安慰。
忙碌的工作、家庭的小意外,无聊的虚荣心,让家里最亲近的人找不到好的沟通途径渐渐疏远。
现代人依靠网络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满足被关爱的渴望。
距离产生美,美得让人不经意放下防备。
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却也拉长了真心的距离。
当无谓的玩笑和蓄意的欺骗混杂在网络中袭来的时候,善于伪装的人们却很容易中招,因为太自信、太不在意,所以被搅得瞬间乱了阵脚,分不清真假。
当技术越发达,人们的生存能力就越退化,懒得花心思去维系家人爱人朋友的关系,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但是一切又都朝着相反的方向向消亡着。
当那些看似都密不可分的虚拟关系网瞬间断链的时候,能陪着你支撑下来的,还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人情才是真正的纽带,看不到的爱的力量维系了一切能看到的真切的每个人的心。
影片采用交叉叙述的方式,几个独立的故事又因种种相互关联,分别叙述,时有交叉,杂而不乱。
导演很好的把握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绪表达,那种隐隐的淡淡的忧伤贯穿始终,时刻敲打观影人的内心。
电影的配乐也非常棒,主旋律用提琴徐徐带出,那种剪不断理不清的复杂情绪瞬间被带到极点,在听觉上塑造了一个阴阴的微凉的混暗场景 ——写于2013-10-07
电影《断线》影评我觉得电影叫“链接”比叫“断线”好。
刚开始大家因为一些事情而忽略了现实中的感情,结局是所有冷淡的感情因为一些事故 而重新认识到身边的人的重要性。
那个男孩的爸爸终究是爱他的,刚开始总觉得他父亲太过于严厉,但当两位父亲为了各自的孩子而扭曲在一起对打时,我觉得他们的爱都是一样的,打架的那一刻他们两个站到了同一个天平上。
一个是为了拯救做错事的儿子,一个是为了找出儿子寻短见的原因。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当代人迷失在虚拟网络最后找回现实的故事”,更是一部有关校园暴力的影片。
在那个荷尔蒙爆发的青春期,作为家长的关注点不应该仅仅是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更应该是理解沟通交流。
就像片中的一个镜头“男孩的母亲问他还好吗,男孩说很好,随后上吊自杀了。
”在回答“很好”之后流泪的男孩多么像极了曾经某个瞬间的“我”或“我们”。
在这个“快餐”时代,似乎每个人每对父母都好忙,忙着工作与工作之外,唯独忽略了孩子。
———————关于女记者和色情男模的故事:当女记者驾车到几公里外的郊区要带男模走的时候,男模问她“如果我跟你走,我们有可能吗”,女记者说“我们年龄相差太大”,男模说“如果我不那么年轻呢”,女记者犹豫了,男模走了。
回到了他原本的世界。
或许这是对于他们两个最好的结局。
不是一路人,何必同路行。
或许就像剧中男模说的那样“女记者根本不喜欢他,她只是习惯了站在道德高处,习惯了自我感动和扮演救世主,她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需要她的帮助或怜悯”。
—————我挺喜欢女记者这个演员的,老是觉得她和我之前看的丛林法则里面的一个女主有些像,但是查她资料,资料显示她并没有演过那部电影。
奇怪,我明明觉得是同一个人。
———————最好那句“我爱的都在这个房间里”,挺催泪的。
是啊,房间之外都是无关紧要的。
包括那个害他儿子的“刽子手”,和那些肆意流传的艳照和谣言。
那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关键时刻站在同一边的或许只有家人,就像那个小男孩的姐姐的那些朋友。
爱让我们更加放下,也更加团结。
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样有现实意义的好片了。
短短的1小时50分钟影片竟巧妙地串起裸聊男、记者、班一家、私人侦探父子、失独夫妻,三条线最后交集在一起,讲述了家人交流沟通相互关心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手机、笔电、电脑上的QQ、微信、微博等各种聊天软件虽然拉近了与外人的距离,却疏远了与家人的感情。
有没有感觉到,网络虽让你足不出户就能方便了解外面的世界,但也让你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大量无用的信息浏览上,你好像被关在阿里巴巴四十大盗的藏宝洞里,刚开始很享受地看着琳琅满目的珠宝,然后发现再好的珠宝也不能当饭吃。
网络占用了你人生大量宝贵的时间,可能让你无法专心去做一件事情,可能让你“人在家中心在网”。
学会上网吧,让网为你所用,而不为网所困。
适时断开网络吧,不要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多与最亲近的家人谈谈心,或者全家来一次远行,享受家庭带给你的幸福感觉。
半年前,我要启程去往一个朋友所在的国家,她多年前去了那里,我们偶有邮件联系。
临行前我想给她发封邮件,却发现她用的邮箱早已被强,而这居然是我所拥有的她的唯一联系方式,于是,我跟她彻底断线。
两个月前,我戒了朋友圈。
在点赞之交淡如水的年代,人们放弃了定期联络互道近况的习惯,改为在网上展示家长里短并默认其他人会自动阅读。
于是很快,两个礼拜后,我知道了什么叫与全世界失联。
这就是我们信任依赖的科技,无比强大而又无比脆弱的互联网。
今天,我一边腹诽着互联网,一边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叫《断线》的电影,它讲了三个跟网络有关的故事。
一个中产家庭热爱音乐的孤独少年,因为识破了两个熊孩子的恶作剧而被盯上,对方不费吹灰之力在社交网络上把所有信息找到,并投其所好成为其朋友,双方无话不谈后少年的私密照片被恶意传播,少年不堪其辱走上绝路。
这一切让深爱却从未了解过儿子的两个父亲迎来了激烈交锋……一个虚妄度日的裸聊少年,被野心勃勃的女记者相中成为劲爆新闻点,在对方的关怀下渐生天真不切实际的幻想,却最终领悟自己不过是被利用的nobody。
而女记者纵内心煎熬,也无法阻止汹涌而来的一切……一对痛失爱子的夫妻,在伤痛中渐行渐远。
丈夫工作赌博浑噩逃避,妻子寄情于在线互助小组寻求慰藉,大量信息的自我暴露招致信用卡被盗刷,两人于是开始千里缉凶,也在相处和对往事的回忆中逐渐找回彼此……三个故事,两对父子、一对陌生男女、一对夫妻,全是关系,有的看似稳固其实早已烂透,有的机缘巧合之下偶生羁绊,有的曾经紧紧联结却一击即溃。
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中无关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在现实中身份亲密的人们却离得越来越远。
到处都是论坛聊天室,到处都是交友APP;没空管孩子?
给他一个手机吧;才不用担心他寂寞,他有手机呢。
网络时代,关系是如此唾手可得;网络时代,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网络时代,总会有ID替我爱你。
于是我们那么那么得想要在网上寻求所有,“在前Facebook时代,你必须成为某人,才能与他人分享信息,然而如今,你只有在与其他人分享一切后,才能成为某人(by数字思想家Jaron Lanier)。
” 然后,我们努力地对陌生人掏心掏肺,却懒得管一臂之内的某某某是哭是笑;我们忙碌且慷慨地在朋友圈点着赞,却吝啬于给身边人一个拥抱;我们对着陌生人侃侃而谈,却和身边人无言以对;我们对科技的期待越来越多,对彼此的期待却越来越少。
都说科技改变生活,其实科技本身并无原罪,科技只不过让那些麻木之后原本可以做的努力找到了放弃的借口,让本能够解决的问题在人人低头的疏离下一推再推地逃避。
影片的最后,夫妻俩终于久违地拥抱在一起,两个父亲终于愤怒地扭打在一起,男孩终于冷漠地离开、女记者终于悲哀地哭泣,他们好歹都做了点什么,给予了他们的遭遇以一个向前的结局,这样总好过在黑暗之中冰冷游走的文字最终归于死寂。
最后po一组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的作品《remove》,他P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和电子设备,于是照片里的人们看起来都好像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图片3><图片4><图片5>
<图片7><图片8>
看完这个的第二天,家这边就有父亲因为包工头欠了儿子三年的工资而造成的命案。
这世界上所有的父亲都不容易,很多时候父爱其实很难体会到的,也许有些人一辈子都看不清。
但是,还是要很珍惜很珍惜。
断线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是在讲信任。
整部电影最喜欢也最心疼的是Kyle,这个单纯的大男孩。
他太容易相信别人了,结果被人利用。
也许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他会成长,会变得像那些人一样,但是还是希望他能留有初心。
这部影片居然不得奥斯卡 我不服 神作 不困剧情拍摄人物刻画演技音乐搭配 都是顶级的 满分作品 这部影片我给5颗星 起码是9.5分以上的影片 全片找不出尿点 从电影一开场便能沉侵在影片之中 但又始终有 能从影片中感受到很多现实的共鸣 那种生活的无奈 困惑 艰辛 。
但因为影片的尺度问题 还是建议18+观看
不是"Offline",而是《Disconnect》,已充分说明在无态度的电影视角里,互联网只是载体,而不是电影本身,所以断掉的那一根是情感线,而不是网线。
电影大概有四种:一是越看越想睡的,二是边看边睡的,三是看完才睡的,四是看完不能睡的。
看完这片,刚好处于睡不着的状态,所以顺手就着本片撸一把,声明,以下内容有爆点:几根断掉的线和连上的线:前者是现实生活断掉的线,后者是通过互联网重建的线。
1)空虚独孤小青年断掉的社交线,通过互联网连上了各种裸聊视频线。
为片头切入点与社会热点,无特定人物角色,但是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去掉“古今”。
充分说明是色情产业是科技发展的强力推手,所有科技发展成果都会无一例外的利用到色情产业上。
2)与1对应的是,未成年孤儿倒霉孩子断掉的生活线,通过老鸨为目的,利用国外服务器搭上的裸聊服务盈利线。
倒霉孩子代表Kyle,老鸨Harvey。
关于这一条线,片子最后无态度的结局颇发人深省——这种无态度的结局要是放在天朝,肯定过不了剪刀手。
在片中,FBI重点关注的犯罪是组织领导未成年从事色情服务,而不是色情服务本身;在结尾,在这行业中的社会公众认为的倒霉孩子Kyle,并不认为自己需要解救,老鸨反而是朋友——被解救然后去教堂,那tm是个笑话。
断掉的是一条生活线,但是连上的也是一条无奈的生活线,客观和无态度的说,互联网、色情业联在一起,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是么?
3)孤僻孩子断掉的社交线和家庭感情线,通过互联网连上的交往需求线——一根充满无目的性欺骗的不确定线。
独爱音乐的孤僻孩子Ben,叛逆的年龄,孤独的爱好,头戴封闭式耳机,格格不入的学校环境,隐形的家庭父母姐妹关爱——为什么要说隐形,因为都明白不是不爱,只是爱的方式不当,或者因为生活的繁忙而疏忽。
可记得父亲叫Ben小莫扎特?
社交网络倒是为这感情寄托搭上了一跟线,可是那根线却是充满欺骗和未知的,以致于孤僻脆弱的小莫扎特在发现被耍了之后,选择了极端的道路——孩子本身连真相都还知道——起源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
起因于Ben和其父母姐妹的感情断线,落笔于其父一家人在医院的“Everything that I love is in this room”,Ben最后是否醒来已不再重要。
4)单亲孩子断掉的家庭关爱线,通过互联网体现的小伙伴情感线。
好吧,孤僻孩子不好,容易被互联网伤害,那让孩子有个小伙伴——那也不见得是好事,小伙伴在一起指不定会干出什么天大的坏事来,特别是依托于互联网虚拟世界。
恶作剧孩子Mike超喜欢IPad,可是私家侦探老爸就是不给买,所以和有IPad的Frye成了好基友,经常在一起恶作剧,最后通过IPad连上互联网,弄了个恶作剧,害得小莫扎特走了极端。
充分说明有了IPad和互联网,小伙伴好基友随便的恶作剧在网上就整出大事儿了。
5)失独夫妻断裂的夫妻情,找到情感寄托的互联网聊天线和赌博线。
退伍海军战士Derek与Cindy夫妇,壮年失去了唯一的幼子,可是自此夫妻感情淡化,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了夫妻之实。
少妇虽然没有找小青年裸聊,可是也在聊天室找到了同样倒霉催了的大叔互诉衷肠,前海军战士迷上了赌博网站,可是在支付赌资的时候才发现信用卡被网络金融欺诈犯罪刷爆了,找来了家庭侦探没帮上正忙,上百页的侦探保证充分暴露夫妻感情破裂的事实。
好不容易找了个敌人,最后却是虚晃一枪,所谓的敌人也只是可怜的肉鸡——感情上的敌人其实也只不过是同样一丧偶的倒霉大叔。
6)在此只着重于感情线,所以对于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的交叉线应该只能算是躺枪了,不过互联网信息的发达,确实让新闻媒体工作者不得不挖空心思从互联网这个仇敌这寻找素材。
这些断掉的线和重建的线,真的是因为互联网的原因么?
看看断线者,空虚孤儿小青年、孤僻孩子、单亲孩子、失独夫妻,会因为互联网没有而不存在么?
——当然不。
只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让这些人找到了另外一种建立连接的手段,通过互联网重新建立了一些不可靠的感情线。
可是这些连接,却形形色色充满欺骗与不确定性,包括了致命、犯罪、欺骗等等。
情断了线,与网络无关;情线尚在,不因网络而联。
当我们关注非洲非洲角马因季节变换迁徙的时候,有没有关心一下远方亲人所在地的天气变化?
当我们报道意大利被遗弃宠物狗的时候,有没有瞩目一下流落街头的孤儿?
当我们醉心于划分左中右标签的时候,有没有对身边的人说一声“我爱你”?
准确地说,我是从Sigur Ros开始好好看这部电影的。
当整个社会变得浮躁,慢节奏的电影很难脱颖而出。
很庆幸在2015年盛夏,我坐在餐桌前,没有顾上吃我好吃的芦笋、黄花菜,看了这部电影。
叙事手法普通的三段故事:记者和网络色情工作者,律师儿子和警察儿子,日渐冷漠的夫妻。
初看以为DISCONNECT是要讲述一个断网后的误会故事,直到Ben自杀,擅长梳理逻辑和事物联系的律师父亲在看完儿子的脸书后,问妻子:"Did you know that his favorite book was White Noise"?这句话让我伤心。
这个世界上有数十亿的父母亲,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欢吃辣还是吃甜喜欢穿红色还是蓝色喜欢早起还是晚睡喜欢打游戏还是逛街,这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如同养狗养猫知道它喜欢几点起来尿尿,喜欢吃什么口味,喜欢趴着睡还是侧着睡一样。
他爱读的书,爱听的音乐,爱看的电影,他的好朋友,他的梦想……这些区别于动物的内心的东西却无人问津。
中国的媒体通过电影、电视剧甚至综艺节目数次反映网瘾少年的故事,无一不是批判网络和年轻人本身。
是不是我们的社会已经害怕将问题归咎于可怕的人际关系?
我曾经见过无数次中国父母认为多个人多双筷子的教育观念,以及大量年轻男女为了按部就班甚至有一部分人只是为了给自己错误过的父母和亲戚朋友一个交代而毫无准备地结婚生子。
千百年地循环下去。
我们丝毫不为自己的自私和不负责任结婚生子而羞耻,我们将这美其名曰为“正常”。
律师父亲沉醉于找到自己儿子自杀的原因,找出那个导火索。
直到母亲愤怒又伤心地问他:"What? So you have someone to blame? And then, is he gonna wake up?"他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知道除此以外,他什么都做不了。
It's too late.发现Ben自杀的姐姐在父母讨论Ben的朋友的时候,陷入了崩溃。
她意识到自己在过去对Ben的伤害,在同一所学校的姐姐,和其他人一样,认为自己的弟弟是个怪物,疏远他,甚至嘲笑他。
"Who gives a shit about Jessica! All you care about is making yourself feel less guilty! I'm the one who cut him down! And I knew that he didn't have any friends! I didn't do anything! And people made fun of him!"沉默寡言的少年,背着吉他,带着头戴式耳机。
在这个冷漠的世界感受不到爱,在家里感受不到关心,他甚至认为自己是收养的。
直到他选择在激烈的音乐声中上吊结束自己的年轻的生命。
这是我们见过的所有年轻的悲剧共同的原因。
女记者对失足青年Kyle经历了接近-利用-认识-拯救的心路历程,直到最终她认为放弃了工作和社会地位,前去救他。
年轻又单纯地Kyle想和她在一起,而她说你太年轻了。
他问那我不年轻就会不一样吗。
你看,最单纯的人往往最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
我们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你一直都只是想利用我,到后面也只是同情我,从来就不是爱。
而我要的,是爱。
哈维开车载他离开,他伤心地对她说:"You're the one who exploits people! You exploited me!"这不正是成年人世界对每个孩子的欺骗、利用和伤害吗?
我们太容易找到一个伪善的理由来逃脱自己的责任,我们难道不知道自己这是这个残酷冷漠世界的有力帮手吗?
因为我们想要保护自己,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爱的人过得好,因为我们想要快乐,因为我们想要不付出获得更多……这些真的可以成为我们割舍掉自己柔软心脏的理由吗?
准确地说,DISCONNECT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爱的断线,只是借助了网络这个媒介而已。
这些年,我常常想,如果人生可以重新誊写一次,该多好。
后来我明白,即使誊写一百次,也会有一百个不同的遗憾吧。
柔软而善良的灵魂已经死去了。
1.这是2012年的电影,八年前的电影应该放到今天宣传重映,影片里说的事情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加剧,在现在的社会。
前段时间《完美陌生人》的翻拍提出了关于手机隐私的人性问题,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反响,这部电影也更应该被翻拍,这里提出的问题不仅敏锐而且深刻。
2.在科技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带来了很多隐患,网络暴力,这是非常广泛的现象而且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更可怕的是让没有安全成熟思想的未成年人接触网络,他们没有责任和义务的考量,没有对后果的预测,有的只有无尽的乐趣。
一个内向的孩子仅仅因为撞见了他们的恶作剧就受到如此的捉弄。
当孩子的“玩笑”蔓延到网络,就会是非常可怕的能量。
透露出的现实问题:内向的人现在非常的多尤其是年轻人,有了网络以后替代了现实的交流,家庭的不和睦等状况都可以让自己躲在网络中去倾诉,宣泄。
忽略现实生活,拒绝现实的交流。
家长也没有关心,当失去了,才回过头想要去了解。
人总是这样失去了才后悔珍惜。
隐私侵害:夫妇之间有隔阂,过去的伤害没有平复,让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分别去找别的宣泄口,网络就是最好,最方便的方式,但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被骗,这种状况在国内也不少见,在现在的社会,隐私变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整小区的家庭信息论斤卖,我们和互联网绑定的这么紧密,也注定了我们要承担它带给我们的风险。
网络犯罪:l聊这太常见了,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抖音快手等网络视频模式的形成,这种网络犯罪形式太普遍了,别人还有记者报道,我们这是完全没有,只有撸后圣人的随手举报。
包括直播行业的打赏暴利等等等,网络规范需要加大监督,3.以上的问题在我们的环境都非常深刻且尖锐,希望谁能看见并翻拍
标题有点装逼,但是是实话。
《断线》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完没有硬伤,让人不觉陈旧。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有这样的感觉,一部是皮特主演的打丧失的末日之战,一步就是断线。
两部相比,断线做得更好。
社交网络的题材早就被黑镜子拍得几乎没有东西可以拍了。
黑镜子第二季里那种无力感已经把现代科技传递给我们的恐惧感夸张到极致。
断线就很聪明,从小故事入手,把人物最自然的情感作为重点,展现社交网络之外的人之间的温暖与无奈。
最难能可贵的是,电影没有草草结束,而是认真地给每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
比如男孩对女记者的话就很引人反思,比如父亲对另一个父亲动手甚至打伤孩子就很真实,寻仇的男子得知自己跟踪的不过是另一个受伤的男人的失落与无助,都用一种最巧妙的方式跟我们诉说这个世界的温暖与真实。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很害是坏的结局,因为这样的导演是不负责任的;但我也怕它为了好的结局而圆一个好的结局,这样落了窠臼。
因此断线在这一点上做到了九十分。
当然Andrea和宝拉都是我的毒药。
作为不算脑残的粉丝,必须支持。
看完感觉怎么能就这么结束了呢!这还真是断线!不舒服。
很棒的电影,音乐很恰当,得奖的节奏。
现实主义的佳片,像社交网络一样
有些桥段挺老套的,不过还行,小男孩是supernatural年轻时的sam吧,这个小演员很入戏,相当有前途
层层递进
No,we don&#39;t have wi-Fi...TALK to each other!
同类型最佳啊 意外收获Eric一枚!还有居然没认出小马哥啊罪该万死= =
不如13 reasons啊,有點泛泛而言,不如看社會記錄片
那些见不得光的秘密聊天,逼迫着每一个人,直到所有人都疯了。如果是十年前看会觉得很惊喜吧。
radiohead和sigur ros是孤僻者最爱 欧洲片的话应该结尾三个故事会黑暗结尾 更震撼
奇烂。
黑镜电影版。黑互联网也就这几招吧,人性本来如此怪媒介干嘛。
把四个悲剧糅合在一起,却丝毫没有做作或过分渲染的感情。多线叙述的佳作。
网络暴力是个老话题,但不觉得新鲜度减退。典型的多线叙事,少年轻狂的恶作剧,成年人与未成年的交易欺骗,社交娱乐下的夫妻剧变。这是我的生活,你无权指谪!每个故事都有着指向悲剧的悬疑。电影给这些故事以较好的结局,是在肯定回归真实对网络裂痕的修补吗?不敢苟同。但那高潮的慢镜确实惊我一艳!
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侵袭和改变。我还蛮喜欢这种开放式结尾
豆瓣的电影怎么没有正在看的选项呢?这部片我看了很多次都实在看不下去,这样子的东西还是弃了吧
扯蛋。。。
???
不够惊悚8⃣️
太乐观了 编剧对互联网的理解还停留在短信交友的层面上 还是那套普世价值 以为坏人可以触动 最终还是米帝影视喜闻乐见的结局:没有任何正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