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

Silence,沈默(台),沈黙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亚当·德赖弗,连姆·尼森,浅野忠信,塞伦·希德,尾形一成,冢本晋也,笈田吉,洼冢洋介,加濑亮,小松菜奈,萨布,石凉,片桐入,伊佐山博子,洞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中国台湾,日本,墨西哥,意大利语言:英语,日语,拉丁语,葡萄牙语,粤语,荷兰语年份:2016

《沉默》剧照

沉默 剧照 NO.1沉默 剧照 NO.2沉默 剧照 NO.3沉默 剧照 NO.4沉默 剧照 NO.5沉默 剧照 NO.6沉默 剧照 NO.13沉默 剧照 NO.14沉默 剧照 NO.15沉默 剧照 NO.16沉默 剧照 NO.17沉默 剧照 NO.18沉默 剧照 NO.19沉默 剧照 NO.20

《沉默》剧情介绍

沉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沉默》改编自著名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德川幕府时代禁教令下长崎附近的小村子,一个葡萄牙耶稣会的教士偷渡到日本传教,并调查恩师因遭受「穴吊」酷刑而宣誓弃教一事,因为这事在当时欧洲人的眼中,不只是个人的挫折,同时也是整个欧洲信仰、思想的耻辱和失败。在传教与寻访的过程中,信仰与反叛、圣洁与背德、强权与卑微、受难与恐惧、坚贞与隐忍、挣扎与超脱……所有的两难情境都面临了,逼迫着他对基督的信仰进行更深层且更现实的思索,最终,他彷佛也走过一趟恩师的心路历程,拥有自己对信仰的诠释与实践。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第五大道第二季舒克与桃花亚美尼亚大地震布鲁克林银行家放手爱“那个”所在的森林巴黎谍影FAKEMOTION-乒乓球之王-邂逅在釜山夜迷宫杨七郎威震神州擂逢君正当时特战荣耀死亡繁殖寻找黑母鸡艰难时世爆丸:战斗行星杨门女将之四郎探母那狗萨特本璀璨帝国第三季血缘兄弟人质杀手魔法小女巫失踪的女人西塘河凶机恶煞甩尾王2暗影游戏第一季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沉默》长篇影评

 1 ) Yosuke K

片如其名,大写的沉默。

别说bgm,片尾都没弄个曲子。

要不是早就预定和老刘一起看,这电影我一个人应该看不完。

拍的很讲究,一看就是有钱大导演手笔。

然而这个题材也实在没什么胃口看,而且同样的情节总在loop……看卡位以为洋介君能有15min,妹想到贯穿始终戏份仅次于加菲,相当惊喜。

他果然是特别珍贵的演员,表演的路子很本能,完全没有其他霓虹演员那种固有的痕迹。

而且吉次郎这个角色有意思,有开合有悬念,能挖掘的部分不少。

总之希望他能凭借这个表演争取到好本子。

说起来刚知道他时就见过有人褒奖他“演什么像什么”,当年曾深以为然,不过近年总是会很警惕这类滤镜式的评价。

此番过后——洋介君果然是演什么像什么啊。

===========剧透分割线=========加濑亮是不是因为葱白浅野忠信来打的酱油,太惨了!

戏份可怜还要一直身体力行诠释片名,就跟人合唱了段圣歌(可能并没有出声)然后就被断头强行杀青了!

哪能了

 2 ) 神父(由宗教改革浅谈电影历史背景)

16世纪至17世纪由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席卷了欧洲大陆,在世界宗教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每个人只要手握圣经,就有权利直接和上帝对话。

简而言之,路德先生说,百姓不需要神父(那还不是因为教会上贿下贪以致尽失人心么?

)但是,远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却没有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

而电影的主人公,那两个远渡日本去拯救自己老师的熊孩子(还有老师),是葡萄牙人。

世代远赴日本不辞辛苦传教的神父,也是葡萄牙人。

也就是说,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信徒,信的是天主教。

要知道,天主教保留了原始基督教的宗教生活,更具庄严性和仪式感。

所以一个简单的结论就是,日本信徒他们想要进行正常的宗教生活,绝不能没有神父。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那些日本信徒对神父的百般顺从,又想方设法地保护他们。

透过屏幕,我能真切地感受那群衣衫褴褛、蓬头垢脸的日本信徒的精神的急切的渴望。

所以神父就像一块磁铁,通过信众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吸引了上千望穿秋水的信徒的追随。

他们不求果腹,只求神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支撑他们活下来的意志。

在日本,最初天主教可以扎根下来,完全就是因为幕府的残酷压迫的封建统治,苦难中的人民急切需要精神上的寄托。

你可以从电影里得知,信徒大多是农民,而且形同乞丐。

衣不蔽体,家徒四壁,还得承受沉苛的赋税,难道这就不是地狱的场景吗?难道这不足以彻底摧毁一个人活下来的意志和尊严吗?农民急需一种可以依附生存的力量,直到圣方济各神父的到来,他们知道,这天上,住着一个仁慈的、无所不能的天父,只要虔诚向天父祈祷、赎罪,你们就可以得救了。

于是他们选择了皈依,日日夜夜祈求得救的一天到来——尽管他们最终还是搞错了信仰的对象。

统治阶级,也就是幕府,他们早就发现了传教活动。

一开始只是个别现象,以为不足为惧。

后来他们不得不惊异于信徒的数量增长之迅速,才开始重视起来。

既然农民都信教,那谁来种地?

幕府谁养?

况且信徒人多势众,思想统一,揭竿起义的事情难保不会发生。

于是他们放手去剿,抓基督徒,但怎么抓也抓不完。

信徒和幕府的斗争就这样持续了几十年,反而幕府学聪明了,不仅学会抓带头传教的神父,还知道信徒们的终极弱点——不得亵渎神,神像也不行。

因为天主教信奉“因行称义”。

简而言之,你的言行要全心全意地践行教义,不得做任何亵渎神的行为。

我有时候在想,要是来传教的人是马丁路德或者是他的门徒,该多好。

在这里我不是说天主教和新教孰是孰非,信仰无罪。

只是当我回想起幕府迫害信徒的电影场景,十分揪心。

罗德里格斯咆哮着说“你们快说弃教!!!

”我想绝望的人不仅是他,还有那些受罚的信徒。

弃了教,活着还有意义吗,神父?

还记得电影里有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角色:吉次郎。

那个踩了n次圣像的虔诚的“犹大”。

他固然接受的是天主教,却像作者安排的信仰新教的卧底。

其实他也苦恼,为了信仰,死了全家,埋了尊严,可他依旧察觉到心中的上帝。

这一点上,他不知道自己的“奇特”的信教方式,与早已席卷德国、英国等等这样的欧洲大国的宗教改革的旗帜——因信称义,不谋而合。

但罗德里格斯不知道如何理解他,不知道他的忏悔纯洁性何在。

他一次又一次无奈地看着他,聆听他的忏悔,同时也在不断怀疑自己,他该如何事奉上帝,如何打救祂的子民。

(老马擅自给上帝配音,没想到上帝的声音这么磁性十足)可那,不正是罗德里格斯绝望崩溃之际来自心底最后的慰藉么?

只能说,这是历史的遗憾,也是人性的悲剧。

只能说,那两个熊孩子尽力了。

信仰如生命,弃之无聊生。

世间纵万劫,众生皆平等。

 3 ) 不那么马丁的马丁宗教片

说到今年奥斯卡的遗珠,你会想到哪部电影?

是只提名了最佳音效剪辑,东木老爷子的新作《萨利机长》,是连外语片九强都没进入,阿莫多瓦的新作《胡丽叶塔》、范霍文的新作《她》,还是我接下来要介绍的这部,只得到一个摄影奖提名,老马准备了20多年的新作——《沉默》。

《沉默》几乎被忽视也无非是档期定的太迟加上公关宣发上的被放弃,但正如我在标题说到的,奥斯卡忽视了这部电影,但作为影迷的我们却不能。

在德川幕府发布禁教令时代,一个耶稣会的教士偷渡到日本传教,并调查恩师因遭受酷刑而宣誓弃教一事。

在传教与寻访的过程中,信仰与反叛、圣洁与背德、强权与卑微、受难与恐惧、坚贞与隐忍、挣扎与超脱……所有的两难情境都面临了,逼迫着他对基督的信仰进行更深层且更现实的思索。

无疑这是一部宗教电影,它所涉及到的也是宗教片中常出现的那些问题。

上帝是否真的存在?

信教的民众为何会遭受苦难?

上帝为何要对这些苦难保持沉默?

生存和信仰哪个更为重要?

这些对于不信教的我们而言可能有些距离,我们很难去真正读懂教徒们的感动。

但宗教问题从一定意义而言也是哲学问题, 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个人的信仰,宗教的本质,社会的进步等等问题。

当然除了哲学,我们也可以从人性的角度解读,苦难永远是人性的放大镜。

此外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角度就是在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亦或者说是文化冲突。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中处理的最好的几场戏无疑就是那三场关于价值观激烈的辩论与交锋,那几组正反打把整场戏,人物心理都表达的十分到位。

在角色的塑造上,加菲饰演的教父以及洼冢洋介饰演的日本信徒无疑是最具有弧光,也是最立体的两位,他们两个在不断改变,一直都有所挣扎,而且互为表里。

其他角色的人设也都比较有亮点,不论是村民的牺牲和隐忍还是当权者的高高在上、看透一切,都表达的很是到位。

不过虽说人物塑造上很是不错,但我对人物视角的叙事上有些疑问。

影片刚开始的展开是用了之前一位教父所写的书信,而接着就是以加菲的书信展开,我们在影片中也可以注意到好几个写信的镜头。

用书信体展开有一些好处,我们可以听到作者的内心独白,和作者一定意义上感同身受,看到一样的内容,发出一样的感慨,有一样的疑惑。

但在影片的后半段,随着剧情的发展,主角已经没有在写信了,片中也引入了另一个完全第三方的视角,一个不信教只贸易的商人写下的书信。

且不说视角的突然转变会让观众楞那么一会,在后半段中还有着主角的独白,而且有些愈演愈烈,像是在强行给观众讲解剧情,这就让我一直比较疑惑。

而且我也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原著的视点如何。

另外我对这部电影不满意的地方在于节奏。

前半段的节奏还是不错的,几个矛盾点设置的不错,探讨的问题也通过这些事件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但是到了后半段,所有的矛盾都已经集中在加菲是否会选择弃教上,就显得相对拖沓了些。

要知道全片的片长达到了161分钟,前半段看起来倒没什么,后半段感觉稍微差了些。

再来说说摄影,这是该片在奥斯卡上唯一的提名,亮点自然是不少的,主要还是集中在日本当地风光特写上,夜景、海景、雾气都很有特色。

说到摄影我还是要废话一两句的,建议大家去看蓝光版的资源,这样的片子看DvDscr或者Web(虽然也有1080p,但色彩上有一定差距)还是有些可惜的。

最后说下影片的风格,放在最后讲在于我觉得它有些不同于以往马丁的风格。

没有了那些运动镜头以及很有力量的长镜头,取而代之是更多的固定镜头以及摄影机的平移。

而这种风格实际上更日本化了,马丁这样的改变也更适应故事的发生起是在日本。

而影片中最美的镜头在于用充满张力的消音慢镜头显示弃教仪式,仿佛将之神化,情绪也在这个镜头达到了极致。

至于配乐也格外的克制,大多数都是自然音,不像《好家伙》等黑帮片里有那些略显浮夸的配乐。

另外再提个小细节,影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是上帝视角,很少用到人物的主观视角。

在我印象里,主观镜头用的最多也是最频繁的一段在于加菲被囚禁,在幽闭的空间里又只能透过栅栏观察外界,更增添了一种疏离感和绝望感。

虽说它在老马所有的作品中只能排在中上的水准,但总的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4 ) 通过宗教,谈谈哲学—《沉默》的四个主题

Scorsese历时多年的宗教大作。

全篇将近三小时,以宗教的矛盾与冲突为主线隐形的探讨了很多有关信仰与人性的主题。

下面是我和好友(美国)的两篇影评,本人的主要探讨有感受的四个层面,排序由明显/主要到隐性;主要基于电影主题的讨论,并不太牵扯电影具体情节与结局。

好友的是英文的,以对比斯科塞斯不同主题电影以及《沉默》的主题与细节,牵扯大量剧透,未看电影的请止步于我的结尾。

一点背景资料:故事发生在1634年的德川幕府控制下的日本社会,而1633-1639年日本逐渐进入闭关锁国阶段。

欧洲同时段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进行着三十来年的争斗, 1634年天主教获得了短暂胜利,而1648年,以哈布斯堡家族为代表的天主教失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新教平等宗教地位而告终。

六个世纪前的欧亚大陆充斥着十来次十字军东征的宗教之战。

几百年来的欧亚大陆没少有不同宗教之间甚至同宗教不同派别之间的迫害与死亡。

《沉默》第一层很明显也很主线的概念大概就是“宗教是很个人的东西”了。

Scorsese想传达的主要信息之一可能就是宗教的个人性了。

诚然,正如影片所叙述的温度以及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所听到的所谓“政治正确”的一种判断:宗教是很个人的,宗教应该是自由的。

然而这个看似很简单的论述其实包含了很多个不同层面的涵义。

对于某个个人而言,不论是信仰类别、派系、实践方式还是信仰深浅、是否多信仰并存,甚至是否改变信仰——这些其实都是“宗教”之名所牵扯到的自由。

在这样的前提下,宗教信仰的自由与政府国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某个人的宗教派系、信仰深浅、以及是否变更是否能被别人加以评论、指责、或是要求改变?

表面的故事中,政府明显不该强迫操控(或者例如某国和某国变相强迫个人的宗教与信仰)。

然而深层情节中,他人是否有权力批判或者指责某个人变更宗教(或是看似变更宗教)的选择?

我觉得这个答案是不能,因为当你无法了解一个人内心的时候,你便无法了解一个人信念、意义以及追求的选择;在不了解其意义选择的前提下,你无法对一个人做出的行为以你的意义选择标准作出评价。

费列罗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恐怕男主是没资格评论的;而男主自己的选择究竟是与非,也只有他自己有资格评判。

扯的远一点,现代社会大家都太习惯于建立在自己意义的选择上评论他人的所作所为了,而又因为自己意义选择的正当性而不去考虑是否适合用于评判别人--“这个人太不独立了整天只知道黏着他妈不知道奋进。

”但如果你知道在他爸爸一年前突然心脏病去世的当天他突然意识到原来父母才是最知道花时间陪伴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做出同样的评论。

“ 豆瓣和直播平台相比,投入了那么多钱却只拿到如此少的收益,可见对商业模式的提前规划以及收益模式的明确探索还是非常重要的。

” 我没采访过豆瓣创始人所以我不评论,不过该作者有问过豆瓣团队是如何看待其产品意义的吗?

再扯回来,男主以及很多届时的欧洲基督教人士为费列罗的“宗教叛变”而羞耻和愤恨和指责的时候,他们真正了解费列罗的内心吗?

对于某宗教实践的放弃是否等同于放弃信仰?

提到指责以及改变,就不得不提第二层电影表达出的主题——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宗教的本质到底是具象化的宗教代表人物、行教方式和特定的宗教故事?

还是其背后真正所代表的某种更深层次的信念、理念与追求?

在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耶稣与神与《圣经》与十字架,佛祖与《释迦牟尼佛传》与经輪,安拉与《古兰经》与妇女头巾,这些本质上究竟是某种精神与信仰的代表物还是信仰的本身?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的?

在信仰这件事上呢?

现实生活中会不会有情况使得代表信仰的象征与真正信仰所代表的理念与精神与追求形成了矛盾?

影片中作为基督教象征的耶稣象,如果对其不尊导致的是挚爱的亲人友人以及邻里的家破人亡,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基督教”从最本质上想让你做出的决定?

为了维护特定的象征而在实际中违背了博爱的道义,到底孰是孰非,孰轻孰重。

当手段变成了阻挡其自身目的的时候,什么是真正的选择。

韩信能容胯下之辱,一个信徒在信念的象征与真正的信念之间产生重大矛盾的时候,能否放下那一刻服务于尊重与尊严的象征,而选择追随内心深处宗教和信仰的精神,为那些虔诚却无辜的民众所服务?

第三层电影中讨论到的主题是“绝对的真理”。

大家可能从电影一开头就能看到德川幕府对于强加佛教于民众身上的强迫性。

然而男主罗德里格兹有没有着略微类似的信念——传播基督教普世的真理,积极改变远东社会?

这里想谈谈努力执着于将自己的信念传播给他人的必要性。

到底什么才是男主口中所谓的“Truth”, 除了一些被验证的科学原理与事实以外(甚至这些都随时有被新发现推翻的可能性),到底有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真理?

如果有的话,到底什么才是绝对的真理。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了一个主要观点,即人类社会是建立在无数的共同虚构与想象之上的:宗教是群体的共同想象,党派是人类的共同虚构与想象,对某种事物的热爱也是建立在一群人共同的虚构与想象之上的。

既然如果都是想象与虚构的共同体,其之间是否有高低之分,真假之别?

在此之上,及时某个人或者某群体有着深深的宗教或者政治或者艺术理念,在多大程度上他可以施加于人?

另外即使是宇宙真理,个人是否有权利选择不予置信?

第四层想探讨的主题是:宗教对与错的判断是否能够建立在不同的社会进步程度上进行比较。

基督教是西方世界的产物,恰好在那个时候西方社会较刚刚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日本社会要进步;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是否能够成合理的“基督教”与“佛教”之间进步性的比较(甚至宗教之间是否有进步性这一可比较的指标存在)?

片中有不少男主罗德里格兹与日本宗教督管头目的对话透漏出日本社会届时的落后思想,然后整个对话又是架构和包含在基于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讨论。

不Scorsese是有心无意,还是囿于自身的文化限制(毕竟人人都不可避免是特定环境的产物), 还是远藤周作有意为之,个人觉得这样的比较稍微点有失公允。

纯粹的两种宗教之间的比较,应建立在宗教教义与内涵本身而探讨,而掺杂进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的宗教比较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宗教比较了,而是社会的比较了。

这一点是本片少有的让人觉得略生硬的地方。

在这一点之上,片子多少还有那么一点儿美(ou)国(mei)电(she)影(hui)常(nan)有(mian)的(de) 传播真理拯救人类的自我牺牲与自我满足的情结。

总而言之,将宗教、信仰、人性与哲学讨论的比较深刻的一部年度大片。

画面、镜头、背景声音处理方面做的都蛮不错,Scorsese也将哲学的复杂性讨论的入木三分。

IMDb目前评论过低,而随着观影人数的增加,豆瓣打分也许还有提高的可能性。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想法,欢迎随时讨论。

--—---我是分割线 -下面是好友的影评,前方剧透预警:⭐️⭐️⭐️⭐️⭐️Martin Scorsese' Magnum Opus on Faith (Do not read unless you have seen the movie)Silence is one of Martin Scorsese's finest films, which is really all that needs to be said about it. It's not as masterfully paced as Goodfellas, as carefully plotted as The Departed, nor as vibrant or politically thoughtful as Gangs of New York, and it doesn't have a seismic performance like DeNiro in Taxi Driver or Raging Bull. But the film is an utter masterpiece through and through.Silence is about faith. It does not lend itself to pat readings, but I think some explanations are better than others.The very core principle of the film is that faith is deeply personal and should be respected. But Silence is a a great film because it goes beyond that: Scorsese delves into the question of how should one react when the deep underlying tenets of a religion conflict with cherished practices and commandments. This question could not be more relevant today to debates in the Pope Francis era of the Catholic Faith or for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Muslim practices. Scorsese comes, correctly in my view, with a preference for underlying principles over practices and specific commandments.Let me explain why this is the position he takes. First, Father Rodrigues often tells others to apostasize. But he holds out himself: he sees himself as a martyr figures. We tend to take his point of view, but when Father Ferreira tells him that this view is arrogant- that comparing oneself to Jesus- is immodest this is a powerful rebuke.Second, Father Garrupe did not apostasize and his fate is telling. He desperately swam out to sea to save those drowning. But all he does kill himself while not saving the other. His body floats in the water, face down. His is not the death of a martyr, but the death of a man who impractically failed to renounce his faith to save others. Standing from afar, Rodrigues wants him to give in. He can see that it is stubborness and to some extent self-importance for Father Garrupe not to make this mental and spiritual sacrifice, but he cannot yet see this so plainly when he finds himself in the same situation.The ending is also telling. I have seen multiple criticisms of the coda to the film: Silence keeps going for 15-20 minutes after the dramatic event of the film has ended. Scorsese is a man who knows how to end a movie: you can't be one of best directors of all time without that skill. He has shown himself willing to end a film immediately after a startling burst of action (The Departed), after a dramatic event with a short and surprising coda (Taxi Driver), and conventionally but incredibly effectively (Raging Bull, Gangs of New York, The Aviator, and Hugo).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other Scorsese which drags on longer than expected towards the end of the film is his other film about the Christian faith: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The dragged out ending in Scorsese's 1988 film is about Jesus's last temptation.All of this is to say that Scorsese carefully works on his endings. Scorsese didn't haphazardly plot the last 15 minutes as some critics suggest because Silence was long-in-the-making passion project of the director.Rather, the film's conclusion is a careful demonstration of the fact that you can take the man from his faith, but you can't take the faith out of the man. A man can still believe even if he does not follow all of the formaltiies of the faith, so long as in his actions he stays true to the spirit of his faith.An essay could be written about virtually every character in the movie, all of whom are deeply human. Silence also has important things to say about the tradeoffs between religious freedom and societal cohesion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blind faith and empathetic tolerance which could spawn tomes of scholarly debate.More than anything, however, Silence is a devastating reminder that religion is a human exercise meant to benefit the people who have inhabited or will live on this Earth. We may not agree on deities we pray to, the stories behind our religion, or even many of the principles that underly our beliefs. But we should all agree that we are our brother's keeper.Twitter @AATJ1722blog 原文:http://aawisdomblog.blogspot.com/2017/01/martin-scorsese-magnum-opus-on-faith-do.html?m=1

 5 ) 于无声处听惊雷

没有帅哥美女卖肉,没有酷炫爆炸特效,当然也没有大IP做背书,这样一部电影要在今天的市场中大卖本就困难,更别提是一部片长160分钟,以宗教和历史为主题的影片了。

可《沉默》这部影片却以自己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思想克服了所有这一切“不利因素”,让静静看了近3个小时的我流连忘返,久久无法平静。

我相信教友与非教友对本片的观影体验肯定会是截然不同的。

看到不少周围的非教友朋友都在质疑宣教士为什么要去日本,为什么非要留在日本,为什么要给日本带来那么大的困难。

很有趣,因为片中代表德川幕府的井上奉行和那个英语流利的翻译武士也都是抱持相似的观点。

这是两种价值观的根本对立,有时候它体现的很文明优雅,如无神论战士道德森与基督教卫道士们旷日持久的笔战;有时候它会很血腥,比如本片展示的幕府禁教后对基督徒残酷的迫害。

但更多时候,这种价值冲突时以更细微的方式呈现的,吃饭前是不是需要祈祷?

死了以后是该鞠躬还是磕头?

在这些争议和冲突的背后是双方从自己本位出发,全然无法理解对方的想法。

求同存异是大家都懂的智慧,可是实践起来是如此的难。

翻译认为宣教士们是傲慢的,不肯学习日本的语言和文化,只试图改变他们,把他们变得跟这些欧洲人自己一样,可我们都知道,在美国的黑船,英国的战舰到达日本和中国之前,东亚民族的傲慢绝不少于基督教世界。

大家只是抱持着“我是对的”这种简单的信念。

即使本片自身的立场,虽然旨在客观呈现,却也无可避免的代入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价值。

作为电影情节, 罗德里格兹所从一个满脑子教条思维的小神父不断被残酷现实所冲击,逐渐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之路”,最后虽然放弃了神职,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写下背教声明,但却至死持守基督信仰,确实是使影片主旨不断深化的优秀处理。

特土良一句“教会之树由殉道者的鲜血浇灌”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不值一提;背教行为似乎也无碍人继续坚持自己的信仰,毕竟“只有上帝知道你的心”。

这些情节满足了非教友对宗教信仰这件事的理解,但无疑又会使另一些宗教徒感到不适。

想必又会有一些撕逼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因此而发生。

想到这些总觉得有些无力。

翻译有一句台词,两个信仰(基督教与佛教)有如此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不可以互相理解呢?

想到这是一个刽子手威胁另一个人背弃自己的信仰不免让人忍俊不禁。

但也许200年后听到跟着坚船利炮进入中国的宣教士们口中说着爱时候的中国人也是相似的感受吧。

故事发生的年代,欧洲正发生着以宗教为名的三十年战争。

同样信奉着上帝(天主)的人们,正为着圣体是不是基督真实的身体,教宗是不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或者说借着这些宗教争议的名头搏杀着。

这场战争之惨烈惨烈,以至于事后欧洲人不得不自此开始了探索宗教宽容之道。

也许也真的只有彼此都体无完肤,人类才能坐下来平心静气一阵子。

再来说说文化冲突问题。

日本可能真的是一个非常固执的国家。

之前听过一个关于艺术品拍卖方面的讲座,国际资本和商业模式至今很难进入日本,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玩法。

再想想,似乎互联网、汽车、文学,企业文化等等领域,日本都保持着鲜明的本土特色。

虽然他们总是自称自己在战后“被美国所驯化”。

基督教确实至今在日本仍是个极少数人会接受的信仰。

佛教也早已日本化,寺院是一种家族事业,饮食和性的戒律都已经被改变。

但费莱拉对日本基督徒信仰的质疑并没有什么道理,基督教一开始从犹太群体向“外邦人”传播的时候,就是走“文化本土化”的道路的,从异文化中寻找相似的概念先进行初步阐述,再慢慢的让异文化中的信徒理解基督信仰与他们原生文化中的这些概念有什么不同之处。

中文中上帝和天主这两个词就是这样一种产物。

昊天上帝原本是商朝人就开始有的信仰概念,但经过利玛窦以降一代代宣教士不懈的努力,今日的中国人几乎不会将基督教的神明与昊天、老天爷相混,反而要说服普通人上帝是个中国概念显得困难。

罗德里格兹也的确没有被这套说辞所说服,真正让他改变心意的是惨绝人寰的悲剧面前,他听不到神的回应,神始终保持“沉默” 当人类经历着如此多发指的悲惨遭遇时,为什么神都保持“沉默”呢?

电影中,这种沉默终于让罗德里格兹和他的导师费莱拉先后放弃了原有的信仰方式。

但电影自己似乎又给出了答案,其实神从来未曾沉默。

祂就在我们身边,籍着万事万物向我们诉说。

当两位年轻的神父悠然沐浴阳光时,一只偶尔飞过的苍鹰也可以成为神的指示。

只是,当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如此剧烈,以至于让我们无法体会到任何别的东西的时候,神就“变得”沉默了。

事实上,当罗德里格兹被要求脚踩圣像时,他听到了耶稣的声音,“上来吧,没关系,踩踏我吧”。

这当然可以被理解为面临重大心理压力时他的一种自我调节,甚至可以是暂时出现的“幻听”。

但既然电影最后让坐在棺木桶里的罗德里格兹手握十字架,这也可以理解为他听到了神的回应,走上了新的信仰道路吧。

只是这条路,不是传统的天主教或者基督教式的,听上去倒更像汉传佛教了。

的确,除了天主和当事人本人,没人能质疑一个人的信仰到底真不真实。

吉次郎一次又一次背教,但又每每受不了良心折磨寻求告解。

他并不是大奸大恶之徒,甚至不是个贪婪的人。

不然凭着他在“基督教界的人脉”,完全可以靠出卖信徒发大财。

他可能不是一个“好基督徒”,可谁能质疑他说他“不信”呢?

当然,神长(神职人员)们的表率作用与一个平信徒不可同日而语,剧中幕府也知道这一点,因此把兴趣转移到迫使神父们背教,从而将基督教信仰连根拔起。

结果他们如愿以偿,对基督教来说这是灾难性的。

即使最后罗德里格兹手握着十字架,费莱拉让然会口称“我们的主”,对教会而言仍然于事无补。

同样,今天在某国,某些神父、主教、牧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与某党合作,签下某些听起来不合教规的承诺,要迫使教会某国化,这种时候,神长们该如何取舍呢?

到底是合作来换取教会存续,还是不合作才能保证教会的“纯洁”呢?

没有人能清楚回答这个问题。

记得有位神父告诉我,信徒娶妻生子将信仰传递下去,是救家人灵魂;神父独身不娶,却是救世人的灵魂。

对于任何个人的选择,特别是在威胁与压迫之下的决策,我们身处安逸境地都无权指摘论断,只是站在教会的立场看,结论恐怕会很不一样。

最后想说一点,我始终认为电影有把今人对生命的理解强加到古人身上的嫌疑。

其实今日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不过是最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价值观念,甚至于走入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就可以发现那里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生命观。

对他们来说,在地上短暂的旅途远非生命的全部,用今世的遭遇来质疑永恒无疑是荒诞的。

既然我们要拥抱现代人的普世价值,那是否有足够的包容来理解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呢?

 6 ) STEP ON ME , I UNDERSTAND YOUR PAIN.

The essence of the movie goes into the following words said by JC and heard by Rodrigues:02:17:00Come ahead now, it's alright.Step on me,I understand your pain.I was born into this world to share men's pain.I carried this cross for your pain.Your life is with me now.Step.上前来,没关系的。

踩踏我吧。

我理解你的痛苦。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分担人们的痛苦。

我背负十字架是为了分担你们的痛苦。

你的生命现已与我同在。

踩吧。

 7 ) 用《沉默》传教:圣徒马丁·西科塞斯

“上帝不是一个行刑者,他只是想让我们对自己仁慈些。

”——罗伯特·布烈松《乡村牧师的日记》美国电影学者劳伦斯·弗里德曼曾在他的著作《马丁·西科塞斯的电影》中写道,“有三种东西塑造了青年马丁·西科塞斯:意大利移民文化、伴随他成长的电影,以及罗马天主教”。

实际上,如果你熟悉这位美国当代最伟大的电影作者的生涯和作品,你会发现,实际上这三种东西其实是一直伴其左右的。

人们将马丁·西科塞斯誉为“电影社会学家”,是因为他电影题材的当代性。

他的作品描绘了一幅美国当代社会的百态画卷,组成这幅画卷的有黑帮、警察、毒贩、白领、政客、金融家、救护员……从上层到底层,浩浩荡荡,五光十色。

但仅仅将马丁形容成一个“社会学家”,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或许,我们在观看他的电影时,永远是被那些真实、粗粝、暴力、血腥、情色的画面所吸引,但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是,隐藏在这些极端画面之下的另一种人,一种在马丁电影里的独有形象——“圣徒”。

▲《出租车司机》剧照马丁想要拍摄的,永远是那些芸芸众生中的圣徒,那些信仰不断被现实打压后在社会中痛苦挣扎着的人。

所以,已经74岁了的马丁必须要拍《沉默》这部电影,这个几乎耗尽了他半生的电影项目,因为这部电影里的人,就是他电影中的“圣徒”的最完美和最终极的体现。

▲《沉默》剧照如果马丁·西科塞斯没有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他现在会是什么人?

答案是天主教传教士。

少年时期,马丁就立下了成为一名传教士的志向,那时的他对宗教极其痴迷,并且坚定不移地认为,成为一名传教士,是他实现“自救”——将自己从沉重的负罪感中解救出来的最佳途径。

马丁成为一位神职人员的志向并非出于对教旨的弘扬,而是来自于自身——一种成为圣徒的愿望。

但马丁实现这一志向的过程并不顺利。

13岁的时候,马丁进入了大教堂中学,是一所初级职业学校,但那时的他更关心两件事——泡妞和摇滚乐,这两件事严重影响了学习,他也几乎从来没有准时参加过一场弥撒,最终,他因为成绩太差被学校退学。

到1960年,马丁18岁的时候,他成为一名传教士的希望几乎破灭,但在这个时候,他对于电影的热情还没有高过宗教,但是,电影成为了他实现“自救”的新途径,拍电影,就是马丁的传教。

所以他会在后来的名作《穷街陋巷》中说,“你不是在教堂里赎你的罪,你是在街头,在家里,赎你的罪”。

▲《穷街陋巷》剧照1972年,马丁在拍摄《冷血霹雳火》的时候,他的女主角芭芭拉·赫希塞给了他一本小说。

到1978年,马丁才读完了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那时他才意识到,这本书就是“写给我的”。

这本小说,就是尼科斯·卡赞扎斯基的《基督最后的诱惑》。

▲《冷血惊魂》芭芭拉·赫希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沉默》的一个镜像版本,因为两者的制作过程是如此相似,都是障碍重重,一波三折。

1983年,影片尚未开拍,便遭到了宗教人士的抵制,因为马丁曾不止一次地表示,他要将耶稣拍成一个“神圣的凡人”,一个有挣扎、有痛苦、有疑惑,更严重的是,有性欲的凡人。

对于宗教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亵渎。

▲《基督最后的诱惑》剧照马丁和他的老搭档、编剧保罗·施拉德将《基督最后的诱惑》称为“赎罪”三部曲的终章,前两部分别是《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因为在他们眼中,耶稣至少和前两部影片的主人公出租车司机查维斯和拳击手拉莫塔是同一类人——“既孤独,又对自己的形象存在幻觉,又在性的方面无能为力”。

关于最后这一点,两个人甚至发明了一个专有名词——DSB(Deadly Sperm Backup,该死的养精蓄锐)。

我们不能断言片中的耶稣就是马丁对自己的投射,他还没有这么狂妄,但他至少进一步印证了马丁拍摄电影的意图——塑造那些芸芸众生中的“圣徒”。

▲马丁在《基督最后的诱惑》片场这部电影注定是马丁作品序列中最受争议的一部。

当年影片上映时,有很多影院拒绝放映,宗教团体大肆谴责,有的甚至向马丁发去了死亡威胁,后来《基督最后的诱惑》发行了录像带、VCD,很多租赁店还会将影片的封面换掉,因为电影的标题实在太敏感了。

但抛开所有这些场外因素,《基督最后的诱惑》对于马丁来说,是一次创作上的绝对胜利,可以说,“赎罪”三部曲,就是马丁至今为止最为重要,也是最能印证他的创作理念的作品。

而更重要的是,《基督最后的诱惑》让他知道了与另一个项目结缘。

1988年,马丁召集了一些宗教人士,其中不乏那些一直对该片颇有微词的人,观看了《基督最后的诱惑》的粗剪版本。

对于这次内部放映后观众的评论,马丁鲜少提及,这些评论也并不重要。

这次放映后,马丁在酒店进行了一次私人晚宴,结束时,一位名叫小保罗·摩尔的大主教向他推荐了一本小说,这本小说,就是远藤周作的《沉默》。

一晃过去了28年,这几乎就是马丁的小半生,《沉默》终于拍完并且开始在北美上映了。

这28年间,马丁与《沉默》这个项目分分合合、藕断丝连,这其中经历的挫折远远超过了《基督最后的诱惑》。

马丁说,《沉默》是《基督最后的诱惑》的另一面,但它比后者更加深刻,他更是将拍摄《沉默》视为一次“朝圣”,是身为天主教徒兼电影创作者的他,必须去做的一件事。

《沉默》,可能是圣徒马丁在电影银幕上最重要的一次传教。

 8 ) 沉默以待

第一次看真正完全意义上对宗教探讨的影片。

三个小时不到的过程,领略了日本最后一位神父的信仰之路。

故事发生于日本德川幕府的禁教令期间,同时恰逢渐入闭关锁国。

日本对于天主教的禁令,简单来说,是出于一种幕府统治者们的管理需要。

相比于佛教本土化后,能让统治者有权参与到其中授予与管理中,而天主教是个独立不受统治者束缚的存在。

这就有足够理由对幕府造成统治危机了。

而影片发生的时间正是在采用一系列常规禁令胁迫,乃至酷刑至死后,渐渐了解殉教荣光传统的存在,从而转向思想层面的种种攻击。

于是就浮现了片中主人公的经历。

整个影片引领我对以下三个问题不断质询。

第一,对信仰的理解。

那些日本村民,和那两个葡萄牙耶稣会的教士,他们信仰的都叫天主教,都了解一些教义,可是实质上的理解却并不相同。

甚至那两个教士的也不尽相同。

1) 迎来神父后,村民整夜整夜的“忏悔”,到底是苦难让他们想找一个港湾停靠,一个人诉苦,有话想说,还是他们真的有悔想忏 2) 村民母亲抱着孩子接受了神父洗礼后,只关心一个问题:孩子这下能上天堂了吧。

对天主教的内遂不甚了解的她,把洗礼当成了一种生命的保障。

3) 被捕后,面对死亡,主角是有怕的。

看着其他村民静默安宁的脸,他带着愤怒发问“为什么你们不怕死亡”,那个女村民就回答了“因为我们死后会去天堂,天堂比这里好,没有贫穷,没有饥饿,没有劳力,没有赋税” 4) 两个神父也是不同的,一个面对村民的对天主教的愚昧依赖,会冷面指出,另一个会选择表面上顺势而下。

对他们来说,什么是更重要的。

所以,实质上理解不同的人们,信仰的还是叫一个教吗。

如果说宗教进入一个地方会有本土化结合,那宗教进入一个人也会有个人化,整体来看也就成了各异化。

对此,罗德里格斯有这样一段自问,大致是这样的“他们对于信仰的表征,强烈过对于信仰的坚定,可是我怎么能否定他们呢。

”第二,信仰和生命的关系。

可是遇到更大的苦难,相同信仰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路,尤其影片中每每遇到个人生命和信仰的排序选择。

选择死亡的,谁说一定是信仰的力量,而不是对人世的失望和对天堂的向往;选择活着的,谁说一定不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坚守,让他们沉默。

这种问题到底该如何选择,甚至是要像吉次郎那样快的当机立断,还是应像罗德里格斯那样用很长的经历来决断。

我们应先忠于自己的生命,还是要先忠于自己的信仰。

我们又到底该如何安身立命,守得坚定。

“为什么他们向我祷告的时候,我给出的答案如此脆弱”罗德里格斯又问。

第三,当信仰面对沉默,主在哪。

人间历经极苦,主也从来不回应。

多少次,罗德里格斯问道“我该如何向这些人解释主的沉默”“我试图找到答案,我能为CHRIS做什么”“在您的沉默中等待,真是绝望 / 可我什么也做不了 / 因为你不在这里”“Promise me, you should never abandon me, you should never abandon me, you should never abandon me.”后来当罗德里格斯选择了和他的恩师一样的路后,两个人检查外来物件是否是天主教的时候。

恩师答“只有我们的主可以审判我们”罗德里格斯追问“你说,我们的主”恩师一边远去,一边答“I doubt it.”再后来,日本的一位幕僚评价罗德里格斯的选择“你不是被我打败的,你是被日本这个大沼泽打败的,欢迎你来到日本。

”影片的后面节奏越来越快,罗德里格斯极少出现内心对白了,有一段难得的是这样的“主,我反抗了你的沉默 / 我和你一起受苦,可我从未沉默 / 我知道 / 即使主一直沉默 / 直到这一天为止 / 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他的指示 / 在黑暗中,我听到了你的指示”最后的最后,罗德里格斯迎来了死亡,在佛教形式的葬礼上,镜头拉到了火烧躯壳下火热的心 —— 一个十字架在那安静的躺着。

这时,旁白这样展开“他失去了主,但实际上,只有主才能回答。

”以沉默面对沉默,沉默以待,这是罗德里格斯给出的答案。

也许,心向什么,外面发生的选择的一切都无关了。

这部片子,很好。

唯一个人觉得可以精进的,不过是最后心脏内里十字架的镜头,如果能不那么直白,是否会更契合沉默。

托尔斯泰对宗教的反复和矛盾反而使得他的认识特别深刻,晚年,他这样对高尔基说“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以外什么东西都有了;多数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什么东西也没有。

 9 ) 是彼得,也是基督

彼得说:“众人虽然以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彼得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

”(马太 26:33-34)罗德里格斯独处在奉行的牢笼里,听着受刑人痛苦的哀嚎并把其当作狱卒的鼾声时,心中反复默念的不是这一段经文,而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呼唤上帝的那一段,他认为自己正在受着与耶稣相同的考验。

罗德里格斯作为神父,有权倾听教徒的忏悔并宽恕他们,由此代替神行使职责。

或许是出于这个原因,无论是在山中忍饥挨饿的时候,被吉次郎出卖的时候,在马背上游街示众、被百姓唾骂的时候,还是在监牢中独自祈祷的时候,他总是用自己的经历与耶稣的经历及受难过程类比,有意无意地从福音书中的神子角度思考自己的问题,三番五次背叛他的吉次郎仿佛是他的犹大,而神的沉默则像是对他的考验。

此时的罗德里格斯对耶稣的爱就像是对一个更高更完美的自我的爱恋,耶稣在他心中是个人,有张俊美庄严的面孔,让他着迷。

然而罗德里格斯不是可以死而复生的耶稣。

事实上,在去日本的路上,当耶稣的面容浮现在他眼前,三次让他“喂养我的羊”时,罗德里格斯已经无意识地暗示出了自己真正的身份:满怀憧憬地前往日本传教的神父,更类似于受命把教会建造在磐石上的使徒彼得。

彼得是福音书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耶稣门徒,原名西门,被耶稣赐予了“彼得”(意为石头)这个名字和天国的钥匙,也是耶稣复活的见证人之一。

耶稣升天后,彼得成为门徒的首领,继续传教并建立教会,最后殉教而死。

天主教徒认为彼得是第一任罗马教宗。

不过彼得在四福音书中的形象并不是完全正面的,这位渔夫出身的门徒似乎是个暴躁无常的人。

耶稣预言自己将受难时,彼得拉着他劝他“万不可如此”(马太 16:22),耶稣责难他为撒但,因为他“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马太 16:23)。

彼得确实是十二门徒中最有“人味”的一个,在本文开头所引的那段圣经后,彼得不仅在耶稣独自夜祷时跟其他门徒一起睡着了,还如耶稣预言的那样,当耶稣在公会里受审时三次否认自己认识耶稣,随后听到鸡鸣时后悔得痛哭起来。

一开始读《圣经》时我觉得很奇怪,彼得这样一个门徒,跟为了三十个银币出卖耶稣的犹大做的似乎是同一性质的事,为何竟然成了耶稣的牧人和教会的基石呢?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即便是出卖耶稣的时候,耶稣还是愿意原谅犹大的,犹大最大的罪在于他的自杀,结束生命,就再没有悔过并作出改变的机会。

而彼得在鸡鸣的时候哭了,这一刻就是他的新生,他在自责中意识到自己仍然信仰着主,而且从一刻起不再是因为在耶稣的身边而信仰,是全然自发的、一个人的信仰,只有这样的信仰才有可能照耀其他人。

罗德里格斯在鸡鸣前一刻践踏基督像,随后再也不称自己是基督徒,却至死将信仰深埋在心,影片在此对原著做了一些改编,使叛教后的罗德里格斯至少影响了吉次郎和自己的妻子两个人,让他们成为了真正的基督徒,从而使上帝的种子在日本的泥沼中暗自发芽——这些忍辱负重的经历暗合了彼得的一生。

不再为人施洗、不再宽恕他人的罗德里格斯在沉默中为这个国家带来了真正的基督教信仰。

同彼得一样,践踏基督像并痛哭悔过的那一刻也是罗德里格斯新生的一瞬。

影片里,幻想中耶稣俊美的面孔消失在黑暗中,现实中只有一块简陋肮脏的木板,上面粗陋地刻画出受难的耶稣。

罗德里格斯抛弃的是占据着自己心灵的那个人形神,而信仰的第一步,就是抛弃“我执”。

神既不是臆梦中的形象,也不在脚下这块木板上,神不在,又无所不在,神在人心。

神在人困顿之时沉默,并不是抛弃自己的信徒,而是和他一同受苦。

神即人对他人的爱,神不“是”,而化身在每个因爱而行的举动中,神的痛苦即爱的痛苦——可以说,曾经是神父的罗德里格斯,在抛弃了宗教后才第一次获得信仰。

践踏了圣像后,以日本人身份生活在日本的罗德里格斯在吉次郎面前说:“我在做的每件事,我做过的每件事,都诉说着他。

”(”speaks of him”)。

“他”即神。

面对自己的“彼得”——背叛过自己却从未放弃信仰的吉次郎,再看不到耶稣面容的罗德里格斯再次领悟神存在于自己的所为中,如果说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一个世界,那么存在于心中的神便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和改变者——借助人的手。

叛教的神父,他是彼得,可解救了自己的信徒并将信仰传达给别人的人,他的心中有基督。

 10 ) 以沉默的坚持回应内心的上帝----记马丁·斯科塞斯的宗教史诗《沉默》

"I pray but I'm lost.Am I just bring to silence?"必须承认一点,观看《沉默》这部电影实在算不上什么很愉快的体验。

它有点类似一把钝了的刀子,缓慢而坚定地一点点捅入你的胸膛,剖开皮肤,切开脂肪肌肉,最后刺入你的心脏。

我感到压抑而窒息,却又甘于去承受这部伟大作品所带来的这些痛苦。

马丁·斯科塞斯与加菲尔德是最初吸引我的原动力。

之后便是出于对题材本身浓厚的兴趣与好奇。

我曾经看过很多关于信仰的电影,比如《耶稣受难记》,比如《天国王朝》《法老与众神》,再比如最近的《血战钢锯岭》,等等这些,有讲述人性善恶斗争的,也有表达自己对信仰的执着与坚持,还有反映不同宗教间激烈碰撞的,但像老马丁这部《沉默》带来如此矛盾感受的还是第一次。

这部电影远非仅是赞美这些基督徒如何守护自己的信仰那么简单。

首先作为历史片,它忠实记述了那段基督徒在日本遭受迫害的黑暗史诗;其次作为宗教片,它表现出了一个神父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守住了自己心中的信仰;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电影探讨了人们对于宗教会产生信仰的本质。

在拥有本土宗教的土地上,人们接受了外来宗教却又歪曲了它的教义,这样的信仰是否存在价值。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深入研究,使得《沉默》这部电影富含哲理。

主人公罗德里格斯神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相当自负的。

他轻视了日本迫害基督徒的严重程度,不顾阻拦自请远渡重洋来寻找传闻中已弃教的昔日恩师费罗拉神父。

他对那里的黑暗一无所知,满心怀着的只是接受上帝的考验与试炼将神的意志发扬光大的抱负与跃跃欲试。

在友义村和五岛,面对受尽苦难却依然虔诚,即便偷偷摸摸也要坚持膜拜的渔民们,罗德里格斯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他认为自己来对了。

他甚至认为自己可以给这些可怜的信徒带来希望。

直到筑后守的到来才彻底粉碎了这样的美梦。

井上大人,这个只要出现在基督徒村民的口中就能让他们战栗不已的名字,第一次有了具体的形象。

他是位老人,脸上挂着看似和善的笑容,眼神锐利而冷酷,他的话语极具条理与思辨性,传达着一条条明晰的指令。

我们很难将这个角色定性为反派。

作为官员,他恪尽职守地执行着国家闭关锁国禁止传教的法律。

然而对于罗德里格斯而言,这个人简直就是撒旦派来逼迫他堕落的魔鬼。

事实上很多时候罗德里格斯将自己想象成了受苦受难的耶稣,而那个反复无常的吉次郎便是他心中那个会为了三百个银币就能出卖自己的犹大。

在河边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看成耶稣像的罗德里格斯欣喜若狂,宛若发疯。

这便是这位神父最为自负的地方。

渴望受苦受难,渴望为教义牺牲自我,这样他便能得到殉教者的美名。

肉体上所受到的折磨越大,内心所获得的满足就越多,而他精神上的信念便也越坚定了。

然而这样的自我满足早已为日本人所看穿了。

电影的一开始他们便已在这些传教士的身上尝试过各种残酷的刑罚,他们明白这只会激发他们强大的意志。

耶稣的信徒们愿意为了自己所信奉的信仰去死,他们为这份自我牺牲感到自豪。

于是井上大人改变了策略,用另一个方式去摧毁这些人们的精神。

他不会折磨他们,但他会将那些无辜之人的死亡展现给他们看。

这是对良心的拷问!

“你不是个好神父。

但你是个好人,所以你会屈服的。

”我想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够逃脱这种内心的折磨吧。

罗德里格斯看到了友义村的爷爷大人与其他村名被绑在十字架上接受水刑,受尽折磨而死;他看到前一秒还在聊天的男人突然被砍掉脑袋而这仅仅是因为这个人不愿意踩踏耶稣像;他看到天真的少女被简陋的草席裹着抛进了水中,连哀鸣都来不及发出;他看到与他一同漂洋过海来到这地狱的葛尔贝神父瘦骨嶙峋的尸体漂浮在海面……在目睹这一切牺牲后,他的内心又怎能平静下来,他又怎能再自我欺骗这些人——这些无辜的人——他们是为了心中的神而死去的呢。

更何况这个神从来不曾对他们有所回应。

他带给他们新的神新的信仰,他也给他们带来了灾难与死亡。

“他们不是为了上帝,而是为了你而死去的。

”费罗拉神父的出现,给予了罗德里格斯重重的一击。

他的信念,裂痕越来越大了。

他曾经的恩师,他曾经以为的坚定的信奉者,弃教了。

这次不再是传闻,而是真真实实地呈现在他的面前,逼着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

然而这还不是最为致命的。

费罗拉神父的弃教如果还能被罗德里格斯认定为叛徒的行为而加以唾弃的话,那他对日本人民信奉天主教的解读让他终于彻底失去了希望。

“这些日本人,信仰的不是基督教的神,而是他们扭曲后的东西。

”“基督教的神,在日本人心中,不知何时已丧失神的实体。

”对于17世纪的日本底层人民而言,生活无比苦难,他们每一天都仿佛活在地狱之中。

诚如费罗拉所言,这些目不识丁的农夫渔民,他们并不曾理解教义,他们只是本能地渴望得到解脱,渴望抵达幸福的彼岸。

就像罗德里格斯曾经做过洗礼的婴儿的那对父母一样,就像那位被淹死的少女一样,他们说死亡有什么可怕的,死了就可以进入天国,从此再也没有疾病,没有贫困,没有饥饿,没有赋税。

这些受尽苦难的人们通过基督教义来逃避现实,说到底,他们只是希望得到幸福而已。

从某种意味上来说,宗教类似于一种精神毒品。

然而这样的认知却彻底击垮了罗德里格斯。

此刻,他依然在挣扎,只需要再轻轻地敲打一下,这个人便会缴械投降,低下他的头颅。

残酷至极的穴吊终于来临了。

受刑的并不是罗德里格斯,而是另外五个已经弃教的前基督徒。

他们如同受伤的野兽般痛苦地嚎叫着,这悲鸣无时无刻不在啃食吞噬着神父的心,摧毁他的意志。

最终,如所有人所料,他屈服了。

他必须屈服!

因为作为一个人,他无法让别人为自己承受如此沉重而无妄的痛苦。

罗德里格斯曾经一次次对心中的神发出呐喊:“主啊 主啊 为何你要抛弃我们你的儿子在哪里你的儿子在十字架上你沉默着,即使对着他……沉默,冰冷的沉默荒唐,愚蠢他不会回应的。

他不会回应的!

”费罗拉说:“他沉默,你却不能沉默”而“这是有史以来最痛苦的爱的行为”所以他屈服了。

作为神父的罗德里格斯聆听到的从来都只是沉默;然而在这个决心放下神父的身份,即将放弃信仰,即将心灵崩溃,即将被折磨得发狂的当口,作为一个人的罗德里格斯居然得到了回应。

“上前来,没关系的。

踩踏我吧。

我理解你的痛苦,我来到这个世界 就是为了分担人们的痛苦。

我背负十字架,是为了分担你们的痛苦你的生命现已与我同在。

”神父将脚踩在他曾经珍若生命的圣像上。

他跪伏下来,他哭泣着,什么东西在心底破碎了,又有什么东西更为坚定地重塑成形。

罗德里格斯在弃教的同时重获了信仰。

而这一次,我终于明白了日本翻译所说的“这只是个形式而已”那句话语的真实含义。

他曾经讽刺的嘴脸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怜悯与同情的眼神。

从那以后,罗德里格斯作为一个日本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和他的神一样,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终于明白,他的宗教永远无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并非因为土地被人为的毒害了,而是因为那本来就是一滩沼泽。

他也明白了,信仰无需回应,即便失去了形式,依然可以在心中牢牢地守护住。

传教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心怀怜悯地去分担痛苦。

“主啊,我与你的沉默做斗争”而主回应道:我在你身旁一同受苦,我从未沉默。

最后以佛教徒形式火化的罗德里格斯,双手捧着他的十字架。

电影至此收尾。

后记看完整部作品,我的内心不甚平静却也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这部电影值得多看几遍,我甚至认为它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伟大作品。

马丁·斯科塞斯的叙事手法无可挑剔,160来分钟的长度,又是如此沉闷的题材竟完全不让我觉得拖沓,足以可见节奏把握之好,摄影构图也是绝妙完美。

值得注意的是不知道是否是为了迎合主题又或者是为了表现出那种肃杀的氛围,电影几乎没有什么背景音乐,这本来是可以用来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却被导演基本放弃了。

所有的感情需要靠纯粹的镜头语言与演员的精湛演技来传达出来。

安德鲁·加菲尔德,作为一位三十出头的演员,他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让我非常满意。

他对于内心戏的演绎细腻而又极具感染力,眼中的痛苦与挣扎充分传达给了作为观众的我。

那种对心灵的拷打与折磨所引起的难以名状的悲伤极大程度地让我获得感同身受般的经历。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观看《沉默》实在算不上愉悦。

只要认真观看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其中,当投身到这部电影里去后,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痛苦。

或许对于当下常常迷失自我的我们而言,这样的痛苦这样的动摇恰恰是必要的?

加菲曾经在采访中这样叙述《沉默》给他带来的影响:“有信仰的人生,是充满怀疑的人生”“质疑自己,质疑任何有关生活的假想都是好事确定性让我感到恐惧,因为确定性会引来战争确定性会引起意识形态纷争。

确定性就好比在说‘我知道,但你不知道’这是我害怕的”而这段话同样对应了电影里对于两种宗教两种文化碰撞时的不同态度。

曾经自负的神父认为自己的宗教即是真理,而日本翻译则告诉他,对信徒而言,宗教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完全的确定导致对立。

最后的最后,我必须要赞美这部电影里的演员们,他们太敬业了,为了贴近角色形象,将自己饿得瘦骨嶙峋几乎脱了形。

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表演的热爱,这才是真正的为艺术献身。

《沉默》短评

其实片中出现的那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老马力图表现的地方。传教士最终的选择建立在充分的铺垫上。等高清是值得的,每一帧画面都美不胜收。20多年的筹备,老马怎么说也对得起自己了。PS:浅野忠信的英语标准得像教学大纲;加濑亮和小松菜奈的表现空间不大,可惜。

7分钟前
  • TheAnglesWept
  • 力荐

宗教题材总是让我昏昏欲睡

9分钟前
  • Vivian
  • 很差

建议先读日本基督教史,你会明白为什么基督教会被迫害。如果信仰只是信仰,不侵略不强迫不骗钱不被当权者利用,是不会被迫害的。有人以基督之名为恶,便有人迫害基督徒。有人以共产主义之名为恶,便有人迫害共产主义者。

14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fucking arrogant

18分钟前
  • 青稞先生
  • 很差

影片太慢,太拖沓,快进着看的。因为连姆尼森看的影片,发现上当了。因为没有信仰吧,影片对我没什么感觉。

19分钟前
  • zhln
  • 较差

连自己的神都不信了,一个外来的神有什么用

20分钟前
  • 无敌关凤
  • 较差

一部直面人类心灵与苦难的杰作。老马丁1966年看了原著,50年后终将其搬上银幕,在完成度与精神性上比肩伯格曼与德莱叶。摄影与构图极美,对自然声的放大与几次消音处理扣合了“沉默”的题中之义。神之默示/漠视的永恒难题,信仰与疑虑的伴生,形式/高傲vs实质/卑微,日本沼泽与无根之花。(8.8/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谁是犹大?吉次郎也。谁又是彼得?罗德里戈是,吉次郎也是。戏点全在吉次郎一人身上,他就是考验罗德里戈信仰的试金石。彼时为日本信众布道或赴汤蹈火或背信弃教,都未曾超脱于神父身份。唯有弃教后近乎匍匐般的卑微软弱、再一次言不由衷谨小慎微地帮吉次郎告解时,罗德里戈才如愿走近了上帝,摆脱了肉身的束缚,更深刻地理解了教义。可以说吉次郎“背叛—告解”的往复恰恰是让罗德里戈认知自我内心软弱的一面镜子,而承认自我内心软弱时瞬间的笃定与坚持所绽放的圣光却并不自知。特别有意思的还有两处:一是日本【惜物】或者对物的崇拜的展现,渴望得到十字架的虔诚与渴望得到救赎是不相上下的;二是日本官僚使用【工具理性】的熟练,深谙此道对瓦解信仰的奇效。反过来说这也是吉次郎所特别的地方,在入世与出世中游曳,让犹大与彼得共存其身。

30分钟前
  • Aloysha
  • 力荐

不能感同身受 没有信仰

32分钟前
  • 踢地哥
  • 还行

当时这么多日本人会英语,连狱卒都会...

36分钟前
  • RIch Tse
  • 较差

宗教即是政治。信仰的暴力和权力的暴力有何不同。肉食者说,我真是受不了肉的味道。信教者问,我们已经在天堂里了吗。连别人语言都不会说,理所当然认为我就是真理。肉食者和神父都认为自己是真理。而现实真理就是权力。真正的世界和人是沼泽,是荒漠。(次郎是个好角色。问题在整个生活背景太贫乏。)

41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加菲演技毁一半,冗长后段无力回天;消音部分处理得当,摄影美得惊人;洼冢洋介好评。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文明并不以历史教科书的方式传播扩散,往往靠奇迹,恩典,尤其是受难。

47分钟前
  • spino
  • 推荐

电影技术层面相当好。摄影很美,湿漉漉的雾气氤氲;固定机位和无背景配乐的处理很好,显得凝重沉静。但是讨论的主题不太能理解,也不太喜欢,不敢妄作评论。。。

52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3.5。半部杰作,差点意思,总觉得加菲背负不起如此沉重的角色。

54分钟前
  • Jeannels
  • 还行

老马一如既往的手艺,毫无疑问的好片,必须怒赞。只是对于没有宗教背景的观众而言:这种叙事就是典型的高高在上的屈尊俯就:我的信仰就是世界的真理,我要传播给你,你文明落后,所以你信仰愚昧无知。腐烂的土壤生长不出你的信仰,那神道教和佛教就活该低你一等了?

59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笃信真理要传教到日本,和十字军东征,和日本幕府禁基督教要求信佛教,后面一样的逻辑是:我信的才是真理,我为你们好,所以你们要听我的。当然,我赞成信仰自由。但国家机器用宗教渗透也是常用手段了,更不要说宗教战争后面的权力领土财产目的。老马丁很日式的片子,看得纠结,还是要赞!

1小时前
  • akaaa
  • 推荐

不喜欢。一帮日本底层民众跟着远道而来的传教士学了很多外语,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一个日本英语角的故事么。。。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又仙又虐/低语“STEP”的イエス好温柔好温柔/洼冢洋介到底演了个啥(莫名觉得他是天上派下来的双面间谍)/加菲穿和服美得不要不要,就是一脸泥也美……

1小时前
  • Mrs.X
  • 力荐

极为脸谱化的三个演员实在容易出戏,作为没有信仰的中国人可能实在无法理解踩一脚究竟意味着什么。

1小时前
  • so so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