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queer,not a queer.我是酷儿,不是怪胎。
似懂非懂的看完了,很喜欢他们在丛林喝了Yage(哑嘿)之后的融合互动,非常艺术,我愿称之为S的最high art…给制片的场景和美指,及非常有格调的老歌打四星🎩👽观影之后,我一直在想导演Luca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毕竟在身份、自我认同和若即若离的情感关系表达上,心理活动的细节动荡到微表情的涟漪(从Call me by your name)L 导演是非常有功底的。
也许这是一部关于“遗失”的探索类电影,除了主角一直口头禅的queer not queer 的身份和性别认同的探索,到遇“爱神”遇自己的破圈探索,哪怕南美丛林追寻Yage的心灵默契探索,那种上瘾却一无所知的探索,本身就是种不可言语来自独特自身体会的摧与残。
求不得,似爱非爱的别离。
第一次在影院看Queer只是觉得cmbyn即视感以及Daniel Craig讲话好含糊大半时间听不懂,在mubi流媒上线以后出于想听懂的心情再看了一遍,没想到越看越喜欢,顺便也去补了原著加深下理解。
电影前两章确实是基本复刻了小说情节和台词,真正读起来是非常奇妙的心情,边读脑海里边回放演员的声音,很难分清是演员台词功底好还是巴勒斯本身写得好(口语化不造作),总之两者结合得非常自然。
除了台词以外,原著里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也在电影里得到了不错的呈现,比如电影开头Daniel Craig在蓝花下行走,顺便让我幻视了下奥诺雷的《喜欢,亲吻,快跑》。
前阵子mubi还上了奥诺雷的经典老片巴黎小情歌(现在没了),是无关联想一则。
此外两人在对话和看电影时Lee触摸Eugene的愿望化为鬼魂般的虚影,也是具像化地呈现了原著里本来就有的ectoplasmic fingers, phantom thumbs,非常诗意,也是属于影像的魅力。
Lee对爱情的理想即是舍弃言语的媒介,通过心电感应交流,甚至于两个人合二为一,成为无法分割的整体,也是整个故事围绕的主题。
文学作品中与此相关的譬喻不少,如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中莫利纳对瓦伦丁如是说:“只经历了一分钟,我觉得自己不在这儿了……既不在这儿,也不在外面……”“我感到自己不复存在……这儿只有你。
”“或许因为我已不是我自己了。
现在我已经是……你了。
”在结合的一瞬间,莫利纳体会到了自己的消失,并且融入瓦伦丁,这是一种危险的,失去自我的融合,也是Lee追求的理想。
他渴望Eugene能够感知到自己phantom fingers的触摸,以至于在后者抽离的时候几乎感受到物理上的疼痛(简直是幻肢痛么)。
而这个主题上,原著提出了一个更为振聋发聩的观点,即Lee把心电感应和精神分裂联系在一起。
“我想成为你”的爱情当然很容易解读成一种自恋主义,但精神分裂则是另一种层面的疯狂——我对你的爱情不是想要“成为你”而是“找到你”(一下又cmbyn了,虽然Find Me是真的难看),是因为彼此从来都是同一个个体的两个人格,不可分割的共生共死,真正的l’amour fou。
当然,即使是同一具身体里的多个人格,也会试图抹杀别的意识或是消去自己的意识。
Eugene消失在雨林里,约等于在Lee的身体里抹去了自己这样一个人格,而罪魁祸首竟也是Lee自己——就像原著里Lee讲到的,精神分裂症对心电感应很敏感,但是仅仅作为(指令)接收者,恰恰切合Lee对精神控制的迷恋。
Lee对Eugene有很强的控制欲(想要买走他的时间,或是成为他的债权人),但是Eugene天生散漫的性格不吃这套,所以一再逃离。
二刷电影的时候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Eugene对Lee其实很有好感,只是他表现的姿态总是默不作声地,听他胡说八道时会心一笑,或是在Lee拙劣的陷阱前自投罗网,只有当Lee或是可笑或是强硬的举动冒犯到他的边界时,他才会毫不犹豫地抽离,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只可惜也正是Eugene在Lee看来的忽冷忽热加剧了Lee对精神控制的魔怔,因为理解不能所以诉诸控制。
但其实Eugene只是自尊很强也真的在乎自己的independence,当Lee变得弱小而无法笼罩他的时候,他其实是很乐于被依靠的。
消去自我的融合是困难且恐怖的。
就像原著里写的,The difficulty is to convince someone else he is really part of you, so what the hell?对Lee和Eugene来说更是如此,Lee希望越过语言让Eugene听见他的心声,更希望自己的声音充斥Eugene的所有,这对Eugene来说不可忍受。
无论两个人是否找到了死藤水,结局都是注定的。
原著里没找到是更实际一点,从鬼魂的虚影落实到现实冷酷的失败,但电影拓展了一种实验的可能性,就算真的实现了合为一体带来的也只有灾难。
第三部的呈现可以说是毫无美感可言(看过The Substance之后我明明发誓再也不看gory……),两个人合为一体的时候的色调有种熔岩炼狱的即视感,让我想起曾拥有的一本The Swimming Library的封面。
不过这种美感的缺乏倒也很好理解,完全的侵占和被侵占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像摄影都是一种监禁的愿望,a desire to imprision。
电影结尾两年后Lee回到墨西哥城,朋友说Eugene作为向导带着一个Colonel去南美找Lee了,其实有点暧昧不明,看了两遍我都以为Eugene莫非是和上校有点什么,但是原著里很明确写了Eugene是上校及其妻子的向导……所以Eugene可能是真的想去再找Lee。
还有一层是电影里两个人本来就打算离开雨林了,两年后再去和Lee跟会合怎么听都像是借口,但是原著里Eugene是自己离开的,Lee会留在那里就更有说服力一点。
当然无论如何,就像找到死藤水与否都不会改变他们的关系,两个人的错过也是一种命中注定。
电影里更是加盖一章Lee垂垂老矣时独自回到旅馆,这次换Eugene的鬼魂轻轻触碰他的身体,自然是很美的。
原著的结尾我也很喜欢,Lee在两年后的墨西哥城旅馆梦见自己找到了Eugene,梦中那毫无逻辑却暗藏了汹涌情感的呓语也会让我想起蜘蛛女,“这个梦虽短,却是幸福的”:
高中读过一点巴落斯的裸体午餐,大受震撼但是因为当时都是学校里有空的时候碎片化读的,在此环境下难以进入状态,看了一点开头就搁置了……当知道这部原来是他的小说改的时候我在想这咋改啊?
正好最近在做衣服的时候在看variety的瓜导和维导的对谈,原来是瓜导十几岁的时候读了queer然后就一直想把它拍出来。
看完了感觉像瓜导在圆自己的teenage中二病()可能比较适合微醺困倦的午夜场看,而不是我无比sober的中午场()not exactly my type but,相比昨天看的the brutalist,它就没有一种让我回味怪怪的cishet白男的装逼感,我早上起来还对着letterbox上一个长篇大骂那个导演是poser的评论嘎嘎大笑。
最后,drew真的好美啊……回家马上就看小哈和drew的对谈,my two white boys of the year😋哦对了今年tiff电影节的时候我还远远的看了drew和瓜导,刚想补张照片想起来把我相册清了照片都存电脑里手机都删了,nvm……
比cmbyn好太多,评论区在说什么啊,cmbyn这种和大理洱海旅拍婚纱照同等水平的玩意有什么好值得悼念的。
对瓜达尼诺毫无期待,纯为了丹尼尔•克雷格来看,起码这部真的有点创作野心在,而且选DC做男主实属天才,诡异地契合,契合到我都要对瓜导刮目相看了。
这是一个发生在五十年代美墨边境的故事,男二和男主初遇的时候给他讲了一个“明明不存在的俄罗斯间谍,但是情报部门一定要找出一个证明间谍确实存在”的经历,同时男主神游天外,满心*朕想摸一摸你的头发*;之后又要找那个什么乱七八糟的草药,男主说“俄罗斯人用这个药给人洗脑”,男二坐在旁边闷闷不乐,到了厄瓜多尔,路人问男主“你是CIA派来的吗?
(你们美国人也用这个草药给人洗脑吗?
)”——诸如此类的细节实在是太好笑了,如果只出现一次可能是巧合,但它完全就是无处不在。
男主完全就是一个去历史去政治化被情欲支配的存在,不关心时代,不关心世界,满脑子就是嗦牛子,为了逃避“政治”的力量远离美国本土,离开中美洲,一路向南,最后到南美热带雨林去选择灵修。
冷战大背景和美国边境被刻意处理成廉价棚拍的塑料内景,类似联系演员的影像前史(《幽灵党》开头那段甚至完全就发生在墨西哥城,和本片前两章的故事背景是同一个地方),这完全是一部对被冷战意识形态支配的间谍片类型的反讽大作。
男二的设定也有点意思,这个人物工作成谜,一会是学生,一会是记者,一会又像个男妓;行踪亦成谜,他的出现和消失都没有任何交代,来无影去无踪,主动接近男主,又不喜欢男主对他动手动脚,看起来图钱,但又确实一路陪着男主去大南美穷乡僻壤吃苦,好像他的目的就是跟着男主一样,为了这个目的可以偶尔牺牲一下自己(的屁股)——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写得稀里糊涂的角色,令人怀疑压根没有做过人物小传,由于太过模糊善变而都难以解读为某种“符号性”的存在。
但如果你放在间谍片的序列里,这一切是不是也不奇怪了,连他突兀地消失在剧情里都可以解释。
顺便全片的叙述视角都是从男主展开的,男二是全然客体化的存在,甚至说,你可以质疑男主是不是在这些支离破碎的讲述中对观众隐瞒了什么关键信息。
但是瓜导本人的创作能力是没有能力承担这种反讽大作的。
这就造成本片最大的问题:气血不足。
实在太难看了。
两个小时十六分钟的电影我看了得有两天,其中看个十分钟就忍不住玩手机,到后来都怕我是不是有多动症了。
看完本片之后注意力涣散的毛病估计还需要另外两天来治愈。
我滴亲娘嘞这么个题材是怎么能拍得这么难看啊?
还有每一章就放一首涅槃几个意思?
(好难听可以说吗,不可以我也说了)上次看到这么爱涅槃的还是《新蝙蝠侠》。
顺便DC看起来真是好老啊……每个特写镜头都很难评……哥们你才不到60岁啊……怎么能看着比徐克还老……给本欧美juan老妪看崩溃惹……怎么我也到了白发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年纪……哥们你最好是为了角色特意扮老的……我可以接受一个爱嗦牛子的007但我不能接受一个老得到处找老花镜需要我扶着过马路的007😭😭😭……
改编自威廉·巴勒斯从弃稿中翻出来的同名半自传体小说。
小说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候Queer这个词还处于半明半暗、自我厌弃的禁忌状态,是男同性恋者的暗指。
背负杀妻之罪的巴勒斯被迫在墨西哥城流亡,沉溺于毒品、劣酒与男色,直到遇到他生命中的在劫难逃。
一个彻头彻尾的巴勒斯故事,就连和影片不太搭调的涅槃乐队BGM和电影中升仙段落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人融合穿透是从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中汲取的灵感,盖因为这两人都与巴勒斯私交甚笃。
这个故事与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以卢奇诺·维斯康蒂的电影有相近之处,在这些故事中,中年艺术家总是痴迷于理想化身的美少年,为自己的情欲惊恐万状、患得患失。
电影的前半部是一部魅力和犀利并存的性喜剧,双男主充满性张力,一个胶着粘稠,内心激荡,像花花公子版的中情局特工;一个美丽淡然,没有太多人格,像地表最具知识分子气质的Calvin Klein麻豆,在既污秽又宛若天堂的墨西哥城中寻欢作乐。
后半部变成了一部追寻超凡体验的奇幻公路片,对死藤水抱有执念的巴勒斯求佛得佛,睇破(或者恐惧睇破)真相的两个人从此天涯两隔。
电影的最后三分之一重回瓜导经典《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一段同志之爱,并未带来救赎,而是在现实的目光下逐渐凋零。
整部电影更像爱德华·霍普的画,哪儿哪儿都是阳光,哪儿哪儿都是阴翳,哪儿哪儿都是灿烂的忧郁。
这部电影被低估了——它探讨了孤独、欲望、对深层精神连接的渴望,以及年轻人与年长者之间的权力失衡。
我欣赏导演在呈现李的内心世界时所采用的艺术化手法,通过充满意象的闪回镜头,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状态。
蜈蚣。
吞噬自身的蛇。
服用Yagé后灵与肉的结合。
最终,他幻想自己枪杀了爱人。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回忆起爱人曾经用脚轻触自己身体的瞬间。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当我看到主角做出那些愚蠢的举动,只为了吸引年轻恋人的注意时,我开始想象他的孤独——他渴望连接,渴望被真正理解。
他幻想着借助一种神秘的植物,与那个年轻恋人建立起精神上的联系,而对方不过是在利用他,以换取自己的利益。
孤独会让人渴望连接,渴望身体的触碰。
我看到孤独如何一点点吞噬一个人。
那些从未经历过这种绝境的人,或许会轻蔑地将这部电影当作另一个“年老同性恋渴望年轻肉体”的故事。
但在我看来,这背后隐藏着一种更深刻的悲哀——一种关于年老性少数群体的深切悲怆。
这种悲哀如同深不见底的黑暗,而在观影的过程中,我感觉心中的积雪又厚了一层。
期待了太久,终于看到瓜导的新作酷儿。
本文涉及剧透和纯个人解读 剧情是可以一句话总结系列。
一个叫李的美国男人在墨西哥城遇到了名为阿勒顿的青年并不可自拔地爱上了他,可阿勒顿始终若即若离。
李邀请阿勒顿一同去南美寻找雅热(yage),据说这种植物可以增强心灵感应。
于是两人拜访在丛林中的植物学家,并共同体会了雅热的滋味……2小时15分钟的片长,观影过程不算享受。
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后劲很强的作品。
浪漫,沉迷与超现实电影其实以一种克制的方式地表达李的沉迷,对这段关系更多的是事实描写,把评价留给观众。
第一章中很浪漫的场景是李突然看到人群中一闪而过的青年男人,在摇滚乐中,命中注定的相遇。
看到他的具体某一时刻,时间好像凝固了。
并非心脏停跳,而是世界上所有人或事都在停滞中慢动作,唯独他鲜活。
李希望最好能够永远停留在那一秒。
在流速变慢的空间中,对他的喜爱,或者说痴迷无限扩大。
甚至只是凝视,思想生出一只手抚摸他心爱的男孩。
我记忆比较深的原著里曾写过李想要进入他的身体,不是取代,而是成为和融合。
随着两人关系进一步发展,来到李的公寓,音乐戛然而止。
沉默,像两人之间的氛围。
当手真实触碰在阿勒顿的腹部,沿着肋骨一路向下。
而阿勒顿的手放在他手上,看似紧握透露出紧张和隐含的拒绝,最终纠结到最后还是放手接受。
李得到了他想要的。
但对于阿勒顿没有拒绝的背后是挣扎。
阿勒顿有一种随性的性感,来源是自由。
他没有任何亲密关系,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
像是天空中美丽又灵巧的鸟,令人着迷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越是无法获得越是令人无法自拔。
他在服下雅热之后吐露心声说到I a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正是他对自己酷儿身份的不认可或逃避。
原著中,李帮他赎回高昂相机的桥段被轻轻带过,只剩叫住他的那句“尤金”和男人端着相机一去不回头的背影。
那一刻我和李都从心底里知道:搞砸了。
一开始就是一场单恋,能得到片刻欢愉已值得庆幸。
非要附加上金钱的价值企图绑住他。
他本来不欠你的。
李可能也不是爱阿勒顿,更多的是对他身体的渴求。
阿勒顿对他越是冷淡疏离,给点甜头他越是想要紧紧抓住。
控制欲一向是最坏的东西。
电影对原著的改编与瓜导的个人风格前大半部分就是对原著的改编,第三章对于使用雅热后的改编。
吐出还在跳动的心脏我感觉是想说两人终于彼此实现心灵互通,而两个人肉体的融合代表两个人灵魂链接。
这种表达对我来说还是太过于超现实,以至于有些抽象了。
第四章是对李的人物形象的盖棺定论——一个疯狂且脆弱孤独的瘾君子。
自己趴在宾馆外面眼睛贴着窗户往里面看,酒店里的‘李’走向一个房间。
红色的毒蛇咬住自己的尾巴绕成无穷,眼睛里却有泪水流出来。
而床上的睡着的年轻男人项链上的金色蜈蚣活了起来,在颈间爬动。
阿勒顿拿出玻璃杯放在头上,李开枪,男人应声而倒,玻璃杯滚落。
杀死了所爱之人,他却释怀地笑。
此处可能是想要瓜导在映射原著作者William失手抢杀自己妻子的事实,李本就是作者本人精神意志的投射。
“李。
”被谁唤回远方的思绪,老态龙钟的男人蜷缩着将身体依靠在床上。
在生命走向静止的时刻,最怀念的感受,还是那晚他毒瘾发作病的很重,青年男人侧着身子主动贴紧,赤裸的腿缠上自己的。
那是一种可以假装被爱,肉体与灵魂交融的感觉。
原著小说里的我-李,给人的感觉是反感多过共情,但电影里的李让人有些怜悯,即使他对阿勒顿的痴迷是病态,但还是会让很多人在其中看到自己。
我说的当然不是毒瘾,性狂热,时代背景下对自己酷儿身份的挣扎,偶尔对自己的超常的痴迷和过失罪行的罪恶感。
而是爱上不可能的人的无力和自我厌弃,对被理解的渴望,对爱人的占有和控制欲,对孤独的恐惧。
另一处有趣的改编,把科特博士性转了,在热带丛林里女性才是一家之主反而设计的更科学。
原声太太太赞了,本片的服化道和场景布置都是非常用心,毕竟是50年代的故事,要合理又充满美感地展示时代背景并不是一件简单事。
阿勒顿和李在一起的时候,穿的衣服就是纯粹性感(也是因为Drew又高又瘦,且身材比例好)对身体线条一览无余。
李的衬衫西装看得出面料好,裁剪也很考究完全不暴露。
初登场的棉麻西服构成这个人物轻浮的初印象。
种种服饰的细节已能够侧面显示出两人的经济情况,或者说阶级身份。
选角虽不太符合我心里的原著形象,阿勒顿年龄上应该更小更瘦,毕竟多次用青春期,孩童等的相关形容词。
而李本应该更没魅力且令人无法忍受,而Daniel身材健硕且性感Drew和Daniel之间缺少的化学反应,恰好符合角色之间看似亲密却疏离的关系。
反而是豁牙墨西哥当地小伙是对的感觉。
看演员表才发现是Omar。
怎么这么帅!
缺了牙齿并不影响性感,拉丁美人独特的味道。
平常就是看起来很憨厚的傻大个,结果都和007演起床戏来了(未必是享受。
个人吐槽(题外话)再说一百遍,什么时候能停止使用直人演queer,就像不再允许出柜者试验异性恋一样?
现如今的好莱坞为首的影视行业就是出柜了约等于再也演不了异性恋,除非自己出资当导演或制片人,才能跳脱自己的queer身份。
对于有迹象的“直人”,也是秉持着疑柜从有的态度,一律打成透明柜。
但是直人似乎可以肆无忌惮地演性少数角色,甚至因牺牲大,豁得出去而被敬佩。
却从不见有人说queer演出异性恋是献身。
既然做不到就别再标榜平权
书影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413357?dt_dapp=1电影短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84977?dt_dapp=1因为同时看了原著和电影,现在两者已在头脑里混合,并生产加工出一部各取所长的完美版本,导致本来就不客观的评价更加不客观了。
前两天去逛了旧金山的垮掉派博物馆(The Beat Museum),专门关注了一下巴勒斯的部分,也确实获得了一些新东西。
本文为一些背景信息和解读的分享,如果对我的影评和书影评感兴趣,可以点以上两个链接阅读。
The Beat MuseumLee其实是巴勒斯(William S. Burroughs)的母姓,他甚至用这个名字出版过作品,所以Queer的主角William Lee相当于是原封不动的他自己。
这个故事,以及巴勒斯的另一本代表作Junky,其实是根据他和Lewis Marker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改编的,如果把小说和他的书信和日记并排对比的话,会发现他除了改动名字之外并没有编造太多内容。
博物馆里的巴勒斯展柜电影的开头有一幕画面是巴勒斯写给Lewis Marker的诗,描写了他(在自我视角下)一厢情愿的、绝望的爱与付出,内容如下:
To M.I gave you all I had.I got no stash left.Kick this one cold.You can't turn me on.You got a route different from mine.You can't fix me if you want to.I let it happen like I let the habit happen.I knew it would hurt.I didn't care.O.K. So you won't.So you can't.Nothing to come down with.Kick it cold.I won't be sick forever.Muscles twitch to rest.The gut unknots and turns over."I'm hungry"Some habits take your gut along on the way outLike a mushroom bullet.So I'm cured so I'm off.Where can I go alone?What I got left to take anywhere?I gave it all to you, You never wanted it.You never asked me anything.It was my idea.You say I got no grounds to complain.Maybe not. I don't know.Brought it on myself.I guess I did.I'm no accidental citizen walking down Accident Street And a brick falls on his sconce.I'm no Innocent Bystander bystanding when the riot starts.Lacted the only way I could act.I end up nowhere with nothing.Please don't lecture me because you are lucky and I'm not.Please don't hurt me so I can't help wanting to hurt you.At least wish me luck.And let me stay ready to help you any way I can.P.S. It looks like he won't even wish me luck or say good-bye.
Lewis Marker and William Burroughs电影中最令观众费解的部分大概是第三章节中的现代舞,营火旁像幻影一般滞空与粘连的肉体,在我看来很有Francis Bacon作品的风格。
英国画家Francis Bacon是同名英国哲学家近亲的后代,擅长描绘尖锐、狂暴、扭曲、噩梦般的画面。
巴勒斯和Bacon在五十年代由艾伦金斯堡介绍相识,因为他觉得两人的艺术风格很相近,当时巴勒斯刚由于误杀妻子的风波出逃,而Bacon正处于一段灾难性的不健康关系中。
巴勒斯评价两人的异同点:“Bacon and I are at opposite ends of the spectrum. He likes middle-aged truck drivers and I like young boys. He sneers at immortality and I think it’s the one thing of importance. Of course we’re associated because of our morbid subject matter.”
William Burroughs and Francis Bacon in 1986饰演Allerton的演员Drew Starkey也在访谈中提到导演瓜达尼诺拍摄时参考了Bacon的画作。
Two Figures (1953)
Triptych–August (ii) (1972)另一个有趣的点是电影中使用了两首半Nirvana的歌曲,电影开头Sinéad O‘Connor翻唱版的All Apologies、李与阿勒顿相遇时的Come As You Are,以及两人在餐厅吃饭时点唱机里播放的Marigold。
这个时空交错的设置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事实上Nirvana的主唱科特柯本一直很仰慕巴勒斯,并在1993年见到了他的偶像,两人合作了一张单曲专辑The 'Priest' They Called Him,其中巴勒斯以monotone朗读,而柯本弹奏不协和的吉他噪音。
见面后巴勒斯点明了他对柯本的印象:“Kurt was very shy, very polite, and obviously enjoyed the fact that I wasn’t awestruck at meeting him.”“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at boy; he frowns for no good reason.” 专辑发行不到一年后,年仅二十七岁的柯本自杀身亡。
导演在采访中提到他在电影中特意使用Nirvana的音乐来展示柯本与巴勒斯的友情。
William Burroughs and Kurt Cobain in 1993
构图、配色、超现实,哪儿哪儿都看着舒服|《酷儿》作者:Phaedrus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电影近期又串流上线,《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导演卢卡·瓜达尼诺最新力作,007丹尼尔·克雷格和嫩男德鲁·斯塔基上演老牛吃嫩草。
如果是因为⬆️这些唬人的标题和元素而被吸引来看这部《酷儿》大概会觉得十分失望。
首先不谈丹尼尔·克雷格的演技过于矫情,和章回体的故事结构容易使得叙事节奏不均匀。
能让我给本片3星(满分五星)的理由,几乎全部是由于瓜导对构图、配色和通过穿插的超现实表现情欲和内心欲望故事发生在墨西哥城的美国居民区,独居的中年男Lee(丹尼尔·克雷格饰)被新闯入这个社群的Allerton(德鲁·斯塔基)所吸引,在情爱和渴望之中,故事逐渐走向奇幻和冒险。
剧情的割裂实在是不必再说,四个章节感觉像独立的故事,初遇时的潮湿而暧昧,气氛中流露出的激情和欲望让人想起众多粗粝的酷儿电影,但当剧情走向后段的探险时,观感实在像两部电影………推荐还是当作一部美学积累的电影看吧
线索很集中,最后在Hotel里醒来凝视Hotel的桥段是全片象征的滚车轮:看一眼时间、眼睛、衔尾蛇、蜈蚣、放酒杯(膝盖和头)、派对、打酒杯、死亡亲吻(yage-talk to u without speaking)…… 之后Lee老年的片段无需讨论真伪,其作用同样只是象征,说明二人的南美之旅痕迹之深刻,he's haunted。
再进一步讲,Lee清楚了自己和Eugene的关系是最初的“人”之Eros。
但Gene paced back了。
Lee 无法改变他。
如同Gene无法改变Lee 是queer这个事实,Gene也无法在自己的认知中改变自己不是queer的定位 identify。
二人彼此都有着再次合体的欲望,但是Lee不想作为Gene性与爱认知摆荡间的受害者,换句话说,他只想和服用Yage后的Gene在一起:二人恨不能成为一个人。
影院中二人看“戴手套穿越镜子“的片段也可以视作Lee和Eugene关系的象征。
Not queer,but i can fuck with u. Gene没有认识到他对Lee有着超越性的感受与需求,这也解释了在服用Yage后他选择忽略昨夜,逃离Lee,这是偏执——雨林夜晚中复杂的一滴泪说明了一切。
“关键不是理解,而是信念”,eugene选择了前者而非后者。
eugene否认自己是queer,也选择不去相信两人之eros——Lee清楚这一点,因为他已经完全明白了Eugene,故也明白了二人关系的终点。
Lee亲吻脑部中弹的、没有意识的Eugene。
因为他的意识中明白他不想要选择understanding而不是believing的eugene。
Guadagnino基础功很扎实,但为了渲染一些东西刻意堆砌象征并不能在艺术上帮助影片突破爱情片的场域,倒显得刻意。
花活乱炫却没有能够帮助影片探讨的内容变深变厚,形式绚丽而内容只需要几句话就能概括得八九不离十。
在表面上强化着影片的“门槛”,却牺牲了电影之为艺术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或许这就是瓜的艺术理念吧,形式与内容当然是缺一不可的。
Drew的表演并不精彩(虽然在这片子里他的角色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Anderson是很懂queer们想要看到什么样的“衣服”的;此外,音乐非常好听!!
看着就像call me by my name一样累,但肯定不是烂片。需要细品吧。看影评可以弥补作品缓慢的感觉。补看了William S. Burroughs的一些片子,已经可以理解了,和Naked Lunch真像。
成片质量一言难尽,难怪007到手的奥斯卡提名就这么飞了。抽象到六亲不认,可惜了瓜导这趋成体系的美学风格。开篇部分流畅的运镜、极具质感的滤镜以及彰显品位的配乐十分完整地呈现出了瓜导古典与现代恰当融合的私人审美,虽然还在感叹瓜导具备个人特色的美学风格将来有可能成为类似阿莫多瓦式美学标签,但还是被抽象的表达膈应到,再好的美学终究是服务于表达的。想要呈现的迷幻与痴迷,全都显得笨拙,而非浑然天成。
半自传改编,原作本人是那个写出裸体午餐的离经叛道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片子拍的很复古迷幻,丹尼尔演的也很卖力,可惜故事还是无聊,前面中规中矩,后面彻底放飞,喜欢第三部分丛林冒险之旅,两人也贡献了一场充满力与美的迷幻之舞。
同性,美男,热带,旅行,戏水,长镜头,瓜导就是在套CMBYN的公式,结果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又乱又散,反而是第三幕超自然放飞后更有趣
我知道你讨厌听我讲话,那我们就谈谈,不用说话。缠绕在一起的双腿比亲密更亲密,如果可以,孤独的我真想把你穿在身上。
#Venezia81# 瓜导其实真的很有个性,本就小众的题材再配上非常个人风格化的演绎,可以想象这片会非常有争议。喜欢他对柯南伯格的致敬,而相比起后者,瓜对于吸毒迷幻体验的处理已经非常温柔,又在极度舒适的美学氛围中将他拍男性肉体与情感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但无论怎么拍,克雷格确实没有很适合演浪荡瘾君子老gay…不喜欢的点:对音乐的滥用,无意义的MV可以少一点,再说Nirvana是巴勒斯的菜吗??对“垮掉一代”的社会背景和内外挣扎没有任何呈现,让人物更显悬浮,对不了解原著的观众更难以进入。
IT DESERVES A GOLDEN LION!!!!!
#TIFF2024#更像是Guadagnino对于原著的私人手记,Justin Kuritzkes作为顺直想要挖掘酷儿时间性然而作为编剧就是积累不够。三段式的叙事,让欲望的酷儿色彩渲染魔幻拉丁美洲,从床第之间的交缠到亚马逊森林脑内高潮的迷幻,然而很多时候观众却似乎总是被表面精致的production design喧宾夺主般地带领,对于电影想要表达的独特酷儿叙事却始终隔着距离。那么“Queer”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Guadagnino和他钟爱的各种queer baiting直男演员在这一赛道不断重现,是不是也是电影话语霸权的表现?至少在本片中Daniel Craig和Drew Strakey表现都相当平庸,而后者还想被进一步营销的姿态就让人不适。
HKIFF2025 7# 抛去那些抽象表达和各种意象,这个剧本本身就很有问题,对尤金的塑造薄弱得甚至都撑不起后面那滴泪。更大的问题是觉得两人完全各演各的,丛林那段本应是灵欲结合看清双方真面目的抽象表达,如果前面的发展和拉扯铺得足够好的话按道理应该能感受到挣扎和矛盾,但看到那只想问什么时候结束。丹叔很努力了但真的演得不对味啊!
什么都没感受到还不如直接拍Daniel Craig的porn呢,他每次要口对方之前眼睛都会向上望,狗狗眼亮亮的还蛮动人(我的癖好不对劲
喜欢这种风格那片刻的永恒已是我今生不可多得的温柔
3.5 恰当的技法与致敬。瓜导始终清新,有着意大利人优良的视觉基因,却没有前辈们的胸怀气度。p.s他居然对丛林不感兴趣,也是棚拍?
有一点《春光乍泄》的感觉,但是两个人毫无火花。室内外场景不论远景近景充满塑料感,欧洲人对南美洲的想象依然如此大言不惭,按理说这样的电影应该要花很长时间做前期研究,本片从立项到上映不到两年,粗糙至此毫不意外。说到底,2025年了喂,谁要看这种堕落gay倒追渣直男的故事啊(第三幕OK,前两幕没有任何看点)
复古+超现实的影像风格依然让人着迷,场景的道具感很重,也符合全片所要表达的美学形式和主题,这并不是大家所期盼看到的浓情爱恋,德鲁饰演的角色更多的只是作为一枚代表欲望和美的符号,没有任何亮眼之处,全片整体上形式大于内容,充满了空洞和乏味,毫无思想和灵魂,让人难以下咽。
一种绝望的孤寂感。看完我不是很理解热切需要和另一个人灵魂融合而产生的又爱又恨的强烈情绪。就像电影里的女科学家,如果她没有男伴,应该也无所谓吧,就融入自然了,想要男伴就去找找,找不到就算了,不会那么纠结。这个男主,他不去找别人,非要找这个尤金,他感觉到尤金有时会嫌弃他,还要坚持。他只想和尤金建立灵魂的羁绊,即便他们俩之前也没什么思想交流,他喜欢尤金的肉体,爱到极致,就要把这种物质的爱升华到灵魂层面,两个人就生活在密林里,天天喝药吗?显然尤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但在影片的视角,尤金是在灵魂层面体会到了超然的爱,但选择流泪拒绝。最后死亡成全了男主,这点并没有很打动我,还是有很多疑问。
【NYFF62】Drew Starkey老天爷啊,已经不记得多久没在大银幕上如此直观地看到这么美丽的男人了,帅得失语,只需要存在就够了的谜团角色,我太能和Lee共情了,瓜导拍男人我是服的。片子前半段的南美小城纵欲一下就转成了后半段的原始探索和梦境幻想,没看过原著的人是会觉得off-putting的。磕嗨了的光影色彩让我一直梦回阴风阵阵,感觉导演玩得很开心但实在对观众理解发难。以及不是特别能理解为什么选Daniel Craig来演这个角色。但片子整体还是有点意思的。
难看但是有点意思,比如男主最后窥见曾经的自己走进旅馆,映入眼帘的是吞噬着自己的尾巴流着泪的蛇,但有点意思还是很难看。
阴风阵阵的裸体午餐
前面有种复古的味道,还挺好看的,但后面突然神乎,非常跳脱而不知所云。
前半部和原著贴合度很高,丹叔看起来真的是既饱经风霜又堕落无邪,既沉迷其中又妄图摆脱,残破无望的灵魂、俄耳甫斯的神话。。。当然男二也非常值得一看。后半部自由发挥部分略癫狂,超现实的双人影像让人想到《占有者》但更爱欲交织,body horror吐进吐出的部分又很像《某种物质》。结尾太绝望,不仅仅是属于酷儿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