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烨、王洛丹直面血与火 评影片《我的战争》 风驰电掣的军列刚刚把年轻的志愿军战士运过鸭绿江,车厢里的文艺兵方才排练完进行曲的吹奏,异性的男女青年在包扎的触碰中首次经历着心灵的悸动,窗外就射进密集的子弹,各个车厢里的主力部队赶紧拉开闷罐车厢的大门,等待他们的便是密集的机枪扫射,大批的年轻战士的双脚还未踏上朝鲜的土地,就成排成批地牺牲在血泊之中,在扫射间隙中存活下来的军人从此就进入炮火枪弹的密集射击之中,青春生命的战争之旅就此开启…… 这是影片《WO的战争》的开片画面,将和平状态下的青春生命突然甩入枪林弹雨和炮火轰炸,让观众在震惊之余开始为主人公揪心捏肺,吸引着他们从此屏息凝神地关注着主人公的青春生命,这不仅是所有战争大片的叙事动力学,也是战争场景的真实还原,这体现着战争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
在这一美学原则的导引下,编导不回避战争的真实性:我们通过移动跟踪拍摄的摄像机看到漂亮温柔的@王洛丹等一众女生们还未来得及回味和适应战场,就置身于可能马上粉身碎骨的地雷阵;刚刚排除雷险,旋即被四面八方的敌军包围,不得不人手一个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热恋中女兵还未来得及向父母报告情侣关系的确定,就被迎面射来的一排子弹穿透了心脏,儿子眼看着重伤的父亲欲与敌同归于尽,却不能带着他一同撤离…… 我们在中国战争片场面调度中第一次看到漫山遍野间蜂群般密集的志愿军进攻队形顷刻间被美军B-28重型轰炸机的凝固汽油弹和大口径加仑巨炮的密集轰炸所吞没,在共和国战争片中屡见我军密集队形的冲锋,但看到我军如此密集队形的牺牲,还是第一次。
正如战史资料所述: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遭受了美军300余门大炮、170座坦克炮,190余万发炮弹、3000架次飞机的5000余枚炸弹的狂轰乱炸,山头被削去两米,每一寸土地都被以两米深度反复轰炸,正是在这二战以来最高密度的炮火倾泻下,阵地上的血肉之躯只能与泥土一起成为粉末。
编导涌动全身热血,高扬起微小生命的勇敢和尊严,本片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从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出发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不仅用一往无前的集体主义英雄气概凸显了这支铁军敢于血拼的洪荒之力,编导还从“我”的角度,在个体的物质生命每时每刻都可能在炮火中成为碎末的场景下,探讨微小个体人的精神生命及其存在状态:“我”深知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我”敢于直面牺牲,编剧刘恒描写每一个人都做好了赴死的心理准备:刘烨 饰演的孙北川多次把积攒的领用钱和物品交给@王洛丹 饰演的孟三夏,托她转交给自己的父母,这是相信自己不可能返回家乡探望父母的实际安排,乐队指挥刘诗文不断催促女友王文君向父母告知两人的情感关系,就是担心自己来不及获得长辈的确认就已热血殉国…… 本片战争现实主义影像表达,也不可能回避生命个体在牺牲之前对亲人、对温柔情感、对美好生活的强烈留恋,编导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连串感人细节:孙北川用东方农耕民族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孟三夏描述着自己父母的面容、家乡的风景以及山脚下的八亩地,他在手摁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时,抓紧在最后一刻,以“认错”的方式向孟三夏倾诉了爱慕之情(当然也为了缓解孟三夏的紧张心理),@杨佑宁 饰演的“小神仙”张洛东借着替连长向孟三夏传达“检讨”之际,表达着自己的单方初恋,当他的情感表达被孟三夏限定在“姐弟”范围内时,他也觉得弥足珍贵,面对战场生命的顷刻粉碎,被允许叫声“姐”,获得“姐”的女性关爱,也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编导描写孟三夏最不能接受的是变相的“临终嘱托”,拒不接受男性战友把“后事”托付给自己,她极度担心战友真的牺牲,怕再也听不到孙北三的爱情表达,所以在孙北川“认错“完奔赴前线之际,急切地问他还有什么要说的……潸然泪下的叙事让观众反思侵略战争对美好生活的无情摧毁。
战场上的儿女情长转瞬即逝,扑面而来的枪林弹雨只能激发着勇士们挺身而出,赴汤蹈火,英雄的自豪感和壮烈感是个体生命面对炮火硝烟的唯一精神选择。
影片主创着力描写了一个个英雄顶天立地的壮烈瞬间:李顺良将一个个的手榴弹的弦套在手指上等待着狼群般涌来的敌军同归于尽,文弱的知识分子刘诗文在女友牺牲后依然冲向前线在战壕里与敌人开始了厮杀、孙北川带着他的连队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冲锋,只剩他和司号员,最终战死在血拼之中,当然在537高地厮杀十五军战史记载的真实生命远比电影中壮烈得多:有的被炸断双腿还滚入敌阵拉响手雷;有的把爆破筒插入碉堡枪眼,爆破筒被推出后再次插入,然后用胸膛堵住枪眼,敌同归于尽;象王万成(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黄继光那样有名有姓的壮烈牺牲者在战史记载中有三十八人之多…… 所以浓烈重彩地表现英雄的壮烈牺牲,最后给观众留下强烈持久的精神震撼,这是战争电影英雄主义悲壮美学的实质精髓和审美效应。
编导不仅通过微小个体的生命毁灭来放射英雄的精神,还在惊心动魄之中描写出他们高贵的人性和细腻的情感:孙北川见孟三夏手触地雷后,做出的第一选择是让自己的生命替代孟三夏摁住地雷,让大家先撤;李顺良和机枪手在身负重伤后,都不愿拖累别人,他们用嘶哑的嗓音大喊着赶走战友,自己来掩护同伴。
近景镜头中孟三夏扶起已经停止呼吸的孙北川,用军用水壶里的水轻轻洗去勇士手和脸上的血迹和泥沙,长久地亲吻着来不及定情就已长眠异国的爱人…… 刘烨、王洛丹、黄志忠的表演创作可圈可点,刘烨塑造出了长期经历战争和炮火的一线基层指挥员孙北川的凶野和果断,表演出角色在对应女生的抬杠时,显现的顽皮幽默又具有连队干部的自我约束力。
王洛丹细致地把握了孟三夏作为女兵队长的坚强和耿直,呈现出女兵在坚强外壳下的内心温柔,富有节奏地表现了角色心灵深处的情感被唤醒、被激发直到最后爆发全过程。
老戏骨黄志忠有板有眼地把握着角色作为老兵和父亲的双重角色,既演出了老兵久经沙场后的临危不惧,出乱不惊,游刃有余,又要表演出身临战场的父亲时时为儿子掩藏不住的操心、担心、忧心和焦心。
演员杨佑宁可能因为粉丝群的众多被制片方选中饰演司号员小神仙张洛东,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观众逐渐入戏,慢慢相信了他是李顺良的儿子,是有对异性有着强烈情感需求但不敢直接表达的司号员,是为战友两肋插刀的兄弟和猛士。
导演彭顺的使这部战争大片的场面调度丰富多变,既使用航拍手段,以俯瞰视角拍摄的满山遍野志愿军被炮火密集轰炸,又用大量中近景拍摄战士的贴身搏斗和中弹牺牲,摄影陈伟年让移动摄影机时而追随着战士们冲锋,时而以守卫阵地志愿军的视角迎着冲锋的美军扑去,把观众完全的带入战场去亲历枪林弹雨和炮火轰击…… 《WO的战争》以其独特美学思考和艺术处理在中国战争片史上占据了突出的位置。
果不其然,《我的战争》又让我失望了,本以为《三八线》已经立了一个志愿军三三制班排战术的标杆,没想到电影里面又是人海战术。
无脑冲锋的那一套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人都不用了。
初期入朝的二十几万部队,打垮了42万拥有制空权的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你能说人海战术?
经历了多年国内战争的志愿军部队,早已将班排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称之为轻步兵的巅峰毫不为过!
整个朝鲜战争中我们消灭的远比我们损失的多,有异议的完全可以去查维基百科。
说到这场战争,我只想说,批判电影可以,但不要侮辱我们的先辈,先不说战争的意义,战场战争的意义远非和平年代的我们能说清楚的,只拿朝鲜战争换来了东北多年的稳定局势而言,我们都不能随便忘记先辈们流过的血。
针对有的无脑美分,希望你们看看李奇微写的《朝鲜战争》,看看他在办公室写下的那句话,再来谈美国人是怎么评价朝鲜战争的。
《我的战争》上映前,曝出的“老艺术家游韩国”的宣传片,着实的把小杀姐姐惊出了一身冷汗。
它在短短两分钟的时间内,将战争浪漫主义化到了极致,直让我觉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被《意志的胜利》中危险意识形态的游魂上了身。
可当我走进影院一探究竟,心中的不安便立即被正片安抚了下来——当然不是因为它好,而是它连达到能被称为“电影”的最低标准都勉强。
这样一部想摸观众智商下限都像“老太太上炕”的片子,又何惧其灌输意识形态呢?
“主旋律”三个字就更无从谈起,《我的战争》简直就是对它的侮辱。
这部电影要什么没什么《我的战争》在其豆瓣页面上的“类型”一栏中,赫然打出了“剧情”、“历史”、“战争”三个标签。
然而,这些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它一个都没挨上!
01毫无剧情的剧情片影片讲得是,志愿军连长孙北川,在前往朝鲜的路上遭遇了文工队队长孟三夏,发现她竟是自己的老乡,就稀罕上了人家,一有机会就往人家身边腻歪。
由于战况激烈,孙北川每次上前线,都要和孟三夏交代一下后事。
最后,他真的把自己交代死了。
绝无黑意。
影片拎得出来的线索,真得就只有这些。
实事求是的说,作为一部有史可依的战争片,它的冲击力还不如战地新闻报导。
战争片具有天然的建构矛盾的优势,即战争就是一切矛盾的源头。
在战争背景下,由于生死不确定,个人愿望难以实现,角色的命运与观众的心里期待是相悖的。
这造就了战争片的悲剧内核。
《紫日》中的秋叶子编剧只需在此基础上,塑造有血有肉、可信可爱的角色,之后的剧情便浑然天成。
而《我的战争》中的人物,却全部脸谱化的让人难以信服。
战斗英雄就一定得是嗓音粗粝、满口脏话的“大老粗”。
缺失对其个性细腻部分的刻画,使前一秒还瞧不起文工队战友,后一秒就因为发现对方是自己老乡,而喜欢上对方的孙北川,怎么看怎么像是土匪豪强。
军中巾帼就非得搞成事事上纲上线的“进步女性”。
没有对其情感变化递进式的描写,使全程都在指摘孙北川,哪怕孙北川将之从地雷阵中救出,也不曾示软,非得等到孙北川牺牲才“真情流露”的孟三夏,看起来也婊得让人厌恶。
主线人物尚且如此,其余配角就更空泛得让人过目即忘。
久经沙场、临危不乱的老兵,就非得在身负重伤,遭到围剿时,搂着手榴弹唱戏;
出身书香、文工队里的青年男兵,就一定是油头粉面、弱不禁风的小生;
而最让人坐立难安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上级首长在说话时,竟依然双手叉腰、自带回音!
片中还有一干众连脸谱化的扁平性格都没有的角色,时不时地顶着“老刺猬”、“老梆子”的绰号出来打个酱油。
这种人物设置,就好比我们农村题材的影视剧中,不是“狗剩”就是“花儿”的命名,想当然的仿似开玩笑一般。
没有让人信服的性格作为依据,角色的所有行动都十分突然、跳脱。
影片还妄图展示多线索、众生相,使得所有事件都机械地堆叠在一起,叙事无序、混乱。
再加之动辄解释战事情况的字幕,整个电影破碎得毫无剧情可言。
02抽空历史的历史片如果不是影片刻意强调“抗美援朝”的话,我相信,就算亲历老兵都难看出来这是朝鲜战场上发生的事。
除了片头车站挂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的横幅,和火车上文工队的一曲“雄赳赳、气昂昂”,影片对这段历史的还原十分模糊。
当年,急行军导致的给养不足,志愿军战士的日常饮食是“一把炒面一把雪”。
长期食用油炒面的战士因上火,而溃疡频发。
而《我的战争》中的士兵,居然吃上了白面馒头,管够。
也因为给养不足,在朝鲜零下三十多度的冬天,普遍来自南方的志愿军身着单衣,却仍要匍匐在冰雪上掩护。
这才出现了“朝鲜战场上冻死的战士比战死的还多”的惨烈。
即便完整归来的志愿军,也大量的被脉管炎、静脉曲张、不孕不育等恶疾折磨终生。
《我的战争》中对此却只字未提,片中的士兵一个个都似装了斯塔克胸口的核反应堆,不惧严寒,甚至连活动能力都不受影响!
历史上的537高地争夺战,美7师火炮、坦克、飞机的投弹密集量达到了平均每秒6发的程度,甚至有战士被冲击波直接震死。
而影片竟然用升格镜头,一次次的重点表现,孙北川连长在近爆点处被震飞,再站起来的情节!
就更不用说在混乱的战场上失踪,之后滞留朝鲜的两万余人的境遇了,影片根本志不在此。
对于战争残酷的表现、战争本身的思考,全部被代之以浪漫主义情怀。
彭顺导演满怀着恋战,甚至是尚战情结表现这场战争,给《我的战争》赋予了一种恐怖主义的气质——不管对手是谁,不管目的为何,丝毫不怜悯生命,所有的人都杀红了眼。
这不仅空洞了这段残酷的历史,更是对历史亲历者莫大的不敬。
03章法无度的战争片从战争片的角度看,《我的战争》就更加惨不忍睹。
朝鲜战场上已经装备了MM1919A6重机枪的美军,在电影里还在用“马克沁”;
他们还舍弃了自己的“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炮,使上了德国的“坦克杀手”。
而那时明明已经用“喀秋莎”作为主要火力掩护的志愿军,在电影里却仍在费劲巴拉地捣腾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
时至今日,我们的战争片也没有做到道具的高度还原,仍旧是影视城有啥就用啥一般的凑合。
即便忽略这些细节不计,从宏观角度来看,《我的战争》也是一部不及格的战争片。
所有的战争场面,只有举枪冲锋,前赴后继的人海战术,表现得到位。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对任何大规模战役中的战术配合的展现。
一个连级建制在作战的时候,只能见到连长发挥职能。
排长、班长……一个不见,连长直接对每个战士下达命令。
这种状态的部队,能在高地争夺战中胜利,也真是不容易。
但最为醉人之处,还是九连一个突击连,居然只因为连长看上了文工队队长,就在战事紧张的时候,天天和文工队混迹在一起……
无力吐槽。
《我的战争》为了洗脑,强行鼓吹大无畏,已经不顾现实战争的任何客观条件了,甚至称其为“反科学”也不为过。
最终,便只能呈现出一片章法混乱,草台班子强凑上局的战争场面。
这部电影绝对和“主旋律”不搭边可能大家一听到“主旋律”三个字,就会想起“帮我把党费交了”的情节,胃里波涛汹涌。
但其实,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只是“主旋律”的一种作用。
更多时候,主旋律电影指得是价值观主流、体现人性光辉的电影。
它并非我们独有,《阿甘正传》、《硫磺岛家书》、《拯救大兵瑞恩》都是关于战争的主旋律电影。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战。
呼唤爱与和平,这才是主旋律电影的真正模样。
换言之,主旋律正应当是你我心之所向的那个旋律。
但《我的战争》则完全不在这个范畴内——“你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的事吗?
”当最后满身狼狈的孙北川瘫倒在地,奄奄一息地说出这句台词时,我对《我的战争》的价值观,已经忍无可忍。
且不说这句台词出现在此是否符合电影情境——被战争凌虐,处在濒死情况下的人,是否会考虑到这种问题。
就谈谈其强行抛出的主题——记住这场战争。
我们的确不应当忘却战争,但我们将之铭记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对其反思,更好的维护和平吗?
可完全没有提供给我们反思余地的《我的战争》,却依然要求我们记住,我不知道、也不敢揣测彭顺导演,究竟是想让我们记住什么。
但确定的是,《我的战争》一定和爱与和平没有关系。
我们恰恰应当时刻警惕,这种片子成为我们的主旋律。
因为,《我的战争》不论是对电影,还是对主旋律,哪怕是对我们现实的和平,都是莫大的侮辱和伤害。
就武器来说,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用的是万国造。
但大部分是日军留下来的制式武器,就是我们熟悉的三八式步枪,花机关冲锋枪和歪把子机枪为主。
但是电影情节明显不是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
因为开始我们是秘密入朝的,所以不可能大张旗鼓的用火车运输。
那么就从第三次战役开始讲起,第三次战役入朝的志愿军大量换装苏系装备,莫辛纳甘步枪,马克沁重机枪,波波斯冲锋枪。
所以他们火车上那些武器装备,我特么基本没看懂。
从战争方面来说,第一次被伏击是完全不显示的。
第三次战役的时候,李奇微的空中绞杀战之下。
你还敢大张旗鼓的用火车运兵,不是找炸么?
还有就是,在我们的大后方,还有大量的敌军埋伏,还有那么多大口径火炮。
你告诉我怎么运过来的?
就算是后来有了米格走廊也只敢把火车开到平壤。
第二次打伏击战,那时候我们不是只有炸药包,还有反坦克手榴弹也有火箭筒了好么。
你就算火箭筒连一级的没有,反坦克手榴弹对于潘兴的正面侧面装甲没有作用,但是菊花可以随便炸啊!
而且补兵的火力支援武器一般是迫击炮为主,你一个连带门山炮是几个意思?
你伏击完美军的先头部队就特么能光明正大的在大白天跑路?
你真当美军的飞机是纸做的?
还能给你回头在埋伏一次把山给炸了?
志愿军因为没有制空权,所以就算苏联支援了T-34和IS-2坦克给我们,我们也不敢在白天开出来。
所以白天我们基本不行军,但到了晚上就是志愿军的天下。
是因为火力不够别人强悍,就只能打近战夜战!
第三次就更加瞎了。
老美敢在晚上过来偷袭我们?
你当老美是猪还是你是猪?
晚上是志愿军的天下!
在晚上老美只有防守的份。
第四次打阵地战,我的天,你用潜伏是对的,但是你玩的步兵集团冲锋是什么鬼?
那时候我国的步兵三三制战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可以说,当年我们国家的轻步兵是世界第一的。
细节啊,大哥。
要你这么冲锋,志愿军早回国了。
还能搞定老美?
战争带来的,首先是谁都无法置身事外的伤害,然后才是荣誉,或者耻辱。
且不说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单就影片本身而言,如果允许打零分,它一定受之无愧。
白瞎了几位演员的好演技好皮囊,内容空洞无物,为了撕而撕,为了死而死。
画面乱,情节无,浪费钱。
另外,那么多老艺术家拍的宣传片也是意味深长啊⋯⋯看到一个评论,大意是说「就像一群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组团重回中国,然后还和中国导游说,我们几十年前把国旗插在了这里,那个北京还不叫北京⋯⋯」嗯,我赞同这个说法。
这个电影吧,没法说 演员都是好演员,刘烨是吧王珞丹是吧黄志忠是吧杨佑宁是吧单拿出来放在合适的本子里都撑得起来,放在这部电影里,真是....... 电影的主题也不错,就是吧,本子和镜头实在一般 想说大了,劲儿不够,想说小了吧,那个台词又太空,几个小配角也一般 就主旋律可能真的不好拍吧 就真是很一般的电影 就这样吧,凑活着看还行
指导本片的导演彭顺来自香港,他对于战争灾难题材的电影有着个人独特的拍摄与导演风格。
之前关于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影片较为稀缺,本片算是十分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入朝作战的各个历史细节。
片中有大量的战斗场景,而且有不少的近景,包括攻坚战、突围战、高地争夺战等等,从这些战争场面中,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那场战争的残酷,以及志愿军战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抗敌、誓死保家卫国的意志、毅力和决心。
不过,片中对于战士之间的人物关系的描述略多了一些,不太符合本片的主基调,略显突兀。
一场一扫百年耻辱的战争居然被现在有些国人所污蔑!
真是可悲!
居然不懂中国为什么要出兵,居然连最浅显的政治意图和军事意图也看不出来!
只能用幼稚和无知来形容!
为什么要打,很简单:古语: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起因确实由于金日成想统一朝鲜半岛,对南韩的入侵,然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开始介入,其中还有想反攻大陆的国民党军队,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军对中国有着强烈的敌视,此时北朝鲜节节败退,金日成发电报请求中国出兵,在此期间美军飞机空袭我鸭绿江边的丹东人民。
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旦北朝鲜彻底覆灭,美国扶持的韩国将统一整个朝鲜半岛,中国的缓冲地带将当然无存,整个辽宁将直接暴露在美军的攻击范围内,甚至离北京也很近!
这种后果就如头顶悬了一把剑,人家想什么时候刺你,就能刺你!
中国能让这样一把剑悬在头上吗?
所以,必须要打,坚决要打!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击美帝国主义援助朝鲜人民共和国保护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守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我就讲几个点。
1.刘烨口口声声说要第一个打进敌师部,后来又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537高地。
那么请问,敌方是孤军深入暴露在你面前,还是两军对垒你按部就班冲锋,还是你兵出斜谷出奇制胜一击制敌?
敌师部被拿下的意义是什么?
你们打的是哪一场战役?
537高地和敌师部的关系是什么?
537高地的难度在哪里?
就稀里糊涂的打,稀里糊涂的爱,稀里糊涂的牺牲,稀里糊涂的胜利,稀里糊涂的在一起。
整部电影找不到一条主线。
2.我的战争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请问,除了一首雄赳赳气昂昂之外,除了几个美军之外,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是抗美援朝?
可以看出战争是发生在朝鲜半岛?
朝鲜战争的因素体现在哪里?
3.又想表达场面的壮观,又想表达人物的英雄主义,又想表达爱情,又想表达人性。
但是看到的只是对剧情弱智的理解。
关键时刻一定是慢动作,志愿军可以飞来飞去,英勇无比。
美军每次都是呆若木鸡坐以待毙。
和兄弟连差五十年,和太极旗飘扬差三十年。
4.九连遭受伏击苦战,人员基本没有减员。
拿石头把美军的路堵了,就直接冲下去了,美军就没有幸存的和你继续战斗?
王珞丹又能唱歌又能弹琴又能护理还能做手术,厉害了我的哥。
最后冒出一个刘烨又想表达什么呢?
除了最后王珞丹挺漂亮之外,不知道这个剧最后的一星来源于哪里。
演技在线,制做精良,故事感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几场战争的发生地缺少明确的说明,如果可以和历史事件对应起来就更好了。
但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役打的多也很惨烈,即使没有说明,也不影响他成为优秀的影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的前行。
孙联长和孟三夏的感情触到人心最温暖处, 到死都喜欢你!
每一种感情都足以让人泪崩,孟三夏和孙北川的爱情,王文珺和刘诗文之间的爱情,张洛东的暗恋,张洛东和老爹的父子之情。。。
社长这次的直肠子爽朗性格挺man的,尤其是挑逗文工团团长的时候,那痞样儿。。。到位。
不如网络大电影
有些人认为美国定义的是非就是整个人类的是非,丝毫不考虑客观的历史原因,当美国把第七舰队开到台湾,还把战火烧过了三八线,那我告诉你,中国就有十足的理由对抗美国!
这和我看到的剧本已经有很大不同了,但总的来说,就算它的整体设计是依赖反讽的话(这词最近提到的有点多了啊)。落实到情节上依然是《我知道你也有故乡》+《说出你的秘密》。这就证明了大陆确实很多人不太晓得台词是咋回事。说点台词是为了证明你爷爷我也有自我意识吗?自打脸。······。
孟三夏哭了,我也哭了,这尼玛太虐了,好不容易看到两人走到一起了,结果还是让人生死相隔了,太残忍了。
说他还可以是因为在主旋律里面好像找不到了,集结号算一个!所以说还行!三星!去掉这个就是个流水账!
主题表现得太差,从头打到尾,太夯,有些场景确实都有黑志愿军的嫌疑。不过国产战争片在技术上的进步还是值得称道的。
看完回家满脑子都是哒哒哒哒哒的枪炮声
看了豆瓣评分很低但还是坚持看了下来,除了那些女兵扔手榴弹这段看不下去外,马马虎虎还能看看,战争片还是能感动一部分人的。
这也不至于比《长津湖》差那么多吧?我觉得战斗场面不错,而且我喜欢王珞丹给五星拉一拉
脱离现实的战争电影,人物表现可圈可点,整体氛围过于压抑,有可能的话,还是希望能够多些这类题材电影,增强真实性,帮助大家回忆这段历史。
刘烨最适合演的还是硬汉和追凶者也里的那个他
那么多人开始质疑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的正确性。唉。即使决策错了,那么多和你我一样的中国人,为了国家,人民,死在异国战场,不值得我们永远感激,怀念吗?
儿女情长的部分拍的怪膈应人的。
2016.09.22 中影航洋
不说宣传片,单讲电影本身,编剧是唯恐情节合理了审片过不了吧!从头到尾硬伤已经导致本片成为植物人。
且不说票房成绩,满屏的电脑特效、毫无意义的镜头、泛滥的抒情场面,就这诚意,如何打动观众?
敌人是拿着高端武器来侵略,我们是用命在反抗,看一场电影真的感觉这么多年活得太浑噩了,感触挺多的。
说实话拍的真烂 毫无技巧的突突突突突突 尴尬至极的爱情戏 又十分尴尬的和战争戏捏在一起了 当小神仙背着 不知道是连长还是排长还是班长 还是敢死队长的 刘烨出来真是想骂娘了 这是拿领导当挡箭牌吗 本来就该2星 但看了那么多1星 这个5星必须打 为了不忘记那场战争的英雄们 2017 7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