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像我,喜欢玩火。
2. 我讨厌失去的感觉。
3. 电影黑暗的调调,像我黑暗的人生。
4. 我不是怪物,我会照顾好自己(并不会)5. 你知道什么是痛吗,当我用红酒开瓶器戳你的背的时候?
我怀孕了。
跟『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紫菱失去却是她的爱情』有什么区别?
肉体的痛和心灵的痛都很真实,没有高低之分。
先来说说我理解的时间线吧。
先是哥哥为爱(保养男人)出国;弟弟和仁硕去高雄玩,划了一个叫阿翔的人的脸;然后就是片头,弟弟回到家中被妈妈骂的那段,说“不要在外面惹事,我都不知道到哪里给你收尸”;接着妈妈意外在家中失足,弟弟开始失去理智,不愿意接受事实,把蚂蚁关在瓶子里;失去收入的弟弟开始在市场帮人买菜(片尾),买菜的大叔还吐槽他才来几个小时就要那么多钱,同时也是那个时候爱上援交哑女;妈妈死后表姐和仁硕哥住进来,哥哥在美国因失去爱人自杀未遂回家,接着就是故事正常的顺序了。
说说比较在意的细节,1.蚂蚁和鱼,自然象征弟弟在乎的那些人(当然最重要的是母亲)。
无法接受母亲离开,他也一直不让蚂蚁和鱼离开自己,一直把他们困在家中,故事的最后,失去了援交哑女和杀了阿翔后(这个才是重点,一个人的死亡唤起对另一个人死亡的记忆),回到家中意识到母亲的尸体还在那里,然后放生了蚂蚁和鱼,在河边和母亲告别。
2.片名出来前(10分钟左右处),有一幕,弟弟慢慢从画面中越走越近,然后脸部特写,表情先是木讷,然后流出了一行泪,接着嘴角似乎有些诡异的笑容。
注意他的衣服,跟结尾放生鱼时的衣服一致,本以为这是同一个时间点,首尾呼应,但是发现片头的地方有单肩包,片尾没有。
因而不是在一个时间点。
个人理解,片尾在河边,是弟弟跟母亲的告别;片头在河边,应该是多年后弟弟来怀念母亲。
3.关于哪些是回忆哪些是现在的故事,可以从弟弟衣服来判断,母亲在时,弟弟的衣服通常是棉外套,妈妈不在时,弟弟的衣服一般是带有皮质的外套,服装的改变也是人物个性的改变,棉外套多多少少有点稚嫩的感觉,而皮质就显得有点成熟和痞气。
当然,妈妈在时,表姐不会住在他家,哥哥也不在家中,也可以作为判断。
4.有一点疑惑的。
硕在和弟弟面对猪头的一段谈话中,谈到问他,“他妈的事怪不怪我?"这一点,比较难以理解,为什么母亲的死有硕哥的责任。
个人猜测,应该是母亲知足那天,弟弟跟硕哥一起在外面混,使得母亲才会没能及时抢救,当然这只是猜测,不过电影中也有暗示,在片头母亲责备弟弟时说过,“回到家中只能面对空气和墙壁”,可见,弟弟经常出去混而不在家。
5.硕哥跟哥哥激情戏那段。
第一开始,硕哥拒绝了,本以为硕哥出于良心,后面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哥哥提到了硕哥的母亲,让硕哥意识到了自己是多么混蛋,关于他在自己房间乱砸,电影里说,他是想母亲了,个人认为不是,只是对于自己做过的那么混账的事的一种无名气罢了。
而与哥哥的后面的啪啪啪,也只是自我的一种释放,一个对自己混账人生愤怒却无法挽回的释放。
关于硕哥的结局,因为表姐刺他时,说过,“你一辈子不能再骗我了”。
所以,有可能硕哥被刺死;另外,表姐是彻底放弃硕哥了,恩,孩子应该打了。
至于硕哥跟哥哥,基本没可能啦,硕哥是直的,只是出于肉体才上哥哥的,并没有爱。
当然不排除哥哥后来养他,毕竟哥哥也养过别人- -,至于其他人的结局,恩,就像考高数,基本靠猜。
6.一部关于底层人民悲惨人生的故事,导演显然企图心很大,同志,援交女,妈妈桑,男公关,小三和渣男,社会暴力,还有台湾邻里的人情(没买水果还送那么多的芭蕉!!
还有一整包烟!!
)。
导演的心很大,至于好不好,见仁见智。
当然,导演也没给出问题的病因和结局之道。
张作骥的《醉 生梦死》简直不能更赞。
本身故事题材到没有很惊人的地步,本片完全胜在剪辑上,拍摄手法也很值得一提。
剪辑手段“意识流”型,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完全剪成一个一个片段,重新排列,看似毫无章法,实际完全有迹可循。
台词是痕迹。
“意识流”型的作品竟然一遍就看懂了,那得多感谢侯孝贤。
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哥哥因为和房客(硕哥)发生了性关系,后来被弟弟看到了懵逼了(这里特别提到硕哥还特意问过弟弟,他妈妈的事,怪不怪他,弟弟说不怪他。
正因为发生性关系,哥哥才去美国,接而母亲不幸离世)他的性向对于母亲来说简直是噩梦。
自身经历也凄苦的母亲整日酗酒,对哥弟两絮絮叨叨(以前弟弟学习很好,后来母亲死了才颓废,片中哥哥说过),哥哥受不了要去美国(片子有穿插这个场景)。
哥哥去了美国之后,母亲依旧酗酒依旧絮絮叨叨,对弟弟絮叨哥哥的不是(影片最开始那一段,还看得出弟弟那时候很纯良)后来母亲死了(影片最后,其实想想很赞,导演把两个连接的片段分别放在了片头和片尾)哥哥回来了(也许也有被恋人抛弃,自杀不成的因素),弟弟颓废,鬼模鬼样,跟着硕哥混日子,并且划伤了硕哥老婆的弟弟的脸。
影片前面大部分都是在叙述这个。
后来老婆的弟弟来报仇了,打了硕哥也想教训弟弟,结果反被捅死了。
故事到这就应该结束了,导演却将母亲死的片段放在了最后,加上弟弟幻想在江边跟母亲拥抱,很震撼。
曾聽信賴的影評朋友說《醉‧生夢死》很像歐陸影展會出現的電影,進了戲院看了戲,瞬間理解了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張作驥在《醉‧生夢死》投注的個人電影色彩實在濃厚至極。
運鏡與收音技法一道又一道如馬戲團般的傾盆,成功把一則錯落的臺灣底層事件,擠壓出近乎瀕死的氛圍。
演技指導最是了得,指導的竟不是人,而是蟲--光是想像劇組如何調教出蟻蛆跳舞,魚蠅嘶吼,就足夠令人佩服。
逛了一下各大網站,從四月開始就有不少篇影評問世,名家輩出。
我對此片好像也沒甚麼可多講,只就三處我疑惑是刻意還是非刻意拍出來的奇處,隨筆紀錄一番。
一,前半段的封閉構圖 全片場景的擁擠與狹隘自然是刻意的,就像全片以濾鏡與晃鏡異化出一座蒼黃斑駁的臺灣一樣。
構圖受其影響,也就容易顯得閉鎖。
我注意到的是:前二十甚至前三十分鐘,每一幕的構圖都是封閉的,諸如拍客廳不拍窗戶開張,拍哥哥的浴室只拍一看就是牆壁死角的接線,菜市場迴廊永遠有違章堵住出路,KTV的門永遠敞開卻永遠不入鏡......不管攝影機如何運動,觀眾的視線永遠都在一眼便會望穿終點與死路的聚焦之處。
不舒服,很不舒服,這種不適貫穿了劇情還懵懵懂懂的前半段。
待電影中盤以降,這種構圖卻無預警的解開了,焦點多變起來,同樣是客廳浴室菜市場與KTV,不再有長時間的封閉,處處都有出口。
這似乎也不是追求前半壓抑後半開朗的戲劇效果,,後半並沒有不再出現封閉構圖,只是較少了些,逐漸沉重的劇情也沒有讓畫面開朗的必要。
那麼,前半段長達二十分鐘的封閉,就竟是否為有意為之,還是單純照著敘事剪接片段,奇蹟似的構成了另類效果?
尚不得而之。
二,令人厭惡的發情 全片的人性惡劣全都在情慾發生之後。
圍繞在牛郎仁碩身旁的每個人,都被拍得醜陋,得不到性愛的關注,就以肢體與金錢的暴力跋扈。
諸如表姊嘴上說「你說甚麼我都聽」實則以包養逼仁碩事事告退,中年富婆揭人瘡疤又間接對仁碩飽以老拳,老鼠哥哥無時無刻不看氣氛的對心事重重的仁碩調情,都是面目可憎,讓人無從同情。
如果這種安排是刻意的,情慾電影與同志電影都是藝文電影的某種次文化主流,《醉‧生夢死》這樣去揶揄情慾者不看狀況,以為作愛就是生命圓滿手段的白目,是不是在挑釁些甚麼呢?
附帶一提,許多人說黃尚禾飾演的哥哥一角不夠亮眼,跟老鼠與牛郎比起來顯得單薄。
但我覺得這個角色拍出單薄就成功了,因為他就是一個性格單薄的人,他對自己同志身分過量的矚目,讓他看不見除了同志身分與同志情慾外的複雜人間。
把哥哥拍得越是刻版,反而越是加強了這種單薄的諷刺力道。
三,剪不下去的雙結局?
在蛆蟲寄屍的意象之後的連續兩幕,不論哪一段都能抽來當作結局看待。
倒數第二幕是老鼠在河邊與母親放生,是一種收法;倒數第一幕是老鼠在菜市場閒逛,擦身而過的仁碩走入陋巷,打開片中從未揭露的巷口,被開啟的閃亮大門替這部陰鬱電影開出空前的燦爛,也是一種收法。
前者和解的意涵能把故事兜圓,後者開啟的意象能把風格收攏,作為句號都很恰當,最後卻是兩者並置,令人想不通。
當然硬要解釋兩者有其關聯亦無不可。
老鼠與仁碩逛大街的時間點不明,可以說是他們還沒下高雄惹事前某時某刻的吉光片羽,也可以說是他們找到跟黑幫和解(逃跑?
)的手段,過起新生的日子。
不過這個故事本來就有太多兜不攏的一廂情願,光是高雄行到底為什麼會砍人就無從解釋,企圖用圓故事的思維去擺弄解讀,似乎是較為不適風趣了。
這終究是一部意念至上的作品。
還是,莫非張作驥認為,在這兩者間要抉擇出更好的一種是如此困難,以至於乾脆把決定權丟給我們觀眾了?
真是如此,那也太任性了吧?
同性只是该片很小的素材,既然披了这个外衣,就要反映一下该题材问题和现状,不然就有很大噱头嫌疑。
影片的名字醉生梦死,基本概括这部影片的内容。
无论是卖菜男孩,哑巴妓女,硕哥,都不是因为不可抗力成为社会底层,而是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
影片中无处不穿插的,酒和蚂蚁象征都很好地串联了整部影片,但蛆宝宝的出现,有点用力过猛嫌疑。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影片的节奏实在拖沓,拍成一小时46分,我都是用加倍速度看完的。
《醉,生梦死》是导演张作骥的新片,整个电影基本上都是暗色调,拍的隐晦而且难懂。
“导演想表达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和沉重的母爱。
”看完全片,我发现我没看懂,又跳着看了一遍,将之前忽视的情节拼接起来,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
沉重的母爱是有体现,但毕竟占的比例也不够,倒是最后老鼠的哥哥和他母亲对话的那段,印象深刻。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和表现的东西过于庞杂了,导演想要表现太多东西了,但是大杂烩并不一定好吃,母爱、同性恋、爱情、兄弟情等,都想说一点,总有顾及不到的地方。
老鼠是影片的主要人物,他过去的故事是通过几个人串起来讲的。
他离开母亲去了高雄玩过几天,他把黑老大的脸划了一刀,留了疤。
他回到家,他的母亲担心,说自己好几天不见他,他只说自己去玩了,玩什么也不跟母亲说。
母亲抱怨他跟着硕哥玩,整天还带垃圾和臭鱼回家,说他以前不是这样的,老鼠默默流泪了。
我猜,影片一开始,可能他妈妈就已经死了,这时候,妈妈是他幻想出来的。
把黑老大刺伤这件事,一直贯穿到影片结束,黑老大把他和哑女绑到包间,他把黑老大杀死,回到房间,他回想起了发现妈妈死在藏酒间,身上爬满了蛆。
后来,他和妈妈站在河边,妈妈将酒倒光,他将鱼放生,俩人抱在一起。
《醉,生梦死》标题隐没,影片开始,大部分是他妈妈死后发生的故事,只是他一直不敢接受这个现实。
老鼠跟哑女在一起的时光才显得稍微有点浪漫。
他给哑女擦拭伤口,让她不要再跟打她的男人上床,还把自己的钱给她。
把一把香蕉剥成花的样子,两个人咬着吃;把酒洒成“LOVE”的形状,点亮看火光;一大排饮料插上吸管,俩人比赛喝……为了保护哑女,他把经常打她的嫖客阉割,俩人慢慢下电梯,带他去自己的屋子,俩人在房间和着音乐起舞……黑老大为了报复,把他和哑女捆绑了去,他看见倒在地上的哑女,将弯弯的刀插进了黑老大的喉咙。
老鼠是很想保护他生命中重要的东西,他不希望他们离他而去。
他跟表姐喝酒,他突然想到那只在我面前挣扎挣扎死去的老鼠、那条鱼、和倒在地上的妈妈。
不想失去,却总在失去,人生无奈,唯有醉生。
影片中还有一只陪伴着他的蚂蚁,他不想让它到外面的世界,他认为外面的世界太危险,它肯定活不久。
这跟他妈妈对他哥哥说的话竟然那么相似,她害怕同性恋哥哥在外面会被人欺负、被人笑话,而她无能为力只想让他呆在自己身边。
而最终,老鼠将蚂蚁放生,同性恋哥哥去了美国。
没有什么是强留能够留住的,他跟硕哥混在一起,哥哥也不在家,妈妈独自一人,发生了意外。
归罪于谁,他们都心里有愧,只好装作不在乎的样子。
老鼠的哥哥是个同性恋,他成绩优异,但活在母亲的碎碎念中。
他可以白天做着体面的工作,晚上去同性恋酒吧。
他一直对自己是同性恋这件事耿耿于怀,他希望母亲能够接受他。
而母亲一直酗酒,对这一切无可奈何。
去美国前,他跟母亲敞开说,他认为母亲一直很烦恼的样子,每天碎碎念,这让他受不了,他才想去美国。
“我不想看着你荼毒自己,荼毒我……荼毒弟弟。
”他希望母亲能够接受自己,不管他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他都是她的儿子。
后来,母亲死后,他说弟弟一直将母亲的死怪罪于他,他也很后悔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他去了美国,自杀过一次,没有死成。
哥哥这个人物塑造其实挺单薄的,他只是一个想要受到母亲正眼的同性恋儿子,他想让母亲坦然接受事实而已。
而母亲却并不是不接受,只是她害怕自己的儿子在外面被人欺负。
这可能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一点,接纳同性恋,阻力并不在于父母亲友,而在于家庭外的世界——社会。
老鼠的朋友硕哥,他经常跟他混迹一起,他对硕哥有一种崇拜。
”我觉得硕哥是一个英俊的猪头,优雅的躲在敢爱敢恨的表姐怀里,呻吟着,呻吟着。
“其实我不太能感受到他对硕哥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硕哥是一个混混,他跟老鼠的表姐是情人,在此之前,还跟一个富婆女在一起,有过孩子,把钱和一颗肾给过另外一个情人。
他似乎很潇洒,他每次挣钱都说是要寄给他美国的妈妈,但这是一个谎言,富婆女后来找表姐谈过,说他妈妈得癌症死了。
硕哥每天跟不同的女人混在一起,为了钱,他什么都做。
硕哥说老鼠他们一直都在怪他关于他妈妈的事吧,老鼠说没有怪他,是她自己不小心的。
他被每一个人爱用力的爱着。
富家女想要留住他,却找来黑老大,把他狠狠打了一顿;表姐想要留住他,但她知道她一直生活在他的谎言里,她拿铁器插了硕哥几下,让他感受一下真正的痛苦是什么样的。
老鼠的哥哥将被打的硕哥带回家里,俩人发生了关系。
他们俩人似乎是互相舔拭伤口才在一起的,最后硕哥被表姐刺伤也是被他带到医院去的。
硕哥更像是在寻找,他一直寻找那个真正爱他的人。
而每个名义上打着爱他的人,都在干伤害他的事情,拼命想要留住他,这种爱很疯狂,也很病态。
表姐和他爱过的其他女人一样,只不过她不能容忍爱情里面的谎言,然而她其实一直都是知道的,她对硕哥的评价就是:”他像一直苍蝇,到处寻找寄生对象。
“蚂蚁、臭鱼、老鼠、蛆不断在影片中出现,这组意向可能代表某种含义,有的影片种解释清楚了,有的没有。
外面的世界很危险,生命很脆弱,需要陪伴,如果生活很痛苦很无奈,只能用酒精麻痹,疯疯癫癫的,好像说:这一切我都不在乎。
然而,酒醒了,才明白,不在乎只是伪装在乎的形式。
影片还有一个亮点,李白的《将进酒》诗句出现在影片前,而戏曲频繁出现,跟主题切合。
”又是一个平静的下雨天,我又想起了我思念的人,真希望她们都能像蚂蚁一样,一直围在我的身边,不会离开我“——老鼠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这里有更多影评
又是一个平静的下雨天我又想起了我思念的人真希望她们都能像蚂蚁一样一直围在我的身边不会离开我《醉·生梦死》的导演张作冀说,这部电影他想描写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但无论是从镜头切换、画面色彩、还是演员表演,我们看到的都不是诗意的栖息,而是乱世中踽踽独行的蝼蚁,是一场压抑的黑。
《醉·生梦死》将镜头对准了台湾小角落的四位主角:母亲从十二岁学戏,丈夫婚内出轨并组建新的家庭,为了养两个儿子,母亲只要低身改行做了妈妈桑。
每日以酒浇愁;大儿子上和学习优异,美国留学,却因为性取向自杀未遂,回到台湾工作,白天在电影公司上班,晚上在gay吧助演脱衣舞,做着回到美国的白日梦;二儿子老鼠之前努力上进,音乐书法样样出彩,在哥哥出国之后性情大变,偷窃、砍人,混迹大街小巷,以刀为剑,快意恩仇,却对一名哑巴妓女呵护有心;租客硕哥作为夜店头牌,夜夜笙歌应酬满满,说把钱攒起来寄给美国的母亲,却隐瞒了母亲早已去世的消息,已婚、有一女,却抛弃两人,把钱和一个肾都给了情人。
一位母亲,两个儿子,一个租客。
同一屋檐下,内心却各怀心事,正应了醉(母亲)、生(硕哥)、梦(大儿子上和)、死(二儿子老鼠)这四种情绪。
导演说,这部电影是在讲母爱,在母爱之下,会让你更茁壮,也会让你更受伤。
《醉·生梦死》的英文名是《Thanatos,Drunk》,对于这个名字,制作人解释为:Thanatos是希腊神话的死神,以这个为片名是想表达,死神喝醉了。
中文片名里醉生梦死的概念是来自李白的《将进酒》,背景音乐里演唱的就是李白的《将进酒》。
所谓的醉生梦死,都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酗酒抽烟、糜烂堕落都是因为生活失去了精神支柱。
导演说想要表达的是母爱,这也正是《醉·生梦死》中那一独特的“·”,前者是母爱,后者是衍生。
导演不是叙事的高手,却是电影氛围的营造师。
潮湿粘稠的台湾天气,杂乱逆光的果蔬市场,奢靡淫乱的牛郎夜店,错落老旧的客家生活。
有人说,张作冀是继侯孝贤、杨德昌之后最会表现台湾本土生活的导演,这话确实值得让人好好品味。
张作冀确实是表现生活的高手,甚至,当老鼠在城市的山头行走、攀爬又进入楼里的卧室时,我有一种恍惚感,这不就是大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吗?
两者手法一致,同样是用游离余生活之外的眼光看世界。
但导演太爱隐喻了,且手法并不高明。
老鼠、蛆、吴郭鱼、蚂蚁,正是四位主角的动物性表达。
蚂蚁是哥哥上和,一直想要逃离出玻璃瓶去看外面不安又躁动的世界;蛆是硕哥,寄生、最后会变成苍蝇,到处去寻找寄生对象;弟弟老鼠就是老鼠,陷入泥泞的沼泽,坐立不安又爬不出身;母亲应该就是吴郭鱼了……无论故事多么复杂,性取向多么朦胧,双结尾多么蹊跷,这部片子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世事艰难,人如蝼蚁。
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结尾部分,硕哥说要回去充电,转身传过人流不息的菜市场,走入忽明忽暗的小街细巷,巷子真窄,仿佛阳光永远也照不进来,但我们深知且明了的是:正是因为这阴暗和潮湿,墙底的蝼蚁才得以存活。
命运的沉重严厉。
极端行走。
我愿意我是的,我坐在黑暗的空椅上,我身爬满蛆虫与黑蚂蚁。
纵欲而不知节制,蓝酒蓝火。
死亡无声,我双手满是血。
只是我们活了下去,像读殡葬诗。
我选择热烈,却因此走向寂静。
我们都受蒙骗,并且危危前行。
生活的腥臭杂陈,每个人的身体,便成为无法不接纳的暗河。
—该片获十项金马奖提名。
因为张导电影生涯的褒奖不断,慕名而来。
但失望也不能说糟,只能是我不爱看。
电影之深烈黝黯,是对生活黑暗面的严肃审视,死亡之舞,如刀,划开过去与前路,迷迷撞撞,无路可走。
你以为生无可恋,“我”却在蛆虫与臭鱼与庸俗欲望之间徘徊贪恋,自得其乐。
很荣幸在深圳艺术电影展中看到《醉生梦死》,电影中的硕哥来到了现场跟大家分享电影拍摄的点点滴滴,最后还跟硕哥拍照了,好开熏,哈哈,下面开始说正事。
何为“人生”?
何为“爱”?
这样的话题好像并不讨喜,说这梗已经问烂了也好,说特不喜欢这种玩虚的问题存在也罢,生活本来就很无聊,找几个问题扯掰扯掰日子也好过一点,更何况每天就赖在人生里,不谈点人生多少也过意不去。
生活中偶尔会听到有人说“不要跟我谈什么人生,瞎扯这些东西根本就没用”,一不小心提起“人生”俩字,气氛大多一下就变沉重。
然而于我并不同,“人生”两字包含的趣味性太多,平平淡淡是一生,轰轰烈烈是一生,潮起潮落是一生,先苦后甜是一生,碌碌无为是一生,惊艳世人是一生...人太多样,情感太多种,如此不一样的活法,“人生”俩字多有意思。
"醉生梦死",透露太多生活的气息。
熙攘的菜市场,孤寂的湖边,发骚的舞厅,错综的房间,故事的一切源于爱,异于爱的形式。
台湾导演张作骥2015年的片子《醉生梦死》,有幸这个月初始能在创意园看上一眼,虽时隔1年多,但心底已满足,毕竟艺术片的路途终究坎坷。
看完片子,第一感觉是人都缺爱,而人在传递爱时又太固执于己。
爸爸为了女人抛弃家庭后,妈妈当了妈妈桑,沉迷于酒醉;哥哥是个gay,白天在电影公司上班,晚上却是个骚劲十足的夜店舞男;硕哥是租客,敢爱敢恨的表姐是他的女朋友,为了生存硕哥常年混于了公关男行业;至于“我”,叫老鼠,在家养了蚂蚁和臭鱼,每天游荡于菜市场,还有一位哑巴女友。
人物关系并不复杂,“醉生梦死”就是代表着四个主人公的生活状态。
成天买醉,碎碎念的妈妈是醉,为了生存游走于钱里的硕哥是生,拥有多面性生活的哥哥是梦,而晃荡在菜市场,无所事事的“我”是死。
"生死轮回,醉梦补给"是看完片子,浏览完导演的采访后特别想说的八个字,说是点题也好,对影片的总结也可以。
生命轮回不用解释就可懂,而醉梦也很简单,是大多数人面对枯燥的生活状态,会不自觉想到的一个补充。
除了不同的生活状态,感受最深的是片中人物各异的爱。
喜欢买醉的妈妈,心里是个彻底的东方式妈妈,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是在意别人的看法,担心孩子以后的日子会难过,会被人异样看待,而不是在乎孩子自身快不快乐,虽不赞同这种爱,但纵观周边的妈妈都是这样的一种付出,可能导演的用意也是出于此吧。
最后妈妈跟哥哥的谈话,妈妈的爱直露无疑,看着心疼,但也替哥哥痛,导演借哥哥的口表达了作为同志的苦楚,话语扑面而来,心酸之意油然而生,但感染力远不及行为传达出来的效果,李安断背山的同志情更注重于生活的表现,那种心酸之情更加刻骨铭心。
表姐对硕哥的爱于哥哥对硕哥的爱跟“我”对硕哥的爱都是不一样的。
于“我”,硕哥是我从小崇拜的偶像,是一个大哥的形象。
于哥哥而言,硕哥是特别的一种存在,但其实就是爱人,不过区别于女孩跟男孩的那种爱人关系,没有歧视之意,而是感觉爱的表达不一样,即使统称为爱情。
于表姐,硕哥是个可以见家长的男票,但也区别于平常男女朋友的一种爱,硕哥结过婚,有一个女儿,甚至还割过一个肾给情人,而且长期从事公关男的工作,这些表姐知道后都是可以忍受的,只给硕哥抛了一句“你在背后怎样都可以,不要在我面前做”,表姐的爱包容了所有,但保持了面子尊重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在知道硕哥跟哥哥的事情后,她把爱变成了恨,直接将锤子刺入硕哥的胸口。
“我”对哥哥虽责怪多些,但没表达出的爱是因藏心底了。
“我”对哑巴的爱毫无索求,毫无理由的给哑巴钱花,毫无理由的帮哑巴“解决”麻烦的客人,大半夜给哑巴买蓝色的衣服,带她去秘密基地,给她剥香蕉,跟她比赛喝益力多,一切简单而美好,在看影片的时候一直很害怕导演将这纯纯的爱破坏,还好没有,尽管结局不尽人意。
而硕哥爱的表现都是源于现实的无奈,所以更多的是以谎言来传达。
人生和爱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也是个说不清的问题,感受就好。
微信公众号:喜剧收场。
昨天看的影片醉生梦死还徘徊在脑子里,还有豆友的影评,他想留住他哥哥他妈妈硕哥和站街哑女,可他到最后一个人都没能留住。
世界有时候太过于荒凉的,而且很多时候越是对于单纯有真心的人越是如此。
那痛是那样的广漠那样连绵不绝那样包含一切,就像台北的阴天一样。
没有那份经历的人不会明白,多深的痛就能让人学会多深地爱。
所以一个经历过真的痛的人,他如果真的爱上一个人,他的爱表面上可能像海面一样平平无奇,可这爱一定像海那样深。
他会把自己的灵魂和生命完完全全的交给那个人,可以为那个人拿出自己能拿得出的一切。
他好像失去了自我,但其实并没有,他的自我就是爱他。
所以我很爱男主这种类型的人,自己也正是这种人。
可是,这世界上这种人极少,对于与我们没有缘分的,就放手吧,好好经营好自我,等待那个真正能走进我们生命的人。
或许永远没有,可我们别无选择。
看完电影已是凌晨两点,喜欢电影错乱的叙事方法和比娄烨还要晃的镜头。戏曲,蚂蚁,蛆虫,镰刀,鱼,妓女手中的伸缩球,巷子深处的门…电影的各种隐喻和符号出现让人想起金基德,演员的青涩演技也恰到好处,是部好片。
够底层够黑暗,弟弟刻画的很成功,女配很惊艳。张作骥一贯的风格,黑暗,幽深。三星。
一样的颓废迷茫混乱,个人感觉不如台北晚九朝五来的有趣,两位的肉体,值得了。。。
#资料馆#有不少主角从场景中消失后留存的空镜镜头,如此般对人物生活空间的凝视或称人文主义关怀间或接续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动物意象也用得恰到好处,不管是鼠蚁、蛆虫还是猪头,均基于人物所处环境又与叙事相贴合,不做作不夸张,冷酷中又带着些许温柔,算是种残酷的诗意吧。
台湾底层人民的迷失天堂。
期待值超高,然而并没有看懂。我宁愿相信金马把最佳女配给了此片是因为蛆虫满身的不易。剧情简单直白,以至于更愿意打上文艺的标签。所有人的戏份似乎没有轻重,所有人就像生活一样各自是一个中心却交织在了一起,只不过本片有些露骨的现实。镜头很不错,但是影片太深刻了,看不懂。
#BJIFF6#潮湿的台北,燥热的西门红楼,阴郁,腐朽,颓靡,破败。像刀子直抵胸口,尖锐,刺痛;像爬满蛆虫的腐烂尸体,难以启齿,令人作呕。醉了酒喋喋不休,喘息熏染着恶臭。整部电影就像是在昏黄暗室中隐秘窜动的幽蓝色火焰。李鸿其的表演值得称赞,张作骥作得我挺喜欢的。
没一个正常人,全都有病,镜头晃得头疼
讲母爱??!!反正我是没看出来。而且一个这么烟火气的背景,怎么都不说人话
拍得很穷很不高级。告诉我们两件事:全台湾的男生都是gay/可以变成gay;当gay很苦。暴力 裸露 性爱镜头不知所云;叙事混乱,剪辑更像是偷懒。总的来说 不够风格化或说这种风格不足够有趣 更像是技拙。个人很不喜欢。
气氛渲染很烈,演员整体都很好,尤其老鼠羼杂神经质跟自毁跟纯真的状态挺可爱的,用蛆和蚂蚁做隐喻是种挺古朴的艺术电影范儿。墙上的海报诸如猜火车春光乍泄什么的未免直露了些不符人物身份,当然也有可能是导演有点恶毒的自我揭露。哥哥电影公司的海报倒是应景,那些片子我全看过
我喜欢的那个张作骥他回来了!!!!
一切虚妄看似实际,一切实际皆为虚妄。电影三观不太正,少儿不宜。
2.5,和陈果的世界很像。不问所有动因,每个人都有最开心怡然自得的那一面,就挺好。想看老鼠传。
生活根本没逼你到那份上,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惺惺作态和自我欣赏。我觉得影片营造的绝望感还不够。2018.11.27
杯子空着定要倒酒吗?不醉不归定要堕落吗?醉生梦死定要伤人吗?从父母到孩子,从卖菜到卖色,从优秀到摆烂,从发誓到哄骗……选择只在一念之间,而代价却在持续加重~#西门红楼,金门高粱#
補記
破破烂烂的小巷子和菜市场,回忆住澳门北区唐楼的日子,发霉的味道,蝼蚁一样的人生。但是这个片子无时无刻不透露着王家卫的影子,对比起来手法还是太装逼。后半部妈妈的线很精彩,表姐那条线又扯出一个前任墓地谈心什么的,太矫情,台语片真的很容易矫情
生猛又烂漫
原谅我修行不够,看不懂这部电影想要表达什么。另,你们这群文艺片导演什么时候才能放过gay群体?难道gay真的都如你们电影中表现的那么阴暗、肮脏、无望、滥交吗?我们活的要多阳光有多阳光,要多健康有多健康,要多快乐有多快乐。请用客观的镜头来记录,OK?不要再抹黑了,让人看完后只能唏嘘或者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