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乐章
Sterben,Dying,告别交响曲(港),我去死一下(台)
导演:马蒂亚斯·格拉斯纳
主演:拉斯·艾丁格,科琳娜·哈弗奇,莉莉丝·斯坦根博格,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罗伯特·格维斯戴克,汉斯-尤韦·鲍尔,Anna Bederk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Nico Holonics,C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24
简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届中年的指挥家汤姆,在两端之间进退维谷。即将举行的演奏会诸事不顺,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老父失智症恶化,老母癌病缠身,恐不久于人世。前度女友临盆,他亲自迎接新生命到临,更充当代理父亲。妹妹爱上同样酗酒的有妇之夫,生活一塌胡涂,更把他的音乐会弄垮。长期抑郁的作曲家决意寻死,他不得不为好友善后。一次..详细 >
【全员都是吃了诚实药的爱无能人类,毁灭吧,赶紧的】看完心情和导演描述的亲密关系一样复杂。期待导演说的电视剧版本早日上线。
[7]一众德国戏精支撑起的年度群戏。角色素材和主题联结都缺乏有力的更深入的支撑,做成迷你剧是更好的选择。
精神德国人🇩🇪
和母亲的对话唤起一些东亚家庭的PTSD…喜欢妹妹的故事,最后的结局也
情绪很复杂的,从母亲视角的留守,和传统的孝道教育相悖感到不爽。只是在父亲替补席上的儿子,一直舔狗。突然出现个酒精成瘾牙科护士妹妹,妹妹和情人doi隔天起来会莫名其妙过敏,感觉这条线完全可以不在。三个小时分成两段才看完。
在欧洲人的故事里,他们铭记一生的灾难性一天,对于中国小孩来说,大概只是无数个平凡日子中不怎么起眼的一天。
东亚肯定拍不出这种作品,敢于和至亲直言不讳,敢于同挚友直面死亡。
a chimp with a machine gun
我觉得能let someone go是很需要勇气的,也不觉得男主真的冷漠,不然不会有三版不同气质的死亡乐章,最后一版非常动人
几个月前一个无法入睡的深夜把几部片子加到了片单 其中最期待的就是这部 三个小时 完全不觉得漫长 亲情 患癌的母亲和失智的父亲 不爱儿子的母亲和不爱母亲的儿子 但等到母亲亲口说出不爱自己时 最后的假象也破灭了 捶向桌子的那一拳 是愤怒是无力更是撕开伤口后的痛苦爱情 相比哥哥这条线更喜欢妹妹的 不拘现实约束的麻痹迷茫 动人的歌声 两者加在一起吸引到的是一个有妇之夫 友情 自己不能决定生死那还有谁能决定 理想的完美和世俗的眼光到底如何取舍 创造是痛苦中产生的 创作者是有洁癖的 所以 抑郁也是必然的
看完心里沉得像搁了块湿抹布…… 哎
原生家庭会深刻影像我们之后处理情感关系的方式,可惜影片的内容明显过载,换一个能力更强的导演完全可以把时长控制在两小时内
我是一切的反面。我是反面的反面。/太痛了….
虽然分了好几章,其实还是有点“杂乱无章”。但有许多精彩段落,比如父亲的去世,女儿的拔牙之恋(一部分),还有自杀的作曲,“我要的不是声音变小,而是完全消失”,这样看来,死亡确实是最简单的选择了吧,它比看见别人对音乐的评价容易。对我来说最点题的胡是Tom的,“最麻烦的的是,一件事不止是一件事”。#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05@大光明2楼,昨晚
在以开头小女孩的话语作为生活态度的引子后,四个章节却走向了两种极端的生活态度,一种是委曲求全,一种是神经放纵。而它们情绪的相似性又连接了两方生活的一部分,最终构成了共同的,对死亡的冷漠和疏离
I appreciate this kind of opinion about Life and death that the director conveyed in the show.森林真美。
章节、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比较低,不太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当作短剧看似乎更合适。
有点“托尼·厄德曼”的意思,电影自己还Q到了。我们都在奔赴死亡,看完会觉得普通人、普通家庭、普通死亡过程其实没什么不好的。
“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快乐”,也不是每个家庭都必须相亲相爱,因此那段母子对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情非得已的表达,完全直面真相,而非在“这是可以说的吗”的层面停留。抛开那些义务和责任,不谈对错,尊重个人的选择,会在天翻地覆中取得片刻的微妙平衡吗?最重要的是距离感吧。
这玩意是短剧吧?!生与死的乐章,艾丁格真的是越来越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