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故事还是高中时代,那时候看完只觉得简直是神一般的故事,同时感叹自己脑洞之狭隘。
这次看到根据那篇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自然感觉很过瘾。
相对于小说,电影设置了很多悬念,也把“我”这边的故事设定得更加完善。
废话不多说,下面是整个故事的时间线。
首先故事是关于一个时空特工A想传送到过去试图阻止1975年的一次大爆炸。
这是一个时间环,我们选择的切入点是1970年1970年,一个从未来传送回来的特工阻止了一次爆炸,但是他在过程中被烧毁了脸。
他传送回未来,然后整了容,我们称他为主角A。
他再一次传送到1970年去试图阻止5年后的大爆炸。
1970年,从未来传送到这里的主角A在酒吧当酒保,遇到了B,B开始讲述他的故事:1945年,B被父母抛弃在孤儿院的门口,她在孤儿院慢慢长大。
1963年,B在夜校外面碰到一个神秘男人C,并与C相爱。
1963年,在与C相爱之后,C突然在一个夜里离开,而此时B已经怀上了C的孩子。
1964年,B生下了孩子,并变性成为男人,而孩子被偷走。
1970年,B在酒吧与A相遇,并向其讲述经历。
1970年是一个关键点,B与A相遇后,A带B回到了1963年,此时已经是男儿身的B在夜校与年轻时候的B相遇,也就是说,此时的B就是之前的C,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环。
于此同时,A又传送到1964年,偷走了B与C的孩子,然后又传送到1945年,放到了孤儿院的门口。
此时B与C的孩子成了最开始的B,又形成了一个环。
放下孤儿的A又回到1963年的一个夜里,从B身边叫走了C,并告知C,他应该已经明白他就是那个让B怀孕的男子,他应该成为一个时空特工,并把C带到了1985年,成为了时空特工。
此时的A决定退休了,他回到了大爆炸的前夕,也就是1975年,准备在那里结束工作。
但是设备出故障,没能让时空穿梭设备正常关闭,而长久以来的时空穿梭已经对A造成了一些影响。
同时,A察觉到,大爆炸可能是他自己造成的,于是杀了正在谋划大爆炸的未来的自己。
但是A已经被影响,他自己还是会慢慢变成那个未来的自己,并策划爆炸。
···1992年 ,做了7年时间特工的C传送到了1970年去阻止一次爆炸,但是在过程中被烧毁了脸。
也就是说,此时的C就是最开始的A。
时间环结束。
命運輪迴,未來能否改變?
《前目的地》的觀看,从同个人的穿越而探讨“人的轮回”问题,这引發我对人的一生及时空、维度的思考。
《前目的地》述說着一名时间特工“我”奉命穿越时空,以试图阻止恐怖分子“炸弹客”的恶行。
而在他最后的一次任务中,他来到了1967年,在一个酒吧,遇见了约翰。
约翰向他讲诉了自己从一个女孩到最后变性成为一个男人的辛酸故事。
“我”决定带约翰穿越时空完成他的复仇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隐藏在时间悖论下不为人知的秘密。
结果,该电影所有的角色都是“我”的不同阶段。
变性后的自己与未变性的自己生下孩子,那孩子确又是“我”的幼年,中年的“我”杀了老年的“我”……这部电影绝对是我看过的最烧脑的,它错综复杂的穿越,让人不禁赞叹。
混乱却又清晰的思路,为我呈现了一幅命运的结构画卷。
高速、紧凑、运行大量脑细胞,高智商、高情商的综合,使此部成了我欣赏的电影之一。
然而就如酒吧里的“我”问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调侃说“先有公鸡”实际上不是在开玩笑。
当出现时间悖论时,鸡和蛋的问题会演变成一只鸡下了一个蛋,把它送回有鸡之前的时间,这只蛋孵出来的就是世界上第一只鸡。
自己就是自己的本源。
能穿越,就说明时间轴被扭曲了。
但该电影确在婴孩的返还此处存在不足,没有把它的头尾完美结合,就如蛇没有咬住它的尾巴而无法形成一个圈。
正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创作的总会存在瑕疵!
两性人、穿越、命运等的话题,颇为巧妙地融合,这类新的题材,为我们观看者带来了一种新的影片模型,激发了我们观看的兴趣。
从同个人因穿越而参与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与该阶段的自己所发生的种种一切,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觉与心灵的体验!
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考虑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不断开发我们大脑的运行程序。
在这部电影中诉说了过去与未来是同时进行,过去同未来相互影响、又似乎过去和未来已是固定,不可改变。
我们如同莫比乌斯环,周而复始的延续着我们的命运。
穿越让时空再现一次,未来究竟到底是如何?
我不禁发问到底是我们掌握着命运而改变未来?
还是未来已是固定,只是我们并不知道另一选择会带来如何的未来,从而自认为是我们掌握了命运??
《前目的地》是成功的,是值得我们去观看,是可以让我们细品深思人生的哲学,是我们对生活的世界的又一探讨学习!
然而我们也无需过分地思考此类问题,因为穿越是否存在,我们无从得知。
即便存在,它的发生也是需要概率与机遇。
《前目的地》带领我看到了新的视觉领域和突破了我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为我带来了新的人生领悟!
这电影是根据罗伯特·海因莱恩的短篇小说《你们这些还魂尸》改编而成的。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微博,文中用简短的200余字讲述了一篇极其精彩的科幻故事,内容如下:1945年,一个女婴被抛弃在孤儿院。
1963年,长大后的女孩在公园里与一个男人一见钟情,一年后产下了一个女婴,随后男人消失、女婴被偷。
伤心欲绝的女人做了变性手术,整日酗酒。
1970年,她路过一个小酒馆,酒馆老板把她招募进了一个神秘组织,进行时光旅行。
他被送回1963年,在公园里和一个年轻的女孩一见钟情,一年后女孩产下一个女婴。
就在这时,他又接到新的任务,为了不让女孩做未婚妈妈,他旅行到1945年,将婴儿遗弃在一个孤儿院。
之后他又接到了新任务:返回1970年,去一个小酒馆假扮酒馆老板,伺机招募人手。。。
当时看完这个故事梗概我惊呆了,没想到竟有如此奇葩又惊世骇俗的故事!
相信眼明的观众一下就看出来了:故事中的女婴、母亲、神秘男、偷婴贼、变性人、和酒馆老板其实都是同一个人。
这故事讲的就是宿命轮回,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前也有人拍过,只是像这种情节如此令人意外又觉得倍感诧异的故事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也第一次被惊讶到。
正当我纳闷这么好的故事为什么没人把它拍成电影的时候,昨天闲着没事在网上找电影看,然后翻着翻着就翻到了一部名叫《前目的地》的片子,伊桑·霍克主演。
看到将近一半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原来这部电影讲的故事竟然就是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的那则短篇小说!
电影与小说区别不大,几乎就是照着小说拍的。
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部分情节进行了润色,增添了一些细节,丰富了剧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伊桑霍克在好莱坞也不知道变成了几线明星,近两年尽是接拍一些小成本电影,像本片和去年的《人类清除计划》,据说后者拍摄成本才300万美元。。。
虽然成本低,但好在这两片子的剧本都非常不错。
这电影还让我想起了3年前的《环形使者》,虽然本片比《环形使者》好上许多,但其实这两片子都有许多共通点,最明显的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拍摄成本,两者都很低,场景基本都选在一些地下室或者残破的仓库内,拍起来真的很省钱。。。
第二,两者科幻元素都非常不明显,大概迫于经费有限,在影片中基本很少能看到CG特效,《前目的地》中的武器和那个“时间机器”看起来是如此的简陋和寒酸,跟普通装乐器的箱子一样,没什么特别之处。
大场面几乎没有,完全没大片的感觉。
好在剧本过硬,故事新奇,要不然100%会被人扣上“烂片”的大帽。
当你看懂之后,你就会觉得这片子简直恍如神作如果我们假设这个故事的设定是真实并符合逻辑的,那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否真的有另一个外貌与年龄不一样的本体在与我们交集着并改变着我们的命运?
我们又是否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改变着我们自己本体的命运呢?
也许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终于看明白了,男/女主在不知道炸弹狂人是谁的时候,把自己转移到自己落魄的时候,把落魄的自己带到少女时代,把少女的自己干了之后,又把落魄的自己带回到落魄的年代找到罗伯森继续做上特工,然后自己又回去把自己干自己生下的孩子送到孤儿院。
然后回到自己的年代,在寻找炸弹狂人无果的情况下,跟罗伯森打了辞职报告,选择把自己瞬移到炸弹狂人第一次作案前退役,却发现时光机没有失效,实在不甘心的他把自己又瞬移到未来,发现自己就是那个炸弹狂人,然后把自己给干掉了,oh,fuck!
本片费半天劲,从时间轴上跳来跳去,最终想表达的,我觉得可以浓缩成一首诗。
如下:苦逼啊,别挣扎了,你生来苦逼,终逃不出苦逼的宿命!
苦逼啊,你智商超群,自命清高,但却只能和自己对话,自攻自受,自怨自艾。
爱自己好吗?
这是你唯一的出路了呀,苦逼。
苦逼啊,别勉强了,唯一可以结束这劳苦奔波的,只有你手中这把枪,将它指向自己吧,去亲手,结束这无谓的宿命,因果的循环!
苦逼啊,如果还有来生……如果还有来生,你将依然会是苦逼的化身。
生生世世,永无止境。
Go 请安然地进入这个漆黑的良夜GoFuck Yourself.这里,将是你的起点,也是你的目的地。
好的小说和电影,为迎合观众,不得不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
很多人因此被它鲜亮的颜色迷住了,况且华丽本身就有美的意义,所以,后面的东西反倒被遮蔽了。
好在这部电影没有那么精致的技法和技术流,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到中间部分就可以猜测到结局。
无论开放亦或封闭结局,终不出几种意料之外。
名角、画面、故事、逻辑都是吸引人的东西。
但是这部电影并不只是为了重述一个宿命论或试图挣脱宿命的故事,它其实源于更古老的人类之王的俄狄浦斯的讽刺:聪明的俄狄浦斯猜出了斯芬克斯的谜底,他认识了三条腿、两条腿和四条腿的人,但自己被诅咒的命运恰正由此开始。
之后他杀父娶母、自刺双眼、子女骨肉相残、到老还流离失所……这就是人。
一个自以为认识了人,认识了自己的人,一个人类中最杰出者的命运。
所以索福克勒斯称呼他为“僭主”而不是“王”,意即:僭越自己限度的人。
1.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先有公鸡。
你是同性恋吗?
“闪光炸弹客”,真是个傻名字,我讨厌那个名字。
听起来就像是他的炸弹只是闪光了,好像不会造成真正伤害。
……外面有很多坏蛋等着正等着被震呢,他们应该害怕,他杀了112人。
——有些人本来就是要死的。
……也许他在帮了这个城市的一个大忙……这些喋喋不休的对话似乎在特工遇到洗衣工的时候才重现了它的意义,原来那个人一直都没有变:年轻的约翰和老朽的洗衣工本质是一样的,就像这些话所包孕的涵义一样。
只有青年特工才斗志昂扬,充满了目标和希望:既要影响过去,又要改变未来。
他像一个长者奉劝孩子一样,可以说服约翰,但面对老年的自己,却选择了拒绝。
约翰第一次用枪指着自己,他第二次用枪指着未来。
2.你这一生,孤独吗?
在约翰回到过去遇到了简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的真相。
同时,他也发现了自己原来是那么美。
原来只有自己才真正能发现自己的美。
当你知道了自己的过去的时候,你才知道了自己是谁,也才有可能知道你的未来……但他不想离开自己的过去,不想离开她,像一个男人关怀女人那样,但更像一个长者照顾一个孩子。
——夏娃不就是亚当的肋骨吗。
3.《心经》有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婴儿、简、约翰、特工、老洗衣工都是同一个人。
人类也是如此,你、我、他、男人、女人、婴儿、孩子、青年、中年、老年、黑人、白人、黄种人……,其实所有人都是“一个”。
这一个就像主人公一样,不知道的自己的过去,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
因他的过去就是他的未来,而他的未来也是他的过去“你有想过改变自己吗?
”“有选择吗?
”——有的——但你不觉得有些事恰恰就是不可避免的吗?
“You aren't really there at all. There isn't anybody but me - Jane - here alone in the dark.”这不单单是一个科幻电影或小说,而是一个认识自己的古老故事。
在永华影城8号厅看了本届上海电影节金爵奖的参赛作品《前目的地》。
虽然在高大上的港汇广场内,但对永华的印象很不好。
不单是当天碰上了一群因场次取消而愤怒抗议的暴走观众,还有高度不够科学的座位,前排大爷的大脑袋一直在挡住外挂字幕显示器,真是让人出戏。
貌似成像清晰度也略模糊。
同样是两百多人的小厅,但新世纪影城的屏幕就明显要比永华大一圈。
永华,差评。
说回到电影本身。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剧情,我想说“是我是我还是我”,这就是“一个人的电影”:“我”生下了“我”,“我”最后干掉了“我”,甚至中间还有一段“我”跟“我”谈恋爱还XX的剧情…前排的一位小哥嘀咕了句“简直是自恋狂的完美人生演绎”。
嗯,比起其他穿越类型的电影而言,《前目的地》显然要更丧心病狂更极端。
这“一个人的电影”套用学术上的话来说,就是“咬尾蛇”,自我吞吃,把自己变成一个循环的进程。
最后影片在伊桑霍克大叔“未来是否能被改变”的苦恼中结束。
通过“时间机器”来实现loop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设定,当我们有能力参与到过去、未来的某一段人生中,我们究竟能改变什么?
或者,殊途同归。
对导演斯派瑞兄弟不是很熟,貌似是当下好莱坞科幻导演新贵,之前的《嗜血破晓》两大男主就是颇有知名度的伊桑·霍克和威廉·达福。
这次也是老搭档重新合作,伊桑·霍克再次出任男主角。
但对一人分饰二角的女主角莎拉·斯努克印象更深刻,刚出场时候她的男人形象,那言行举止还真是能唬弄住人,但,为什么我总是看到《泰坦尼克号》里杰克的影子?
难道是照着那时候的小李子来模仿的吗?
ㅋㅋㅋㅋ
除了《爱在XXX》系列,近年来是很少看得到伊桑霍克的片子,尤其是在《星际穿越》《她》《超体》《环形使者》《超验骇客》这些诸多讨论时间空间人类生存为主题的电影喷涌而出的时候。
看来,是用想象力和科学实践力颠覆人类传统人生的时候了。
这些话题中,和量子力学缠绕在一起的问题就是人类的感情,貌似客观和主观搅在了一起,究竟人类最后会怎样呢?
《星际穿越》说,人类最终会解决时间穿越的问题,度过遇到的危机《她》和《超体》以及《超验骇客》说,人类会超脱肉身的束缚,以网络作为载体,成为进化后的高等级生物。
《环形使者》说,人类会追溯命运,苦苦挣扎,却最终摆脱不了时间的宿命。
而《前目的地》则说:人类最终会走向灭亡。
如果说《星际穿越》成功向人类展示了多维空间的一角并且大胆的进行了想象,那么《前目的地》就详细描述了在五维空间生存的人类如何在不同的时间轴相互交错合作相爱相杀的大胆想象。
作为主观的独立人格来讲,在这种维度下的同一人格分裂之后是否还仍然拥有单一独立的人格这个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让人惊悚的想法是,反向思维下,人类是不是源于同一个人,因为不同时间维度的个体结合起来组成我们复杂的社会。
或者,最后人类这样的发展,会成为一人多维度的这样一个结果,然后走进灭亡。
那么,终究是结果早就了原因,还是原因早就了结果呢?
怕并不是主角说的那样。
不过爱上自己这种浪漫的事情,真心棒。
当局为了避免犯罪,用时光机将特工从未来传送回犯罪发生前的某个时点,消除犯罪分子的同时本身也改写了历史(未来没有犯罪就没有了“时间局”派遣特工去阻止犯罪)为了避免这种混乱,就要将穿越回的特工消除掉,想人为抹掉这段痕迹,但消除穿越特工的特工也要在消除前者后被消除掉,这就是一个无限循环。
最后透露的一个主题是穿越但不要改变历史。
全片最不理解的bug,就在他遇到她的那一刻——那样的场景、对话,该是刻入骨髓的吧,他怎么不会惊觉自己就是那个男人?
既然发现进入循环,他明知她有多恨当年的渣男,也知道她会经历什么,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继续下去会带来多大的痛苦?
彼时的他没有任何需要继续的理由,但他居然没有犹疑,任由一切重蹈覆辙,包括让她怀上孩子和离开,均未与命运作丝毫的反抗与挣扎。
而且……作为自己这么深刻爱过的一个人,他的脸、他的服装,该是在脑海里回忆过千千万万遍的吧,怎么居然变性后照了那么多次镜子,都没有认出来这张脸来?
去见她的那天穿的衣服……自己挑选时居然也从未觉得眼熟吗?
但凡主角有一点点的警敏,有太多环节他都可以跳出闭环,但他始终没有。
就是乖乖沿着自己给自己布置的老路一直到头。
这让一切都显得机械且脸谱,仿佛整部剧都是为了完成一个闭环,而不存在任何人性的抗争和思考。
于是觉得编剧就是为了闭环而闭环,使得电影缺乏血肉和真实感,这也是它注定成为不了神片的最大原因。
扯犊子。
剪不断理还乱。看完了也不知道在扯些什么,以为这样玩结构很牛逼吗?先跟我说说你这样玩结构所讲出来的故事究竟是要跟观众说些什么再说...浪费时间。
我不问你从哪来要到哪去,我就想了解你知道是自己怎么还爱得下去?
自己遇到自己,自己爱上自己,自己搞了自己,自己生出自己,自己偷走自己,自己追踪自己,自己阻止自己,自己炸毁自己,自己杀掉自己。
小成本烧脑片。前段话痨了一大截故事才进入正题,中间又突变成时间旅行的主题,最后自我相爱与自我拯救居然就搭在了一起成一个环,这时间上的剪辑手段是不错,部分细节也可以推敲,但衔接不好。整体精彩程度不够,结尾也仓促。
电影毁小说
我都不想认真看
史上最坑爹的穿越剧、最彪悍的独角戏~ 偶买噶!He f**ked herself!And she gave birth to himself......
小成本科幻电影,前后自洽把人绕的有些晕。
还行吧。先有🐔吧,然后有🥚。
这才是自恋的极致喔
你们都觉得自己在看科幻片吗?呸 明明是自我高潮伦理大片
蛇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尾巴?为了让时间局存在。《前目的地》这个名字不如《宿命论》。
真后悔前几天在微博上读了罗伯特·海因莱恩的短篇《你们这些还魂尸》,斯派瑞兄弟改编的不错,流畅的还原了小说,不过他们太信不过观众的智商,留了太多显而易见的叙事伏笔,结果让故事的惊喜感荡然无存了。好在原著短篇太强大,简直就是“史上最棒”之一,这让故事的逻辑依旧很抓人。★★★
海老爷子60年代写的一个短篇小说,现在看起来还是那么有范。
FUCK YOURSELF!
看恶心了,这是什么变态电影,上一部这么恶心的还是老男孩。
Always being alone
偶买噶,绝逼是神片,极致的时光穿越烧脑片, 陷入了无限的死循环, 这与<<恐怖游轮>>中的死循环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
当科幻变成宿命,当宿命造就轮回,也就有了这部影片。影片的概念不错,但基本上是瞎扯淡。时空穿越的神器实在太过简陋,仿佛一把古老的小提琴突然有了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