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高晓松的电影,又是一场指向不明的悸动和心痛。
鲜明却不凝重,轻灵而不飘忽,充满质感伸手可及的画面和音乐。
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我们也是。
从《那时花开》到《我心飞翔》,这个热爱校园民谣和法国电影的男人为我们编织了一场又一场关乎青春的臆想和梦境,永远停留在十八岁的生命,朦胧而强烈的爱情,它播撒在阳光里,雨水里,小伙的口哨里和姑娘被风吹起的洁白裙裾里,多少年过去了,依然无法逃离。
一切都是回忆,都被抽离,没有来源,也没有去处。
时间的片段,故事的片段,光的片段,命运的片段,只追求一个眼神,一抹微笑的深意。
他要我们看看,那些平凡得不值一提的东西在人的头脑里可以扭曲的美好成什么样子,除此无他。
在那美丽的像一个长篇MV的电影没有实质性切中要害的火花,却可以抓我们去一个什么地方,那里长埋着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些物什,你看得见,却永远抓不住,任由他留在那里,被记忆的潮水冲刷得面目全非。
审视生活,发现自己居然渐渐成了自己曾经最痛恨的那一类人,并且已然麻木不仁,才是这些电影最撼动人心的地方。
湘西的景致一如沈从文笔下那样缥缈动人,平静葱郁的村落,极目可触的远山,接天连地,绵绵不绝的雨,流水般悄然溜走的岁月掩不住火一般蓬勃而出的激情,山里的人永远对山外的世界怀抱着瑰丽的梦想,对于虹这般纤丽如雨后新月的女子,梦想的自然还有摧枯拉朽的爱情,来自深山之外那个神奇世界的男子,新奇的装束诱人的微笑,还有与梦里的英雄一样的面孔。
爱情的降临简单合理,离去的也并不出人意料,沈从文交待了一千种惨烈而决绝的爱情,却覆以和煦纯净的面目,仿佛掺了蜜汁的烈酒,人口甜美却灼人肺腑。
注入了自己全部爱情的男人却无法把她带走,注定终身相守的男人不能给她幸福,虹无论如何也穿不破那厚重阴沉的雨幕幻成彩虹,她要飞翔,却没有翅膀,于是只好在那些稀少的晴天里眯起眼睛透手指饕餮温暖的阳光,那些投在她苍白脸上纤细的阴影,是永远挣脱不开的命运的网。
而最后,无所谓了结,也就真的是一种了结了。
翠绿的山峦,眼神空灵的女子,红衣骏马火一般奔驰而来的男子,没完没了的厚重的雨,以及那些鲜丽的充满对比性的色彩,都是高晓松着意营造出的隐喻,关于青春,关于死亡,关于爱,恒久不变。
但是相对于有着切肤之痛和真情实感的《那时花开》,《我心飞翔》更像是一篇华丽的关于生活和电影的观后感,细节的处理更像是向大师致敬,而失去了与读者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那时花开》中后现代的黑色幽默也被《我心飞翔》中刻意营造的婉约伤感代替,但片中人物冲口而出的京片子和可笑的对白还是往往将这种气氛打破,这种破坏力以郑钧为最,他忸怩造作,生疏装嫩的表演给这部文艺片平添了不少喜剧元素。
他果然不适合在荧幕上塑造除他自己以外的任何角色,单单郑钧这个角色,就够他轰轰烈烈,精彩绝伦的演上一百年。
李小璐不出所料的惊艳,一如《那时花开》中的周迅,是这些女子一生中登峰造极的时刻。
高晓松拍女人胜似王家卫,我至今仍无法找出哪部电影中的李小璐和周迅能与高晓松的电影中相比,那样让人过目不忘,又不敢去望,美得充满灵魂,美得独一无二。
这样的女人恐怕只出现在男人不成熟的梦里。
哪个女人如果这样活过,那她最好的结局就是像《那时花开》中的周迅那样完完整整地从这个世界消失。
这是一部好电影,起码让人在看过之后有写些什么的冲动,就好像如果能抓住电影中那种萦绕全身的感觉,就能够知道那曾经萦绕你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青春的下落一样。
人物:虹,旭,阳,晟时间: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时期地点:山青水秀如世外桃源的湘西凤凰城开始了所谓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纠缠的情爱故事虹:李小璐扮演.该女子几乎永远穿着一身大红色的新嫁衣,逢了雨天便打起一把大红色的油布伞.走在烟雨中年代久远的青石板路上那叫一个婀娜多姿.在这与世无争的山村里她会拉一种久已失传的乐器.就她一人会.那乐器就叫虹.在虹出生并会拉它之前它被叫做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据说那乐器一拉起来就会让拉的人流泪.她妈妈就是因为流泪多了伤神才早早就死了.反正她会拉琴这事居然传到了一个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的耳朵里并慕名而来且爱上了她.可谓好事传千里,又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红颜要么薄命,要么命苦.虹美若天仙,却是个哑巴.在该挑个好夫婿的时候,因为追赶风筝而撞到了旭,嫁给了他.尽管她明明知道旭不是她梦里那个俊俏的英勇的爱人.旭:陈道明扮演.此人是一画家,画西洋画,抽象画,也画风筝.此人受到广大热血学生的鼓舞,弃画从戎.在混乱的战争里混乱的战场上被敌军(自己一参加革命的学生)一枪击中命根,从此不但瘸了腿还成了一废人.对战争及人生失望透顶,只欲在他乡画画风筝了却残生.在战场上,每个临死的学生都给他留下了一个带血的手印作为纪念.意义约等于二战时美国士兵胸前挂着的军牌.此后他对手相学产生了浓厚兴致.从村长那儿借来一本手相书,三看两看自己就成了一手相大师.据他自己说,他之所以娶虹是因为她的手相说了她会终老故乡,自己则会客死他乡.反正,谁也别想从他身边带走虹,包括阳.每逢月圆之夜.并无狼人出现.只是旭会放下一平时闲着的木头大浴盆,满上水,虹躺在里面变换着各种艺术的姿势,让他静静作画.但是画得如何,始终没看到.阳:郑钧扮演.此人在虹的反复出现的清晰梦境中是一英姿飒爽的青年军官.骑着一骏马向她奔驰而来,她开心的笑了,然后一声枪响,他跌落马下,死在了她的怀里.结果,他既不是这样出现,也不是这样消失.他带着一把小提琴和一个照相机,徒步好远来到她的面前.她拉她的,他拉他的,还有时是她拉他的,拉着拉着就爱了起来,要私奔了,却又打战了.他说拉琴救不了国,又说在战争里无法保护她,他明知道他若捐躯了她会如何难过,他只是说,请不要难过,我若死了会有人把琴寄给你.她没有说我不要你的琴我要你的人,因为她是哑巴.她收到了他的琴,她的爱死了,琴音也死了.下着漫天大雨(此时不下更待何时),她扔了伞(拿着伞没法演绎出凄惨),把两把琴一块放入一个事先挖好的大坑里.哭倒在雨中.悲剧演到这里,已算完成.可还没完.晟:不出名的人扮演.此人像是虹的守护神.专做一些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的事.他收刮了旭来时和阳走时的一身行头,包括手枪,借此在故事的最后他还成了一痛杀鬼子的英雄,原因是鬼子杀了虹的爹.为此虹决定跟他走.当然没走成,因为他也死了.旭来时他帮旭娶了虹.阳来后他帮阳与虹传情,建议他俩私奔.他对虹的情感,我反正不明白.虹说:晟死了.每个想要带我走的男人都死了,我会记住你们.就像被风筝记住的天空,被雨水记住的海洋.我永远记得你们的红军装.敌人是注定会死的,就像太阳注定会升起来.而你们,注定会离开.另一种解读:有人说这是国内第一部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是啥,它的定义之一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也就是说,这样一种电影.主要是导演自己拍给自己看的,爱怎么拍怎么拍.观众爱看那是最好,不爱看也不妨碍导演对艺术和快乐的追求.有人还说了,爱情像音乐一样透明.这话听着就深奥.爱情到底像哪种音乐那样透明.摇滚乐,交响曲,流行小调,乡村民谣,,Jazz还是New Age.我只是觉得.高晓松把电影拍得怎样先不说.音乐倒是没让人太失望的.开场一首郑钧的一霎那,中场一首老狼的穿过流水,终场时还有一首刘欢的飞翔.光论听歌的话,还算圆满.附1: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藝術史及批評的專用語,用以指稱二十世紀的一個美術運動,稍後亦被引用於電影、戲劇、小說和詩的表現中。
它不再把再現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標,因而擺脫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藝術的傳統目的。
表現主義者宣稱直接表現情緒和感覺為所有藝術唯一的真正目標;線條、形體和色彩之被採用,全因他們有表現的可能性。
藝術學者約翰.威利特將表現主義定義為「基本上是一種以扭曲表達出的質詢,……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指引向某種激烈情緒的溝通」。
在此「扭曲」被視為一種顯現事物之「真實本質」的形式。
表現主義電影發源於1920年代的德國境內,在表現主義電影和戲劇中,演員、物體和布景設計都不是用來重現物象意義,而是用來傳達氣氛、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元素。
表現主義電影經常包含下列幾種元素:一、它會用一組稀奇古怪的布景—足以代表內心情感的景觀,表達主要角色強烈感情的投射的一種布景;二、其它角色的功能被簡化到輔助完成主要角色即可,內容經常描述神秘、宿命瘋狂、罪惡與失衡的危機世界;三、演出上應該誇張到能表現出情感強烈的程度;四、為了表達表現主義繪畫及劇場佈置中的鮮明色彩,電影中出現相當多的光影對比。
此外,突兀攝影機運動與不安定的拍攝角度也是表現主義電影的特色之一。
而且,這些影片幾乎都在處理一些極端的處境,或一些因日常生活太單調所引發的過激的、強烈的反應。
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虽然骂声一片。
我只说我的感受,是冲着高晓松看的,不太了解想要讲什么,反战吗?
也承认这部片子好像并不是那么好。
但是我觉得它没有那么差……不喜欢李小璐,说实话那个时候看着比现在整毁了的样子好,但是还是觉得不太受得了。
郑钧,可能找的资源的问题渣画质导致到他死了我都没看出来是他,不是片尾有演员对照表我还在找:郑钧呢?
很奇怪的是郑钧戏份那么足我没认出来,老狼就打了个小小的酱油还模模糊糊却一下就认出来了。
哈哈。
不评价演技,其实我觉得陈道明和丁勇岱演得还不错吧。
很多人说画面不好看,但是我还挺喜欢的,我就觉得画面挺美的。
虹的阳光从手指间流泻的画面,湘西小城,跳竹竿都挺好的,另外,李小璐身材是真好啊,还有虹跳舞那里脚从红色的水上经过不也挺美的吗?
(想起了春光乍泄~)关于这个故事。
特别同意有个影评说的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梦,关于命运,关于一个像梦一样的女人和几个男人。
虹把自己当成雨水,等待她的太阳来让她变成虹,可是这里面的三个男人不都是她的太阳吗?
旭、晟、阳,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和太阳有关,我不相信只是巧合。
旭说虹是风筝,需要山外来的风才能飞翔;晟说虹是月亮,只有阴晴圆缺没有垂垂老矣。
这样的对白矫情,却是真的能打动我。
所以,我又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高晓松的才华。
关于艺术,画,风筝,音乐……不懂,哈哈,不过觉得还不错。
最后,好喜欢老狼那首歌!!!
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了筠子的《春分》。
在船桨起落之间看流水带走两岸的云烟在手指交汇之间看穿过空气的阳光耀眼……以上是迷妹的心理活动,只说个人感受,对电影的理解是很主观的东西,不喜勿喷,不接受批评。
题外话:“你落下了,像在飞翔一天火花,一地星光心去天涯,眼睛回家有一霎那,想起他风那么大,扑面的乌鸦门口有马,空气可怕雨快下吧,快熄灭烟花淋湿头发,停止挣扎雨落下了,流水飞翔一夜无话,一身惊慌……”不知道是怎么找到的这首郑钧的歌曲,用千千静听播放器听歌的好处就是可以查看到歌词,第一次听的时候就爱上了这首歌,自然,就像郑钧所有音乐的风格一样,这首歌这么明显地让我们感受到郑钧的风格,激烈中透着温暖。
提这么大一段并不是旧话重提要讲郑钧和他的音乐。
只是那天饶有兴致看这歌词的时候,前面的注释有留意,是某首电影的主题曲,某首,说明我已经记不清楚电影的名字了,当时只是想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这电影的介绍,什么样的电影能配合这样的音乐呢?
对此,我心怀好奇。
多么有趣的歌词,极其跳跃的场景,星星点点的片段,有点像蒙太奇电影,恍惑,不真实,却勾人心弦。
那天在租碟片的小店里,对于能租一部好的碟子没有抱什么希望。
所谓的大片们,因为要盈利的原因,一律起用了当红的影星,一律是大制作的班底,一律是古装和功夫的结合,一律是不知所谓的情节,最最郁闷的是不知所谓的情节。
就如最近在杂志上看到周杰伦的《黄金甲》的海报,我已经彻底死心了,决计是不会再花时间和金钱在这样的电影上。
有人说了一句话,对生活没有希望,所以没有期待,我是对大片没有希望,所以不会再有期待了。
总之,再毫无期待之中,挑了一张碟子,从名字想来和碟子的封面看来,应该不会比所谓的大片更让人呕吐,主演的陈道明还算儒雅兼内敛,此外我是冲了郑钧的名字要了这片子——《我心飞翔》,由高晓松导演。
真是够奇怪的,不知道这样一个校园民谣歌手会导出一出什么样的故事。
把窗帘拉上,关掉灯,关上门,在寂静与昏暗中,跟随背景音乐一起进入到恍惚的上世纪。
关于电影故事情节:影片故事挺简单的,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一个她爱的人,一个爱她的人,一个与她生活但没有给她幸福的人。
她爱的人由郑钧扮演,音乐是钮带,当然没有音乐的话,年轻英俊也称得上是一个钮带,女人,喜欢王子是天生的,没有任何不合适,即便是在一个号称世外桃源,民风朴素的地方。
但郑钧走了,好男儿要为国捐躯,于是女人病倒了,她的梦破灭了。
乡村教师是爱她的人,是她的守护神,为她寻了老公,当然有私心的,毕竟那老公已经是太监了,为她去报仇,但当要带她走的时候,这个教师也死了,死在日本鬼子的手里。
女人的梦又破灭了。
其实那个与她生活却没能力给她幸福的人也是爱她的,将她看做是一种命运,是一件艺术品,无法亵渎也无法占有的艺术品。
陈道明扮演的这个角色是将梦建立起来了,宿命的梦还有理想的梦。
至于女人,梦中那个穿着军装,泣血死在自己怀里的男人到底是谁,她也许并不知道,当陈道明放风筝时,她对这个外乡人充满了梦想,当郑钧用琴声述说心事的时候,她对这个学生也充满了梦想,当教师为她报仇杀了许多鬼子的时候,她也对教师充满了梦想。
梦,如高晓松的音乐一样成为了影片的主题。
每一个人都有梦,每一个人的梦都不同,但最终每一个人的梦都破灭了。
陈道明的艺术之梦破灭了,李小璐的王子梦破灭了,郑钧的情人梦破灭了,教师的英雄梦破灭了,还有陈道明那些学生的报国梦,村长乡绅的安宁梦等等都破灭了。
甚至高晓松在影片最后还要强调一下,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只是一场梦,活着的陈道明与死去的陈道明,都是梦,宿命的梦。
细看下来,有些悲凉,但细看下来,也有些冲动。
影片关于梦的主题在许多影视手法上也有出现了,教师莫名的神枪功夫,陈道明手印的情结等等,看起来都很不现实但很有意味。
一个很阳春白雪的音乐人,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应该是在情理之中,这点并不令我惊奇,但更重要的却是,这个导演对影视手法的谙熟。
没有故作姿态的长镜头,没有张扬的构图,许多画面极为朴实随和,而另一方面,CS式的镜头调度,红色适时的充斥镜头,写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两者虽然结合得并非完美,但令人看起来绝不突兀,可以说这是相当有功底的了。
也许,跳出影视,高晓松的漫不经心反而成全了影片的镜头语言,这绝对是好事,很值得赞赏的。
其他:当然值得一提的影片的音乐,很多时候,我更关注地听里面的音乐,以至于不得不后退了几次才看清故事的情节。
仅仅凭借我们对高晓松的音乐的理解,仅仅凭借我们对陈道明的演技风格的理解,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这样的风格的电影,我们很明白是一部电影,不真实,但极其艺术,人格的魅力,音乐的魅力。
很巧合的是整个影片的拍摄地点是在湖南的湘西,或多或少地勾起了些关于凤凰一行的印记。
虽然影片中出来的效果和真实的湘西相比,更多了一些浪漫和美丽,尤其是在雨天,时光真的能回溯到好几十年前!
**交叉的手指与交叉的阳光**交叠的手影之间阳光刺入双眼,没有眼泪的天空还有没有泪水的眼眶。
电影开始,虹从镜头深处跑出,脸上的颜色和阳光交织,纯白得很耀眼,就像这指缝间的灿烂。
电影的开场在画室内的旭有这样的台词,十秒钟内,如果他们拥抱,那么,天就是红的,如果,不拥抱,天就是蓝的。
后来还有这样一句,如果,他们真的割腕,我就跟他们走。
**一个人的和平或者一个国家的和平**旭对晟说,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能不能别教孩子打仗了。
旭经历了残酷的互相残杀,他找不到战争的理由和真实的正义,他失去了他的学生以及他的艺术,在雷雷鼓声之间,他的画架早已轰然倒塌。
**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婚礼**旭娶了虹。
全片最出彩的一段就是出自0:29:00开始的蒙太奇式的剪辑。
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揉入了好几段不同地点发生的同一主题的事件。
晟说要帮旭找个老婆。
这一段精彩的剪辑完全不用多余的注释或者拖沓的时间轴,轻而易举地把晟游说的漫长过程表述了出来。
为后文埋下隐晦的伏笔。
可惜录音师以及后期音效剪辑表现水准没有在同一步调,致使事件的分割只取决于画面而无法成功从音效上有更精彩的表达。
旭没有性能力,他对虹的身体表达迷恋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一些夜晚勾勒虹的胴体。
这一幕是旭与虹之间最完美的一幕,水气弥散,颜色流转,一支画笔,一杆烟,一个女人,一个男人,另一个男人。
晟在这个晚上心情复杂。
**为了自由或者是为了性**阳(郑钧饰)来到了这个村落,带着他的提琴和他的年轻。
在我看来,虹爱上阳几乎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可以预见的。
阳年轻帅气,欣赏她的音乐,他来自山外的世界。
最初,我以为虹对阳的爱恋来自于她伴随左右的音乐或者是她所从未见到的山外的城市。
可是当我想起深夜虹伸向旭被窝的那只手,以及后来虹引导阳抚摸自己身体,我开始对虹的出发点产生了动摇,直至最后彻底推翻观点。
在我看来,虹对阳的爱慕最直接是来自于压抑已久的性的本能,而漂亮的音乐以及山外的世界这两点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得不提到的是阳的戏份之中,画面的处理都显得颜色丰富,这段时间的虹应该是最幸福的。
阳的出现,给虹带来了飞翔离开的希望,尽管后来希望落空。
**为爱离开或者为离开而离开**晟骑着高头大马,身穿红色军服,头顶白翎,高举着左轮手枪,以孤胆英雄的姿态冲进城去。
此时响起的旋律不是通常手法中在这样气氛下惯用的悲壮色调的交响乐或者锋利破空的中国民乐,而是中国当代摇滚,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配合走了很实验的路线。
音乐的地位在此刻跃于事件本身之上,更多地吸引了观众的关注焦点。
刻意孤胆英雄化的一段拍摄也令人无法真正与剧情发展契合,晟略带戏谑的表演也令这一段事件略显肤浅。
必须承认这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但是在独特的音乐手法上留下了一些可探索的余味。
晟对虹说,已经帮她父亲报仇了,说要逃走。
逃到青海,西藏,新疆,或随便什么地方去。
虹在那个清晨飞身上马。
对虹来说,她不会爱上晟,她对他只有感激,以及离开这里的憧憬。
虹对环境自由的渴望以及对自身人性自由的渴望在片中糅合过渡得天衣无缝,在旭身上,她只有短暂地对新鲜的风筝的迷恋,这承托她最初对自由的奢望。
在阳身上,两种自由完美融合。
在晟身上,她只有对离开的渴望,为了离开而离开。
如果喜欢中国摇滚,如果喜欢陈道明,如果喜欢爱情,那么,此片值得一看,事实上大多数人看完此片或许会评为不及格。
亲爱的,我将要死去,我爱你。
陈道明对虹说,你不会离开,我看过你的手相在娶你之前,你是终老故乡我是客死他乡,我们注定在一起。
[看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不知道命运会是怎样,每个人的指纹真的能透露出命运的秘密来吗?
]最后,不得不再加上一句,郑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舞台上演话剧,有点生硬,不够自然。
也或者说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有点像是一场舞台话剧。
闲得发慌 把库存的《我心飞翔》翻出来看,以前还一直没有看。
这个讲述三个殊途同归的男人和一个湘西哑巴女人的情感纠结。
因为女主角是我喜欢的李小璐,所以特别留意。
高晓松的作品,是表现主义的手法,突出个人的主观感受,辐射到客观客体上而显得荒诞而夸张。
不要冀望相信这是场真实的故事,当片尾对三位男主角的介绍,旭、晟、阳,然后特别交代:他们从未相遇。
而对女主角虹,用……来搪塞其出处。
开场的音乐是郑钧的声音,他那苍凉饱和的声音,很快将情节引入了正题。
剧情充满张力和反讽,陈道明饰演的旭身为艺术教师,跟学生发生冲突,学生说他麻木,实际上他并非书呆子,当他最后带领学生冲向战场,打倒军阀,发现他们的斗争的意义是荒诞和虚幻的,因为对手也喊出同样的口号,直到血淋淋的现实,他的学生都只剩下血手印的时候,而他自己也被自己的学生开枪打伤命根,落下终身残疾,流落到湘西。
后来他因为绘制和放飞风筝而和哑巴美女虹结婚,过着非正常的婚姻生活,在手相学的指引下,学会了沉默和弘忍,而显得有些委琐。
当美女在浴盆中挑逗的时候,他依然昏昏欲睡,有超脱的意味。
在老狼的音乐之后,晟开始成为一个重要角色。
他一直喜欢哑女虹,但是深知自己配不上她,而将她“寄存”在旭那里。
他看来是个典型的谨小慎微的中国式农民,他索要了旭、虹、阳的一切重要东西,心态颇可玩味。
直到他最后冲向日本人,为虹的父亲报仇,最后要带虹走的时候被杀。
阳是郑钧饰演的,还停留在当初对他《赤裸裸》、《回到拉萨》的印象中,如今一见,却也有白面书生的味道。
他先是反复出现在虹的梦中,但是不断趑趄。
当他为虹的琴所吸引,从上海来到湘西,发生轰轰烈烈的热恋,互相引为知音。
当他觉得从无能的旭的手中带走虹的时候,抗战爆发,他毅然决定为国捐躯,留下虹,和他那把提琴。
哑女虹,李小璐饰演。
在戏中,她总是通过画外音的独白来表达情感,推动剧情。
她在阳光透过的指缝中编制自己的爱情梦想。
当在她最适龄的时候,在奔跑中遇到旭的风筝,嫁给了她,平静相守数十年,直到阳的出现,她决绝的决定跟他走,大雨的时候她背着琴前往,还带着一块荷叶糕。
但是,在即将开花结果的时候,阳离开了她。
时势使然。
日本侵占了她的县城,杀死她的父亲,晟挺身而出,但是最终也是在离开的瞬间被日本人逮住。
她终究只能守着自己的命运,固守湘西。
剧中很多表现主义的手法表现,如“手印”,反复出现,无论是旭,还是虹,他们都刻意去记忆那段回忆。
“红军装”的象征意味也很重。
那是虹自己编制出来的梦幻。
她只是忠于自己的感情,而感情的载体是哪个男人,似乎并不重要。
这与传统中国的观念是相悖的。
不过,正是因为表现主义的夸张和荒诞,造成现实的变形,如军阀混战、晟勇斗日本人、城门前小伪军的表现,显得异常虚假和荒谬。
很难想象,在湘西那种地方,以卖风筝为生,如何能维持生计?
还有满篇出现的“红”色,视野表现极端的时候,红色便铺天盖地而来。
虹穿着一袭红装,正是终极表现。
影片最后在刘欢的音乐中结束,气势磅礴,借助一种荒谬的历史叙事的面纱来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
个人觉得这种方式还是很独到的。
片名《我心飞翔》,感觉到虹作为一个女人追求情爱的天空中飞翔的状态,可惜风筝终究逃不开一线牵。
精美的台词,典雅的音乐,片断式的情节串接,让影片很有醇和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该片翻译为“rainbow”是虹的名字,她所拉的独特的乐器也叫“虹”,一个渴望飞翔的女人,总是在指缝间寻找太阳光辉的女人,和她周旋的三个男人:旭、晟、阳,都有“日”的意象。
巧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这样的解读是否存在误读?
不得而知。
最后罗嗦一句:影片拍摄的主场景在湘西凤凰。
那是个神秘的地方,4年前过去,狂喜欢那里。
《我心飞翔》:命运的河流和女人的臆想症作者:川江耗子作者博客:http://chuanjiangrat.tianya.cn英文名:Rainbow编剧、导演:高晓松主演:李小璐 饰 虹陈道明 饰 旭丁勇岱 饰 晟郑钧 饰 阳一、关于我的青春记忆和高晓松说实话,花大半天功夫在这部影片上真是有些浪费时间,这部打着中国表现主义招牌的电影在网络上恶评如潮,有个叫卡夫卡•陆的影评人把电影和导演都暴扁得一文不值。
让我沉心来评论它是因为我欠高晓松一个情,从大四那年我开始听他的《青春无悔》,从磁带到盗版碟,后来花掉我45元钱去买了他的正版,沉浸其中持续了差不多四五年。
白衣飘飘的年代、冬季校园、荒冢、b小调雨后、好风长吟、模范情书,刘欢、老狼、叶蓓、小柯、零点,都成了我的青春记忆。
再加上那些《同桌的你》、《恋恋风尘》、《流浪歌手的情人》等等不老的旋律,算是我贫乏的青春年代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饮水思源,做人总要讲点良心,于是我把他老人家的大作认真看了三遍。
高晓松在影视行业从拍广告和MTV起家,后来拍起了电影,其处女作《那时花开》讲的是一个女人辗转于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据说其中流露出来的价值观遭到质疑,影片也因此被雪藏三年和屡次修改。
通过将其人物和情节架构以及主题表现与《我心飞翔》对比,我们发现高晓松对女性爱情、对命运的解读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尽管只有两部影片问世,高晓松似乎也在印证着雷诺阿的“一个导演一生都在拍一部影片”的高论。
二、关于命运:算命先生似的预测或验证我始终认为命运是人行为的原动力,无论是向命运低头,同命运抗争或是在命运前茫然,都直接导致了人的生活选择。
并且无论如何选择,都无法逃出命运的河流,最终殊途同归,溶于大海。
因此这部电影从一开始主人公旭依靠别人的行动选择自己的决定,后来在战争中保存别人的手印,再后来流落山村学会看手相,他对虹和阳命运的判断及后来的证实,他对自己命运的低头和虹对命运的抗争,都在说明一个结果:只有流逝是永恒的,人的一切努力都是这条河里的几朵浪花。
——高晓松《〈我心飞翔〉的导演阐述》孔夫子说五十知天命,高晓松实实在在把这个年龄提前到了30多岁(《我心飞翔》拍摄于2003年,高晓松出生于1969年)。
这和当前大部分年轻人的心态完全如出一辙,还不到30就成天唠叨着“唉,我老了”,“我的心理年龄已经50岁了”,实在让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感到自愧不如。
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发现影片的作者视角是50岁的陈道明(出生于1955年)扮演的男人旭。
从导演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窥其端倪,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可以作为佐证——当旭打算带着虹离开战火殃及的生活处所之前,旭和晟有一段对话:旭:你在等她?
晟:不,我在守着她。
旭:女人守得住吗?
晟:虹不是女人,虹是月亮,月亮只有阴晴圆缺,永远不会变老。
旭:虹不是月亮,是风筝,有了风才能飞得更高。
晟:可线不是在你手上吗?
旭:风是从山外来的。
影片中所有人物只有旭对虹的本性认识得最清楚,也最接近导演的定位。
高晓松曾经这样评价“虹”:“那个地方很少出太阳,一出太阳她就high,就会看见一个军官被击落在她怀里……”风筝只有出太阳的时候才能飞起来,有风才能飞得更高;虹曾经对飞在天上的风筝忘情地追逐,后来成为风筝店老板娘,似乎已经暗合了导演对人物的设置意图。
那就是导演把自己的视角放在一个曾经选择命运、后来依靠命书来预测别人命运的人物(旭)身上,实际上就是想凭借旭的预测来验证(摆布?
)其他人的命运——高晓松说人无法逃脱命运的河流,无异于八字先生、巫师说“命运天注定”,也就和所有命书的核心思想高度一致。
于是,导演在影片中流露出看破尘世的高高在上姿态,故事人物在命运面前欲逃无计,而他就像躲在窗户后面的旭一样,对世事变化无动于衷又似乎胸有成竹。
旭给陈举人儿子忌辰送风筝时陈问他:旭先生也相信命运。
旭满脸无奈地说:本来不信,可是人生无常又不得不信。
陈举人说:先前让人看过小儿的手相,说他命途多舛,想不到天命难违。
旭问:手相真有那么准吗?
陈举人说:手相暗合天地,人生脉络尽在其中,真乃造物之玄机也。
旭求师与陈举人,陈举人便送给他一本相书,这就开始了旭通过手相来预测和验证人物命运的生涯。
其实,从影片的交待来看,旭在被迫参与战争前对命运已经很漠然,所谓的人生无常并非在于他被学生打成了“太监”,因为我们无法看出他在受伤后对命运的绝望和消沉,他一直都是如此的顺从和屈服。
手相只不过成为旭认识命运的一个最佳捷径。
命运的终点就是死亡,这样我们可以把旭预测或验证的人物分为三类。
一类是已经死去的人,死去的人的命运无法预测只能验证。
旭成天对着他从战场上带回来的已逝学生的手印,验证他们的性格。
这对算命先生来说没有任何难度,无非是拿他们来巩固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
二是即将死去的人。
其预测的难度极大,因为很快就能用事实来验证。
虹将阳的手印拿给旭,旭说他不安分易冲动,很年轻就会死去。
旭没有与阳正面接触过,无法从其言行判断他的性格,死亡的结局也完全靠命理来推断,但导演给了准确无误的验证。
三是长命的人。
旭对虹说,我看过你的手相,你命长着呢,比我好。
其实虹长命不长命对旭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虹会终老故乡,而自己会客死他乡,这样他可以和她一辈子在一起。
即便有阳想带虹走,在最后一刻命运之神都会跳将出来。
在高晓松那里,“命运”又和“流逝”是同义词。
他自己曾说:“与《那时花开》一样,这部影片还是关于‘流逝’的表达。
‘流逝’是人类比较共通的一种感触,是你能得到的关于美的最核心的东西。
这部影片对‘流逝—无奈’的表现,运用优雅、清淡的色彩。
”这样的诠释基本上是多此一举的。
我们生活在时空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小学生都会写“日月如梭岁月如箭”;“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世界名著——换句话说,把100部影片中的一半拿来套这个“万金油”似的主题十之八九都靠得上边。
高晓松似乎想讲述人类共同的命运,或者是现代人对待命运的心态,但是他同时相信了“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福柯语)。
用他的话说,这部电影是“三十年代的背景,现代人的心态”,“把你现在城市里的感受放到你所喜欢的环境里去说”,于是他选择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选择了湘西凤凰,这样的拼图可不仅不能强化命运/流逝的主题,而且时空的嫁接明显让高晓松在创作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
按照他的说法,“那个年代的常态是战争、离别、死亡”,在战乱年代,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之间的冲突很大,比如影片中虹的每一次选择最终都遭遇战争的破坏。
这样的人物命运与现代和平社会的人物命运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外界相对平和的环境里,人物的命运更多的是个人的选择来决定其走向,内心的冲突凸现出来,人物悲剧大多是性格悲剧。
而所有强化时代或社会因素的作品人物都会转化为社会悲剧,《我心飞翔》亦是如此。
高晓松既想表达自己对人类共同命运或现代人命运的理解,又想展现湘西70年前的风情,两步并作一步走,其姿势让人觉得很别扭。
三、关于女人和她的爱情梦想关于女人。
我认为女人只能确定自己对符号的爱而无法确知自己对某个男人的爱。
每个女人头脑中都存有对爱幻想的符号。
因此当符号出现时女人会有强烈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女人对爱比男人更勇敢,而男人对生活比女人更勇敢。
在这部电影里,女主人公虹爱的实际上是那身红军装和能够飞翔的感觉。
这也是她对影片中三个男人态度的基础。
也是她从始至终抗争命运的动力。
——高晓松《〈我心飞翔〉的导演阐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在旭被自己的学生枪击之前是“现实主义”的,而之后就完全成了女人虹的臆想症状。
影片最后交待,旭死于军阀混战,被学生打死的;晟是湘西山村的穷教书先生;阳是上海一大学的音乐系学生,死于抗日战争。
这三个男人从来没有见过面。
他们围绕着虹的爱情纠葛完全可以看成是虹的白日梦。
当然这也是导演的白日梦。
在旭被学生枪击之后,当他漂流在命运的河流上,影片穿插了高晓松的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歌词这样写道:在宿命降临之前带一把有风霜的剑出发/在终点出现之前看一眼风起云落的天涯。
也就是说,按照导演的意思,旭已经宿命般地死在了学生的枪下,已经到达命运旅途的重点,但是在虹那里,旭还没有死,她需要这个男人继续活在她的梦里。
于是,他以一个已经丧失性功能的男人形象出现在了虹的生命里。
在新浪网的访谈会上,高晓松把虹生命里的三个男人符号化为现代城市里的最典型的三种男人:旭是有钱有力量的,但身心残疾;晟代表这个城市里的多数人,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对物质有很多梦想,却默默守护着爱情;阳代表热情奔放的年轻人,是另类、勇敢的音乐人。
我看完后对他嗤之以鼻。
就算一个好作品,经他这么一解读也都变成狗屎了。
一个作者对自己创作时的潜意识无法洞察也罢,但他把女人单一化把男人归类化的做法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
因此,我们解读一部作品不能完全听作者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已经做了什么,仔细分析他已经定型的作品本身才有意义。
下面我来解构虹以及他生命中的三个男人。
虹生活的地方经常下雨,所以她期待阳光。
每次太阳出来,她都双手交叉成格子状让阳光泄漏进来,通过阳光,她仿佛看到自己的白马王子身着红军装,骑着马向他飞奔而来,然后被击中倒在她的怀里。
因为她母亲说每个女人都是雨,只有阳光穿过她,才有机会变成虹,变成最美丽的女人。
应该说这是每个女人的梦想,都期待有一天白马王子把自己带走,一夜之间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
按照高晓松的导演阐述,女人对爱情追求的是一种感觉,追求一种符号化的幻想,因此“女人忠于爱情,不忠于男人”。
且不说这样的说法是否会遭到女性的拍砖,重要的是,高晓松这种抬高男人贬低女人的爱情言论并不是解开《我心飞翔》的钥匙。
我认为三个男人于虹而言都是她爱情理想的一部分。
先看三个人的名字:旭,初出的阳光;阳;晟,意为光明。
阳光一直是她渴望将雨化为彩虹的期待。
旭是第一个给虹飞翔感觉的男人,因为风筝飞翔在有阳光的天空上,她以前都没有见过风筝(这其实暗含着她真正需要什么自己也不太清楚),所以她后来会选择嫁给旭,一个虽然不爱笑的男人,虽然他已经把军装送给了别人,但这个男人会小心照顾她,除了在月圆之夜对着她的裸体画画对她无欲无求。
当她嫁给旭的那天,她就急不可待想让“阳光”穿过自己,她跑到旭的面前,双手交叉看旭是否可以把自己化作彩虹。
我们可以把旭看成虹期待的生命中的第一段爱情理想:爱她的男人像父亲一样呵护她,又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两人拥有没有性爱的精神之恋。
两年之后,她开始厌倦这种爱情,没有性爱的感情从生理上来说无法体验到飞翔的感觉,这时阳出现了。
这也许是她唯一认可的真正的爱情,她说,阳从我的梦想中来了,我又成为雨回到天上,阳穿过我,我变成虹。
虽然他没有穿着军装,没有倒在她的怀里。
但他们在互相教练拉琴的过程中互换衷肠,花前月下设计理想。
后来阳决定带着虹私奔,但天意弄人,阳学校所在的上海遭遇日军侵略,他立志参军抗日。
这可以看着虹对理想情人的一个重新塑造,她曾经期待的阳就是要身着军装白衣白马勇敢去死,只不过现实让他的道路倒了个儿。
后来,阳独自一人走了,牺牲在战场,虹冒雨骑马出去把阳寄回来的小提琴掩埋起来。
岁月把拥有变成失去,梦想已经化作云烟,虹陷入了相思疾病之中。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但接下来旭伪造的情书依然让虹体验到爱的感觉,并因此而病愈康复。
因此,我们可以把阳理解为虹心中的第二段爱情理想,激情又浪漫,还有音乐作伴,理想近在眼前,还能体验到偷情和约会的快感。
我们可以把两人交换教学拉琴理解为两人发生的精神和肉体关系,因为,只有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同时得到满足,才是女人真正的爱情理想。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现实是残酷的,和阳这样的爱情注定转瞬即逝。
刚开始她以为自己的理想爱情死了,也决心和丈夫旭安分度日。
但又是时代变故给她塑造了又一个理想情人。
她的父亲给日军杀害,一直暗恋她的晟身着军装骑着战马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将仇人尽数消灭。
在电子枪战游戏般的镜头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这又是虹的一个梦想:谁像孤胆英雄一样为我的父亲报仇,我就以身相许。
这个人不会是旭,因为报仇风险太大,如果旭死去自己生活就没有了着落,没有了依靠。
无疑,一直守护自己的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他报仇成功,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样的男人才是她一生的依靠。
当晟成功报仇之时,他便成了虹新的爱情,她甚至把自己已经掩埋的属于阳的小提琴送给了晟(从前文的分析可以这样理解,琴实际上是虹与男人精神关系的性器,旭只会画画,与她拉琴无法完成交合;阳却可以和她“珠联璧合”;后来她应晟的要求把阳的小提琴送给晟,表明二人都希望在精神上进行沟通)。
这是女人经历风雨之后的爱情理想。
将三个男人看成虹一生三个阶段的爱情理想更符合影片的情节设置,符合我们每个人的爱情渴望和期盼。
看完这个电影,有人觉得很失望,导演怎么把虹塑造成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
其实大可不必伤感。
因为影片大部分都是虹的臆想,影像呈现的只不过是虹的内心渴望罢了。
况且,这个女人对爱情的梦想也是我们每个男人的爱情梦想。
张爱玲曾说过:每个男人的心里都有两朵玫瑰,一朵红玫瑰,一朵白玫瑰。
有人据此说其实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三个女人,暗恋着白莲花,亲吻过红玫瑰,最后选择一只康乃馨共度一生。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认可这样一个说法:一个人只是在内心淫荡,无论他(她)意淫了多少异性,我们都不能用道德或法律去审判他。
因为你我都如此淫荡。
在影片的人物塑造上,我们发现高晓松除了对女性爱情观的轻视外,男人的优越心态也暴露无遗。
三个男人在爱情面前表现都近乎完美。
旭以两厢情愿的原则娶回了虹,对她百般照顾;他体谅她无法满足欲望的压抑,宽容大度让她出去约会和偷情,他为虹的红杏出墙虽然有过摔碗、摔瓢的恼怒,仍愿为冒雨出去约会的虹送伞;当虹在外偷欢时,他宁愿一个人在家里暗自落泪;当晟读信的声音萦绕在他的耳畔,他独自品尝着“苦”的滋味;当虹冒雨着凉生病,他认真照顾她,还假装阳写信让晟念给她听直到她病好。
阳对自己这个“天使一般的女人”也是忠诚相待,给了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他想把她带到上海去学音乐,让她变成真正的音乐家;尽管他只身投笔从戎,但每到一处,他都会给她写信,直到战死沙场也还将心爱的琴寄给虹。
晟更是愿意为虹牺牲一切的男人;他为了守着虹,把她“陈放”在没有性能力的旭那里;他千方百计讨虹的喜欢;当他发现阳给了虹从未有过的欢乐时,他又帮助阳带虹私奔,帮晟给虹念信;凡是能给虹带来快乐的事情,不管他承担多大的痛苦,他都会心甘情愿去做;只有他心里最清楚虹需要的男人应拥有什么,所以他不断积攒红军装、手枪、马、相机和小提琴,当虹的父亲遇难后只有他勇敢地站出来去为她报仇;他的厚积薄发让他最后如愿以偿赢得了虹的芳心。
通过透视影片的人物形象,我们认识了一个自以为是还满是自恋情结的导演。
附说:关于表现主义高晓松说:“我一直很喜欢法国电影表现主义的方式,我就认为电影不应该真实,人们看到的应该是自己内心中呈现出来的东西。
”他还认为,“可能是我个人性格的问题,我只能拍表现主义的电影,不能拍现实主义的电影,我不在乎电影说什么,只在乎怎么说,因此故情节对于我的电影来说是不重要,我所拍的两部电影都是说自己的成长的经历和心态方面的东西,所表达的内容是差不多,区别是表现手法。
”因此,他把自己的两部电影都定位为表现主义的作品,这成了所有影评人讽刺他的话柄。
我们先不谈什么是表现主义的问题,但从高晓松的话语逻辑分析,似乎呈现内心主观的东西就是表现主义的电影,而且他把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进行对立区分,显然是自己对自己电影的重新命名。
《我心飞翔》呈现的是虹的爱情梦想,《功夫》呈现的是周星星的武侠梦想,所有反映过去时代的电影都是用影像来呈现作者和人物的主观意识,是否都可以归类为表现主义?
不能说自己设计了一把像海棠叶子一样的大琴,演员用船桨来当拐杖,穿一套拿破仑时代的军服,玩玩自己的感觉,电影就变成了表现主义吧?
关于表现主义电影,电影词典是这样定义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
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
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柯克与奥逊•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电影运动是受20世纪初绘画和戏剧领域的表现主义的影响,它是对写实主义的反动,它又是从印象派演变、发展而来,是对印象派忠实地描绘现实的悖逆。
它最初出现在德国,它和德国历史上的民族传统有内在的联系,它继承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
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化的美,以极度的扭曲表现内在的情绪真实而不是表层的外观。
在绘画上,画家们经常使用大块的明亮的、非写实的灰暗阴影与色彩,卡通似的线条轮廓,人的脸庞时不时变成青灰的绿色,人体也可能被拉长,面部表情古怪而痛苦不堪,建筑物或下陷或歪斜,并有意使地面陡峭倾斜以对抗传统的透视法。
在戏剧上,戏剧家们的布景与绘画相似,演员打扮装束怪异,表演也一样扭曲变形,演员们狂喊、尖叫、做着夸张的姿势,以舞蹈的姿态穿行于风格化的布景之中。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借用剧场的做法,用画在作为背景的画布或平板上的扭曲而怪异的建筑物来布景。
根据广义的表现主义电影界定,其特色主要体现在风格上的扭曲变形,在媒介技巧上,主要是场面调度、剪辑和摄影机操作技术等的独特使用。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强调“电影的影像,应该成为平面艺术”,强调单镜头的平面构图;布景和演员身体均为视觉元素,布景、人物动作、服装和灯光融合成完美的构图;同时使用风格化的平面,以对称、扭曲、夸张,以极相似形状的并列手法融合以上诸元素;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扭曲、夸张手法的运用,以及将人物与相似的形状并列成怪异的人体形象。
在影片中,房屋通常是尖锐而弯曲的,椅子很高,阶梯则弯曲歪斜而不平整;演员排斥自然的动作效果,经常急速跳跃、突然停顿,然后又摆出突兀的姿态,与场面调度相协调并融为一体;用取景角度和光线照明等效果来强化形象的扭曲程度。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罪与罚》、《盖努茵》;弗里茨•朗格《梅布斯博士》、《大都会》、《克伦希尔的复仇》、《疲惫的死》,茂瑙《吸血鬼》、《塔度夫》,K.H.马丁的《从清晨到午夜》,H.柯贝的《托尔古斯》等。
高晓松所说的“法国电影表现主义”,大家都不清楚他说的具体指那个时期的法国电影。
据我所知,在法国电影史上,表现主义并没有形成气候,只是在绘画领域的野兽派比较出名。
我根据《我心飞翔》的拍摄技巧推测,高晓松所说的可能是法国20年代的印象派或30年代的诗意现实主义。
一战后,以G.杜拉克、M.莱皮埃、J.爱浦斯坦、A.冈斯等人为代表的印象派电影,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他们注重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追求造型美、寻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1935年后,以J.贝盖尔、R.克莱尔、J.维果、J.费代尔、J.雷诺阿,M.卡尔内为代表的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注重梦或幻想与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自然主义的文学传统与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充满诗意的画面(特别是大自然的景象)和现实生活的景象或社会底层的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
对影片主题的重视,对人物性格的着意刻画,使他们的影片常带有深刻的社会含意。
因此,高晓松的电影基本上与德国表现主义沾不上边,套套法国的两个流派还有点谱,尤其是“诗意”二字,写了不少歌词的高晓松应该很推崇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这个名字,算是八杆子打着了吧。
我不是专门研究电影的,上面关于表现主义、印象派和诗意现实主义的资料来源于《世界电影史》(克里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和《电影大百科全书》,整理出来算是给自己补补课增长见识。
根据历史的定论我们就可以判断,高晓松对表现主义电影实在太无知了。
难怪卡夫卡•陆要奉劝“高农民”“先弄懂表现主义再说”。
我不想耸人听闻,只是,我心里很是这种感觉。
我原本不知道,高晓松会为了韩寒和陆川的事,会把N年前的一件破事再翻出来,竟然还要对簿公堂。
让我对这个曾经很喜欢他歌的人,很是反感。
要知道,一旦反感了一个人,就会在潜意识里留下不好的东西,然后随着外界的影响,起来起扩大这种不爽。
高晓松,让我很失望,尽管我听你的只是盗版的歌,你也不至于做人要到让我们失望的境界吧。
现在我终于知道高晓松是为了什么,可以完全不顾他留给他们的印象,毅然的破坏着,用着看似流氓的姿态破坏着,因为这一切,他都为了一个目的,为了他的新片炒作。
他的新片就是《我心飞翔》。
那天我逛长宽内网的家家影视,因为我是长宽用户,可以免费观看电影电视剧什么的。
发现了一部新片,名叫《我心飞翔》,从海报上来看,竟然有陈道明。
于是我就看着。
看了一半,我义无反顾的给X掉了。
高晓松,你会拍电影吗?
高晓松,你已经落伍了。
要说那部《那时花开》,我还可以冲着实验电影的念头,冲着较多的明星还有歌手去看一遍。
结果,我还是云里雾里的,我糊涂了。
不过因为打着实验电影的旗号,我想我可能智商不够,无法理解,更无法清楚这部电影的用意。
我想,就算这部电影是一坨屎,我也没有资格说它不好,因为是实验电影。
但我,看了一半,我,还是关了,并且很快遗忘这部电影。
如今,我再看《我心飞翔》,那些调调,那些镜头,那些意像,那些手法跟《那时花开》有嘛区别呀?
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找一些东西做为抽像的某种概念来夸大,来反复说明,好像来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红色的衣服,手指上的太阳,画家,艺术。
呵呵,实在太搞笑。
说是用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啥啥的。
我怎么只看到乱七八糟的镜头切换,无病呻吟的画外音旁白,乍似艺术味泛滥的意象,貌似高深不可猜透的情调。
这也叫电影?
过时啦,高晓松。
从78届奥斯卡的情况来看,电影回归真实,电影回归现实主义。
电影不再是某些圈子里的自娱自乐,来忽悠观众,让人云里雾里的被欺骗。
骗骗还不知世事的文艺小青年还可以。
高晓松,不要再强奸艺术啦,艺术不是你这样的,你在影片中口口声声的说着什么艺术,其实你根本不懂艺术。
艺术是服务于民的,艺术是用来娱乐人民大众的,不是看着你高深的玩弄概念的。
从“高韩”之争看来,你根本不是一个有品格的艺术人,只不过被夸大,被小资化的一个小丑而已,被一群人奉为神明,到最后,为推广你的影片,竟然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你有何资格谈论艺术?
有何能耐拍电影?
你歇歇去吧。
《那时花开》音乐做的很好,《我心飞翔》的音乐也还可以。
高晓松,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你的音乐。
你知道吗?
你的音乐已有很多年没有突破了,还是那个调调,你在枯萎吗?
电影你是玩不好的,就别玩了,好好想想怎么让你做的音乐有突破吧。
看过之后,不得不说,这一部缺乏诚意矫揉造作的电影,原本以为做音乐出身的高晓松在《那时花开》的电影尝试后会在叙事上更清晰更沉稳,所以对于《那时花开》中所暴露的情节凌乱叙述浮躁等问题还是报以谅解,但很显然,高同学在《我心飞翔》中不但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反而破故事破摔,妄想用几段刻意雕琢的音乐来代替故事的主体性,画虎不成反类犬。
把电影当音乐来做,这种野心富有勇气但注定虚妄。
旭,阳,晟几个演员就像贯穿虹生命中的一首乐曲,旭像前奏一般开启了虹对异性空间的欲望之门,这段生活是舒缓的,安全的,沉积的。
影片对于此段的表现还比较到位,用“废人”这一偷懒行为完成了情感的隐忍。
阳的到来使这段乐曲变的紧张而爆发,在前奏中沉积的欲望在此段中开始宣泄并蔓延,这应该是乐曲中的主歌部分,可是电影却做了相反的处理,两个人在相遇后虽然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眼前分明外来客,心中好似旧相识。
啥也别说了,该偷人偷人,该激情激情,可是高同学依然用闷骚的方式装模作样的拉琴拉琴,非到阳要离开了才让这个世外桃源的纯情MM情欲爆发,主动献身。
就是从音乐的角度说这种安排也不合理啊,一个5分钟的歌你前奏铺了2分钟,BASS,鼓,吉他刚刚噪起来,你主唱刚吼了一嗓子就歇菜了这是怎么回事。
可是歌还是要唱的,阳走后,晟这个不伦不类的家伙开始主动起来,虽说晟不是废人,但也绝对唱不出灰姑娘,顶多就是乐曲里担当和声的那部分,可是高同学让主唱歇菜后演不下去了呀,和声赖好也是个唱歌的,于是很滑稽的场面出现了,主唱阳通过信纸到成了晟的和声,而虹在晟的超现实英雄主义后成功跑调,高同学一看全乱了套了干脆结尾吧。
本来想为高晓松如此编剧找个合理的解释,以为他要走实验路线,可是这么解读下来并非如此,那么,我将更遗憾的质疑这部片子的价值了。
有人说这片子的音乐很好,是,我承认,这里面的每段音乐拿出来听都不错,毕竟从导演高晓松,演员郑钧,配乐老狼都是不凡的音乐人。
但是好的音乐并非就能成为好的电影配乐,电影开头郑钧的金属,中间老狼的校园民谣不但与30年代大的社会背景无关,而且也与影片当时的情感环境也不符,就是那几段古琴的配乐还算相得益彰。
高同学如果真的想把电影做成音乐,或者说具有相当强的音乐性,干脆利用强大的音乐资源做一部音乐剧算了,歌舞青春,妈妈咪呀不也能获得良好的口碑。
隔行如隔山,高同学如果想在电影领域获得音乐上的成就,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周末看了高晓松的《我心飞翔》。
还好吧。
一个女孩儿和三个男人的故事。
三种爱情理想。
对于虹来说,旭是精神归宿,阳代表梦中情人的浪漫和欲望,以及晟,沉默的,脚踏实地的朴素生活。
但最终她什么都没有得到。
她是想飞的风筝,线却是命运。
暗线是战争,民族感,为国捐躯的豪情。
以及这样历史背景下爱情的悲剧。
虹从小觉得男人应该骑上战马,奋勇杀敌,精忠报国,战死沙场是光荣的。
但当她爱的男人要去前线的时候,她想要跟他们一起离开,上天并不成全她。
两个要带她走的人都死了,她只能和逃离战争来隐居的艺术家旭终老故乡。
主题,细节,还有一些象征意义,还是处理得很不错的。
特别赞的是影片里对红色和光的运用。
在叙事上完全采用了音乐电视的手法。
剪辑很差劲,或者说,不对路。
想意识流没有意识流起来。
于是,更抹煞了电影感。
情节跳来晃去,照说应该有满艺术的效果,但是看过却觉得想笑,太做作了,莫名其妙。
其实王家卫的电影意识流得厉害,mv的手法也多见,但是情节、象征意义的串连和递近做得相当好。
《我心飞翔》里,串连得相当僵硬,重复,并且故事很并列,前因后果展现得不到位,故事和人物情绪都没有递近感。
尤其是晟去杀日本人时的情节,居然采用了CS视角!
眼前一把枪,从小巷里路过,门里冲出来人,爆头!
如此反复,让我看的哭笑不得。
我不清楚导演是真的不谙其道还是要尝试一下先锋派,总之我觉得那样拍出来的效果跟整个片子很违和,显得浮躁了,不伦不类。
配乐还好。
典型的高晓松风格。
李小璐的表演生动到位,因为演的是哑女,完全要靠动作表情眼神来体现。
非常动人。
剧本给陈道明的设定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
他本身的王者傲气也不太适合这样落魄的角色。
郑钧不会演戏。
丁勇岱演的很形象。
还有一些配角,看起来就像是影视专业还没毕业的学生在老师面前背台词,非常不自然,有待磨练呀。
优点是有的,硬伤也很明显。
看一看还是会有所收获和感触的。
不过总体觉得,这是一只超长的MV,相当不错的MV。
但不是一部好电影。
总感觉中国的电影有两大的极端主义,反映现实的太过残忍,支离破碎来回摇动的画面让人感到无边的黑暗;又或者是纯粹注重心灵意境的电影往往玄幻的找不到北,一大堆精致惊艳的组合强烈震撼着视觉细胞,努力支撑起背后那些苍白无力空洞的故事本体,当然这部影片属于后一种。
在被李小璐恍若天人的一个个水灵灵的造型恍花了眼以后,完全忽略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故事本身的高度。
虽然陈道明依然养眼,虽然郑钧的名字大大刻在主演的位置。
都说带点文学色彩的男子是最大的幻想主义者,也许高晓松拍得这两部电影就深深沉迷在自己的憧憬中而忽视了电影本来的表现力。
世外桃源固然是有的在每个人的心里,虹想的是下着雨的天气那个骑白马的少年跌落在自己的怀里,旭追求的是平静的生活,阳要的是自由,晟只希望守着那个守不住的人。
简单的说整部片子用零星的画面穿插连接,就像是花了一小时三十分演了一部漫长的MTV,然后记住了,那个乡村教师整整一个画布的红色的手印,记住了小城里那个追着风筝的女孩子精致的面容和一身江南清雅的各色群衫。
那些穿着鲜红色军装的导演心目中完美的男人的形象在我看来跟整个片子的色调太不搭了,那么的突兀带点滑稽,这个战争太苍白和可笑,人物的刻画薄弱虚幻,倒是可惜了陈道明一双历经沧桑的眼睛。
风筝虽然是迎风而舞,风停而落,但是若本身失去了飞翔的兴致,反倒会身心俱疲,落得支离破碎吧。
最后我还是忍住了没有删除这部电影,倒不是为了其它的,湘西的风景宛如沈从文笔下那烟雨迷离的景致,铺起的梦幻般美丽的一幕值得珍藏。
补遗,杀鬼子那段很爽。毛病也不少,插曲一霎那很牛掰。
一个女人引发的血案。完全出于对音乐人做的电影的好奇才看的。。。果然小雷。。。湘西很好看,李小璐也好看。
虽然不值四星 但是我绝对认为比大武生好 从剪辑 节奏来看 把握得很差 音乐比电影好 却搭配不好 但是我也绝不认为高是在ZB。。。
唉
看了《大武生》觉得高晓松太名不副实了,大武生很让我失望,可能本身的剧本就有问题,京剧主要的是唱功,又不是看谁打的厉害。所以大武生就是借着京剧名头的武打片,让我感觉这影片忒无耻了些。不过看了《我心飞翔》才知道高晓松的天才演绎。看了就知道,不一样的唯美,如梦如幻月。
看过,但基本忘记剧情,可见好与不好
欺骗了小刘阳的电影 = = 一星给道明叔
李小璐在高晓松的电影里,比不上周迅灵气十足。郑钧一本正经的样子很逗,《一霎那》令人难忘。
红色不一定是烈士的鲜血,也可能是女人流的大姨妈...
到后来有点乱了
高晓松就是一脑缺,从来都是
不知为什么就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喜欢陈道明老师表演的所有影片。
太文艺了,矮大紧的电影老让人看不太懂
烂就一个字,我要说五十一次,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
我只是觉得,这里的李小璐真的很好看。。ps:没有更合适的地方,遂赘言于此了:电影里李小璐的着装(貌似只要两到三套),几乎满足了我对旗装的所以想象和向往。好质地的纯色,行走在狭窄巷间。唉。。
凑合 相当的凑合
难得是先看过剧本故事和听完原声再看的电影
画面虽然还算美,但确实没有讲好故事
大概就是一个文艺片,景色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