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推荐看了这套纪录片。
之前并不知道弗兰是谁。
孤陋寡闻于本片的好处在于,看片子的时候不带主观印象。
没有先入为主就能以初次接触陌生人的眼光来看待她,不会被暗示只会好奇,何人何以会让马丁斯科塞斯给她专门制作一部七集的纪录片。
没有铺开生平,没有列举成绩,只有现在的弗兰。
七十岁“高龄”,留着和年轻时一样的中分发型,面容硬朗性别模糊,坐着喜欢翘起一条腿,思维敏捷语速快且流畅,一句话里带出两个you know,可能拍过电影的缘故,镜头前很自如。
喜欢运用手势,摊开收拢捭阖,或是食指大动指点江山。
片名“假装我们在城市”以及以纽约为切入点,容易让人误会这是部关于城市的纪录片。
是,里面谈到了纽约,它的地下铁,永远都臭烘烘。
贵,来纽约需要带上的东西?
钱。
纽约之外的人来这里,很多人都取得了成功,而纽约出生的人都知道,在这里成功有多难。
但你不知道,所以你就来了。
纽约的摩天楼,本来具有原创性,结果被一些海湾国家抄袭去,反过来纽约倒像是在仿冒别人。
以及,在纽约你永远不会无聊。
但,关于这些零散描述有把纽约和其他的大都市明显区别开来吗,你因此更了解纽约了吗?
不,这不是一封写给纽约的情书,这只是弗兰穿梭在这个城市(模型)中和你聊聊天,谈谈自己。
说是纪录片,其实更像是弗兰的脱口秀,连对谈都谈不上,有抛出问题的一方,不过几乎都没有被呈现,因为问题在回答中已经显示出来,需要聚焦的是弗兰的回答以及观点。
以前老觉得人观点太多显得不实际,又被教育不要一把年纪了这里看不惯那里有话要讲,否则有爹味严重之嫌。
但是你看弗兰,从头讲到尾什么都可以聊,人们也乐于提出问题听她的意见,弗兰说自己是个意见多多的人,可是没有权力(去改变)所以会愤怒。
意见来自思考,一个能从观察中得到乐趣并有思考习惯的人不可能对周遭事物没有自己的看法。
至于不被人说成喋喋不休或者好为人师,皆因其深谙语言的艺术,观点鲜明且别出心裁,且一定会以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正所谓弗兰一开口,马丁就狂笑,笑得好像要把喉咙咳出来一样。
我们花时间看她听她讲话不就是为了这种极具个人风格的调调吗。
摘录几段弗兰的观点:如何学会幽默感?
就像你想长个儿一样。
你喜欢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也没关系,也不足为奇。
做的笨拙,糟糕或者可怕也没关系,但自娱自乐就好,不要分享给别人。
现在人们做什么都要秀一下,点点滴滴都不放过。
区分好坏就是我的职业。
我好奇他们如何评判事物。
他们要么挑剔的令人发指,要么过度的夸奖别人。
养生是一种贪婪,不仅要不生病,还要健康。
得花钱买各种食物,用品。
加州,洛杉矶或者硅谷,盛行养生,他们关心健康,但不关心生活。
应该思考的是,从养生中追寻的是什么?
关于挑战,很多人把极限体验当作挑战自己的一种方式。
但那些挑战是假的。
有很多事情是你必须做,或者应该做的,但他们不做,害怕去做,不擅长做,或不能完成,那才是挑战。
挑战是你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
现实生活已经充满了挑战,我不需要去寻找那些异想天开的挑战。
讨厌钱,但是喜欢各种东西。
现在的人整天谈钱,仿佛这个话题很吸引人。
其实不是。
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钱够用就好的人,一种是有钱人。
什么叫够用,钱能支付我拥有的东西就够了。
一套公寓两千万美金,还不断在上涨,人们已经习惯了贵的离谱。
没有人比音乐家更受欢迎,因为音乐给了人表达情感和回忆的能力。
大多数让人感觉变好的东西都是有伤害的,音乐让人更快乐,不会伤害人类。
你有什么罪恶的乐趣吗?
没有。
乐趣不会让我产生罪恶感,除非这个乐趣是去杀人。
实际上以杀人为乐趣的都不会因此而有罪恶感,我为什么要对自己的乐趣产生罪恶感。
对有些人来说,罪恶的乐趣其实是指非高雅的享受。
随着你不停的犯错,你的借口就越来越少。
年纪大的时候,你会犯的新的错误越来越少,你会发现“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这只能证明,你不擅长做这事,无论这事是什么。
我喜欢小孩子,他们是最不讨厌的一群人。
一般人会认为他们吵闹,烦人,他们是最不可能告诉你听了一万遍东西的那群人,他们还没有浑身充满陈词滥调,他们比成年人更有原创性,这一点很快会消失。
年轻到还在上学的人,是不会意识到他们的美貌会消失的。
这件事只有发生了你才会意识到。
无论你是谁,你拥有的不过是自己的人生,但在书中,你有无数种活法。
读书是种变得富足的方法。
读书是种志趣。
如果你在有书可读的环境下长大,有些人会喜欢读书,有些人还是不喜欢,读书就是种志趣而已。
你在这书里看到了自己吗?
没有。
书不应该是一面镜子,该是一扇门。
40岁以下的人肯定没有存货了,书, 唱片……,(他们)什么都在电脑上。
很有意思,一集不过二十多分钟,像听小品文一样,了解一些别人的看法总是好的,可以开阔思路,和书一样,像一扇门。
全盘接受这些观点吗,倒是不必。
我们生活在一个观点充斥的社会,只需觉得听起来好有道理就轻易地被说服,省却了思考的过程,“如果你不思考,你很可能就会重复一些陈词滥调,即使是那些相对开明的观点”。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投喂和填鸭。
值得学习的应该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法,无须是知识分子,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建立在独立思考上的看法,即使多多又何妨呢。
推荐看看这部片子,理由是?
以弗兰的观点来回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做那事?
”好的答案是,“这很好玩。
”坏的答案,“你不明白这事有多重要”。
人应该有乐趣。
《假装我们在城市》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纪录剧集,讲的是他的朋友弗兰•勒博维茨对纽约城市以及生活中一些话题的看法。
她有像图书馆一样的公寓,她曾经想买很大的公寓就是为了装下自己的万册图书。
听弗兰聊天真的非常有趣,她说自己从来不用社交软件,所以也没有电脑,苹果手机。
之前有人自以为是的给她介绍什么是照片墙,什么是推特。
她表示非常生气,“我没有这些东西不是因为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刚好相反,我正因为知道它们是什么,所以才不用它们。
” “我只有一个地址,一个普通手机,这两样就足够了”。
她承认自己是对文字有天赋的人。
小时候的她喜欢大提琴,父母打算凑钱给她买大提琴让她练习。
然而她说,大提琴我很喜欢,但没必要在这上面花钱,勤加练习只能让我变得进步,却无法让我优秀。
“作家,画家或其他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天赋,天赋最伟大之处在于它具有唯一一个绝对分散在世界各处的特性。
它和任何事情都毫无关联,它无法买到,无法习得,无法继承,也无法遗传。
” 她一直以来的观点是“读书是一扇门,而不是一面镜子”,因为很多人读书是为了寻找自我认同感,而不是拓宽自我。
对于城市,四千万美元就为了增加时代广场的装置,五个月的地铁关闭就为了墙上能贴一些艺术装饰。
她认为这一切都很荒唐,为什么他们要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添置一些无用的事物,却选择忽略掉坑洼的水泥地以及掉落的瓷砖。
而让人更震惊的是,半小时甚至一小时以上的公交车等待时间,对于乘客想问“XX大道离XX站最近”的时候,司机的回答竟然是理直气壮的"I don’t know "。
理由是这么多站台,他怎么可能记得住。
但弗兰认为记住每一个站台,这是基本的职业操守。
这甚至想让那些能记住四千道菜品的服务员来当司机了。
在当代城市,似乎人人都在提醒你要有健康的生活状态。
弗兰说“以前没有养生,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讲养生”,这是一种贪婪,不生病对于大家来说还不够,还得要更健康。
这其实是一种额外的健康,这是需要用金钱去买的。
为了健康,大家还会选择爬山,大概人们是想挑战自己吧。
但这些挑战都是假的,其实不用去爬山。
有很多事情是人们必须,应该做的,但是他们不去做。
那些让他害怕,或者他们认为自己很难做成,不擅长做的事情才是真的挑战。
“赚大钱的前提条件是喜欢钱,非常爱钱,非常在乎钱才行。
我一直认为,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钱够用就行,另一种人就是有钱人。
”我喜欢弗兰对于金钱的看法。
她说她非常讨厌钱,但是她喜欢各种东西,比如家具,车,衣服等等。
她希望她的钱能支付她所拥有的东西就足够了。
整部剧集,弗兰可以跟你吐槽纽约的物价,诉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各路名人的趣事。
她与安迪·沃霍尔吵过架,还被大胖子查尔斯·明格斯追过十几条马路,只为了跟她说句想一起去吃个饭。
或者在CBGB、Studio 54夜夜笙歌不闭眼的奇幻旅程。
弗兰的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在纽约这座城市,她有自己独特的姿态。
看了第一集,大概知道这个片是个什么类型了。
不是很喜欢这个作家的风格,讲话太快,为了显得自己很犀利,内容一般,也不知道主持人一直在笑什么。
可能作家就是这样,觉得自己口条溜,显示自己思维敏捷,古今中外都一样。
她所描述的这个纽约,可能确实像她说的,是个2000年前的纽约,反正跟我现在感受到的纽约不太一样。
纽约这个城市也很奇妙,你说它几十年都没进步(基建方面),可它见证了几代人,经历了几波风雨,片中的老影片,感觉确实很美国(我现在并没有感受到的美国)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 我来纽约,不是因为它干净,因为它安全,它确实肮脏,确实治安不好,但是这就是纽约……WTF,这是现状,但不代表你不能让它越来越干净,越来越安全,你没有做到是因为你们政府无能。
当然这是你们自家人的事,只要你们自己不介意,我们外人也无需置喙。
然而你们政府一边那么无能,一边又对别人指指点点,仿佛自己是个上帝,这就很不可理喻了。
关于优秀“如果我多练习的话,我可以进步,但我永远做不到优秀。
”回想学生时代,我们可以通过题海战术在高考里拿到高分,但是并不代表着我们是能够掌握学习方法得,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
关于天赋“作家或画家或其他艺术家,最需要的是天赋。
我能想到的天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一个且唯一一个绝对随机分布在世界人口中的特性,它和任何事物都毫无关联,它无法买到,无法习得,也无法继承。
它就像沙子一样散落世界各地,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
现在,在很多地方,你可能有这种天赋,但是你没有能力把它表现出来。
这可能就是,尤其在这个国家,为什么人们总是为一本书的成功找原因,却不去考虑‘天赋’这件事,我说的‘成功’不是指商业上的成功。
因为这样很惹人生气。
”关于音乐“没有人比音乐家更受人喜爱,音乐家很受人喜爱,因为他们给予了人们表达自己感情和回忆的能力,而其他艺术形式做不到这一点。
可能音乐家和厨师要对人类生活中的大多愉悦感负责。
音乐让人更快乐,且不会伤害人类。
大多数让你感觉上变好的东西,都是有伤害性的,所以音乐非比寻常,它就像一种不会杀死你的毒品。
”关于分享“只有一个人热爱写作,大部分喜欢写作的都是烂作家。
他们当然喜欢写作。
我喜欢唱歌,我是个糟糕的歌手。
如果你喜欢做自己不擅长的事,那也不足为奇。
问题是,你可以做很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做得笨拙、糟糕或可怕也没有关系。
但自娱自乐就好,不要分享给别人。
我认为人们又义务向世界展示,做事情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大部分人做不好,但还是比人们”展示给世界的大多数东西都要好。
现在人们做点什么都要秀一下,点点滴滴都不放过,这在道德上并没有错。
但是我就好奇,这些人怎么一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做这种事的年轻人,我好奇他们会如何评判事物,因为基本上区分好坏就是我的职业,评判也是我的职业,我认为年轻一代中没有像我这样的人,因为那一代人无法容忍成为我这样。
并不是说我的生活有多美好,或者人们喜欢我现在的样子,只是他们要么挑剔到令人发指,比如:‘我讨厌你的发型,你应该去死。
’要么非常过度地夸奖别人,‘那很好!
你很棒了,继续加油,你很棒。
’我一般会说:‘你的发型?
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你的发型而被杀害。
但你的写作?
别写了,请你别写了,你写得很烂。
’”关于艺术拍卖“如果你去拍卖会,毕加索的作品出来了,鸦雀无声,一旦拍卖锤敲定价格,掌声就来了。
好吧?
所以我们生活在为价格而非毕加索鼓掌的世界。
他们为价格鼓掌,毕加索的作品出来时他们就应该鼓掌,难道他画得不够好吗?
”关于车站改造“William Wegman 布置了一些狗狗团的马赛克拼花,都是纳税人买单。
这些确实很可爱,但真的有必要吗?
而且需要五个月吗?
换句话说,破碎的瓷砖还在那里,原来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还在,地面的水泥依旧坑坑洼洼的,他们视而不见,所以我想‘竟然需要五个月吗?
’但有一些事,你会觉得如果我们把重要的问题都解决了,那么可以锦上添花。
但还没有呢,重要的问题还没解决呢,还是先处理其他事吧,也许他们认为这样有灵魂,但坐地铁的人都灵魂出窍了。
”关于金钱“赚大钱的前提条件是喜欢钱,要非常爱钱,非常在乎钱才行。
我一直都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钱够用就好,一种人是有钱人。
对我来说,钱够用就好,我所谓的够用,就是有钱支付我所拥有的东西。
”关于潜规则“我始终觉得‘你不是一定要成为电影明星。
’如果你想当电影明星,想在那家餐厅当女服务员,你不得不这样做。
(弗兰在前面提到‘作为餐厅女服务员,想要排上班,就必须陪经理睡觉。
’)所以我相信他们所说的,这些男人的事,以及为了成为影星接受潜规则的那些女人的事,这和强奸是两码事,这是错事是坏事。
所以演艺圈潜规则是一回事,但如果你的工作是在酒店整理床铺,时薪6美元,而那些掌控你的,不仅掌控你的生活,而且知道你可能是非法劳工,那个人是那个楼层的保洁员,这才是问题所在。
不是当不当电影明星的问题,不是当不当模特的问题。
接受潜规则是错的,绝对是错的。
如果这场运动不是从影星开始,根本就不会有人关注,人们关注这件事,是因为那些人是影星。
没有人会关注在酒店整理床铺的人,当然,那种处境的女人数以百万,基本上她们就是人质。
你可以不当电影明星,但你必须养家糊口。
所以这才是问题所在。
”潜规则的本质其实是权力的滥用。
关于养生“什么是养生?
它就像是额外的健康。
养生,在我看来是一种贪婪。
不生病对我来说还不够,我还得活得健康。
”关于运动“我更希望更多女性去国会,而不是去打橄榄球。
”关于挑战“有很多事情是人们必须做、应该做的,但是他们不做,因为他们害怕,或者他们很难做成,或者不擅长做,那些才是挑战。
挑战是你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
”关于读书“书不该是一面镜子,应该是一扇门。
”“说话前先思考,思考前先读书。
”
弗兰·勒博维茨就是那种认识五分钟你就会爱上的人,但需要足够的勇气才敢接近。
弗兰·勒博维茨是谁?
马丁·斯科塞斯拍了一个纪录片系列剧集来介绍。
弗兰谈论一切,我们通过这个“一切”了解弗兰。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合作,很多人好奇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弗兰在台上扭头问马丁,马丁重复了一遍像在思考,“我们怎么认识的?
”,弗兰接过话头,“我们自己知道吗?
”,然后我们就听到马丁在这部片子里,作为本尊出现的无数次哈哈哈哈之一。
他们没有广而告之的深谈应该已经有过很多次,因为弗兰是一个随时都在高谈阔论的人,对生活的城市、对年轻人的思潮、对社会的看法,她有太多看法。
不夸张地说,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非常需要,事实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了。
我们中国影迷更熟悉的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马丁为什么要拍她,这是看这个纪录片之前我个人的疑问,我相信持这样疑问的不止我一个,而答案就在这个片子的每一集里,把弗兰是·勒博维茨这样一个学识渊博,且能把所有的看法清晰幽默表达的知识分子引为好友,并拍摄这样一个纪录片,简直天经地义。
他们在银幕上的合作,第一次是同样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纪录片《公众演讲》,弗兰·勒博维茨是一号嘉宾。
第二次是弗兰出演马丁的电影《华尔街之狼》,在里面客串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
然后就是这次的纪录片剧集《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个人纪录片剧集不多见况且还是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但是只要你打开看一集,你就没法不被这个侃侃而谈的女人吸引。
“天赋”伟大的地方在于,买不到,无法习得,也不能继承的东西。
无关身份、地位、种族、肤色,上帝手里握着一把沙子,散落在世界人口的各个角落。
弗兰很小就发现自己没有大提琴天赋,而且大提琴是她到目前为止唯一喜欢但没有天赋的事情。
当时她所在的学校,到一定年纪后,学校会收回学生手中的大提琴,弗兰喜欢便希望父母买给她一把,但是就在爸妈商议怎么为她筹钱买下一把大提琴的时候,弗兰说我不要了,其实我弹的并不好。
妈妈说,那是因为你练习得少,如果你多加练习。
弗兰说,不,练习会让我进步,但并不会让我变得优秀。
她12岁的时候拿到过班里的风趣幽默奖,对,她来自一个有风趣幽默奖评选的学校,尽管竞争并不激烈,尽管她从小就被告知搞笑的女孩不受欢迎,事实证明,妈妈错了。
但是幽默这件事,有人在很多年后在她的讲座上问,如何得到,弗兰犀利但真诚地回答,想变得幽默跟想长个一样。
纪录片主要的篇幅都是弗兰的讲座,对谈,或者跟几个同道聊天,串联这些场次的主要是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的纽约市全景微缩模型展区,以及弗兰穿梭在纽约街头的画面。
她庄严肃穆又气势汹汹,她只是行走在这个城市,你都感到她跟这个城市之间的张力,她对一切发表看法,街景布置、市政部门、年轻人、运动员、干洗店、纽约时代广场,纽约的一切都是她谈论的对象。
她总是有很多意见,自称愤怒的原因是,意见多多而又无能为力。
她想当市长,但她知道市长这份工作非常难,所以她自请上夜班,别人上白班,她上夜班,上任第一件事情想改善地铁交通。
她谈论很多公共话题,围绕本人的首先是爱读书,她租很大的房子,为此飞到各地去工作,为的就是放下她的一万册书,她跟已故诺贝尔作家托妮·莫里森交谈,谈到写作,托妮·莫里森 劝她把你改成“我们”,这样会让读者有代入感。
弗兰说NO,随后解释,你是你作品的主持人,敞开怀抱欢迎大家来,我不是,我是我作品的检察官。
作为评论家,弗兰非常严格,对别人很严格,对自己更严格。
她认为,喜欢没有问题,但一个面向大众的作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这也是为什么她讨厌写作的原因,她小时候非常喜欢写作,但自从写作成了工作,她就不爱了。
太爱写作是成不了好作家的。
大部分号称喜欢写作的作家写得都很烂。
托妮·莫里森是她认识的唯一喜欢写作还写得好的作家。
事实上,她认为现在的人太爱展示自己了,一点点小事都要发到社交平台上。
正在的表达却在被不断地压缩,并且大部分人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融入到这个世情社会,渐渐失去表达的欲望,但弗兰不是,看到她总是想到被引用了无数次的杰克·凯鲁亚克的金句,叫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当然,也永远愤怒。
简单剧评一下虽然我不太了解这位作家/幽默大师,但我第一眼看纪录片的时候,会对她独特的思维所吸引:看透城市生活现状的本质、一阵见血地戳穿城市现象背后原因、到位地总结了不同城市群体的想法。
当然她是站在西方国家城市的角度,进行普遍日常的解读,当然也是以纽约为代表城市展开的,比如:城市人的生活习惯、阅读现状、政治参与、年轻人、互联网的普遍等等,每一集都有个大主题,然后细琐地收集弗兰在这些方面表达过地见解。
虽然这无法代表所有城市,但是也不妨去找找自己所在城市与弗兰所在城市所交集的方面,用幽默、嘲讽的方式去看待城市生活的日常貌似也是个有趣的方式,去对自己的城市表达热爱和愤怒。
一些弗兰语录以下都是我是从第二集开始截的图。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句弗兰对年轻人想说的:Think before you speak. 因为我怕我翻译的不准确,我只能说很像“三思而后行”地意思,其实对于年轻人而言更是如此,我们总是表达自我地时候蠢蠢欲动,但不妨先暂停了解自我、了解事情本质之后,再表达。
有时候作为个体的我很难全部都做到,但这句话很有启发哦。
以下是从第二集开始截图了的弗兰语录,当作我地乱序摘抄
弗兰对年轻人想说的
关于坏习惯
关于音乐
读书如何让你富有
当弗兰面对“政治正确”的调侃
关于挑战,关于犯错
视觉艺术的标价 & 为何喜欢小孩
面对互联网冲击 & 享受乐趣
当遇到与你不同时代的人
谁是可以让老马(马丁·斯科塞斯)笑得最开心的人?
看完这部剧后就知道,绝对是弗兰·勒博维茨(Fran Lebowitz)!
基本上这部剧就是弗兰说脱口秀,老马在一旁不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几次我都怕老人家笑得岔气。
这部剧看晚了,看完特别喜欢!
弗兰·勒博维茨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从小叛逆,女同,退学,典型的美国民 主 党 自由派,搬去纽约成为作家。
但写小说依然无法满足她的追求,因为她有太多好玩儿的见解,而且说话不仅直戳要害还极具幽默感,特别适合脱口秀。
之后她成名就是被邀请出席各种电视节目作评论,每次开口都惹得观众和主持人大笑。
事实上,看本剧前十分钟,就能感觉到她是老马(Martin Scorsese)+伍迪艾伦(Woody Allen)+卷西(Jesse Eisenberg)的混合体。
不仅是说话的语速、节奏和幽默感,连长相都是这三人的混合体她有很多对各种事,特别是纽约这座城市的独特见解,别人也很爱问她的看法,而且每次她回答得都很绝妙。
她的最大优点就是不用长篇累述,往往一句话就能把人噎死,但还能惹人发笑。
看老马呱呱呱地笑得那么开心就知道了。
本剧是老马指导并对弗兰·勒博维茨的采访,绝对是老马指导作品中最好笑的一部。
我真希望老马能学点她的幽默感,那他的之前那些电影就不会那么沉闷了。
精彩语录摘选:1)你的幽默感是怎么来的?
弗兰: 跟你的身高是怎么来的一样。
2)所以你觉得幽默感是天生的吗?
弗兰:反正对我来说肯定不是别人教的,从小我妈就跟我说:“女人不能有幽默感,男人不喜欢有幽默感的女生,谢天谢地,她说的并不正确。
”3)关于手机时代新纽约的生动描述弗兰: 我觉得只有我走路是真的看路的,其他走在路上的人都看手机。
而我没有手机。
我看到一个男生居然一只手发短信,另一只手拿着披萨,用胳膊肘来掌握自行车的方向盘,显然,他差点撞到我。
4)关于时代广场弗兰:看戏时不得以会去,但每次去都得被街上不看路的人撞个至少75次吧。
幸好纽约交通不好,车都开不起来,这也是为何我还活着。。。
居然有人带书去时代广场?
你对得起书吗?
5)关于纽约地铁弗兰:有次地铁居然关掉五个小时因为上面有异味?
你坐过纽约的地铁就知道,里面从来就没有无异味的时候!
后来他们说没有异味了就开放了,那是因为你关闭了五个小时没上人!
就算是出家的人只要坐一趟地铁就能再也无法心平气和。
6)关于人们只追求钱和价值弗兰:拍卖名画时画出现没人鼓掌,被卖出几千万后人们才鼓掌,他们根本不是在为艺术鼓掌,而是为了那个标价。
7)关于纽约太贵住不起弗兰:每个人都说纽约市太贵了,但是却有800万人在这里居住,奇怪了,他们是怎么住得起的?
8)关于为何依然有很多年轻人搬去纽约弗兰:纽约曾经很棒,我也是因此才搬来,不是因为它安全,也不是因为它安静,而是因为我们这些外来人有一些想法和观念与自己的家乡格格不入,无法被容纳,而纽约可以接纳我们。
比如同 性 恋,别的地方不接纳,于是纽约就挤满了愤怒的同 性 恋 们。。。
9)关于富人弗兰:每小时10美元是靠自己努力赚来的钱,百万富翁的钱都是"偷”来的。
10)关于在纽约生存弗兰:纽约是这样一个城市,你可能早上睁眼发现自己身无分文,但晚上就能赚到钱。
只是这种容易赚钱的途径现在越来越少了。
11) 关于那些把随身物品乱放缺乏警惕性的人弗兰:我年轻时在车里放了一包烟和一个苹果都被砸车抢劫,警察还说:“你这是自找的,把这些放在车窗前那么明显的地方!
”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那些会把包随便放在我面前却不看好的人,我看了都忍不住想偷12)关于音乐弗兰:流行歌手是最容易受人欢迎的。
音乐可以使人立刻快乐。
那些歌迷们真情实感地感谢歌手带给他们快乐。
而且不像毒 品、尼古丁和酒精会伤害别人,音乐在最快速度带给人愉悦时又不伤身。
13)关于她自己弗兰:我没有什么能力改变什么,但我就是有很多很多观点要表达。
14) 关于极限运动和做有挑战的事弗兰:我觉得人生就已经够有挑战的了,不需要再给自己添堵15)关于犯错弗兰:如果一生中不断重复犯同一个错误,那肯定是因为这件事你就是不擅长。
14)在宣传这个剧时被问:你会看这个剧吗?
弗兰:我不看,我没有Netflix 很想成为弗兰·勒博维茨这样的人,说话又尖锐又酷,别人不会觉得冒犯反而觉得好笑。
我又有了新的偶像!
这个剧已经在Netflix上播出了。
安利一部搞笑轻松的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一共七集,每集半小时左右。
《假装我们在城市》主要记录马丁·史柯西斯和弗兰·利波维兹之间的访谈对话。
该纪录片乱中有序,很多过去及现在采访相关的片段拼接在一起,就像看几场精彩的脱口秀。
而且弗兰真的好酷啊!当她穿着一件大衣,戴着墨镜出场时我就被征服了。
她年轻时就是这类似的发型打扮,跟她的性格一样,这么多年也没怎么变。
弗兰已年过七十,但她给人的感觉却很年轻。
她带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生活作风和脾气,按着自己性子去生活,固执的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但就是这种不和谐让人拍手称赞。
弗兰吐槽现在的人是为艺术所售卖的价格欢呼,而不是为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去鼓掌;她吐槽纽约的高物价和高房价,现在的养生,现代人对大麻的接受度;她不理解现在年轻人将以前战俘才做的苦力活发展成健身运动,或是玩巴丹死亡行军式的游戏;她看不惯现在家长溺爱的教育方式;她批评纽约花费纳税人的辛苦钱去造一些浮夸又不实用的椅子;她还分享了小时候以及去阿拉斯加旅行的有趣经历……她三观正,分析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语言,怪不得这么吸粉。
而且她对工作的厌恶真是又让我的好感度倍增,我也曾想过有没有读书就能赚钱的活
确实读书很重要,我太喜欢读书了。
即使没有工资,也要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啊!
最后,将弗兰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送给大家。
Think before you speak, read before you think.
久闻此片大名,用零零碎碎的时间把它看完了,期间也零零碎碎记了点触动自己的地方。
第一集:聊纽约生活,直奔主题。
纽约的街道上有涂鸦、铭牌,弗兰对911看法很多,还提到了纽约娃娃乐队。
“纽约人忘了如何走路。
”“纽约的一切都像一出歌剧,是一个大麻烦。
”
第二集:聊各种艺术形式。
你决定不当艺术家是因为你太享受这件事了,弗兰,就像人们说:“为什么犹太人不能吃培根?
”,我总是回答,“因为太好吃了。
”谈当下年轻人的现状:“要么挑剔到令人发指,要么过度地夸张别人。
”弗兰说她不用和奥斯卡·王尔德比幽默,在我看来她明明就是女版毒舌王尔德嘛。
第三集:聊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吐槽现在的出租车司机都不认路,出租车上的屏幕关不掉:“就连吃下一张10美元的钞票,也比把拇指放在屏幕上干净得多。
”弗兰居然还客串了小李子与马丁合作的《华尔街之狼》。
第四集:“现在的人整天谈钱,仿佛这个话题很有吸引力,其实不是。
”“赚大钱的前提是喜欢钱,要非常爱钱,非常在乎钱才行……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钱够用就好,一种人是有钱人。
”关于Metoo运动和潜规则:“人们会关注这件事是因为那些人是明星,没有人会关注在酒店整理床铺的人,当然那种处境的女人数以万计,基本上她们就是人质,对,你可以不当电影明星,但你必须养家糊口,所以这才是问题所在。
”
第五集:谈健康:“养生,在我看来是一种贪婪。
”主持人:“你为什么讨厌体育?
”“在我看来,这(体育)是很适合一个七岁孩子的事情……体育如此重要是因为男人当道,原因就是如此。
”吐槽一些极限挑战是假的,爬山是假挑战:“有很多事情是人们必须做、应该做的,但是他们不做,因为他们害怕,或是他们很难做或者不擅长做,那些才是挑战,挑战是你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
”
第六集:聊当代网络,“我没有罪恶的乐趣,因为乐趣从不让我产生罪恶感,乐趣对我来说,特别是随着我越来越老,我就越想:朋友,只要是能享受的乐趣都去享受吧。
”弗兰居然还看过爵爷的《豹》!
“上次我看《豹》还是在齐格飞剧院看的,是修复较少的版本,当我去齐格飞剧院看的时候,即使不是只有我一个,我也是现场极少数并非电影导演的人之一。
”哈哈爵爷是导演中的导演。
提到电子产品:“我有个普通手机,我有一个地址,这已经够了。
”“我对互联网的了解,要不是别人告诉我的,就是别人展示给我的……我没有这些东西,不是因为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我没有这些东西恰恰是因为我知道它们是什么,所以我才不用它们。
”“你只能真正理解跟你同时代的人,你无法真正理解跟你不属于一个时代的人。
”
第七集(最喜欢的一集):聊读书:“只要你能读书,你就会非常富有,富有到如果你一直读书,你没有时间去想钱的事情。
钱不重要,但读书就很重要。
”“读书是一种志趣(taste),这是我关于读书的看法,就是一种志趣而已。
”
这藏书量羡慕死我了啊啊啊啊“书不该是一面镜子,该是一扇门。
”插播一条托妮·莫里森的看法:“许多读者在寻找他们生活的复制品。
”莫里森的写作更倾向于邀请读者,而弗兰相反。
对待书籍小心呵护:“丢掉一本书就是丢掉一个人。
”像犹太教堂对待祈祷书一样对待书:“如果你把祈祷书掉在地上,不管是哪一本,你都得亲它一下。
”最后,马丁用弗兰给青少年的建议作为结尾:Think before you speak.Read before you think.
已成为我的行动指南
第一集超好看 发现共性。
第二集 精神上的东西更好 心灵相通的可以传承的情感好过多巴胺分泌的暂时的快乐 纯真年代 考尔德传记第三集 当过出租车司机 年轻人糟糕的坐飞机体验 富人六点从健身房回来 度假糟糕 小李子在片场法庭抽电子烟的特权 商业航班是啥和一般航班相比第四集 我的梦想也是不工作 在沙发上阅读 餐厅女服务员要想排上班就必须陪经理睡觉 如何不内卷 只有跳出来这个圈子。。
需要一些更严格的筛选。
和现在女演员出头没啥区别 经理是同性恋 大家都想去。。
但是他只雇男服务员房价好贵 也想中彩票第五集 体育 挑战是你必须去做的事情 而不是编造的事情。
体育也是生意 因为男人掌控世界 所以就要热爱体育吗?
确实跳皮筋比赛也挺好的哈哈哈。
不管怎么样 有另一面 不用迎合别人有自己思考 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 头脑发达思维简单我也不喜欢 我更喜欢聪明的头脑!
一样的观点!
她喜欢阿里也不是就要喜欢体育 但是可以认真倾听交流就很好!
不同的观点碰撞。
第六集 不用电脑不用智能手机的人 互联网对她如同卡戴珊一家。
她可以不用,我不用怎么生活呢?
应该也行,但是可以少用一点大概。
与我,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大量如卡戴珊一家的信息,根本不关心。
知道Instagram和twitter是什么才不去用 她永远是个脑袋清醒的人。
你只能真正理解跟你同时代的人!
确实不太能去了解和理解不同时代的人。。
年轻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美貌会消失第七集 讲读书 读书的意义曾经是可以放大很多倍你的世界 但是现在不是了。
看书不用找认同感,书不是一面镜子,而是一扇门。
这和lili看法一致,他让我不要总是看感同身受的书,但是我确实喜欢看现在地铁上看纸质书的年轻人多了起来,但是她又觉得他们看的书不够好 不太行。
那她应该写一些东西出来 ,告诉这些年轻人什么书是值得看的至少。
大部分人看书也是看推荐有的时候就被营销进去了。
后面确实写了tips for teens 感觉真的挺不错的在1978年的newsweek.Think before you speak,read before you think。
也想给娃买个这样的杯子。。
很有意思~~~我也想去new york看看
看了一集弃了 感觉是个privilege的人has way too much biased opinions to dump so that looks like she has a taste.
还行
听一个有趣的知识分子闲聊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对于社会、生活的很多看法都非常赞同,以及她不管怎么说纽约,她都是可能最喜欢这座城市的人(-why do you think so many young people still come to New York? What’s here? -New York. That’s what’s here)。喜欢Scorsese在里面的角色以及在访谈中插入了很多电影片段,老头子发自内心的笑声真是有感染力~
在纽约活得自圆其说的文化老炮的随性访谈,分成了几个主题。金句频出,许多观点和我完全一致!特别是对于徒步这种“明明有更值得努力的生活不去努力,放假了给自己找罪受还很自豪”的不理解。“体育运动可以和电影相提并论吗?”体育运动可以和舞蹈相提并论,但不能和电影“。。她是经常愤怒的,但又那么通透。人最后活得自圆其说是很重要的,你可以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你也接受别人的理论,但他们的理论在你的理论框架内,还很逗能说出来
这人挺有意思。拥有敏锐视角和辛辣毒舌(她的有些见解确实挺诚恳)之外,我看到她非常矛盾的一面。一大特点是爱物质(比如喜欢跻身有格调的俱乐部、住装修豪华的市中心公寓、买有品位的家具、大量囤积书、想过随心所欲的体面生活…… 所有都需要大量金钱尤其是在纽约),但一辈子也没掌握去拥有这些物质所需要的能力,不论是不屑了解电脑、手机app等基本社交平台,还是置业理财方面的无能(买到手的公寓最后都住不起必须卖了)。她甚至没能把自己的才华转化成名气和财富,好像一辈子就写了两三本书,以至于老了无意或故意地总是提到自己租不起房子了。都说幽默的人一般很聪明,但是叫嚣着钟爱物质却憎恨金钱的人可是有点荒谬
I, I, I, I....me, me, you know? I,I,I, my, my, I, you know? me, me, I, I, I, I, I, I, I, I, I, I, I..... CAUCHEMAR!!!!!
本来看E1不是很喜欢Fran的说话方式和满屏属于newyorker的优越感,没看完关了但后来还是默默看了下去…随便记录一下:cultural affairs‘做musician和cook是很幸福的事呢 可以创作自己喜欢的东西 而不能创作的人只能find what they love/sports‘关于谁是woman的说法笑死了 看不惯一些欧美人所谓政治正确的行为 spike Lee跟她不在一个频道好aggressive/Hall of records’当有人杀人而并不感到guilty的话,那么自己想做的没有害的事也不要有任何负罪感地做吧;当我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的时候,它很有趣是个好答案,不好的答案是它很重要。有些看法和我相同,but nothing new
老成这样也挺好的,肆无忌惮,口无遮拦
无聊 充满各种烂笑话
看不懂英语的梗
Dying to have a friend like her
挺无聊的
真心是看不进去 而且。。。马丁的笑声 OMG 不能想象老马丁笑的跟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一样
说实话对一个自以为是自说自话的人没什么好感。智力略高于一般人就开始得瑟。摆傲慢抖机灵装刻薄谁不会啊?实际拿不出点有说服力的东西。
挺好看的, 但怎么说呢,文化人聊闲天,witty funny,仅此而已。
The 70s bites back!!! 最喜歡的那種毒舌憤怒敏銳的猶太知識份子😂但同時也很獨特,擁有很多現在能夠藉紐約被人接受的政治不正確。(也是我的夢想語速
会想到《十三邀》的那句slogan:带着偏见看世界,但不同于许知远的故作深沉,弗兰用幽默来当自己的保护壳,她的妙语连珠让几十年如一日的老派变得自洽。关于纽约的观点对我太有启发,让我得以带上战斗的心情投入毕业以后的生活。马丁的笑着实有些夸张,有时难免会像对朋友的逢迎。
偏见,牢骚,做作,肤浅,自大,得意,自恋。
Not the kind of humor I 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