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车

夜车,Night Train

主演:刘丹,奇道,刘永生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中国大陆语言:陕西方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7

《夜车》剧照

夜车 剧照 NO.1夜车 剧照 NO.2夜车 剧照 NO.3夜车 剧照 NO.4夜车 剧照 NO.5夜车 剧照 NO.6夜车 剧照 NO.13夜车 剧照 NO.14夜车 剧照 NO.15夜车 剧照 NO.16夜车 剧照 NO.17夜车 剧照 NO.18夜车 剧照 NO.19夜车 剧照 NO.20

《夜车》剧情介绍

夜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吴红燕(刘丹 饰),中国西部平川市人民法院一个普通的法警。丈夫病亡,独身十年,她的生活黯淡无味,每日里做着例行的工作,法庭上出示证物,判决后送走一个个绝望的人。对她来说,也许只有每周去兴城婚姻介绍所才能让生活有一丝希望,然而幸福却与一次次与她擦肩而过。 一个女犯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吴红燕作了她的送行者。女犯的丈夫李军(奇道 饰)因此憎恨上这个沉默的女警,时常尾随其后,伺机刺杀。但是,未曾染血的刀子被丢下,两颗孤独寂寞的心却走到一起…… 本片荣获2007年第23届华沙国际电影节新导演和新电影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雪耻女孩更喜欢明天的你热点魅祸啦啦队蔓延星际宝贝:终极任务老爷,别闹加布好老师第一季前田建设梦幻营业部达尔文奖男神在左冤家在右丑小鸭历险记八千里路人鱼死亡音乐风暴之土一键倾心愿上帝降临橙红年代女警出更周围的事战斗民族养成记探戈一号长津湖之水门桥切肤之痛怒火保镖寒蝉鸣泣之时·扩锦绣安宁紫色女郎舌尖上的斗争

《夜车》长篇影评

 1 ) 生活困境里的人

作者想表达什么,十足的暧昧,但电影开头是一个人走在冰冷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的山路上,孤零零的背影,踽踽独行,只有皮靴踩着积雪发出的咔嚓咔嚓估计的回音。

白色的手套、隔壁男女都呻吟、一个人漆黑回家路、卖淫女的妖娆舞蹈、镜子里自我、火车站附近擦口红……每个意象反应的都是女主角一个人生活的困境、乏味和孤寂,电影开头就展现了女主角的生活,和死亡凶手、冰冷的宣判词、严肃的制服打交道,在愚昧和狭义的农村的无聊琐碎中乏味穿索,每个星期来到另一个城市去相亲,十年了,往往收到的都是欺骗,可是连欺骗也是赤裸裸的,在暴力和魔术似的欺骗里,没有一丝丝温情男主角每次偷船,就像想躲避到另一个世界里,现实的无力,让他无所适从,他以为找到爱,结果确实骗局,那一丝丝灯下的温情和抚爱,换来的是一道道伤口和一句句恫吓,老婆卖淫,兴起杀人,孩子被他人收养,工作也被发配到了边疆(水库)……家庭、生活、妻子、孩子,一夜之间灰飞烟灭,生活的天平跌进了深渊里,深不见底,无从爬起。

他们就像那电影结尾的马,拉着满满的柴火陷入深坑里的马,旁边的人,熟视无睹,只是一根筋的挥起鞭子左打右抽,但无论旁边的人如何鞭子鞭打和催促,也不能使它从深坑走跳脱出来,最终马只能向鞭子投降、向生活的深坑妥协,当女主角看的场景时,她仿佛明白,回到原来的世界,又将是自己一个人的“深坑”(与死亡、愚昧打交道),明知回到水库可能是死亡的斧头和锋利的匕首,但是水库那边有一个人,有一个可以给自己这个冰冷孤寂生活里一点点爱和激情的人,这个人还为他们准备了一条船,一条可能通向未来彼岸,却也可能伴随着死亡的一条渡过当下的船,他们带上了刀斧和匕首,踏上船,是吉是凶,电影戛然而止,而真正的生活,永远都是未知的

 2 ) 略评《夜车》

刁亦男作为先锋导演有过耳闻,当看到《夜车》时被折服了。

相当棒的掌控能力,故事在层层的缓慢的镜头中震撼而出...。

《小五》缓慢演绎的是人生是性格;《艾玛的十七岁》缓慢演绎的是环境是成长;《夜车》缓慢演绎的是冰冷而沉静的人生。

力道和手段不可相提并论。

 3 ) 用危險來拯救

夜間列車仿佛在跟隨一個有節奏感的鼓手有各種聲音的起伏。

夜車成爲了一種希望與暗示和影片的開放式結尾相呼應。

她能不能坐上最後的那班夜車或許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都有不一樣的答案。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有她在雪地中行走的片段像文學中的一枚楔子也帶來了深厚的宿命感。

刁亦男試圖在寫實和表現中得到一種微妙的平衡空間是被選擇的通過貧瘠冷漠的空間愈發凸現了人與人的疏離感和孤獨感。

每次出現湖面(河面)的鏡頭都像一種隱喻當時的聲音也在吸引我入境細小的層次讓我幾乎產生幻覺。

而雨聲和舊時老歌就像一種對壓抑情感的催化和溶解藥劑似遠忽近的緩緩進行讓她釋放自己。

聲音處理非常細緻便讓感官體驗更加深刻。

影片裏他們的關係是一種冒險而愛情也是一種冒險層層叠叠的行爲暗示疏離神秘糾纏挑逗。

是這樣人總是在營造危險來拯救自己沒有危險就無法自我救贖。

 4 ) 活着的理由

这是第二次看刁亦男的电影,第一次是《白日焰火》,《夜车》里还没有用到知名的演员,可我感觉这可以让人更专注于电影本身,而不是演员的个人魅力。

两部戏里,生活节奏都是单调、拖沓,带着点烟尘味儿的阴冷。

女主角一出场我就感觉到,这个人的精神不在那儿,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有一种没有投入其中的感觉,仿佛是他人的日子。

她坐着火车,去外地婚介所打发时光,是的,异地,意味着没有熟人,彼此不问太多过往,常常干柴烈火直奔主题。

她是去寻找一个爱人吗,大概不是,更多的是寂寞。

所以,那个急切的会变魔术的猥琐男人摘掉她的胸衣,她也只是挣脱开,之后重新碰面时也只是淡淡应酬着;所以,在发现婚托时,打开钱包,挽着那男人的手臂,轻轻靠着肩膀,像一个游戏一般,她笑了,然后两人各自走向反方向。

她心中,有一种隐匿的激情,于是,没有支持邻居举报隔壁的夜总会女郎,听着他们激情时分的壁角,在舞台下看着诱惑的舞蹈。

于是我懂了,这个女子,很有意思,与她坚硬严谨的外壳不同,她是反叛的。

我一直在想,男人为何想要杀死一个执行任务的女人,这种没有理智的仇恨从何而来。

后来,慢慢想着,他一直都是个平凡不过的人,甚至没有存在感,性格孤僻、偏执,不是合格的丈夫和父亲,经常被人鄙视,妻子之所以和相好的人私奔,以至于出卖色相,是因为没有从丈夫那里得到想要的东西。

而男人,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一无所有,他需要一个念头,支撑自己活着。

他像一条鬣狗,总想撕碎些什么。

他杀死了做仙人跳局的皮条客,抛尸在船上,之后,也想在船上杀死女人。

我想,他们在身体上是契合的,所以,女人才生发出了那么一点依恋。

之后她发现了男人是女囚的家属,以及包里的刀具,她逃离了,又回来了,为什么呢,不是因为爱上了那个男人,也不是什么愧疚,说到底,扣动扳机的人,何罪之有呢,也许,她厌倦了日复一日的生活,想要一个了断,这也算彼此成全么。

男人拿着她的围巾,之后又不想去拿包,终究还是上了船,结果,还重要么。

 5 ) 无望之望。

这是我喜欢的电影,很过瘾。

我一直认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就是欲望,对生之欲望,对死之欲望;对物质之欲望,对精神之欲望;对性之欲望;对欲望之望;对无望之望。

种种的种种构成了我们厚重的世界,织成我们灰色的生活,我们身源其中。

人性,静静地滋生,慢慢地演变,悄悄地绽放,华丽的宣泄,无声的死亡。

孤独、寂寞是现代生活的代名词,物质享受升华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

身体,是一个工具,用来产生孤独,妥协寂寞;用来享受物质的冲击,腐败精神的实质。

对我来说,这就是针对欲望与人性的影片,这话很多余,每一部片子都会对之若有若无的触碰,撩动。

这话很绝对,因为用了“针对”。

我喜欢下面的一个哥们说的——刁亦男很有金基德的感觉,是的,灰色调,冰冷,残酷......都在画面语言中平静的喷薄而出,没有惊雷,却在无声中轰炸。

所不同的是,刁导的软和金导的硬。

《夜车》没有灭绝一切,《坏孩子》等却撕裂了人性。

我不知道这是刁导对现实的妥协,还是对世界的期望。

这是空间,如果不无情的摧毁,就没有彻底的期望。

有人说这不是我们身边的故事,我完全赞同,因为,这压根儿就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现实,而且血淋淋的。

腐败流脓的社会繁衍着懦弱的性格,空洞的生命助燃欲望之火;灰色的生命中我们无望,一抹阳光并不会照耀晦暗,只会滋生无聊的幸福感,于乌云到来后再次期待。

无。

望。

皆为空虚。

 6 ) 观后记录

丈夫过世而单身独居的女法警和被她执行死刑送上路的女死囚犯的丈夫发生了一夜情,又被其强奸甚至有被杀的可能。

本来已逃走的吴红燕又回到李军身边,明知可能被杀,却又返回,是赎罪还是悲悯,有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豆瓣网友文森特九六:一方被压抑了仇欲,一方被压抑了性欲,当二者以违反宿命的方式相遇,便注定了要从彼此身上索取更多,进而陷入难以抉择的两难境地。

角色犹如在冬日寒风中试图点燃一根潮湿的冻木,到头来也只有那么几丝一闪而过的灰烬。

豆瓣某网友:“所以吴红燕的救赎是某种悲剧性的赎罪,她赎的是那种以暴制暴却无法真正声张正义的先天不足的司法制度的罪,赎的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中所制造的不公正的罪,这种圣徒式的救赎是那么决绝和富于悲剧性,尤其是当她提醒李军别忘了拿那个放着斧头和刀子的包时是如此冷静,如此惨烈,她也因此完成了自我治愈和救赎的旅程。

 7 ) 马车和马鞭

一个人追求情欲,却发现情欲是对杀意的误读另一个人心存杀意,但发现杀意已经误入情欲的迷途马的意象很显然指向女主,不过荒诞关系是存在于两个人之间,两个人应该都面临那样的处境

对女人而言 马鞭是无法抑制的情欲,让她一直在灰色地带逗留 而马车是自己的真情被一次次工具化的遭遇,被用来泄欲、用来赚钱、用来复仇,就是没有被爱对男人而言 马鞭是慕强本能的征服欲,让他想抢回孩子、占有小船、点妓女(很可能和老婆之前的工作地点有关系)马车是他自己蹩脚的能力和性格让他屡次吃瘪。

特别是最后的复仇,成功了吗?

其实是彻底的失败(如果不是女人的误解,他早就跟丢了。

最后他对女人动了感情,不想拿包,已经背离了自己复仇的打算) 所以他在推船时痛苦复仇与否,变得无力又无意义

 8 ) 压抑压抑

以一个女法警的工作、生活为主要素材,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反映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社会现象,刻画女政法工作者特殊的工作经历和鲜为人知的甜酸苦辣。

以一个女法警的工作、生活为主要素材,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反映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社会现象,刻画女政法工作者特殊的工作经历和鲜为人知的甜酸苦辣。

两个主要演员的表现可以说是收放自如,与影片的整体氛围非常和谐。

 9 ) a 马儿是要跑的 b 马儿是跑不掉的 c 没拍的结尾是什么

对于影片快结束时的那一场马车戏,是导向全片结尾的一个重要的引子。

所以虽然当时没看懂这一场戏的用意,过后却因为它的重要性而屡屡被从我的意识里揪出来重新审视。

俗话说勤能补拙,反反复复了多次,我终于可以把下面的文字交出来,我想我是想明白了,很慎重的那种想。

a 马儿是要跑的马儿为什么要跑?

因为后面很鞭子在抽啊。

我一点也没觉得吴红燕是个不正常的人。

她去婚介所因为她想要找个人好;她花钱给婚托因为她想找个人依偎着走路;她去看钢管舞因为她也有要狂舞的冲动;她贴着耳朵听隔壁的声音因为没有别的欲望让她不要这样做。

情欲这根鞭子不停抽打着她,大家看到她的状态就是很难受的状态,就象那场戏中的那匹马儿一样。

有人会说这样不好。

哪里不好?

是被鞭子抽了不好?

还是被鞭子抽了后拚命地要跑起来不好?

b 马儿是跑不掉的有一个问题:如果那匹马儿没有被鞭抽,又没有被套在车上,它是愿意站在那里不动呢还是愿意自顾自地跑起来呢?

这个假设性的问题恰不是影片要去回答的。

就象那匹马儿,又要被套重车又要被鞭子抽,它自己的精神意志是无人愿去顾及探求并加以描述的。

在这一点上,吴红燕肯定是看到了自己同那匹马儿处在相同的困境。

她很清楚那根鞭子始终在那里,她也渐渐体会到那重重的车套在那里。

先是一个人把她当泄欲工具,再是一个人把她当赚钱工具,最后是一个人把她当放纵仇恨的工具。

她并没有在欲望的鞭打下能跑起来,反而是因为别人看到她就把一样又一样的东西往她身上套着,然后当她是一个工具来使唤。

吴红燕最后看到的是,马儿想尽力挣脱身上的一切(鞭子和车套)。

但是最后马儿没有做到,死了。

无力的死亡是这场戏的结果,也是吴红燕预见到的一个归宿。

鞭子、车套和马儿,难道还会有别的结果吗?

马儿终于是跑不掉的,无力到倒下只有时间早与晚的分别而已。

c 没拍的结尾是什么最后的结尾没有拍,是留给善良的心灵们一点希望吗?

不是的。

好象下棋快走到绝杀前理智的棋手会推枰认负,这样就可以不用看到血腥的杀局了,因为血腥的杀将对于行棋者的尊严会是个打击。

在这里,导演把这份尊严留给了吴红燕,和那匹无力的马儿一样的人。

如果大家没有能在影片的行进中看到李军的仇恨有多少的减弱,就不要再对最后的结局抱有“开放性”之类的玫瑰色幻想了。

我看到那个包里除了那把匕首外竟然还有把斧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个结局已经无可更改了。

解决了马儿那场戏的疑问后,我的意识里又一再地出现《红与黑》的故事。

两者之间是满可以对号入座的。

只不过这次影片想描写的并不是一个于连一样的李军,而是一个闪着更多人性光辉的吴红燕。

同样的两个死局,《夜车》的视角比《红与黑》更能打动我,我不知道于连为什么会值得被书写。

我这样想是因为我记住了那匹马儿,而对于套车的抽鞭子的那些人却始终印象模糊。

 10 ) 《夜车》的前色和底色

在我的字典里对人的评价中最损的不是流氓,不是猥琐,甚至都不是虚伪,最不把人当人看的评价是“你是好人”。

因为这个评价的第一层含义是你一无是处,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才艺,你只配做好人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

第二层含义是来自评价的人,说你是好人,意味着他/她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说你是好人,便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放纵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借口,比如说为他人,因为他做不到,你做到了,所以你是好人,他就可以继续满足自己的私欲了。

第三层含义看似无害,却最有破坏力,好人/坏人之分意味着把人扁平化,单一化,无趣化,直接的后果是混淆视听。

各位只要想想儿时受的教育就知道了,或者看看当前的主流媒体,它背后的意图之一就是阻碍了对人的真正认识,贴上标签,万事大吉,好人嘛,就应该是这样那样,如果人这一动物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

可是,事实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随便抓一个人你都无法用任何标签去贴他。

所以当真相显露时,往往让人目瞪口呆,存在了几十年的所谓的道德传统的围墙一下子坍塌了,受不了吧,而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在一旁冷冷的笑,甚至有一种快意,因为我从来不敢简单得看待一个人,任何一个平时在别人眼里最老实巴交的人都可能做出最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任何一个看似阳光乐观的人,其实内心里可能是极其黑暗,悲观的人。

电影的功能之一呈现或者揭示这种意想不到的真相。

可惜在中国电影中,这种揭露的快意鲜有出现,直到这部《夜车》,直到这个女法庭刑警的出现。

用前面的好人/坏人的二分法,吴红燕应该算是“好人”,至少在前几十分钟里,她何止是一个好人,简直是一个极有人情的人。

我一向反对简单的传统意义上善良,这种善表面上好,其实背后真正的黑手是对人性的泯灭和遮蔽,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好心做坏事的局面。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个片子,说一个派出所警察一直劝一个年轻女人不要去舞厅里做舞女,经常在“关心照顾”这个女的,希望她找个正经的工作。

因为在警察所代表的世俗的眼光里,舞女就意味着不正经,意味着堕落,可是这个女的就喜欢跳舞啊,这个警察经常来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最后一幕是女人抢过警察的枪,一枪把他打死了。

估计他死的时候都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女要杀他,自己好心的劝善最后却换来如此的恶果。

他就是不明白他的善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种干扰是一种恶。

理性的善,我不知道有没有更准确的词来表达这种善。

比如吴红燕对旁边妓女的态度。

这个让人想到了基斯洛夫斯基的《蓝》,朱丽拒绝签字赶出邻居的妓女,和吴红燕拒绝报警赶走妓女如出一折。

在一般人眼里,妓女这个标签简单容易地宣判了一个人,这里姑且不讨性工作的道德性极其背后的社会因素,而是想想这个标签所带来的直接含义,意味着标签之后的人的道德败坏和所有的肮脏。

其实,这种简单的看法经不起任何推敲,而真正的恶却被隐藏或者忽略了,最直接的人就是片中那个女邻居,她才是真正的恶或者丑,她真正的意图是借助传统和世俗的偏见排除异己,干涉别人的消极自由,这种人往往是怯懦的,没有判断力的。

而在吴红燕和朱丽身上,却有着理性的善,她们懂得洞察人性,懂得如何把别人当人看,懂得如何尊重别人,懂得其后的无可奈何,懂得慈悲和怜悯。

又比如吴红燕对待犯人时的正义性和坚强。

如果影片只说了这点的话,那真是单调的很,真正的精彩在后面。

别忘了片名叫《夜车》,吴红燕无数次搭夜车去干什么呢?

不少观众看到一半,知道她去做什么时,估计不少人要目瞪口呆了:为什么一个充满正义的,富有同情心的女人会借着婚介所去找男人,而且直接的意图是性?

为什么她会做出这么“无耻”的事,为什么在宜春她还是一个好女人,到了忻城她就成了一个十足的“坏女人”呢?

难道一趟夜车就有如此妖魔鬼怪?

记得不久前,一群同事一起吃饭聊到《色戒》时,其中有一个同事一脸正气,说这是黄片,他不看。

当时我们都很惊奇,一个成年人为什么会以这个为耻?

而后,他又露了一句:可惜是汤唯演,如果是另外一个谁谁演的,他就一定去看。

哈哈,狐狸尾巴还是败露了:)假道学背后往往才是虚伪和肮脏,才有不可告人的黑暗。

当然,我也明白这位老兄会这样,有当前的教育背景和世俗所致,这也暴露出某种可笑和荒唐之处,就在不久前还有夫妻在家里看成人电影被邻居举报抓起来的事情,看似不可思议,却在我们这个时代发生。

再往旁边看看,不少人在学校,甚至到了大学,家长还极力制止孩子恋爱,从小学就开始制止早恋,而孩子一旦毕业了,过了几年找不到对象,就开始纷纷着急着张罗相亲。

当然你可以说小时候是怕影响学业,真的会不会影响姑且不讨论,我们关心的是后来孩子找不到对象,是不是因为从小被压制的恋爱导致了后来不懂得如何去恋爱呢?

为什么这种天性的东西要受到压制呢?

有多少人后面婚姻的不幸福是因为恋爱经验的缺乏,到后来糊里糊涂的就和别人结婚了呢?

看看现在上海的万人相亲就知道了,这个号称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大都市,有多少有活力的年轻人不知道不懂得去找爱人,当然这里面有其他社会因素,但前面的提到的爱的压制和缺失却是不可回避的荒谬和讽刺。

其二,恋爱本身到底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父母在小的时候制止子女,后来又担心找不到呢?

OK,让我们再推进一步,性本身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这个东西到处被遮遮掩掩,闪烁其词?

中外的历史一再地证明,那些遮遮掩掩的东西背后往往掩藏着某些肮脏的阴暗的东西,而当你用干净的眼光看世界时,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说的,没有什么是需要隐藏的。

妓女那个角色容易让人产生吴红燕被诱惑的误解,已经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评论。

为什么是诱惑呢?

这里面还是有道德偏见在里面,因为按常规,诱惑的东西往往是被认为不好需要抵制的东西。

为什么会认为性是不好的东西,这明明是所有人的正常生理需求,和吃喝拉撒没有太大的分别,为什么偏偏被当作是忌讳的,甚至强加上道德的标签呢?

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之九《不可贪恋他人之妻》中就探讨了这一命题:身体在性的罪不是一种道德的恶,而是个体人的身体性情中的在体性欠然。

这和伦理道德无关。

难道非得在日复一日的冷漠隔阂估计中苟且度日,难道非得用钱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然后在寒风中笑着哭才是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

朋友一开始看片子的时候会觉得片子有点旧的感觉。

这可是2005年,这个号称地球村的世界,在北方的,在这样的小城市,依然有上个世纪征婚的交谊舞的破旧,为什么会这样呢?

难道个体就非得承受这种孤独的压抑吗?

所幸的是,这毕竟和上个世纪不同,还是有些勇敢的人,比如吴红燕,能够做出自由的选择,尽管通过夜车这种方式有点畸形,但正是在畸形的背景之下的不得已的选择,终究还是跨出了一步,也因此达到了个体的觉醒和解放。

这一点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也有了某种呼应,小人物也能作出自己的自由选择,并承认由此产生的后果。

展示人性的复杂仅仅是本片的前色,那么它的底色是什么呢?

这得从两个主人公出发,李军为什么要报复吴红燕?

作为执行刑罚的吴红燕为什么觉得不安,为什么要去赎罪,她赎的是什么罪呢?

代表法律执行裁决的她和李军有什么仇呢?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恐怕还是得从《十诫》之《不可杀人》出发。

杰克因为妹妹被一个醉酒的拖拉机司机压死,然后他杀了一个不认识的出租车司机,然后,他又被判处死刑。

在这里我们并不知道杰克为什么要杀出租车司机,但是杰克的被杀却是以法律的名义,法律又是以谁的名义呢?

我们无从得知,只看到法律的无能和人们的无助和孤寂。

“法律不应该效仿天性,而是要改良它。

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时下的我们和生活方式都是法律运作的结果,不管我们是遵守或者违反它,人类是自由的。

他的自由是以不妨碍另一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可现在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

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十诫上说的不可杀人指的是不可无理由杀人,有理由的杀人是允许的,历史上和现实上从来没有中断过,但问题是:谁来决定杀人的理由是否正当?

司法制度维护最低的社会公义,却不能填补生活中因个人性情而产生的偶然性断裂。

张玲玲和杰克都是在法律的名义下被杀,其场景是如此相似,司法制度的冷漠和在这种制度下生活的人们是如此残酷,让我们不禁质疑这种司法制度的正当性。

任何人的出生都是随机的偶然的事件,谁也无法选择在什么样的司法制度下出生,它并没有征得你的同意,然后一生下来,你就不得不去遵守它,一旦违背它,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更值得质疑的是,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真的能完全制止暴力吗?

惩罚张玲玲却带来另一个家庭的毁灭,李军为什么要承担丧妻失子的痛苦呢?

他和杰克一样(失去最亲爱的妹妹)承受“个人性情而产生的偶然性断裂”。

而且作为弱者的李军遇到的种种不公平的欺辱又有谁来匡扶正义,来主持公道呢?

这时候法律却是缺席的,它在维护的究竟是怎么样的生活准则呢?

这一点在李沧东的《绿洲》中有同样的探讨,司法制度在不停地惩罚洪忠都,即使他是替人背黑锅,法律也是毫不手软,甚至他和韩恭洙这两个最弱势的人的仅有的小小的希望都成为一种奢望,被这个强大的机器剥夺得一无所有,他在警察局里一点都不会自己辩护,因为他知道他的任何辩解都是无用的,最后只能绝望地在夜空中用砍树这种无能的方式去做无能的抵抗。

留给李军的出路似乎只有一条:报复,用另一种暴力去抵抗这种不公平。

这一点上和杰克有点相似,但略有不同,杰克杀出租车司机具有暴力的随机性,而李军报复吴红燕则有一定的指向性,因为张玲玲是她带走的,尽管这种指向性稍微推敲便能看出其中的荒谬性,但是,但你永远不能指望一个被逼上绝路的人遵循所谓的清晰逻辑。

这或许是惩罚性司法制度先天性的不足和无能。

吴红燕的不安和负罪感恰恰是《不可杀人》中的律师的困扰,他们同样意识到这种司法制度之下的荒谬和无能,自己不但不能改变它,还是它的同谋!

上周和朋友聊天时聊到她对目前人类思维方式的反对和颠覆,自己则作为反方,辩护说这是人类几千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

说这些的时候,心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自然选择的某种先天性的不足,甚至到处是死结。

但你却想不出任何更好的东西去修正它。

当吴红燕知道自己是李军的“仇人“时,恐惧而逃,漫天雪地,出于本能的逃跑,我知道此刻她是背负着本不该由她承受的重负,最终还是不堪重负地瘫倒在地,就像那匹路边的烈马,无论你竭尽全力,还是无法挣脱那种宿命式的牢笼,即使暂时逃脱,依然无法逃脱那张早已注定的网,没有别的出路,是的,只能回去。

所以吴红燕的救赎是某种悲剧性的赎罪,她赎的是那种以暴制暴却无法真正声张正义的先天不足的司法制度的罪,赎的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中所制造的不公正的罪,这种圣徒式的救赎是那么决绝和富于悲剧性,尤其是当她提醒李军别忘了拿那个放着斧头和刀子的包时是如此冷静,如此惨烈,她也因此完成了自我治愈和救赎的旅程。

但是,导演还是没有完全走向绝望,在无法逃离的死结中,还是留下了一丝希望,李军闻了吴红燕留下的围巾,他还是被暖化了,终究是爱化解了仇恨,终究爱才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所以面对最后的开放性结局,我还是抱有小小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安然地回来,也为那些现在的未来的无助之民祈祷。

至此,基斯洛夫斯基八十年代在波兰提出的道德困境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得到了某种呼应和延伸。

jude_chen2009-1-5 上海

《夜车》短评

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喜欢这部比白日焰火多 不如南方车站 景深玩的真六 刁亦男和娄烨绝对是内地最善于诠释孤独的导演 看见现在刁亦男拿了更大的投资拍的东西还是自己的味道 这点挺了不起的

14分钟前
  • ly330
  • 推荐

娴熟的拿来主义,照这个趋势继续拍的话估计是一个中国版的吉田喜重,甚至连空间(工厂、水库)、权力关系和配乐都那么相似。但显然刁亦男没办法拍一部自己的《戒严令》了。

19分钟前
  • デブリ
  • 推荐

可以看到大量后面的影子,而且感觉受到了蔡明亮的影响。

20分钟前
  • 过河
  • 较差

三星半。刻奇,令人心跳,却不会脸红。落后工业社会的地摊诗人。这其中包含了可能是梅尔维尔无法理解的中国底层式爱欲逻辑

25分钟前
  • 枪杀杰西詹姆斯
  • 推荐

大闷片,节奏太慢,不管是镜头语言剧情和对白,都在刻意营造一种孤单寂寞冷的氛围。特写镜头用的过多过滥,这种水平的文艺片导演,都不用说欧洲,中国就一抓一大把。看完刁亦男的两部电影以后,我对白日焰火突然没那么期待了。

29分钟前
  • Celesteblanco
  • 还行

有一种问候是无声的寂静,那是人与人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接触!

30分钟前
  • 绿沙
  • 力荐

假,作,装,且没男人必须性压抑的主题简直是对单身观众的极度不尊重!果断差评!

32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很差

太刻意。

34分钟前
  • -Explosions
  • 较差

阴暗的片子

39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较差

比白日焰火好太多了,我对一部电影最好的评价就是几乎完美,夜车配得上这四个字,庆幸中国还有刁亦男这样个性尖锐的好导演,坚持原创剧本,探讨疏离个体,画面干净写实,演员不乱文艺,能同时做到这几点很不容易

43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比《制服》成熟了不少,但还是不够;刁亦男说不定能成大器...

46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寂寞

49分钟前
  • 大大
  • 还行

孤寂

53分钟前
  • M
  • 还行

冷峻的画面,破败的工业区,在通篇压抑的氛围中,欲望和复仇于此此消彼长,伴随着复杂的人性擦出了火花,大量的剧情留白和隐喻,镜子、制服、婚介所、夜车等最终指向的终点,体现的是复杂而纠结的人性。这个故事和风格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但过于偏门小众了,刁亦男早期作品,其风格真是有种说不上来的诱人

58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一个寂寞难耐的女法警 一个经历丧气之痛的邋遢男人 就那样不可思议的邂逅了 那个地方真的是一笔带过 让人有些看不懂 这个饱含心事的女法警的思维方式真的是很不同 刁亦男是一个新一代独立电影的导演 他的风格有些像贾樟柯 却又有不同 他的独立电影反映人物心理更深刻 一些镜头更夸张和大胆

59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孤独寂寞冷。

1小时前
  • 山上风下
  • 还行

颜色挺好看的

1小时前
  • 天心兀
  • 还行

饥渴死啦,男权&斯德哥尔摩情结电影,单向度的丧+冷=无聊

1小时前
  • 薯本华
  • 较差

哈哈哈

1小时前
  • 构思谬克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