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之间的灯光》根据M.L. Stedman的同名小说处女作改编,该书今年七月在美国出版后,很快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
小说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名老兵带着他年轻的妻子来到了一个偏僻的澳洲小岛当起了灯塔看守人。
远离硝烟的夫妇俩过着平静的生活,唯一的遗憾就是他们无法生育孩子。
一天海边冲上来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个死人和一个婴儿,夫妇俩决定违背灯塔看守人的规则,把这个小孩抱回来当成自己孩子抚养,但他们的这个决定却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作为妈妈,对这种子离母散的情节毫无抵抗之力,忍不住泪崩。
对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的每个人的立场都非常理解,女人对孩子的母爱渴望,男人对爱人的承担和道德的拷问,让人揪心。
是的,如果男人不去联系孩子生母,他们可以永远幸福下去,但他备受战争杀人后的心理创伤无法原谅自己的罪,孩子生母原谅了他们,减轻了他们的罪刑。
Forgiveness一直是基督教主张的一个品行,如同佛教的大爱。
孩子,养母,生母的感受都能让人体会,并产生同情。
相比中国讲贩卖儿童的电影《亲爱的》,主要站在买孩子养孩子的农村妇女角度,而在孩子生父母,孩子的角度却没有做较多深入探讨。
当然两部电影要讲的东西也不太一样,但《大洋之间的灯光》要更宏大和多角度一些,《亲爱的》更切合中国的真实问题。
两位主演的表演可圈可点,希望真实中这对couple能像电影里一样相爱一生。
经过战争的男人,觉得战友兄弟都死了,自己独活,不配享受荣誉,宁愿放弃前程似锦,而选择在孤岛上守灯塔,他需要独处,需要疗心伤,在他以为自己会行尸走肉一辈子的时候,获得了爱情,有了活力,有了生的乐趣……一个义无反顾的姑娘,为了爱情,选择离开父母的呵护,离开正常的生活,嫁到孤岛……环境的恶劣,两次都没有留下心爱的宝宝……于是,一条小船海难了,大人死了,婴孩儿还活着……男人想忠于职守,报备,记录!
女人想留下孩子!
最终女人以爱的名义迫使男人违背了良心,婴孩儿长大了,给这个家带来了欢乐,希望……一次偶然机会,男人知道婴孩儿的亲妈一直以为婴孩也葬身大海,整天以泪洗面,他良心不安……婴孩儿,最终回到亲妈身边……女人开始以为男人不再爱他,不为了她继续隐瞒下去,男人宁愿背负所有罪责,宁死也道出事实,才能心安……女人,最终在失去宝贝的痛,在一念之差的悔恨中,了了余生……经典台词大约的意思是一直带着恨生活,太累了……片尾很温馨,婴孩长大成人,带着自己的婴孩儿,看望孤独的已经很老的男人……
阿莉西亚维坎德和法斯宾德真搭对。
一个妄想狂一个自我中心。
看完更加确定著名蕾丝片的导演根本就不懂女人了,找两个极其直到几乎不会有女性密友的女人演蕾丝。
违反了最基本的戏剧选角原则:应该尊重的人之间的联系方式。
一个不尊重演员的人能拍出什么来,只会是金基德吧。
一个有包容有安全有自由的couple,会做的就是:我包容你做任何事,只要它在我的人生范围内。
并非我能提供的一切,而是我能提供的一切可能。
铁达尼号是如此,这一部也是如此。
无论是拆毁还是成就,都是我们的人生。
“我给你我能够给的爱。
”灯塔。
“别怕,我相信你。
”沉船。
在无人之境,我们能看到的就是通往世界尽头的唯一途径。
一个人和他的爱,一个女人和她的生命。
这一切构成一个与全世界对等的重量,以一座灯塔的形式矗立于世界尽头。
正如铁达尼号当中,最好的场景不是冰川下沉入水中慢慢远去的面影,而是水流灌进密闭的舱室,杰克打开两手间短短的距离,对拿着消防斧,因为刺骨的冰水和爱人将死的恐惧而颤抖的露丝这么说:“我相信你。
”
这多少是一个悲情的电影。
一对驻守孤岛,守护灯塔的夫妇在雨夜里发现大海中漂过来的筏子上有一个死去的男人和一个婴儿,他们埋葬了男人,将这个女婴抚养下来。
巧得很,丈夫在回到岸上给孩子做洗礼时发现了这个女婴的生母,出于对这个丧夫且丧女的可怜女人的同情,他偷偷给孩子的生母留了一张纸条,告诉她:孩子还活在人世。
夫妻俩没有自己的孩子,因而非常疼爱这个女婴,养母更是把她视作自己的一切。
可是,这份爱到底是建立在剥夺了孩子生母的幸福之上的,丈夫内心里很是自责。
出于对妻子的爱,他始终背负着这份沉重的精神折磨。
几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带着孩子遇到了孩子的生母,丈夫不敢正视这个生母的苍白、忧郁和悲伤,这一次,他将孩子身上的一件信物偷偷地放到生母家的邮箱,带着惭愧和内疚离开了。
这个几近绝望的女人抓住了这颗稻草,全家人不惜所有财力去警察局报案,一定要将自己的骨肉找回来。
没多久,两个警察带着一条小船来到了夫妻俩居住的小岛,并带走了丈夫和孩子。
其实,真正的悲剧这时才开始。
丈夫深爱自己的妻子,将所有的罪责自己揽下,因此,承担了杀人的罪名;妻子不理解丈夫的行为,认为他根本不爱自己,无法接受失去这个养女的痛苦,坚决不肯为丈夫证明清白。
这个母亲幸福了吗?
没有。
孩子根本不认她,而且,离开了疼爱自己的养父母,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她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一天,趁人不注意,这个孩子离家出走了!
故事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没有错。
孤岛上的夫妻在风雨中将孩子从船上救下来,全心全意地爱着她,疼爱她,视其为自己的骨肉,真的没有错。
丈夫发觉孩子生母的存在时,妻子已经离不开这个孩子了,他真的是左右为难,既同情孩子的生母,也怜惜自己妻子对孩子的热爱。
而孩子的生母也没有错,自己和丈夫的唯一骨肉是她生活的希望,她竭尽全力地想找回她,更是人之常情。
而这个可爱的女孩呢,命运是多么无常啊!
小小年纪就面临着与亲人分离的悲苦,她怎么可能做错了什么呢!
电影里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爱自己所爱的人,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并不想去伤害别人,可是生活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命运的摔打和磨难。
在我心里,这个男人不仅仅是错了,而且是错的很离谱。
大多数情况下,男人都是理智坚强的,何况这个丈夫经受过了八年的战火、鲜血和死亡,他应该比任何人意志更坚定、更顽强,这从他主动提出一个人在孤岛上独守灯塔就应该能看出来。
可是,他竟然因为一时的心软,同意了妻子留下孩子、隐瞒上报事实的主张。
他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是有隐患的,不应该感情用事,不应该一失足成千古恨,可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
这是他的第一次错误。
一个男人应该有决断、有担当,既然做出了决定,就应该坚持一条路走下去,不要再东张西望、反反复复、患得患失,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可是他又继续犯了第二次、第三次错误。
暴风雨中救下的这个孩子是上天给他们夫妻二人的恩赐,是命运的安排,既然认定这一点了,就真的不要再去改变,改变对谁都没有好处。
孩子的亲生母亲失去了丈夫和女儿,自然是沉痛万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会逐渐淡忘往事,或者深埋心底,逐步接受新的生活。
而这个丈夫自以为是的几次良善的提醒,却一次次让她掉进痛苦的回忆中,心理一直有牵挂、不得安宁,因为难以忘记过去,自然无法开始新生活,这对她来说真的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因为丈夫一次次的给孩子生母递信息,造成了故事中的母子分离、家庭离散的结局,给自己、妻子、孩子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打散了原本平静、安宁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控制的局面,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
我认为丈夫的这个举动真是足够愚蠢的!
一个男人做事要考虑周全,而不能一时冲动,应考虑到事情最终的走向。
如果他始终心怀歉疚、不安,完全可以采取别的、更可取的办法补救,或者,过几年,等女儿长大了,等所有人能够接受这样结果的时候,再公之于众。
总之,这个男人的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害了自己,也害了所有的人。
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宽恕,是呼唤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成就;其实,一部好的电影应该能挖掘出很多主题,让人们在观看故事的同时,找到抒写自己情感的很多焦点,并由此深发开,展开不同的想象。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还有悲悯,还有寂灭,还有生命消逝的追问。
影片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这对夫妻美好的相识和甜蜜的相爱,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这些的时候总是有些紧张:美丽的女主角、英俊而略沉默、忧郁的男主角,浪漫的书信,飞旋的海鸥,有着灯塔的小岛……所有这些都太美好了,太令人向往了。
太容易得到的幸福让我紧张!
我担心这样的幸福流逝得太快!
当女主角一次次地流产,眼里流露出哀伤时,我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因为,这样的挫折应该不算什么。
可是,那些美好的日子、相亲相爱、无忧无虑的日子就再也回不来了!
电影没有再播出这个女人在失去养女,夫妻俩共度余生的画面,我相信,那个曾经那样美丽的脸孔、那样甜美的欢笑不会再出现了。
如此短暂,如此美好,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啊!
片子不错,海岛和灯塔的景色美丽而单调!
片子中一切人物的情感都是自然而然的!
不必去查找漏洞,非要给一个理性的说法才算完美无缺。
战争对一个人的人性摧残是残酷的!
孩子和父母的骨肉亲情是难以割舍的!
片子整体不错,喜欢!
拍摄的手法也不错。
——————………………——————为何要140字才算分享呢!
男神再次扮演了一个痴情的好人角色,为什么在我眼里他长得就像个坏人呢?
他这么善良让我好心疼,同时也觉得没那么性感了。
这个故事再次诠释了dilema对剧情推动的绝妙作用。
在这个片子里,没有一个坏人,也没有绝对的正义,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所有人也都是受害者。
也许这就叫做造化弄人。
爱情来的太快太顺利,果然人生就不能圆满,夫妻俩不能正常生育,玻璃心的年轻妻子一蹶不振,丈夫冷静面对。
意外捡到女婴以后,原则性和道德感极强的丈夫就开始了痛苦的思想斗争,度日如年,妻子却是欣喜若狂。
我完全可以理解丈夫间接投案的心理,更可以理解妻子濒临崩溃的痛不欲生,尤其妻子伤心欲绝地说出“他根本不爱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心也快要碎了。
如果换作是我,无论我多么爱我的丈夫,我都难以容忍他为了自己的良心拷问而牺牲我的绝对幸福和精神支柱。
什么是爱?
什么是拥有?
什么是宽恕?
都是些宏大的话题,在生活的巨大碾压之下,我们才发现自己如此脆弱,那些昔日的理想化人生都化为泡影。
看了豆瓣以后发现绝大多数中国的观众都不能理解丈夫的抉择,对人设冷嘲热讽,其实正是体现了中国人缺乏信仰与价值观的这种可悲的现实。
丈夫的所有选择,都是基于他深刻的同理心,他理解妻子在绝望中发现救命稻草的渴求,同样他也理解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寡妇彻骨的痛楚,所以他在这两者之间久久徘徊,痛不欲生,心力憔悴。
这是西方对人性的拷问,是自我批判,也是价值体系对人的道德约束和审判。
于是他宁愿接受法律的严酷的制裁,即使断送自己和家庭的未来,也要揭露事实,从而抚慰自己的良知。
他宁愿身陷囹圄,也无法忍受心入地狱。
中国社会从来都没有这种在精神层面的反思的传统和教育,因此我们国人也就从小便像精神残疾一样没有这种能力。
我们有的是世俗的实用主义。
试想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孩子即使被亲生父母找到,也谈不上法律责任或良心斗争,亲生父母估计还要对领养孩子的父母感恩戴德,感谢其救命之恩。
换句话说,中国人从来不讲对错,只讲人情。
人情说得过去的,都是对的,说不过去的,就都是错的。
所以做坏事的不一定是坏人,坏人一定是破坏了人情世故的。
因此坚持原则的人在中国永远都是坏蛋,哈哈哈。
当了妈以后看这种片子总是忍不住泪奔啊,孩子是如此可爱,正如父母的第二次生命的机会。
一旦拥有,别无所求。
看到最后哭了,很温馨很感人的电影,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男主汤姆是老兵,女主伊莎贝尔的两个哥哥是因战争而失去主命,女主渴望亲情,婚后想有自己的孩子,可是因为两次流产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了,两个人是灯塔的守护者,灯塔为过往船只照亮回家的路!
在某一天女主在海边怀念逝去的孩子时听到海上的一阵婴儿的啼哭,船上是一个死去的男子和一个女婴,男女主救下孩子,在女主的一再祈求下,男主违心违背原则没有报告而是留下孩子自己抚养,女孩取名露西,露西长到几岁时,男主为露西找到亲人并进行了报告,男主决定自己扛下一切并入狱,女主不原谅男主的行为,孩子回到了生母家恢复本名格蕾丝但并不适应,有一次露西离家跑到了有灯塔的海边,想找回原来的家,露西的生母汉娜要求女主指控汤姆,她就让露西回到女主这里,女主经过内心痛苦挣扎追到海边说出了真相,露西的生母原谅了男女主并为他们求情,我感到很温馨的一幕是外公带着露西骑马,与她沟通她为什么会有一个新家,并尊重露西的意愿叫露西格蕾丝,露西格蕾丝来到生母汉娜身旁并给汉娜诉说外公带自己骑马的事,汉娜教露西格蕾丝编花环戴在头上,汉娜终于得到了失而复得迟来的女儿承欢膝下的快乐,也获得女儿的亲近,镜头一转女主老病在床并在男主的照顾下去世了,露西格蕾丝已为人母,带着孩子来见年老独居的汤姆,并感谢男主夫妇救下她并曾经把她抚养照顾的这么好,当汤姆抱起婴儿篮里的小孩子时,画面让人很感动,汤姆将伊莎贝尔留给露西的信拿出来,信里女主提到为了露西更好的生活承诺永不见露西,大结局年老的汤姆在夕阳下看着露西的汽车远去,很圆满!
剧里生母和养父母都为了爱而做了最难的抉择,让露西格蕾丝在富足的环境幸福美满生活,这是生母和养父母共同的期望和成全!
挺好看的电影!
这故事英伦味道太厚重,用法斯宾德与维坎德自是恰到好处的。
蕾切尔·瑞兹这角色或者说人物,也需要扎扎实实的生活与经历。
对于灵魂,我们在活着时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些折磨。
但若要从人性中掏出来冲洗一番,则是对命运的惩罚!
在大海与灯塔的羁绊中,西方文学没少用此二物做文章!
鉴于对神话、寄托、远方,等一切可以诉说的情感,虚无的也好、真实的也罢。
都是传达信仰的一个途径!
在这其中,人类是渺小的。
情欲与自私就显得更加合理,同时也会被无限放大。
也就是这故事的宗旨!
爱,真好!
生而为人,内心都有属于自己无法逾越的重创!
男主被战争折磨,为寻求内心救赎与平静。
不想再绑架自己的灵魂,不料却被爱撕裂……女主为迷人的爱情而真实,但母性与本体,同样将自我的灵魂撕裂,造成自私与信仰错误的人性重伤!
拥有一个女儿,那是天堂!
两者之间的爱从未变质,却逃不过柔软的心灵。
偶然的女人、偶然的墓碑,达成冲击灵魂的自我意识!
影片后半程,争夺孩子、谎言、真爱、母爱、陪伴,理解!
这些词汇怎样才能做到和解或者说这是绝对的不可能。
但情绪终归会随着时间纳入永恒。
而人类的思想与情感何时才能公平。
也许是我太梦幻……
对妻子伊莎贝尔的请求,从一开始汤姆就异常清晰地判断出,那是错的。
所以,从伊莎贝尔说出自己意愿的那一刻起,汤姆就一直在劝阻。
到后来,劝阻不成汤姆反而成了妻子的同谋,有人指摘那是汤姆的不是:明明知道伊莎贝尔的做法不可为,汤姆为什么要从一小步开始,一步步地后退,终致触犯了法律?
可是,面对楚楚动人的伊莎贝尔,任谁都无法用冷硬的法条来让她伤心的吧?
更何况,在汤姆看来,伊莎贝拉是他万念俱灰时重新感知到人间温暖的好女人。
电影《大洋之间的灯光》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
在战火中侥幸活下来的汤姆,已打算心如死灰地打发余日, 所以,位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之间的那个名叫贾纳斯的小岛需要一个守岛人时,汤姆去应聘了,“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的孤岛,正好替汤姆抵挡掉世间的喧嚣,他要在单调的海潮声中慢慢消解自己的战争记忆。
他哪里知道,伊莎贝尔的爱情能穿过风越过海直抵自己心里最柔软处?
义无反顾告别熟悉的小镇、慈祥的父母和温暖的家跟随丈夫去贾纳斯,伊莎贝尔的选择让汤姆切肤地感受到,是妻子的陪伴,风高浪急时愈发孤独的日子不再难捱,甚至,每每面对笑靥如花的伊莎贝尔,汤姆觉得战争的创伤正在慢慢愈合。
热恋中的男女中间添一个谁都是多余,所以,新婚燕尔时伊莎贝尔觉得一座灯塔、一间房子、两个人,已经是她的伊甸园了。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寂寞如沙滩上的水渍,漫漶得面积越来越大,而灼热的恋情也渐渐变成了长流的细水,特别是汤姆到灯塔去完成一个守岛人的职责时,伊莎贝尔尝到了孤枕难眠的滋味——她想要个孩子。
但是,老天觉得让汤姆和伊莎贝尔相遇,已经给了他们人间甜度最高的蜜糖,就不打算再给这对爱人一个孩子了,伊莎贝尔两次怀孕两次流产。
一想到失去的孩子,伊莎贝尔觉得生活有时候非常苦涩。
那艘不知从何处飘来的小船,一定是在无垠的大海上遭遇了狂风暴雨吧?
看,驾驶小船的年轻父亲已死,而被父亲紧紧搂在怀里的小女孩能幸存下来,简直就是奇迹。
汤姆要照章办事,上报这一起海难事故。
从小船上父亲的怀里抱出小女孩的刹那,伊莎贝尔就觉得那是上天给她的礼物,不然,强壮的父亲都经受不住的风浪,怎么就放过了一个小婴儿?
明知道汤姆的选择非常正确,一想到要跟怀抱里的女孩分离,伊莎贝尔就撕心裂肺地痛,她请求丈夫给她半天、一天、十天、一个月……永远。
幸福的日子总嫌过得太快,转眼间,小婴儿露西已经长大了,整天腻着汤姆和伊莎贝尔喊爸爸妈妈。
天长日久,汤姆大概也产生了错觉,以为女孩就是他们的亲生女儿吧?
假如不是一个名叫汉娜的女人闯入他们的生活,《大洋之间的灯光》就是一部波澜不惊的暖男练就记。
汉娜是一个富家女,因为在非常时期爱上了一个德国人,而被富豪父亲赶出了家门,也被一些小镇居民所不齿。
特殊时期,汉娜的日子因为失去了父亲的支持而变得异常艰难,但汉娜不怕,因为她的生活里满满都是爱情,还有一朵爱情之花、他们的女儿克瑞斯。
那天,汉娜的丈夫一定又被痛恨德国人的小镇居民谩骂过了,郁闷和愤懑之下他带上出生不久的女儿驾驶起小船到大海上去散心,谁知从此与深爱他的汉娜天人永隔。
那么多年过去了,汉娜还沉浸在失去丈夫和女儿的痛苦中,听说汤姆是个守岛人,汉娜便下意识地问汤姆:有没有在深海里救起过一艘小船?
汉娜问话的时候,汤姆与伊莎贝尔对视了一眼,他们知道,汉娜就是小露西的亲生母亲。
汉娜失魂落魄的样子叫汤姆坐卧不宁,他把露西被救时裹在衣服里的一个小物件挂在了汉娜家的栅栏门上,意在告诉汉娜,她的女儿还活着,活得好好的。
但是,得知女儿克瑞斯还活着对汉娜来说是不够的,既然有了线索,她就要想方设法找回女儿——她错了吗?
没有。
特别是丈夫意外罹难后,女儿克瑞斯就成了一段旷世之恋的念想。
电影从汉娜出场开始进入下半场,也从讲故事转而讲起道理来。
它问观众,汤姆和伊莎贝尔私自藏匿起了汉娜的女儿克瑞斯,致使这位母亲伤心欲绝了那么多年,法律要不要给这对夫妻定罪?
这个问题可真叫人犯难,因为在被汤姆与伊莎贝尔的爱情深深打动的观众的心里,汤姆没有错。
是的,他不该在伊莎贝尔苦苦哀求下忘了一个守岛人的职责,可纵容一个深爱自己的妻子,错在哪里?
更何况,伊莎贝尔只是想亲手养育一个孩子。
那么,就错在伊莎贝尔了?
然而,一个失去两个孩子的母亲见到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小女孩时母爱泛滥,有什么错?
她也真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母亲,将小露西抚养成了一个健康开朗的小姑娘。
电影《大洋之间的灯光》是根据英国作家M·L·斯坦德曼的小说《灯塔里的陌生女孩》改编的,导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之所以选中这部被影迷们认为没有特别惊艳之处的小说,我以为很大程度上他看中的是原著讨论的问题,要不要将无意间做了错事的好人绳之以法?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原著和电影似乎也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将妻子挡在身后揽下全部罪责的汤姆,被送进了监狱。
好在,小镇的居民像读者和观众一样不肯让汤姆就此受到重罚,在他们中的代表、伊莎贝尔的母亲苦苦相劝下,伊莎贝尔勇敢地站了出来,用真相换取了永远跟丈夫在一起。
而读者和观众也不愿意让这对好心的夫妻在监狱里苦度余生,于是,故事峰回路转,汉娜宽恕了汤姆和伊莎贝尔……可是,我们喜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汉娜的宽恕,更不是因为汤姆和伊莎贝尔遵从了法律规定远离了汉娜母女、远离了贾纳斯。
我们喜欢《大洋之间的灯光》,是因为德里克·斯安弗朗斯给了这个故事这样一个结尾:1950年8月,结婚生子的克瑞斯·露西千里迢迢找到汤姆的家,来看望养育过她的汤姆和伊莎贝尔。
得知养母已经过世,克瑞斯·露西请求汤姆允许她带着儿子经常回来——我们喜欢《大洋之间的灯光》,更是因为它用人类共同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爱是不能忘记的故事。
磨叽导演拍知音体。摄影和选景还成,音乐铺太满了。
就是说一个个的好像都有大病。
太冗长,如果不是两个我喜欢的演员,当真看不下去。
剧情烂俗女主角是带资进组的吗演技不能更烂
琼瑶式套路的剧情,和拖沓的节奏,让人对影片失去耐心。好在后半段的情绪展开感染力很强。维坎德和薇姿表演都很不错~
死拖淡化冲突,更何况也不是新鲜梗
面对人生遭遇的种种,不断自问。自我放逐中,也不放弃
Alexander Desplat www
好的故事却没有展示出来
畅销小说水准。朋友说了,法鲨就是英国版赵又廷。微笑*3
Forgiveness & Love. 宽恕和爱是人生最深刻的主题。光影和配乐太美,还有南澳的海风。
两个女人的爱如大洋般围绕着孩子这座“灯塔”,她照亮了两个女人,但又因身处大洋之间而注定了无奈的结局。故事是个好故事,只是电影节奏掌握得太差,细节也不出彩,实在让人感动不起来。
定情之作
烂尾了。。。我觉得后面处理的有bug 1.为啥光寄过去那个银铃不写信说明真实情况 2.为啥自己要撒谎 还叫老婆撒谎 3.亲生母亲说好的保释呢 我觉得这故事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双方坐到一起好好谈谈 一起抚养这个孩子长大 在她的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样才更有意义 作为小说/电影才更发人深思
今年继《间谍同盟》之后看到的第二部又俗又感人的片子,两个家庭一个孩子这主题不能更杰克苏了,但是法鲨坎妹的演技实在自然到哭,未来绝对是超级棒的父母~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是趁早物归原主吧,手贱一时爽,幸福全埋葬…以及法鲨这张脸不用化妆都能演姥爷
前面节奏太慢,后三分之一好很多,配乐大赞,真婉婉道来。法鲨和坎妹念信都很动人。唉,还是有点心疼坎妹。
实在看不下去了
现实当中看到新闻,孩子不愿意一直照顾自己的保姆离开,哭着要去找她,“我要那个妈妈”,要知道自己的母亲,仅仅是忙了点,回家少了点,孩子的感情天平就能如此倾斜,想要求被拐卖的儿童和自己的亲生父母重新建立起亲密无间的亲情关系,难度太大。
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
前面鋪陳太久了,有點疲乏想睡,男的帥女的美,看看就好,因為一般人應該沒有那麼正義。